八年级语文饮酒5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课件
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意象, 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发现“庐”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
“庐”是简陋的房屋,从中感受到了安于田园、
例 生活简朴的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与世无争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渊明吾师” “愿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东坡
《陶渊明诗集》
月缺不改光 剑折不改刚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品诗韵,读出悠然之味。 明确方法,绘诗情,感悟陶潜之志。 纵古贯今,守心志,汲取人文精神。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漫漫太空路 坚守航天梦
你活成了世人心中 理想的样子 进退自如 悠然脱俗 采菊东篱
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归隐田园
最低的境遇中, 活出最高的境界
萧萧竹声 抚慰吾心 山河岁月 时光肆虐 映澈了你的坚守奏乐 我追寻着你 追寻着你的人性光芒 我的旅途一路高昂
作业
必做
用描绘画面的方 法,描绘《归园 田居》(其一) 的田园生活。
评价标准:
语气舒缓从容 声音悠长绵远
巧绘“悠然”之境
如何诗意地描绘这悠然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视觉
锦囊一:抓意象 锦囊二:调感官 锦囊三:融细节
示 例
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霞光漫天,万籁俱寂中,耳 听觉 畔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声,感受着晚风雾霭的气息,
飞鸟正成群结伴,展翅飞回南山之中。
细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知识梳理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虽处污浊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运用设问,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

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飞而知还来表达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以哲理句结尾,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饮酒》为五言古诗。

【本诗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写作手法】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高效集训】1.(2016湛江中考)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好吗?为什么?__不好。

“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如熟友相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6湛江中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__自然之趣__和__人生真谛__。

3.(2016原创预测)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指此时此地
指自然之趣
的景和情。
和人生真谛。
直接抒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析 点明全诗主旨。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人ຫໍສະໝຸດ 阶段读书游学一方面潜心读书,不仅熟读六经,也对
青少年阶段 一些神话、小说有所涉猎,对日后的思想和 (28岁以前) 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崇尚功业,内
心有强烈的“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但也
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情结,
表现出矛盾的思想倾向。
时隐时仕
28岁的陶渊明先出任江州祭酒,因仕途
①景物类:溪水、山石、松林、柳、明月、菊花、竹、稻香、蛙 声、桑榆、桃李等。②动物类:鸡、犬、眠蚕、白鹭、黄鹂、燕 子、牛羊、蝉、布谷鸟、莺等。③人物类:隐士、山中人、松下 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
①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赞美山河。②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 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③表达向往自由、厌倦官 场的超脱之情。④厌恶世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⑤对 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析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
陶渊明“清风 高节”的象征。
默写常考句
写出了诗人闲适
写景抒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的泊心、境物。我合一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面,表
析 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
(遵义中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字用得好,为什么?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原文及赏析如下: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五首的第五首。

诗的意境是描绘渊明摆脱官场污浊,回家过躬耕隐居的生活。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孤傲品质;后四句则写出了诗人对优美自然风光的向往和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自然而不露痕迹,物我交融,写景状物都融入了主观意念。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而质朴,意蕴丰富而深厚。

语言看似自然,实则经过精雕细琢,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功力。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整首诗充满了陶渊明特有的清新、自然、恬淡的风格,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 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陶渊明介绍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原文翻译注解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原文翻译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原文翻译及注释1.《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交,结伴。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5.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6.溅泪:流泪。

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13.欲:想,要,就要。

14.胜:受不住,不能。

3.《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完美版)

问君何能尔? 2.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心远地自偏
3. [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 如此,这样。
我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却没有听
到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思想远离
尘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安静了。
疏通文意
采菊东篱下,4.[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 5.[山气]山间的云气。 山气日夕佳, 6.[日夕] 傍晚。
理解分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理解分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 喧”呢?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双脚。 车马——达官显贵。) “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 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 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 权力、地位、财富等。
在离官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 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 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 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 自然的面目) 就此辞官归田,不再出 仕。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 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王维曾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背景链接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 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 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 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 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 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 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年级语文上册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他的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 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
陶渊明之“悠然”: 淡泊名利, 清高自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赏“悠然”之景
选择了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找出描绘田园 生活的诗句和意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意象: 菊,东篱 南山,山气 夕阳,飞鸟
画面:在庭院篱边随意地采摘一束菊花,不经意 抬头,那远处的南山如一幅写意画,映入眼帘。日暮 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 而飞,归向山林。此刻,有花,有鸟,有山,何等惬 意,何其悠然!
明“悠然”之因
陶渊明为什么能如此“悠然”?
社会背景: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他的祖上虽然做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陶渊明在少年时受到 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这样一 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生活环境: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真意人生”的最高境界: 远离世俗的轻松 寄情山水的愉悦 回归真我的自得
悟“真意”人生
真意人生
比较陶渊明与王绩的隐居生活的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其五)PPT课文课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其五)PPT课文课件

精读文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却。
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
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 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也没有寄身庙 宇,而是身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揭开谜底。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 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 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 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 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结伴。
还:飞回巢。
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 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尘俗的 人生追求。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与自然 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 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 市”,处闹市若幽谷。
诗词五首
——饮酒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 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 “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 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 趣与美的享受。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饮酒(其五)
生命真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他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以及闲适淡泊的心境和不与TZ 阶级同流合W的高洁人格。
拓展延伸
人生阶段
青少年阶段 (28岁以前)
读书游学
一方面潜心读书,不仅熟读六经,也对一些 神话、小说有所涉猎,对日后的思想和创作都有重 要影响;另一方面崇尚功业,内心有强烈的“兼济 天下”的政治情怀,但也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的田园情结,表现出矛盾的思想倾向。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解读
饮酒(其五)
建造房舍。结,建造、
陶渊明
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结庐在人境,
诗意:我把草屋建
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 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 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 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 的地方真意”指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26《饮酒(其五)》(共85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26《饮酒(其五)》(共85张PPT)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词的意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如波涛翻滚的云,指海涛。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情意恳切
译文: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走近作者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创作背景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潜《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潜《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潜《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

诗人最后说“已忘言”,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了吗?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简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饮酒
陶 渊 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特殊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仍旧笑春风。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掀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好像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乐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执教者郑建平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诗中酒”,借鉴中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由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古诗词中含酒的诗句,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板书文题及作者)二、作家及作品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世称为“靖节先生”。

三、我会读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全班诵读课文。

四、我会感悟(明诗意,析句子)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不是指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的东西。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设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课古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课古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课古诗五首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敌兵像乌云一样滚滚而来,企图推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太阳照在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天,嘹亮的军号响起;士兵的血在黑夜中变得漆黑。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一把残破的铁戟沉入沙底,不翼而飞,磨洗之后才发现这是赤壁之战的残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第26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拓展延伸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 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 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 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 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任务一:诵读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读准字音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所展现的景色,
傍晚时分,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 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快落山,美丽 的鸟儿呼朋结伴欢快归巢。
请同学们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这两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眼前景物,进一步丰富了诗 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 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②这两句动静结合的手法,静的是云气,动的是飞鸟,写傍晚山间 的美妙景象,写出了南山黄昏时云气绯红、鸟结伴归巢的优美景象,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自在心境。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表 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 饮酒(其五)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 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含义(情感):“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中所领悟到的人生 哲理,即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 生活的愿望。表露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以及安贫乐道、自然神游的高 尚品德。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只要)心灵避离尘俗,所居之处自然(就) 变得僻静了。 修辞: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揭开上文的悬念,解释诗人超然物外的原因:因 为〖JP3〗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的地方显得偏僻安静。既强调了 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炼字:①“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②“见”表明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眼帘。表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创造了一种浑然天成、物我合一 的诗境。
诗歌精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间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表达方式:记叙。写诗人虽身处俗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俗的烦扰。 内容:写诗人弃官归田后的生活状况,“人境”点明归隐之所,“车马喧”代 表着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荣华富贵而奔竞的形象写照。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的思考 。 情感: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闲适愉悦的心情。
八年级上册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饮酒(其五)》教案0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
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

其中《饮酒》诗20首。

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

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

“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

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

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

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1)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②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

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

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4)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5)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是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

关键是适合自己。

(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叙事道理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写景显理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抒情悟理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