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享受语文教学中的“读”
语文教学,朗读是本
语文教学,朗读是本朗读。
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准确而连贯地表达其蕴含的情感意境和文字韵味,这就是朗读。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都必须以朗读为本。
因为,朗读是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提高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它能促使眼脑口耳心五官一齐作用而增强记忆读物的能力;它是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加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它是增强阅读兴趣,刺激写作欲望,丰富写作资源,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语文朗读的意义重大深远1、语文新课标突出强调要重视朗读,对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体现出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保证充分地朗读,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作者情感、揣摩文中的意义,积累知识,逐步学会欣赏。
语文新课标清楚地规定了各学段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及具体要求。
2、朗读是传统的成功的语文学习方法。
古人向来注重朗读,推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喜欢吟读把玩,因声求义,因声求韵,因声解文。
出声朗读,可以同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声音直接传入右脑,并能长期储存。
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以增强记忆,小时背诵的东西,长大还能清楚记得。
所以,朗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3、朗读是语文学习本身的要求。
朗读与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其一朗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文章越多,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其二朗读有助于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三朗读可以有效地培养语感。
一句话,朗读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方法。
4、朗读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朗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朗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口腔肌肉,可以使学生感到发自内心世界的愉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帮助和增强学生的记忆。
5、朗读是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悟(五篇)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悟(五篇)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悟(五篇)教师研修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对教师们的“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它让我们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篇1)暑假里,我和老师们一起,有幸走进了小学语文学科培训平台。
在这里,我们观看课程视频、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
通过与同行们的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将这段时间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一、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授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浇灌,才会开出美好的艺术之花,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
培训中,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分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朗读比赛活动总结
朗读比赛活动总结朗读比赛活动总结1为了促进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享受阅读,快乐学习”的校园书香氛围;也为检查教师课文教学中朗读的成效,按学期初工作安排,-月22日下午,我校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书香沁校园”朗读比赛。
这次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信心百倍。
朗读的__有优美抒情的散文,有妙趣横生的童话,也有激情洋溢的诗歌。
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参赛选手的风采,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由教导处人员和教研组长作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比,评委老师根据朗读比赛的标准,评出了优胜班级和朗读小明星,整个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并圆满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展示了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提升了教师对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也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主要优点:1、学生的读书姿势基本比较标准,站姿端庄。
2、学生朗读时语音比较准确,流利,语调比较丰富,变化比较得当,符合语文情感的变化。
3、学生朗读时专注,表情自然大方,投入状态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
存在不足:1、学生朗读时读书姿势基本比较标准,站姿端庄,但个别学生眼睛与书本距离太近。
2、选手基本都注重了对课文正确流畅的处理,却忽略了停顿的准确合理,语速普遍较快。
3、对__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别学生朗读时,声音小,情感表达不够充分,不够投入,表现比较平淡,不能读出文字的抑扬顿挫。
4、个别选手显得紧张,放不开,不够自信,以致于个别语句有破句、断读的现象。
几点建议:1、教师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来落实。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语音要正确,但要注意字的变调;语速要适中,要有快有慢,有变化;语调要有抑扬顿挫,要有高低变化,要把课文的感情表达出来。
平时要训练学生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音清晰,尤其对待部分胆子较小、腼腆内向的学生更要加强训练。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让学生享受语文快乐论文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中华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语文阅读学习,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语文阅读学习,应让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学习的气氛美相对其他学科学习,语文阅读学习更具形象性、情景性、情趣性优势。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靠训练有素的课堂,靠好有板有眼的一问一答,靠书山题海是不够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
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美的感染。
如将静态的教材改编成动态的童话或制作成电视录像、多媒体多维动画等。
通过绘声绘色、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生动活泼的投影演示,再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整个课堂就会被渲染起来。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再加上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表演,狼和小羊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生动地再现出来,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
这样的氛围很能满足孩子们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能使他们学而忘苦,学而忘难,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生动活泼的空间中得到实践。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尽情品味阅读学习的内容美语文教材蕴涵的生活内容比其他教材更宽、更广、更丰富。
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学生感受生活的最重要依托。
1、指导学生认真赏析,细心品味教材蕴涵的自然美。
如《小池塘》一文写到“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
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这是孩子的视野,这是孩子的思维。
教学这一内容进,我先展示了第一幅图:“像明亮的眼睛”的小池塘。
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有哪些 朗读是语⽂教学的⼀种重要⼿段,也是⼀种可以为课堂创造浓厚热烈学习⽓氛的⼿段。
下⾯⼩编为⼤家带来了⼩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指导,供⼤家参考。
1⼩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指导 (⼀)正确的朗读课⽂。
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来读,把字⾳读正确、读清楚(声⺟、韵⺟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缺陷和⽅⾳)。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我们班的学⽣普通话都很标准,只有极个别学⽣读⾳上有问题,需要多联练习,多指导。
对于三年级的课⽂,有许多⽣字词需要掌握,想要做到将字词读正确不但要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且需要及时的检查。
这样才能让学⽣将基础打好,从⽽进⾏下⼀步的朗读指导。
(⼆)流利地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不中断朗读。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将课⽂多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将句⼦读通顺,读流利。
还有就是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如:逗号表⽰这个句⼦还没有读完,停顿要轻和短。
句号说明句⼦已经说完,语⽓和语调要有所停顿。
(三)有感情地读。
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停连、语速、节奏、语⽓等,能⽤声⾳⽣动地表达对课⽂的理解,做到以情感⼈。
在进⾏指导训练之前,我们班学⽣有感情的朗读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读课⽂时想要读出感情但却读的⽆法⼊⽿,关键在于不知道哪些字需要重度或清读,不清楚该⽤怎样的感情和语⽓来读。
⽐如《富饶的⻄沙群岛》这⼀课已经学习完了,可还是读不出感情来。
因此我⾸先告诉学⽣这篇课⽂需要⽤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要读出⻄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来,要读出美的感觉。
定下了这个基调后,我开始逐句的指导朗读,让学⽣⼀句句的跟读,让他们在跟读的过程中,感受我的情感。
与此同时注意哪些词该重读,哪些句⼦该⽤怎样的语⽓来读。
值得⼀提的是,学⽣领悟和模仿能⼒很强,不出⼀个星期,学⽣的朗读有了很⼤的提⾼。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语文课程中的课文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课文朗读,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文的图片、配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美妙。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表达方式,用积极、激动的语气、自然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必须先让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故事、趣味图片、有趣的情境等,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名言名句,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认识到课文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必须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听读,模仿、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通过配有标准语音的录音材料来指导他们的朗读。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朗读训练的游戏,如朗读比赛、朗读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四、注重情感表达的培养朗读课文不仅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还要注重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应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通过声音、语调来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鼓励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文朗读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情感演绎,通过变换语音语调,使课文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
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
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
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
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
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1小学中班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班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
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加。
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甚至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奇怪。
在文化学问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
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肯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肯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问灌输,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
老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峻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预习,课前搜集。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需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
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留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老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手段。
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像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盼。
㈡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老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全班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
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
有专家指出:“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
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蒋仲仁《略论朗读与背诵》)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而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度,所以应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本着“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重视加强朗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朗读指导,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认真上好第一课时,把好“初读课文”关。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错、漏、添、改字,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初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每一个字音,句子读得通顺、有节奏,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因此在课堂上要作充分的准备,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
特别是在个别朗读时,让学生都能读完、读好,争取人人过关,尤其关注中下生,有效落实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对那些已经养成朗读时扭捏作态习惯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小点儿声读,轻一点读,静下心来体会课文内容,在心里营造阅读场,不要急着表现自己。
对于朗读时的共性问题,如“的、了”|拖音、句末三声字拖音、尾音短促、唱读等现象,要不厌其繁地反复指正。
我们的孩子都是农村的孩子,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有些字的读音趋向方言,如:“勺子、茄子、脖子”等,他们就很容易读错,对于容易读错的字要随时随地的及时纠正,坚决不放过每一个读错的字。
还要注意的是轻声词、儿化词的朗读,如“啊、呢、半圈儿水、哭着、穿着裙子”,多音字的错误也较多,主要是“停当、胶卷、似的、似乎”等。
为了让孩子们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不仅是在课堂上,平时的说话、交流,只要发现孩子们有错误,我就会及时纠正。
我就这样不停地训练、纠正,再训练、再纠正,让孩子们改掉了不少弊病。
接受·感受·享受
接受·感受·享受作者:左健康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07期我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这样三个层次:接受——感受——享受。
接受教育的由来已久和暗淡乏味,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
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种“人”的教育,它无视人的感受,甚至是人的存在,只是专横地按一定程序把各种信息与数据向人脑灌输。
接受完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形象思维变得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简单、明了,缺少了灵动,对语文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字:厌烦。
感受,现在是一个很时兴的词。
它开始顾及受教育者的感受,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是人文精神的起步。
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增添了活力。
但这似乎还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少了些许美感、愉悦和后劲。
因为,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究竟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育境界是“享受语文”。
我想象,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孩子们已经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与他们的一日三餐一样,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享受。
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美,享受着爱,享受着生命的律动,享受着人性的提升。
最终,语文成为他们一生的渴求、永久的伴侣。
一享受语文的前提是享受语文课,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
我一直以为,语文课应该与其他课有着巨大的区别,语文的模糊性、争议性,答案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课始终难以与严谨、周密等联系在一起,它更需要平等、民主、轻松、和谐,需要自由、舒畅、灵动、敏锐。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心智才能得到解放,才会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乐园,把身心都融入其中,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我们谁都不会忘记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语文课。
他在他的课堂中创造了多么和谐的境界!听着他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看着他对每个答案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感受着他对每个孩子期待的神情,我们常常为之感动。
以“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以“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红安县将军城小学黄香姣《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
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
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作者以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美丽、丰收而又充满欢乐的秋天,确属一篇文质兼美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佳作。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针对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以“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由于本课以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美丽、丰收而又充满欢乐的秋天,因此很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新课伊始,我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我声情并茂地诵读全文,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秋日画卷,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当然运用多媒体课件最多的是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了。
学生在交流展示读这两自然段中优美的语句时,我相机配乐并出示相应的图画,运用给画面配音比赛读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他们表现得特别积极,读得有滋有味。
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动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忙碌情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运用了表演读的方式,鼓励他们超越文本,创意表演:“同学们,秋雨阿姨和这些动植物们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配上合适的语言、动作、表情小组合作分角色演演这快乐而有趣的情景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极浓。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循序渐进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读书,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每一次读都应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慢慢上升,循序渐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结束了,在上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中,很多的现实困难都在我不断的努力中得到了解决,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最想做好的事情,我也相信这是我能做好的,我一直在努力!随着时间的匆匆而过,一个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一段紧张的教学活动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如下总结:一、继续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展开小组学习或分组讨论等多中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也倾听别人的见解。
同时利用多层次的口语交际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品质。
并培养在小组中互相协作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合作精神。
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传统教学的影子里,学生们仍然习惯于老师的讲解,在做习题的时候,有不懂的或年会的还想等待着老师的标准答案。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开拓创新素质的养成。
因此,在阅读之后我首先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各种问题出现时,又鼓励显示去自己解决,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途径。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并促使他们去为自己的见解到处去努力寻找相应的材料。
无论对与错,只要是自己找到的,自己通过任何渠道获得的都得到表扬和鼓励。
在一个学期的能力只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相应的增长。
三、按教学要求完成本册的识和写任务。
认识并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生词。
在继续学好钢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好毛笔,在学写毛笔的过程中,感受祖国文特色的魅力,感受中国书法的无穷奥妙。
在写过程中成功地运用“我们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书法,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对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书法的热情,涌现出一批书法爱好者,同时展出了不少的成功作品。
四、继续训练学生的自读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范读—默读—品读—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感悟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理解好词好句在文中的作用。
并能够自觉地把这些好的词句积累起来。
同时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及对人物的思想品格的塑造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15篇小学语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1今天,听了两位优秀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当我听着这些教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亲切和蔼,它能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地图,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欣赏,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爱国的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再者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
”我想,《你把鱼放掉》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两位教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很扎实。
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吧。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5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5篇)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公式和图表等。
下面是五种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通过课外读物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从孩子爱看的简单童话入手,慢慢引导孩子独立阅读。
随着孩子的成长,可以拓展到动物类、历史故事类、名著等,让阅读成为孩子的惯。
2.鼓励孩子进行对外阅读对象的扩展。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可以引导孩子给朋友、亲戚等阅读。
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同时给孩子正向指导和鼓励,提高阅读技巧和场面把控能力。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对于不愿读书的孩子,可以通过听故事来了解情节、人物个性和事物善恶。
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看书,推荐书目。
4.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阅读的榜样。
父母可以经常读书看报,对待书报充满兴趣,让孩子觉得读书很有趣。
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
在外出时,可以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郊外、河边等环境中与孩子一起阅读。
5.通过参加表演、游戏等活动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学校可以组织诗朗诵、阅读比赛、小话剧、阅读性小游戏等活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阅读。
这种形式的阅读可以辅以动作、表演、唱歌等,让孩子们更喜欢。
学校可以建立固定的阅读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行领读,从而锻炼阅读能力。
有些老师可能会过于关注活跃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胆小不敢阅读的孩子,这样会让这些孩子更加害羞。
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进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带来乐趣。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
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研究发现,那些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是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爱读书的惯。
每天读书的时间并不重要,只要每天坚持在同一个时间读上15分钟书,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次,可以使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进行训练。
这种软件可以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作者:陈小淋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1. 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统编版小语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好文。
它们有的展现气势磅礴的壮美,有的展现灵动清丽的秀美;有的美变幻莫测,有的美生机盎然。
它们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或令人惊心动魄、心生敬畏……正是“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
读,要出之于口;品,要入之于心。
琅琅书声是享受语言美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教师的示范美读,学生的放声诵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凸显语文的语言之美。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再现语文优美的意境。
如:听着风声、虫鸣声,美美地读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四季之美》),那迷人的情景自然入心;伴着淙淙的流水声,和着轻柔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搭石》),那富有节奏的“踏踏”声让你仿若置身其中,自有一丝惬意心中来;再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桥》中那位普通的老党员在滚滚洪流中果决指挥、拯救村民的动人情景,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美,从而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体味——感受文本的哲理美。
语文之美,就是以语文的形式揭示人性美、存在美。
如:《牛和鹅》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惊喜;《夏天里的成长》则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激励青少年在自己人生的夏天里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成长;《我不能失信》《鹿角和鹿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则引发我们对价值选择、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那样:“翻开一册册小语课本,不难发现一篇篇课文呈现着‘美’,浸透着‘爱’。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策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运用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愿意去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积极、乐观、鼓励的教学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竞赛、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中愉悦地学习语文。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将知识点和学习内容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视听资料,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的引导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通过精心选择课文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中,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形式,将学习内容都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外阅读书籍,让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读物,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的“四读”
阅读教学中的“四读”摘要:“读”是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情境、回味及课外朗读中,体验由整体感知到品读课文,再到融会贯通,情感的升华,最后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拓展阅读,享受乐趣,喜欢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四读”指导;语文素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更把“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学段的目标。
可见,“读”是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刚刚学会运用拼音阅读课文,阅读能力还很稚嫩。
阅读教学中,保证学生朗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里,主要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课《北风和小鱼》,谈谈自己在进行朗读指导时的“四读”做法。
一、自主朗读,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留足阅读时间,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自读自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探究心理,教学中,导入课题后,读题,引导学生针对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板书重点问题,继而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主学习,朗读感知,完成初读目标。
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读题,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板书重点问题:“北风和小雨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教师则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朗读课文内容,并出示阅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漫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阅读
漫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阅读作者:张玲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20期张玲(竹溪县实验小学湖北十堰442300)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心领神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来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例析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例析作者:胡卫星概要: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它是相对于默读而言的。
经常练习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当老师叫他在课堂上读一篇课文或者段落时,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满脸通红,他们读地结结巴巴或者漏字错字,或者声音微弱,吐字不清,或者平淡无味,毫无情感。
还有点学生上台发言总是语无伦次,手舞足蹈。
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平时朗读训练少造成的。
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或晚读时间安排学生轮流上台领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展示,日积月累,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有明显提高。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地设计朗读练习,或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分男女读,或竞赛读,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活动主题:享受朗读培养语感学习的具体内容:一、教研概要: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
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感情。
”要真正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小之以理,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1、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
在上课时适时地指导、点拨、启发,可能这样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
“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悟”,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
如:《赶海》时引导学生从“我在海里摸呀摸呀”“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象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螃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等,让学生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
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这些构成画面的语言更适宜培养形象感。
2、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
无论哪种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
Email :
jiaoyuluntan@
“读”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改的实验,读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只要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解义“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心中得到确立。
如何使学生充分享受“读”的乐趣,把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许多教师不断探索的理想境界。
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
给每个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
只有学生赢得了时间,才能把熟读精思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
读必须与思结合起来,必须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要循序渐进的提高要求,把训练一步步落实到实处,不可急于求成。
每一篇文章,不管是大体对全文的浏览,还是精读、细读,我们都先应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抓住作者的思路,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问题,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文本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如学习《灯光》一文,可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粗读一遍全文,初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然后带着问题“如果在我们每一天生活里没有了灯光会是什么样的呢?”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再仔细默读。
了解到作者第一次漫步天安门广场看到灯光后,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多好啊”,此时他看到了北京的美丽。
是灯光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多好啊”是感慨,是赞叹,是欣喜。
然后紧扣“多好啊”精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郝副营长在两次看到灯光后发出的“多好啊”的不同意义。
这是重点部分,不能操之过急,要用足够的时间去读、思、议,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文章的重点部分读透,抓住文章的本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次发出“多好啊”时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等下读书。
他不禁自言自语“多好啊”,此时他触景生情,憧憬未来生活一定是无限美好的。
第三次“多
充分享受语文教学中的“读”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三小学 梁英凤
好啊”是郝副营长想到革命成功了,各家各户安上电灯,普天下的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即使自己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从中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最后把三次“多好啊”句子进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含义。
此时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献身精神就会铭记在学生们的心中,从而认识到我们今天充满阳光 ,充满幸福的日子是来之不易的,应该倍加珍惜。
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对文本熟读、精思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立,学习任务完成了。
二、灵活、形式多样的方法“读“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文章可变换形式多样的方法去读,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感受到读的乐趣。
由此点燃他们掌握丰富知识获取信息的火花。
形式多样地去读,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心灵的对话巧妙地融为一体,运用心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享受祖国美丽的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读的形式要根据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个段落的不同来确立,不能一个模式,千篇一律的傻读、呆读。
如篇幅较短的诗歌,它具有感性强烈、语言精练,形象鲜明的特点,读时反复熟读,以朗读为主,最好当堂熟读成诵。
让学生逐层感受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在自己头脑中呈现一幅画面,使其置身其中。
如读《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边朗读,一边感受体味什么是延安精神?通过反复熟读,想到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延安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吃苦耐劳精神。
让学生再默读精思,从中领悟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䦆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延河水是回顾我国人民在延安时度过的不平凡的日日夜夜。
枣园是党中央指挥和领导人民从事革命活动的所在地。
让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文章,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篇幅较长的文章要紧紧抓住阅
读提示,找出文章要了解掌握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内容比较丰富的文章读时要注意层次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既要放手,又要灵活,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如《景阳冈》这篇小说,它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儿童的喜爱。
因此读时要注意小说中的主人翁武松做了些什么事,说了些什么话,心里想了些什么,还应抓住人物与环境的变化。
明确学习的目的后,根据提示,采取默读、出声读,然后小组读。
先讲武松进酒店饮酒后,不听好言相劝,执意过岗,表现了武松倔强的人物特点。
另外,从武松酒后说的话“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出山。
”要读出武松那种豪放,无所畏惧的气概。
对不同类型文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读,不同形式的读有不同的要求和作用,轻声读,读时应有明确的目的,弄清每篇文章的提示要掌握那几个问题,对下面学习课文有助于找出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解释。
朗读,是在通览了全文且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触景生情去读。
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意图,深刻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范读、试读等,教师的范读要声情并茂。
把文中强烈、浓厚的爱憎、喜怒情感全盘传递给学生,充分培养读的热情。
试读,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参与读,并逐步理会文章内容。
“读”要掌握好速度,速度可以很快把握全文的思路,掌握记叙的线索,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
慢读就是边读边想一些文字,对不易理解接受的句段,要逐字逐句地去推敲 、揣摩以获得透彻的理解。
参与读的形式上还可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即集体读,具有相互暗示 、提醒的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的评价,是否做到了在读中“悟” ,在读中“想” ,让学生牢牢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读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分享受读的乐趣,能实现文本学习收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