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第1-2章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2. 季节变化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 )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1)赤道和两极地带的海 :( 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5 ;(2) 洋,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 ℃ ;( )温带海洋水温的年 较差为10-15 ℃ ,有时可达 ℃ ;( )随深度的增加, 有时可达23 ;(3)随深度的增加, 较差为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通常 140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海陆位置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a)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的不同而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 有差异. 有差异. b)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生态因子的耐受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限度不同. 限度不同. c)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d)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3.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 )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 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 能生存. 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同时该定律也允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第2章:生态学基础
寄生生物 长期地以“捕获物”为食,通常不会杀死“捕获物” (至少不会立即杀死),但常会伤害它。 生活在它们寄主的体内,这种生物称为内寄生物,另 外还有依附在它们寄主的体外,称为外寄生生物如: 虱。 碎屑生物: 死的植物性物质,死的动物性物质以及粪便废弃物构 成大量有机物,称为碎屑。 以碎屑为食物的生物被划为单独的一类消费者,称为 食碎屑生物。 如:秃鹫(一种大型猛兽)、蚯蚓、白蚁、甲虫等
全球水的大循环过程: 在阳光照射下,地面的水开始蒸发,水分进入大气 并逐渐聚集为云层。云层冷却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降水 (包括降雨和降雪)。水分又回到地面并开始了新的 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全球水的大循环。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只是全球水循环的一小部分,但是 由于它和人类的紧密联系而显得更为重要。 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同时它 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简言之就是降水与地表蒸发作用 的往复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后,一部 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还有一部分为地表 植被所截取。在降水不多的地区,植物截取的水分有 时非常可观。例如,在温带地区,被截取的降水可达 总降水量的25%。
(5)生物圈(biosphere):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大甚至包括整个生物 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接近自我维持的生态系 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 境的总和。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以及整个水圈和土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 这个“薄层”里生活,故称生物圈。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 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2.以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区 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中纯粹自然生态系统已很少,大 多为受干扰的(disturbed)生态系统。 3.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
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
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
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生态学基础02
中,有变小的趋势。
第5节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范畴】生物虽可 通过改变环境因素,采 取多种方式来调整适应 环境,但却始终不能逃 脱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原始的热带雨林中,不会出现昆虫“爆发”的现象,但在人 工林里很容易产生“爆发”现象这些都是由于生态冗余不同 产生的结果。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很容易遭 到虫害; 例如,营造马尾松纯林,
容易被松毛虫,但营造
针阔混交林,就没有这 种现象;
第1章 生态学基础 第1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在 2007年对全球4万种动植物进行 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3 的 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1/8 的鸟类和 7/10的植物被列为 “极危”、“濒危”、“易危” 三个级别,都属于生存受到威胁 的物种;面临灭绝危机的动植物 比2006年增加了188种,已达到 16306种,占被评估全部物种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分 二
一、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冗余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一、生物多样性
【定义】为生物多样性和 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 过程以及由其组成的复杂 多样的群落、生态系统和 景观。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冗余 一、生物多样性
第6节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竞争与生态位
【竞争分类】分为「间接竞争」和「直接竞争」。
「间接竞争」指生物之间没有直接行为的干涉,而是双方各 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NPP=GPP-R
(二)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质进行 同化作用建造自己和繁衍后代的过程。 PS=C-Fu-R
• 2. 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
(1)能量形式的转变(2)能量的转移 (3)能量的利用 (4)能量的耗散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 球上有生命活动 的领域及其居住 环境的整体。它 包括海平面以上 约 1万米至海平 面以下1万1千米 处。
• 3. 生物圈的形成
生物对阵个生物圈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地 球的结构、条件和演化过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4. 生物圈的特征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人们唯一的生存地。 (二)生物圈具有很强的“生物化”特征。 (三)生物有机体呈现种类的多样性。 (四)生物圈的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五)生物圈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自我调节和平 衡。
(二)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它生物。
• 3.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一)综合作用:生物在一个地区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
综合的、多因子的共同影响。 (二)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
态因子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 但在局部可以作一定的补偿。 (四)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五)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4.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一)限制因子规律 在环境诸因子中,某个因子限制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生 存,我们称之为限制因子。 (二)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所限制,而是受到某些 微量元素所限制,这就是利必希最低量定律。 (三)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 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度也会成为 限制因子。
生态学基础作业
《生态学基础》作业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简答题1.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划分,可形成什么样的学科体系?答: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分析题1.试析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答:1整体观的发展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3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4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第2章生态系统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哪几类,每类请各举两种生物说明。
答:生产者:绿色植物,一些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鹰,蛇分解者:真菌,细菌2.与一般系统相比,生态系统有何特点?答:生命成分的存在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分析题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般从形态和营养关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
生态学的思想在建筑学领域也开始体现出来。早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富勒提出了“少费而多 用(more with less)”的观点,也就是对有限的物 质资源进行最充分和最合宜的设计和利用,符合生 态学的循环利用原则。
1.2.3 现代生态学时期 经典的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
1798年,T.Malthus的著作《人口论》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 1866年,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出版了《植物生
态学》。
此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种群 生态学、群落生态学领域开展研究,生态学基础理 论框架得以建立。
会。现代生态学则超越自然科学界限,与经济学、社 会学、城市科学相结合,生态学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相接的真正桥梁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公 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学原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 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与各行业的结合日益 紧密,焦点集中在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
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将生态学 (ecology)与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 出“建筑生态学”的新理念。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 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号召将富勒的“more with less”原 则应用到建筑中去,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 计和利发展而设计》问世; 1993年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
书列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细则”。 1995年德国的丹尼尔斯的专著《生态建筑技术》。 对生态建筑的基本原理及各项技术都讲得具体清晰。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加强,人类普遍意识到人类只 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自然统治 者,人类和所有生命都应该和谐相处。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6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 物种结构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1. 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中,除了在生物群落中介绍的优势种、 建群种、伴生种及偶见种外,关键种和冗余种 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 义。
8
1. 物种结构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 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 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 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 毁灭。
须鲸
企鹅
鹈鹕
磷虾
桡足类鲨鱼ຫໍສະໝຸດ 齿鲸 海牛海龟 海豹
鱼
水母
箭虫
浮游植物
鱼类、软体动物 等的幼体
鳗草 海藻
14
2. 食物网
(1)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简化食物网: 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地位(生态位)的等值种(equivalent species)归为一类,称为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或同 资源种团(guild),即将同样食性且具有同样捕食者的不 同物种归并为一个营养物种(trophic species),以营养物 种来描绘食物网结构。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 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 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 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4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5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成游离氮,再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地球表层,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的
贮量约为2.7*1016亿T,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存在,其中碳的贮量约为7*1011亿T。绿色
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二氧化
碳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
费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二)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
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
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 量供应者,但低级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10 左右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能利用。为了能 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 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 产力金字塔。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 量往往呈倒金字塔。
的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依次传给草食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章绪论1.1 生态学的定义1.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3 生态学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1.1 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1.1.1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内涵:(1)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3♦Elton(1927): 科学的自然史♦Kamkapob(1945): 生物在形态生理行为等的适应性♦Andrewartha(1954): 生物分布、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E. Odum(1958):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马世俊(1980): 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E. Odum(1997): 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R. E. Ricklefs(2001):自然的经济学4图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图片: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的关系6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Gaia 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物如何主动条件地球表面的环境?地球大气的成分、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CO 2释放O 2,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以及排泄废物、分解等,对偏离作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
71. 2 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自然现象观察、淳朴的生态观§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19世纪)生物的多度、分布规律,动物的种群研究§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生态学理论体系、植物群落研究、不同学派§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关心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健康与发展,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扩展,更加综合、系统8中国生态学的发展•1949年以前,国外归来的学者开展零星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全国资源调查和国家建设,以橡胶宜林地研究推动了植物生态学的发展,以有害昆虫防治推动了动物生态学发展;同时在生态学应用领域的农业、林业、渔业相应取得了发展;先后建立各类生态系统定位站;1979年10月,中国生态学会成立。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认识、追赶国际生态学的发展,学科体系形成和完善。
•当代中国生态学在研究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同时,根据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培养人才。
9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10图片:生态学研究的层次不同的组织水平111.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1.3.2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藻类生态学,蕨类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寄生虫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细菌生态学,真菌生态学,……)12图片: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131.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1.3.3 根据研究对象的环境类别划分水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流生态学,湖泊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141.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1.3.4 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在生物学内的交叉:生理生态学,生态遗传学,行为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与人文、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政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哲学生态学,…………15群:自然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林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医学生态学,……16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空间性的,结构性的SPATIAL 、STRUCTURAL时间的、进化的TEMPORAL EVOLUTIONARY功能的、效用的FUNCTIONAL1.4.1 生态学认识问题的角度:17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理论的Theoretically实验的In Laboratory野外的In Field1.4.2 生态学认识问题的方式:18生态学的研究方法(3)Natural history observationsPostulated model Image of real world structureHypotheses PredictionsExperimental designData collectionTesting proceduresTheory construction Explanation1.4.3 生态学研究问题的步骤:19What ecology tells us ?•Hypothesis-Driven Science •Think clearly and ecologically Environments ResourcesChanges with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20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实例基于化学生态学原理研制出性诱剂对实蝇实施诱捕,控制种群数量。
生态学研究发现性激素的引诱作用→人工合成性激素→对害虫进行诱扑21•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的历史阶段,各历史阶段代表性研究•生态学的方法论怎样认识,认识什么,如何工作22本章主要概念生态学、生物、环境、资源、Gaia 假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演绎法、归纳法23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区别其它学科的特点是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3.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哪些问题?24课外读物1.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娄安如. 2002. 基础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1-42.李博主编. 1999. 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3.Robert E Ricklefs,2001. Ecology –The Economy of Nature (5th Ed). W.H.Freeman & Company. 6-22.1第二章(I)生物与环境2.1 环境,生态因子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2.4 生物对光的适应2.5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3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大气候(macroclimate ):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小气候(microclimate ):小环境的气候条件4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5小气候(小环境)6-生态因子及相关名词–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特征2.1.2 生态因子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 ):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1)相关概念8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解气候图解9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10(2)生态因子的分类•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心引力、地磁等–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11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
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14(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15–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162.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17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18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得利;—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物种间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称为协同进化。
相互作用类型互利共生偏利作用捕食/牧食/寄生种间竞争偏害作用中性作用A +++——0B+0——0021•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222.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2.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2.3.2 限制因子2.3.3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1)耐受性定律(2)生态幅(3)耐受限度的调整232.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 ’s law of minimum)•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242.3.2 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Blackman ,1905,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该定律的应用价值262.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1)Shelford 耐受性定律(Law of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Shelford ,191327适范围亚适范围亚适范围不适范围不适范围因子梯度渐增或数量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曲线28最适范围不适范围不能生存因子梯度渐增生命活动强度或数量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曲线的实际表现亚适范围亚适范围不适范围耐受曲线(2)29(2)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概念–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