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卷重点名校精编-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测试题 2019.91,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2分)2,15.古诗文默写。

(6分)(1)古文默写。

(必须默写)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2)古诗默写。

(任选一首默写)①,。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②,。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沈从文(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

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2009年真题诗词

2009年真题诗词

二、熟悉《考纲》
•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三、复习2009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意象在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 1.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 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 2.形象: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 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 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 • 3.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 诗意空间。
• 明确:(1)(全国卷Ⅰ)“这首诗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 不同的意象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画 面,“水、浮萍、藕花、岸阁、村、桥” 构成一幅田园山水画,表达作者悠然闲适 以及丝丝的寂寞之情。
(2)(全国卷Ⅱ)“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 象?有什么寓意?
(2)辽宁卷的第第8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
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 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 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 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 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3.请再仔细研读,是否有间接考 查意象的,若有,请找出来。
•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 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3)(重庆卷)“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 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 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 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 情。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十四【试题】(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韵译】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参考答案】14. (6分)(1)此诗表达了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赏析一】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品高考网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全国卷2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北京卷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00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200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综观今年各地 的高考语文古诗词 鉴赏题 , 以 有
下 几 个 特 点 值得 关 注 。 第 一 , 材 的范 嗣进 一 步 扩 大 一 选 从 表 1 以 看 } , 年 的 诗 歌 鉴 赏 题 不 仅 涉 及 可 f今 J 了 以往 常 见 的 唐 诗 、 词 , m现 了较 为 少 见 的 元 宋 还 代 的 词 , 至 j清 代 的 词 、 甚 曲。 前者 如 浙 江卷 、 徽 安 卷 、 南 卷 , 者 如重 庆 卷 考生 比较 熟 悉 的作 家 及 湖 后 作 品 进 一 步 减 少 ,8套 试 题 巾 只 有 1 l 0份 试 卷 考 查 从 表 1 以看 出 , 年 的高 考 语 文 古 诗 词 鉴 赏 可 今
二 )中表 现 出 的亡 国之 恨 以 及 收 复 失 地 的 决 心 ; 》 江
海卷 白居易的诗歌所表达 的理趣 ,与宋 诗相似 , 也
是 学 生 不 熟 悉 的 。这 样 选 材 , 开 拓 了考 试试 题 的 既
内容 覆 盖 的 领 域 , 避 开 了猜 题 的 视 线 。 又
苏卷岳飞在《 满江红 ・ 黄鹤楼有 感》 登 中表现 出的岳 飞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等。
、 /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春逝 的态度 游子思y 的心情 5 - 无人理解 的孤寂 思 乡怀归的感情 悲喜交加之情 厌倦 漂泊、 乡 思 冷寂落寞之情
7 秦观 元好 问 8 8 7 6 6 6 杜牧 舒蛹 杜甫 司空曙 严羽 孔 尚任

七律 宋 词 元 七绝 宋
宋词 宋词 七律 唐
I 1 6 8
1 0 1 1 8
欧阳修 王旭 陆游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01.全国卷Ⅰ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2.全国卷Ⅱ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03.北京卷答案:①D;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4.天津卷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05.上海卷答案:14.香山居士;15.B;16.“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06.重庆卷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7.安徽卷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一、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理解泡开诗歌]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次石湖书扇韵姜夔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欣赏真题详解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欣赏真题详解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一)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赏析】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0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1

0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三讲古诗鉴赏【命题趋向】2009年版《考试大纲》对于诗歌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具体说就是具备“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项能力。

诗歌综合考察这三项能力,但以“鉴赏评价”作为最基本的考查形式。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诗歌鉴赏选材除常见的唐诗、宋诗、宋词、元曲外,已经呈现涉及诗经、明诗、清诗、金词的大开放趋势。

在题型上多采用简答式主观题,考查上侧重情感与表达技巧关系、情与景的关系、意象与情感关系,炼字及其表达效果、语言风格、思想情感、诗眼等各个方面。

同学们在复习上关注唐宋诗词地位的同时,要适当关注其他朝代诗、词、曲甚至近代诗歌,更要强化对诗词的整体阅读鉴赏与开放性思维的个性化训练。

【考点透视】古诗鉴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查考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其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形象鉴赏。

这主要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复习中要善于从把握形象的特征入手,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2.语言鉴赏。

主要指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诗眼词眼等。

复习中要抓住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尤其要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

语言的鉴赏要和诗歌所要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效果结合起来进行。

3.表达技巧鉴赏。

主要指鉴赏修辞技巧和表现技巧。

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常见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技巧。

技巧的鉴赏不能简单记忆术语,要把语言表达和具体的诗句内容结合起来,要和作者的情感、诗文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结合起来表述。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四川省绵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4分)(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

(4分)12.(8分)(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2分)(四川省德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缴[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关月:边关的月亮。

③矰: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答:12(l)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

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形象2分,“孤独”“迟疑”各1分,目的2分)(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

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

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

精品文档 (78)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四)

精品文档 (78)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四)

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高考语文卷重点名校精编-诗歌鉴赏专题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4分)(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

(4分)12.(8分)(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2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缴[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关月:边关的月亮。

③矰: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答:12(l)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

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形象2分,“孤独”“迟疑”各1分,目的2分)(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

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

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

凄凉寂寞。

(4分,内容正确3分.语言通顺1分)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离亭燕张昪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3分)答:(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分) 答:12.(8分)(1)(3分)“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2)(5分)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

(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1分)1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8分)(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又寄升庵黄峨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

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

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12.(8分)(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

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

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1分)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台城鹿柴韦庄王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一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答:(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6分)答:12.(1)“侧面烘托”或“写景抒情”或“乐景哀情”(2分)(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2分)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2分)《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两者意境不相同。

(2分)(共6分,表述通顺,符合大意即可)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答:。

(2)颈联(五、六句)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

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答:。

12、(1)(4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

(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分)(2)(4分)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每处赏析2分)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墨葡萄诗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

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12.(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

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

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