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一:(09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二:(09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测试题 2019.91,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2分)2,15.古诗文默写。

(6分)(1)古文默写。

(必须默写)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2)古诗默写。

(任选一首默写)①,。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②,。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沈从文(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

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2009年真题诗词

2009年真题诗词

二、熟悉《考纲》
•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三、复习2009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意象在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 1.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 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 2.形象: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 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 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 • 3.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 诗意空间。
• 明确:(1)(全国卷Ⅰ)“这首诗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 不同的意象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画 面,“水、浮萍、藕花、岸阁、村、桥” 构成一幅田园山水画,表达作者悠然闲适 以及丝丝的寂寞之情。
(2)(全国卷Ⅱ)“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 象?有什么寓意?
(2)辽宁卷的第第8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
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 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 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 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 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3.请再仔细研读,是否有间接考 查意象的,若有,请找出来。
•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 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3)(重庆卷)“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 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 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 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 情。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十四【试题】(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韵译】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参考答案】14. (6分)(1)此诗表达了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赏析一】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汇编剖析

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汇编剖析

1、2009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9全国卷二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2009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5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盘点总结备来年——2009年高考18套试卷诗词考查题大盘点

盘点总结备来年——2009年高考18套试卷诗词考查题大盘点
无理 均可 , 意说 清原 因 即可 。 注
【 参考答案 】 1 ( 诗歌描绘 了一 幅江南水 乡清幽恬静 )
的画面。写 了小桥 、 流水 、 村庄 、 绿岸 、 浮萍 、 荷花 、 人家 、
庭 院 等 景 物 。2观 点 一 : 种 说 法 有 道 理 。 () 这 此诗 赞 誉 石 湖
西) 。 人 曾任成都尹 、 剑南节度使 , 广德二年( 6 ) 7 4 秋率 兵
西征 , 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击 ( ) 的前 两 句 描绘 了 什 么 样 的景 象 ? 什 么 寓 意 ? 1诗 有 答:
一 — —
风 格 的词 人 属 于 哪 一 流 派 ? ( 3分 ) 答:
出来 。
决心 、必 胜信念 等等 的。这 是在平 时就应 该练 就 的本
领。
【 参考答 案 】 1 ( 晚秋 、 、 ) 秋风 汉关 、 、 寒云 冷月 、 西山 ,
诗 的 前 两 句 描 绘 的是 一 幅初 秋 边 关 阴 沉 凝 重 的夜 景 。 寓 意 边 境 局 势 的 紧张 。2诗 的 后 两 句 表 现 了作 者 作 为镇 守 ()
阅 读 攻 略 y nn udg gj euo e
常 考 常 新 . 词 题 . 诗
盘点息结备来年
20 0 9年高 考 侣 套 试卷 诗 词 考 查题 大 盘点
读诗词 与不读诗词, 总结诗词与不总结诗词 , 效果是很 不相 同的。 20 0 9年和 20 、0 7 一样 , 08年 2 0 年 全国一共仍然有 1 8套高考语 文 试卷, 中宁夏和海南仍然合用一份试 卷, 其 陕西仍然使 用全 国卷 I。 值
得 我们 注 意 的是 , 8套 语 文 试 卷 , 出现 了诗 词 考 查 的题 目。 这 说 明 1 都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述评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述评
首 ) ,而 唐 代 以 前 的 作 品 则 未 能
常识 题 、 1道 选 择 题 , 京 卷 1道 北 选 择 题 无 法 纳 入 考 点 外 ,我 们 统
0 0
计 , 8套 试 卷 3 1 7道 诗 词 鉴 赏 主 观题中, 及“ 象” 涉 形 4题 , 及 涉 “ 言” 语 7题 , 及 “ 达 技 巧 ” 0 涉 表 1 题 , 及 “ 想 内 容 ” 3题 , 及 “ 涉 思 1 涉 观
点态度 ” 3题 。 当 然 , 只 是 — 个 观 这
其 大 略 相 当笼 统 的 统 计 , 因为 试 题
蕴 涵 的 考 点 往 往 是 互 相 联 系 互 相 交 叉 的 。但 由此 也 不 难看 出 ,

进 入 命 题 者 视 野 。 这 其 中有 两 个
原 因 : 代 有 代 表 一 代文 学 成 就 宋 的 词 ,其 诗 歌 成 就 也 不 容 忽 视 ;
试 卷 , 《 郑 公 宅 同 咏 竹 》( 但 严 天
年高考诗歌
精 康
于 安 徽 卷 , 查 “ 突 出 的 表 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最
手 法 ”) 而 为 考 生 熟 稔 的 “ 作 , 写 手 法 ” 一 术 语 初 次 亮 相 (出 现 这 于浙江卷 、 琼 卷 ) 这不奇怪 , 宁 。
曲 1 。七 绝 和 小 令 依 然 为 首 选 题 咏 春 题 材 的 诗 词 作 比 较 鉴 赏 , 量 增 多 。 型 的 是 辽 宁 卷 , 分 增 首 典 赋 也 料 。特 别 是 七 绝 , 占鳌 头 已 有 多 成 为 题 材 运 用 的 一 个 亮 点 。 重 至 1 独 1分 ( o 8年 为 8分 ) 天 津 zo ; 但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答案汇编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答案汇编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答案汇编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答案汇编一:全国一卷【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二:全国二卷【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三(北京卷)(2分)D(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

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四:(上海卷)1.【参考答案】B。

2、【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五:(|天津卷)【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十一【试题】(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补充注释】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

西溪就是西苕。

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鉴:镜子。

【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

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

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

(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

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参考答案】(4分)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4分)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赏析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

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汇编汇编

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汇编汇编

1、2009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9全国卷二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2009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十【试题】(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9.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参考答案】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赏析一】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上片写柔桑破芽,蚕种生些,细草黄犊,寒林暮鸦,构造成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

下片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

末尾二句,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

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赏析二】辛弃疾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09全国卷三)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解析】(1) (5分)只要读懂上阙的字面意思,就知道了内容是什么,自然就能够答出要点。

要注意古典诗词曲的句子往往有省略、倒装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如“陌上柔桑破嫩芽”“平冈细草鸣黄犊”。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2). (6分)答题时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意思。

分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要通过对诗词意象的体味才能知晓;同时还要练习作者的生平,注意文本下加的注释。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待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表示要做坚强的人,)效果独特。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09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dí)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①②姜夔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自石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湖居士。

:字尧章,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1155②姜夔(—1221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1答: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人”(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浮萍、村庄、绿岸、)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答案:(1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2)(“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全国卷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注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严武(726-765 [注])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二年(76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1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4答案:(1)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5(2)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情怀。

心。

年北京卷)09(分)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12. (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岳阳楼上。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③准拟:准定。

②波神:水神。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答案:① D 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江满.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殿里笙歌作。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09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09年天津卷) 6分)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9年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9.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答案:8.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09年江西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4.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蔡家亲:表亲。

[注]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注。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答: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2“4)其独到之处。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答案:(1)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2 (。

在景物中)年浙江卷)(09分)(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