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总结-选修一+第3讲-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3 –4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5 –6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 7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 (25分)[2014·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
……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
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
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
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
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洲政俗总论》材料二“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
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
(15分)(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遭受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开展的,但最终的结果不同。
请简要分析其结果不同的原因。
(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1)问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角度入手分析。
第(2)问从两国改革措施方面,结合民众对改革的支持与否分析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特征: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
态度:日本政府进行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制定和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2)阿里改革措施不力,发展工业面临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改革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动摇了其统治;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改革旨在加强封建统治和对外军事扩张。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高考导航】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近代亚非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史料印证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要点突破
[史料分析] 史料 阿里虽然率埃及人民抵御了美、法殖民主义 以创办军事工业为重点, 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保
侵略,但是也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审时度 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 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 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 的军事装备。”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要点突破
史料印证
2.内容
1经济上:创办近代工业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使埃及出 现了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3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军事实力增强,获得民族 独立。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C
目 录
ONTENTS
1 2
核心考点突破 课时规范训练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C
目 录
ONTENTS
1 2
核心考点突破 课时规范训练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致使改革不能成功。
(5)连年对外战争,削弱了国力。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微课助学
考点二
史料印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开放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1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制度创新,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02
03
04
未来改革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并发展
,为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民族危机的加深
02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多次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
革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
西学东渐的影响
03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为改革的
推进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矛盾激化
01
阶级矛盾的尖锐
近代化进程中其他关键事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革新运动,旨在推 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 迷信盲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奠定了 基础。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01
改革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为挽救统治危机,
张居正在明神宗支持下进行改革。
02
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加强边防,改善民族
关系;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03
成效
张居正改革使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边防巩固,出现了短暂的中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课时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课时作
第3课时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1.(2014·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阿里改革是如何学习利用西方技术的?(2)与同样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改革的中国戊戌变法相比,二者在改革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在历史作用上又有何相同之处?解析第(1)问,强调“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结合阿里改革内容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改革的主导力量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从西方购买机器,聘请技师,创办近代工厂;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方式:维新派依靠统治者来推行变法主张;阿里作为统治者直接推行改革。
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2.(2014·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
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材料二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问,考查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和局限,所以告别旧日本,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现民族独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回答;尚未达到新日本从保留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及人民没有获得相应权利方面回答;第(2)问,依据从材料放弃“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失误影响从日本政治的专制色彩、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方面回答。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课件 人民版
-20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改革比较全面 不 内容 同 领导者 由最高统治者负责推行
中国洋务运动 侧重于工业、国防、教 育,改革不彻底 主要靠地方官推行
-21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二明治维新 史料一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 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 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史料二 (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 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 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 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7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史料三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 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 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史料四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上, 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 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 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 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 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车效梅《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11知识笔记 疑难禅伯文“奴隶”的音译,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 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 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鲁克于13世纪中叶建立自己的王朝, 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其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 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入侵埃及时, 马木鲁克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最终经穆罕默德· 阿里打击退出埃 及政治舞台。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考点二
考点二
明治维新
1进步性: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危机,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 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 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 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走上了 对外侵略扩张的道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
考点一
练史料 史料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的政治改革并未涉及立宪,仍打上近东传
统烙印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阿里的个人独断专行。这样,埃及 缺乏一个体现法治精神、容纳国民参与政治过程的国家权力集中 但不专制的政治结构,不可能出现一个治理国家的社会精英集团 ,其现代化缺少一个推进的主体。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 阿里政治
改革的局限性。 答案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实现政治制度的
近代化;形式上仿效西方政治体制,实质上是高度中 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二
明治维新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 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幕府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历史背景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 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条件: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 治政府
考点二
主题一
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 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历史上重大回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回眸》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系列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1.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一场以民主、自由和平等为核心思想的运动,即法国大革命。
这场运动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知识点包括:三级会议、1789年法国革命、重要人物如路易十六、拿破仑等。
2.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工业化的革命,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
知识点包括:纺织工业革命、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蒸汽机的发明、独立发明家与企业家、工厂制度、劳动条件改善、城乡差异、资本主义的形成等。
3.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一场由工人和农民领导的革命,即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点包括:旧俄国社会、沙皇专制、布尔什维克党、列宁、农民起义、红军、全民所有制等。
4.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美国爆发了一场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即美国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知识点包括:殖民时期、不平等对待、独立宣言、华盛顿、合众国宪法等。
5.中国近代变革: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运动,目的是要改变积弱落后的国家面貌。
知识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6.德国统一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一场为实现德国的统一和民主而进行的运动。
这场运动成功将德国各邦联合起来,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知识点包括:德国分裂与三国同盟、统一派与分裂派、普鲁士王国、巴黎和约、威廉一世等。
7.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发生了一场基于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维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3讲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03讲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2014·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思想主张回答。
第二小问从改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角度回答。
答案:(1)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
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2.(2014·淄博模拟)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是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
高考历史新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第3讲 近代亚非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4·菏泽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的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曾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1)有的史学家认为阿里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阿里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
”你赞成哪种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试从目的、性质、效果三个方面比较戊戌变法与阿里改革的主要差异。
答案:(1)赞成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的观点。
理由:创办近代工厂,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军事改革,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各种人才。
赞成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的观点。
理由: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解决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使近代经济发展缓慢;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国力衰弱;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兵役遭到人民的反对,埃及很快衰落。
(2)目的:阿里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阿里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戌戊变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效果:阿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戌戊变法则完全失败了。
2.(2014·德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材料二“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三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1)导致材料中三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出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三国改革的直接因素、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课件(人民版)选修1第3讲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3)军事方面 ①创办步兵学校,培养军官,扩建军营,招 募士兵。 ②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 舰队。 (4)外交方面: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以埃及为 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
2.历史作用 (1)进步性 ①经济改革使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政治改革完善了行政机构,整顿了社会秩序, 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军事改革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 大的国家。 ④外交改革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 统治。
二、变法过程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 发起“公车上书”,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 向政治实践。 2.报刊学会 (1)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正式组织强 学会。 (2)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898年初,康有为的《应诏统 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 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 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 会。
4.百日维新的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方面
改革旧制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 局、农工商总局,奖励 农工商业的发展 取消旗人由国 经济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 家供养的特权, 方面 间团体 令其自谋生计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
(2)局限性 ①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 题。 ②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3)评价: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虽然昙花一现, 最终失败,但实现了国家的安宁和统一,并 使埃及走上了漫长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埃 及历史的进步。
[归纳概括]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近代化色彩
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在埃及肆虐数百年 最反动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 政治 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 方面 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和安宁,奠定了埃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基 础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
第3讲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考点一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理主干1.背景错误!2.内容错误!3.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4.评价错误!♦引史料史料一耕地面积对比表阿里改革时期的新式学校解读耕地面积扩大,新式学校建立,反映了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及近代教育的发展,可联想具体改革措施思考。
史料二阿里改革时期经济发展棉花出口对比表对外贸易总额对比表解读对外出口、外贸总额的快速增长,既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对埃及近代化的作用.史料三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解读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的国防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史料四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上,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解读史料表明没有改变旧生产关系是改革未成功的根源。
史料五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解读史料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伤害,引起人民的抵制、反抗。
♦讲要点1.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特点(1)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2)政治方面: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
(3)军事方面: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技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模块总结 .doc
模块总结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考点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理主干1. 改革背景(1)国内⎩⎪⎪⎨⎪⎪⎧ ①政治方面:马木路克首领们争权夺利,导致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②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破产, 商业和贸易萎缩,经济萧条,国力衰弱。
③阶级关系: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政治统治引起 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
④民族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 呼声高涨。
(2)国外⎩⎪⎨⎪⎧ ①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 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 势进一步恶化。
2. 内容及作用3(1)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2)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3)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
♦引史料史料阿里虽然率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也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
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解读史料反映了阿里改革建立近代化工业和近代化军队的思想。
围绕上述思想所采取的重大实践有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创办近代工厂;以创办军事工业为重点,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和军事学校,大力发展海军等。
♦讲要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1)内因:①阿里对外战争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致使起义不断;②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外因:①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
②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考点二明治维新♦理主干1.历史背景⎩⎪⎨⎪⎧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 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幕府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条件: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 治政府。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 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实行四民平等。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 有制,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生活习俗上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5)法制上,制定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建立 近代天皇制。
3.历史作用⎩⎪⎪⎨⎪⎪⎧(1)进步性: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危机,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 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 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
其成功经验为 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走上了对 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引史料 史料一 明治政府建立后颁布的《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大展经纶;3、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解读《五条誓文》体现了如下改革精神:第一条是为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第三条是废除等级身份制。
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
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
史料二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解读上述观点具体理解如下:①“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③“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讲要点1.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
(2)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
(3)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人才。
(4)未全盘西化,在精神上将武士道精神(神道)定为国教,以确立对天皇的崇拜地位。
(5)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1)封建化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反特权的改革: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4)具有近代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5)涉及移风易俗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
(6)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
考点三 戊戌变法♦理主干1.背景⎩⎪⎪⎪⎨⎪⎪⎪⎧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 步的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5)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 的支持。
2.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百日维新。
3.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有缺陷。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 “合法”的手段。
5.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 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 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 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 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 历史教训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引史料 史料一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解读 根据史料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可以判断这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才有的现象。
在当时参与上书的只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举国欢蹈”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庆幸自己参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举国欢蹈”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全民性。
恰恰相反,维新运动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告失败。
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史料二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
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还屡次下诏,要求设立农工商分局并裁汰府、州、县的冗员。
但各省认真办理者极少……有的省份,则基本没有变动。
——《戊戌变法资料》 解读 史料反映了变法遭到守旧大臣的阻挠、破坏。
他们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使变法法令从中央到地方都成了一纸空文。
♦讲要点1.戊戌变法的特点(1)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2)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3)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3(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典题(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