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

合集下载

中学文言文中“一”的六种用法

中学文言文中“一”的六种用法

中学文言文中“一”的六种用法作者:曾智锋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7年第10期1“一”作数词。

“一”作数词时,有时后面跟着量词(绝大多数是物量词)。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先秦以后的古文中,先秦时期极为罕见。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速元二使安西》)在先秦时期,“一”和其他数词一样,多数直接用在名词之前。

如:“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作数词时,有时放在名词后,这种词序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一”作数词时,有时含有“每一”的意思,如果不仔细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这一含义就难以体会,有时还会对原文产生曲解。

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一出门”,不是“出一次门”,而是“每一次出门”。

“一”作数词时,有时用来表示分数。

如:“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治平篇》)“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兜也。

”(《谋攻》)注意:上述三个例句表示分数的方式是不同的。

“一”作数词时,有时含有“全、整个”的意思。

如:“通计一舟,为人五。

”(《核舟记》)“一舟”即“整个核舟”。

“一”作数词时,还可叠用,表示“逐一”,有“一点一点”“一件一件”之义。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狱中杂记》)2“一”作名词时,表示“整体”。

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课文解释“为一”是“成为一体”的意思。

“一体”即“整体”。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这里的“一”也指“整体”。

3“一”作动词,在中学课文里有一例。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解释为“统一”。

4“一”作形容词。

“一”作形容词时,有时有“相同、同样”的意思。

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察夸》)“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订鬼》)“同”和“一”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同样”之义。

课外文言文1

课外文言文1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能够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能够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擅长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能够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擅长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协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路问:在路上问。 若有不豫色然: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 尤:责怪。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论年数,已超过了五百;论时势,现在正是出现圣君贤臣的时候。
〖翻译〗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曰:“惧。”“既惧,何不返?”
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义,吾公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 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2、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
【原文】
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一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在文言文中有很多意思,包括一个、一边、一面、一样、同一个、统一、专一、一概、一旦、刚刚等,具体含义要以语境分析。

1、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数>。

《狼》:“一屠晚归。

”②<连>一边;一面。

《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形>同一;一样。

《察今》:“古今一也。

”④<动>看作一样。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动>统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⑥<动>专一。

《劝学》:“用心一也。

”⑦<副>全;一概。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副>才;刚刚。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⑩<副>初次。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2、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原文译文及翻译方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原文译文及翻译方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原文译文及翻译方法【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文言(一)

文言(一)

文言文(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2分)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3.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译:。

文言文(1)

文言文(1)

一、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宣矣。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2、翻译下边的句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3、这段文字在三字经中也有提到,原文是: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李白终于成为闻名中外的大诗人,请你默写他的一首诗。

三、郑人买履郑人且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 宁信度无自信也C 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 先自度其足,吾忘其度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四、《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五、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者臣来臣: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处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文言文大全1

文言文大全1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寒花葬志(1)婢,魏孺人媵也(2)。

嘉靖丁酉(3)五月四日死。

葬虚丘(4)。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5)时,年十岁,垂双鬟(6),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7),婢削之盈瓯(8),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9),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10)。

吁,可悲也已![1]胸中之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文言文第一册

文言文第一册

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连词,表转折,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连词,表示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就”】 乃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副词,“却”“竟然”“反而”】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是”“就是”】 3、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乃至,甚至】 4、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副词,才】 5、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 【 副词,就】
于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介词,表被动】【介词,向】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介词,从】 【后介词,比】 3、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4、得复见将军于此 【 介词,在】 5、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介词,对于】 6、权起更衣,追肃于宇下 【介词,到】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介词,表被动】
1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1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 凭借】 13、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到……去】 1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帝王或贵族)后代】 15、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 嫌怨、矛盾】 1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掌权的人】 1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对付】 18、圣人无常师 【 固定的】 19、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迎击】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使……灭亡】 【掌管事务的人】
【介词,于】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句末语气助词,呢】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
其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推测】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感叹】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件事,这件事】 4、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语气副词,表示祈使的语气,“还是”】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 不失下曹从事 【 代词,我、我的】 6、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代词,那里】

中考必背古诗及文言文(1)

中考必背古诗及文言文(1)

古诗词【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4【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5【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经典文言文

经典文言文

经典文言文经典文言文 1逍遥游(先秦)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文言文“一”的不同作用

文言文“一”的不同作用

文言文“一”的不同用法目录:1、“一”做数词 (1)2、“一”做其它词 (2)3、数词“一”做状语、定语 (2)4、数词“二”和“两” (3)一、“一”做数词“一”是常用数词,有时可以写作“壹”。

这个数词在用法上与其他数词还有些不同之处,以下分别作些介绍。

1)一、壹1、当个数是单用的“一”时,这个“一”往往可以不用。

例如:○《礼记·王制》: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

本例中的数词“千”表示一千,但不用“一”。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但是晋国人跟姜戎人在殽地截击秦军,秦国军队连一匹马一只车轮也没能回到秦国。

)本例中的“匹”、“只”前的数量表示一匹、一只,但前都不用“一”○《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本例中的“蛇”前数量表示一条蛇,但不用“一”。

2、“一”除了表示个数外,还用来列举同一类中的若干事物。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本例中的数词“一”都是列举的同类事物。

○《礼记·杂记上》:公袭:卷衣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

本例中的数词“一”都是列举的同类事物。

注意1:如果列举的是两个相同的人、物,后一个“一”常有“另一”的意思。

例如:○《左传·文公十五年》: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两兄弟一人在句鼆守门,另一人在戾丘守门,都战死了)本例中的“一”列举的是相同的人,后一个“一”有“另一”的意思。

○《榖梁传·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含,一事.也;赗,一事.也。

兼归之,非正也。

(天子派荣叔送来丧葬时用的含玉、马、布帛。

送含是一件事,送赗是另一件事。

一起送,就不对了。

)本例中的“一”列举的是相同的事,后一个“一”有“另一”的意思。

注意2:有时,前一个是说辞者自己,那么,“一”单独再现,也有“另一”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1的译文

课外文言文1的译文

1.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讨伐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出处《韩非子·喻老》之目不见睫引申出来的成语与解释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2.卢君出任衢州牧,有一个读书人来投递求见名帖。

卢君翻阅他写的文章,读了十篇,都是卢君所写。

卢君悄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这不是你写的文章。

”秀才回答说:“这是我苦心钻研学业所得,不是出自他人之手”卢君说:“这些都是我所写的文章,(我能背诵他们)你也能背诵吗?”秀才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答:“我(偶然)得到这些文章,没有署名。

真的没想到是员外您所撰写的。

”(说着)惊慌失措就要离开。

卢君说:“这虽然是我写的,也没给人看过,只有你有它。

”等到他离开时,卢君问他要去哪里。

秀才说:“汴州梁尚书是我的岳父,我到他那里去住十天。

”卢君说:“大梁尚书是(我)的表亲,如果与你是内亲,那么我与你该是至亲。

你这话,想来又是虚假的吧。

”这个人战战兢兢,无地自容。

卢君说:“不必这样。

你先前抄袭的文章和所谓的大梁亲戚,一起送给你吧。

3.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

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进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

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

必修一文言文

必修一文言文
Wèi,介词 动词,献计 动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 替、给//wéi动词 献计 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
估计//对等 对等, 估计 对等,比得上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有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 怎么 有旧,有交情 与项伯有故? 怎么//有旧 有故 相比, 和…相比,谁…// 相比 孰与君少长 君少长……长于臣 孰与君少长 长 介词, 介词,表比较 吾得兄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名词作状语,
国家/危险 假如 派遣/(秦国 国家 危险/假如 派遣 秦国 军队 危险 假如/派遣 秦国)军队 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见秦君, 必退。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推辞/主谓 推辞 主谓 壮也, 不如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间/尚且 尚且 灭亡/介词 介词, 郑而有益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灭亡 介词, 对 济而夕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晨 晚上 名词做状语 早晨/晚上 夫晋, 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之有? 宾语前置句
现在, 现在,“者”用在时 间词后面, 间词后面,无实义
道歉
郤—“隙”, 隙 隔阂, 隔阂,嫌怨
15、沛公军霸上 军队。名词作动词,驻军 、沛公军 军队。名词作动词, 范增数目 范增数目项王 眼睛。名词作动词,以目示 眼睛。名词作动词, 意 空隙。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沛公已去,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空隙。名词作状语,
荆轲逐秦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绕 环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猝”,突然 猝
省略句、状语后置 省略句、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句、定语后置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第一册文言文

第一册文言文

第一册文言文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越国以鄙远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6、朝济而夕设版焉(同舟共济)7、夫晋,何厌之有?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二、《勾践灭吴》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之知越国之政2、贾人夏则资皮,-----3、遂灭吴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5、吊有忧,贺有喜6、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7、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8、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10、旅进旅退11、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12、果行,国人皆劝1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三、《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工美3、忌不自信4、明日,徐工来,孰视之5、徐工不若君之美也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臣诚知不如徐工美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四、《触龙说赵太后》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2、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4、日食饮得无衰乎5、太后之色少解6、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7、老臣贱息舒淇,最少,不肖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6、夫子喟然叹曰:“吾于点也”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六、《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何东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七、《秋水》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语文文言文1

语文文言文1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和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的两个崔家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文言文一则

文言文一则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
学得好。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再见
文言文一则
6.3
1.学奕
奕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
奕秋(人命不译),(是)全国最擅长下棋
的人 。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援弓缴(心一意集中 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个人虽也在听弈秋 讲课,,但一心认为天鹅将飞来,想着拉弓搭箭去 射它。

一字开头的文言文

一字开头的文言文

一字开头的文言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书信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问题。

(2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

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觉其意,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B.深入不毛
..(没有动物羽翼毛发,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C.韩信始为布衣
..时(平民)
D.吾哀王孙
..而进食(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公子”,也可理解为“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信钓于.城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不为.具食
D.奉命于危难之.间人多厌之.
3.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4分)
A.甲选段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
B.甲选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C.乙选段则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了韩信平民时受人资助的经历。

D.韩信和诸葛亮这两位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我们可以从甲乙两篇文中看出他们都具有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2)信既贵,酬以千金。

【译文】
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断12处,共4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志大才疏》)
二、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共20分)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
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
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
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
日是也。

”挺剑而起。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
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
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
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
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
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
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
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11 [郎中]宫廷的侍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长跪而谢.之(道歉)
B.使毕使.于前(使命,任务)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图穷.而匕首见(简陋、粗鄙)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B.聂政之.刺韩傀也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C.秦王还柱而.走中峨冠而.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D.休祲降于.天使毕使于.前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
沉着冷静。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分)
【译文】
(2)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3分)
【译文】
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四处。

(4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
手共搏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