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五全国卷分大题突破练习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
板块提升练(五)(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在凡尔登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为减轻凡尔登法军的压力,英法两军发动了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发生的地点位于图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材料中图表爆发于①处的战争是索姆河战役,该战役的目的即是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削弱德军,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9·山东滨州一中模拟)1917年3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
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这表明威尔逊( )A.明确表达了美国参战的想法B.对俄国的二月革命非常不满C.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D.希望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解析材料中的事件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我们不再是孤立区域”“我们已成为世界公民”可知美国不想再置身事外,故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表述并没有明确表达参战的主张,故A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二月革命,故排除B;材料表达与对协约国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
答案 C3.(2019·山东济宁检测)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实际掌握着国家权力,排除C项。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评析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评析2020年的高考落下帷幕,因疫情的影响,今年高考较往年的关注度更高,有各种猜测和说法,但随着考试结束也都尘埃落定,充分研究试题之后,其实关于今年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海波在6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的高考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同时是高考改革深入推进形势下的高考,今年高考命题总体思路,重点从铸魂育人、落实改革、确保稳定3个方面来开展。
继续深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加强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及高考综合改革的协同,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察。
接下来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对全国Ⅱ卷的分析。
一、铸魂育人2020年高考历史继续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服务于高校的人才选拔,选拔和评价的标准继续改变以往偏重智育的导向,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因而在试题命制上,凸显对审美能力和修养、健康观念和意识、劳动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考查。
健康观念和意识在2019年全国卷的考查是一个创新点,当时创设的情境是唐代流行的拔河运动,在突出唐朝人对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追求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加强个人锻炼,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今年的出题继续延续对健康观念和意识的考查,只不过具体的情境有所变化,变成了秦汉时期的角抵(摔跤),见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4 题。
又如Ⅱ卷第33题,考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的人文主义,就同时强调了德智体美的培养。
一个人能够立起来,关键是是五育并举后所形成的内在精神气质,即有“魂”,历史学学科能够发挥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这种功能不是流于简单的说教,而是在接触过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体悟和移情,顺势而成,激发老师和学生共同去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提升精神品格,成为有大爱大格局大情怀的人。
高考历史试题在这方面的教学导向非常明显,比如今年全国Ⅱ卷第47题,以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凸显了他身上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精神,两者融为一体,不论时局如何变幻,精神一以贯之,因而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做出重要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因为爱国精神更加动人,爱国情怀也因为科学实践而不沦为空言。
2020年全国高考二轮备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二、主观题分析结论 1、综合性强:时间上,古、近、现代史综合,古今贯通;空间上,中国、外国
综合,中外关联;内容上,政治、经济、文化史综合,必修与选修教材知识综合,课 内与课外知识综合;能力上,再认再现、特征概括、原因分析、比较异同、评价认识 多元视角综合考查;答案上,惜墨如金,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20
具体地讲,高考命题的三个动向,值得二轮复习重点跟进: 1 突出考查 “四观”、“四信”、“四史”和“四化”。“四观”即民族观、国家观、 历史观和文化观,“四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四史”即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化”即中华优秀传统 文 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的外来文化。
畴,比较集中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
全球化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与文艺等主干知识。
15
5、设问形式:关键词主要为“原因(主要因素、因为、意在、旨在、试图、目的、主旨)”,
占比22.22%;“反映了、反映出”,占比22.22%;“说明了、表明了”,占比21.3%;“据此 可 知、由此可知”,占比13%;“评价(结果、作用、意义)”,占比13.9%。
三、关注热点问题复习,汇总长效热点、周年次周年热点、时政热点以及学术热点。 四、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命题质量,领悟解题技巧,增强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五、掌握高效读书方法,返璞归真依归教材,丰富复习应考的基本原料。
第四篇 二轮通史复习案例
3
第一篇 三年高考全国卷真题整合
4
5
6
7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 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考试专用)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015·课标Ⅰ经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12分)2015·课标Ⅱ政治经济我国节假日的变化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2014·课标Ⅰ政治对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的修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2分)2014·课标Ⅱ政治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12分)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东茂名一模)《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
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
2.(2019·广东二模)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
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B.儒家影响的扩大C.贵族政治的衰落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为成王之臣,先秦与西汉以来史料对周公称呼从王到公的变化,反映出西汉以来,史书记载注重君臣称呼之别,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周公称呼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影响下,注重君臣之别,体现不出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3.(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故选B项。
专题十五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导学案--高考历史大单元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
专题十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标要求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二、核心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经济全球化三、核心命题角度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影响;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对其反思;四、时空定位五、线索梳理线索1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构成了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三大支柱,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线索2 经济区域集团化20世纪中后期,建立了欧共体(后发展为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线索3 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市场经济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全球化的产物,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六、考点梳理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背景(1)二战后,以英磅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2)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世界货币体系。
(3)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4)1944年美国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小题提速练:15Word版含解析
小题提速练(十五)(分值:48分,建议用时:20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三明高三质检)《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
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
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神权高于王权B. 国王没有实现集权C. 宗法制成为主导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 [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王的集权与否,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2. (2017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 “军功赏爵”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A [这些选官制度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到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军功赏爵”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在“军功赏爵”制度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故C项错误;这些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3. (2017临沂高三模拟)占卜与风水在中国起源很早,但在民间广为流行则始于宋朝,主要原因是()A •商业发达,社会流动加剧B •社会动乱,瘟疫战争不断C. 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流行D. 帝王提倡,佛道宗教盛行A [宋代占卜盛行,具体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动的趋势增大。
由于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未来前途的未知数增大,人们出于对由贫变富、由贱变贵的企盼和对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恐惧,难免更多地求助于占卜和风水。
土地兼并严重,其结果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增多,他们急需寻找生计,做个“其肆如市” “其门如织”的卜者,无疑是一条较好的出路,故A项正确。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课件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4 图表类选择题
技法四 图表类选择题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归纳 图表类选择题是以图片、表格和地图等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 重要题型。该题型具有形式多样、取材广泛、信息丰富、新颖直 观等特点。该题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要求比较高,能较好地 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因此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这种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大地拓宽了选择题命题的材料来 源,各种历史图片、地图、表格都成为命题素材。主要类型分为: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微练 1.[2019 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5]侨汇券是一种需要与人民 币现金共同使用的票证,其中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 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下图是上海发行的侨汇券, 据此可知当时( B )
A.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 C.我国各种商品均需凭票购买 D.上海地区的侨民数量最多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语文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物资需要凭票购买,说明物资相对匮乏, 故 B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A 项错误; 材料仅反映了上海地区的情况,C 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侨民数 量的比较,故 D 项错误。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2.[2019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18]下图是 1870—1900 年的美、 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B )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历史●全国Ⅱ卷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六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课件
专题十六 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
C目录 ONTENTS
专题跟踪检测(十六)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2019·高考全 政治文化
国卷Ⅰ
如何对 待国史
(任意一点或整体), 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 观点,持论有据,论
(4)答题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 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 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 养。
(二)解题方法 [典例] (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 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 象。小说梗概如下:
证充分,表述清
晰)(12分)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
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
2019·高考全 国卷Ⅱ
政治 经济 文化
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 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 人类文明 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 的发展 成、质疑、修改皆可),并 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 确,持论有据,表述清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
2018·高考全 国卷Ⅱ
经济
洋务派兴 办近代企 业的启示
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 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 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 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
识予以说明。(12分)
班固《汉
2018·高考全 国卷Ⅲ
政治
书·古今 人表》中 的人物评
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 看法,并予以说明。(12分)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六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十六) 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
宋江言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弟兄,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
上天显应,合当聚义。
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
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众人皆道:“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摘编自施耐庵《水浒传》材料二公元1620年9月,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
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
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摘编自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小问,首先我们要抓住主线“东西方政治理念”,材料一中梁山好汉分为天罡星、地煞星,分定次序、各守其位,显示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的特点,材料二中“五月花号公约”结为的自治团体是通过清教徒共同立誓签约组建的,显示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
第二小问,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我们可以联系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的相关知识点来予以说明;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我们可以联系启蒙运动的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点来说明。
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身份等级制度;西方近代政治则显现为一种契约制度。
梁山英雄以兄弟相称,但也有严格的尊卑之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受宗法观念、君主专制的影响,身份等级森严。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君权不断神化、强化,臣下则日趋奴仆化,以此维护统治。
《五月花号公约》以一份公共应遵守的契约形成“公民团体”。
20版历史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系列全国版2.5配套课件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C。“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已经不属于“天 朝上国”的思想,故A错误;“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 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只能反映其认识,不能体现“争 取”,故B错误;“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 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 论”已和近代的外交观相接近,故C正确;“1867年,在 讨论修约问题”说明清朝的地位没有改变,故D错误。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五 旧民主主义革命前期(18401894年)——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
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在工业革命驱使下迫 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了_《__南__京__ _条__约__》__及__其__附__件__,中国开始沦为_半__殖__民__地__半__封__建__社__会__。
中国市场上洋货日益增多与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有一定关系
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 凸显史 于市,必有所供”,一定程度上 料实证 可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
联系程度
【解析】选C。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 一,而不是材料表明的问题
2.(2016·全国卷I·T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 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七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课件
专题十七 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
C目录 ONTENTS
专题跟踪检测(十七)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2019·高考 全国卷Ⅰ
选修一 选修三
秦朝与曹魏 末年的爵位 制改革
阿拉曼战役
(1)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 “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 分) (2)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 五等爵”的授予对象,简析两种爵位 制的各自作用。(10分)
化
(1)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 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 图。(8分)
选修四
陈云的经 济思想
(1)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 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 的贡献。(7分)
2.命题规律分析 (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 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 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 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 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 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明治维新
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
中取胜的意义。(6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中国战区 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的设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1)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
司马相如
分) (2)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
卷Ⅱ选修四考Fra bibliotek主题清末北京 街道管理 改革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模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人教版高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
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版练习:第二部分 模块五 专题十七 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
专题跟踪检测(十七)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
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理制度优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6分)详细分析:(1)据材料“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即可得出其特点所在。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
(2)特点: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2020高考历史冲刺大二轮人教专用冲刺练:模块测评5Word版含解析
模块测评(五)1. (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
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
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
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
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各国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
——摘编自[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吸取一战的教训;发展经济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
⑵结果:没有实质性进展,但为二战后欧洲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因:“欧洲统一”的主张缺乏现实可行性;关于“欧洲统一”的途径等分歧较大;未得到欧洲各国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碰撞。
2. (2019昆明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
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
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 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
1941年12月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
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信息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5 概括类非选择题(内容、措施、特点)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唐朝向天竺学习熬糖法和招聘天竺制糖 专家来看,说明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涉 及唐朝食糖的种类,排除 B 项;C、D 项说法太绝对,材料不能 反映,均排除。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语文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提分小贴士 首先,材料的层次划分很重要,可以把每个要点表达出来, 即所谓的“踩点”,因此划分层次是答题的第一步。其次,划出 关键词句、核心句子。所谓核心句子指的是中心句、总结句、结 论句、转折句。再次,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所谓抽象就是通过分 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本质的方法。因 此抽象不是具体的描述,而是要对具有同一类别特征和本质内涵 的历史现象,用特定的概念性术语来予以浓缩和提炼。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解析:康有为将中国与外国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并指出中国 “事事远逊人”,是为了让中国人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弊端,激励 中国人奋发努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强大,故选 C 项。“事事远 逊人”,因此要学习西方,但并不仅限于技术,排除 A 项;通过 比较,认识到不足和落后的根源,才能加以改进,实现国家强大, 而不是为了培养国人的国际视野,也不是为了揭示中国落后的根 源,排除 B、D 项。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五 概括类非选择题(内容、措施、特点)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历史
第二部分 技法提分
技法归纳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 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 述的试题。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简 述”等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
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第二小问原因,从“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得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从材料一“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得知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从材料一“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得知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变动;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可以得知赋役征银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的大量流入也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因素。
(2)第一小问变化,通过材料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得知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不足之处分析。
答案:(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2)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
评价:适应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规律;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有一定作用;刺激了生产复苏;但官僚资本借此敛财聚富,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
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
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
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
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11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4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可知,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由材料一“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得出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由材料一“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得出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由材料一“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得出,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从材料一“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得出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从材料一“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得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从材料一“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得出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所学得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可知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由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得出突出主权在民;由材料二“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得出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
第二小问评价,从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得出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从材料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得出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从材料二孙中山“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得出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从材料二“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得出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答案:(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
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
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
“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
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
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
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
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
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12分)(2)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考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较于唐朝制度,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13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得出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由材料一“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得出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由材料一“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得出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由材料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得出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
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得出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由材料一“‘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由材料一“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官员考核制度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材料一“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得出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2)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二“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得出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由材料二“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得出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由材料二“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得出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由材料二“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得出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由材料二“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得出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的考察。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1883年”得出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由材料二“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得出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由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得出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