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0条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
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
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竭,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
【集注】成无己曰:与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全肾何也?经云:三阴经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
则是上条少阴病乃入府证也,少阴邪热已转属府胃,府实热消灼肾水,故口燥咽干,用大承气以泻府,而实热自除。
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以救水也。
方有执曰: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
然水干则土燥,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
张璐曰:按少阴急下三证,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属热邪转入胃府,一属温热发自少阴,皆刻不容缓之证。
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与阳明急下三法,同源异派。
汪琥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者,非才得病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谓少阴口燥咽干之病,已得之二三日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热淫于内,肾水枯涸,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
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
此必有不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
肾水被烁,故当急下。
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
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0条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虽得阳明证,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
其脉实者,热已入腑为实,可与大承气汤下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表也,可与桂枝汤,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病人,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
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
今又寒热如疟状,每至日晡所即发潮热,日晡者,乃申酉阳明王时,故曰:属阳明也。
证虽如此,当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又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入里,则汗出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属太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程知曰:病人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
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脉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烦热自汗似桂枝证,寒热如疟似柴胡证。
然日晡潮热,期属阳明。
而脉已沉实,确为可下,是承气主证主脉也。
当与不大便六七日,互相发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
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
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
《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
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
(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5条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
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
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注】脉微,阳虚也。
涩,血少也。
必数更衣者,下利勤也。
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
即今之阳虚血少,里急后重,下利病也。
呕而汗出者,阴盛于内,上逆而作呕也。
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当温其上,宜灸之。
【集注】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
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
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
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
脉经云:灸厥阴俞。
常器之曰:灸太冲。
皆误。
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
仲景曰:宜温其上。
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
『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七壮。
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脉微而涩,呕而汗出,阳已亡矣。
大便数少而不下利,是下焦之阳尚存,急灸百会以温其上,则阳犹可复也。
脾陷则为利,利亡血中温气,是以脉涩。
胃逆则为呕,阳气升泄,是以汗出。
阳气愈升,反则下愈寒而利愈多,必数更衣,乃利少者,是脾阳续复而胃阳欲脱也。
当温其上,灸之以回胃阳也。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下,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此为水分太多,血之热度,受寒水压迫而益见低弱,此本四逆汤证。
若呕而汗出,肺胃气疏于上,而小肠、大肠之积垢,必将以上部开泄而脱然下坠,故知必数更衣。
盖一呕即汗出,汗一泄则更衣一次,汗再出则更衣二次,故云:「必数更衣。
」反少者,则为浮阳在上,吸引大肠水液而不得泄。
然则「当温其上」之「上」字,当为「下」字之误,所灸必在足少阴太谿、三阴交诸穴。
伤寒论全398条全文顺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8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8条)《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8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
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腑,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
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伤寒必背100条原文
伤寒必背100条原⽂《伤寒论》背诵条⽂(100条版)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汗出者,此为荣⽓和,荣⽓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荣⽓谐和故尔。
以荣⾏脉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此卫⽓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37.太阳病,⼗⽇以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黄汤。
31.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1.伤寒,⼼下有⽔⽓,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3条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集注】吴人驹曰: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
【方解】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
【集解】汪琥曰: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
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入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
稍迟则恶寒身蜷,吐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阳消阴长则人衰,阳虚阴旺则人病,阳绝阴孤则人死。
阳盛于火,阴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
少阴水脏,病见沉脉,则经阳卸事,脏阴司权,死机攸伏,法当急温,宜用四逆。
迟则水动寒作,死证蜂生,温之无及矣。
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
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
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
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纭,以为天下万世祸。
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324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324条)
讲者:孙洁编辑:东旭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温温,通“愠愠”,指郁结不适之感。
少阴病本自虚寒,虚寒上冲,可以表现为“欲吐不吐”而心烦,如282条所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
但欲吐不吐不只是有虚寒上冲一种可能。
寒邪与痰涎搏结,积于胸膈之中,也可以出现胸中郁结,欲吐不得的症状。
胸膈之气不利,引动胃气上逆,故见“饮食入口则吐”;若不进食,则“心中温温欲吐”,但是寒痰阻滞气机,故而虽欲吐,而不得吐。
这些症状是寒痰留于胸中而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故当用吐法使寒痰顺势而出。
若用下法,则与寒痰上攻的病机趋向相反,反而不易驱邪外出,故曰“不可下也”。
如果胸膈之间不是寒痰搏结,而是寒饮上泛,也可以引起胃气不和而干呕。
寒饮虽然上泛于胸膈,其病本却在于下焦少阴阳气亏虚,不能化水所致。
用吐法治疗,虽然能去除水饮,得一时之快,但是生成水饮的根本病机没有解除,仍然会再次发作。
而吐法易伤胃气,反而能加重病情,所以说“不可吐也”。
病根在阳虚饮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要温少阴阳气,以化水饮,可以用四逆汤来治疗。
以是而论,282条也可以用四逆汤来治疗,但282同时还有小便白而口渴的表现,也可以据证使用真武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4条
【每⽇⼀诵】伤寒论第244条第244条太阳病,⼨缓关浮尺弱,其⼈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不恶寒⽽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便数者,⼤便必硬,不更⾐⼗⽇,⽆所苦也。
渴欲饮⽔,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病脉阳浮阴弱,为邪在表;今⼨缓、关浮、尺弱,邪⽓渐传⾥,则发热汗出,复恶寒者,表未解也。
传经之邪⼊⾥,⾥不和者必呕;此不呕但⼼下痞者,医下之早,邪⽓留于⼼下也。
如其不下者,必渐不恶寒⽽渴,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
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便数,⼤便硬者,当与⼩承⽓汤和之;此不因吐下、发汗后,⼩便数,⼤便硬,若是⽆满实,虽不更⾐⼗⽇⽆所苦也,候津液还⼊胃中,⼩便数少,⼤便必⾃出也。
渴欲饮⽔者,少少与之,以润胃⽓,但审邪⽓所在,以法救之。
如渴不⽌,与五苓散是也。
清·吴谦《医宗⾦鉴》【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便不利」⽅与上⽂⼩便数,下⽂渴者之义相合。
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殊觉⽆谓,必有遗误。
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不然经⽂「渴者」之下,当有阙⽂也。
【注】太阳病脉浮缓⽽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也。
不呕则⾥⽓和,缘何⽽有⼼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
如其不经医下,邪热⾃传于⾥,病⼈不恶寒⽽渴者,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
若⼩便数者,⼤便必硬,然使不更⾐⼗余⽇,⽽⽆或满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硬,不可议下,俟之可也。
如或渴欲饮⽔,必是胃中⼲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
其或⼩便不利⽽渴者,是⼜为⽔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导其所停之⽔矣。
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不治阳明也。
【集注】张兼善⽈:⼗⽇不更⾐,⽽不⽤攻伐何也?⽈:此⾮结热,虽不⼤便,⽽⽆潮热谵语可下之证,当须审慎,勿以⽇数久⽽辄为攻下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8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84条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
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后,亡津液,当便硬。
能食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为未和。
到后经中,为复过一经,言七日后再经也。
颇能食者,胃气方和,过一日当愈。
不愈者,暴热使之能食,非阳明气和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
若有前证而脉浮紧,是伤寒也。
今脉微涩,本是霍乱也。
然霍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邪传入阴经之时,始吐利也。
此本是霍乱之即呕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气,仍不大便,此属阳明也。
然属阳明者,大便必硬,虽大便硬,乃伤津液之硬,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津回,便利自可愈矣。
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集注】魏荔彤曰:此申解霍乱病,似乎伤寒,应为辨明孰为伤寒之吐利,孰为霍乱之吐利,以定治法无误也。
伤寒中之吐利,有六经形证;而霍乱中之吐利,有表里阴阳,俱应一一辨明,方有确见,而不摇惑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脉微涩者,中气凝滞而不转也。
此本是霍乱,今者乃是伤寒,却四五日之久,方至阴经。
伤寒转入三阴之经,必利。
若本先呕而后下利者,是转入阴经之吐利,不可以霍乱之法妄治也。
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下利者,此不入三阴而传入阳明也,大便必硬,十三日愈。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2条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小便利,则大便硬;此以有燥屎,故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
胃热者,发热,喘冒无时及嗜卧也;此燥屎在胃,故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也,与大承气汤以下燥屎。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之人,小便自利,大便当硬,小便不利,大便不硬,是知硬不硬,不在热不热,而在液之竭与不竭也。
今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者,盖热将欲作结,而液未竭也。
有时微热者热入里也,喘者热乘肺也,冒者热乘心也,不能卧者热并阳也,此皆一派热结便之征,神昏谵狂之渐,虽无满痛,亦必有燥屎,宜大承气汤下之自愈也。
【集注】王三阳曰:此证不宜妄动,必以手按之脐腹有块,喘冒不能卧,方可攻之,何也?乍难乍易故也。
林澜曰:既微热时作,喘冒不能卧,则有燥屎已得。
自宜下逐里实为急,安可复以小便利、屎定,始可攻之常法拘哉!汪琥曰:此条病未经下而有燥屎,乃医人不易识之证。
成无已云:小便利则大便硬,此有燥屎乃理之常。
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何以知其有燥屎耶?盖大实、大满之证,则前、后便皆不通。
大便为燥屎壅塞,其未坚结者,或有时而并出,故乍易;其极坚结者,终着于大肠之中,故乍难。
燥屎结积于下,浊气攻冲于上,以故时有微热;微热者,热伏于内不得发泄也。
后条辨云:浊气乘于心肺,故既冒且喘也,不得卧者,胃有燥屎所扰,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凡此者,皆是有燥屎之征,故云:宜大承气汤。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小便不利,故大便有乍易。
津液不得还入胃中,故喘冒不得卧。
时有微热,即是潮热。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土燥水枯,则小便不利。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0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
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注】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
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
此二证,皆末曰无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集注】张璐曰:少阴无发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阳。
惟此一证,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其内不吐利躁烦呕渴,乃可温经散寒,取其微似之汗也。
程应旄曰:既云微发汗矣,仍用「以」字、「故」字推原之,足见郑重之意。
按此二条,与太阳篇发热头痛脉沉用四逆者同一证。
彼以不差,则期过三日,可知病已入里,虽尚冒太阳头痛,直以少阴法律之。
此少阴病在初得二、三日,虽无头痛证,不容竟作少阴治之,故仍兼太阳之法以律之。
一出一入,不啻爰书。
假令前条得之二、三日,后二条过二、三日不差,则四逆之与麻黄,易地皆然矣。
汪琥曰:上条反发热脉沉,此亦反发热脉沉,但上言始得之为急,此言得之二、三日为缓。
病势稍缓,治法亦缓。
【方解】柯琴曰:彼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
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
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言无里证,则有表证可知。
以甘草易细辛,故曰微发汗。
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故微发汗也。
《皮部论》云∶“少阴之阴,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4条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令哕也。
经曰∶关脉弱,胃气虚,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
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不能食者,为中寒,即有脉数客热,上条既戒以不可汗,此又言亦不可攻。
若攻其热,则寒其胃阳,亦必作哕矣。
所以然者,客热虽除,胃亦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来胃虚,故攻其热必哕。
哕,即干呕也。
【集注】方有执曰: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
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林澜曰:阳明谵语潮热,不能食者,可攻,由燥屎在内也。
乃亦有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须详别之,未可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也。
若误攻之,热去哕作矣。
然则安得以阳明概为宜下哉!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初受病便不能食,知其人本来胃虚,与中有燥屎而反不能食者有别也。
哕为胃病,病深者其声哕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外热内寒,误谓内热而攻之,土败胃逆,必发呕哕。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阳明胃府,受病于寒湿,以致脾胃不磨,水谷不化。
此时阴盛则病进,而为「寒湿下利」之四逆证。
阳回则病退,而为「潮热,便溏,胸胁满」之小柴胡证。
若以汗出热重而漫投白虎或葛根芩连以攻其热,则胃中微阳,为阴寒所锢,必且格拒上出,遂病呃逆。
盖不能食者,胃中本自虚冷,今更迫之以寒药故也。
夫胃中虚冷者,饮水犹病呃逆,岂能更容寒药,若得此证,非用大剂四逆、理中合吴茱萸汤,以驱寒而止呃,致胃中寒湿宿垢下陷太阴,甚或一转而成腹满加哕之死证,此其不可不慎也。
以其人本虚二句,似属编纂者注文,当删去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承第191条,讲述胃中虚冷反攻其热产生的不良后果。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45条
【每⽇⼀诵】伤寒论第245条第245条脉阳微⽽汗出少者,为⾃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者,为阳绝于⾥,亡津液,⼤便因硬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脉阳微者,邪⽓少,汗出少者为适当,故⾃和。
汗出多者,反损正⽓,是汗出太过也。
阳脉实者,表热甚也。
因发汗,热乘虚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过。
汗出多者,亡其阳,阳绝于⾥,肠胃⼲燥,⼤便因硬也。
清·吴谦《医宗⾦鉴》【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脉,以出其证也。
脉阳微,谓脉浮⽆⼒⽽微也;阳脉实,谓脉浮有⼒⽽盛也。
凡中风伤寒脉,阳微则热微,微热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为⾃和欲解,汗出多者,为太过不解也。
阳脉实则热盛,因热盛⽽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过,则阳极于⾥,亡津液,⼤便因⽽成内实之证矣。
势不得不⽤下法。
故欲发其汗者,不可不早虑及此也。
【集注】喻昌⽈:阳微者,中风之脉,阳微缓也;阳实者,伤寒之脉,阳紧实也;阳绝,即亡津液之互辞。
仲景每于亡津液者,悉名⽆阳。
玩本⽂阳绝于⾥,亡津液,⼤便因甚明。
伤寒发太阳膀胱经之汗,即当顾虑阳⽓,以膀胱主⽓化故也。
发阳明胃经之汗,即当顾虑阴津,以胃中藏津液故也。
所以阳明多有热越之证,谓胃中津液,随热⽽尽越于外,汗出不⽌⽿。
然则阳明病,不论中风,伤寒,脉微,脉实,汗出少⽽邪将⾃解,汗出多则阴津易致竭绝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主津液所⽣病者也。
因妄汗⽽伤津液,致胃家实⽿。
桂枝证本⾃汗,⾃汗多则亡津。
⿇黄证本⽆汗,发汗多亦亡津。
此虽指太阳转属,然阳明表证亦有之。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脉阳微⼨为阳。
⽽汗出少,是阳不亢⽽津未耗,故为⾃和。
阳脉实⽽汗出多,是阳既亢⽽津⼜泄,故为太过。
(完整版)伤寒论纯条文背诵无错版—徐风瑞校
今天是我新生命的第一天,今天是全新的开始,所有的好事情将不断降临,我为活着表达感激。
我看见身边美好的一切,我的生命充满热情与目标,我每天花时间欢笑,进步。
我清醒,精力充沛,充满生命力。
我专注生命中美好的一切,我为此表达感激。
我与万物和谐一致,我感受到周围的爱,欢乐与富足。
我自在的做自己。
我拥有壮丽美妙的肉身。
我的生命如此完美,我非常感激成为了技艺高超,受人信赖的医生。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金针徐风瑞整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七日愈。
發于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主之。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
312条:少阴病,咽
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第313条:
314条:少阴病,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
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324条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按】
。嗢嗢者,乃吐饮之状也。【注】
【集注】程知曰:此言少阴饮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
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
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
当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阴,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
,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
304条:少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
308条:少阴病,下利
。始得之手足寒,则中阳不
此与太阳篇「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同例。彼言胸有寒,
「呕
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因为脉弦,弦主有饮,有实性的痰饮格拒,所以要吐;
这是个实证,这种手足厥冷不是阳虚,
也可能有四肢厥冷,但脉都是沉微的,源自可吐也,干呕,阳气不能够蒸化而出现寒饮,这是虚性的,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318条:少阴病,四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
320条:少阴病,得之
321条:少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宜大承气汤。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自我测验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
,
心中温温欲吐就是说不出来的烦恼,老想要吐,
它是攻实的,咱们汗吐下三种治病方法呀全是攻实,
它这个病整个要往上来,是与呼吸有关的病变,
咱们前头讲的六经开始也说过,咱们说那个太阳病,
,此时若攻下必然
应当用吐法祛邪外出。此证类少阴证而非少阴证。
脉微细,治宜补虚温化;实者呕吐有物,手足但寒,
【注】心:心脏所在的胸部。温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