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 第05章弹性力学问题的建立和一般原理

弹塑性力学    第05章弹性力学问题的建立和一般原理
假设其余应力分量全为零,并且由图中的几何关系,于是 可得下列一组应力分量
应力分量
M O
τ xz = −αGy ,τ yz = αGx σ x = σ y = σ z = τ xy = 0
代入平衡微分方程
τ zy
ϕ
τ
x
τ zx
∂σ x ∂τ yx ∂τ zx + + + Fbx = 0 ∂x ∂y ∂z ∂τ xy ∂σ y ∂τ zy + + + Fby = 0 ∂x ∂y ∂z ∂τ xz ∂τ yz ∂σ z + + + Fbz = 0 ∂x ∂y ∂z
假设弹性体受已知体力作用,在物体的边界上,或者面 力已知,或者位移已知,或者一部分上面力已知,而另一部 分上位移已知,则弹性体平衡时,体内各点的应力分量与应 变分量是唯一的,对于后两种情形,位移也是唯一的。
这一定理以这样一个假设为依据: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时,体内的应变能为零,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也全为零。当
∫∫τ
∫∫τ
zx
dxdy = 0
dxdy = 0
M O
τ zy
ϕ
τ
x
zy
M = ∫∫ (xτ zy − yτ zx )dxdy
将应力分量代入
τ zx
τ yz = αGx
y
τ xz = −αGy
σ x = σ y = σ z = τ xy = 0
∫∫τ zx dxdy = 0
∫∫τ
zy
τ xz = −αGy
1 ε ij = (1 +ν )σ ij −νσ kk δ ij E

[
]
σ ij = λε kk δ ij + 2Gε ij

弹塑性力学第5章—塑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第5章—塑性本构关系

3 2
sij

Cdε
p ij
sij −
Cdε
p ij
−σs = 0
C表征材料强化的大小,来自单向拉伸
5.3 后继屈服条件
1、等向强化模型
单向拉伸实验曲线中三个方向的塑性主应变为
ε1p
= ε p,
ε
p 2
=
ε
p 3
= − 1ε p
2
其中ε p为单向拉伸方向的塑性应变,由此得到等效塑性应变
( ) ( ) ( ) ε p =
4 3
J

2
=
2 9
⎡ ⎢⎣
ε1p

ε
p 2
2+
ε
p 2

ε
p 3
2+
ε
p 3
最大畸变能是材料屈服的原因
J2 = k2
J 2反映了材料的畸变能( U0d
=
J2 2G

( ) J2
=
1 2
sij sij
=
1 6
(σ1 − σ2 )2 + (σ2 − σ3 )2 + (σ3 − σ1)2
k 由实验确定,根据简单拉伸实验,在材料屈服时
[ ] J2
=1 6
(σ 0 − 0)2 + 0 + (0 −σ 0 )2
−0.8
屈服条件类似,主要区别是
−1.0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抗拉强
−1.2
度高得多。
5.2 常用的屈服条件
5.2.3 混凝土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线性化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σ

0
,
σ

弹塑性力学第05章共65页文档

弹塑性力学第05章共65页文档

x x
yx y
zx z
0

xy x
y y
zy z

0


xz

yz
z
0
x y z
(c)
这里q为薄板单位面积 内的横向荷载。
如体力分量FZ及下表面上的 面力不等于零,对簿板来说, 可以归入板上表面的面力, 这样处理只会影响次要应力 σ静z力,边于界是条板件上为、:下表面的
下面将通过引入这样的近似假设,建立薄板弯
曲问题的基本方程和基本关系式以及各种支承
情况下的边界条件,并讨论几种常用的薄板弯
曲问题。
第五章 薄板的小挠度弯曲
• §5-1 基本概念与计算假定 • §5-2 薄板内力 • §5-3 薄板弯曲的基本方程 • §5-4 边界条件 • §5-5 四 边 简 支 矩 形 薄 板 的 重 三 角 级 数 解
由式(5-3)、式(5-4)与式(5-6)、式(5-8)比 较后可以看出,应力分量又可通过相应的内力表示为
• 与材料力学中梁的弯曲应 力和横向切应力公式相似。

x

12 M h3
x
z


y

12 M h3
y
z

xy
yx
12
M
xy
h3
z

xz

6 F sx h3
z
w z

0

再由式(a)的第五、第六式,有
uw vw z x z y
u-z w xf1x,y -v z w yf2x,y
由第三个假设:(u)z=0=0和(v)z=0=0

弹塑性力学5

弹塑性力学5

u y
l
Y
考虑温度变化时
u x
v y
l
1
2
u y
v x
m
l1 T
1 2
E
X
v y
u x
m
1
2
v x
u y
l
m1
T
1 2
E
Y
如果体力、面力均考虑,在上述式子中应包含它们。
位移势函数的引用
位移势函数表示的温差
对于位移和温差表示的平衡方程,可解出位移的齐次微分 方程为一般解,再加上一个温差引起的位移特解。为求位 移特解,引入一个位移势函数ψ(x,y),令:
1 E
x y
T
y
1 E
y x
T
xy
21
E
xy
x
E
1 2
x y
ET 1
y
E
1 2
y x
ET 1
xy
E
21
xy
直角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几何方程
x
u x
y
v y
xy
u y
v x
位移表示的平衡方程
位移表示的应力方程
x
E
1
2
u x
v y
ET 1
令:
u r
r
u
1 r
类似于直角坐标系下的推导,位移势函数应满足:
2 1 T
T 1 2
1
在极坐标系下:
2 2 1 1 2
r2 r r r2 2
极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位移势函数表示的对应温度变化的应力特解
根据以前直角坐标系转换到极坐标系下的推导,应力特解 为:

弹塑性力学-第五章+屈服准则v1

弹塑性力学-第五章+屈服准则v1
?总应变能u等于体积变化位能uv与形状变化位能uf之和uuuuuvuf弹性与塑性?由弹性理论单位体积变形位能等于应力分量与相应的应变分量乘积之和的一半主坐标系中1u??????????321000000tij??????????321000000tij2332211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1米塞斯屈服准则522米塞斯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由广义虎克定律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与塑性13211?e133112222?e式中为泊松系数于是可得e12133?e2131223211??eu2133?221133221232221?e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1米塞斯屈服准则522米塞斯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单位体积变化位能uv确定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取应力球张量及应变球张量弹性与塑性??????????????m0000????????m0000由此得???mmt0???????mmt0mmmmmmmmvu2321311321m3321m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1米塞斯屈服准则522米塞斯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单位体积变化位能uv确定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将应力表示应变的虎克定律公式代入上式弹性与塑性331232133e1??em因此23132132121??e21321321231323?euv261232123213?e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1米塞斯屈服准则522米塞斯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单位体积形状变化位能uf确定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与塑性vfuuu?222e1133221232221?e化简可得5826123212321??e63e61133221232221?223212321?61213232221???euf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米塞斯屈服准则521米塞斯屈服准则522米塞斯屈服准则物理意义??对比式54与式58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力学基础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第五章屈服准则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545858弹性与塑性2s2132322212???1222???

塑性力学第五章(2)-简单的弹塑性问题(二)

塑性力学第五章(2)-简单的弹塑性问题(二)

σs
E
不变, ,保持 ε s不变,再加扭矩至 γ s =
τs
G
γ 同时拉扭进入塑性状态, 不变, (3)同时拉扭进入塑性状态,保持 ε 不变,到
ε s ,γ s
求应力分量
σ ,τ = ?
τ σ
Mises条件: 条件: 条件
σ 2 + 3τ 2 = σ s2
τ
σ
3
s
B
C A
O
σ
σ
s
γ
ε = σs
E =
应变分量(体积不可压缩): 应变分量(体积不可压缩):
σ
1 de z = d ε , de r = deθ = − d ε 2
d γ zθ = d γ
γ θr = γ rz = 0
塑性功增量: 塑性功增量:
dW d = sij deij
= s z de z + s r de r + sθ deθ + τ θz d γ θz + τ θr d γ θr + τ rz d γ rz
th
σs
σs
σ =
ch
σs
3G γ
σs
γ =
σs
3G

σ = 0 .648 σ s , τ = 0 .439 σ s
(2)先扭后拉 )
γ
σs
3G
τ
B C
σ
3
A
s
B
C A
O
σs
3G
ε
O
σ
σ
s
dγ = 0
dW d = σ d ε + τd γ = σ d ε
3Gd ε = dσ 1−

弹塑性力学-05 弹性本构

弹塑性力学-05 弹性本构
2. 正交各向异性
介质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弹性对称面 弹性主方向:与对称面垂直的方向
5.2 各向异性弹性理论
2. 正交各向异性
沿一个方向拉压时,微元体变形后仍为正六面 体,只产生边长的伸长或缩短,面间的夹角保 持不变即剪应变为零。若取弹性主方向为坐标 轴,则正应力和剪应变之间、正应变和剪应力 之间不耦合。
xzy
a 对
b a
0 0 c
0 0 0
0
y
0 0
xzy
之间具有某 个确定的关 系,故独立 弹性常数只
yz
zx

c
0
y
z
有2个。
c zx
5.3 各向同性弹性理论
2. 广义Hooke定律
G E
在线弹性条件下,叠加原理成立
2(1 )
x
1 E
[ x
(
y
z)]
y
1 E
5.2 各向异性弹性理论
2. 正交各向异性 独立的弹性常数剩下9个
x c11 c12 c13 0 0 0 x
y
c22 c23 0
0
0
y
xzy
c33 0 0

c44 0
0 0
xzy
yz
zx

c55
0
yz
c66 zx
5.2 各向异性弹性理论
3. 横观各向同性 介质有一个对称轴 z 轴
xy xy
yz
yz
zx
zx )
1 2
ij ij
U
W d
1 2
ijijd
线弹性本构理论
5.1 弹性应变能 5.2 各向异性弹性理论 5.3 各向同性弹性理论

塑性力学05-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

塑性力学05-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

那么最大减缩率为
Rmax
1
1 e
0.63
5-3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厚壁圆筒
问题的描述: 分析内径为 a ,外径为 b 的厚壁圆筒,在其内表面受 内压为 q .假定是不可压缩的理想弹塑性材料, 并限定为平面应
变问题.取柱坐标,使 z 轴与筒轴线重合.
1)弹性状态
• 弹性应力解为(由于材料不可压缩 1/ 2 ):
力强度
i
3 2
r 2
3 2
r
根据塑性区是理想弹塑性所以Mises屈服条件有 r
2 3
s
平面轴对称问题的平衡方程为
d r r 0
dr
r
这样由屈服条件和平衡方程得到 d r
2 3
s
dr r
积分得到
r
2 3
s
ln
r
C
再由边界条件 r |ra q 得积分常数C
• 这样得到塑性区的应力:
u r
这里 u 是径向位移.
它们应满足应变连续性方程 d r 0
dr r
边界条件为 r |ra q, r |rb 0
1. 弹性状态
• 首先建立位移表示的平衡方程.
球体处于弹性状态, 根据广义Hooke定律
r
r
2
E
,
r
E
然后用应变表示应力得到:
r
1
E
1 2
1
r
2
1
E
1
2
r
把它代入平衡方程得到用位移表示的平衡方程:
qe
2 s
b3 a3 3b3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 b 时, qe 2 s / 3, 这说明如果使
球壳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那么无论壁厚增加多少也不能提

塑性力学 第五章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力学 第五章 梁的弹塑性弯曲
9
M
S
yS
I e 2 S S P
yS
式中
I e 2 y 2 b y dy ,是截面弹性区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0
SP
yS
y b y dy
2
h 2
是截面 y y s ~
轴的静矩。
h 一块塑性区对中性 2
如梁的横截面是高为h 、宽为b
b h2 2 SP yS 2 4
第五章
§5-1 §5-2
梁的弹塑性弯曲
弹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 梁的弯曲
1
§5-1
弹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
由于塑性本构关系有全量和增量两种理论,需要给出对 这两种理论的边值问题的提法及解法 全量理论的边值问题及解法 设在物体V 内给定体力 f i ,在应力边界 ST上给定面力 f i ,在 位移边界 Su上给定 u i ,要求物体内部各点的应力 ij 、应变 ij 、 位移 u i 。确定这些未知量的基本方程组有: 1) ij,i f j 0
这就是梁沿轴向的弹塑性区分界线方程。弹塑性区的分界线 为双曲线。 设梁在弹性时能承受的最大均布荷载为 qe,则 qe 即为
11
在弯矩最大的截面 ( 的值,它可由上式得: bh2 S
qe 3l 2
x0
处 )刚开始进入塑性即 yS h / 2 时
五、极限荷载 q P 当 x 0 处的整个截面进入塑性状态,梁成为一个机构, 进入自由塑性变形阶段,将发生“无限制”的塑性流动。这 q 称为极限荷载,用表示 qP 时的 。 qP bh2 S 1.5 。 qP 且 qe 2l 2 在极限设计的理论中,要求出使结构丧失承载能力时的 荷载,在目前的情形就是极限荷载 q P。在许用应力的设计中, 只要梁中任一处达到塑性状态,梁就不许可承受更多的荷载,

弹塑性力学-05厚壁圆筒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05厚壁圆筒ppt课件
u(1 2 E )r 2r2 b s b2(12)r2 =1/2
u 3r 2 s
4Er
精选课件PPT
18
五、位移分量(平面应变状态)
2. 弹塑性阶段:
(2) 塑性区:a r r
ez 0 ,q 0 ,er eq 0
连续条件:
du u 0 dr r
u C r
ue rrup rr
C(1 2 E )r22 b s b2(12)r2
一内外半径比为一内外半径比为bbab的封闭厚壁圆筒受内压的封闭厚壁圆筒受内压p和扭矩和扭矩tt同时作用该材料服从同时作用该材料服从misesmises屈服条件求内外表面同时达到屈服条件求内外表面同时达到屈服时的屈服时的tp试比较内半径为试比较内半径为aa外半径为外半径为2a2a的单层两层四层八层的单层两层四层八层厚壁圆筒的弹性极限压力和塑性极限压力
3ei 2i
z
m
假设2
εz 0
zm1 3rqz
z m12r q
精选课件PPT
22
❖几何方程: (轴对称问题)
du
u
εr
, dr
εθ
r
εz 0
εr
εθ
ez
0,1
2
du u 0 dr r
du dr
u
r
lu n lr n C u C r
C ε r r2
C εq r2
εz 0
εq
r
q
s
2
rb22
12lnrr
精选课件PPT
11
三、全塑性分析
r =b
pl
s
lnb a
ps
2
1rb22
2lnra
塑性极限压力

【弹塑性力学】5-屈服准则

【弹塑性力学】5-屈服准则

(3Rt a 1) (3Rt a 1)
• 其中 R t 为单轴抗拉强度,a为系数
2
a 1
mm1
1 Rt
mRc /Rt
R c 为单轴抗压强度
32
双剪应力屈服准则(俞茂鋐,1961)
f
(13,12 )
13
12
1
1 2
( 2
3) kb
0
当12
23或 2
1 2
( 1
3 )时
f
(13, 23)
p 3st/R
对于Tresca屈服条件: 13 =k=2s p = 2st/R
39
(2)管段的两端是封闭的:
应力状态为,z= pR/2t, = pR/t,r=0, zr=r=z=0
1 J2 = +66([(2zrzr2r)2+(2rz)]=)162+23((pR/tz))22
13 = = pR/t
(1)单轴拉伸:屈服时 1 =s,2 =3 =0,代入屈 服条件
J23s2 k2,
ks
3
(2)剪切:屈服时 =s 1= s,2=0,3= s,,屈服条件
J2s2k2, ks
12
两种屈服条件比较
• 如假定单轴拉伸时
两个屈服面重合,则
Tresca六边形内接于
Mise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 切 T resca六 边 形
• (1)圆外接于六边形
32 3ssin in ,k
6cco s 33sin
• (2)圆内接于六边形
32 3ssin in ,k
6cco s 33sin
29
Zienkiewicz-Pande条件: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法_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法_

写成矩阵形式
R11 cos 2 θ x 1 Ry1 EA cos θ sin θ 1 = Rx 2 l1 − cos 2 θ R1 2 − cos θ sin θ y cos θ sin θ sin 2 θ − cos θ sin θ − sin 2 θ − cos 2 θ − cos θ sin θ cos 2 θ cos θ sin θ
单元刚度矩阵的子矩阵 K ij 表示:当单元 e 中节点 j 取单 位位移,且其它节点位移为零时,对应于 i 节点的节点力。
第五章 有限元法简介
单元1的节点力和节点位移的关系可写成
R1 K11 = R2 K 21
1
K12 K 22
1
δ1 δ 2
1 θFx1(u1) 3 Fx3 (u3) Fy1(v1 ) Fy3 (v3) y 2 o x
1
Fy2 (v2) Fx2(u2)
2
图5-1 简例结构图
第五章
分析步骤:
有限元法简介
2
1
1 1 Ry2(v2) 1 1 Rx2(u2)
1. 离散结构物为有限个单元 分为2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节点编号 为1和2,第二个单元的节点编号为2和3。 对于第一单元,在第1、2节点处的节点力 为 R 11 , R 11 , R 1 2 , R 1 2 ,表示节点施加在单元1上 x y x y
1 − cos θ sin θ u1 1 2 − sin θ v1 cos θ sin θ u1 2 1 si成
R11 k x 1 11 Ry1 k21 1 = Rx 2 k31 R1 k41 y2 k12 k22 k32 k42 k13 k23 k33 k43

弹塑性力学-05厚壁圆筒

弹塑性力学-05厚壁圆筒

σθ
r
r b2 p a2 1 + 2 σ s 1 + ln − 2 2 a b −a r = σ sρ 2 a 2 p b2 2b 2 − b 2 − a 2 1 + r 2

ρ =b
b p l = σ s ln a
r σ r = σ s ln b
σ θ = σ s 1 + ln
r b
p=
σs
ρ 1 − 2 + 2 ln 2 b a
ρ2
塑性极限压力
σθ
σs σr
p
a
b
12
讨论: 讨论:
Mises 条件 条件:
(σ r − σ θ )2 + (σ θ
14
四、残余应力
结构经历弹塑性变形历史后零外载对应的应力。 结构经历弹塑性变形历史后零外载对应的应力。 初次加载( 时的应力: 初次加载 p*>pe ) 时的应力:σij 卸除的应力: 卸除的应力:σij e 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σij r
σ ij = σ ij − σ
r
e ij
15
σr = −
2. 弹塑性分析
弹性区:ρ≤ r ≤ b 弹性区: σ r = C 1 + C 2 r −2 σ θ = C 1 − C 2 r −2
边界条件: σ 边界条件:
r r=b
ρ: 弹塑性分界面的半径。 弹塑性分界面的半径。 σs
σθ a b
σr
=0
p
屈服条件: 屈服条件: σθ – σr)r=ρ = σs (

a≤r≤ ρ
ρ ≤r≤b

塑性力学第五章本构关系ppt课件

塑性力学第五章本构关系ppt课件

(5-2)
将三个正应变相加,得:
kk
kk
2G
3
E
mkk
1 2
E
kk
记:平均正应变
m
1 3
kk
体积弹性模量 K E / 3(1 2 )
则平均正应力与平均正应变的关系:
m 3K m
(5-4)
(5-2)式用可用应力偏量 sij 和应变偏量 eij 表示为
1 eij 2G sij
(5-5)
包含5个独立方程
利用Mises屈服条件
J 2
2 s
2 s
3,
可以得到
本构关系
d dijdij d 3d
2 J 2
2 s 2 s
将(5-41)式代回(5-39)式,可求出
(5-41)
sij
d ij d
2 sdij d
2 sdij 3d
(5-44)
在(5-39)式中,给定 sij 后不能确定 dij ,但反之却可由 dij
确定 sij 如下:
J 2
1 2
sij sij
1
2(d)2
dijdij ,
将(5-38)式与(5-41)式加以比较就发现:
dW p s d s d
(5-45)
对于刚塑性材料 dW dW p
3、实验验证
本构关系
理想塑性材料与Mises条件相关连的流动法则:
d
p ij
d sij
对应于π平面上,d与p 二S 向量在由坐标原点发出的同一条射线上。
sij
(5-5)
We
1 2G
J 2
1
2
1 G 2
2
1
2
1

塑性力学05-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

塑性力学05-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
解这个方程得到:
因为材料是理想弹塑性, 出口截面处的拉拔应力不能超过屈 服应力, 所以有 A1 A1 这样得到 s ln s e A2 A2 那么最大减缩率为
1 Rmax 1 0.63 e
5-3 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厚壁圆筒 问题的描述: 分析内径为 a ,外径为 b 的厚壁圆筒,在其内表面受 内压为 q .假定是不可压缩的理想弹塑性材料, 并限定为平面应 变问题.取柱坐标,使 z 轴与筒轴线重合. 1)弹性状态 • 弹性应力解为(由于材料不可压缩 1/ 2 ): a 2 p1 b2 a 2 p1 b2 1 r 2 2 1 2 , 2 2 1 2 , z r b a r b a r 2 应力强度为 1 2 2 2 i 1 2 2 3 3 1 那么根据Mises屈 2 服条件得到弹性极 2 3 3b q 即 限压力为: i r 2 b 2 r2 2 s a 1 2 qe 1 2 a b 3 因此可见最大应力强度发生在内壁处.
这里常数B可以按照内壁的 半径条件 r r a q 来定.
2. 弹塑性状态 当压力 q qe 时,球壳内壁开始屈 服并向外扩展到半径 rs 处,如果材 料是理想弹塑性, 在塑性区应力仍 要满足平衡条件,此时考虑到屈服 条件 r s ,因此有 d r 2 s 0 dr r 积分得到 r 2 s ln r C 根据边界条件 r |r a q 得到积分常数 C q 2 s ln a 得到塑性区的应力为 r r 2 s ln q a r s 1 2ln q a
z

d
r

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2、应力的功和形变势能(内力势能)
(7).形变势能 U 的性质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3、弹性体上的外力功和外力势能
(取u = v = 0或者无变形状态时的外力功和势能为零点) 外力克服弹性力做功,转化为弹性势能, 就好像外力克服重力做功,转化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2、应力的功和形变势能(内力势能)
(4)弹性体的应变能(平面问题)
(5)应变能密度的应变表示(平面应力为例)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2、应力的功和形变势能(内力势能)
(6)应变能密度与应力的导数关系
3.形变势能 U 的性质 (7)应变能密度的位移表示(平面应力为例) 将变形几何方程 代入 应变能密度表达式
第五章 弹性体的能量法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1.几点提示
弹性系统的组成:
弹性体 荷载系统:体力+边界面力 支承系统:以指定位移边界为例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1.几点提示
弹性静力学,物体点点平衡。 所以:外部荷载(体力,面力)必然是无限缓慢地加上去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体中每个微元实时处于平衡状态。 而外力是恒力
(1)作用于微小单元上的应力,是邻近部分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可看 成是作用于微小单元上的“外力”。
§5-4 弹性体的变形能和外力势能
2、应力的功和形变势能
(2)应变能密度的一般形式(在我们这门弹性力学的范围内)
平面问题应变能密度
(3)应变能密度是坐标的函数 对于一个弹性体来讲,每一点都有自己的应变能密度,如果这些应变 能密度是连续的,那么它们就是坐标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e=0处与s轴相切
s A 理想刚塑性模型
只有两个参数A和n,因而也不可能 准确地表示材料的所有特征。但由 于解析式比较简单,而且n可以在较 大范围内变化,所以也经常被采用。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5. Ramberg-Osgood模型 (三参数模型)
s /s1
有三个参数,能较 好地代表真实材料, 数学表达式简单。
(1)小变形时,e E;变形程度越大, 误差越大。
ln ln
ln(1 ln
l0 ) ln(1 e ) e
e2
e3
e4
L
(5.22)
l0
l0
234
e
1.6 1.2 0.8 0.4
O -0.4 -0.8 -1.2 -1.6
E=lnl/l0
1.0 1.2 1.4 1.6 l/l0
当变形程度小于10% 时,两值比较接近。
(a) 理想刚塑性模型
s
(b)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s
ss
ss
e
O
s ss, 当e 0时
特别适宜于塑性极限载荷的分析。
e
O
s ss E1e , 当e 0时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3. 一般加载规律
s (e ) Ee[1w(e )]
(5.12)
w(e ) 其中,w(e )
0,
Ee
(e ) , Ee
ss’’

B
B’

等向强化’:
OABB’’
随动强化: OABB’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例题:已知一单向加载过程的应力路径为01.5ss 0 –ss 0,材料符
合线性随动强化规律,强化模量E’E/100,试求出对应的应变路径。
解:sO 0 :
eO sO / E 0;
s
s B 1.5s s : sC 0:
a 7.31x10-7 13.34x10-7 23.73x10-7 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可以略去不
b
2.7x10-12
3.5x10-12
17.25x10-12
计。因此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在塑 性理论中常认为体积变形是弹性的。
因而对钢、铜等金属材料,可以认为塑性变形不受静水压力 的影响。但对于铸铁、岩石、土壤等材料,静水压力对屈服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影响,不能忽略。
• 一般应力-应变曲线: s =Ee , e < es (屈服前:线弹性) s =(e) ,e > es (屈服后)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1. 理想弹塑性模型 (软钢或强化率较低的材料)
s
加载: s ds 0, e s / E signs
ss
为一个大于或
等于零的参数
卸载: s ds 0, de ds / E
5.1 基本实验资料
二、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试验
(1)、体积变化
体积应变与压力的关系 (bridgman实验公式)
em
V V0
1 K
p(1
1 K1
p)
或 V ap bp2 V0
体积压缩模量 派生模量
铜:当p=1000MPa时,ap=



7.31×10-4,而bp2=2.7×10-6。说明
一、应力--应变曲线
(1)单向拉伸曲线
s P
e ee e p s e p E
屈服应力
s
A0
屈服应力
s
B
C
ss A B
12
sa
3
s0.2 A
e l l l0
l0
l0
O
D
ep ee
D e
OD
0.2% ep ee
e
(a)有明显屈服流动阶段
如:低碳钢,铸铁,合金钢等
(b)无明显屈服流动阶段
如:中碳钢,高强度合金钢, 有色金属等
Ee / s1
强化系数 强化指数
e
s
3
s
(
)m
e1 s1 7 s1
(5.15)
s1,e1为0.7E(初始切 线模量)处的应力应变
例:钛合金钢
流动应力s1取(sbs0.2)/2。sb为抗拉 强度,s0.2为工程屈服应力;流动应 变e1 s1/E,E为弹性模量。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6.反向加载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E ss
应变路径为:051ss/E 49.5ss/E –ss/E 0
B
Ce
D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例2:应力路径:01.5ss 0 –1.2ss 0
解: s D 0.5s s :
s E 1.2s s : sF 0:
eD
eC
0.5s s
E
49es ;
eE
eD
0.7s s
E'
21e s
eF
5.1 基本实验资料
一、应力--应变曲线
经过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在第二次加载过程中, 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但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有升高现象,其升高程度与 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决定与前面塑性变形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
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材料在塑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加载和卸载的过程中应力和应变服从 不同的规律:
sign e
0,
s 0
O
es
1, s 0 e
| e | es s Ee
缺点: 公式只包括了材料常数E 和s,故不能描述应力应 变曲线的全部特征;
在e=es处解析式有变化, 给具体计算带来困难;
优点: 理想弹塑性模型抓住了韧 性材料的主要特征,因而 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e e1 e2 e3
例如: l0 1.5l0 1.8l0 2l0
e1
1.5l0 l0 l0
0.5;
e2
1.8l0 1.5l0 1.5l0
0.2;
e2
2l0 1.8l0 1.8l0
0.11;
e 2l0 l0 1.0。
l0
e e1 e2 e3
5.3 应变的表示法
•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
2.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材料有显著强化率)
s
加载: s ds 0,
e
s E
(| s
|
s s )(
1 E
1 )signs E
ss
E’
卸载: s ds 0, de ds / E
E
O
e
es
|s | ss, e s / E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2.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简单拉伸试验 的塑性阶段:
加载 s ds 0 卸载 s ds 0
ds Etde
ds Ede
5.1 基本实验资料
一、应力--应变曲线
(2)拉伸与压缩曲线的差异(一般金属材料)
• 应变<10%时,基本一致; • 应变10%时,较大差异。
用简单拉伸试验代替简单压缩试 验进行塑性分析是偏于安全的。
E
O
es
| s | s s ,
e s /E
符号函
数: 1, s 0
e
sign s
0,
s 0
1, s 0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1. 理想弹塑性模型
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
s
加载: s de 0, s s s sign e
ss
卸载:
s de 0, ds Ede
符号函
E
数: 1, s 0
5.1 基本实验资料
二、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试验
(2)、静水压力对屈服极限的影响
Bridgman对镍、铌的拉伸试验表明,静水压力增大,塑性 强化效应增加不明显,但颈缩和破坏时的塑性变形增加了。 静水压力对屈服极限的影响常可忽略。
5.2 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选取模型的标准:
1、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性质 2、数学上必须是足够地简单
s


OeLeabharlann 一般金属的拉伸与压缩曲线比较
5.1 基本实验资料
一、应力--应变曲线
(3)反向加载
卸载后反向加载,ss’’< ss’——Bauschinger效
应s
B
A
ss
O
Oe

ss
ss’’

B
B’

拉伸塑性变形后使 压缩屈服极限降低 的现象。即正向强 化时反向弱化。
5.1 基本实验资料
一、应力--应变曲线
小变形与大变 形界限的由来
5.3 应变的表示法
•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
(2)自然应变为可加应变,工程应变为不可加应变
假设某物体原长l0 ,经历l1,l2变为l3,总相对应变为:
e l3 l0
l0
(5.23)
各阶段的相应应变为:
e1
l1
l0
l0
;
e2
l2 l1 ; l1
e3
l3 l2 l2
eB
ss
E
0.5s s
E'
51e s ;
eC
51es
1.5s s
E
49.5es
1.5ss ss A
s D 0.5s s :
eD
eC
0.5s s
E
49es;
s E s s : sF 0:
eE
eD
0.5s s
E'
49e s
50es
es
eF
eE
ss
E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