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大家在初一学习的语文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要做好课堂笔记,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供大家参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说明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的是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简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全文写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

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3、写作言文如一;4、文风倡导简权洁;5、重语文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笔记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早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背景资料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

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1.文学常识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颠沛流离(diān pèi )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朦胧(méng lóng)拖沓(tuō tà)妥帖(tuǒtiē)譬如(pì rú)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答: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下面的文段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改动),阅读后,完成各题。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甲)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行为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品读题目
•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 几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 的情感。
•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 他写纪念文。
1.标点 2.书面语、口语 3.用语简洁 4.是否顺口悦耳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6. ......
布置作业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020. 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1 0:3003: 10:3003 :1012/ 10/2020 3:10:30 AM
作者介绍
•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写作背景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曾一起共事多年,感 情深厚,亦师亦友。张中行一直敬佩叶圣 陶先生的为人,二人的交往也持续到叶圣 陶先生去世。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 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表达了对 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赞美了叶圣陶先 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入选七年级课本时,因篇幅过长,被编者删 去了一些段落,请你阅读下面的段落,看看它们分别 适合放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 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 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 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 出 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 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事。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 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 比 “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 屋漏。
运用略读技巧展开阅读
小组讨论: 3——8段分别叙述了叶圣陶先生什 么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过人品德?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待人厚 大德
大家——小事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律己严
以小见大
找出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体会其在 结构上的作用或表现的作者情感,并对照 所叙之事,谈谈你的看法。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原
名叶绍钧,字秉臣、 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 出版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兼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和总编辑等职。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倪焕 之》,童话集《稻草 人》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教育家叶圣陶的一些事迹和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的家庭背景,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

叶圣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

接着,文章讲述了叶圣陶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他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提出了“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还提出了“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文章还介绍了叶圣陶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活动。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文章总结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贡献,了解到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

这篇文章也鼓励我们在学习和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

七下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笔记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七下语文第14课中,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及其对教育理念的贡献。

以下是关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笔记。

1. 艰辛的求学之路:叶圣陶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努力学习。

他为了上学,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学校,并且常常没有午饭吃。

他的母亲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她为了供儿子上学,辛辛苦苦地缝制衣服换成学费。

2. 教育理念的转变:叶圣陶先生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文学创作的成就: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山海经》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整理,为世人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叶圣陶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曾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教育政策的制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终身奉献的精神:叶圣陶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贫穷家庭的经历,并一直以此为动力,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第四单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 快速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中所记述 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 多次思考、探究,了解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分析 人物形象。掌握本文因小见大的人物刻画方法;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叶圣陶
人物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 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 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 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 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 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 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 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 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 “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一是老 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 圣陶先生去世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的有
抓关键句,品人物精神
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勾画出作者对叶圣陶评 价性的语句,对照所叙述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本文主旨是记人,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
• 议论性语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起到了统领文中事件的作用,使得 文章中叙述的许多小事件杂而不乱,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
• 而事件叙述中的许多细节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有血有肉, 同时,于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议论精要, 使得文章段落之间承转自如,尽显大家风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原名绍钧, 字秉臣, 后字圣陶。江苏省苏 州市人,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还是中国现 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1912年中学毕业后, 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1年, 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提倡“为人 生”的文学观。1923年, 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 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 作。1930年, 他转入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任出版总署副署 长, 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 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4.作者第6段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写文章主张? 怎样理解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具体讲的是什么?)
“写话”
文章的语言像说话, “平易自然, 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 念, 顺口, 听, 悦耳, 说像话还不够, 就是话。”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 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 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 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 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 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 (宽容)。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短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
张中行, 原名张璇,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 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 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称赞他为“高人、逸 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 博闻强 记, 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 人称 “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 出版散文集《负 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 影》等, 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 《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 收录 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叶圣陶先⽣⼆三事》是张中⾏回忆叶圣陶的⽂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交往中的⼏件⼩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律、待⼈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3课《叶圣陶先⽣⼆三事》课⽂原⽂ 叶圣陶先⽣于1988年2⽉16⽇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晚上得知这消息,外⾯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响亮的声⾳也把他送⾛了,⼼⾥⽴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则说说⾃⼰的⼼情,⼆则作为纪念。

可是⼀拖延就三个⽉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是他业绩多,成就⼤,写不胜写;⼆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平》的⽂本,⼀⽣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为⼈,以及⽂学、教育、语⽂等⽅⾯,⾜以沾溉后⼈的,都明摆着,⽤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是写与我有关的,⼆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典册的。

我第⼀次见到叶圣陶先⽣,是五⼗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量读新⽂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如与鲁迅、郁达夫相⽐,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只是平实规矩⽽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位的是⽴德。

在这⽅⾯,就我熟悉的⼀些前辈说,叶圣陶先⽣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是儒⽽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儒⽽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则不搀合,⽽是单⼀的儒,思想是这样,⾏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处是:“躬⾏君⼦,则吾未之有得。

”⼀处是:“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夫⼦认为虽⼼向往之⽽⼒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却偏偏做到了。

初一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笔记整理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小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 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 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 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叶圣陶: 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 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 称。作为作家的叶圣陶推出我国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 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
在他94年的生命里,叶圣陶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做 过研究员和编辑,尤其是从事教育实践长达76年。
实践之余,笔耕不辍,将多年的教育理念、自己的真知 灼见全部融于百万字的论著中,给我国的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 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 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 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 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 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 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立德、立功、立言。 那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叶圣陶“立德、立言”的故事。
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 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may you a great day
②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 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 ,宽厚待人。
初识叶圣陶
3.任选话题,进行讨论。 (2)叙议结合的写法
一面叙述事件,一面进行议论。这种方法的 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 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一面叙述事件,一面进行议论。这种方法的 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 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 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 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 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品读重点语段
品读重点语段 1.细读
议:《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 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 前列。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 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 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 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 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了解人物及作者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现代作 家、教育家、文学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
张中行(1909—2006),著名学者、哲学家、 散文家。他的散文平时朴拙,叙事记人时能写 出人物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将敬重之情融 入笔端。代表作有《负暄琐话》等。
累赘léi zhuì
别扭biè niu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散文巨匠”,因其文笔优美、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学造诣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他二三事:
一、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
叶圣陶先生于189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

父亲叶恭绰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经创建了“光华学校”,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文化人士就是在这里受到熏陶的。

在这种家庭的影响下,叶圣陶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好写作的习惯。

二、文学创作和成就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位奠基者,作品风格典雅简洁、清新淡雅,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堪称博学多才。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钓台遗音》、《暴风雨》、《子夜》、《孤独者的故事》等。

三、教育事业和贡献
叶圣陶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曾经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并且在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开拓者之一,提出的“教育要以培养人的个性为目标”、“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等理念引领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和教育领域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和
贡献足以激励后人,为我们打开了文学和教育的新境界。

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
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
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学习写梗概
• 梗概,就是文章的简要内容,就是把读过的一篇文章 或一本书最主要的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属于读书 笔记的一种。看了它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 在。
段通顺的话。

略读 就是选择性阅读,不只在只言片语
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以最快的速度
粗知文章大意,可以跳过文章的细节描写,不打断
阅读思路。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我听到叶老逝世时内心悲哀。

二、叶老德行确是人之师表。

三、叶老待人宽厚

四、叶老律己严格

五、叶老写话主张的意义及引发的思考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 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 该说是第一位。
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 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 也是这样。”
• 作文点评 • 1、这样——内涵,应该指某种品质、个性、精神。 • 2、宣传正能量,表现人物的好的方面。 • 3、写多个片段,还要突出生动、感人的细节。 • 4、选材应该典型一些。 • 5、多个小事、片段做到详略结合。就是有具体的、有 概括的,具体的片段要设计细节和情节。 • 6、首尾的抒情、议论很关键,起到点题、呼应的作用 。 • 7、他和我 ,我是线索人物,不能喧宾夺主。 • 8、文章不能太散乱,特点多了,就中心不突出了。 • 9、对人物要多些正面刻画,和侧面相结合。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稻草人课文原文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

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ū)是隔年的黄稻草。

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à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

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suì)的小雀。

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个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

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

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

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liǎ】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

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lào】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

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

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

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资源:叶圣陶:教育为人生俞水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 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 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 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 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 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 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 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1、本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叶圣陶的待 人厚,严律己的?对这些事作者都有评价吗?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 写文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 上的原话回答)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 么感慨呢?
品读语言:
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悲 哀”,这“双层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 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 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谈谈 对“宣扬朦胧”“顺势朦胧”理解。
本文要表现的是冀中平原少女的纯真与淳 朴,但作者并没有单刀直入切入主题,而是先 写了日本友人茶艺上的狗尾巴草,然后联想到 冀中平原上的狗尾巴草及由狗尾巴草编成的草 戒指,让草戒指成为表现中心的媒介,联想自 然,寓意深刻。
寓情于事
情感是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大千世界中凡可 以入笔的东西一旦注入情感便仿佛有了灵性,寄托着 作者的某种思想或哲理。叙事散文虽然没有刻意抒情, 但行文的目的同样在于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用心 品味,你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如张晓风 的《有些人》(片断):
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 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 阔的冀中平原……狗尾巴草,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 漫无序地长在夏秋两季,毛茸茸的圆柱形花须活像狗尾。那时 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 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子不 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 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也有掐掉草穗单拿 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 闪烁了。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张中行通过记叙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待人厚,律己严”。

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

这些事例包
括:第一件是关于茶水的事,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体贴周到;第二件是关于听差送客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格,严谨认真;第三件是关于稿费退还的事,同样展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甚严、严于律己的品质;第四件是关于校对稿件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这些小故事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在写作上,本文采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朴素无华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
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佳作,通过对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运用得当,让人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 力求完美
重 视 简 洁
力求完美
写文主张
语文主张
律己严
待人厚
除夕逝世 “我”心 悲哀
日常交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语文主张
律己严
追怀业绩 学习效仿
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表现了 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质,流露出作 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仰慕。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的要简洁的观 点,对你有启发吗?小组选出一名组员的 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并展示。
请对比阅读《学与练》第47页《老妪》 ,分组讨论文章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妪形 象。
自甘冷清、坚守品格、善良、诚恳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作为作家,他为我们留 下了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作为 编辑家,他为我们编辑了一部部精品图书;作为教育家,他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其最伟大、 最值得人学习的,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他身上所展现出来 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待人厚、律己严,他的谦虚谨慎, 他的以身作则,他的力求完美,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 要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宽待人、严律己,锻造自己的精神, 磨练自己的意志,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 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 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
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概括 重视简洁
读一读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 “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 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 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 社出版物统一。
概括
修改文章
读一读
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
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
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
说谢谢。
概括
送客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
读一读
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
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
很悲伤。
概括 回信

客 回 信
修改文章
日常交往
待人厚
读一读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
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
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 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概括 写文主张
读一读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叶圣陶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叶圣陶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 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 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 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 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 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 主张。
1.快速默读全文,用圆圈画出生字词,并借助 工具书理解。 2.用“‖”将全文划分成三部分,并分别用一 句话概括其内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5段分别叙述了叶圣陶 的哪些事。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8段分别叙述了叶圣陶 的哪些事。
mǎo
zhuó

丁卯
léi zhuì
商酌

譬如
tiē
累赘
拖沓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0 老王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中华美德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一样的体
现,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对美德的诠释。阅读Βιβλιοθήκη 章,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让我们不出门便可知
天下事,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妥帖
1 2 3
(1)写作缘由:除夕逝世,“我” 心悲哀。
(2-8)具体叙述:叶圣陶先 生二三事。
(9)总结全文:追怀业绩,学习 效仿。
读一读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 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 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 同意恢复。
推荐阅读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 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隔膜》 《线下》《倪焕之》《脚步集》等。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 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 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 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 《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 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 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 称 "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 "高人、 逸人、至人、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