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草原现代农牧业的辩证效应_尚铁兵

合集下载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草原植被恢复与防治荒漠化的策略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草原植被恢复与防治荒漠化的策略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草原植被恢复与防治荒漠化的策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草原生态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而草原植被恢复与防治荒漠化是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核心任务。

本文从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草原植被恢复与防治荒漠化的一些重要策略。

一、加强草原植被恢复的策略1. 草原合理利用与保护保护是恢复的前提,要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草原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加大对非法放牧、乱种乱砍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草原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根据草原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合理划定放牧区域和补给区域,确保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2. 优化草原生态系统布局根据不同区域草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草地植被分布的合理布局。

在草原生态系统的规划中,要合理划分草原的功能区域,包括畜牧区、保护区、生态景观区等,确保实现草原植被的整体恢复和优化。

3. 推广草畜平衡模式草畜平衡模式是实现草原植被恢复的关键,要推广发展草畜平衡模式,促进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科学的定量饲养制度和轮牧制度,控制放牧压力,减轻草原绵羊的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实现草原的持续利用。

4. 加强退化草原的恢复与治理针对退化草原,组织实施草原恢复与治理工程,进行草原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

在退化草原治理中,要借鉴先进的草原治理技术,如人工草皮覆盖、高效节水灌溉等,加快退化草原的恢复速度。

二、防治荒漠化的策略1. 加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草地植被的修复和恢复力度,推进草原防护林、草地人工固沙、退化沙漠地区绿化等措施,加强草原环境的综合治理。

2. 发展沙漠化地区的经济产业在沙漠化地区,要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经济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他们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吸引外来人口到沙漠化地区进行旅游观光,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

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

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作者:杜力强常美丽马朝志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0期摘要: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

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

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调查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

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

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

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裸露、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

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

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

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

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

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双向“锅盖效应”诱发戈壁荒漠长草机制分析

双向“锅盖效应”诱发戈壁荒漠长草机制分析

2023年11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11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11-1371-09收稿日期:2023-04-26;网络首发日期:2023-11-21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1120.1449.005.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9001,52238007)作者简介:姚仰平(1960-),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的基本特性、本构理论和机场高填方变形与稳定控制等研究。

E-mail:ypyao@buaa.edu.cn通信作者:段志刚(1971-),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勘察。

E-mail:dzg2996@126.com双向“锅盖效应”诱发戈壁荒漠长草机制分析姚仰平1,孙国超1,王乃东1,段志刚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院,北京 102202)摘要:我国西北荒漠戈壁滩是气候干旱的不毛之地。

然而,塔拉滩光伏电站建成后,场区内却出现了大面积长草的现象。

本文探讨了光伏电站中野草生长的可能水分来源。

从定性的角度初步探究了双向“锅盖效应”的诱发机理。

通过对比光伏板区与非光伏板区分析了浅层土壤3个测点、大气的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以及对双向“锅盖效应”的年循环和日循环水分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光伏发电板组件及地表硬化覆盖层综合因素诱发了双向“锅盖效应”;在夏季光伏板可显著降低土壤表层温度;冬、春季以正向“锅盖效应”为主,是维持浅层土壤野草存活的主要水分供给,年循环水分提升幅度约11%~20%;而夏、初秋季以反向“锅盖效应”为主,保证了野草每日水分需求变化在小范围内波动。

本文的相关研究也可为荒漠治沙提供参考。

关键词:光伏电站;野草;双向“锅盖效应”;温度变化;水分变化 中图分类号:TU43文献标识码:Adoi:10.13243?j.cnki.slxb.202303871 研究背景我国约有74%的沙漠和84%的戈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广阔的荒漠面积是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电站的重要基地[2]。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概述:荒漠化是当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荒漠化防治案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 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应对荒漠化问题而投入的一项重要工程。

该工程采用了植被恢复与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包括了退耕还林还草、固沙造林、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中国成功地遏制了荒漠化的进展。

根据评估数据,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使得草原退化面积减少了5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0%。

这个案例表明,植被恢复与保护是一种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2. 梭罗草荒漠化防治项目梭罗草荒漠化防治项目是在阿根廷干旱地区进行的一项荒漠化防治工程。

该项目利用了梭罗草这种具有很强适应力的植物,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

通过种植梭罗草,成功改变了当地的植被结构,减少了风沙侵蚀和土壤侵蚀。

评估数据显示,该项目使得当地的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表明,正确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

3. 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在阿拉伯国家的推广以色列作为一个干旱地区,长期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来应对水资源稀缺的问题。

通过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成功帮助这些国家改善了干燥地区的农业生产效果。

其中一项典型案例是以色列在累加沙漠进行的农业项目。

通过引入滴灌技术和节水技术,该项目使得荒漠化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

根据评估数据,该项目使得阿拉伯国家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效果提高了30%以上。

这个案例表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防治方法。

效果评估总结:综合以上典型案例的效果评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总结:1. 植被恢复与保护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减少荒漠化的进展,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退牧对酒泉市荒漠化草地的生态效果

退牧对酒泉市荒漠化草地的生态效果

显 著 差 异 ( P<0 0 。植 被 盖 度 提 高 到 5 % , ( . 5) 9 5 % 4 % , 高 了 2 % 、 0 、5 ; 度 增 加 到 2 6 提 5 2 % 1% 多
1 . 、 1 9 9彬 m , O 4 1、 . 物种 数 分 别 增 加 了 5 1 4 8 .、. 、
c 1 . m提 高 了 4 3c 3 9 e 4 6c 休 牧 三 m、 1 8e . m、 . m、 . m;
区域适 当增加样方个数 。
1 2 测定 时 间 .
个观 测 区 项 目 实 施 第 三 年 出 现 显 著 变 化 ( < P 0 0 ) 前 两年 未 出 现 明显 变 化 ( P 0 0 ) 之 后 趋 .5 , ( ) .5 ,
3C i s cdm gi l rl c ne, azo stt o nm l sadya dVt i r d i ) hn e a e yo r ut a Si cs L nhuI tue fA i bn r n e r a Mewn e A fA c u e ni a Hu en y e
[ 收稿 日期 ] 2 1 -22 0 20 -9 [ 作者简 介] 柴绍芳 (9 4一)男 , 17 , 甘肃与建 设 , 草原技 术 推广及应用等工作 。
草原类型的地段各设 3 个调查样地 , 样地面积 1 0m ×1 0m。样地 用 G S定位 , 地用 三 角铁 ( m P 样 4m X 3 5mm ×10 m 0 m)标 注 并 编 号 , 作 长 期 观 测 之 以
2 4
J un lo i l ce c n trn r dcn o r a fAnma in ea d VeeiayMe iie S
Vo. 1 13

荒漠化治理策略效果评估

荒漠化治理策略效果评估

荒漠化治理策略效果评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地表面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被逐渐退化、土地质量下降的现象。

荒漠化对环境、生态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荒漠化问题,各国都采用了不同的治理策略。

本文将评估荒漠化治理策略的效果,并探讨其对环境、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首先,荒漠化治理的策略可以分为物理治理和生态治理两类。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固定沙丘、建设护林林带和人工措施等。

固定沙丘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挂网、种植护林树种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沙地的蔓延,恢复土地的肥力和保持水分。

生态治理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育。

植被恢复是通过种植抗旱植物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来防止土地退化。

水资源管理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引水等措施保持土地的水分供应。

土壤保育则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评估荒漠化治理策略的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是环境方面,治理措施能够减少土地的侵蚀,防止沙尘暴的发生,对大气质量和空气污染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态平衡和地下水的补给。

其次是生态方面,荒漠化治理策略能够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措施还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最后是经济方面,荒漠化治理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荒漠化治理策略,可以恢复土地的肥力,提高农田的产量,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治理措施还可以吸引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我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积极采取了荒漠化治理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在植被恢复方面,我国大规模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大量种植抵抗荒漠化的树种来保护土地。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退耕还林来减少农业用地,恢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国修建了一系列水库和水利工程,用于储存和调配水资源,确保土地的水分供应。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学案 知识点考点重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学案 知识点考点重点提炼汇总

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 1 - 第二、三节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 - 4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现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蒙古高原的荒漠化与土地恢复

蒙古高原的荒漠化与土地恢复

蒙古高原的荒漠化与土地恢复蒙古高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以及蒙古国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饱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蒙古高原的荒漠化对当地的人民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土地恢复变得至关重要。

一、荒漠化的原因蒙古高原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的放牧活动使得植被受到破坏。

牲畜过度放牧导致植被无法正常地生长和恢复,土地逐渐沙化,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区域。

此外,气候变化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干旱和高温的天气导致水资源的短缺,使得植物难以生存。

二、荒漠化的影响蒙古高原的荒漠化对当地的人民、动植物和气候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荒漠化使得草原逐渐退化,牧民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威胁。

传统上,牧民依赖放牧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草原的荒漠化意味着他们无法继续依靠畜牧业维生。

其次,荒漠化对当地的动植物种群也造成了威胁。

沙漠环境缺乏植被和水源,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最后,荒漠化还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土地无法保持水分,导致降水量减少,气候干燥并且容易产生沙尘暴。

三、土地恢复的重要性鉴于荒漠化给蒙古高原带来的严重问题,土地恢复变得至关重要。

土地恢复旨在通过保护植被和改善土壤质量来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首先,应该进行合理的放牧管理。

限制过度放牧,合理安排放牧地点和放牧时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此外,农民和牧民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农田和草田,提高土地的可持续性。

第三,要加强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作。

恢复植被可以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源和土壤质量。

最后,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土地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的监管。

四、土地恢复的挑战和前景然而,要实现土地恢复并不容易。

首先,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土地恢复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

其次,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荒漠化与草地退化

荒漠化与草地退化

荒漠化与草地退化荒漠化与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地区的草原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困扰。

荒漠化和草地退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索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荒漠化与草地退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原本适宜生长植被的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或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地逐渐丧失了其水分和肥力,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地贫瘠化的现象。

而草地退化则是指草原植被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本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力。

二、荒漠化与草地退化的原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和量的变化,使得原本湿润的地区变得干旱,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的现象。

2.过度放牧:草原牧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民和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地的长期踩踏和过度利用,破坏了草地的根系系统和土壤结构,进而引发草地退化。

3.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和水资源利用: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例如大规模的灌溉农业,会导致水资源枯竭和土壤盐碱化,进而造成荒漠化和草地退化。

三、荒漠化与草地退化的影响1.生态影响: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破坏了草原植被的生态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水分循环受阻,生态系统的弹性减弱。

2.经济影响: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区域,草地退化会导致牧场的减产和牲畜的死亡,给畜牧业带来重大损失。

此外,荒漠化和草地退化还会造成土地的贫瘠化,影响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3.人类影响: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

荒漠化扩大会导致迁徙、灾害等问题,而草地退化则可能迫使人们离开家园,造成社会不稳定。

四、应对荒漠化与草地退化的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灌溉和滥用地下水。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和水资源补给区,保护水源和水生态系统。

2.合理放牧:合理控制牧畜规模和放牧时间,采取轮牧制度和恢复放牧。

同时,推广科学的畜牧技术,提高牲畜的饲养管理水平,减少牧场草地的磨踏。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季节变化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季节变化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季节变化孙世贤;运向军;吴新宏;卫智军;姜超;刘文亭【摘要】In this paper,the ecological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plant population of Stipa breviflora,Cleistogenes songorica,Allium polyrhizum,Convolvulus ammannii and Neopallasia pectinata were studied.To discusses main plant populations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revealing the desert grassland of different speci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 N, P content and its measurement, for the large scale, a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The main plant population of N/P was lower 14% in Stipa breviflora desert steppe.The main plant growth was limited by 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leaf C, N and P and C:N, C:P and N:P mass ratios were also dramatically differen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leaf C, N and P contents and C:N, C:P and N:P mass ratio was P (36.88%)>C/P (33.97%)>N/P (27.85%)>N (23.81%)>C/N (21.58%)>C (6.17%). The range of seasonal CV values for C and C/N was 2.58%~14.09%, 14.85%~29.92%, respectively, and P was 26.39%~51.56%, N was 18.39%~36.51%, C/N and C/P was 14.85%~29.92%, 26.29%~43.38%, respectively. The species of leaf N and P content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growth(P<0.05), and showed the leaf C content was lower than the growth in early growth stage, leaf C:N and C:P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growth time. Plant leaves C, N and C/N, C/P, N/P are mainly affected by plantspecies, follow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species and months, and finally for the impact of the month, while the plant P conten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month.%以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碱韭(Allium polyrhizum)、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阶段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变异系数,揭示荒漠草原不同物种、不同发育阶段w(C)、w(N)、w(P)及其计量关系,以期为大尺度、大范围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 w(N)/w(P)均小于14,生长主要受到 N 素的限制.植物w(C)、w(C)/w(N)的季节变异范围较小,分别为2.58~14.09、14.85~29.92,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植物P的变异范围为26.39~51.56,植物N的变异范围为18.39~36.51,植物w(C)/w(N)、w(C)/w(P)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4.85~29.92和26.29~43.38.短花针茅全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51%.无芒隐子草w(C)、w(P)、w(C)/w(P)和w(N)/w(P)的变异系数均为最高,分别为14.09%、51.56%、43.38%和37.19%.w(C)/w(N)的变异系数以短花针茅最高,为29.92%.各物种叶片 w(N)、w(P)含量均表现出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时期(P<0.05),叶片 w(C)表现为生长初期低于生长后期,叶片w(C)/w(N)和w(C)/w(P)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升高.植物叶片w(C)、w(N)及w(C)/w(N)、w(C)/w(P)、w(N)/w(P)主要受植物种类的影响,其次为植物种类与月份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为月份的影响,而植物 w(P)含量主要受月份的影响.【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荒漠草原;种群;化学计量学;季节变化【作者】孙世贤;运向军;吴新宏;卫智军;姜超;刘文亭【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3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研究化学元素(主要如C、N和P等)平衡的科学(Sterner et al.,2002),为研究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中的计量关系及规律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

草食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作用

草食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作用
中,轻 度 石漠 化面 积 2 3 . 5 3 万h m ,占 1 0 . O %;中度 石漠 化面 草 );项 目区群众在林地种植牧草 ,种草后 的林 间草群丛生 ,

积6 5 . 9 1 万h m ,占 2 7 . 2 %;强度石 漠化面积 l 3 . 0 4万 h m ,占 增加 林地植 物覆 盖度 1 1 . 2个 百分点 ,从 而减少 水土 流失 ;实 5 5 . 2 %;极强 度石 漠化 面积 1 8 . 0 5万 h m ,占 7 . 6 %。石漠 化导 行 牛羊 圈养使滥牧 、过牧 现象得到遏制 , 减缓天然草地放牧压 致岩溶地 区生 态系统 退化 ,水 土流失严重 ,土地资源丧失 ,成 力 , 有利于石山灌丛 草地的保护与休养 生息; 沼肥施用于果( 菜、
治理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为下阶段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的 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漠化 ;草食 畜牧业 ;综合治理
中图 分 类 号 :s 1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 8 1 万h m 2 ,占 3 4 . 8 %。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 理主要通 他 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 8 过人 工造林 、封 山育林 、人工种草 ( 改 良草地 ) 及建设农 用水 1 _ 3石 漠化主要危害 利 、实施生态移 民等措施 以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状况恶化 , 的 目标。草食畜牧业工程就是从石漠化地 区生态环境 、自然资 部分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丧失 ;自然灾害频繁 ,人民群众的生 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 , 源 、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实 际出发 ,坚持草地 生态建设 与发展草 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加剧贫 困 , , 4万 h m ,粮 食 地畜牧业相结合 ,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前提 下发展草地 畜 广西岩溶 地 区平 均每年受 洪水 淹没 的耕 地达 3 牧业 ,增加农 民收入 ,实现生态建设 中发展 经济 ,在经济建设 减产 2 . 5 6亿 k 只 ,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 的农 田已达 0 . 8

土壤地理学ppt课件第八讲草原与荒漠土壤

土壤地理学ppt课件第八讲草原与荒漠土壤
紧实,可见到白色石灰假菌丝体、结 核、斑块淀积物,有明显的石灰反应, pH 8.0左右。
Ck层:母质层,第四纪中更新统(Q2) 黄土状亚粘土,黄棕色,块状结构, 含少量碳酸盐,有石灰反应。
8.1.5 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质
1)黏粒在剖面中部有聚积现象,但无
明显黏化特征,有弱黏化现象。黏粒聚
集层与钙积层基本一致,表明成土过程 存在残积黏化过程。
2.保持水土
草原植被地下部分特别强大的固土作用 与其根系类型特点有关。草原植物根量 大,根分布浅,细根比例大是草原植被 根系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对于固土作 用十分重要。
3 . 能量固定
东北平原羊草草地羊草群落 太阳总辐射能为2321827.10kJ/m2.a,其中有18.44%被羊
草群落反射掉,有38.84%透射过羊草群落进入地表, 有42.72%被羊草群落吸收。 在羊草群落吸收的辐射能中,群落的总光合作用固定 辐射能,占太阳总辐射的3.02%。群落的蒸腾作用,损 耗的辐射能,占总辐射的39.7%,群落的净光合作用积 累的能量,只占太阳总辐射能的0.51%。
其形成母质主要是:冲积物、洪积物、 湖积物、黄土及少量的各种石灰性岩石 的残积物、坡积物等。
3. 形成过程
主要是腐殖质积累过程
钙积过程
1.
腐殖质积累过程
地上部分生物量很高(>200 g/m2),
地下部分生物量也很高(2000-3000 g/m2)主要集中于上部土层。
有机质分解季节性很强。 有机质积累高,且分布较深,
5)是草原土壤中最为肥沃、肥力最高 的土壤,常是农业开垦的对象。
黑钙土细菌种群组成特征的研究
黑钙土中的细菌种群组成:枯草芽孢杆菌、蕈状 芽孢杆菌、类产碱假单胞、荧光假单胞茵变种I、 施氏假单胞茵、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I、放射形土 壤杆菌变种Ⅱ、约氏不动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 喜盐微球菌、产黄纤维单胞茵、粪肥纤维单胞茵、 柠檬色节杆菌、球形节杆菌、黄黄色杆菌等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草原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长期以来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生态恢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地开始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的效应。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实验,但总结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的文献相对较少。

系统地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的效应,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保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各种放牧制度的特点和效果,探讨放牧制度选择与荒漠草原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荒漠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在荒漠草原恢复中的作用,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荒漠草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区域的功能。

受到过度放牧等不良人为活动的影响,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文循环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的影响,探究其恢复效应,对于保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放牧制度选择与荒漠草原保护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的意义重大且具有实践意义。

2. 正文2.1 不同放牧制度的概念和分类不同放牧制度是指根据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规定,对草原或荒漠地区进行放牧的方式和制度。

根据其管理方式和特点,不同放牧制度可以被分类为集中放牧、轮牧和移牧三种主要类型。

集中放牧是指将牲畜集中在一个固定的牧场或围栏内进行放牧管理,通常由牧场主或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

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

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牧户家园的所在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这片广袤的草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的访谈调查,探讨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

一、气候变化的感知1. 气温上升:许多牧户表示近年来夏季的高温更加频繁和持久,冬季的寒冷也有所减弱。

他们通过观察羊群的饮食习性、活动区域以及生长发育情况发现,气温的升高让草原上的植被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导致了一些草种的萎缩和数量减少。

2. 降水模式变化:许多牧户认为降水变得更加不均衡,雨量和降雨频率的波动性增大。

降雨稀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给他们的牧草生长和饲料储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许多牧户还提到了自然保护区划设后对其放牧活动的限制,他们认为这也加大了饲料不足的问题。

3. 风沙增多: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的牧户普遍感受到了风沙的增多。

沙尘暴和陆地风暴频繁发生,给他们的生活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沙尘暴不仅严重损害了植被和土壤,也影响了牧户在草原上的活动。

二、牧户的适应措施1. 转型经营:许多牧户意识到气候变化给传统的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开始探索其他经营方式。

有些牧户选择发展旅游业、农产品种植和林果养殖等多元化农牧产业,以减少对牧草资源的过度依赖。

2. 改善饲料储备:为了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许多牧户开始主动寻找饲料替代品。

他们采取了采购干草、买卖牧草和种植饲料作物等途径,以增加对饲料的储备和利用率。

3. 引进抗旱草种:为了适应降水不足的情况,一些牧户开始引进抗旱性能较好的草种,如羊草、冰草等。

这些草种耐旱抗寒,在干旱条件下仍可保持较好的生长和营养价值。

4. 加强水源管理:面对降水不均衡带来的饮水困难,一些牧户开始采取措施加强水源管理。

他们修建水塘、堰塞湖、水井等,以储存雨水和地下水,并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利用。

5. 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社区和政府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如开展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草原生态整治等项目。

荒漠化与植被恢复

荒漠化与植被恢复

荒漠化与植被恢复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和干旱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还在城市和农村的各种环境中广泛存在。

荒漠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气候变化等等。

荒漠化的严重性在于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

荒漠地区的水资源稀缺,大气、地表和地下水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贫瘠,植被严重退化,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植被的恢复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的恢复可以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一定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程度。

植被的恢复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恢复,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植被的恢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防护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种草、筑堤筑坝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荒漠化地区形成一定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

2. 科学耕种。

科学耕种可以在荒漠化地区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水平,减轻对当地土地的压力。

3. 投资开发。

对于一些有潜力的荒漠化地区,可以通过投资开发等方式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 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荒漠化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当地社会的良性发展。

植被的恢复虽然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防治荒漠化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和技术手段等,实现形成一体化的防治体系,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同时,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孙学力【摘要】摘要:就围栏措施和制度因素对草原的沙化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并未达到顶极群落,反而使草地植物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现象.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往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还会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从放牧制度来看,由于游牧变为定居、不合理的围栏、不合理的引种(改良)导致荒漠化以及开垦草原加速了草原荒漠化.【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8)004【总页数】4【关键词】围栏;草原荒漠化;放牧制度天然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草地退化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不同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进行重新的认识.1 围封草地不利用是否仍会退化目前,指导草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主流观点是通过调整载畜量即降低单位草原载畜量的办法来控制草原退化.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的草原学理论,是由草原学家克莱门兹所建立的植物演替模型.该草原学理论认为:特定地点的植物群落都将通过确定的物种替代顺序向单一稳定的平衡状态——顶级群落发展,超载过牧会导致逆行演替,使草地植被远离顶极群落状态;减轻放牧压力或者禁牧可使草地恢复并进展演替,最终达到唯一的顶极群落.这种把群落看作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有机体”,能够通过精确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就像生理学中研究个体的器官和功能那样.这种观点的概念和方法非常明确,并具有规律化和条理性,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在美国的生态学中居于统治地位.以他的演替模型建立的美国草原科学作为美国草原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中主要的就是“草原状况等级”(range condition class)和“草原的承载力”(rangeland carrying capacity)概念,即通过测定特定地点的植物物种组成与其顶极群落的差距,确定草地的退化状况.以草地的状况来计算安全载畜量,草地承载力的概念应用到草原管理实践,就要求草原管理者必须保持放牧压力与草原自然更新的平衡.这一草原管理学理论被我国著名的草原学家王栋先生引入了我国.几十年来的草原学理论都是围绕王栋提出的这些理论为依据开展研究的.但这些在热带草地得出的理论是否适宜温带干旱的蒙古高原地区,值得探讨.通过观察内蒙古围栏多年的草场,发现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边境围栏内,大针茅变为优势种,羊草几乎消失,杂类草数量增多.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围栏内灌木为优势种,灌木周围几乎没有植被,地表裸露,风化水蚀出现雅丹地貌.显而易见,围封30多年不利用的草地并未达到顶极群落,反而是地表植被盖度变差,草地植物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营养循环被阻断,土壤营养匮乏,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现象.因此,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往往使某些物种形成优势,这不仅会导致某些食物类型的过度消费,其他物种的丧失,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还会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草地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受到胁迫干扰的草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比载畜量变动的影响会更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非像经典演替理论所说的需要围封若干年后才能恢复,而是具有比经典演替理论所提及的能力要强得多的自我修复能力,即使是在严重干旱而沙漠化的地区只要有持续适宜的降水,植被仍可恢复.由于降水的波动性变化,内蒙古草地除东部草甸草原带以外,其余地区在年际间、季节间降水量的变化非常大,约在30%以上,因而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非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其变化是由随机因素(如降水和干旱等)控制的.因此,一直被认为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实际上主要是草地植被对随机因素变化的反应[1].草原过牧固然会造成草场退化,但草原气候多变、降水量变幅率高,才是引起草原植被变化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2 造成草地退化的制度因素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非平衡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对这类草原的管理也必须符合非平衡生态系统的规律.由于我国草原管理照搬美国的草原管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势必走入把对放牧系统改造作为治理草原主要手段的误区.2.1 由游牧变为定居内蒙古草原属温带草原,它是欧亚大陆草原的一部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酷热而短暂,由于生长期短,再加上年度间不规律的降水,植被的生物产量低而不稳,很难达到顶极群落状态.长期以来,在严酷的环境中牧人与五畜(马、牛、骆驼、山羊、绵羊)随自然生态系统同步协同进化.牲畜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牧人通过驱赶牲畜长距离迁徙即游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使其草原结构特征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功能不至于恶化,从而维护了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草原牧人这种以草原放牧畜种为物质基础,以自己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生态文化为支撑,针对降水引发草原植被变化情况,通过游牧方式不断调整放牧压力和牧草资源时空分配的做法,恰好适应了由气候因子控制的非平衡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大范围的草地得到了合理利用,既保护了草原生态系统,又避免了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毁灭性危害.这种合理利用草原的游牧生态理论,在建国后却备受批判[2],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原始的,从学术界到政府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企图用定居的方式取代游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将中原地区无数农民受益的土地承包制移植到内蒙古草原牧区.对本来非常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而言,其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牧民在自家小块草场上连续放牧,通过轮牧以保护生态的原则被中止,加上定居后饮水半径设计不合理,造成了牲畜饮水采食的往返行走距离增大.居民点与草牧场的“四界”(四界指草牧场包产到户后牧户所划分的草牧场四周的边界,也是牧户与牧户之间草牧场四周的界限)缺乏科学配置.定居后牲畜每年行走的距离是游牧时行走距离的1.6倍,造成定居点周围牧道众多、重叠利用,而且由于居民点周围草地被人畜往返践踏,使得草原的退化以定居点为中心呈一定的梯度向周边辐射,从居民点周围的点状荒漠化扩展到若干个居民点周围区域的连片荒漠化,进而由片状荒漠化继续发展成荒漠带,以致最后形成区域性荒漠化.2.2 不合理的围栏导致草牧场退化草场的承包以及相应的围栏建造已将原有的牧道小屏障(隐域性生境)和道路围起来,阻断了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消失,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被破坏,导致了鼠虫灾害的频繁发生.同时围栏也迫使人畜绕着围栏行走,导致在围栏外出现地表破口.这种破口在风蚀下向周边扩散.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牧户将自己的大部分草场围起来,平时在围栏外过度地使用自己的草场和蚕食他人的草场,围栏外的草场因过度的超载使用先行退化了.每年春乏时,又将牲畜放进自家围栏内,结果围栏内的草场也随之退化、沙化. 2.3 不合理的引种(改良)导致荒漠化盲目引种会导致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相互影响,引种物种数量不断增加后,会排挤当地物种,变为入侵物种.在入侵的后阶段,很可能取代本地物种的功能,对受控系统和自然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土地退化.如近年来为治理沙化而进行的大面积飞播,已将大量干旱地区的灌木种飞播到半干旱的草地和沙地上,致使这些灌木疯狂孳生.由于当地很少有食草类动物去利用它,结果它取代了当地的草本物种,变为建群种.但在这些灌木的周边几乎没有植被,违背了植被的多层次结构,即多物种类型对维持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违背植被恢复自然规律的做法,其危害便是形成大片的“绿色沙漠”.这些“绿色沙漠”的地表由于没有其他植被的保护,一遇风蚀、水蚀就会出现大量的沟壑,当土地养分消耗完时,就出现了雅丹地貌.这种结果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尤为明显,沙地的地带性植被景观改变了,土地也退化了.为了发展集约化畜牧业,人们在土种家畜的改良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尤其是在西部,由于改良品种和当地品种家畜在采食和营养需求上的不同,以改良品种取代土种山羊之后,改变了当地草场的群落结构,使荒漠地带的灌木失去了草食性动物的抑制,结果灌木的疯长也造成了土地的退化.这说明,草牧场跟当地有蹄类动物的自然平衡是上千年来自然选择的产物,人为的改变只能造成荒漠化.2.4 开垦草原加速荒漠化几千年来,草原畜牧业之所以没有被耕作农业完全取代,是因为该地区气候、水资源、土壤结构、植被群落及相关的其他自然因素不适宜耕作农业发展.也就是说,在气候干旱寒冷、水源匮乏、土壤沙质化的地区只能选择草原生态畜牧业.长期以来,我国总是把地面平整、土壤肥沃、土层较厚、草原植被生长好的土地称作宜农荒地,并视作开垦对象.1949年以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广大的草原地区曾兴起了多次开垦草原的浪潮[3].据内蒙古自治区第3次(1981~1985)草地资源统计,草地面积较20世纪60年代减少10.4%,约920万hm2被开垦.最近一次全区草地面积遥感速查的初步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又减少了约8% ,即又有约633万hm2草地被开垦[4],再加上打着草原生态建设旗号的名目繁多的开垦,如开辟饲料基,建设人工草场、五配套小草库伦,发展舍饲圈养生态小城镇,以及休牧禁牧等,使本来就满目疮痍的草原变得更加千疮百孔.内蒙古自1949~2002年以来开垦草原面积统计见表1.在达茂旗的调查表明:草地开垦前的植物生物量为573.5 kg/hm2,开垦撂荒3年后的草地植物生物量却降到176 kg/hm2,仅为开垦前植物生物量的31%.以往的开垦,几乎把从降雨量400 mm的呼伦贝尔草原到降雨量30 mm的阿拉善戈壁,把固定沙漠的绿洲、草原湿地、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全部开垦殆尽.但是直至今天,在草原上开垦的行为仍然没有完全停止.那些草原开发区、农业生态园区、饲草料基地、五配套小草库伦等,已将内蒙古草原分割成星罗棋布的网状结构.一旦出现强风天气,大风挟带着从裸露土地上吹扬起的沙土,形成强沙尘天气,较细的表土层颗粒被卷入空中,对环境形成恶劣影响.较粗的沙粒在灌木的拦截下以灌木为支点形成大小均匀的新月形沙丘,直到将灌木植物群落埋掉并因缺氧窒息而死亡.这些沙丘在大风的作用下不断移动遇到房舍和村落,吞没房屋和棚圈.由于草场形成的新月形沙丘都是由较粗的沙粒组成的,如遇上暴雨,洪水携带沙土冲进草场,平铺在草地上,使地表结构发生物理性变化,沙地埋压泥土,即变成沙漠化土地.这一过程同样影响着天然植物群落的组成.大风产生的风沙流也为土地的进一步沙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于风沙流的含砂量随高度按指数规律递减,此时的作用除气流吹扬外,气流内饱和的沙粒存在对草地的吹蚀破口进行“割打”(此种吹蚀割打,较单纯气流吹蚀力高出30倍).因此,土地沙漠化并非与时间进程等速相加,而是伴随风速加大急骤累进.所以,对草原的开垦,除减少优良草地面积外,还使周边的草地发生物理性沙化.同时风蚀还使植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土壤库有机质及营养元素飘移外运,造成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不平衡.久而久之,伴随沙漠化程度加大、风蚀量的增加,物质损失逐年增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代谢功能就会愈来愈失调,直至最后崩溃.众所周知,在草原上进行农业生产必须有水资源的配套.由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指降水量年变率高、季间降水分配不均),需要在草原上开发水资源.但是,这又引发了另一类生态灾难.大量开发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水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使草甸草原的原生群落类型——贝加尔针茅与羊草+杂类草草原,逐渐演变为低矮的冷蒿+糙隐子草群落或寸草苔草原植物群落,其生产力仅及原生植物群落的25%左右.在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了一些隐域性生境的消失.这些隐域性生境在退化草地内是一些小生态屏障,也是退化草地的唯一生命线.它的消失可直接影响古沙翻新.再者,依赖于地表浅层水存活的荒漠带灌木,因受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影响而开始成片死亡.其后果,一是沙漠的不断推进;二是沙漠和沙地的联袂成片.到那时候,恐怕就不是人力治理所能恢复得了的.随着50年来对内蒙古草原大规模的开垦,大量的移民不断进入草原.根据内蒙古社科院牧经所2002年对内蒙古8个牧业旗的调查数据,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40年间,世居牧民人口并没有增长,基本保持原来的人数,有的旗县还略有下降.但草原地区的人口却大量增加.仅锡林郭勒一个盟就净增长348%[5],而这些增长的人口大部分属于60年代初以来相继进入草原的机械移民.这些移民进驻草原后,除开垦草原种草种粮、从事手工业外,包产到户后都转向了饲养牲畜.他们大部分没有草场,势必和当地牧民争夺放牧草场.内蒙古畜牧厅牧经站2002年以来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所谓内蒙古草原的超载过牧,其实大部分属于非牧民所养,其中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某些个人.实际上世居牧民的牲畜一直没有达到适宜载畜量的上限.3 结语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地生态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随机因素控制的,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点.因而对草地即使确定合理的载畜量也难以保证其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由高度可变的降水等气候因子决定的,因而降低载畜量未必能增加生产力.由于照搬美国的草原平衡生态系统理论,并用以指导了我国北方草原这一非平衡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对草原退化的治理,一方面造成了治理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又由于不合理的治理导致了草原的进一步退化,良好的愿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参考文献][1] 李向林.草原退化的生态学透视[J].草业科学,2002,19(增):292-295.[2] 暴庆五.防治草原荒漠化的制度对策[M]//额尔敦布和,恩和,双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05.[3] 陈佐忠,汪诗平,王艳芬,等.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围封转移[R].呼和浩特:“曾经草原纪录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大会,2004.[4] 邢旗.内蒙古草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M]//额尔敦布和,恩和,双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42.[5] 锡林郭勒盟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_发展的文化维度5篇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_发展的文化维度5篇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_发展的文化维度5篇第一篇: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_发展的文化维度三、垦殖型荒漠化的文化根源造成草原如此严重的荒漠化, 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主要表现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对草原持有的不同价值观上。

首先, 农耕与游牧民族持有截然不同的经济价值实现方式。

游牧民族, 例如蒙古族及其先民们, 自古以来就是在人)))家畜)))自然界)))人这种闭循环中, 通过家畜的生产力来满足自己经济需求的。

因此, 草原的丰美程度本身是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即草原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

而传统的农耕民族实际上没有/ 草地0概念, 对他们而言, 草地就是荒地, 越是水草丰美的草场, 越值得垦殖、采挖和种植;否则就是资源的闲置, 就是浪费。

由于这种农耕价值观在包括近半个世纪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扮演了主导文化角色, 古代的/ 主谷制0、/ 屯田制0才得以演变到现代的/ 以粮为纲0和生产建设兵团等。

只要对历代统治者启动开垦草原的动因做一简要分析, 便可明了这一点。

清朝推行的所谓/ 借地养民0、/ 移民实边0的/ 新政0, 就是以时任山西巡抚的芩春煊的奏请为根据的。

芩的/ 筹议开垦蒙地0奏文称: / 查晋边西北乌兰察布、伊克昭二盟蒙古十三旗, 地方旷衍,甲于朔陲, 伊克昭之鄂尔多斯各旗, 环阻大河, 灌溉便利, , 以各旗幅员计之,广袤不下三四千里,若垦十之三四, 当可得田数十万顷。

0 急于求财的清廷于是委派官员, 督办垦务, 开始大面积开垦内蒙古西部草原。

在西部放垦之后, 理藩院左丞姚锡光也上奏光绪, 要求放垦内蒙古东部: / 内外蒙古, 地质膏腴, 民俗劲悍, 此尤根本之根本。

, , 当经营内外蒙古荒地, 宜及时采东西殖之策, 用晃错实边之谋, , , 招民垦种, , 昭乌达、哲里木二盟之巴林、达尔汗各旗, 未垦荒地纵横方数千里,, 尚可开地数十万顷。

0[ 3] 浩浩荡荡的汉族农耕移民涌入内蒙古东西部草原地区, 乱开滥垦全面开花, 就是这样开始的。

阿拉善荒漠草地生产力特点及其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

阿拉善荒漠草地生产力特点及其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

阿拉善荒漠草地生产力特点及其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
马海波;李凤臻
【期刊名称】《草业科学》
【年(卷),期】1999(016)004
【摘要】在简述阿拉善左旗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该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分布规律和荒漠草地生产力特点,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草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马海波;李凤臻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站;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3
【相关文献】
1.阿拉善荒漠草地牧草氨基酸组成特点与营养价值研究 [J], 刘永红;陈菊兰;张洪荣;肖金玉;傅华
2.荒漠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探讨——以阿拉善左旗孪井滩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例 [J], 姜婷;阿其娜;阎浩;张武文;成格尔
3.对阿拉善荒漠草地进行合理利用重点建设及依法管理的初步探讨 [J], 岳照日格图;仲春连;等
4.阿拉善盟荒漠草地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 [J], 包丽琳;刘春祥;潘存军
5.阿拉善荒漠三个草地类牧草中化学元素特点的研究 [J], 付华;周志宇;陈善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漠草原区牧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及其关联机制》

《荒漠草原区牧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及其关联机制》

《荒漠草原区牧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及其关联机制》篇一一、引言荒漠草原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部分,对于维持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这些地区的牧户生计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荒漠草原区牧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及其关联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二、荒漠草原区牧户生计现状1. 牧业生产方式荒漠草原区的牧户主要依靠畜牧业为生,其生产方式以传统放牧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家庭养殖。

然而,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牧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2. 生计策略与挑战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牧户采取了一系列生计策略以维持生计。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影响,牧户生计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牲畜数量减少、草场退化等。

三、荒漠草原区生态系统服务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荒漠草原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荒漠草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福祉与关联机制1. 福祉概念及影响因素福祉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满意度。

在荒漠草原区,福祉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牧户生计与福祉的关联机制牧户生计是影响福祉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善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可以提升牧户的福祉水平。

同时,荒漠草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也为提高福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关联机制分析1. 生态系统服务对牧户生计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为牧户提供充足的水源、肥沃的草场等资源,从而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同时,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护和改善也有助于提高牧户的生活质量。

2. 牧户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牧户生计活动对荒漠草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双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5月/18日/第013版
草业
荒漠化草原现代农牧业的辩证效应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综述
尚铁兵萨楚宋俊宝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以下简称鄂前旗)是一个纯牧业旗,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鄂前旗变成了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

如何在荒漠化草原建设的同时搞好养殖业,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发展呢?
“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发现,荒漠化草原类型区虽然通过对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得以大幅度改变。

可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个逻辑矛盾,就是着重保护生态时,农牧民增收会受影响;着重抓农牧民收入时,生态植被会受到破坏,有时甚至形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增产增收。

这一矛盾一直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瓶颈,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用科技创新将这一矛盾辩证统一,基本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三赢’生产格局。

”鄂前旗农牧业局局长奇阿日并介绍说。

科技转换效应
生态养羊模式,是由鄂前旗本土科技工作者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研究发明出的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把放牧和人工舍饲方式有机结合的养羊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及草原化荒漠类型区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以及气候的变化和牧草从生长成熟到枯草期情况,进行养羊的新型模式。

据初步确定,生态养羊模式的草场项目区与传统饲养模式的草场项目区相比,平均植被盖度提高13%,平均高度增加10厘米,平均亩产鲜草量提高71公斤左右。

“以前我根本不信一只羊一年能产3、4只羊羔。

用了三元杂交技术后,现在我家有肉羊基础母畜150只,每年产羔450只,年纯收入8万多元,收入增加了3倍。

按照生态养羊模式养羊,草场上草的数量增加了,品种也多了。

”昂素镇牧民示范户达楞巴雅尔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此种模式已在全旗肉羊养殖区普遍推广。

据初步统计,养殖户户均增收6.4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8万元。

该镇推行的按方种植、配方饲喂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实现了饲草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机械加工、自动投料、营养调控的牧区舍饲补料养殖管理,满足了牲畜在补饲期的营养平衡,实现了科学种养。

“近年来,我们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转化贡献率,建立了以保护生态植被为前提,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在给生态减压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产出,实现二次增收的新生产方式,创造了‘草原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新模式。

”奇阿日并说。

生产方式变革效应
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在市场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对于这些,鄂前旗认识和发展思路非常明确。

该旗对具备发展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地区和农牧民,施行对喷灌、棚圈、农机具等生产设施“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在降低农牧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农牧民自谋发展的激情。

2008年,昂素镇阿日赖嘎查农牧民在旗政府“以奖代补”政策的引导下,购进了各种农机设备,开始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

2009年,阿日赖嘎查32户农牧户注册成立了亦禾农牧业合作社。

说到合作社的作用,阿日赖嘎查嘎查长孟克吉日嘎拉给我们算了一笔很有意思的帐:“以
前卖草一亩收入2000元左右。

成立合作社后,我们在发展草产业的同时,搞起了养殖。

草通过牛、羊肚子加工一下,收入就能增加三倍到四倍。

2013年,我们合作社社员户均最低收入20多万元。

目前,我们的种养殖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年可出栏育肥羊10000头只。

今年,我们又和一家企业合作建了一个肉联加工厂,计划9月份投产。

到时我们的收入还会增加。

这都是机械化和组织化改变我们的生产观念而带来的好处。


截至目前,全旗基本实现了饲草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施肥、除草全程智能化、机械化;饲草加工、配方搅拌、投料全程智能化、机械化。

信息化管理效应
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鄂前旗将各项政策补贴标准、草原防火、追溯体系、草原管理特别是草原植被3s动态监测监管等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服务中心,传递给农村牧区的千家万户。

广大农牧户借助网络平台随时反馈信息,形成了高效、快捷的数字化管理信息体系。

“3s”现代信息技术即按照荒漠化草原四季气候特征和牧草生长规律,以系统处理数据为依据,制作出以牧户为单位的暖季放牧草场植被状况参数和冷季换算参数,适时以草定畜,实施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监督管理。

“3s”技术取代了一年一度繁琐的人工测产、运算等过程,草原监管由人治、法治走向数字化水平。

鄂前旗通过“3s”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建立了“三化”草原快速治理模式。

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该旗采用短期禁牧、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

在主试验区哈日色日嘎查,经4年治理后,项目区植物种类由7种到8种增加到24种到26种(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高度、盖度显著增加,载畜量提高近十倍。

近年来,鄂前旗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以保护生态植被为前提,建立了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使全旗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自治区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