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移位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细菌移位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1. 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 BT 的危险因素包括肠梗 阻、黄 疸、炎 性 肠 道 疾 病、恶 性 肿 瘤、全 胃 肠 外 营 养 (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急诊手术、胃内微生 物定 植、烧 伤、心 功 能 不 全 和 急 性 出 血 性 胰 腺 炎 等[5,9]。到 目 前 为 止,最 大 的 一 组 研 究 源 于 MacFie 等[7],该研究分析了 927 例开腹手术的患者,全部患 者均接受了肠系膜淋巴结的采样并进行培养。结果 发现,BT 发生率为 14% ,与非 BT 组相比,BT 组脓毒 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19. 9% vs 42. 3% ,P < 0. 001) 。 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手术和术前 TPN 是发生 BT 的 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的研究不同,该研究因为病例 数多,而且采用了多因素分析,因此结果更可靠。 2. 预防: 预防 BT 的措施包括上皮前因素、上皮 性因素和其他因素等。上皮前因素包括肠内营养、选 择性肠道去污、口腔去污和补充益生菌等。早期研究 认为[14],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没有优 势,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没有降低。近年的众多研究认 为[15,16],早期 肠 内 营 养 可 以 有 效 保 护 肠 黏 膜,防 止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9 期
·医学前沿·
anorexia in cancer patients[J]. Support Care Cancer,1997,5 ( 2) : 130 - 135 15 Costelli P,Llovera M,Carbo N,et al. Interleukin - 1 receptor antagonist ( IL - 1ra) is unable to reverse cachexia in rats bearing an ascites hepatoma ( Yoshida AH - 130) [J]. Cancer Lett,1995,95 ( 1 - 2) : 33 - 38 16 Wyke SM,Tisdale MJ. NF - kappaB mediates proteolysis - inducing factor induced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ubiquitin - proteasome system in skeletal muscle[J]. Br J Cancer,2005,92 ( 4) : 711 - 721 17 Russell ST,Eley H,Tisdale MJ.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otein degradation in murine myotubes induced by proteolysis - inducing factor and angiotensin II[J]. Cell Signal,2007,19 ( 8) : 1797 - 1806
一、细菌移位概念、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 1. 概念: 细菌移位( BT) 是 Berg 等[4]于 1979 年 提出,指胃肠道内活的寄生菌穿过黏膜,进入正常无 菌的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 ( 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 以及其他体内器官。Gatt 等[5]最近提出该名词 也适用于体内其他分子如脂多糖内毒素和肽聚糖穿 过肠道黏膜屏障。 2. 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关于 BT 的发生率,动物 实验中报道肠道 BT 发生率可达 100%[6],临床研究 报道 BT 发生率 14. 0%[7]。目前国内外检测肠道 BT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0 Bing C,Russell ST,Beckett EE,et al. Expression of uncoupling pro-
teins - 1, - 2 and - 3 mRNA is induced by an adenocarcinoma - de-
rived lipid - mobilising factor[J]. Br J Cancer,2002,86 ( 4) : 612
MacFie 等[7]发现,BT 与患者术后脓毒症相关。 早年的研究认为,BT 在人类中存在,但发生率不高, 仅 15% 左右,不是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10]。早 年的研究多基于肠系膜淋巴结培养的结果,存在上述 方法学方面的缺陷。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发展,研究有了深入。Tsujimoto 等[11]将磷酸脱氧鸟 苷酸( CpG 是一种寡核苷酸,存在于细菌中,通过与 Toll - like 受体结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 子) DNA,注入盲肠结扎穿刺后存在腹膜炎的小鼠静 脉内,结果发现,与未注射 CpG DNA 的腹膜炎小鼠相
19 Russell ST,Zimmerman TP,Domin BA,et al. Induction of lipolysis
in vitro and loss of body fat in vivo by zinc - alpha2 - glyeoprotein
[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4,1636 ( 1) : 59 - 68
- 618
21 Islam - Ali BS,Tisdale MJ. Effect of a tumour - produced lipid - mo-
bilizing factor on protein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J]. Br J Cancer,
2001,84 ( 12) : 1648 - 1655
·15·
·医学前沿·
J Med Res,Sep 2011,Vol. 40 No. 9
比,注 射 组 10 天 病 死 率 高 ( 57. 1% vs 100% ,P < 0. 05) 。该研究部分解释了病原微生物移位后可加重 炎症反应。
3. 发生机制: 传统的理论认为肠道内的细菌在特 定情况下移位导致脓毒症的发生,即脓毒症的“肠源 性理论”。但是临床研究中发现人类 BT 的发生率仅 15% 左右,因此有研究者对脓毒症的肠源性理论提出 了修正。Deitch 等[12]提出了“三次打击理论”,该理 论指出内脏血流减少尤其是肠道低灌注是第一次打 击,此时肠道产生炎症因子; 复苏导致了肠道缺血再 灌注损伤,此为第二次打击,此时肠道屏障破坏; 一旦 肠道屏障破坏,细菌或内毒素穿过肠道黏膜层,刺激 肠道产生更严重的免疫反应,释放细胞因子等炎症因 子,因此产生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此为第三次打击, 结果产生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上述 Tsujimoto 等[11] 的研究符合这个理论。此 外,Deitch 等[13]还提出了“消化道 - 淋巴理论”,该理 论认为肠道屏障受损后产生细菌移位,大部分细菌或 内毒素被肠道的免疫系统消灭,少数未被杀死的微生 物或死的细菌碎片通过肠系膜淋巴管进入乳糜池,随 后通过胸导管进入左锁骨下静脉,之后进入血流,产 生急性肺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个理论同前 面的理论相同之处在于病原微生物移位后均加重了 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
BT,减少术后感染,降低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选择性 肠道去污( selective gut decontamination,SGD) 是指应 用口服非吸收抗生素等方法选择性去除肠道内致病 的细菌,包括革兰阴性肠杆菌以及共生的厌氧菌。研 究显示 SGD 可以减少患者术后 BT 的发生,降低患者 的病死率,而且经口腔( 口服抗生素加口腔消毒) 与 经肠道去污效果相近[17,18],但是 Silvestri 等[19]最近 的 meta 分析显示: SGD 可以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 者的人数,但是却没有降低病死率。作者认为,可能 由于试验中患者数量较少的原因导致了阴性结果。 因此,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回答 SGD 是否可 以降低患者病死率这个问题。补充益生菌( probiotics) 的原理在于平衡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研究显 示,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 BT,但是对于合并器官衰竭 的患者,补充益生菌却显示了相反的效果,增加了 BT 和肠黏膜 损 伤[20,21]。 因 此,补 充 益 生 菌 应 限 于 不 合 并器官衰竭的患者。
18 Eley HL,Tisdale MJ. Skeletal muscle atrophy,a link between de-
press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and increase in degradation[J]. J Biol
Chem,2007,282 ( 10) : 7087 - 7097
除上述预防措施外,中医药对于保护肠黏膜、防 止 BT 亦有独特的疗效。陈德昌等[30]报道大黄通过 抑制毒素吸收、保护肠道内菌群微生态和促进肠黏膜 修复从而维护肠黏膜完整性,防止 BT。对于存在胃 肠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大黄可以降低病死率。杨小 军等[31] 报 道 应 用 丹 参 可 以 改 善 肠 黏 膜 血 流、减 少 BT,降低病死率。可见,中医药在维护肠黏膜完整性 和防止 BT 方面有独特的效果,但是机制的研究有待 进一步深入。
上皮性因素包括免疫营养( 主要为谷氨酰胺等) 和增加内脏血流等。国内外研究显示,免疫营养可以 减轻炎症反应、减少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 感染性并发症( 包括肺感染、腹腔脓肿和菌血症等) 的发生率,但是没有降低住院病死率[22,23],而且 meta 分析中的营 养 配 方 不 同,影 响 了 其 结 果 的 推 广 和 使 用[22,23]。谷氨酰胺一直是免疫营养中重点关注的成 分,关于谷氨酰胺的研究发现,它能保护胃肠黏膜屏 障,降 低 感 染 发 生 率,但 是 仍 不 能 降 低 住 院 病 死 率[24,25]。研究表 明,失 血 性 休 克 后 肠 黏 膜 出 现 缺 血 再灌 注 损 伤,肠 道 屏 障 严 重 受 损[26]。 多 培 沙 明 ( dopexamine) 通过扩张内脏血管而增加内脏血流,明 显减轻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内的炎症反应[27]。基于 这一认识,许多研究者应用多培沙明或其他强心药物 增加高危外科患者的内脏血流,结果发现患者的术后 并发症降 低,术 后 住 院 时 间 缩 短,但 病 死 率 没 有 下 降[28,29]。
作者单位: 10007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王彤) ; 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 田巍)
通讯作者: 田巍,副主任医师,电子信箱: twwtdd@ 163. com
的方法普遍采用组织细菌培养法,即获取肠系膜淋巴 结等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而造成动物实验和临床研 究中 BT 发生率差别的原因可以解释为物种不同,个 体的基础疾病和遗传素质的差别,也有研究者认为该 差别与取样的差异有关,即在人类研究中因为伦理方 面的关系,肠系膜淋巴结取样的数量少于动物实验, 因而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差异。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报道,通过分离患者外周血或 体液中特定细菌的 DNA 片段,扩增后测序,来确定有 无肠道 BT[8,9]。结果发现,与血培养相比,多聚酶链 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检测手段更敏 感,阳性率更高,而且能特异性检测某种细菌。该方 法的缺点是,仅能检测到存在细菌碎片,无法明确细 菌的活力和数量,而且不能行药敏实验。
( 收稿: 2011 - 02 - 25)
( 修回: 2011 - 06 - 24)
肠道细菌移位研究进展
王彤田巍
正常情况下,肠道具有屏障作用,于晓明等[1]认 为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免疫和生物 4 个部分, Magnotti 等[2]认为肠道屏障包括生物、机械、免疫和 肠肝轴 4 部分。肠道屏障可有效阻挡肠道内寄生菌 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移位,正如 Leaphart 等[3]指出,肠 道是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动机”,在创伤、感染和休克 等情况下,肠道屏障的任意部分受损,可导致肠道功 能损害,引起细菌移位( 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 , 继而出现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甚至死亡。本文就近年来细菌移位的发生、危险因 素及预防措施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