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天下篇_内圣外王_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1. 引言1.1 概述内圣外王的含义"内圣外王"一词源自《孟子》,指个人修养内在品德和外在行为的完美结合。
"内圣"指修身养性,培养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外王"指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我修养,个人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传统内圣外王理念中,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个人修身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个道德高尚、懂得利他的人,不仅能够受益于自身修养,还能够传播正能量、影响他人,成为社会的典范和引领者。
内在品德的提升,也将直接影响到外在行为,使个人可以更有力量地影响和帮助他人,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概括来说,内圣外王的含义就是通过个人修身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一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个人修身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
内圣外王理念要求个人在修身方面不断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在外在表现上要具备领袖风范和统治能力,以此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生理念。
通过修身实现内在修养,倡导外在表现的王者风范,旨在引导个人不断提升自己,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激发了个人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模范。
【200字】2. 正文2.1 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人修身和领导者身心修养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在修养和外在表达的平衡越来越重视,认为只有内圣外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完美发展。
_庄子_天下篇_内圣外王_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第25卷第1期2 0 1 1年1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No.1Jan. 2 0 1 1《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陈仁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
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
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认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1—0115—05The Putting Forth of the Idea“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in Zhuangzi'sTianxiapianand Its Epistemological MeaningCHEN Ren-re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The term“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is put forth firstly in the works of Daoism'sZhuangzi Tianxiapian. We should understand i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history and academic cul-ture of that time. Zhuangzi had put forth the idea“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but he did not de-fine its connotation directly, he talked a lot about the cogni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term. The putting forthof the idea had a kind of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with Zhuangzi's characteristics. Its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levels, object, and attitude of cognition.Key words:Tianxiapian;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epistemological meaning我们所熟知的是儒家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而其实原始儒家虽有此观念但并未用此术语,“内圣外王”一语最初是在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中被提出来的。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被整理成庄子集后一直影响着后世。
《庄子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有深奥的原文,也有需要解析的内容。
本文将对《庄子集》中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内圣外王篇内圣外王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一篇,主要讨论的是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其中有一段原文如下:圣人之道,曰全性、曰明心、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
这段原文中,庄子提出了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
解析这段原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全性:庄子认为圣人应该充分发展和展现自身的天性,实现“全性”的境界。
2. 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道的领悟和修养。
3. 修身:庄子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完善。
4. 齐家:齐家是指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每个人能够安居乐业。
5. 治国:治国即指圣人在担任国家领导者时,要善于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6. 平天下:庄子认为圣人应该能够实现天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宁和幸福。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明白圣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
二、人间世篇人间世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段原文意味深长,从中我们可以解析出以下几点:1. 人生短暂:庄子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的观点,强调人生的瞬息即逝。
2. 人与天地关系: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世界相互关联。
3. 人生的意义:庄子提出了人生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人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人间世观,明白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养生主篇养生主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三篇,主要讨论的是养生和追求长生的道路。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作者:沈小勇来源:《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11期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
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通俗一点说,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内圣是基础,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
孔子儒家主张,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
《大学》中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注重自我和亲民的统一。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将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外王的实现。
这八个条目也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途径。
儒家的“内圣外王”被最简明地概括为“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就是学问和事功的结合,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结合,因而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体现。
儒家《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从心灵秩序到社会秩序的过程,从内在的修养过渡至外部的强大的过程。
内圣外王的含义
内圣外王的含义
含义: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旧指自身具有圣人之德,对外实行王者之政。
多用于对统治者的恭维。
例句:
尧舜禹等古代圣贤内圣外王,思想境界很高。
引证: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追求内圣外王,提倡以德治国、以义制利。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作者:高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7期摘要:“内圣外王”这个概念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学的精神实质和内核,对于当代国人构建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内圣外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启示,对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内圣外王;现代启示“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中:“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以此来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庄子认为完备的人格应该是“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内圣外王”这一概念最初由道家庄周提出,但并不影响儒家对其进行阐释和发扬,“内圣外王”是儒家门徒千年的理想,意为内修圣人之德行,外施王者之仁政,从而达到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的统一。
“内圣”是指个人修养和品德的不断完善及学识才能的不断积累。
“外王”是对于功绩的追求以及自我理想在国家事务中的价值体现。
如果说“内圣”表明了儒家学者及遵从着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及在精神领域的方向,决定了他的生命理想和政治路径,那么外王则表明儒家学者对于苍生万物、人间事物的关注与奔忙。
因此,“内圣外王”這一概念一方面体现了儒家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及现实社会要求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儒家对于成圣成仁和仁民爱物的推崇和关注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个人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呼吁。
“内圣外王”的这几点价值体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着丰富的启示。
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共产党员为民情怀的启示内圣外王的基本要求是“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修身养性是对为官者学养和修养的要求,要求为官者追求事物规律,钻研学识学问,在其政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这与当代共产党员的内在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求共产党员严以修身做表率,不仅要做到学以致用,还要做到修身明德,要将“格物致知”与“修身养性”兼容并蓄,不可偏废其一。
_庄子_天下篇_与内圣外王之道_陈赟
第43卷第4期Vol.43№.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2015年7月July 2015【哲学研究】DOI:10.14182/j.cnki.j.anu.2015.04.013《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引 言《庄子·天下篇》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收入《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系最早从总体上综论中国思想与学术的“大文字”,三者之中尤以《天下篇》为重。
《天下篇》对天下学术的讨论有本根与枝叶贯通的整体感与透彻感,且立意极高,其对六家学术的论述本身就是在探讨内圣外王之道,而后者乃是开通天下作为“天下人的天下”的可能性的根本。
今人往往视《天下篇》为我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这当然不错,但这种看法里包含了将先秦诸子各家学说作客观研究以还其本真面目的现代眼光,在这种为求真意志所主导的现代目光中,《天下篇》的写作动机,只是纯粹的学术动机,即客观地展现周末学术的状况。
其实,与老子、孔子、孟子、荀子一样,庄子并不是职业学者,其著书立说的活动并不能放在现代的分科性与专业性的研究体制中加以理解。
相反,学术本是经纬天下的一种方式,其与世道人心、风俗政教相为表里,此诚如张之洞所言:“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1]157故而皆系有所为而后发,学者之学术关切只是政教关切的内在部分。
而现代意义上以客观性为其追求的“学术史”,则是职业化学术建制的产物,当然也是学术之去政教化的后果。
显然,庄子的*收稿日期:2015-04-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11JJD720002)作者简介:陈赟(1973),男,安徽怀远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关切并不在六家学说客观的本来面目,其讨论六家学术的方式本身就是在展开他所关切的政教问题,或者说,对六家学术的探讨本身成了他直面政教生活最核心问题的方式。
《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
下 ,如果 没有 “ 逍 遥 游” “ 齐物 论 ” “ 养生 主”
“ 人 间世 ” “ 德充 符” “ 大 宗师 ”“ 应 帝 王” 这样 一
道 术 ,虽 为古 之道 术 的分支 ,但 仍 有与 大本 大源 贯 通 的连 续性 ,故 而他 仍 以 “ 古之 道术 有在 于是 者 ,庄 周 闻其 风而 悦 之” ,作 为 自我刻 画 的开端 。 而这 不 仅 意 在 定 位 自己 的 思 想 位 置 ,更 在 引 出
《 庄子 》一 书 的问 题 意 识 与 基 本 关 切 ,正 如 《 太
些直 接 切入 宗 旨的篇 名 ,对于 这七 篇文 本 的理解 会导 致 什么样 的后果 ?事 实上 ,古往今 来 ,人们 从来 就 没有 、也 不 可能离 开篇 名 ,来理 解 这七个
义 理深 邃 的 文 本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 天 下 》 的
为 ,这恰恰 是 在提 醒 人们 , “ 天 下”二 字 并 不 是
此 前 学术 思想 的源 头及 其衍 流 的立 足点 ,也是庄 子 自我理 解 、 自我 定 位 的方式 。事 实上 ,正是 通 过 对 古之 道术 的 “ 当代 ” 流变 的刻 画 ,《 天下篇 》 给 出 了庄 子 自身 的思 想坐 标与 学术 位置 。也在 这 个意义 上 ,陆 西 星 、王夫 之 、梁启 超 、钟泰 等将
“ 以义名 篇” ,其 实是 提醒 人们 ,恰 当 的切入 点是 将 它与 内七 篇 放 置 在 同 一 个 系 列—— 而 这 意 味 着 ,“ 天 下” ,并 不仅 仅是 篇首 的一 个词 ,而是如 同 “ 齐 物论 ”之 与 《 齐物 论 》一样 ,它深层 地渗
从《资治通鉴》看“内圣外王”
从《资治通鉴》看“内圣外王”1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根据《天下篇》来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其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则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其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概言之,“内圣”即通过道德修养的方式,将个体内在的“天之道”转化为一种完美的道德人格;“外王”是一种政治人格,指在内在的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把圣人的王道理想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中体现出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
下面我们来结合《资治通鉴》中的实例以及古代哲学思想来分析“内圣外王”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2理想性就浑然一体的境界来看,儒家的“内圣”与“外王”理想是不能分割的。
2.1“内圣”的追求“内圣”所追求的是一种完全与“大道”吻合的“圣”、“诚”,也就是“天之所命”在主体身上的完全体现。
然而,仅仅是将“天之所命”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要求还远远不是“内圣”,因为“内圣”的更高的境界还在于将内化为自身内在要求的“天之所命”推及至人,以“周乎万物,道及天下”[1],即通过“外王”的事功来显现,如果“内圣”不落在“外王”的事功方面,那么儒学的道德人格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君子之道,贵乎有成。
有济物之用,而未及物乎,犹无有也。
[2]”也进一步阐述了“外王”是“内圣”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外王”的“内圣”是称不上“内圣”的。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十八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儒道互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儒家与道家关于“内圣外王”的论述既是很妙的互补,又是很尖锐的矛盾。
儒家自孟子起,便非常重视“道统”,而韩愈等提出了“道统说”,赞赏“道统”谱系中的圣贤,十分重视儒家修养的“内圣”之道,同时也重视以德治国,重视“外王”的论题。
孟子列出了“道统”谱系,极力推崇圣人可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却对儒家所赞许的圣人很反感,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外篇·箧第十》),庄子把儒家所推崇的圣人视为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然而,庄子并非不重视“圣人”,而他所推崇的“圣人”与儒家所极力赞赏的大不一样,庄子眼中的“圣人”是逍遥于天地之间的无所待的“至人”。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修养到达最高境界,便能任顺自然,物我两忘;修养到达神化不测境界,便能超越功名利禄,对求功毫无兴趣;修养到达了最高道德境界,便不在乎任何名誉,对求名毫无在意。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儒家一直强调的“内圣外王”之道,却是由庄子最先提出来的。
“内圣外王”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这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天下篇》曰:“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这所说的是:不离精纯,便称为神人。
不离本真,便称为至人。
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示变化趋势,便称为圣人。
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便称为君子。
这说的就是圣人,也可以说即是对于“内圣”的描述。
而关于“外王”,《天下篇》曰:“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庄子.天下》“内圣外王”解
《庄子.天下》“内圣外王”解《庄子.天下》“内圣外王”解原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浅解:下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天下大乱”段,指人身道物一化二,二化三,落为后天,智巧、伪诈齐出故大乱。
此时,后天之道主事,先天之道隐藏,故曰“贤圣不明”,贤圣指先天,不明指先天经常不见;一即先天之道被化为二、三,即神气精等后天,故曰“道德不一”。
察即《老子》“其政察察”之察,事情繁多且每事必较必做。
察察为后天之道所行,一者专事一事,因道物分工很细,做什么的就专门做什么,故曰“一察焉以自好”,好者由衷喜欢且已成习。
多者,大部分这样,另外也有不这样的,例如营卫、无事做的道物。
后天有为故以察察为事,不察察便不是后天,关于道物皆有极其严细分工,下面又予继续阐说。
用于耳目鼻口的道物,所司者分别为声光嗅味,故曰“皆有所明”;耳目鼻口道物的各自功能不能互相代替,故曰“不能相通”。
这情形如同百家众技一样,各有所长,而其长只有到了该用时才用,不到其时不用,不是什么功能全有,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派上用场,故曰“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该赅,兼备、完具;遍,周遍;一曲,一隅,偏僻角落。
非其所专则无能施其用。
天地即阴阳,美指阴阳之纯,判为分离而变为不纯,此言后天之道将先天精纯美好状态破坏了;万物之理,即万物的生灭变化规律,析为分析、表现出,此言后天之道将万物生灭变化规律一一表现出来了;古人之全,即生之初道为一状态,其时为一道统之,无各种后天名目故全。
察,非前察,此察为间隔、分裂义,此句即言后天之道将生之初时道物浑伦为一状态分裂开来,不那么完整了。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内圣外王”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必须在内心修养端正、道德高尚的同时,还要具备智慧、能力和领导能力,成为外部社会的领袖和榜样。
这一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有益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内在修养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越是快节奏、信息爆炸,人们越是缺少对内心深处的探索、挖掘和提升。
而“内圣”的意义就在于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在优秀,才能外在表现出好的成果。
因此,现代人需要更加注重个人内在的精神修持、道德准则和自我约束,这是一个强大的价值支撑和人格塑造的基础。
二、“内圣外王”是一种综合素质。
与此相似,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多元化,个人需要在拥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能力,才能在职业和社交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三、对世界有更高的认知深度。
对于“内圣”,需要人们拥有对于道德准则、人文底蕴、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深刻认知。
而“外王”的意义则在于需要前瞻、开放、了解和适应当代的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以高超的能力和智慧领导和推动社会进步。
四、兼顾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实现。
作为“内圣外王”的标志之一,需要个人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样的价值观念,也非常适合当代人在个人格局和职业领域中追求完美和成功的同时,投身于公益事业、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更加深刻和富有意义的事业活动。
总之,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经典概念,内圣外王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思想支撑和互动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更加注重个人内在的提升和外在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这是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础。
庄子天下篇原文概括
庄子天下篇原文概括
《庄子·天下篇》是《庄子》中的一篇,主要表达了庄子关于天下观念的思想。
以下是《天下篇》的主要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以天下为起点,通过庄子独特的哲学思考,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看法。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当以无为而治为原则。
他主张不要过分干预和操
控,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化。
●自然秩序:庄子强调天下的自然秩序,将事物的变化看作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他主张
顺应自然,摒弃强权、武力,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无私无欲:在庄子的理念中,治理天下需要官员具备无私无欲的品质,不追求功名利
禄,而是以平和、无私的态度对待人事物。
●道德治理:庄子提倡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而非法令和刑罚。
他认为,通过道德的感
化和教化,可以达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自由自在: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在,主张人们要追求真实的自我,不被社会的规
范所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总体来说,庄子在《天下篇》中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主张以道德和自由为基础,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人为的规范。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11《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孙明慧(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摘 要:《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精妙阐释,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面貌。
从学术流变和发展来看,其学术视野和理论观念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具体来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影响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25-02庄子,道家学派代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1]944可见,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在很多作品中都传递出朴素、自然之意。
《庄子》一书内容充满奇特想象并且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讽刺的思想意味。
《庄子·天下篇》位于杂篇最后一篇,虽处于末序,但是此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历来为研究者所探讨。
顾实在《〈庄子·天下篇〉讲疏》自序中提到:“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
故凡今之治中国学术者,无不重视《天下篇》。
”[2]3《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以及突出特点进行了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的学术面貌。
一、思想学术价值《庄子·天下篇》从学术根本问题出发,无论是对“古之道术”与“天下方术”的分析,还是对“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万民”的划分,都体现了“天道观”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哲学意义,从“天道”到现实中的学术和社会人伦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即整体性和有机性等。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
梁涛
【期刊名称】《《宗教与哲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是庄子后学黄老派提出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及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其中"内圣"主要指"以天地为宗""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指一种超脱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外王"则是指通过"因循为用"、君无为而臣有为所达到的"海内归""天下服"的具体事功,指"无为而功天下"。
内圣主要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天人、神人、至人都可以在《庄子》内篇中发现其身影或思想的根据;外王则来自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但又"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将君子、百官等包括进来,以仁义、礼法、刑名等作为治国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黄老派的思想特点。
【总页数】19页(P184-202)
【作者】梁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从“一”与“裂”之争看“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主旨探析 [J], 洪佳景;李咏吟
2.《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J], 陈仁仁
3.《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 [J], 陈赟
4.明内圣外王之道——郭象政治哲学发微 [J], 赵荣华
5.《庄子》“化”论发微——兼驳《庄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 [J], 高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
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
内圣,即超脱世间自然,自觉地意识到个体之唯一,懂得自我生命之至高无上。
外王,即掌握并利用宇宙和人世之规律以独立之人格来实现今生的目标。
有了“内圣”,我们方能更好地听从自己的内心;有了“外王”,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循世间之“道”而去实现今生之追求。
内圣外王相关知识点
成语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联合式
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示例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
作者: 梁涛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32-3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本意;古代学术;学术界;儒学;道家
摘要:“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以下简称《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但在今日学术界被广泛用于儒家,认为儒学之理想和目标可以《天下》篇“内圣外王”一语概括之,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
笔者近年关注“内圣外王”的研究,尝试建构更为合理、周全的“内圣外王”研究范式。
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敬请方家、学者指正。
一、以往学术界对《天下》篇“内圣外王”的理解《天下》篇乃讨论古代学术之名篇,向来备受关注,谈《天下》篇鲜有不涉及“内圣外王”者。
自民国以来,关于“内圣外王”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2 0 1 1年1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No.1Jan. 2 0 1 1《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陈仁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
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
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认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1—0115—05The Putting Forth of the Idea“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in Zhuangzi'sTianxiapianand Its Epistemological MeaningCHEN Ren-re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The term“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is put forth firstly in the works of Daoism'sZhuangzi Tianxiapian. We should understand i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history and academic cul-ture of that time. Zhuangzi had put forth the idea“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but he did not de-fine its connotation directly, he talked a lot about the cogni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term. The putting forthof the idea had a kind of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with Zhuangzi's characteristics. Its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levels, object, and attitude of cognition.Key words:Tianxiapian;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epistemological meaning我们所熟知的是儒家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而其实原始儒家虽有此观念但并未用此术语,“内圣外王”一语最初是在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中被提出来的。
于是,有学者怀疑《庄子·天下篇》乃儒家作品。
此说大概没有对“内圣外王”思想作深入考察。
我们认为虽然儒道都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但其具体内涵颇为不同。
《庄子·天下篇》所概括的“内圣外王之道”,属于道家庄子的思想观念,与儒家的“内圣外王”并不相同,它的提出是以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形尤其是庄子思想为背景的,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
一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及此问题的意义关于《天下篇》的作者问题,庄学史上众说纷纭①。
大致有三种见解,一种意见认为是庄子自著,一种意见认为是庄子后学所著,还有意见认为根本就不是庄子学派的作品。
以之为非庄子学派作品的代表性观点有:谭戒*①[收稿日期]2009-06-1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研究(07C592)”;湖南省高校“质量程”项目:湖南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湘教通[2009]252号);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作者简介]陈仁仁(1975—),男,湖南衡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下篇》的作者问题,崔大华先生辨之较详,本文即以崔先生说为基础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与评论。
参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8-103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甫以之为淮南王刘安所作,严灵峰以之为荀卿晚年的作品,张恒寿以之为荀子之后司马谈之前的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儒家作品。
其论据采信的方法,无非是《天下篇》的思想与《淮南子·要略》多相同,或《天下篇》评论诸家之方式与荀子《非十二子》诸篇相近,或《天下篇》中如“内圣外王”诸术语与荀子书、儒家书的观念立场相近相同,或《天下篇》对诸家的综合态度与《吕氏春秋》、《易·系辞》及司马谈等的学术综合趋向相同。
我们认为这些均不足为据,只是抽象地看篇目及其思想之间的相近相同,不足以定作品篇目之先后,因为据此既可以说《天下篇》受了这些篇目的影响,也完全可以说是后来的这些篇目受了《天下篇》的影响。
再者,《天下篇》有与儒家思想接近的地方,或推崇儒家,并不足以证明就是儒家的作品,因为它也可说明庄子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可见,以《天下篇》为刘安或荀子、儒家学派的作品其证据不足。
以《天下篇》是庄子后学所作的学者主要有林云铭、叶国庆等,其论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此篇的语调口气不能是庄子自述,因为此篇在述其他诸家之学时都有批评,而在述庄子之学这一段中却极尽赞扬,庄子不应该毁人自誉至此。
其二,此篇的思想和格调皆与内篇多不合。
如庄子在内篇中悲百家往而不返,却在《天下篇》中自置于百家之一。
我们认为,以此篇的思想格调与内篇不合就认为此篇不是庄子所作,而是庄子后学所作,不具说服力。
因为我们要允许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所谓的“不合”,我们恰恰可以视其为庄子思想的发展过程而贯通起来。
而且此篇与《庄子》它篇的思想观念确有许多相通相联之处,不是不可以贯通的。
正因为这样一种贯通和发展过程才能体现出庄子之学的丰富内涵来。
如果说庄子之学只在《逍遥游》的高远境界中,那么,庄子之学就是单薄的,没有理论上的实现途径。
因《天下篇》述庄学于百家之一故断定此篇非庄子作,我们以为不然。
篇中述庄学的部分被置于述老学部分之后,述惠施之学部分之前。
除了惠施之学,庄子在述每家之学时都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一语。
述惠施之学的文字最多,其基本态度是完全的批评,这都与此篇述诸家之学的体例有不合。
因此,有学者指出,《天下篇》最后一大部分述惠施名辩之学可能是《惠施篇》的羼入。
如果这成立,那么,庄子是将自己的学说置于最后来叙说的,这也可以表明,庄子将自己的学说放在百家的最后述说,正是他综合诸家之学,求大全之道的学术理念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如诸家之学偏于一隅。
其对诸家的批判大概正是为了引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并非毁人自誉,而是一种真诚的理论研究,充满着一种理论自信。
所以,以《天下篇》为庄子后学所作,其证据亦不足也。
以《天下篇》为庄子自著的学者大有人在,如郭象、林希逸和明清学者如焦竑、王夫之、胡文英、姚鼐等,晚近有梁启超、罗根泽等。
其论据主要有二:一是古人著书有于篇末述学术源流之通例,故《天下篇》可视为《庄子》后序;二是此篇内容宏阔,文辞雄伟,非庄子本人莫能为。
我们认为,《庄子》一书可以有后序,但不必定要有后序;庄子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但不必定只有庄子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庄子之于《天下篇》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可见,对于论证《天下篇》之为庄子自著而言,这两条亦均不能令人信服。
由此可见,《天下篇》是否为庄子自作,的确是一个考证难题。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考察此篇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是否一致。
傅伟勋先生在《老庄、郭象与禅宗———禅道哲理联贯性的诠释学试探》一文中指出:“此一难题(指庄子书是否出于一人手笔的考证难题)如不解决,恐怕很难还出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也难于获致客观公允的诠释。
不过,从创造的诠释学观点来看,客观公允的诠释不是问题所在。
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施诸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客观公允’的诠释存在。
……因此,上述有关庄子书的考证难题虽仍存在,但是为了禅道哲理联贯性的诠释学试探,我们仍不得不设法重新发现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亦即深层结构。
”[1](P390)而我们要做的则应该重新发现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本来面目”与深层结构。
只不过傅先生是把庄子之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寻找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诠释之链中所处的环节,而本文则主要由庄子之学内部来考察庄子在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时所具有的认识论意义与庄子内篇中的相关思想的逻辑联贯性。
关于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深层结构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将以另文着重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颇受争议的“内圣外王”思想,我们也能在庄子思想中得到圆满的解释。
由此我们将会理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与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在结构和本质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而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联贯性的角度来证《天下篇》之为庄子自著,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从思想内在逻辑发展而作的深层论证方式。
萧汉明教授就曾从《齐物论》来考察庄子“内圣外王”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并指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而且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清晰的逻辑发展过程,因而可以看做是他晚年的思想定论。
因此本文认定《庄子》的内圣外王之说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是庄子最为成熟的学术见解。
”[2]116第1期陈仁仁:《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二《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是在《天下篇》下面这一段话中提出来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