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
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
从个人角度看: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这些观念不正是我们如今讲求人文关怀、建立和平世界庄子的自由精神和超脱思想在社会利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是调节人们压抑心理的一个绝好药方。
它为生活在这个在市场经济催生下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的人们在社会之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建造了一个心情的绿色花园,使人们能有一块自由精神的乐土。
这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也给人提供了一条消解生活压力苦闷,在逆境中保持平衡心理,获得平和心态的很好途径,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以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庄子对现代人的启示

庄子对现代人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自然、自由和无为而治,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思想提醒现代人要关注自然。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让人们与自然疏远。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现代人应该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庄子的思想提醒现代人要追求内心的自由。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压力和束缚,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和社会期待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超脱物质欲望的束缚,让心灵得到解放。
现代人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摆脱对外界评判的依赖,追求真正的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现代人要以无为而治。
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结果,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就,忙于追逐物质和权力的表象。
庄子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带来压力和焦虑,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现代人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被功利主义所迷惑。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现代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物质的束缚;以无为而治,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指南,我们应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adc3b5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1.png)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庄子对现代人的启示

庄子对现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思想强调自由、无为、自然等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的焦虑、压力和追求快乐的心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本文将以庄子对现代人的启示为主题,探讨他的思想如何指导我们应对现代生活中的挑战。
庄子的思想强调放弃功利心和追求,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焦虑中。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放松自己的心态,享受当下的生活,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规范和压力束缚,追求别人的认可和社会地位。
然而,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即在生活中保持自由自在的态度,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对自己真实需求的提醒,让我们不要被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所困扰,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欢愉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过度开发和破坏了自然资源。
庄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他提出了“大同”的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追求和谐共处,而不是相互竞争和争斗。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和谐共生的方式。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和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是快乐的源泉,而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名利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快乐和满足的外在表象,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庄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态和意识,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他提出了“自在”的理念,即通过放松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与当代工作生活的平衡

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与当代工作生活的平衡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出发,探讨其与当代工作生活的平衡关系。
一、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在不为外物所束缚的同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并以无为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
庄子通过寓言和比喻,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无为并不是指消极怠工或者无所作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强求于外,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以自然界的无为为榜样,主张人应当摒弃功利心和虚荣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外在的成功与失败所困扰,而是以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为准绳,从容地面对一切。
二、庄子思想与当代工作生活的平衡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
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要摆脱功利心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名利地位而奋斗,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然而,庄子认为这种追求只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中,失去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放下功利心,以内心的平和为导向,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
其次,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节奏。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事物的变化,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和控制,而是以一种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
最后,庄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焦虑的状态。
庄子认为,我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为外在的成功与失败所困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思想启示了现代人要勇于挑战自我,不受制于传统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开拓自己的生命领域。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反对歧视和偏见,提倡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庄子的养生之道也对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产生了影响,使人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的重要性。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哲学、道德、政治等领域,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庄子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时代在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生产、服务等也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曾经风靡一时、堪称“老大”的“诺基亚”手机最终被社会淘汰,正是由于其公司未能及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多种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果我们个人和企业都积极创新,那我们的国家便自然而然地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为何“中国制造”常常受训于人?为何“中国制造”难于走向世界?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创新,没有把“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
二、节俭环保方面惠子觉得那只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用来舀水,所以认为它根本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废物,索性把它砸碎扔掉了。
显然,他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把一个大有用处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
比如,不少人使用手机总是常用常新,为追求时髦甚至为了面子而不断更换新款式,刚用不久的手机便被无情地丢弃。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物尽其用”,即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节俭便是实现物尽其用的途径之一。
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不仅有利于防止铺张浪费的腐败之风盛行,而且有利于培养个人的品质,实现人与社会更好的发展。
物尽其用其实也是一种环保意识。
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有限,多一分奢侈就对资源多一分掠夺,多一分浪费就对环境多一份糟蹋。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而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事物的价值和效用,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比如,食堂的泔水回收桶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少剩饭剩菜;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等依然流行;使用纸张时,我们往往只用一面;……俗话说,“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换种方式重新利用甚至“变废为宝”。
三、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
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小材大用不仅会贻误工作,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
唐太宗李世民就能知人善任。
他看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虽不善处理琐事,但一个能谋,一个善断,就分别提拔他们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魏征敢于直言不讳又为人正直,他就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
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并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所长,共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现在有些单位在用人的时候总是一味追求高学历,让一些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才从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在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应该爱惜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人尽其才的意识,少一些大材小用的虚荣。
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教育方面大葫芦仅仅因为不适合用来盛水,惠子就认定它毫无用处,而庄子却发现了大葫芦在另一个方面的优势与作用,顺应大葫芦的特点将其改造成腰舟,使其终有所用。
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
因此,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一无所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与价值,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对教育者而言,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启发主要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老师应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不能因为有些学生小时候愚笨或淘气而断定他们将来必定不会有出息。
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并不出色,老师也不看好他,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孩子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学生也是个性化的人,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拒绝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以形成独立的个体。
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很多老师只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反对学生在学习以外的方面(比如玩游戏、做手工等)花时间,认为这些小玩意儿是“无用”的,只有学习才会对将来的考试、升学、找工作“有用”。
有些老师甚至会擅自把体育课、音乐课等副课改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课。
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因此,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善于发现并激发每个学生的优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
比如,可以让品学兼优、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学生担任班长,鼓励体育好的同学参加运动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班会等活动让有才艺的同学得到展示,让爱玩游戏的学生组织一场“六一联欢会”等。
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决定了老师的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五、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每天急匆匆地为了学业、事业而忙碌地奔波,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知不觉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看看身边的家长和孩子——多少人过分看重早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研究“胎教”;多少人为了孩子能够进名校而不惜贷款购买学区房;多少人上钢琴、绘画等各种所谓的“兴趣班”纯粹是为了考级或在升学考试时加分;多少人拼命地玩“题海战术”只为考试拿高分;多少人学英语、文学等科目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多少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找个工资高又体面并且容易升官工作;多少人成为公务员“百万国考大军”中的一员;……看看书店里销量最高的书——满眼的教辅书、与考试有关的书、官场职场类的书、养生类的书……曾几何时,书竟然成了人们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不再是给人带来精神享受、陶冶人性情的好伴侣。
我无奈地发现,不少孩子在图书馆借经典名著来读,仅仅是因为老师让他们读,或者是语文考试要考!再看看各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逢假期便人山人海,而人们千里迢迢前往各个景点后根本无心细细品味那一花一草、一砖一瓦所传达出来的美,却只是往标志性景点附近一站,拍张照,朋友圈里一发,证明到此一游,就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我和父母暑假里去了厦门玩,人们的这种做法就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一到厦门,大家便纷纷直奔鼓浪屿,因为它是到厦门必去的地方。
为了能够进去,我们那天大清早就去排队买票。
当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好不容易到达鼓浪屿时,游客们又争先恐后地向日光岩蜂拥而至。
到达日光岩时我吃了一惊——不是被她的美所震惊,而是被大批大批的人所震撼。
日光岩最顶端只有一小块地方,而这一小块地方早已塞满了人,而上下的石阶上也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头。
我们夹在人群中间缓慢向顶峰移动,然而到达了顶峰却不敢逗留,只是和大伙儿一样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往下走,因为台阶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在等待……相反,在鼓浪屿的皓月园以及街头巷尾的很多地方同样有美景,却人迹罕至。
我认为,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让心灵在美景中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放松,享受片刻的宁静。
而如今,旅行的意义似乎充满了“功利性”,人们到处旅游似乎只为证明自己,炫耀自己去过那里,只是为了目的地,而不再是“慢慢走,欣赏啊”。
换言之,现在的我们常常过分看中“有用之用”,而忽略了“无用之用”。
正如庄子所说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所以,我们的生活渐渐失去了诗意,我们的时代渐渐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家。
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
何为有用之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也可以说是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
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者总在追求有用之用。
何为无用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的一切。
注重无用之用的人,爱做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往往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
为什么英国人会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为什么苹果前CEO乔布斯会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正是因为不少东西表面看似无用,背后却隐藏了大用,能推动人类发展与繁荣,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
无用的停顿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阅读一些看似无用的课外书虽然可能会占用我们的工作、学习时间,但它们能够在无意间增长我们的见识,打开我们的思维和眼界,甚至净化我们的心灵。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时却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