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A级复习题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题后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教育的最终目标是( )A.以人为中心的发展B.事业成功C.做“三好学生”D.考上大学正确答案:A解析:以人为中心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现代教师发展的方向是( )A.学术化B.现代化C.专业化和人性化D.专家化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的保证和标志,与专业化发展相关的是提倡教师素养的人性化方向。
3.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A.泰勒B.布鲁纳C.布鲁姆D.班杜拉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A。
4.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具有“引火线”式的引发作用,表明教学目标具有( )A.聚合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启动功能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教学目标启动功能的具体内涵。
5.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 )A.决定作用B.次要作用C.一定的作用D.主导作用正确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6.皮亚杰认为,人从其生物方面继承了( )A.组织和适应的特性B.思维和行动的特性C.操作和处理的特性D.领导和被领导的特性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7.皮亚杰认为,2至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思维准备阶段B.思维阶段C.感觉运动阶段D.抽象思维阶段正确答案:A解析:思维阶段是7岁至11岁,感觉运动阶段是出生至2岁,抽象思维阶段是儿岁至15岁。
8.皮亚杰认为,7至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 )A.思维准备阶段B.思维阶段C.感觉运动阶段D.抽象思维阶段正确答案:B解析:2至7岁处于思维准备阶段,出生至2岁处于感觉运动阶段,11岁至15岁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9.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 ) A.思维阶段B.思维准备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感觉动作阶段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三2015年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三2015年一、第I部分选择题(30分) (总题数:20,分数:20.00)1.“教育能够干什么”是( )A.教育的属性B.教育的目的C.教育的功能√D.教育的效应解析:“教育能够干什么”指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
也就是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事物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
2.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性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性质,教育的哪一方面功能日益被重视,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 )A.政治B.社会C.文化D.经济√解析:3.教育目标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 )A.单元目标B.课程目标√C.教育目标D.教育目的解析:教育的目标体系大致有四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课程目标。
4.教育活动控制包括对学生的控制、对情境的控制以及( )A.对家长的控制B.对自己的控制√C.对课本的控制D.对大纲的控制解析: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教育活动的控制包括对学生的控制。
对自己的控制和对情境的控制。
5.教师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所依据的基本宗旨是( )A.教材√B.考试C.管理D.学生解析: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
教师教员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
6.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这属于青少年( )A.安全的权利B.生存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受教育的权利解析:7.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 )A.因材施教B.抓关键期C.长善救失D.循序渐进√解析:8.一般说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应起主导作用的是( )A.家庭B.社会C.学生D.学校√解析:一般说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成为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9.课程的表现形式为(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解析:10.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解析:A、B、C、D四项都是教学计划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但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即学科设置问题。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一、单选题(总题数:34,分数:68.00)1.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发展主要是指( )A.身心发展√B.知识积累C.身体素质提高D.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解析:考察发展的含义。
3.加涅认为教学过程的首要因素是( )A.提出教学目标B.引起学生的注意√C.唤起已有经验D.指导学生学习解析:引起学生的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4.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是( )A.传授知识√B.形成技能C.培养智能D.发展个性解析: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体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功能。
5.下面不属于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是( )A.传授知识B.形成技能C.培养智能D.锻炼身体√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四个,即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上面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不属于这四个基本功能之一。
6.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 )A.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B.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C.教师与校长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解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7.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 )A.辅助地位B.主导地位√C.客体地位D.被动地位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8.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B.维果茨基√C.夸美纽斯D.巴班斯基解析:记忆考察题,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是维果茨基。
9.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 )A.教学目标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解析: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真题及答案导读:为了广大学员能够更好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好学教育为您搜集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辅导资料,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好学教育祝您顺利通过考试!1.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A.教学内容B.教学对象C.教学目标D.预期效果【B】【答案解析】: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教学中应当首先考虑受教育者的因素。
2.下面哪一个选项属于班级中“中性力量”的表现? 【】A.干扰同学B.睡觉,鼾声雷动C.积极参与课堂讨论D.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D】【答案解析】: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
四个答案中,只有D符合条件。
3.下面不属于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是【】A.传授知识B.形成技能C.培养智能D.锻炼身体【D】【答案解析】:教学过程基本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4.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是【】A.学习活动总量B.学时C.学习强度D.知识学习量【A】【答案解析】:见“学习活动总量”定义。
5.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可分为【】A.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B.独立完成作业和合作完成作业C.语文作业和数学作业D.知识作业和应用作业【A】【答案解析】: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可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
6.教师运用一定办法帮助学生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这种学法指导方式是【】A.系统传授式B.专题讨论式C.学科渗透式D.学习诊断式【D】【答案解析】:见“学习诊断式”定义。
7.“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是学习方法指导的【】A.目标B.内容C.过程D.原则【A】【答案解析】:见“学习方法指导”定义。
8.我国道德规范的层次依次是【】A.社会公德、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C.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D.社会公德、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B】【答案解析】:我国道德规范的层次依次是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教育学复习试题(A类)(新)
4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4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五.论述题。
43.试述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45.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
19.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①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8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市场经济学说C.国家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8.教育目的的结构一方面规定如何培养何种社会成员;另一方面规定教育对象的【】
A.素质B.思想C.道德D.知识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3.下列关于初中生思维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D.经验型思维
4.未成年人开始犯错的高峰年龄【】
A.l0-12岁B.12-15岁C.15 -17岁D.14-16岁
5.教师与学生之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是【】
A.教师权威的必要性B.教师的角色冲突C.教师角色的复杂D.教师的自我完善
5.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
A.家长B.管理者C.教师D.学生
6.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体现了工作的【】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综合性
7.“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B.示范性C.艺术性D.创造性
8.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山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题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能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是( ) A.字面的理解B.解释的理解C.批判性的理解D.创造性的理解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解释的理解的概念。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 ) A.解释的理解B.字面理解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正确答案:D解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字面的理解、解释的理解、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低水平是( ) A.解释的理解B.字面理解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正确答案:B解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低到高分为四种层次水平:字面理解、解释的理解、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4.高水平和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能被称为( )A.自动技能B.智力技能C.熟练技巧D.动作技能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熟练技巧的概念。
5.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 ) 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无声的外部语言的概念。
6.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B.活动定向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7.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 )A.高原现象B.倒退现象C.抑制现象D.顶峰现象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高原现象的含义。
9.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 ) A.分析问题阶段B.提出假设阶段C.发现问题阶段D.检验假设阶段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解决问题的提出假设阶段的含义。
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级)真题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A级)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桥梁的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无法判断2.从远古教育进入古代教育后,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其特征的是【】A.阶级性B.等级性C.狭隘性D.贫乏性3.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4.作为新时期教师角色重要补充的是【】A.心理治疗者B.被攻击的对象C.研究者D.学校管理者5.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首席教师作用的是【】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同伴影响6.构成课堂气氛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与【】A.心理环境B.情感环境C.认知环境D.物质环境7.在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智者8.提出教学过程包括九个要素的是【】A.斯金纳B.加涅C.布鲁纳D.奥苏贝尔9.在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是【】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情境教学法10.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是【】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文化素质D.生理素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A.通晓所教的学科与专业B.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C.哲学D.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E.文化学12.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工作关系B.人际关系C.组织关系D.心理关系E.非正式关系13.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A.父母的权威B.父母的表率作用C.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D.父母的文化修养E.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14.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主要有【】A.课程理念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D.教材E.教参15.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包括【】A.传授知识B.形成技能C.培养智能D.发展个性E.塑造德行16.技能学习的过程包括【】A.定向阶段B.分解阶段C.定位阶段D.熟练阶段E.应用阶段17.素质教育目标包括【】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文化素质D.心理素质E.审美素质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8.教育目的19.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20.课程结构21.学科课程22.素质教育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3.简述教师的能力结构。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8(题后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沦是( )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C.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正确答案:C解析: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2.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 ) A.心理健康B.记忆C.智力D.学习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为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I)。
3.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习是( )A.奖惩的结果B.接受讲述C.获得事实材料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4.学习的意义表现在( )A.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B.获得好的成绩C.适应社会发展D.个体生活的需要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学习的主要意义。
5.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布鲁纳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考查题,正确答案应为A。
6.“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桑代克把这称为( )A.准备律B.应用律C.失用律D.效果律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失用律的含义。
7.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沦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巴甫洛夫B.桑代克C.班杜拉D.斯金纳正确答案:D解析:巴普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提出者,桑代克是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是社会学习伦理的提出者,所以此题答案应为D。
8.新的材料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
这种学习是( )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相关类属学习的感念。
9.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和( )A.接受B.评价C.反应D.组织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认知教学目标的种类。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A.詹姆士B.桑代克C.斯金纳D.布鲁纳正确答案:B解析: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2.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临床个案法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调查法的概念。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存需要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是( )A.班集体B.共青团支部C.学习小组D.团伙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非正式学生群体。
5.根据群体的组成方式及性质,可以把学生群体划分为( )A.大群体与小群体B.正面型学生群体与消极型学生群体C.正式学生群体与非正式学生群体D.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学生群体的种类。
6.教师扮演的中心角色是( )A.学者B.办事员C.教员D.权威人物正确答案:C解析:教员是教师扮演的中心角色。
7.(单线选择题)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A.罗森塔尔B.古德C.奥苏贝尔D.史莫克正确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研究了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的关系。
8.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 )A.年龄上无明显差异B.中等年龄的学生C.年龄较大的学生D.年龄较小的学生正确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学生更易受到期望的影响。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题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足( )A.弗洛姆B.罗杰斯C.马斯洛D.弗洛伊德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应为C。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 )A.生存需要B.归属需要C.尊厦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沦认为,人的最岛层次的需要是( )A.生存需要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4.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的需要是( )A.认知的需要B.交往的需要C.自我提高的需要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正确答案:B解析:学生成就动机的源泉是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以及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用排除法应选B。
5.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不愿意为他所不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认知动机B.学习兴趣C.成就动机D.交往动机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交往动机的具体表现。
6.教师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指出其正确和错误,这是教学活动中的( ) A.及时反馈B.延时反馈C.消极反馈D.积极反馈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消极反馈的含义。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 )A.没有关系的B.不能转化的C.可以转化的D.没有区别的正确答案:C解析: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一般而言,禀赋优异儿童的智商应在( )A.100以上B.140以上C.150以上D.90以上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广义的界说,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8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学校的社会气氛可以简称为( )A.校园环境B.校风√C.班风D.教风解析:考察校风的概述。
3.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 )A.领导的作风√B.教风C.学风D.教师的作风解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领导的作用,学校领导的角色行为,只有符合各方面的角色期望,全力以赴,才能建立优良校风。
4.校风的中心是( )A.学风和教风√B.班风C.教师形象D.领导形象解析:校风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校和教师的教风。
5.学校微观环境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这种影响的是( )A.同伴影响B.花盆效应C.期待效应D.教学成效√解析:学校微观环境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即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及期待效应。
6.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定势作用,影响着人以后的发展,这说明家庭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先主性√B.多维性C.密切性D.统一性解析:考察家庭教育先主性的含义。
7.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B.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C.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D.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解析:考察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的表现。
8.在学生的成长中,作为校外之校的是( )A.社区文化√B.家庭环境C.大众媒介D.同伴解析:考察社区文化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
9.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替代B.相互协调、补充√C.相互矛盾D.相互分离解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相互协调、补充的。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属于( )A.原型启发B.学习迁移√C.定势D.变式解析:考察学习迁移的具体表现。
3.下列说法中不能反映学习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B.由表及里√C.触类旁通D.由此及彼解析:考察学习迁移的具体内涵。
4.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解析: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是桑代克。
5.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垂直迁移√B.水平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解析:考察垂直迁移的概念。
6.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 )A.加涅√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解析:本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A。
7.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A.官能心理学√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解析: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这属于记忆考察题。
8.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布鲁纳D.斯金纳解析:此题为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A。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趋于遗忘那些特别令人不快的事情,是由于这些记忆内容沉人到下意识中去了,或者说,被压抑住了。
9.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理论解析: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C。
10.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先后一致D.先少后多解析:考察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教育学A答案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用书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2010年4月《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6.C 7.A 8.D 9.B 10.B 11.C 12.A 13.B 14.D 15.D 16.C 17.C 18.D 19.C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教育学: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三、简答题。
1.答:(1)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2)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3)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4)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5)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6)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7)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8)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2.答:(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治理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答:学校还有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一些微观环境。
(1)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2)花盆效益: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3)教师的期待效益: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的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师解析:考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3.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中介的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解析: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4.教育发展阶段上,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 )A.远古教育B.占代教育C.现代教育√D.二十一世纪教育解析: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5.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 )A.中介√B.基础C.过渡D.指挥员解析:考察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6.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据的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解析: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7.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不属于其特征的是( )A.非独立性B.贫乏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解析:远古教育原始性的特征有三方面:非独立性、贫乏性和无所阶级性。
8.学校的出脱,是在( )A.远古(原始社会)教育阶段B.占代教育阶段√C.现代教育阶段D.当代教育阶段解析:考察学校出现的社会阶段。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式(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棚结合B.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A类教育学试题和参考答案
以下为本次考试的主要试题和参考答案教育学(A级)试卷总结题单项选择题1、“教育能够干什么”是(C)A.教育的属性B.教育的目的C.教育的功能D.教育的效应2、一个日好教师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C)A.帮助B.规划C.促进D.发展3、教师角色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A)A.教员角色B.领导者角色C.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D.心理医生角色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5、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A)A.主体B.客体C.创造者D.行使者7、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期的阶段是(B)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中学阶段D.高中阶段8、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A)A.领导的作风B.教风C.学风D.教师的作风9、体育、艺术类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是(C)A.工具类科技B.知识类科技C.技艺类科技D.综合类科技10、于1966年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D)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杰克森11、教学设计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A)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学生情况D.教学评价12、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是(A)A.传授知识B.形成技能C.培养职能D.发展个性13、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B)A.杜威B.维果茨基C.夸美纽斯D.巴班斯基14、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C)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策略15、“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的学法指导方式是(A)A.系统传授式B.专题讨论式C.科学渗透式D.学习诊断式16、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A)A.整体性B.基础性C.内化性D.综合性17、在受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素质是(A)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文化素质D.生理素质19、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者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是(C)A.道德意志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20、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是(D)A.陶冶B.惩罚C.人格感化D.说服教育21、用以概括教育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两个词是(B)A.“培养”和“推动”B.“制约”和“促进”C.“影响”和“干预”D.“共性”和“个性”22、“教育的效应”是指(C)A.教育的投入与产出B.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响C.教育实际就干了什么D.学校培养了多少人23、教育活动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是指教育要适应(A)A.人的身心的顺序性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D.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话表明教师的劳动具有(B)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25、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D)A.榜样B.理解C.创造D.促进26、教师要解决学生人生方向的问题,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于改造,这是因为教师具备(C)A.教师的“教员”角色B.教师的“领导者”角色C.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D.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27、初中阶段,一般称为(C)A.学龄前期B.学龄初期C.学龄中期D.学龄晚期28、学生的主要任务是(A)A.学习B.人际交往C.升学D.参加社会实践29、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是指(A)A.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定势作用B.儿童有主观能动性C.家庭教育于学校教育是统一的D.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大30、校风的中心是(A)A.学风和教风B.班风C.教师形象D.领导形象43“通过集体、在集体中或为了集体”,体现了那个德育原则?()A.因材施教原则B.在集体中教育原则C.疏导原则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1、目前我国中小学校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A)A.召开家长会B.传递信息C.打电话D.给家长寄送校刊32、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D)A.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B.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C.教师与校长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33、“运球上篮”,是属于(B)A.智力技能B.动作技能C.抽象技能D.形象技能34、“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D)A.孔子B.柏拉图C.夸美纽斯D.维果茨基35、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学原则是(D)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理论联系实际D.启发性36、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C)A.教学方法B.教学过程C.教学原则D.教学目标37、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A)A.教学思想问题B.教学计划问题C.了解学情问题D.反馈控制问题38、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D)A.审美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素质教育39、学生品的形成的基础是(A)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意识D.道德情感40、青少年品德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B)A.慎独B.立志C.自我批评D.学习4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A)A.中介B.基础C.过度D.指挥员42、学校的出现,是在(B)A.远古(原始社会)教育阶段B.古代教育阶段C.现代教育阶段D.当代教育阶段43、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A)A.德智体美劳B.德智体美C.德智体D.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44.现代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是知己、朋友的关系,但是在课堂上管理过程中教师有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这种现象是(B)A.教师权威B.教师的角色冲突C.教师培训D.教师的自我完善45、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差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A.创造性B.长期性C.科学性D.复杂性4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属于(B)A.学生从属于教师B.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C.教师是服务员,学生才是教学进程的主宰D.学生有学习的权利,也有不学习的权利47、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属于(C)A.形象思维发展期B.抽象思维萌芽期C.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期D.动作思维关键期48、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发展主要是指(B)A.身心发展B.知识积累C.身体素质提高D.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49、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A)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D.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50、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因素包括(C)A.身体的健康B.知识、智力等C.情感、兴趣、态度等D.能力和技能技巧51、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新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B.发现法C.情景教学法D、演示法52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A)A.教学原则B.教学目标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形式53、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D)A.维持课堂纪律B.教师人格力量C.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D.明确将教学目标54、技能学习阶段的正确顺序是(B)A.定向;分解;熟练;定位B.定向;分解;定位;熟练C.分解;定位;熟练D.定向;分解;熟练55、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A)A.奥苏贝尔B.布.鲁纳C.皮亚杰D.杜威56、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D)A.文化素质B.审美素质C.心理素质D.生理素质57、一个社会全体居民为着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规则是(B)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文明规则D.道德规范58、品德的基础是(B)A.道德意识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9、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我们成为(C)A.显性课程B.校风C.隐性课程D.教育环境60“通过集体、在集体中或为了集体”,体现了那个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差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德育原则?(D)A.因材施教原则B.在集体中教育原则C.疏导原则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1、教育目标(B)A.每个老师头脑中形成的课程目标体系B.教育目的在各级各内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C.课程目标D.学生的学习目标62、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B)A.辅助地位B.主导地位C.客体地位D.被动地位6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说明教师劳动具有(C)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效性64、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B)A.客体B.既是客体又是主体C.主体D.从属性65、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A)A.领会B.选择C.保持D.应用66、“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描述的师生类型是(B)A.对立性B.依赖性C.自主放任型D.民主性67、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定势作用,影响着人以后的发展,这说明家庭教育的特点是(A)A.先主性B.多维性C.密切性D.统一性68、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D)A.家长B.管理者C.教师D.学生69、语文、数学和外语是(B)A.知识类科学B.工具类科学C.技艺类科学D.实践类科学70、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C)A.教学内容B.教学对象C教学目标D.预期效果71、活动课的主要倡导者是(A)A.杜威、克伯屈B.杜威、杰克森C.克伯屈、杰克森D.可柏森、夸美纽斯72、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完成的学习量,是(A)A.学习活动总量B.学时C.学习强度D.知识学习量73、教材编写在内容上演做到(A)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B.在逻辑与教学法统一C.形势与实质统一D.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74、加涅认为教学过程的首要因素是(B)A.提出教学目标B.引起学生的注意C.唤起已有经验D.指导学生学习75、“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臣独立学习的技能”,是学习方法指导的(A)A.目标B.内容C.过程D.原则76、教会学生做人是属于(A)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77、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到的意义的活动,是(C)A道德感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78、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D)A陶冶B惩罚C人格感化D说服教育79.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B.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C.社会主义德智体全面发展说D.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多项选择题1、教育的基本因素包括(ABC)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D.教育目标E.教育原则2、教师智能结构包括(AB)A.教师的知识结构B.家属的能力结构C.教师的职业态度D.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情感品质E.教师的积极的自我意识3、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A.父母的表率作用B.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C.父母的文化修养D.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E.父母的职业类别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ABC)A.递进关系B.转换关系C.互补关系D.制约关系E.适应关系5.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BCDE)A.社会性B.整体性C.基础性D.内化性E.综合性6、教师要承担“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应该重点履行的职责有(AE)A.决定人的人生方向问题B.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C.校本研究D.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期待E.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7,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板块包括(ABCE)A.必修课B.选修课C.活动课D.班会课E.社会活动8、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有(ABCD)A.了解学生的需要B.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C.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D.建立教室常规E.维护教师尊严9、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学习的类型包括(ABCDE)A.知识的学习B.技能和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的学习E.行为习惯的学习10、下列选项属于品德评价中奖励的有(ACE)A.赞许B.劝诫C.奖赏D.训导E.表扬11、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ABCD)A.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B.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C.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具有D.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及学生个人等综合影响因素E.学校升学率高12、家庭的教育功能包括(ABCDE)A.交道基本生活技能B.交道基本社会规范C.知道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与志趣方面发挥影响D.培养与定位儿童的社会角色方面发挥独特作用E.个人性格形成方面,作用不可替代1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BC)A.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B.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C.课本活教材D.课堂教学E.教案14、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包括(ABCE)A.作业B.辅导C.讲座D.补课E.参观15、人格教育的方法包括(ABC)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B.人格优化C.明确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内容D.训导E.表扬16、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ABD)A.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B.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C.教师的工作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D.学生是教师选这是由教育影响的依据E.教师要提倡因材施教和课外教育17.学生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意思就是指(BCD)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B.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C.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D.许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E.学生是能动的人18、家庭教育的特点有(ABCDE)A.家庭教育的影响具有先主性B.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C.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D.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E.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19、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A、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B.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C.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D.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E.坚持讨论时学习20、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商品性B.生产性C.科学性D.民主性E.发展性三、判断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题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 6. 名词解释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教学设计的开始环节为( )A.教学内容分析B.教学对象分析C.学习目标编写D.学习需要分析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教学设计的程序。
2.教学设计的应用可分为( )A.主动和被动的不同层次B.积极和消极的不同层次C.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D.正确和错误的不同层次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教学设计应用的分层。
3.个别教学系统,也称PSI系统,它可用于一门完整的课程,其开发者是( ) A.加涅B.布里格斯C.凯勒D.波思尔思韦特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为C。
4.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的方法是( )A.测验B.观察C.访谈D.实验正确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是借助与测验来进行的。
5.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状况,一般采用( )A.形成性评定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定D.发展性评定正确答案:C解析:考察配置性评定的运用时段。
6.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基于这一目的进行的评定是( ) A.配置性评定B.形成性评定C.总结性评定D.论文式评定正确答案:B解析:考察形成性评定的含义。
7.形成性评定一般是在( )A.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B.教学开始时进行的C.教学结束时进行的D.未开始教学时进行的正确答案:A解析:考察形成性评定的形成阶段,正确答案为A。
8.两个学生在多次进行某一测验时,如果得到的分数相近,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A.效度B.难度C.区分度D.信度正确答案:D解析:考察信度的含义。
9.下列所列选项中,不属于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的选项是( )A.难度B.区分度C.信度D.准确度正确答案:D解析:有效参验的必要条件是: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和可用性,并不包括准确度。
2012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精选复习题3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
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1 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 (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_真题-无答案(5)
四川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A级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60,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选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 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A. 审美教育B. 文化教育C. 道德教育D. 素质教育2. 在受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素质是( )A. 思想政治素质B. 道德素质C. 文化素质D. 生理素质3.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完美的品格”,这一教育目标是( )A. 生理素质教育B. 文化素质教育C. 道德素质教育D. 审美素质教育4. 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是( )A. 文化素质B. 审美素质C. 心理素质D. 生理素质5. 我国道德规范的层次依次是( )A.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B. 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C. 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D. 社会公德、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6. 一个社会全体居民为着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规则是( )A. 职业道德B. 社会公德C. 文明规则D. 道德规范7. 品德的基础是( )A. 道德意志B. 道德认识C. 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8. 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是( )A. 道德意志B. 道德认识C. 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9. 自尊感、荣辱感、友谊感、责任感,它的表现形式属于( )A. 道德知识B. 道德行为C. 道德意志D. 道德情感10. 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 )A. 道德感知B. 道德情感C. 道德行为D. 道德意志11.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体现了哪个德育原则?( )A. 因材施教原则B.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C. 疏导原则D.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2. 教师对学牛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是( )A. 陶冶B. 惩罚C. 人格感化D. 说教育13. “身教重于言教”,是说明育人过程中( )A. 锻炼的重要性B. 说服教育的重要性C. 修养的重要性D. 榜样和示范的重要性14. 加强自我修养的途径是( )A. 组织活动、委托任务B. 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C. 榜样和示范D. 说服教育15. 加强自我修养的途径是( )A. 组织活动、委托任务B. 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C. 榜样和示范D. 说服教育16. 青少年品德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址( )A. 慎独B. 立志C. 自我批评D. 学习17.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方法是( )A. 榜样和示范B. 陶冶C. 修养D. 说服18. 常用的道德评价方式包括( )A. 奖励、惩罚、操行评定B. 赞许、表扬和惩罚C. 批评和赞扬D. 警告、记过、开除学籍2. 多选题多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正确的选项。
4月教育学a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4月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级)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D.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2.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 A.生产性B.科学性C.民主性D.商品性 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 ( )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5.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 ) 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 C.人口的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 6.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依据的是(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无法判断7.“师者,人之模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8.初中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经验型思维 9.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讲,起调节作用的因素的是( ) A.情感B.心态C.认知D.道德 10.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首席教师作用的是(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同伴影响11.构成课堂中的气氛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与( ) A.心理环境B.情感环境C.认知环境D.物质环境12.师生之间相互疏远、紧张,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这种师生关系属于( ) A.依赖型师生关系B.自由放任型师生关系 C.民主型师生关系D.对立型师生关系13.在我国,最早实施分科教学的著名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 14.对教师而言,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是( ) A.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评价B.备课、上课、评价、课后辅导 C.预习、上课、巩固、练习 D.预习、联想、系统、练习15.下到选择项中,不属于教学大纲结构的是( ) A.说明部分B.本文部分C.教学计划D.其他16.在我国文献中,最早提出“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A.《大学》B.《中庸》C.《学记》D.《孟子》17.在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是( ) 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情境教学法18.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山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这种学法指导的方法是( ) A.系统传授式B.专题讨论式C.学科渗透式D.学习诊断式19.“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B.锻炼C.修养D.榜样及示范 20.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是( ) 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文化素质D.生理素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我们主观臆造的各种观念,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者的教育实践。
3.教育情景—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
4.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5.教育目的—是指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6.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7.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8.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9.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10.花盆效应——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问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11.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12.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
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13.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
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1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15.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有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16.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17.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18.隐|生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19.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它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1.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
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
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
22.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
23.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4.人格教育—是为了人格优化,以达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包括人格品质的优化和人格结构的优化择优汰劣。
25.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
它是指导道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
26.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27.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28.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35.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29.情景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和中方法。
31.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3.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4.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等。
38.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
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9.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0.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4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办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一201—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7.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8.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9.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0.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56.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60.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65.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1.情景化的教育学对教育学的研究有何影响?答:(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2.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有何影响?答:(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3.如何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答: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同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5.教育目标体系是怎样的?答: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这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
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6.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①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②环境。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③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7.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答: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因此不能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
8.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答: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答: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有多种形式,但其中的学校教育对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因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效率高、效果好。
10.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答: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11.教师应有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是怎样的?答:(1)理解学生(2)与学生和谐相处(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的期待1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