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求仕失败的历史审视
杜甫的仕途毁在哥儿们义气上
杜甫的仕途毁在哥儿们义气上?作者:刘永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22期杜甫仕途坎坷,虽然这与他生逢乱世有很大关系,但让他的仕途走到头的,还是他的哥儿们义气。
杜甫在长安科举考试中由于奸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科举落第,后虽谋取了一个看管武器仓库的小官,却赶上安史之乱,朝廷都没了,杜甫此等小官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当其听说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便把妻儿安顿在陕西鄜州,然后只身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希冀于求得一官半职,不料却在中途被叛军抓获,被押回长安囚禁了一年。
后来杜甫听说唐肃宗在陕西凤翔后,找机会逃出长安到了凤翔。
当时,为了笼络人心,招揽人才,肃宗对杜甫很是热情。
毕竟杜甫作为一个文化人,在读书人中有极强的号召力,授予杜甫官职可以为皇帝留下礼贤下士的美誉,于是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一职,说白了就是个言官,品级很低,只有八品。
但杜甫可不那样看,心想,现在在皇帝手下做官,官品虽小了些,但每天都能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只要自己兢兢业业,尽忠职守,总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治国平天下。
不过杜甫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言官的位置上干了没几个月,就险些招来杀身大祸。
杜甫有个朋友叫房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即唐肃宗。
这让玄宗很是恼火,但也无可奈何,便默认了这个事实,并派心腹房琯拿着传国玉玺到灵武授予唐肃宗,从此房琯就留在了肃宗的身边,表面上是为了辅佐肃宗平叛,实际上是玄宗安插在肃宗身边的一颗钉子。
肃宗便假惺惺地授予房琯宰相的头衔,让其讨伐叛军。
身为宰相的房琯志大才疏,夸夸其谈可以,但真要干点实际的事情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做了宰相的房琯,急于想表现自己,于是向肃宗上书,请求领兵收复两京(即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于是肃宗任命其为招讨西京节度使,带兵杀向长安。
然而到了长安附近的西渭桥与叛军安守忠部相遇,却被叛军杀得尸横遍野,死伤四万余人。
房琯率残兵败将逃回灵武,他的所谓“春秋战法”成为千古笑柄。
杜甫为什么屡考不中
杜甫为什么屡考不中-历史论文杜甫为什么屡考不中文赵柒斤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都可称得上是国家的“抢才大战”。
可为什么流芳百世、被人誉为“诗圣”的杜甫终身都没考取呢?想想他年轻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难道仅为被奸相李林甫的一次“罢免”而气馁吗?以我个人从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杜甫“生不逢时”。
众所周知,自大禹传位给儿子后,中国开始了世袭制。
在那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只能打洞”的时代,一直延续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谁的门第高、谁接班、谁当官,真正是“拼爹”。
隋文帝采用科举考试取代世袭制,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唐朝便继承下来。
而科举用人凭的是知识水平,不分贫富,只要进士及第,国家皆包分配,保证其荣华富贵。
杜甫生于大唐,其祖父杜审言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做过部级高官。
如果杜甫的祖父早出生几百年,杜甫不用考也能弄个高官做。
其二,杜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用今天的话讲,他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的学生。
史书上说,古代科举考试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积极为考生优化环境。
各省官员为了保证考生们按期赴试不误行程,普遍实施了“应试学生过境,不得为难和阻碍通过”等硬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应试士子的体恤与关怀。
特别是朝廷“非家境贫寒、万不得已的考生不得私带货物”规定的执行走样(地方官员对考生私带货物一股都装聋作哑,默许其通过),更能说明古代“选拔人才”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不见得就比今天的少。
再说杜甫还是“老部级高官”的孙子,多少会有一些人脉,被“免考”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推理,杜甫极有可能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
他平时学习成绩再好,但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了考场也只能是“茶壶里的饺子”。
也有人将杜甫屡考屡败归昝于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善经营人脉关系。
但从他那首“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叩富儿们,暮随肥马尘。
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中,可以发现杜甫毫不隐讳科场的艰难和无自尊的经历,诗中也明白无误地说,自己要去求施舍,求了施舍还得去拜见官员……还有一事更能说明杜甫并非“木头疙瘩”,他献过吹捧皇帝的“三大礼赋”,讨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就一个有职无权的参谋。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第一节谴责战争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
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
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杜甫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惨痛情景的时候,就以敏锐而忧患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将面临的灾难。
他的忧患之心几乎要漫过终南山了。
他回到家的一夜之间,头发就变白了,看上去好像一个白头老翁,身体也衰朽了。
但其实这一年,杜甫才四十四岁。
果然,就在他回到奉先不久,就听说了安禄山起兵范阳之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而且他们的部属大部分也都是胡人,因此,这一场动乱从本质上讲,是民族间的斗争。
异族势力入侵,对汉民族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由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然使双方陷入疯狂之境,杀红了眼是常有的事情。
杜甫在逃亡和被掳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叛军屠杀人民的罪行。
这年的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潼关之后,潼关守将哥舒翰降敌,叛军长驱直入。
杜甫当时已由奉先转迁到白水县的舅舅家里。
白水县离潼关不远,自然很快就沦陷了。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当时,从洛阳一带向西北方向逃亡的难民达到百万计,还夹杂着潼关失守后逃亡的军队。
杜甫就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之中,和普通难民一样承受着惊恐、饥荒、疲乏和被捉的命运。
这次逃亡,由于难民之多,也没有组织,人们争相逃亡,被践踏而死的就有不少。
年轮故事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原来是这个原因
年轮故事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原来是这个原因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
科场倒霉蛋实际上杜甫有着非常高远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当时常规的入仕路径是科举考试,尤其进士科已经成为显科,由进士登科名列显位者不乏其人。
杜甫曾经两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暂时结束了吴越之游,到上都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
此年正月,玄宗籍田礼毕曾下诏称:“每渴贤良,无忘鉴昧,顷虽虚伫,未副旁求。
”说明朝廷是极其渴望搜罗人才的。
但是杜甫考试的结果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壮游》)。
“考功”指考功员外郎,归属吏部,当时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如果说杜甫第一次考试落榜是因为准备不足,那么第二次落选则纯粹是悲剧了。
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天宝六载(747)的事情,距离上一次考试已经十多年了。
据《册府元龟》记载,此年朝廷明确规定:今承平日久,仕进多端,必欲远贲弓旌,载空岩穴,片善必录,末技无遗。
天下诸色人中,通明一艺已上,各任荐举。
仍委所在郡县长官,精加试练,卓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具名送省。
仍委尚书及左右丞诸司,委御史中丞更加对试。
务取名实相副者,一时奏闻。
杜甫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还是颇为自信的,正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言“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无论诗还是赋均有极高造诣,又如在《进雕赋表》中称:“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从这些句子不难看出,杜甫对自己的才能是有信心的。
当时的相国是李林甫。
他担心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元结《喻友》),名义上是担心这些人的粗言俚语造成皇帝难堪,实际上是担心应试举子对自己有非议。
李林甫在当时名声极坏,“口蜜腹剑”一词便是对他的形容。
历史趣谈: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杜甫竟然"被落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杜甫竟然"被落榜"
导语: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
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
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
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
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
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
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
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生活常识分享。
杜甫弃官奔秦州原因再探析
收稿日期:2020-08-06作者简介:陶成涛(1986-),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杜甫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宦家庭,早年旅食京华,十载求官,终于在四十四岁获得微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关中属县尽失。
杜甫从白水县举家逃难,沿北洛河河谷北上,将家小安顿在鄜州羌村,然后欲投奔新即位的肃宗皇帝,中途被叛军抓获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757)春末,杜甫从沦陷的长安奔赴肃宗凤翔行在,官授左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自华州弃官,举家前往秦州,当年九、十月间已在秦州,并于当年年底抵达成都。
杜甫从华州司功参军弃官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杜甫半生辛苦“求官”,到四十八岁忽然“弃官”漂泊,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人生阶段,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诗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学界对此问题的探究所取得的进展,是否有可补充之处?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杜甫弃官诸说平议杜甫弃官华州司功参军的原因探析,学界目前有以下数种说法:(一)“关辅大饥”说此说出于史传,也是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
《旧唐书·杜甫传》载:“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
”[1]卷一百九十下,5054因此,“关辅大饥”说就成为具有史料依据的重要说法。
《新唐书·杜甫传》因袭了这种说法:“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2]卷一二六,5737加强了此说的认同度。
北宋王洙整理《杜工部集》并作序,将史传记载进一步落实为杜甫弃官的原因:“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
”[3]2239之后宋人赵子栎《杜工部年谱》也认同史传之说:“乾元二年己亥,……关辅饥,弃官西去度陇。
”[4]446册,255页上同时期稍晚的鲁訔《杜工部诗年谱》亦云:“二年己亥,公年四十八,春,留东都。
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滏水,郭子仪断盟津退守洛师。
公有《新安吏》《石壕吏》等诗。
论杜甫之悲剧人生
风雨中执着的躯干——试述子美人生悲剧及其成因班级:2013级国汉2班姓名:孙雪华学号:20134894 摘要: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初唐开元盛日到安史之乱过后社会混乱、民生疾苦的两个俨然不同的时代,而出身官僚家庭、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杜甫则更是在亲眼目睹一个时代大变革带来的变化后,一直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且寄希望于君主却终不得回报。
无奈只能坚守着他执着的躯干、灵魂,在这样一个大唐风雨中向我们留下一篇篇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一幕幕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杜甫,悲剧,时代,安史之乱,统治者,儒家思想“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句话出自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口,肯定了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诗的典范的不朽地位。
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流露出了对于杜甫悲剧性的人生的些许感慨呢?我想,是的。
众所周知,杜甫在诗歌、文学领域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诗歌使他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就像孔庆翔说的那样他就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而且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即杜甫的诗歌是灿烂的,他的一生是辉煌的。
正是这样的诗歌使他光芒四射,流芳百世;又是这样的诗歌揭露了他的本真、现实与直率,迎来了他悲剧的一生。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国泰民安、“开元全盛日”到安史之乱爆发,社会混乱不安,变得“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过程。
就是这样的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大变革无可厚非地给他的人生以至于他的诗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我们后人读到杜甫时都会弥漫着一种无从可知的悲剧的色彩。
这也正是学界大部分学者所看到的杜甫的一大悲剧之一------时代的局限。
那么,在经历国家的危机、感受人民的疾苦之前,青年时期的杜甫和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的热诚不曾减退,面对暴乱和一切残酷事实都不会逃避、并给予严肃的正视洞悉时代的症结的一位现实的用诗歌去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圣人。
历史趣谈:杜甫游江南 或导致他735年科举的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杜甫游江南或导致他735年科举的失败导语:唐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有过一次短暂的漫游郇瑕之游。
这一年,河南洛阳的洛水泛滥成灾,房屋倒塌,河里的船只沉溺了不少,就连坚固无唐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有过一次短暂的漫游——郇瑕之游。
这一年,河南洛阳的洛水泛滥成灾,房屋倒塌,河里的船只沉溺了不少,就连坚固无比的永济桥都给冲垮了,严重的水患让杜甫第一次出了趟远门,去了郇瑕,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猗县一带。
然而,这次因为天气原因而去避灾的出行,留存下来的信息除了他在那里结识了韦之晋与寇锡,其他的踪迹无从详考。
第二年,也就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刚过弱冠之年的杜甫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漫游:吴越之行。
杜甫刚刚举行完成人礼,时任兖州县令的父亲杜闲不但没被“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古训束缚,而且鼓励杜甫辞亲远游,他甚至在杜甫临行前还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到了南方一定要抽空拜访两个人,一个是杜甫的叔父杜登,另一个是杜甫的姑丈贺撝。
就这样,20岁的杜甫怀揣一颗梦想飞翔的心,意气风发地上路了。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的一生,除了几次短暂的为官生涯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流浪的路上。
这一富有深意的经历,对杜甫个人而言,是生之艰难,但对唐诗而言,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作。
他被冠之“诗圣”,并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虽然毕生动荡不安,但是年轻时期的一次江南远行,却是人生一次难得的自由之旅、审美之行。
从江宁(南京)到吴越,刚过弱冠之年的杜甫的这次青春壮游,一游就是四年。
江南的秀山丽水,不仅滋润着他那颗年轻而烂漫的诗心,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形塑了他的审美与人生意趣。
生活常识分享。
《杜甫传》一个人的悲哀史心得札记
《杜甫传》一个人的悲哀史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杜甫传》。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杜甫这个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杜甫是一名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
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转衰。
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的一生漂泊不定。
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年少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取功名,却失败而返。
后来,他困守长安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最为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磅礴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经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5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读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担任参谋,检校工部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因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但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心酸,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
杜甫最为著名的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便是“三吏”“三别”,他将自己对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的精粹。
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的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道出多少人的希翼,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
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可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杜甫遍布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
困惑与超越──论杜甫的悲剧命运
困惑与超越──论杜甫的悲剧命运
窦筠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
文人骚客式的文学崛起,激发出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及文人思想。
其中,杜甫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与后世文人有着深刻的
共鸣,因而被流传至今。
然而,杜甫并不止于千古流芳,他也曾饱受
屈辱,在由官僚统治下,伴随着无数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他只能无可
奈何而深陷在苦痛的悲剧命运之中。
杜甫的悲剧命运与他的农村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一个低贱
的家族,杜甫被认为非常不合适进入封建社会,他在这个官僚社会中
暴露在不停的政治变故、宰相之争、贵族的地主经济和贫苦农民的抗
争中,杜甫受到社会的种种压迫,常常被他的家庭劫持,无法艰苦卓
绝地读书。
他三次考入金陵书院但未能官职,每次他只能选择出走以
躲避百般烦恼,但这也只是在延迟了不可避免的命运。
因此,他无力
抵抗工具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得不孤立无援地活在无比贫贱的生活之中。
杜甫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源于社会的不公,他的艺术创作也与其不可调
和的内心矛盾有关,夹杂着智慧与感伤,渴望与沮丧,这使他难以实
现自我价值和自由追求,这让他只能望穿秋水,倦怠于光阴,在黑死
亡的面前不禁喃喃地说:“萧萧微风细雨来,春来不复复春天” 。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段被困惑与超越的历程,不仅他的文字让世人唏嘘不已,他的败亡之路亦成为后人珍视的警示。
然而,他即使在悲剧的命运之中,仍能振作,丰富自身的情感,练就精湛的文学功力,其精神底蕴和文艺进化的牺牲树立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伟大英雄。
杜甫与唐朝诗人诗史之神的悲凉人生
杜甫与唐朝诗人诗史之神的悲凉人生杜甫,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神”。
他的诗作以其深沉、悲凉的风格,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杜甫自身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悲凉与挫折,这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一、早年经历的波折与失意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出身于一个陕西渭城的贫寒家庭。
从小至少九次考取功名都遭遇失败,不得志的经历让他充满了失望和挫折感。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官场的腐败深感痛心,这也成为他后来诗作的重要主题。
二、战乱与逃亡的苦难岁月杜甫身处的时代正是唐朝晚期,国家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残酷景象,无辜百姓的流离失所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让他深感无力和绝望。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多次逃亡,这期间他所经历的流离失所、生活艰难等艰辛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实而深刻的表达。
三、贫困与家庭的破碎除了战乱,杜甫还常年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的官职低微,赴任的地方经常遭遇自然灾害,所得微薄的俸禄无法维持他和家人的基本生活。
此外,他的家庭也多次遭受不幸,他的儿女相继离世,妻子也早逝。
这些打击和痛苦堆积在他内心,在他的诗作中流露无遗。
四、诗人之路上的孤独与追求尽管在人生的道路上,杜甫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以诗作为宣泄心声的途径,以此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然而,他的作品往往被官方视为批评的对象,遭到了封禁和打压。
他的理想和追求在官场斗争中渺小而脆弱。
五、后世的传承和崇拜尽管在他的一生中饱受困扰和痛苦,然而,杜甫的诗歌却流传至今,被后世无数的读者所崇拜和传诵。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为人民发声,这也使他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
六、结语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凉和挫折,他的诗作承载了他对社会苦难和个人经历的反思和宣泄。
他的作品不仅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的瑰宝。
杜甫用他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悲剧般的人物和众生活在苦难之中的普通民众,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篇章,让人们对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情感流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
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唐玄宗一看非常高兴呀,这文章来的太及时了,整个就是给他粉饰这次活动的,史书上记载说“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我看完这个文章以后,马上就说让这个人在集贤殿书院里边等待我的'诏书,让宰相给他出题目,测试他的文章,这个意思在哪儿呢?要准备选拔他,任命他了,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关于这个事,杜甫在两首诗里面都有过记载,有一首诗叫《莫相疑行》,怎么说的呢?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想我当初的时候,这是回忆的,想我当初献上这三大礼赋之后,一日之内声名显赫,我写文章的时候,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们,是不是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这些院士们,就围的像一堵墙一样看他写文章,很骄傲呀,不管人家是不是围成一堵墙,他反正自己认为人家是围成一堵墙,这种感觉很重要,就是很有人物感。
可是,下面这首诗就不好了,说什么呢?说:“气冲星像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沦”又说:“竟与蛟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
”实验了半天,大家也都觉得我这文章写得也不错,皇上也觉得我这人还行,可是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麻雀呀,小鸟呀唧唧喳喳的,最后我这个事就没成,通俗一点就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整个这个事是有一个过程在哪儿呢?就是先献了三大礼赋,非常的合乎这个时机,皇上看了以后很高兴,马上下命令,让他在集贤殿书院里面待诏,让宰相负责出题目,测试一下这个人的实际水平,测试完了以后,品评文章完了以后,结果并不好,什么结果呢?史书上记载,八个字叫“送隶有司,参列选序”,什么意思呀?就是档案、材料,求职的东西都放在档案材料里头,备选,将来有机会了电脑里边调出来再说,现在当下兑现,不行。
按理说文采如此之高,还得到皇帝的赏识,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又表现神勇,杜甫走向政治的前台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可是最后,为什么会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这样一个奇怪的结果呢?这岂不是如同被打入了冷宫一样,其中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按道理这是皇帝亲自下的这样一个诏书,这样一个指示,关键还是在宰相的身上,所以李林甫他要不死,这杜甫就很难抬头,当时的宰相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林甫,一个是陈希烈,陈希烈虽然这个时候已经跟李林甫不对付了,但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他基本上还是听李林甫的,他是排在李林甫后边的,关于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直接的材料说明,是李林甫把他给弄掉的,像上次,我们就可以说,因为史料里面直接就记载,一个都没录取,但这次的情况不一样,这次没有直接证据,我们就可以又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就干吗宰相这次不录取他?那我们就在想,他上次不是说了吗“野无遗贤”嘛,可巧了,杜甫就是当时那个“野无遗贤”里面那“一贤”,这时候怎么又有“遗贤”了呢,如果把杜甫录取了,李林甫就等于扇自己的嘴巴,所以,如果要把这事,彻底做绝一点,那这次还是不录取,但是不录取,这是皇上亲自打的招呼,也说不过去,那就来个什么呢?来个备案,我又不是说不用你,但我现在也不是利利索索的用你,就把你先放着,先放一放,别急,杜甫是很着急的,可是对李林甫来讲,这可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问题,他得跟上一次的那个决定,可能得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做这样一个推测。
杜甫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答:杜甫的悲剧命运体现在人格上的矛盾,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身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位伟大诗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展示出来的。
在文学史上,杜甫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在生活上产生了诸多困惑,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也酿成了杜甫的悲剧命运。
第一、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
在封建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人格都面临一个考验,即怎样在做官入仕的同时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完整。
杜甫同样是以做官为政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始终把从政佐君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人格的依附性和书生的依附地位在求官时充分表现出来。
杜甫周旋于王侯之间,时时感到羞愧难忍。
所以,当他最终谋得一糊口之职时,便终于自省自审,写出了“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大彻大悟的诗句。
杜甫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做出“独耻事干谒”的反思时,他就战胜了困惑,在独立与依附之间做出了选择,同时,也超越了时辈。
第二、仕途:致君与制于君。
做官的目的是要“致君”,而做官后却不得不“制于君”。
这是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士人面临的又一困惑。
为了做官,杜甫经历了人格上的痛苦选择,而真正做官以后,却又深感失望。
但他“致君”的积极性越高,“制于君”的风险也就越大。
杜甫经历挫折后,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排解这个困惑了,因而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
他只是善良地希望这只是自己独特的遭遇,而没有想到这是当时一切富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都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第三、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
杜甫的种种困惑,都是通过他那神来之笔得以表现的。
他在文学上的抱负也是超越古今的,其理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实质上,杜甫是向自己挑战,同时也向诗坛提出了挑战,超前的困惑由此而生。
或许杜甫早就预料到自己生前的落寞和身后的热闹,因此他才能坦然处之,在寂寞中跋涉,登上了中国诗坛的最高峰。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和曲折荣辱,是大唐帝国的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
他少年时期,曾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就如同兴盛的大唐王朝一样怀揣着巅峰盛世的梦想。
他幸运地亲眼见证了整个大唐的开元盛世,又不幸地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天旋地转。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盛世之中仕途功名的艰难和乱世之中国破家亡的痛苦。
在盛世,他没有升斗小民的自豪与幸福。
在乱世,他也没有治乱兴亡的仕途与道路。
但是却留下了上千首见证历史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圣”。
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
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一、命途多舛,亲身经历盛世的衰落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
公元756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
大军压境,长安完全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当时,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
杜甫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出发,想逃到白水,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他伤心欲绝,追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儿子饿死期间的沿途见闻,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对杜甫的疑问
对诗圣杜甫的那些疑问一、杜甫在长安,为何难做官?以杜甫的才气,为何在长安西漂十年,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在科举崇尚诗文的中唐,杜甫不至于一无所得,却为何始终郁郁不得志呢?杜甫的文章好,却为何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第?朝廷不识好歹,固然不可否认,但绝非唯一的原因。
他的愤世嫉俗,乃至他与世不偶的习性,恐怕也是他“不得志”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时的官场,虽然还在竭尽全力笼络人才,但满潮的官员中,已经充斥着大量的李林甫式人物了。
杜甫“生不逢时”也是注定被遗弃的。
(其实自“三代”到如今,“逢时”的才子们,多半也是苟且有术,仅此而已。
这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中国社会,被埋没的人才,要远远多于被发现的人才;被发现的人才,要远远少于被重用的奴才。
“科举制”无疑是古代中国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在“权大于法”的社会里,“科举制”也往往流于形式)。
杜甫的“不合时宜”,是造成他长安十年落魄人生的重要因素。
当然这不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是杜甫自己的深切感悟。
唐时做官,一般非科举莫属。
中唐时的科举主要是“进士”与“明经”,两科分别考试,其中进士主考诗、赋、论、策;明经主考帖经和墨义。
以杜甫的专长和爱好,当然会考进士科。
事实上,杜甫曾于23岁时,回故乡河南参加“乡贡”,第二年又参加“进士”考试,均以落第收场。
此前,杜甫一直过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他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过着官二代的优裕日子。
即使在进士落第后,杜甫也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未来,依然逍遥的游历在齐鲁大地。
直到公元747年,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以期实现“野无遗贤”的成就。
此时的杜甫已经35岁了,他来到长安,应试不第;四年后的751年,39岁的杜甫,再次响应唐玄宗举行的“太清宫、太庙、天地的祭祀大典,呈上了他的“三大礼赋”。
这一次惊动了玄宗,杜甫被授命待制,也就是排上队准备做官。
又四年后,杜甫才被授予“河西尉”—一个连七品都算不上的芝麻官。
二十多年的游荡生活,使杜甫养成了眼高手低的积习,他看不上“河西尉”这个差事,愤然拒绝了。
诗圣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他的仕途不如人意,遭遇更是波折坎坷
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他的仕途不如⼈意,遭遇更是波折坎坷导语:杜甫被誉为诗圣,现在的我们最多是在他的诗中了解到他,但是我们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了暮年的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但是杜甫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呢?他是如何⼀步⼀步⾛到了我们现在⼤众所认知的杜甫。
诗圣杜甫的年少时期是怎样的呢,是否也像他暮年那样凄凄惨惨杜甫在年少时期可算是活的潇潇洒洒,杜甫在年少时期,⾝处于仕宦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杜甫很有天分,使得年少的杜甫在⼼中已经具有远⼤抱负。
随着慢慢长⼤,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这个好奇的少年,杜甫想要出去看看这⼤千世界。
加之在当时的社会,⽂⼈通过漫游是个很流⾏的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结交政治朋友,进⽽达到⾃⼰的政治⽬的的⼀个良好的途径。
于是,杜甫带着对⼤千世界的好奇与⾃⼰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
(图⼀:杜甫早年的作品《春夜喜⾬》)他在漫游的途中曾经顺带考过⼀次科举,但是没考中,当时的杜甫并不在乎,觉得⾃⼰还年轻,在以后的路上肯定会考中的。
杜甫在那时之所以能够活的很潇洒,那是有经济基础的,杜甫的⽗亲当时在做官,杜甫在漫游途中所需要的费⽤⾃然不是问题。
杜甫对于第⼀次科举考试的失败表现的并不在意,可能还有⼀个原因,当时正处在盛唐之盛的时期,当时的年轻⼈的思想与家国的命运往往联系紧密。
在那时的杜甫就写出了这样的千古佳作《望岳》,"会当凌绝顶,⼀览众⼭⼩"其间可以看出正值⼤好年华的杜甫⼼中的远⼤的理想与抱负。
(图⼆:展现杜甫远⼤的政治抱负的名诗)杜甫进⼊长安,⼀⼼准备开始他的政治⽣活,但是能⼊他愿般顺利吗杜甫曾参加过⼀个考试,这个考试不是科举考试,它叫做制举。
制举是什么呢?它是皇帝的⼀个想法,当时唐⽞宗想要⼴招天下之贤才,便下了这么⼀道命令,让天下但凡是有⼀技之长的⼈,都来京城参加考试。
这么⼀看,这皇帝想法不错,但是当时的宰相是李林甫,这个李林甫耍了⼀个⼿段。
他说,那些⼈都没见过世⾯,万⼀来了吓到唐⽞宗怎么办?所以你们各个州县先进⾏选拔,到时候把选拔出来的⼈聚集到京城来参加我们举办的考试。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的小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小编为大家推荐杜甫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杜甫小时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
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
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
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
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
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
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
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
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
“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
《杜甫》再试失利读后感
《杜甫》再试失利读后感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儒冠多误身
儒冠多误身杜甫来到长安,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十分冷漠的现实。
杜甫在长年困守十年,仕途不畅,生活穷困,进不得路,退又不甘心,处在人生的最低谷。
年,杜甫来到长安。
这时的政治显露出日趋腐化的迹象。
唐玄宗作了三十多年的皇帝,海内升平,社会富庶,他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麻痹了他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
他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对外边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模糊,从一个精明有为的帝王变成了一个糊涂天子。
有时他也会想到人民,减免百姓的租税,但那些贪污的权臣的横征暴敛比他所减免的要超过许多倍。
他把一切政权都交给中书令李林甫。
李林甫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不利,于是摆布阴谋,控制了科举考试。
正是在这背景下,杜甫走进长安,找寻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迎他的却是十分冷漠的现实。
他出席科举考试,但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却不想一人及第,还向玄宗上奏侍宴“野无遗贤”。
这时,杜甫该怎么办?他的出路在哪儿?杜甫并没退出。
玄宗在年正月八日至十日的三天内相继举办三个盛典;祭拜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
杜甫正深感无路可走,于是趁着这机会译成三篇《大礼诗赋》,把《入三大赋表中》资金投入延恩匦。
想不到这三篇竟出现了效果,玄宗读后,十分赞许,使他翰林学士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沦为他长安十年内最夸耀的一个时期。
他在一天内声名大噪,考试时集贤院的学士们紧紧围绕着观赏他。
可是这个幸运地一闪便过去了。
考试后他等候递送,却杳无下文,这也就是李林甫在从中作怪。
他只好长期地等候,要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返回洛阳大居住时,他恐惧地向集贤院的两个学士说道,仕进的前途没多小的期望了,只有承继祖父的名声不懈努力作诗吧。
但这只是一时的牢骚和自我安慰,他并不完全断念。
年又接连地写了两篇赋:《封西岳赋》、《雕赋》,他在这两篇赋的进表里仍旧是渴望仕进,把自己穷苦的生活写得十分凄凉。
同时他也不加选择,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要,请求他们的援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霍 志 军 (99 ) 男 ,甘 肃 天 水 人 ,文 学 硕 士 . 天水 师 范 学 院讲 师 16 ,
一
l 5 — 2
维普资讯
盛 日,小 邑犹藏 万 家室 。稻米 流脂 粟 米 自 ,公私 仓
l e S u y ( I la ia s u ( 、 t d ) tl 1 g( lRe o l! h n e r e
Du u S e ig f rOfie ’ F in s f e kn o f rs a le s c
tU h— n ] O Z i . j
、
盛 世 的憧 憬 和 现 实 政治 之 困厄
Ci f腾 踊 着 一种 激情 、洋 溢 着 恕 卞 义 -、弋 t 『
盛席 时代 ,困 强 盛 ,史称 “ 无 盛1 ” I 十
色 彩 盛 唐 ,这 是 一 令 人冲 I 门嚎 的 l代 ,赴 一个激 情燃 烧 的流 金 岁 川 “ 『 l f 忆 丁元全 f
On te o h rh n i te a d. Du  ̄sfin s d m ( vi e n a( i' p e . t td raim o ti i l i il f ’ i e s ma e hi n) ha i g b e : lt o t ) e ls p e n Ch — t l O l u n s u r itr S e s ta srn e’ i g a e i , x lp e i i ee h sny. ee c hue hso y. o h e tn g taR] rv rt b e an l n Ch n s it t i Ke y wor s 1u u: s e n .’ f ( ’ ta ia e o Fe; t e e a l 1 moa t r ce’ d : )f e kig fIo i。 : rgc lrs u e l eI h x mp e(、 rlcl a t l f a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_ _ _ _ — — — — — — — — — — — — —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 — —
[ 文章编号 】09 66(060 — 1 — 4 1 — 5620 ) 02 0 0 4 5
_ _ _ — — 一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普资讯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年 第 4期 ( (6 X 总第 4) ) (期
杜 甫 求 仕 失败 的历 史 审视
隹 牛 霍 志 军
( 大水 师范 学院 文 史学 院 , 肃 大 水 7 10 ) 4 00
—
—
一
—
—
— —
—
—
一
—
—
一
一
——
杜 甫是 仵儒 家思 想 的熏 陶 F成 K 水I 孩 嗣 1f fJ 蒙 、t年 寒 商 的苦 渎 干 “ , 『 勺 l ti ; 』  ̄' l , o u 裘马 轻 ” 的漫游 活 涵 养 _其 人格 ,以 人 r 卜为
、
的意 i ' , Jq 仁占据 其 思 想 的 中心 出 身 、教 育 、 tv
st n i a g An i ml y a t ii n Ch n — n F g d u s}. Duh’ ahe Si h () l n ft o i tlieu si n in ia. o t sfi lS ste ‘川io ae t n el i l a t lChn ( i g l e
~一
——
~
——
—
—
一
一
一
—
—
— ———
…
—
—
~
1
[ 摘要]文章对杜甫 I顿长安十年 求仕 失败的悲剧根 源作 了考察。杜甫 的求仕 失败 , * I 是封建体制下寒士阶层的共同命运。 同时,求仕 失败使杜甫没有成为 “ 天颜有喜近 臣知”
的御 用文人 ,而在历 史 上树起 一 座 坚韧顽 强 、 自强不 息 的人 格 范 式 。 [ 关键词]杜 甫 ;求仕 ;悲剧根 源 ;人 格 范式
(奉赠 书左 丞 丈 二十 二韵 》 杜陵 有布 衣 ,老大 意 《 )“
廪俱丰实”(《 忆昔》 。_ 渭国泰民安 ,经济繁荣 。 ) 订 『 “ 九天 闾阖开宫 殿 ,万 国衣冠 释冕旒 。 ( 和贾 至 舍 ” 《
f hn s p r n . llS l N mtJUf esh,Ta s u 7 0 0,( ia ieeD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t ' ltJ o a tvri, in h i 410 C me i ll ; £ i :n) h
Ab ta t: Th ril a e n st id( ll e r’(1o g j ( ) f e k n b’I tii l n sr c e atce h sb e l e 1 te y a : 1 tu hl ut 『 l . f ; 1 Iu u s e ig t,;In’ca — f . I f p
理想使卡 甫 1 认为 十 r 入什条( ,他渴 髓 l 会当临绝 顶”的人牛境界 I t : 二“ 作 _各 方 i 『 而的准 备之后 ,他 以 冲p 喜悦 兴 奋之 心情 登 』 盛 唐这 一 历 | 二r 殳的舞 仃 ,嘤 尽情 作 一
番表演 了 然 而 ,摆 往 杜 甫向 的并 1 ・ t 条半坦 之 大道 ,恰 好 足与 其想 像 卡 反J 、充满 芹棘 ; ¨ , J 勺 I J 的坎埘 人生 旅 程 。木 米 ,过份 执 著 -就 包 绵着 夫收 的 冈 产,而 当诗 人 义 尤反顺 地 行时 ,悲 f 就 产生 了 可以 说 ,什 m的求 仕火 帔 ,足封 建体 制下 寒十 阶层 的共 同命 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