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知识讲解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食物蝴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以下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1.生物的生存需求:这包括对食物、水、空气、阳光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需
求。
同时,生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通常从绿色
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网则是一个更复杂的网状结构,包括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4.植物生长的条件:除了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和
土壤。
5.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动物的生活习性: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这说明它们对环
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以上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的生存需求、食物链和食物网、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蚯蚓和动物的习性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学习如何系统地观察自然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2.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 推理: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4. 表达与交流:学会将科学探究的结果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和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
3. 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学习物质的相变过程(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
三、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测量:学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加速度。
4. 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能量的转换与守恒1. 能量的概念:介绍能量的定义,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能量的转换:学习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如机械能与热能、电能的转换。
3. 能量的传递:了解热传递、电传导等能量传递方式。
4. 能量的利用:探讨日常生活中能量的利用和节约。
五、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理解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学习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网的构成。
3. 生物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六、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结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
2. 太阳系的构成:学习太阳系的行星及其特点,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宇宙的探索: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包括望远镜的发展和太空探测器的应用。
4. 天体现象:观察和了解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体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梳理归纳,暑假预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归纳,暑假预习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生命起源与进化1.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具有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基本特征的物质体现象。
2.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包括有机物质、水、温度、辐射等。
3.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包括生命由地球上的简单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生命是由外星生命体传播到地球而形成等。
4.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基础。
5.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征上,如细胞、组织、器官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等。
生物多样性1.生物物种的定义生物物种是指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相似,可以自由繁殖后代,具有一定独立生存能力,且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与其他物种有效区分的一组个体。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丰富程度及在空间分布,生物丰富度及其多样性与维持、养护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和砍伐、培育保护型经济等。
物质的组成与分离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分离的方法物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蒸馏、溶解、磁性分离、沉淀、扩散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由最细小、不可再分的颗粒,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互相结合而成的微小颗粒。
物质的变化1.物质状态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变,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分子和原子彼此结合或分离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如酸变成盐和水、金属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形成盐等。
3.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和实验室做法。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1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生物需要时,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
2、所有动物的生存最终都离不开植物,一些动物离不开另一些动物。
3、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植物生长必需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肥料.土壤.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香蕉(热带雨林)、松树(寒温带)、仙人掌(热带荒漠)。
5、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湿润的土壤里。
6、各种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当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7、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9、从食物网中我发现:(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2)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4)植物是食物链的最低层,凶猛的肉食动物是食物链的最高层;(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0、校园花园食物链: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生产者:蔷薇花;消费者:蚜虫、瓢虫、小鸟。
11、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个海洋。
12、制做生态瓶四个步骤:(1)大油桶,剪掉上面一部分,并清洗(2)装一层淘洗干净的沙,装入半桶自然水域的水;(3)种上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4)植物存活后,放入小鱼、小虾、田螺。
13、生态瓶中加自然水域中的水,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它是水中小动物的食物;水草的作用是供给小动物的氧气、食物也是小动物居住、游玩、藏身的地方,同时可以吸收小动物粪便清洁水。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近100种。
2.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近,没有流动性;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远,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远,可以自由流动。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各不相同。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变化。
4.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量度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量度物质容积的单位是毫升。
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质的质量,利用和量杯可以测量物质的容积。
第二单元:物体运动的规律1. 物体运动的均匀性和变速性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均匀运动或变速运动。
均匀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相等距离;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不相等的距离。
2.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可以用米/秒、米/小时、千米/小时等表示。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4. 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称为轨迹。
轨迹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声的传播声音是可以传播的,一般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介质和振动物体产生。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线在光滑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镜面反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在由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的简要内容概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 2草→蝗虫→鹰
3草→鸟→蛇 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有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注意:拉开的弓才有弹力,没有拉开的弓就没有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鞭炮、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7. 弾簧测力计在生活中常被称为弾簧秤,它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弾簧五部分组成,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