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词次范畴化对应类型的统计分析
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
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范畴理论下的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探析话题:教育学习月季花范畴摘要:从语义学角度看,词与词之间不仅存在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还存在上下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即上义词的词义包含下义词的词义。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范畴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英汉上下义词的构成方式。
研究发现,英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处于最上层的上义词和直接位于其下的下义词倾向于用独立的词表示,只有位于第三层次的下义词才采用“定中构词法”;而汉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倾向于从上至下都采用定中构词法。
关键词:范畴范畴结构上下义一、引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以及上下义关系。
这是结构主义者历来研究的重点。
上下义关系(hyponymy)作为语义关系的一种,是一个“包含”的概念(Palmer,1981:85)。
即上下义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类概念的词包容种概念的词(王寅,2001)。
具体说来,汉语中,如“花”包含“兰花”“月季花”等;动物包含“狮子”“大象”等;而英语中,cry包含有hawl(嚎哭)和wail(恸哭)等,flower包含tulip和rose等。
因此,可以说“包含”其实是一个类属问题。
上层的称作上义词,而下层的称作下义词。
在上下义词构成方式方面,汉语的下义词常用“属+种”的义类构词法,主要就是运用修饰词加基本范畴层次的概念来构成下义词,这使得汉语词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王寅、李弘,2003:135);而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方式相对较少,并且层次也不同,因而缺乏明显的义类标记。
这是英汉两民族对基本层次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知差异所致。
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出发,利用范畴理论,分析英汉语言中上下义词的构词方式,旨在分析这种差异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英汉两民族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范畴理论与英汉上下义词构成方式对比“范畴”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具有不同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是一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赵艳芳,2001:55)。
英语中名化现象分类分析
英语中名化现象分类分析一、引言William Croft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中写到,“人类语言中,相当少的几个非受限共性之一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
”而名词和动词在句法层面中,不是一直在坚持一种属性,这种现象就发生在动词的名词化。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范畴化的概念,认为:不同范畴之间界限是模糊的,范畴化源于家族相似性,同一范畴的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最具“家族”特征的事物被称为原型(prototypes)。
这说明,动词有一个原型范畴,名词另有一个范畴,而动词的名化词就在模糊的界限。
本文试图对动词的名化词进行分类并探讨动词名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英语动词名化的分类以及名化度由于事件中事物和动作的共现关系,名词和动词有时也难以分清。
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名词具有性、数、格的语法特征。
英语动词具有时态、语态和带宾语的语法特征。
具有这种名词或动词特征的词就是典型名词或典型动词。
然而,动词名化后就不再属于典型动词,也不属于典型名词,被称为非典型名词。
因此,有必要考察动词名化词的属性。
动词名化的分类因为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熙对于名词化的意义指称的分类,动词名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熙1983:18-33)。
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形式,名化可分为“转类型”(class- shift)和“转级型”(rank-shift)(Halliday &Mathiessen1999:259-63)。
同样,英语动词名化因所涉及的语言层面不同可分为转类型动词名化和转级型动词名化。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名动连续统概念,曲杨梅,杨忠(2009)提出动词名化度的概念。
动词名化度指名化过程中名化结构所获得的名词典型程度,它以事物的空间性的获得和过程范畴的时间性的消逝为其认知语义基础,并以动词名化表达式的语法功能作为参数来衡量。
动词名化作为典型动词和典型名词之间的语法现象,其内部为空间性和时间性不同程度的交融共存:一个动词名化结构所标示的事物性越典型、过程性越弱,那么其指称性就越强,名化度也就越高,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表现出的名词性语法特征也就越多。
英汉词语表达的分析性和综合性差异与互译实践.ppt.Convertor
英汉词语表达的: 分析性和综合性analytic expression and synthetic expressionOutlineAnalytic & synthetic expression related to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lexicalizationDifferent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n word-formationDifferent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n parts of speechImplications for C-E and E-C translationAnalytic & synthetic expressionSynthetic expression (i.e., one word) is often sufficient to combine what analytic expression can only achieve by using multiple words.Synthetic ex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while analytic by lower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Factors for lexicalization1. Grammar2. Condensing3. Frequency4. CultureGrammarChinese –the tendency of analytic: limited affixes; disyllables; single morpheme words in decline; various predicate structuresEnglish – the tendency of synthetic:free morpheme (-ful /full –less/leas -ship/shape)mouthful/ spoonful/ eventful/ hopeful…fruitless/ sleepless/ useless/ homeless…friendshi p/ partnership/ membership/ citizenship…Condensing物色——绢帛之类贵重丝品——用物色来寻求、交易——寻求(王灿龙2005)帝思其贤,乃物色求之。
汉语词缀“化”与其英语对应项之对比与互译
汉语词缀“化”与其英语对应项之对比与互译中文本文对汉语动词词缀“化”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动词词缀以及它们的派生动词进行对比与互译研究。
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汉、英派生动词的正确理解、恰当使用和准确翻译,亦对现代汉、英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翻译学、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有所裨益。
该研究采用了从词源学、形态学、语用学、语义学和句法学等角度对一定数量的汉、英派生动词进行全面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文共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该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汉、英动词词缀的定义、起源和前期研究;第二章借助语义学和句法学理论对汉语词缀“化”的派生动词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视角对英语派生动词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利用词源学和形态学分析英语派生动词;第五章从文体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人们使用以词缀“化”结尾的派生词的动因;第六章利用语义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理论对汉、英派生动词之互译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七章总结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出该研究的学术意义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相关建议。
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论文结论: a 汉语动词词缀“化”是汉语语法化、双音化以及西方语言通过日语对汉语施加影响的产物。
b 与汉语动词词缀“化”相对应的英语动词词缀有动词前缀en-和动词后缀-ate,-en,-ify和-ize。
汉语动词词缀“化”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动词词缀均有“使……具有某种特征或使……进入某种状态”之意。
c 以词缀“化”结尾的三音节汉语派生动词不能用于直接宾语之前,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派生动词却无此限制。
d 许多以词缀“化”结尾的汉语派生词没有收入汉语词典,而多数英语派生动词却作为标准词汇收入多数英语词典。
e 以词缀“化”结尾的汉语派生词的使用受文体、语用和修辞等因素的诱导和制约。
f 汉、英派生动词的互译主要受语境、语类、语义解释、句法解构、句法重构和语用策略等因素制约。
本研究具有如下意义:a. 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词缀“化”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动词词缀以及它们的派生动词。
范畴化视角的汉英词典名动兼类实证研究——以“拍卖”为例
范畴化视角的汉英词典名动兼类实证研究——以“拍卖”为例邱琳【摘要】在有关为汉英词典进行词类标注的问题上,许多学者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的研究无疑加深了人们对汉英词典词类标注重要性的理解.词类标注有助于确保词类与配例的一致性,提高释义的准确性等.文章以“拍卖”一词为例,以范畴化理论为出发点,对比“拍卖”在几部标注词类和未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和译义情况,并基于语料库对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指出几部汉英词典对该词词类标注及译义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9【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范畴化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动态范畴理论;词类标注【作者】邱琳【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6近年来,词类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汉语不同于英语,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靠形态变化,而是靠虚词和语序,因此,词类的划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特别是在词语兼类问题上,更是百家争鸣。
王仁强(2006)在对8部汉英(汉语)词典O-Z部共有的双音节词条的研究中,发现有1211个词条在词类识别上存在差异,动名类在数量和比例上都位居第一,在24个类别中占46.74%。
[1]各部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词类标注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一些词典只将其标注为名词或动词,造成了词语功能义项的缺失,不利于大家对这些词语的全面掌握。
本文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以“拍卖”为例,考查汉英词典中的动名兼类现象。
我们在对四部未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四部标注词类的汉英词典以及两部标注词类的汉语词典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拍卖”在各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以及译义情况有所不同。
未标注词类的词典中,有的以名词词组或单词译义“拍卖”,有的用动词性短语来译义;标注词类的词典中,大部分词典都给“拍卖”标注为动词,只有《新汉英词典》给其标注为动名兼类。
英汉中动词认知对比研究
嘲
英汉 中动 词认 知对 比研究
口赵 朝 永
摘
要 :英汉语 言 中都有一种称 为 “ 中动结构 ”的特殊 句型 。 “ 中动词”作为 中动结构 的重要表现 手段 ,一直是 中
外学者研 究的热 点。本文拟从属性 、条件 、成 因等方面,分别对英汉 中的 “ 中动词”进行对 比研 究, 旨在从认知角度探讨
比较 这 三 个 句 子 可 知 , 中 动 词 ( m i d d 1 e v e r b S )之
所 以有 别 于 其 他 动 词 ,是 因 为 其 域 内论 元 出现 在 主 语 的位 富 ,许 多 汉 语 小句 在 句 法 层 面 没有 使 动 者 的 体 现 成 分 : ( 2 )a . 德 语难 学 , 非 下功 夫 不 可 。
标 志 。 吕叔 湘 指 出 , “ 动 词 前 面 附有 要 、 好 、难 、 容 易 等 相 分 ( s y n c h r o n i c a l l y d i s t i n c t )的 。 同 中动 一 样 , 被 动 或 后 面 附有 表 可 能 性 的 得 、不 等 附加 成 分 。 ” n 包含被影响主语 ,如b 中的 “ t h e g l a s s ”。就像主动一样, 最 简 方 案 对 生 成 语 法 的 结 构 模 式 作 了调 整 , 生 成 过 程 被 动 包 含 单 独 的 宾 体 和 主 体 。上 例 表 明 了 中动 的构 成 , 特 被视作… 一 个从 “ 词库 ” ( 1 e x i c o n ) 中提 取 词 项进 行 推 导 、 别 是 表 结 果 或工 具 的 中动 ( r e s u l t a t i v e o f f a c i 1 i t a t i v e 演算 ( c o m p u t a t i o n a 1 ) 的 过 程 。 因 此 语 言 的 差 异 主 要 源 于 mi d d l e ):
从英日汉对比分析看汉语动名兼类、转类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
从英日汉对比分析看汉语动名兼类、转类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1吴怀成(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现代汉语实词的分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五十年代的词类问题大讨论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
本文打算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对汉语动名兼类、转类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做一个探讨,尤其是关于动词的名词化问题。
我们认为名词化是语言的一种共性现象,但是名词化又具有层次性。
文章把名词化分为短语层面的名词化和词汇层面的名词化,这对认识汉语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因此人们常常把不同层面的名词化问题混为一谈,这也是造成“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到底有没有名词化之争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兼类;转类;短语层面名词化;词汇层面名词化;句法化0 引言0.1现代汉语实词分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讲语法就必然讲词类。
沈家煊(2009)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很新颖,富有启发性。
该文主要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研究中面临的两个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第一个困境是,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其解决办法是“关联标记模式”;第二个困境是,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扩展规约”,满足“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2;其解决办法是提出汉语的词类系统中实词类属于“包含模式”,图示如下:形动名0.2我们认为沈文对第一个困境解决得较好,本文不做讨论。
本文重点通过英日汉对比1本文曾在“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宣读(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4月11日),会后做了较大的修改。
在此向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文中不足之处盖由本人负责。
2所谓的“简约原则”是朱德熙(1985:77)反对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一个主要理由,这种词类体系违反了语法分析的“简约原则”,即不要增加不必要的步骤和名目。
所谓的“扩展规约”是指以一个成分为中心加以扩展,扩展后的结构的语法性质跟中心成分的语法性质一致。
动词次范畴英汉论元对应关系获取
汉等 多种 语 言 方 面都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成 果 , 跨 语 言之 间 的研 究还 很 少 。 该 文提 出 了一 种 基 于 主 动 学 习策 略 的 英 汉 但 动 词 次 范畴 论 元 对应 关 系 自动 获 取 方 法 , 种 方 法 可 以 在 双 语 平 行 语 料 上 , 乎 不 需 要 任 何 先 验 的 语 言 学 知 识 的 这 几 情 况下, 自动 获 取 英 汉 论 元 的 对 应 关 系 。 然后 我 们 将 这 些 对 应 关 系 加 入 了统 计 机 器 翻 译 系统 。 实验 结 果 表 明 , 融
合 了英 汉动 词 次 范畴 论 元 对 应 关 系的 S MT 系统在 性 能 上 有 明 显 的提 升 , 明 了 自动 抽 取 的 对 应 关 系的 有 效 性 , 证 也
为 S T提 供 了新; 器翻 译 ; 词 次 范畴 化 ; 语 言 论 元 对 应 关 系 ; 人 机 动 跨 自动 获取 ; 计 机 器 翻 译 统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TP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Ab t a t sr c :Th e b s b a e o ia i n ( C e v r u c tg rz t 0 S F)i r r fca sfc to a e n s n a t e a i r f e b a d i sa mo e b i ls i a i n b s d o y t c i b h v o so r n t e i c v i c mp s d b e b a d s v r la g me t .Re e t th sa ta t d s b t n il e e r h s f ra sn l ln u g , s o o e y a v r n e e a r u n s c n l i a tr c e u s a t s a c e o i g e a g a e y ar e g En l h a d C i e e .. g i n h n s ,wh r a h r s —i g a u c t g rz to e n s mo e s s e t fo t. W ep e e t s e e st ec o sl u l b a e o i in d ma d r y t ma i e f r s n s a c rs n
专四语法范畴化
专四语法范畴化专四语法范畴化是指将英语语法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过程。
通过对语法知识的范畴化,学习者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和应用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在专四考试中,语法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掌握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语法范畴化则是在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将不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分类,形成一个有组织的体系。
语法范畴化的基本分类可以包括:词类、句法、时态和语态、语序和连接词等。
1. 词类范畴化:将英语的词汇按照其功能和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数词等。
对于每个词类,学习者需要了解其基本特征和用法,掌握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2. 句法范畴化:将不同类型的句子按照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分类,包括简单句、复合句和复合-复合句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句子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句子结构和语序。
3. 时态和语态范畴化:将英语的时态和语态按照其用法和形式进行分类,包括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进行时和被动语态等。
学习者需要熟悉不同时态和语态的构成规则和用法,能够准确地表达动作的发生时间和语气。
4. 语序和连接词范畴化:将英语中的语序和连接词按照其功能和使用场景进行分类,包括主谓语序、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语序和连接词的特点和用法,能够正确地连接句子和表达逻辑关系。
通过语法范畴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此外,语法范畴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规则的逻辑和内在关系,提高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法范畴化是专四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语法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学习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则,提高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汉重复现象对比
教育博览Education Expo重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出现于英汉语言当中。
但以往的研究对重复的分类较为模糊,本文对英汉重复进行了新的分类,并且对比分析英汉语言重复,有助于我们进行英汉互译。
一、重复(repetition)重复现象出现原因可以用信息论来解释。
而重复既可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也可看作修辞手法。
(一)重复出现原因英汉出现重复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可用信息论(Informatics)相关原理解释(C.E.Shannon 1949)。
信息论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立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
其中,冗余信息(redundancy)是信息论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指的是超过传递最少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量。
信息传输效率的高低受到噪声干扰(noise)等的影响。
若要克服噪声干扰,可添加冗余成分,使得错码率相同的前提下,信息错误量减少。
在这样一个理论前提下,英汉语言中出现的重复现象便可得到合理解释:英汉中重复现象,就是利用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正确率[1]。
(二)重复定义与分类国内外对重复的定义繁多。
如将重复看作一种修辞手法。
中文重复被划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英文重复除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外,将变异类型也归为重复修辞格,即分别根据不同位置、不同结构以及不同语言成分把重复细分为十几类,如首语反复、连词反复,同源反复等(李国男2002)。
重复分类可类比语言学分类,划分为音复(phonological repetition)、词素重复(morphemic repetition)、句法成分重复(syntactic repetition)和语义重复(semantic repetition)等。
本文从此分类出发,主要探寻合成词内部不同的词素、语素之间的重复;句法成分中名词短语的重复;异词语义的重复。
二、合成词内词素重复在汉语中,此类重复十分常见。
但英语合成词内部出现词素重复的现象较少。
(一)汉语合成词语素重复汉语合成词语素重复现象出现得比较频繁。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示某一类 事 物。充 当宾 语 时 相 当于 一 个名 词 , 时 有 “ 可 以省略。 的”
因为动词 的语义性 质并没 有完全 改变 , 也体现 了典 这
认知语法强 调语言 的不 自足性 , 言能力 必须参 语
照人 的认 知 能 力 。索绪 尔 提 出 了语 言 符 号 “ 意 任 性” 的观点 , 说明符号在 它形 成之初 , 不是 自然 生成 并
有些特 征并不 占有 中心位 置 , 就不 具备典型性 , 也 那么
某个范畴成员 占据 的典 型特征越 多 , 那么 它在这个范 畴成员里对这 一范 畴更具 典型性 。相反 , 一个 范畴成 员 占据典 型特 征越少 , 那么 它在这个 范畴对这 一范畴
词之 间的转换无 形态 上 的变化 , 要通 过动词在 句 中出
分是不能直接担任 宾语 的 , 与之 有关 的现象 可分 为 四
型宾语词类和非典性宾语词类 的差异所在。典型宾语 词类是纯粹 的名词 , 非典型 宾语 词类是整 体上具有名
词性质的短语 , 同时还带 有动词 的语义特征。 ( ) 二 英语及物动词宾语词类 英语语言事实 明确 显示 , 纯粹 的名词短语作 为最 典型的名词性成 分 , 担任宾 语。非 名词性成 分在一定
不具有典型性 , 占据边缘成分 。 典型宾语 词类 是名词性 的,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的, 而是某一社会共同体共同遵守 的或 接受 了的规则 , 而这个约定 俗成 的过 程容 纳 了人 们 对 客 观世 界 的认
识, 这一团体的文化情 景因素。因此 , 对某一 语言的理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借词是语言演变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既是语言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通常将借词看作是语言间的横向借用,即某一语言从其他语言中直接借用词汇。
然而,随着语言接触现象的增加,语言借用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横向借用,转向了纵向借用,即一个语言在自身内部的不同语义领域中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正是聚焦于这种纵向借词现象的认知过程。
一、纵向借词的定义纵向借词是指一个语言在内部不同的语义范畴中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
这种借词通常发生在两个语言的语义范畴相似或相近的情况下。
比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自中文的借词,如“wok”(炒锅)、“kung fu”(功夫)、“feng shui”(风水)等。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属于具体的词汇,但在英语中却成为了抽象的词汇,被用来指代一类特定的事物或概念。
二、纵向借词的认知过程纵向借词的出现离不开借用语和借入语之间的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相似性。
在认知过程中,借用语的来历会被被借入语所采纳,成为借入语范畴中的一个成员。
这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初期认知:在初期认知阶段,借用语被引入到借入语中,但表达的还是其原始的意义,只是在表达方式上适应了借入语的语音特点。
这种初期认知的特点是词汇的直接借用,语义范畴的转移并不明显。
2. 后期认知:在后期认知阶段,借用语在借入语的语境中被重新评价和解释,其语义范畴逐渐转移到了借入语的相关范畴中。
这个过程需要借入语的语境、使用者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共同作用。
通过不断的使用和交流,借用语在借入语中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三、纵向借词的联系与差异纵向借词的认知过程和横向借词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借词过程中的语音和语义的相似性,借用语的范畴与语法结构的适应和转移,以及借用语在借入语中的语用功能的满足等。
然而,纵向借词和横向借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纵向借词更多地涉及到语义范畴的扩展和转移,而横向借词通常只涉及词汇的直接借用。
英汉词类转化对比初探
英汉词类转化对比初探摘要:本文就英汉词类转化对比问题,从英汉词类转化的历史回顾、英汉主要词类转化对比、英汉次要词类转化对比等作了阐述,从语言发展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词类转化的现象。
关键词:英汉词;历史;转化;对比;变化中图分类号:H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83-01一、英汉词类转化的历史回顾英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词类转化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转类词一般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所以能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
比如,“The president towered over everyone,stiff on braced legs,in a big brown suit.”-Herman Wouk The Winds of War。
“tower”以高而著称,这里比喻总统像“塔”一样耸立,刻画其高于别人。
名词经这么一转化为动词使用,传神达意,形象逼真。
中国文人学者常以词类活用使字词得到锤炼,获得炼字达物的效果。
如陆放翁《诉衷情》词句“胡未灭,鬓先秋”(“秋”为名词动用);又如王安石的《船舶瓜洲》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形容词动用。
)二、英汉主要词类转化对比1.名转动。
英汉语中转化最活跃的三个词类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其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使用最为频繁。
在这一转化当中,英语和汉语显示了一定的对应性。
比较下面两句话:①They knifed the enemy sentries to death and got into the ammunit ion depot.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史记一廉颇蔺相如传》)其中“knife”和“刀”的意义(用刀杀)和用法(名转动)均相同。
类似的英汉对应词语还有以下一些,plough—犁,hoe—锄,rake—耙,shovel—铲,lock—锁,bar—闩,file—锉,saw—锯,hammer—锤等。
英汉词化现象对比分析
英汉词化现象对比分析*表达同一个概念的时候,不同语言的词化程度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内容。
一、英汉词化程度及特点对比词化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词化研究宜采用多元化视角,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察。
词化程度包括单纯词、派生词、合成词和短语四个级别。
语义较为复杂的概念如果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高;如果必须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低。
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构词手段和词汇发展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英语中的词化程度要高于汉语,以分析英汉动词为例,英语中,运动动词常包容方式意义,词化程度很高,运动的路径及方向意义主要由非词化的方式,即由单独的动词附加成分来表达;汉语中,运动动词只对几种基本运动方式做概括区分,详细的方式意义主要由动词的附加修饰成分即状语来体现,词化程度很低,且运动路径及方向信息常整合在动词中,因此,汉语动词在路径意义上化程度较高。
/笑0类动词是自然语言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从两种语言的语义成分容量看,英语/笑0类词在概念化过程中集多角度于一体,而汉语则从单一角度出发。
英语/笑0类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合并,由此表现出大的语义容量,如英语/chuckle0,包容/呈现模样0、/声音0、/伴随情况0等几个义素项,而汉语则找不出包容上述几个义素项集合的词或短语与其完全对应,由此昭显出英语词高度概念化。
目前,语义成分分析理论是最有效的分析对比语言词汇的方法。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提出来的,其方法就是把一个词的意义分析为若干个构成成分0[2]。
/正像化学中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音位学中可以把语音分解为区别性特征一样,语义可以继续分解为更小的语义成分或称为语义特征0[3]。
语义成分分析法除了对亲属词汇的语义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之外,还非常有益于不同语言之间词汇的语义对比。
二、英汉词化模式对比(一)词缀化模式在英文中,词化模式运用了大量的前缀和后缀,使得新词的构成既简便又易于理解和流传。
英语词类转换的多元分析
英语词类转换的多元分析张雅琳【摘要】Word-class shif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English vocabulary.It is also a relatively active word-formation process in modern English.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from four levels:philosophy,semantics,prototype theory and metonymic model.The author thinks there is deep mechanism below word-class shift.The unity of objective world supplies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hift,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human categorization determines the possibility and imbalance of nguage is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human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cognition.%转类法是现代英语中一种较为活跃的构词方法。
词类转换有其深刻的动因,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为转换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范畴化的认知能力决定了词类转换的可能性和不平衡性。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符号化表征,语言与认知不可分。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词类转换;多元分析;动因【作者】张雅琳【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2词类转换是英语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转类法是现代英语新词构筑的一种较为活跃的构词方式。
次范畴化语言学
次范畴化语言学次范畴化语言学(Subcategorization Linguistics)是一种关注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它主要探究谓语如何指定它们所需的语言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具备语义和语法上的完整性的句子。
本文将通过介绍其概念、研究方法、历史和应用程度等方面来探究次范畴化语言学。
概念次范畴化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分支,其核心概念是“次范畴”,它被定义为“任何一个谓词都可以被看作某个语言单元(主语、宾语)和语序所要求的配价角色组成的集合。
” 这意味着,一个谓语可以被看作是一组语法性和语义性特征的集合,这些特征决定了该谓语所需的谓语域。
例如,“吃”这个谓语需要一个宾语来完整。
而当谓语选择一个宾语之后,宾语本身的语法特征也需要与谓语的语法特征相匹配。
因此,次范畴化语言学的主要关注点是助动词、感官动词、导向动词等会对句子语法结构产生影响的动词。
研究方法次范畴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第一,采用结构分析技术来分析谓语和宾语。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句子中常见的动作和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谓语对语法和语义的影响。
例如,“吃”这个动词会影响宾语的语法和语义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第二,采用语料库分析技术来分析谓语的组成及其词性。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数据来寻找模式和规律,以此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采用文献调查来分析以前研究中的发现和原始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归纳和演绎来得出结论及发现。
历史次范畴化语言学最初由美国的乔治·盖姆斯在1955年首次提出。
然而,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程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而对于语义学和句法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则直至90年代才开始普及。
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许多其他的语言学分支也借鉴了次范畴化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应用程度次范畴化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显著的应用是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语义识别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单语 动词 次范 畴化统 计分 析 的研 究 已经在 英 、 、 汉
德 、 克 、 班 牙 、 萄牙 、 腊 等 语 种 中取 得 了很 大 程 度 的进 捷 西 葡 希 展 [ ]并 在 不 同程 度 上 建 立 了 有 助 于 单 语 信 息 处 理 的 次 范 1 ,
然 检 验 的 统计 过 滤方 法 初 步估 计 了 6 4种汉 英 次 范 畴 化 对 应 5 类 型 的概 率 分 布 ; 3节 根 据 汉 英 句 法 特 点 对 次 范 畴 化 对 应 第 类 型 进 行 了语 言 学 分 类 ; 4节 针 对 每 一 种 对 应 类 型 和背 景 第 语 料 进 行 了 基 于 支持 向量 机 的语 言 学 类 别 标 注 和 统计 可靠 性 分 析 ; 后 总 结 全 文 并 指 出 此 后 的 可 能研 究 方 向 。 最
( c o fCo S ho lo mpue ce c n c oo , r i nsi eo c n lg Ha bn 1 0 01 Chia z trS in ea d Tehn lgy Ha bn I tt fTe h oo y, r i 5 0 , ut n )
A ̄t c B s d o r e s a eCh n s - n l h p r l l o p s t i a e e c i e y t ma i e p rme to t t t m t a e n l g c l i e e E g i a a l r u ,h s p p rd s rb d a s s e t x e i n fs a i i a s ec c sc c la a y i o i n u l e b s b a e o ia i r Fis l , t e ia n r mma ia o a i i t sh u it s p o a a n l ss f rb l g a v r u c t g r t L r t wih l x c la d g a i z o y tc l mp tb l y a e r i , r b — c i sc b l tc d s rb t n f 6 4 b l g a u c tg r a in fa s we e e t t d b a s o wo f l i s i it iu i s o 5 i n u ls b a e o i t r me r s i e y me n f a t —od MLE f t rn i o i z o ma i eig l meh d Th n,i g it l s i c t n o h r me s d t r i e c o d n o Ch n s n g i y t x i al , t o . e l u s i ca sf a i ft e f a s wa e e m n d a c r i g t i e e a d En l h s n a .F n l n c i o s y l g itcc a s s f r e c r me we e lb l d v a S i us i l s e o a h fa r a ee i VM n t e b ss o h i u p ri g c r u . n o h a i f t er s p o tn o p s Ke wo d Ch n s - g ih v r u c tg rz to S a itc l n l ss S y rs i e e En l e b s b a e o i in, t t ia a y i , VM s a s a
根据汉英 句法特点对次范畴化对应 类型进行 了语言 学分类 ; 最后针 对每一种对应 类型及其 背景语料进行 了基 于支持
向量 机 的 语 言 学 类 别 标 注 和 统计 可 靠性 分 析 。
关 键 词 汉 英 动 词 次 范 畴化 , 计 分 析 , 统 支持 向 量机 中图 法 分 类 号 TP 8 11 文献 标 识 码 A
( 哈尔滨 工业 大学计 算机科 学技术 学 院 哈 尔滨 1 0 0 ) 50 1。
摘 要 基 于 大规 模 句 子级 , 齐 双 语语 料 库进 行 了统 计 分 析 汉 英 动 词 次 范 畴 化 对 应 类 型 的 系 统性 实验 。首 先 以语 对
言 学 量度 为 启 发 , 用 双 重 最 大 似 然检 验 的统 计 过 滤 方 法初 步 估 计 了 6 4 汉英 次 范畴 化 对 应 类 型 的 概 率 分布 ; 后 应 5种 然
第3卷 第3 7 期 21 0 0年 3月
计
算
机
科
学
Vo . 7No 3 13 .
M a 01 r2 0
Co mpu e Sc e e tr inc
汉 英 动词 次 范 畴化对 应 类型 的统 计 分 析
韩 习武 赵铁 军
( 黑龙 江大 学计算机 科 学技术 学院 哈 尔滨 1 0 8 ) 5 0 0
St tsialAna y i o a itc l ssf rChi e e Eng ih Ve b Su c tg rz to n s- is r b a e o ia in
HAN — ZHAO ej n Xi wu Ti -u
( c o l f o u e i c n e h oo y He o gin ie s y Ha bn 1 0 8 , hn ) S h o mp t r e ea d T c n lg , i n j g Unv r i , r i 5 0 0 C i a oC c S n l a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