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书法年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中国书法年度报告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执笔
前言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

在共和国华诞的焰火中洋溢着书法点线的光彩,笔飞墨舞中凝结了书法人对祖国生日深深的祝福。

2009年,中国书法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的传承与保护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书法创作中模拟跟风现象明显,围绕简帛书法的研究与创作等话题成为关注对象。

各种展览活动缤纷多彩,全国性书法展览继续引发书坛热议,张海、邵秉仁、陈振濂等个人书法展览声势浩大、反响强烈。

《共和国书法大系》等出版发行,标志着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取得最新成果。

网络对书法的影响备受关注,寻找自身定位、打造自身特色成为书法网络的共识。

书协换届,引发了人们对种种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之间的思考。

2009年,中国书法需要记忆、需要留念,更需要认真的回味和反思。

我们旨在对中国书法在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描述、总结概括和学术评估,为现在和今后积累可供借鉴的资料,引发人们对于书法的未来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本报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组织编写。

一、申遗成功:书法进入“非遗”时代
2009年9月30日,应该是值得中国书法史铭记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月25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通报会。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美术报、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网、当代书法网、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等50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新闻通报会。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联合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一书同步发行。

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社会对于书法的关注和国内书法界团结努力、通力合作的结果。

长期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书法这门中国艺术的保护传承和书法申遗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都有代表和委员采用提案、发言等方式,为中国书法发展和申遗工作建言献策。

国内书法报刊、网络也先后通过访谈、专题等形式对书法申遗进行研讨和论证。

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赵学敏等42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建立中国书法馆‛的提案,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及现实需要出发,对建设中国书法馆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这一提案代表了书法界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人们对于书法保护、传承的关心与关注,得到了大会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7月,文化部召开‚中国书法馆‛及相关议题专家论证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

在社会各界对于书法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广大书法专业工作者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

近30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双百‛方针指引下,通过举办书法展览、理论研讨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创作骨干力量,为当代书法复兴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尽情享受书法申遗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的同时,应当看到,申遗成功,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的开始,它为书法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也使今后书法传承、保护的责任与任务变得更加重大和艰巨。

一方面,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在全社会推广普及,特别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

对此,全国人大、政协委员们已经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在每年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都有许多代表为此建言献策。

同时,文化、教育部门也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在2009年内,天津、上海、江苏等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对中小学写字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传承保护更离不开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和艺术水平的提升。

遵循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发挥人们自身的艺术想象力、
创造力是书法艺术水平得以提升的基本前提。

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在书法的多元化发展和书法人自身创造力发挥上,我们还有许多观念需要调整。

如何面对和认识对当今社会背景下书法的生存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书法的影响,如何面对社会书法评价标准混乱的现状并予以引领和校正,如何真正从书法艺术本体出发,以艺术的、客观的立场和观点来鉴赏评判书法作品,如何以艺术的标准来学习、创作书法,如何将书法艺术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对书法文化进行更好的普及……这些都需要今天每一个关心、热爱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人去认真思考。

二、模拟跟风:当前背景下的书法创作
年内,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相继开幕,第二届扇面书法展、首届篆书展开始征稿。

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选工作也已结束。

其中,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在年内完成征稿、评选、展览工作,年内书法创作的基本走向从中可见一斑。

年内,楷书创作依然延续着小楷为主的格局,‚今楷‛概念在年初时虽然在书法报刊中尚有部分言论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年度内的大部分时间中似乎已被人遗忘,概念纷争与创作展示都变得悄无声息。

隶书在
年内受到热宠,在楹联展、青年展中无论投稿量还是入选量都较以往类似展览有了明显提升。

行草书继续保持着在各种展览中的主流地位,二王与明清手札风格依然是行草书学习、摹仿的主要对象。

篆书创作几乎成为楚简楚金文的舞台,对古文字知识的普遍缺乏,使篆书创作(尤其是青年作者)总体上停留在照书集字阶段。

年内,全国首届篆书展开始征稿,这对于提高了人们对篆书的兴趣应该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否能为篆书创作带来新的推进目前还尚不可知。

从年内几次国字号展览看,书法创作中模拟跟风现象依然存在。

首先,在创作中过于依赖古贴中现成的书写与表达方式,或将其作为一成不变的符号,将创作变为将这些符号的机械堆砌;或者干脆依照古人字帖描摹复制;再或者以一位老师或以前获奖作品为范本,努力追寻、刻意效仿。

仿效时人的现象在隶书创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其次,过分追求作品外在形式,拼贴、做旧、染色等各种手段。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作者在追求作品表面形式时,完全是为形式而形式,以黑纸白字这样民间丧葬吊唁使用的书写方式参与展览,将对联制作成条幅等等情况时有所见。

为求形式,已然完全不顾社会民俗欣赏习惯以及特定形式作品的创作要求,这既是作者盲目跟随时风、一味追求作品外在形式的心理反映,也折射出作者对于某些书写常识的匮乏。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书协的高度重视,在年内主办的各项展览评选中,对存在明显摹仿时人的作品痛下狠手,坚决拿下。

9月5日,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峰宾馆主持召开‚当
代隶书创作研讨会‛。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隶书创作,就隶书的继承与创新、隶书的审美标准、隶书的展赛评审、隶书创作的规律、当代隶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继续光大隶书的正大气象和秦汉精神、不断回归经典及回归秦汉成为会议共识,这也为今后隶书的创作和评审工作定下了基调。

年内,围绕简帛书法先后进行了许多活动,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和由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书画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暨楚简帛书法作品展‛引人瞩目。

4月4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在湖南长沙开幕。

此次展览是中国书法院发起组织的‚渊源与流变——中国书法院系列研究展‛的一部分。

参展的192件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代书法人积极思考、大胆融合、不断创新的成果。

‚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学术论坛‛同时举办。

8月2日,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开幕,这次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大量学术研究论文,经审定,入选论文50篇,集中了近年来国内楚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

同时开幕楚简帛书法作品展,集中了当前全国书法界楚简帛书法创作方面有代表性书家的160多件作品,反映了当前楚简帛书法创作的艺术水准。

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宣传楚文字书法的文化活动。

在书法创作多元化的今天,以简帛为代表的这些民间书迹中无疑蕴含着许多尚待发掘的东西,如何去发现它、认识它并以此来丰富我们今后的书法创作,这中间有许多事可以做,也很值得去做。

三、梳理当代:当代书法研究的基础构建
书法理论研究历来存在着厚古薄今的现象,对古代书法史的梳理、考据以及对书家个案的探究几乎成为各种书法学术的专利,而当代书法领域的出现的种种事件、人物、现象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演变却常常被人不屑一顾。

缺少对当代书法的学术关照,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书法理论研究的一种缺憾。

2009年内,《共和国书法大系》和《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的出版使这种缺憾得到了弥补。

8月,《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60年书法为研究对象的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沈鹏任名誉主编,李一、陈政、任平任总主编,全书分《书史卷》《书家卷》(上、下)、《篆刻卷》、《书学卷》(上、下)六卷,约180万字,1000幅图。

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60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和这一个特定时期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传播与交流的状况,对传统艺术的书法进入新中国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书法在中华文脉传承和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评述。

9月,李一、刘宗超撰写的《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书法为研究对象的书法史专著。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坛逐渐复苏的轨迹,下篇论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书法热‛兴起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书法发展场景的客观描述及人物、事件、图版、图表等辅助手段,首次对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时代特色、历史成就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真实记录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历程。

同时,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论带史,根据新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对60年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社团活动、书法交流与传播、重大书法展览、主要风格流派、代表性书家主要成就作了概括性的评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书法的风貌和新中国书法60年的经验和教训。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重书法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一个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以及同期在汉字、考古、书写工具等非书法本体的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发现、观察和把握书法史中的前沿议题和前沿现象,从社会视角着眼于它们与书法本体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重视书法理论研究的‚学术史‛之于‚当代书法史‛的价值。

《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以历史的视角关照当代书法发展,为当代书法史建立起了一个以时间线索为基本分期同时以专题叙述为主线的叙述框架。

这不仅拓宽了书法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为现代、当代发展的学术与资料基础。

也在以往人们熟知并习惯的以批评的角度对当代书法研究领域
独树一臶。

对改变当今‚中国书法史‛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书法史‛的研究现状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此段论述主要参考祝帅《怎样叙述中国当代书法史——读李一、刘宗超〈新中国书法60年〉》,《书法导报》2010年1月27日、2月3日连载,此前先行发表于“书法网”——转载者注)
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届讨论会共评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9篇,三等奖论文26篇。

其中,祝帅撰写的《书法何以成为社会议题——中国书法社会学研究二十年反思(1989——2008)》荣获一等奖,卢光文《坚守与重构——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获得二等奖,杨锁强《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上的若干误区》、黄俊俭《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王德志《碑帖变奏——论当代帖学的进新与责任担当》、刘思凯《精神的高蹈——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竺捷《图像复制时代下书法批评的视角融合》、梁培先《涅槃与新生——试析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汉字(书法)创作的方法论问题》等获得三等奖。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当代的关注,这种关注就是将当代创作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一切的批评与研讨。

在这方面,书法明显落后于文学等其它艺术门类。

当代书法复兴、发展的3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和参照的。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社会发展、
国力强盛,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等等对书法的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书法的创作理念、标准以及风格形式追求也自然会受其左右。

有意识地将书法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代书法上来,这是书法发展自身发展所体现的艺术规律,也是为了书法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必须担负的历史职责。

四、五彩缤纷:年度书法展览综述
2009年是各种书法展览非常频繁的一年,除了前面提及的几项‚国字号‛展览之外,各种形式、主题的书法展览贯穿了年度始终。

1、群众性书法展览形式多样
围绕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从年初开始,全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书法展览。

特别是到了九、十月,各地的文化部门、书法家协会直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等等,各种书法展览多不胜数,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办的书法展览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书法展览活动,汇集了广大书法人对祖国的赞美,寄托了书法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同时,使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得到了最好的普及和宣传。

2、个人书法展览集中
年内,许多当今书坛著名人物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个人书法展览,这使得2009年成为个人展览非常集中并大放光彩的一年。

以‚创造力的实现‛为总冠名的张海书法展于4月30日5月10日、
5月20日24日、5月30日6月4日先后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举办。

8月17日、9月25日,此展又先后在济南、沈阳展出。

6月25日,‚歌颂祖国、弘扬文化——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6月30日,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参观展览。

6月27日,邵秉仁书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电。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正在这里展出的邵秉仁书作展。

12月3日,‚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这是继4月‚心游万物——陈振濂诗书画印品鉴会‛、5月‚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先后在杭州举办之后,年内陈振濂的第三次个人书法展览。

3、书家群体性展览形式多样
在书家群体性展览方面,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展、传承与原创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作品展、第三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届《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书法二十家作品展等成为年内书坛亮点。

4、老一代书法艺术家展览频繁
在各地先后举办的‚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陆维钊书画精品展‛、‚巨匠之路——齐白石书画精品展‛等让人们重新领略了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艺术造诣。

通过年内举办的各种书法展览可以看到,展览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当今
书法展示的主要平台,年内各种书法展览也向人们传递出许多值得注意的信息。

首先,当今的书法展览已经从以往单纯的作品展示开始向更加注重展览主题策划的方向转变。

围绕主题选择作品、围绕主题规划设计展厅、围绕主题策划设计展览前后一系列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年内个人或群体性书展的共同特征。

这些主题,除了表现出作者鲜明的展示目的之外,同时也揭示了展览作者以往或近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其次,作品研讨会已经成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来看,尽管这类研讨会常常存在与会人员准备仓促、发言多围绕作者自身而缺少对具体作品的关注与解析等等不足,但能够利用并通过展览这样一个公开、集中的展示机会,专门请人来‚品头论足‛,毕竟是对待批评的一种态度转变与观念提升。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研讨形式会逐步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三,更加注意展厅效果,对展览作品进行整体设计。

如张海、陈振濂年内的个展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板块划分的方式,张海在各个板块的作品中穿插进‚创作手记‛,陈振濂则在各版块设计了‚导读‛。

这些无疑对于传达作者的艺术创作思想与艺术追求、引导观众参观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书法网络以其便捷、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已经成为传播展览信息、扩大展览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览前利用书法网络发布消息,展
览中邀请书法网络跟踪报道,第一时间发布展览开幕式盛况、发布展览作品图片,这已经成为年内个人展览和书家群体性展览的一致做法。

5月,‚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在杭州开幕之际,通过书法网络举办了‚关于书法创造力的话题网络互动:中青年书法论辩与自由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寻找自我:书法网络开始走向自立之路
年内,网络对书法的影响受人关注。

5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以‚书法‘网’事——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为题召开座谈会。

邀请国内几大知名书法网站负责人就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以及书法网络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年内,中国书协不再邀请书法网络对国字号展览评选进行现场监督、报道,这不仅使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展览评选的书法作者们感到一时难以适应,也使得不少书法网站(论坛)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项信息资源。

这也就促使书法网站(论坛)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运作、磨合,目前几大知名书法网站(论坛)已经逐渐显露出各自的特色‚中国书法网‛侧重于当代人物品评并借此关注当代书坛、关注当代书法创作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选题及言论的学术氛围也日愈浓烈。

‚中国书法家论坛‛以一种平民化的思路,通过诙谐、通俗的语言‚忽悠‛书法,阐述自己对书法的态度。

‚书法江湖‛在努力光大着自
己教学特色的同时,注意到了对当今书坛热点事件、人物的评说。

‚当代书法网‛通过在全国各地招聘特约记者的方式及时报道各种书法新闻,在注重新闻时效的同时,更加注意新闻的多样化和严谨性。

‚书艺公社?书坛‛围绕书坛热点话题策划开展活动。

作为新兴媒体,书法网络已经在许多方面对书法产生了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如何认识网络对书法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对于推动书法传承发展的作用,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书法界的重视和思考。

从年内几家知名书法网站(论坛)的运作以及内容看,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对当代书坛的监督、批评作为了主攻方向。

这种努力为当代书法发展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任何愿望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严谨、规范的方式、方法作为保证,批评也应该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和对人对事起码的尊重基础之上。

否则,批评的结果就很难达到或实现其应有的愿望。

在目前的网络书法批评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或者以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为依据,或者对当事人的言谈任意曲解、无由放大,或者只抓住事件的某一细节做文章忽视事件的整体,或者只按照个人的主观感觉行事……凡此种种,再加上书法网络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和参与者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所以经常使得一些很有意义的话题在进行过程中要么浅尝即止,无法得以深入;要么因为对个别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