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历史新课改几点看法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认识和改进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认识和改进建议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从湖南新课程改革开始就接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工作。
近两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和思考,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此,笔者提出下列几个问题并附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提高,努力使新课改得以顺利进行。
问题一新课改实施后,教育行政部门准备不足,管理观念滞后,对一线教师缺乏指导性意见,让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中摸着石头过河,有点无所适从。
2008年下学期开始的历史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首先是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历史新课程改革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
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问题如此之多,难度如此之巨,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
其次,因为学校领导对新课改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把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且有能力的教学骨干放在高三,这就使得在高一新课改的研究中缺乏领头人,教研组也是把几乎全部的主要精力放在高三教学上,甚至教研室教研员来调研也只是对新课程教学一笔带过,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导致参加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感到茫然。
第三,正因为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我们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单靠几个闭门造车的一线历史教师自行探索,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课程的理念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
总之,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实际行动和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深度是搞好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前提。
问题二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以及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尽合理。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不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通过新课程的教与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3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1虽然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有段的时间,但在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
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指导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本节课我希望能够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
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
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
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看民族地区新课改的几个问题
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看民族地区新课改的几个问题迎合全球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顺应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念,我国也正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整体性课程改革,从政府到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展。
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于或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实施和推行,从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推广,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教育体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问题不断地出现在教师、家长、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面前。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已经关系到全国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成败,意义重大。
我县麻岔中学开展全方位的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首车中学自1993年改制以来,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年来,更是取得了连年进步的成绩,每年中考均有数十人升入省重点高中、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和长沙一师,每次全县统考均有二名以上教师荣获“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近十年来,没有出现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这都得益于我校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敬业、奉献和团结。
近两年来,向青松校长和张耀华主任多次强调七、八年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老师们也强烈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特别是2010年9月和2011年10月的麻岔之行,给我们触动很大。
134班班主任孟宪来老师马上付诸行动,开始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他们的做法,一是狠抓预习,每天四节晚自习,每节晚自习30分钟,是学校规定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的时间,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前一天晚自习科目与第二天正课科目相对应,预习时,教师分发预习学案,布置预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二是解放教师,写作、印制学案,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三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负责的学习内容,允许其他同学质疑,讨论等等,形式轻松自由。
浅谈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
好历 史是我们 初 中历 史老 师的首要 任务和 需要探 究解决 的问题。本 文就 民族 地 区中学的历史教 学 的有 效开展做探 讨。
[ 关键词 ] 民族 地 区 初 中历 史 课 堂教 学 有效教 学
1 加强课前 预 习 , 提 高 自主 学习能力
决, 逐步培 养学生善 于观察 、 认真分 析 、 发 现问题 的能 力 。
史事件 , 要力求渲染气氛 , 要讲得有声有色 , 要把简单枯燥的 史学科知 识体 系。学生 在学 习 中要 把零散 的知 识纳入 知识 体 文字 变 成生动 具体 的场 面 ; 讲 历史 人物 , 则应 突 出人 物鲜 明而 系 , 进 行系统 的掌握 。一是 掌握专题 线索 , 如政 治 、 经济、 文 化 富有特 色 的个性 。如 : 在 讲到 “ 火烧 圆明园 ” 一节 时 , 可 以具体 各 大专题 。 在 大专题下 又可分为 若干个小专题 , 如政治专题 下
接上处 于一个 非常 重要 的位 置 。 2 重视 兴趣激发 , 提高课 堂参与热情
关技 巧供 学生借 鉴 ;另一方面 ,更 多的是 需要 学生能 举一 反
三, 化抽 象 记忆 为形 象记忆 , 针对 不 同的 识记对 象 , 探 索 最佳 初 中历史教 师 面对 的是有 着好 奇心 强 ,求知欲 强 的 青少 的识 记技巧 , 并相 互交流和促 进 。 年 。在历 史课 上 , 他们喜 欢听 、 喜 欢去 记忆形 象性 强 的人物 事 4 . 2 探 索系统地 掌握历史 学科知识 的方法 。历史 的每一部 分 迹和故 事 。上课 的时候要 紧紧抓住 这一特 点 , 因势利导 。讲 历 内容 并不 是彼此孤 立 的 , 而 是相互联 系 , 共 同构 成了 完整的 历
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几点心得
2007年安徽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坎坷定会变通途——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几点心得【内容提要】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了浪潮,不断的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制,作为一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年轻教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都在进行新课改,所以相对于老教师来说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反而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我的教学观点,更能显示出年轻教师的优势,更能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不断的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的巨大魅力,同时还有一些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想提出来,供大家一起商讨。
参赛单位:亳州一中姓名:李璐坎坷定会变通途——关于历史新课改的几点心得【内容提要】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了浪潮,不断的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制,作为一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年轻教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都在进行新课改,所以相对于老教师来说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反而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我的教学观点,更能显示出年轻教师的优势,更能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不断的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的巨大魅力,同时还有一些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想提出来,供大家一起商讨。
【正文】新课改在全国推行的这几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支持与反对并存。
在这样的大形式下,就有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也有人产生了很大的动摇,“到底新课改能够走多远?”“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会不会成为实验品的同时也变成了牺牲品?”种种的疑问成了新课改推行下去的艰难阻力。
而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本身就受到过传统应试教育的毒害,所以对于新课改的到来我是持支持态度的。
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切实感觉到新课改的优势所在,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新课标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专题式结构更加注重系统学习和课堂效果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按照时间和章节的顺序,把从古到今的重要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就像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师只顾自己教而不顾学生学一样,根本不去顾及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历史新课改范文篇1今年于我而言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刚刚毕业踏上讲台,就遇上了大型课改,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去年在实习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旧课本的教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今年刚上岗的第一年,就是新教材。
在拿到实体书之前就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的大概通篇浏览了一下,发现改变巨大,几乎是“改头换面”。
首先是体裁体例,由专题史到“通史+专题史”,在新高考改革下为了应对考试,必然在第一学期内上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学期上完下册并且还需要留出一点时间为合格考复习。
最直观的是教材的厚度,内容含量明显扩增,出现了很多原先没有的概念和事件,似乎对学生的记忆和逻辑能力提高了要求。
面对新教材,作为一个新手是真的不知从何下手。
培训第一天早上,是叶小兵教授的讲座。
他先指出了新教材的特点和较难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我在组织教学时真正感觉到困难的地方,例如教材总体容量较大,涵盖面广,知识密度大,课文语言较为凝练,有些表述若明若暗。
作为通史体例的教科书,最重要的是内在的逻辑关系,各单元之间与各子目之间是否能够很好地过渡衔接。
因此补充了许多诸如“东南互保”的之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事件,以便于更好的将汉族地主的发展崛起这条线索串起来。
面对这些困难,叶教授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要转眼和把握课标的要求,要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比具体指示更上位的历史认识上。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不要替代学生把握教材,而要让学生学会梳理课文内容。
这一点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在新高考的环境下提出的,而是历史学习一直以来要求,但即便是这样,也很少能有学校由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梳理框架结构。
第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
叶教授给出了几个整合的案例,似乎确实是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缩减精炼了,但实际上要讲的东西还是要讲,并不是并入某一个结构中就会减少很多,或许这样整合会使得子目之间或者子目内部的逻辑关系更为完善,更便于教学吧。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历史教育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突出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更加注重多元文化和多视角的呈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而是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实物资料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识记能力,更多地倾向于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历史人才。
此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应用。
历史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历史课程中的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范围。
另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不仅要深入了解西方历史,还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感,让其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课改中几点体会论文
历史课改中的几点体会摘要:新颖独特并且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还有许多。
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生在文学想象和与作文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了的锻炼和提高,给其他学科提供练习的机会,这一节课学生的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教研员也一再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关键词:信任鼓励自由发挥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以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并不是培养历史专家的。
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旧等于白学了三年。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的很少。
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勇于争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
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
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我一份惊喜。
这节课,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有十五分钟,又做了几道练习题。
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好吧,书后有活动建议一“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的生活情景”。
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想象他们在这十分钟内会写出怎样的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
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北京人的一天”。
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摘要:为了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积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但在新课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课程资源配备,学生基础弱、水平参差不平,升学等实质性的困难。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观念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了,新课程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既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本人作为一名多年在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各项教研活动,对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尽快适应课标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课改的文件精神,掌握课改的主动权。
要求历史教师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并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改革各项文件,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新教材。
课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徘徊、犹豫,也不能消极地等待、观望。
我们只能积极的面对课改,研究课改,适应课改。
所有教师都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课改面前我们没有退路。
不能积极应对,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须知,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我们适应课改,而不是课改适应我们。
如果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没有改变过来,即使使用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组。
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掌握课改的制高点。
新一轮课改,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捷径。
课程标准就成为我们进行课改新遵循的最主要依据。
吃透课程标准,就等于掌握了课改的制高点。
面对不同的教材版本,课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做法。
课改新形势下,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
二、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今天的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现代化知识,更要提高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最新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为未来的历史教育提供参考。
历史是人类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反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因此,历史教育在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领悟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使学生难以体验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的内容单一,重复和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但只是线性地连贯关于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
其三,历史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涉及,没有涵盖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们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为此,提出了应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推动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的改进意见。
历史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反思工具,鼓励他们参加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历史教育中,例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演讲、故事和教学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需要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学习等,具体指导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学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其三,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挖掘,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扩展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和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教育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使历史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
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几点体会论文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深入认识到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
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
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
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
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
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
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
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
第二,备目标。
课标是教学指南。
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
第三,备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采取何种教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第四,备活动。
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早课堂的活动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科学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
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历史新课标随感满市八中杨艳茹伴随着课改热潮,作为历史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变。
然而,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偏差。
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中清醒并自我反思,让历史课改达到“改”的初衷。
据调查分析,初二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水平不如初一学生高。
这种趋势逐年递增,其实,学生对历史存在一种“原始兴趣”,历史的丰富多彩,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诱人的学科让学生生活不感到兴趣,如何将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原始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我觉得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转变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我对历史学科新课改一些思考
我对历史学科新课改的一些思考从2004年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从事课改课程的教学,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做一个反思,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国际形式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文化一课时,我首先和同年级的语文和音乐老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曾欣赏过王菲演唱的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以及京剧的《脸谱》,于是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我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歌,并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和京剧《脸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
课前的自由阅读卡和课后的材料阅读也是教材的有益补充,教师在用教材时也要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时的一个特色。
同样是宋元文化这一课,课文在介绍了宋词元曲之后,在课后的材料阅读里,介绍了京剧的渊源,提到了徽班进京,此时我又让学生演唱京剧《脸谱》,从而掀起了本课的又一个高潮。
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
老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当然这是建立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之下的。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例如在宋元文化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请一位男生吟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去感悟他豪迈的词风,同时问有没有同学会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然后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
关于新课改历史教学回顾与反思
关于新课改历史教学回顾与反思前言新课程改革颁布以来,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在新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历史知识,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研究和探究中去。
本文将回顾和反思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变化,探讨新课程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强调开放性教育,推崇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
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被颠覆,教学开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
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在鼓励学生积极群体合作、分享和表达的氛围下进行的。
这样的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即刻和充满活力。
多元化教材传统的历史教材属于传统学科教材,注重历史事实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但新课程的历史教学重视历史情感、价值信仰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历史教材从选择题的“功利性”知识向描述复杂人类现象的思维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如解释性、分析性、评价性、应用性、创造性等。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传统的听讲课和背诵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需要,而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历史课程往往采用项目制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对整体课程的学习安排方面,新课程提倡跨学科的整合式学习。
发展历程西方的历史教学西方的历史教学有一个名词叫“启示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要求青少年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主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西方的历史教育还着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增加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和展览等活动。
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进程。
早期的教育政策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倾向的影响,忽略了教育应该对人类思想历史和文化传承有所贡献的基本原则。
1995年以前,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教材单一,只注重教师讲授知识和考试成绩,缺乏创新和交互性。
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改的思考
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改的思考作者:邓任远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20期迄今为止,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广大教师通过课改丰富了教育教学理念,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从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综合素质的锻炼,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明白改革是互动关系,而不是相悖关系(1)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是批判的继承和包容的发展。
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与时俱进。
(2)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就是失败。
(3)课改提出要改善学习方式,变学习方式多样化。
而“多样化”应该既包括接受性、启发性、又包括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
不能强调一方面,忽视和否定另一方面。
(4)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渗透过程,是长期的、隐性的、整体的,不是短期的、显性的、局部的。
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对三维目标面面俱到,如果形式上这样做了,只能导致目标落空。
二、结合民族地区教师现状和学生的水平,以主动的态度去应对这次改革我所在的泸定县是一个城乡结合的二元化县城,“普初”、“普九”等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和进展,实现了“两基”目标。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同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虽然社会与家长都有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普遍要求,但是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却很单一。
由于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状况与内地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肯定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所以,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紧紧抓住这次机遇,要让学生、家长都明白新课改是学生既成学业的延续和提高,而不是望而生畏的翻天覆地的“革命”。
1.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历史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通过参加各级培训、业余函授或自学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水平。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历史新课改实践心得体会
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求变革。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有幸参与到这次新课改的实践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以课程内容为载体。
新课改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以教学评价为手段。
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二、新课改实践中的体会1. 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首先,我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模拟战场,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其次,我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我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此外,我还注重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让学生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在评价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民族地区历史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摘要】2010年8月,甘肃省开始实行新课改,我们也跨入了这个行列。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整合活力
我们是我校第一届实施新课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难是最多的。
一新课改的条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太多,比如我们所在的偏远民族地区,没有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体制,没有建立起更适合民族地区的课改评价体制等;二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
初中历史课改着眼于破除旧教材的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对历史课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可学可不学,并且历史课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改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呈现出的特点是份量重,内容庞杂,时间紧。
那么在课改转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顺利地搞好新课改,需要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一正确定位,重视基础,提高素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所以历史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理想,这应当而且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的指导思想。
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成为升学的钥匙,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学中明显存在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而是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到位的理论分析,并不断培养其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触,甚至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
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学习文科这个现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高考,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
历史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式体例,反映出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
新教材主题突出,注重个单元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体认识历史的发展,用一个较全面的眼光来了解和
思考历史问题。
但是这样的编排显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跳跃性强一会儿中国史一会儿世界史,对时间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现前后内容的混淆,增加学生学习困难,且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摆在我们每位老师面前的重任。
这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多思考,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必须充分利用;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如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旧教材用了四节课讲述,新教材浓缩成了一课。
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内容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所以如何处理教材?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这就对教师的素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回答,这样有助于学生交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困惑。
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太难太易都不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还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散了就不能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如何驾驭课堂?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整体上讲学生基础差,课堂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甚至无动于衷,回答讨论问题成了个别学生的事,所以课堂把握不好就会失控,教学效率低下。
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新课程下,课堂上教师如何”主导”?要使课堂有效率,教师的”主导”必须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动手动脑能力差,问题一经提出,大部分表现的很盲目,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的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所以新课改下这个”导”的度太难,现在关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展现,给现在及将来的一个借鉴,即历史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却是为高考做准备,这样的课堂枯燥、呆板,学生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那如何更好地上好一堂课,组织好一堂课,就是要使课堂”活”起来,那就要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如使用多媒体更直观地展示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更深刻的认识史实,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更有活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只有经过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