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出概论-100917

合集下载

传出概论2011PPT幻灯片

传出概论2011PPT幻灯片
Nl受体(Nn): 神经节, 特异性阻断药为六甲双铵。 N1 受体兴奋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
N2受体(Nm):骨骼肌,特异性阻断药为筒箭毒碱。 N2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
二)肾上腺素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adrenoceptor)
是能选择性地与NA或Ad结合的受体,据其对阻断药的反应,再分α型和β型
乙酰胆碱的合成与代谢
在梢的胞质液中合成
胆碱乙酰化酶
合成: 胆碱 + 乙酰辅酶A
Ach
贮存:Ach以结合型贮于囊泡
或以游离型存于胞浆。
释放:当冲动到达前膜时,Ach胞裂外 排进入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相结合产生效应。
灭活:Ach 胆碱酯酶 胆碱 + 乙酸 , 并 进入循 环。 约50%胆碱还可被神经末 梢再摄取利用。
β3受体:主要分布在脂肪细胞,多数β受体阻断药不能阻断β3受体 β4受体:亦主要分布在心脏,尚无选择性激动药和阻断药。
三)多巴胺受体 (dopamine receptor) 是能选择性地与DA结合的受体,曾分为两种亚型。 Dl受体:位于肾、肠系膜、心、脑等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的多巴胺受体 D2受体:位于交感神经节及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noradrenergic nerve) :兴奋时
末梢释放 NA, 为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NN
ACh
节后纤维
β, a NE 受体
ACh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NN 节后纤维
ACh 2
ACh M-R
运动神经
ACh NM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传播学名解、概念汇总

传播学名解、概念汇总

传播学分析 P1传播学教程大纲 P3名词解释第一章 P11第二章 P12第三章 P13第四章 P14第五章 P15第六章 P17第七章 P19第八章 P21第九章 P23第十章 P25第十一章P27传播基本概念百题 P29传播学考研考前必会的50题 P47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P49传播学分析出题具有知识点的知识有可能花时间看看何人出题,可参考其论文风格答题各老师的论文可从中国期刊网上用名字搜索出什么题(150分)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题:20%,2-3题综合题:60%,2-3题名词解释:一易、三中、一难易:基本概念中:每节中的重点难度。

如P125“信息环境”;形象易记的,如“容器人”、“电视人”、“主我客我”等难:藏在段落中间没有所谓总结,需要自己概括的。

比如“把关人”简答题:做简答题的知识点较容易,特征:1、有要点;2、要点在3-4点,要点众多不出简答。

如P139的“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综合题:1、大众传播,和经济有关的2、关注热点、重大新闻。

如SARS、孙志刚(弱势群体)3、述志类:要求在字里行间写出志向,考的原理极少不是大原理。

内容三本书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教程为核心,占70%-80%传播学教程总序不看,第15章非常不重要。

但有一年考到里面的概念“样本”组织和新闻两本书考3题:“2名词解释1简答”或者“1名词解释2简答”答题方法名词解释要求简洁、组织好语句关系1、事物类:最好能答出事物定义的内涵和外延2、事件类:背景、意义和主要过程3、人名类:时间、地点及主要成就简答题答题技巧:每个要点写到句号为止,如果只是个词就做出解释综合题:当做作文来写,有开头,有结尾;总体要求“通(语言通顺)、博(知识面广)、雅(笔迹清楚漂亮)”,最好能引用唐诗宋词等做为点睛之笔,使整篇文章雅致,容易拿高分。

综合题考点:1、和经济有关2、和社会有关3、自我发挥题,如述志类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群体与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媒介的三种主要方式P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新闻传播系列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新闻传播系列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新闻
传播系列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类型
模式
世纪
部分
过程
传播

高职高 专
传播学
人类
传播
控制
规划
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
大众传播
认识
理论
效果
内容摘要
第一节组织与 组织传播
第二节几种重 要组织学派及 其组织传播
第一节认识大 众传播
第二节大众传 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认识受 众
第二节受众研 究经典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社会 控制
第一节几种重要的 媒介控制理论
第三节传播中的 “把关人”
第一节几种主 要媒介的传播
特征
第二节麦克卢 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超强效 果论阶段和有 限效果论阶段
读书笔记
1957年霍夫兰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表达程序存在以下特点:(1)首先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引起受传者 的注意;(2)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被受传者记住;(3)如果信息内容是受传者赞同或可能接受的,那么首先 提出来比较有利;(4)如果正反两种观点都由一人提出,那么,先提出的观点容易导致“先入为主”的印象; (5)如果所传播的问题是受传者不熟悉的,那么就应当先提出问题的要点;(6)如果信息内容是为了唤起和满 足受传者的需求,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唤起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
目录分析
第一节传播的 定义
第二节人类传 播的历史
第一节传播学 的起源
第二节传播学 的源流及发展

第三章 新闻传播内容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教学课件

第三章  新闻传播内容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教学课件
第三章 新闻传播内容
第一节 事实、信息和新闻信息
一、事实和新闻事实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
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 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 情况的变异态势。事实是新闻传播学的基 本范畴。有人甚至称之为新闻传播学研究 的逻辑起点。
二、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观
新闻传播者在选择事实的过程中始终受 到价值取向的制约。决定传播价值指向的因 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新闻价值因素。对于 新闻传播者来说,向受传者提供具有足够新 闻价值的新闻,是他们最重要的职责。
第三节 符号和新闻信息符号
一、符号:传播要素
新闻传播的内容,首先是新近变动事 实的信息,其次是同事实相关的价值判断。 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客观信息的话,后者 则主要是一种主观信息。进一步考察还可 以发现,不论何种信息的传播,它们都是 通过符号进行的。
二、新闻信息符号
运用各种符号和标志来表达特定意义 的语言形式称为符号语言,它是人类传递 信息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选择和新闻选择
一、系统和自组织系统的选择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 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 和综合作用的统一体。为了实现系统自身 的稳定和功能,系统需要按一定方式取得、 使用、保持和传递能量、物质与信息,同 时需要把系统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
二、新闻选择的意义
新闻选择,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 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 品的衡量与取舍。因为新闻和新闻报道的 主角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所以实质上新闻 选择就是对能构成新闻的事实的选择。
思考题
1.事实和新闻传播的本源。 2.“用事实说话”的内涵和意义。 3.新闻信息传递是一种价值传递及价值认同。 4.新闻价值及其构成要素。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手机媒体概论(第二版)教案与ppt 第二单元

手机媒体概论(第二版)教案与ppt 第二单元

单元编号:010102单元标题:移动信息传播概述知识点标题:3G3G学习目标:理解3G的概念,了解其发展。

建议时间:4小时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学习内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

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

步骤一:回顾手机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什么是3G1什么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

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

3G手机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

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

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

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

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一台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用户可以用3G手机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将有不少型号的3G手机自带摄像头,这将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字相机成为一种“多余”。

3G通信是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日程的。

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中,在固定接入速率(HDSL、ADSL、VDSL)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移动通信系统也看到了市场的曙光,益发为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所关注。

2国内3G的运营2.1中国移动的3G运营2.1.1 试商用时间:2008年4月1日2.1.2 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2.1.3 中国移动 3G能够提供的业务:可视电话、可视电话补充业务、视频留言、视频会议、多媒体彩铃、数据上网等2.1.4 中国移动3G专属号段:182、183、187、1882.1.5 中国移动用户不用换手机号,不用换SIM卡,直接升级3G2.1.6 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中国移动“G3”标识造型取义中国太极,以中间一点逐渐向外旋展,寓意3G生活不断变化和精彩无限的外延;其核心视觉元素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水墨丹青和朱红印章,以现代手法加以简约化设计,该标识还有丰富的彩色运用和延展。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答案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答案

网络传播概论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斯塔尔报告1998年,美国独立检查官斯塔尔调查克林顿时间的报告在网上公布,我们统称为斯塔尔报告,这一案,现在已被称为是网络传播历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不是通过电视,电台或者报纸,而是通过网络率先了解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

OSI参考模型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了一个分委会专门研究网络体系结构,并于1984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这一年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 模型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主体结构,从而解决了不同类型网络互联时的兼容问题,被公认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并为普及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域名系统在INTERNET里,人们喜欢用具有一定意义的字符串(英文,数字)来标识自己的计算机,因为这比IP好记,为了避免重复,人们采取在主机名后加后缀名的办法,这个后缀名就称为域名,用来标识主机的区域位置,域名具有一定的区域层次隶属关系,一般结构形式为“区域层次名。

机构名。

国别名” Internet协会规定结构性域名有七类,分别是:Com 商业机构组织 edu 教育机构组织Int 国际机构组织 gov 政府机构组织Mil 军事结构组织 net 网络结构组织Org 非赢利机构组织DNS服务器提供主机域名与IP地址之间相互转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叫DNS服务器,解析过程大致如下:(1) DNS客户向本地的DNS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2) 如果该DNS本身有客户所需要的数据,直接返回给客户,如果没有,则与其他域名服务器联系,从其他服务器获得信息,再返回给客户 (3) 如果本地的DNS服务器查询了所有其他的域名服务器,仍未获得客户所需要的信息,则返回“找不到”或错误信息给请求方内联网内联网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网络技术,它以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帮助组织成员实现组织内的传播。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1、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A.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B.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1)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2)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2、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

B.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造成的高文盲率有所改善,大众媒介具备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

D.传播技术的发展,例如复制技术、印刷水平都为大众传播的发展3、当代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什么?一、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共同点: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以新兴技术和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组合的产物;最大特征:以电脑为核心。

二、新媒介的种类1.通信卫星2.光纤通信3.有线电视4.电脑5.互联网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1)信源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局面。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第三版)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第三版)
(八)博客
“博客”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也有人称其为“网络 日志”。 博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与手机媒体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移 动博客,即利用手机来进行博客更新。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九)播客
播客可以视作博客的一种,只是人们在博客平台上发布信息的 手段发生了变化。 与一般的音频技术的区别: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 文件;可以使用RSS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接收端能自动接收、 下载并将文件转移至需要的地方,放置于播放器的节目单中。 目前的播客技术不仅支持声音内容,也支持视频内容。
现在互联网上的标准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包含以下 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间层、传输层、应用层。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四、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使某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 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
实现网络互连需要一定设备,常见的包括:
中继器 网桥 路由器 网关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形式
(一)Telnet(远程登录系统) 这是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之一,这种服务可将用户主机与 远程主机连接起来,作为该主机的终端来使用,这样,用户 就可以享有远程主机提供的各种服务。 (二)Gopher(信息检索) 这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1991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 发,当时的目的是,为分布在校园内不同校区的各个系 提供简单而方便的资源共享和传输系统。
广域网(WideAeaNetwork,WAN):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 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二)有线和无线网络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 连接。 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等。 无线网络则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电磁波 、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中国报刊界的变化 (1)“党报” 都市报 (2)跨地域性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广播听众的分析 广播受众的特点 (1)一心二用 (2)运用想象 (3)集中在黄金时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电视受众的分析 电视观众的特点 (1)对于文化的要求不是很高 (2)比较投入 (3)揭示了电视观众使用这种 媒介的动机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网络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 (1)收费偏高 (2)速度太慢—带宽不够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人们上网的动机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收发E-mail (3)聊天交友 (4)阅读新闻 (5)娱乐 (6)获得服务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受众市场的竞争和融合 读者市场与网民 1996年,美国共有15%(124家)日报上了 网,其内容基本上是印刷报纸的翻版。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肯达尔(Patricia Kendall): 受众选择媒介的行为,当一个人若对某 一种媒介有相当的爱好,通过该媒介对于 其他媒介也会有相当的喜爱。
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数字化 (2)大屏幕 (3)高清晰 (4)多频道 (5)智能化 (6)多功能 (7)互动式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乔治·吉尔德 (George Gilder)
“即使是提供500个频道, 电视都与一个没有频道的 世界无缘。在那个世界里 ,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 你就可以准确地预订到什 么;每一个终端都掌控着 如今每一个广播台拥有的 传播权力。”

电视传播概论考试题(含答案、参考资料,3D那题是乱来的)

电视传播概论考试题(含答案、参考资料,3D那题是乱来的)

1.广播电视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特定范围传播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其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电声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出声音和图象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2、电视制度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

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

3.卫星电视卫星电视广播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的区域,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

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的电视广播就叫卫星电视广播。

4.有线电视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 (CA TV)是一种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用户电视的一种系统。

跟无线广播一样,许多的频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互不干扰的在一根电缆中传送。

电视的调谐器、录像机或者收音机能够从混合信号里把一个频道选出来5.蒙太奇在影视制作的后期,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在一起的一种镜头组接。

被人称为蒙太奇。

两方面意思:一是镜头组接的技巧手段,二是视听语言的思维方式。

6、收视率指特定电视覆盖区内观众收视具体节目的数量标志,是描述电视节目拥有观众数量多寡的一种相对的统计指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简答题1.为什么数字技术将会给电视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答:数字技术标志着一场真正的革命,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技术巨变。

一方面,它将促使信息传播网络和接受硬件系统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它将同时强化媒体的新型关系,改进系统媒体传输信息的方式。

从根本上,这场革命源于微电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会导致图像、声音和数据的数字化。

首先,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有可能促使电视与通讯、计算机业务一体化的形成。

其次,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可以使电视节目信号质量大大提高。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

《流传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流传概括【名词解说】流传学:研究人类社会流传现象和流传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流传:起码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流传活动。

工具性流传:人类进行流传是为应付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睁开与自己生计和发展有关的全部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流传媒介的接触,耗资现代人大批时间,使之愈来愈疏于行动,并认为自己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迷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义:假如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掌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近似“自我完成的寓言”,即假如个人依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睁开行动,结果便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流传的实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一样)、时空遍及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陪伴性(实物流传、贯串性)、极端重要性(流传的实质)大众流传职业化的流传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半人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长处为:快、广、多、好(清楚度、保真度)。

流传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停地向整个社会实时报告环境的改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流传的定义(一)共享说:重申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重申是传者企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重申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睁开的仪式(四)“符号“说:重申流传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 5W模式5W:Who (谁)→ says What(说什么)→ in What channel (经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获得什么成效)5W,流传构造(过程)中的 5 个因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成效。

5W,流传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剖析、容剖析、媒介剖析、受众剖析、成效剖析。

5W 模式的问题:( 1)单向 / 双向(无反应):线性模式,将流传可谓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流传使双向的。

(2)孤立 / 联系:割裂流传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 / 改动:“讯息”常常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 e.g.噪音)(4)环节 / 因素:“成效”其实不必定出现,流传可能无效,所以不过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突触超微结构:
突触(synapse): 植物N末梢与次级N元的连 接处,包括前膜、间隙、后膜。 前膜:神经末梢串珠状膨胀称膨体,内有囊泡。 囊泡:含神经递质。 间隙:15-1000 nm。 后膜:受体和代谢递质酶。
二、冲动传导
由神经递质完成化学传导。 冲动AP到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 内流 →囊泡与前膜融合,形成裂孔→ 胞裂外排,释放T T与后膜R结合→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功能改变。 T与前膜R结合,反馈调节T释放。

K+通道
R-Gp Na+ K+ Ca2+ 效 应
Na+通道
5.3 药物对传出NS
系统作用方式和分类 分类: 拟似药
拮抗药
一、作用方式 (一)直接作用于 R
激动R 拟胆碱药 阻断R 抗胆碱药
拟肾上腺素药
抗肾上腺素药
(二)影响递质
1.影响合成:密胆碱。
2.影响代谢转化: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拟胆碱药。
肾上腺素 (adrenaline, Adr)

合成: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NA Adr
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
5.2.3
传出NS受体
一、受体分类及亚型根据所结合的递质分类 来自胆碱 R 肾上腺素 R
多巴胺 R
1.胆碱受体:
分类:M、N (1)毒蕈碱(muscarine,M)型 R

亚型: M1、 M2、M3 、M4 、M5 M1 :胃壁、神经节、中枢。 M2 :心肌、突触前、眼。 M3 :外分泌腺、平滑肌、血管内皮、眼。
交感N节,突触前膜。
3. 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
见书53页
4. 递质释放的调节
(1)、 突触内自身调节 (前膜受体)
突触前膜M、α2 、 D2 -R
→ 负反馈调节→递质释放↓。
突触前膜β2 -R
→ 正反馈调节→递质释放↑。
(2)、 非突触调节: (无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间)

ACh NA能N突触前膜M-R 抑制NA 释放 NA 胆碱能N突触前膜-R 抑制ACh释放
新斯的明和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3.影响释放:麻黄碱和间羟胺。
4.影响贮存:
利血平-抗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5.2.2 传出NS递质 递 质(transmitter):
化学传递物
ACh、NA、DA
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
合成: 胆碱 + 乙酰辅酶A
胆碱乙酰化酶
ACh + 辅酶A
贮存: ACh进入囊泡, 与ATP、蛋白多糖结合贮存。 释放: AP下,胞裂外排,量子释放(以囊泡为单位)。 灭活: AChE 胆碱+乙酸 ACh 循环 再摄取(50%)
(3)、 跨突触调节:
经突出前膜受体 抑制递质释放
神经调质 PG, 5-HT, GABA
N末梢
递质
效应器
二、受体-效应偶联机制
***受体作用机制小结


R: R-Gs AC* cAMP PKC* 磷酸化酶* 效应 2: 与R相反 , R-Gi , cAMP↓ 1, M1, M3 : R-Gq PLC* IP3+DAG Ca2+ + PKC* 效应 M2: N 1: N2:
第5章
传出神经系统
药理学概论
5.1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一、解剖学分类:
交感N.
植物N. (自主N)
传出N.
运动N.
副交感N.
二、按神经递质分类:
去甲肾上腺素能N: NA 胆碱能N: Ach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 (NANC) :
ATP, 5-HT, DA, VIP…
胆碱能神经
1.
利用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NA)
合成:
血 酪 氨 酸
神 经 元
多巴 多 脱羧酶 巴
囊 泡
酪 酪氨酸 氨 羟化酶 酸
DA
多 多巴胺β羟化酶 巴 胺 NA NA
(-) 贮存: NA + ATP + 嗜铬颗粒蛋白 释放:胞裂外排
灭活:摄取
摄取1: • 主要方式,75~95%。 (1) 突触前膜摄取(胺泵,主动转运) →囊泡。 (2) 神经末梢内囊泡外 NA被线粒体摄取 → MAO 灭活 摄取2: (1) 非神经性组织:心肌、平滑肌摄取 →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 →单胺氧化酶(MAO) (2) 少量NA→血液 → 肝、肾。 → COMT和MAO灭活。

α1:突触后膜,血管平滑肌、瞳孔开大肌 α2 :突触前膜,负调节
(2)β型肾上腺素受体(β-R)
β1 :心脏
β2 :骨骼肌,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平滑肌
β3 :脂肪
β4:心脏
(3).多巴胺 R
• D1样-R: D1、 D5
肾、肠系膜、心、脑等血管平滑肌。

D2样-R: D2 、 D3 、 D4
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
2.
3.
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极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分泌、骨骼 肌血管舒张的神经) 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N(分泌肾上 腺素) 运动N
4.
5.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心脏、血管
胆碱能神经=副交感神经吗?
5.2
传出神经系统的
递质和受体
5.2.1 突触超微结构与冲动传导
胃肠道、平滑肌、腺体、眼睛
阻断药 哌仑西平 tripitramine 达非那新
(2)烟碱(nicotine,N)型R 亚型: NN; NM 阻断药
NN-R: 神经节、中枢
NM-R: 神经肌接头
六甲双胺
筒箭毒碱 银环蛇毒
2.肾上腺素受体
选择性地与 NA 或 Adr 结合。
α型; β型
(1)α型肾上腺素R(α-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