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位辨证

合集下载

病位辨证 长春中医药大学唐棋

病位辨证  长春中医药大学唐棋

病位:心
病性:亡阳证
证名:心阳虚脱证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三证联系密切,为疾病 过程中轻重的不同阶段。
13
唐棋PPT作品
版权所有
※二、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
概 念 心之阳气虚衰,气虚鼓动无力;阳虚温运
失司;心阳衰极欲脱所表现的证候。
机 制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14
唐棋PPT作品
唐棋PPT作品 版权所有
主神志
热扰心神
心火盛 开窍于舌 心血瘀滞 邪阻 其华在面 心合小肠
7
气、血、阳虚 血瘀 心移热于小肠
心的主要病机特点:
1、血液运行失常 2、神志意识改变
8
唐棋PPT作品
版权所有
患者一: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
(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病位:心 病性:血虚证 证名:心血虚证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外感热邪 心火亢盛
25
唐棋PPT作品
版权所有
四、心火亢盛证
表 现 · 分 析
上炎:心烦失眠,甚者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舌赤生疮,甚者溃烂疼痛 或吐血、衄血 下移: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实热证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苔黄脉数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至兰州某医院检查,诊为 “心脏病、心肌缺血,心衰”经治症状缓解,后因劳累、饮食不当、 心情不好时反复发作,慕名来诊。现症:胸闷、胸痛,气短,疲乏, 易汗出,肢冷畏寒,饮食、二便尚可。
查体:舌体淡胖,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结代。
患者的病情3年前后在病性上有哪些变化?
2
唐棋PPT作品
版权所有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确定疾病所在脏腑及病性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4红丝疔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内侧常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
15烂疔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势迅速蔓延,极易化腐等。
16疫疔又名鱼脐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
17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痈的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全身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2有头疽和特点是什么?
答: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样, 范围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背、背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5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6脓的形质稠厚不宜清稀;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脓的气味宜略带用腥味和宜有特殊气味。
7内治法的治疗总则是:消、托、补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大总则。
8外科疾病常外治法常用的三大治疗是: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
9疮疡是常见的外邪是:热毒、火毒。
34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临床上发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经肿热痛并有恶寒等全身症状。
35乳痈的病因是: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其中最常见的是:乳汁郁积。乳痈辨证有气滞壅证(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证(托里消毒散加减)3个证型。

六经辨证心得

六经辨证心得

六经辨证心得六经辨证小心得经方六纲的辨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

辨六纲首先分清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半寒热),病态(虚实半虚实)。

这个就需要清楚六纲的实质(病位,病性,病态)是什么,比如太阳少阴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病位为里。

少阳厥阴病位为半表里;三阳纲为热,三阴纲为寒,三阳之中少阳为半寒热,三阴之中厥阴为半寒热,三阳为实三阴为虚,三阳之中少阳为半虚实,三阴之中厥阴为半虚实。

病位辨证,首先是看病人有没有表证,没有表证就是里证或半表里证,表证的表现:恶寒发热,或者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多属于表证,或者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或者颈项强、头痛之类,脉浮等。

然后就是辨证寒热问题: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这个寒热辨出来了,虚实也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寒结),就可以基本分清属于哪一纲了。

例如: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根据寒热来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少阴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证的表现,其肢体痹症表现很明显,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种症状(需要和太阴外证鉴别),但是也有没有表证的少阴病,患者主要以肢体痹症为主要表现,但是就是没有表证,也没有热症,问诊之后就是一个寒症。

如果病人没有表证,表现出单纯性的寒象,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少阴病,或者太阴少阴合并病。

如何区分这个?这时候就要靠临床表现了,如果患者表现出拉肚子、腹痛、腹冷、腹胀、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长之类的,这些症状都偏于里,就是太阴病,如果表现出肢体痹症的,就是少阴病,合起来的,就是太阴少阴合并病。

厥阴虽然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但是有的厥阴的热症并不明显,例如一些痞证,或者热症只有小便黄,或者舌苔变黄,或者胃子有点烧灼感,或者心烦之类的,这些就是厥阴,厥阴就会有太阴或者少阴的症状,或者也会有少阳的症状,要注意。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思维导图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思维导图

心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证候表现】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六)心火亢盛证【证候表现】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舌上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证候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血瘀、痰阻、寒凝或气滞症状共见。

痰蒙心神证是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及痰浊症【证候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见面色晦痰火扰神证是指火热痰浊交结,扰乱心神,以狂躁、神昏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甚或神昏谵语,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发热口渴,面红目赤;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证候表现】头晕不已,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健忘,失眠,心悸,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以小便赤涩疼痛、心烦、【证候表现】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尿血,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脐腹胀痛,舌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宣肃、卫外功能减退,以咳嗽、气喘、自汗、易于感冒【证候表现】咳喘无力,咯痰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动则尤甚;神疲体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风寒犯肺证是指由于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寒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表现】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无汗,苔薄风热犯肺证是指由于风热侵犯,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热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表现】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燥邪犯肺证是指燥邪侵犯,肺失清润,肺卫失宣,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口【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口、唇、舌、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发热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苔薄干,肺热炽盛证是指热邪壅肺,肺失清肃,以咳嗽、气喘及里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刘宝厚教授病位病性辨证体系解析

刘宝厚教授病位病性辨证体系解析

刘宝厚教授病位病性辨证体系解析张武德【摘要】从病位诊断、病性诊断及病位病性相参辨证3方面入手探讨刘宝厚教授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方法体系特点,揭示该辨证方法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促进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8(031)009【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病位诊断;病性诊断;病位病性辨证;刘宝厚【作者】张武德【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刘宝厚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全国名中医。

既有系统现代医学教育熏陶形成的科学规范思维,又深谙中医整体辨证论治之道。

在长期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刘宝厚教授系统解析传统八纲、六经、脏腑、气血津液、三焦、病因、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提出一切辨证方法的核心原则和根本目的就是“辨病位”和“辨病性”,是病位诊断和病性诊断,遂凝练出“辨证之要,位性合参”的思想,进而提出“病位病性辨证”诊断体系[1],较之传统方法简便易行、规范有效,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兹总结如下:1 病位诊断1.1 阴阳病位诊断刘宝厚教授遵《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训,以及《类经·阴阳》中曰:“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其本则一”等论述,指出“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大纲领,包含病位诊断和病性诊断”两方面特征。

如阴证是人体阳气虚衰,或寒邪凝聚导致机体机能衰退的一系列证候,阳气受损、阴邪偏胜为证候基本特点,所以病位在阳,而病性为阴(虚寒)。

阳证是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表现的机体反应亢盛的一系列病变和证候,常见于阴虚阳亢或外感热病的阳盛伤阴的实热证,故病位在阴,病性属阳(实热)。

因此,临床所见以机体机能衰减和不足为特征的病证,均可定位在阳,定性为阴;以机体机能亢进为特征的病证均可定位在阴,定性为阳。

1.2 表里病位诊断1.2.1 表证凡人体皮毛、肌肤、肌腠等表浅部位的病变,多属表证,多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具有起病较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等特点,可定位诊断为表证。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表证
病因病机
六淫 皮毛 侵犯人体
疫疠 口鼻
《景岳全书》:“表证者,邪气之自外 而入者也。”
表证
致病特点
1.有明显的外感史 2.病位在肌腠,邪浅病轻
表证
表现与分析
恶寒—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 发热—卫气郁遏 头身疼痛—邪气郁滞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 舌淡苔薄—邪气在表 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肺气失宣
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介于表里之间 所产生的证侯。 成因:
表邪内传入里或里邪出表的中间过程。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表里辨证
表里证鉴别要点
《医学心悟》 病之表里,全在于
发热与潮热 恶寒与恶热 头痛与腹痛 鼻塞与口燥 舌苔之有无 脉象之浮沉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二、寒热辨证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成因:阴阳平衡失调 1)寒证: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2)热证: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寒热辨证
热证
成因:
外感火热之邪
七情过激郁而化火 饮食不节积蓄化火

久病伤及阴分

房室劳倦劫夺阴
表 热实
热 里虚 热热
寒热辨证
热证
• 表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出入

入 出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徐某,女,39岁。两天前因气候突变,出现恶风 寒,无汗身痛,咳痰清稀等症。昨日起体温上升至 39.5℃,咳嗽加重而来就诊。现症见高热,咳喘,胸 闷,痰多色黄而粘,口渴思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 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辨证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声音、气味等情况,以及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资料,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在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眼底、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病位。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四诊方法相辅相成,相互印证,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辨证方法的特点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非一刀切的标准化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还强调因病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位来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法,而非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辨证施治还注重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调节,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调节功能。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医辨证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中医辨证方法,可以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之,中医辨证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在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特点在于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中医辨证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1. 表证:指外感病邪侵犯人体,病位在肤表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如头痛、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

2. 里证:指病邪在内,病位深在脏腑经络等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如心悸、胸痛、腹满等。

3. 寒证:指因寒邪所致的症状,如畏寒肢冷、腹痛喜温等。

4. 热证:指因热邪所致的症状,如发热恶热、口渴喜冷等。

5. 虚证:指正气虚弱所表现出的症状,如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

6. 实证:指邪气亢盛所表现出的症状,如腹胀满痛、大便秘结等。

7. 阴证:指症状表现为阴性的一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

8. 阳证:指症状表现为阳性的一类证候,如面红目赤、口干咽燥等。

9. 心悸:指因心失所养或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不安、心悸不宁等症状。

10. 胸痹:指因心脉痹阻所致的胸部疼痛等症状。

11. 咳嗽:指因肺失宣肃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12. 胃痛:指因胃气阻滞所致的胃脘疼痛等症状。

14. 不寐:指因心火亢盛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等症状。

15. 胁痛:指因肝气郁结或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疼痛等症状。

16. 眩晕:指因肝阳上亢或气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17. 风寒感冒:指因风寒之邪侵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18. 风热感冒:指因风热之邪侵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等症状。

19. 暑湿感冒:指夏季感冒,因暑湿之邪侵袭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
身重等症状。

20. 风湿痹症:指因风湿之邪侵袭所致的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等症状。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

(一)辨证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恰当的判断。

分析、综合、联想、判断,是辨证诊断过程中基本的思维形式。

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详细诊察。

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1。

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食不节、情志受伤等病史,应根据情况首先询问。

2。

审证求因:应根据症状特点、性质等探求其发生的原因。

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应当指出的是,辨证的原因,不一定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指引起疾病的现阶段表现的原因。

如风寒束肺证的病因是外感“风寒”邪气,这是原始致病因素,也是我们要审征求因的“因”,而痰湿阻肺证的病因是“痰湿”,即非原始致病因素,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暴伤饮冷或其它,那么在本证的审证求因中,后者便居于次要地位,而前者是引起现在表现的原因,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

确定病位:就是辨别病变的主要部位。

病位是指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般用表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阴阳等表示。

外感病多用表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等表示,杂病多用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等表示。

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邪热壅肺,病变主要部位在肺;肝火犯肺病变主要病位在肝、肺。

又如血虚证,是肝血虚还是心血虚,则应进一步联系其它症状进行脏腑定位。

4。

审察病机:病因侵及一定的部位,则有一定的病机,根据脉症的变化可审察明确病机的变化。

5。

分清病性:在明确病机的同时,要知病情之所属。

主要根据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性。

如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烦躁脉数为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脉迟为寒。

脏腑辨证病例

脏腑辨证病例

例7:李×,男,16岁,学生,2003-8-6就诊。 患者一周前突然高烧,体温39.2℃,疲乏欲寐 ,稍有咳嗽,急诊室以“高热待查”收入院。经青 霉素点滴等治疗7天,病情未能控制,体温未降。现 面红目赤,气粗胸闷,喉间痰鸣,神志时昏,谵语 ,躁扰不安,身热烫手, 大便三天未解,尿深黄而 短,嘴唇干裂,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 痰火扰神证
病例9:王×,男,17岁,2003-06-25就诊。
患者自述昨日晚餐与朋友一起食自助火锅后, 夜里即见脘腹胀满不舒,渐渐加重,到深夜上腹胀 痛甚,难忍,坐卧不安,自服“藿香正气液”1瓶 后,痛稍缓解,但不久胀痛又作,拒按而不思食, 嗳腐酸臭气,嗳气后较舒,大便未解,矢气酸臭。 查:舌苔黄厚腻,脉滑有力。 诊断: 食滞胃脘证
病例8:许×,男, 38 岁,农民 。2001-11-4就诊。 自述夏初食瓜果患痢,下痢脓血粘冻,日夜无 度,一昼夜十数次,腹痛下迫,里急后重,呻吟不
止,口渴,发热恶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 诊断: 痢疾——大肠湿热证
病例9:王×,男, 18 岁,学生 。2003-11-4就诊。 三天前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 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治疗未效。今 日腹泄加重来医院就诊。症见腹痛泄泻,一日四、 五次,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脘痞,泛恶欲呕,烦热 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诊断: 泄泻——大肠湿热证
诊断:胃虚饮停证 (胃实寒 实证 胃虚寒 虚证 胃虚饮停) 虚实夹杂证
病例7:张×,女,43岁,2002-05-14就诊。
平日身体尚健,近半月来时有腹痛,未加 注意,但其痛渐重,疼痛部位在剑突之下,呈 灼热性质,不喜按,口渴欲饮水,口中有秽臭, 牙龈亦肿痛,大便秘结,2、3日一行,小便短 赤,自觉全身不适。查: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诊断: 胃火炽盛证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一、四诊法望闻问切望:面色、舌苔、脉象、眼底、舌诊闻:声音、呼吸、嗅觉、口臭问:病史、症状、饮食、排泄切:腹部、脉搏、痛点、温度二、辨证论治辨证:辨别疾病特点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三、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表证:外感病、表现在体表里证:内伤病、表现在体内寒证:寒邪侵袭、表现寒冷症状热证:热邪侵袭、表现热症状虚证:气血亏虚、表现虚弱症状实证:邪气壅盛、表现实证症状四、五运六气辨证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辨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判断病情五、脏腑辨证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六、病机辨证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辨证:根据病机判断疾病类型七、病因辨证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辨证:根据病因判断疾病类型八、病位辨证病位:疾病发生的部位辨证:根据病位判断疾病类型九、病势辨证病势:疾病发展的趋势辨证:根据病势判断疾病类型十、病情辨证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证: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类型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口诀,能够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确定疾病的性质。

五运六气辨证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确定疾病的病机。

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位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势辨证是根据疾病发展的趋势,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情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疾病的类型。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神志——心不主神志— 轻——失眠、多梦、健忘、心烦
重——神昏、神识错乱 开窍于舌——舌体病变:舌疮、舌痛、舌尖红
心与小肠相表里——尿短赤、尿频、尿浊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注意: 1.不是所有心证患者都必须具备以上症状; 2.症状因影响的环节不同,表现不同; 3.临床最常见的是——心悸、失眠(考虑心证的存在) “烦”——无热时,心烦不要随便用
(1)定义: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2)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入里
肺失清肃,气逆于上——咳、喘
热壅于肺 肺热上蒸咽喉,气血壅滞——咽喉红肿、疼痛
风寒入里化热
肺窍不利——鼻煽气灼
里热蒸腾——发热
伤津——口渴便秘溲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
属温病气分证和上焦病证
(3)证候特点:肺系症状(咳喘、鼻煽、胸痛、咽红肿疼痛) +里实热证(面红、身热、便秘、尿赤)
时发时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心阳 不振

中医辨证方法有几种

中医辨证方法有几种

中医辨证方法有几种中医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病位和病势,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方法有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辨证方法。

首先,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面色、舌苔、舌质等反映了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眼底和脉象则反映了人体经络气血的变化。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病位及病势,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闻诊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腹音等声音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缓急,如听取患者咳嗽声音的音质、音量和音调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病位及病势,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问诊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可以反映病情的病因、病位及病势,生活习惯则可以反映患者的体质特点。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切诊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切诊是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反映了人体经络气血的变化,通过切诊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病位及病势,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辨证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辨证方法,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辩证的定义

中医辩证的定义

中医辩证的定义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疾病的病机、病因、病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理变化,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辩证的核心是“辨”,即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观察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询问是指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病程等;闻问是指医生用听觉来获取病情信息,例如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辩证的方法主要有八纲辩证、阴阳辩证、寒热辩证、虚实辩证等。

八纲辩证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将病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个方面进行辩证;阴阳辩证是指通过观察病情的阴阳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寒热辩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出的寒热症状,来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虚实辩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

中医辩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机、病因、病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将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变化。

根据辨证结果,医生可以针对病情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医辩证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辩证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关注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病情的调理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辩证理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无论是感冒、发烧、咳嗽等常见病,还是慢性病、内科疾病等,中医辩证都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辩证还可以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主血脉
气血运行障碍 血液妄行
主神志
血不养神 热扰心神
心火上炎
开窍于舌
心血瘀滞
邪阻舌肌
其华在面
气血阳虚 瘀血阻滞
心合小肠 心移热于小肠
常见症状
心悸怔忡、胸闷胸痛、脉结代 出血
失眠、多梦、健忘 心烦、重则狂躁、谵语、昏迷
舌红芒刺,口舌生疮 舌紫暗或有瘀斑
舌卷、舌强、语謇、失语 淡白或晄白 面色紫暗
心血虚:养血安神——四物汤+安神药 心阴虚:滋阴安神——天王补心丹
※二、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
概 念 心之阳气虚衰,气虚鼓动无力;阳虚温运
失司;心阳衰极欲脱所表现的证候。
机制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表现·分析
共见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心气虚: +气虚 心阳虚: 心痛+阳虚(脉弱或结、代)
辨病:胸痹 辨证:心阳虚寒凝,气血瘀滞
按:本案主要是脾肾阳虚,心阳不振,失去温煦肢 体脏腑,统运血脉的作用,故出现寒凝血瘀,心脉 痹阻,脉结代失常的病证。
其基本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气虚不运则血脉瘀 滞,心脉痹阻;心阳不振,脾阳不运则寒凝血瘀, 痰浊内生。可见痰浊与瘀血皆为在本虚基础上产生 的标实。痰浊和瘀血闭塞心脉,不通则痛,从而产 生心前区闷痛不适。
瘀阻心脉: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痰阻心脉:宽胸化痰——栝楼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通阳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 气滞心脉:理气开郁——柴胡疏肝散
医案赏析
吴某,女,65岁。2006年4月24日初诊。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至兰州某医 院检查,诊为“心脏病、心肌缺血,心衰”经治症状 缓解,后因劳累、饮食不当、心情不好时反复发作, 慕名来诊。现症:胸闷、胸痛,气短,疲乏,易汗出, 肢冷畏寒,饮食、二便尚可。 查体:舌体淡胖,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结代。
小便短赤、尿急、尿痛
心的主要病机特点: 1、血液运行失常 2、神志意识改变
小肠的主要病机特点: 1、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多归属脾胃) 2、二便失常
※一、 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概 念 心之阴血亏虚,心失所养
机制
忧思劳神
脾胃、肾 化源 温热火邪 心血 忧思、久病、失血 肝耗肾血阴亏
心阴
表现·分析
共见症:心悸、失眠、多梦 心血虚:健忘+血虚 心阴虚:心烦+阴虚
心阳虚脱:心胸剧痛,唇舌青紫+ 亡阳
心气虚:补益心气——养心汤 心阳虚:温补心阳——桂附保元汤 心阳虚脱:回阳固脱——人参四逆汤
医案赏析
吴某,女,65岁。2006年4月24日初诊。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至兰州某医 院检查,诊为“心脏病、心肌缺血,心衰”经治症状 缓解,后因劳累、饮食不当、心情不好时反复发作, 慕名来诊。现症:胸闷、胸痛,气短,疲乏,易汗出, 肢冷畏寒,饮食、二便尚可。 查体:舌体淡胖,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结代。
第七章 病位辨证
脏腑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掌握各常见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熟悉各常见证的含义、证候分析及鉴别诊断。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分析典型病例的方法。
概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确定疾病所在脏腑及病性
适用范围 内伤杂病
分类
① 脏病辨证 ② 腑病辨证 ③ 脏腑兼病辨证
四、心火亢盛证
概 念 心火内炽,上炎、下移之实热证。
机制
情志抑郁化火 过食辛辣温补 火热之邪内侵
心火
表现·分析
上炎:心烦失眠,甚者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舌赤生疮,甚者溃烂疼痛
或吐血、衄血
小肠实热证(尿血、脐腹胀痛)
下移: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实热证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苔黄脉数
清心泻火——上炎:黄连上清丸 下移:导赤散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主气司呼吸 功能活动减退
主宣发肃降 肺失宣降
通调水道 主皮毛
开窍于鼻
水液失布 卫表失固 皮毛失养 鼻窍失聪
喉为肺户
大肠主传导 排泄糟粕
咽喉不利 传导失职
常见症状
少气短息,语声低微 咳、哮、喘、胸闷或痛
痰、饮、水肿 自汗畏风、易感冒 皮毛憔悴、干燥不润 鼻塞、流涕、喷嚏 喉痒喉痛、音哑、失音
1、试述心火亢盛证、小肠实热证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异同?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下列症状中哪些是肺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急躁易怒、咽喉疼痛、怔忡、发脱齿松、心 烦、失眠、视物模糊、多梦、神昏、咯血、乳房胀 痛、胸痛、头晕耳鸣、咳嗽、腹胀、神志错乱、纳 少、鼻塞流涕、气喘、肢体震颤、便溏、腹痛、口 舌生疮、出血、肢体倦怠、心痛、咯痰、胸胁、少 腹、遗精早泄、声音嘶哑、情志抑郁、手足抽搐、 腰膝酸软、浮肿、二便异常。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下列症状中哪些是心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急躁易怒、怔忡、发脱齿松、心烦、失眠、 视物模糊、多梦、胸痛、咳嗽、气喘、咯痰、咯血、 神昏、声音嘶哑、腹胀、鼻塞流涕、神志错乱、纳 少、肢体震颤、便溏、口舌生疮、腹痛、头晕耳鸣、 肢体倦怠、心痛、胸胁、少腹、乳房胀痛、遗精早 泄、巅顶痛、阳痿不育、头晕胀痛、情志抑郁、手 足抽搐、腰膝酸软、浮肿、二便异常。
机理
痨虫蚀肺 久咳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肺阴不足)
表现·分析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出,甚则痰中带血 声音嘶哑 +阴虚 滋阴润肺——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
三、风寒犯肺证 概念 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便秘、泄泻
肺的主要病机特点:
1、防御能力失常 2、呼吸功能异常 3、水液代谢失调 4、气的生成不足 5、血液循行病变
大肠的主要病机特点:
传导功能失调
※一、肺气虚证 概念 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
机制
久咳伤肺 脾胃虚弱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 或自汗,恶风,易感冒 +气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
※二、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患者3年前后在病性上有哪些变化?
※三、心脉痹阻证 概 念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机制
久病体弱 情志不遂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其本在于正气先虚;其标在于气滞、寒凝、 痰阻、血瘀有形之邪阻滞心脉。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下颌
心脉痹阻的疼痛部位为何可见肩背内臂、下颌?
表现·分析
瘀阻心脉— 刺痛+血瘀征象(面色、舌象、脉象) 痰阻心脉— 闷痛 +痰湿征象(表现、舌象、脉象) 寒凝心脉— 冷痛 +实寒征象(表现、舌象、脉象) 气滞心脉— 胀痛 +气滞征象(表现、舌象、脉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