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

合集下载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3篇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3篇

8、《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

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

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

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

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

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

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

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

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

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

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

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

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

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教、有书读。

文章的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

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重、难点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作者马致远的生平。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并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

3. 领会马致远抨击时弊、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含义。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 马致远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抨击时弊。

三、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解,推测文章隐含的信息和意思。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2.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 (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致远的简介,介绍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作者。

Step 2 理解文章 (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初步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和主题。

2. 提问:谁能简单概括一下《送东阳马生序》的主旨是什么?3. 班级讨论:从文中选取几段重要的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马致远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Step 3 分析文章 (2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本分析部分,帮助学生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技巧。

2.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主要观点和马致远的写作意图。

3. 班级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班级共同讨论。

Step 4 拓展思考 (10分钟)1. 提问:文中的抨击时弊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现实有何联系?2.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对时弊进行抨击和表达忧国之情。

3. 展示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和展示。

Step 5 总结 (5分钟)1. 提问:通过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你有何感悟?2.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加以指导和评价。

3. 课外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时弊和社会问题的文章,体现马致远的抨击时弊和忧国之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明初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1)重难字嗜学(shì)砚冰(yàn)弗(fú) 怠(dài)逾约(yú) 硕师(shuò)叩问(kòu) 叱咄(chì du)俟(sì) 卒(zú)负箧(qiè) 曳屣(x)皲裂(jn) 媵人(yìn)衾(qn) 绮绣(q)容臭(xiù) 烨然(yè)缊袍(yùn) 耄老(mào)谬称(miù) 廪稍(ln)冻馁(ni) 谒(yè)贽(zhì) 诋(d)(2)通假字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3)古今异义词假。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流畅翻译课文。

2.把握赠序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3.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体会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还有几个月,我们就初中毕业了,即将面临分别,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或已经开始请同学、老师写临别赠言了呢?你会写些什么呢?毕业了就要互赠留言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古人离别时有折柳赠别,有踏歌送别,有作诗赠别,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还有写文赠别,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种临别时的赠言称为赠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赠序中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1.文题解读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预设:作者送给同乡后学----青年太学生马君则的临别赠言。

2.了解文体知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引导。

赠序,即临别赠言。

始于唐朝,宋以后,逐渐成为单独的赠别文体。

赠序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

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写作背景:洪武十一(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二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记生字词。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嗜.学( shì)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俟.( sì)负箧.曳屣.( qiè)( xǐ)皲.裂( jūn )媵.人( yìnɡ)衾.( qīn )绮.绣( qǐ)容臭.( xiù)烨.然( yè)裘葛..(qiúɡě)缊.袍( yùn )耄.老( mào )冻馁.( něi )谒.见( yè)撰.写( zhuàn )贽.( zhì)3.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范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进行探讨:一是文章的背景和特点,二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三是教学反思和体会。

一、文章的背景和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公元1078年。

它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马生在东阳地区居住生活了数年后,西行离开的情景,赞扬了他的才华和人品,并向他致以依依惜别的祝福之词。

该文的内容简洁明了、意境含蓄富有想象力,使人们领略到了家园之情和离别之苦。

该文在传统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文言文教材中的重要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难度高《送东阳马生序》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和语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阅读理解和翻译难度都较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加强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解释生僻词、古诗词、俗语等常见的文言文构词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在阅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表达,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是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针对性地解析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比如添加注释、分析句法结构、注意细节和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不熟悉因为这篇文学巨著是在800多年前写的,所以它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元素会感到陌生,所以他们有可能会对这些内容感到疑惑。

那么在你的教学中,你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你可以讲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情况、经济形势等,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些东西进行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

3.态度习惯方面由于对于这个时期的语言和文化不了解,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多少耐心和兴趣,也容易被文言文中一些奇怪的谚语、句子、词汇等内容挫败。

这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之一。

那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讲述有关该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解析相关文本中引用的古诗词和典故,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和底蕴。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目标明确,以送韩愈《东阳马生序》为主要文本,结合阅读文本和历史语境,理解古人追求世间正义与自身形象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审读文字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认为此次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应是成功的。

本文对本次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一、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认真查阅了有关《东阳马生序》的文本,包括作者韩愈、《东阳马生序》的文学背景、思想内涵等。

教师准备了包括资料文献等多媒体展示内容在内的课前准备工作,她对学生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些措施有:制定课前大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考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互动小组讨论、口头讲评以及写作训练。

这三个部分的设置很好地满足了非常优秀的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互动小组讨论在这个早上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有一个不同的话题讨论:如何理解“盈虚之间”的意思等。

小组讨论共三次,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在5-7分钟之间。

教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尽情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阳马生序》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同时,教师还在课堂上表彰了优秀的小组贡献者,以鼓励其他班级学生发扬同样的精神,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2、口头讲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会召集每个小组,让小组的组长口头报告小组的讨论总结。

教师再次向学生阐释《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和背景内涵,并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将如何为老师的讲座做出贡献。

既然有所讨论,学生则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讲话,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贡献意见。

3、写作训练这一部分命题是:有了讨论后,你对《东阳马生序》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请写文章叙述你对《东阳马生序》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和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和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课堂实录一、导入,谈勤学。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1:春秋时代,有孔子韦编三绝。

生2: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生3:晋代,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生4:西汉,有匡衡凿壁偷光。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如何求学的吧!(师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介绍,知背景。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释①,对本文的作者和文体先有一个了解。

谁来给我们读一下作者简介?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师:好。

后面接着介绍了课题中的“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这是作者的家乡。

还有“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文中的“马生”,就是指姓马的后生,他和作者宋濂是老乡。

下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序”,是什么意思。

生: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

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师:好。

其实,序,现在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

师: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和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和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课堂实录一、导入,谈勤学。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1:春秋时代,有孔子韦编三绝。

生2: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生3:晋代,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生4:西汉,有匡衡凿壁偷光。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如何求学的吧!(师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介绍,知背景。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释①,对本文的作者和文体先有一个了解。

谁来给我们读一下作者简介?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师:好。

后面接着介绍了课题中的“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这是作者的家乡。

还有“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文中的“马生”,就是指姓马的后生,他和作者宋濂是老乡。

下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序”,是什么意思。

生: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

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师:好。

其实,序,现在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

师: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理解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之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于追求学问。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理解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之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 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文言文知识在上课之初,我会先与学生进行一段轻松的对话,询问他们记得哪些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

这样做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文言文记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接着,我会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求学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例如讲述宋濂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

这个故事将与《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相契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学生被故事吸引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如果你是宋濂,你会怎样面对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4. 过渡到新课内容在学生对文言文和课文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后,我会顺势过渡到新课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宋濂求学经历相关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 “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宋濂(1310 —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 人。

明初散文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 ,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1) 重难字嗜学(sh ì) 砚冰(y àn)弗(f ú) 怠(d ài) 逾约(y ú) 硕师(shu ò)叩问(k òu) 叱咄(ch ì du) 俟(sì) 卒(z ú) 负箧(qi 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 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 ù) 烨然(y è) 缊袍(y ùn) 耄老(mào) 谬称(mi 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 è) 贽(zh ì) 诋(d)(2) 通假字四支(zh) 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p) 绮绣( “被”同“披”,穿)(3) 古今异义词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作家及作品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明初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主修《元史》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等。

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四. 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

分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多为叙述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

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词。

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五.预习检查1.字音词义;2.翻译;3.文言知识积累(见课件)六.整体感知(一)结构内容1.少时求学得书之艰:嗜学—家贫—勤苦—遍观群书;成年后求师之难:叩问之难—卒获有所闻。

2.外出求学奔走之劳、生活之苦:跋涉之难和与同舍生在生活上的对比,突出余之勤且艰。

3.太学生与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对比。

4.总括全段,现身说法:“勤且艰”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课堂讨论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的作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若止水,方能静观其变。”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好,用了对比,而且句式简洁。
第三课时
二、分析情感表达
1.情感表达方式讲解
师: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很丰富,比如“呜呼!胜地不常,兴亡异代,令人悲慨。”这里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大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一、分析写作技巧
1.修辞手法讲解
师:同学们,大家注意到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特别有力量,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对比。
师:很好,对比的手法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对比,让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大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
3.对于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教学,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仿写和创作中提高。
4.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6.鼓励学生多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仿写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个主题,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1.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会借鉴和学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分析情感表达
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感知写作特征。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4、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书文;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求学之路,获得学习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三、文章体裁
“序”是一种文体。

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本文即是作者勉励马生专心向学的临别赠序。

四、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
1.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1)补充诠释:
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

游:交际,交往。

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

或:有时。

色:神态,气色,脸色。

虽:虽然。

卒:终于。

愈:更加。

获:得以,能够。

寓:寄居。

(2)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走送之跑行走
持汤沃灌热水汁水
日再食第二次又一次
臭xiù香气chòu臭味
博士官位一种学位的名称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倒装句式
①弗之怠“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的后置,“于”相当于“向”。

2.指名逐句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点评。

六、自由朗读课文及译文
一、自读课文,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明确: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二、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采用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的方法。

文章要阐明的是学习态度问题。

通过亲身经历写出切身的感受,通过事实的记叙,加以适当的描写、议论阐明刻苦求学的道理,既富有说明力,又富有感染力,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把握学习的方法。

2.善用对比手法。

如写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作者的“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三、研讨探究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

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

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

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四、课外拓展
“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教师小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回头”,古人的诗句,在感叹时光飞逝之时,更多的是消极和无奈。

我们当代中学生,有的不应只是感叹。

天道酬勤,命运始终掌握在惜时如金、勤奋学习者的手中!同学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牢牢抓住时间!
板书设计
⎭⎪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解题技法]
1.古今异义词中有些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词,朗读时两个词语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

2.主谓之间适当停顿。

3.若宾语结构较复杂或较长,则动宾间适当停顿。

4.领起全句的虚词后或句中表连接的虚词前可稍作停顿。

5.较复杂的定语、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前置(或后置)的时间、地点、目的状语之后(或之前)稍作停顿。

6.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素材积累:
勤奋求学的典故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教学反思
2.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现代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
越,激发勤奋学习的精神。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课上不足之处
没有做深入探讨,影响学生感知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我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以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

课外拓展的安排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拘泥于课本,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最后,通过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呼吁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