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7《再别康桥》教案 苏教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海口七中郑琪一、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滋润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
本单元教学的主题词是“诗歌拔萃”。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当诗人把你引进诗的境界之后,你便可以拓宽胸襟,净化灵魂。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能力目标:①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②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领悟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教学重点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三)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学习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课余阅读和积累的爱好;但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厚重、耐人寻味。
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现代诗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
朗读仍然是现代诗学习兴趣培养的突破口。
本课教学拟指导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学习现代诗。
三、教法分析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选用诵读吟咏法与赏析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演示,练习等活动中启发学,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感知诗歌诗意美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从中学习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从而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分析(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名家引领,读中悟(1)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2)播放名家范读《再别康桥》(3)感悟诗情1.教师:诗人的感情隽永真挚,那让我们来模仿录音范读来练习一下,然后分男女两个小组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学生练习,展示成果,互相点评,然后再齐读。
2.大家这么用心的朗读,对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一定都有不少感受吧,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美景、情感、字词等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本上做旁批,以便我们待会交流讨论。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了解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其中情感增强对诗歌的品读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难点对始终意象的赏析教学过程教师指导精讲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导入--寻找徐志摩播放音乐《张爱玲》,课件展示歌词以及“同学们你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徐志摩么?”字样,音乐播放结束过渡:同学们你在歌曲中找到徐志摩了吗?嘘--(示意同学安静)学生扮演徐志摩出场,手拿书本,身穿长马褂,白围巾黑框眼镜,朗诵《再别康桥》回到座位。
(背景音乐)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带不走是我们对徐志摩永恒的记忆。
一个谜一样的男子,一位浪漫的诗人,长马褂白围巾似乎成为我们对他永远的记忆,而更令人难忘的,是他那如美酒般醇香的诗歌,当一切铅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的时候,唯有那首《再别康桥》依然能够触及封存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感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徐志摩的脚步重回康桥。
(示意同学看屏幕)。
二、初读诗歌,品析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教师范读。
那是1928年的深秋,微寒的秋风将年仅28岁的徐志摩吹到了康桥边,远处,铁青的天空幻化出透明的粉色,那是水彩中难以描绘的透明。
摘一朵小花,种她在天涯,幻化做瑰丽的晚霞。
远看群山黛黛,温存不语。
的确在这片他曾经求学的土地上,封存了他太多美好的回忆,心中的离别的忧伤默默如平,一如轻雾笼罩着浅浅的康河。
同学们,相信大家至此已经找到心中的那个徐志摩,也品读这篇名作再别康桥,Q: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深情告别的对象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确实,作者在这里告别的不仅仅是康桥这个对象,更是作者在这里多年以来的美好的回忆和经历。
Q:那么诗人在做深情告别的时候流露的是怎样的情感?预设:PPT: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过渡:的确,一首《再别康桥》包含了诗人太多的情感,康桥好似诗人的亲人,恋人一般亲昵。
在这离别时分,作者不免有几分依恋、哀伤于惆怅。
有了这种情感的积淀,让我们来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吧三、以景带情,以情带读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多彩的画,徐志摩的诗歌浪漫、潇洒、灵动,字字珠玑,画面感极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课前准备1 、背诵这首诗2 、把四个大组分别分成意象派、绘画派、结构派、音乐派这四大派四、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五、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二、走进徐志摩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具体简介见课件,课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有关图片)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后让学生读,让学生能找出差距1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2 、范读正音:青荇( xìng )长篙( gāo )漫溯( sù)笙( shēng )箫3 、学生朗读4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语速、语调和感情)。
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7 再别康桥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代表诗人。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
徐志摩是个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他很快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仰卧在有星星一样的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知识储备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的情感。
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
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作者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3、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4、给加点字注音青荇.()长篙.()漫溯.()笙.()箫5、整体感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离别对象上与本诗有何区别?(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二、合作探究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华丽的语言。
2、在了解诗人特殊经历的基础上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多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康桥。
2、简介徐志摩及其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理清诗歌思路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明确:诗的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第2~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地”与首节回环照应。
三、指导学习诗歌。
(一)朗读第一节,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二)朗读第二至四节,分析两个比喻句的精彩之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成“夕阳中的新娘”,第二个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三)朗读5~6节,思考:诗歌怎样将感情推向高潮?(四)提问:最后一节是如何照应首节的?四、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五、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音乐美。
如整首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
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音乐性。
六、小结:本诗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愁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表现出极高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七、作业: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2、赏析徐志摩诗《偶然》。
附:板书设计:25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徐志摩久违学子,万千离愁河畔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清澈潭水——天上的虹彩虹似的梦虚无缥缈的喜悦泛舟寻梦似淡实浓的离愁回环照应,无限惆怅偶然徐志摩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须讶异,也无须欢喜,这转瞬即逝的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
《再别康桥》教案一.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苏教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把握本诗韵脚,体会其音节和谐、抑扬起伏的音乐美。
2.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体会其特点,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观察本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何特点。
预习案教材助读:1.新月派简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曾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并曾经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注重意境的创造和音律的和谐。
1931年11月19日,诗人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时年仅35岁。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7课《再别康桥》word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教学难点: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曾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
从小学升入初中,告别初中来到高中,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读与赏(整体研习)1、背景及作者,见多媒体。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感情,并学习有感情诵读。
3、问: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齐读课文,思考:这一首离别诗与以前学过的离别诗从对象上看,有何不同?5、自读课文,讨论:临别之际,作者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三、品与析(分层研习)1、请学生读第二段,读完后,请其它学生品评,并说明原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2、问:在作者的眼中,“柳”是怎样的?(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3、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在我心头荡漾”。
)4、请学生读第三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5、问:作者眼中的“水草”是怎样的?(抓住意象的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6、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请学生读第四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8、问:作者眼中的“潭”是怎样的?(抓住意像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9、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分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齐读第五、六段,分析作者在这里的情感。
11、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段,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
(首尾呼应)12、齐读全文,品析作者情感。
四、议与练(拓展演练)1、教师总结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意象的特点,注意表色彩的词)2、拓展练习(详见多媒体)五、结与思1、教师总结:做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通过意象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
《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英语课程中,学生们将会学习到一首名为《再别康桥》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在1933年创作的一首诗,以感伤深沉的笔触,描述了诗人离开康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爱情的思念之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些特色的教学设计。
一、情景复述法在教学开始之前,老师先设置一个情景。
例如,老师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和最好的朋友要分别了,哪怕是暂时的分别,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见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学生会不会觉得心里有很多想法想表达,但又说不出来呢?这样的情景营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二、图片呈现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配上了一些关于康桥和诗人徐志摩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景和诗人的形象。
特别是徐志摩大学时期在康桥拍摄的照片,更能够将诗歌的情感和诗人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三、音乐联想法由于《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深情动人,因此我们还让学生听一首同样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体会出徐志摩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这样,学生在感知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语感和音感。
四、角色扮演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我们还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一下课文中主人公的感受和情感。
比如,让学生分组,做同学之间的分别场景,然后让学生口语表达这种情感,从而了解这种情感的多样性。
五、比照分析法在教学中,利用比照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诗歌中的康桥和自己所在的城市的自然环境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的特色教学设计旨在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蕴和表达,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从中收益匪浅综上所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的特色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感知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语感和音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7 现代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再别康桥》《现代诗两首》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收录了词、歌曲、古代诗、现代诗等几种文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鉴别、学会体验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韵。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领会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诗歌所深寓的感情,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1.多媒体课件;2.简单了解现代诗的写作手法。
一.创设活动,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再别康桥》,跟随徐志摩一起欣赏他在诗里所表达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资料(一)简介作者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
某某某某人。
1918年赴美、英留学,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唯美主义影响。
1922年归国,次年组织新月社。
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11期,与胡适、梁实秋等筹办《新月》月刊,任总编辑。
1931年11月因空难身亡。
作品注意韵律和谐和意境创造,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集《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二)文章内容分析《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诗歌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
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
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品读诗之美。
四、互动交流(一)分析本诗表现手法有那些特点?第一,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首先,诗作避开了一般离情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对象却是“西天的云彩”,进入无形的、精神上的层面。
其次,诗歌为别离设定了另外一种色调,诗人离别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精神归宿的所在,是粘附着自己感情丝缕的地方,告别的和依恋的是那种文化氛围,因此,他不愿意惊破那种氛围,以“轻轻”“悄悄”“沉默”,构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境地,是一种无声的别离,排除了因为哭泣、感伤而形成的沉重感,显得洒脱、飘逸。
苏教版初一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一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明白得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选择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包蕴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专门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因此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交”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确实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漂亮的永恒。
今天就让我们跨过时刻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亮的心境走进一个漂亮的地点,感受一种曼妙优美的哀愁,倾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播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二、静静倾听,出现画面美1.和着精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出现出了一幅幅精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伙儿共享——我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是那样的多情。
我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梦醒时分,我只能倚在康桥轻轻吹奏“离别的笙箫”。
2.播放康桥图片,(配乐小提琴《回来家园》)感受诗歌流淌的画面美。
3.学生介绍通过选择的有关作者及背景资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只是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行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扬与热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一辈子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7 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
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糜【méi】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 xiāo】⒉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某某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某某,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某某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回某某》: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某某,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某某。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拔萃”中第25课《现代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古诗较多,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流派。
二、学情分析九义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现代诗歌不多,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水平较弱,所以要教给学生知人论诗,了解内容的办法,教会学生如何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了解徐志摩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诗歌的“三美”原则。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像,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母校深情和崇敬之意,理解徐志摩的浪漫主义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反复朗读,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四、教法(一)诵读法《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反复诵读才能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
(二)情境教学法播放轻音乐,营造清新优美、舒缓闲适的氛围,让学生能从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三)讨论法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讨论,教与学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用康桥优美的风光,协助学生建立可感的视听形象。
设计意图:这四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实践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五、学法(一)诵读法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入到朗诵中,领悟到诗中的意境美,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二)联想比较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品味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优美之处。
设计意图:这两种学法的使用,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知道哪些与离别相关的诗句?这些诗句中体现了怎样的离别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也是一首抒写离别情愫的诗歌,这里的离情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提问学生关于离别的诗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激起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
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5.康桥:1921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四、艺术技巧鉴赏.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归纳总结】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巩固拓展】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①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①建筑美:音节匀称,诗句整齐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③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构筑一幅幅动态的画面【预习指导】熟读《古诗三首》,查找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意思.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五、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感情,学会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离别情感,体验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意象的品味与朗读;把握诗情。
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策略学生对于诗歌意向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合作与探究,找到走进诗歌的尽可能多的突破口。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
一导入新课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种情感经常被诗人表达,比如下列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我们学习表达离别的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诗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英格兰的一座城市,临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1920--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剑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探讨空气,使徐志摩精神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追求。
因此,剑桥是诗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他的精神家园。
1928年徐志摩重游康桥。
在一个晴明的下午,是人怀着激动地心情,悄悄来到康桥,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静静的等待着他。
于是,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得图景,如梦一般在眼前展现。
在乘船返回祖国的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诗人用诗句写下这次重游的感受。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读准字音荇篙溯斑斓笙箫2 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3 整体朗读把握,同学互读互评。
4小组朗读并推荐,朗读展示,学生点评。
5学生推荐,配乐朗读。
6 听课件朗读并进行想象。
四合作探究,走进诗歌。
1 品味意象诗人常用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我们把负载着作者感情的事物称作意象。
在诗中,作者选取了一些美的意象来代表康桥,表达情感,你喜欢哪一意象?和同学交流探讨,建议采用“我喜欢()小节,因为诗句运用( )的写法(修辞),写出了(表达了)()”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或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案一.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整体构思与思路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
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迁移练习: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