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同 共同体和对话主义 (2)[48页]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是一个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困难时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

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书籍的推荐。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徐勇这本书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观、文化认同等,并以可读性强的方式阐述了这些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作者:任剑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挑战。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建构》作者:张思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

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对于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有一个深入了解。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作者:林照宇这本书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作者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上推荐的书籍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本重要著作,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引言现代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内部凝聚力的核心之一就是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对国家身份、共同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认同感,能够使国家内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保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然而,国家认同的建构并非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经过政治角逐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重点分析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这些认同是如何被操控和操作的。

一、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民族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认同形式。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往往成为国家认同的核心,并被政府用来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

一方面,政府通过炮制民族历史、传统和英雄事迹等来强化民族认同感。

这种历史建构往往会有选择性地突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忽略或掩盖其他对国家认同构成挑战的历史片段。

另一方面,政府还会鼓励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此来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种文化建构往往涉及到对民族节日、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等的正面塑造和弘扬。

通过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政府得以塑造一个团结稳定的国家形象,并使民众对国家感到归属。

然而,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往往也具有被滥用和操纵的一面。

一些政治家和领导人会通过扇动民族主义情绪来掌握权力、转移民众关注、达到政治目的。

他们往往通过制造外部敌意、宣扬种族优越性等方式来唤起民族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对特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这种滥用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不仅容易导致区域冲突和民众对立,还可能使国家陷入困境和动荡。

因此,明智地引导和管理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是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认同的政治逻辑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政治认同是指对国家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能够在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合法性。

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政治认同往往是公民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和参与的结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话路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话路径探析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fANSUO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11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 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 好。

其中对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中具有解决分歧、建构 力量、学习改变和达成共鸣的价 值,它力图建构对话的关系、对 话的态度、对话的方法、对话的 模式、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文明对话;新时代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社 会主义学院2019年统战理论研究 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信任路径研究”、2020 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 专项研究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 大学生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研 究”(X G H 20088), 2020年长安大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区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A 丨卩』14、原、>只則对话路径探析◊文/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武永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当前,一些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研究: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研究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11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研究者认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众多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其建设路径在于强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U 1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研究者认为,可以从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和舆论基础六个方面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52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理论探索L I L U N T A N S U O同体意识。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与家国天下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与家国天下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统一整体。

民族认同主要体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主要依赖于体貌特征、共同记忆、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等。

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古代中国国家认同意识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族走向交融。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不断发生交流乃至走向交融,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宣扬大一统思想、加强交通建设等,为华夏族演变成汉族提供了物质、政治与思想条件。

(3)魏晋南北朝: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

北方民族南迁,中原与南方地区民族杂居,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交融增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吉林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及“共同体”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其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应着“社会”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应着“国家”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应着“全球”层面。

而这三个层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以“共同体”为表达的社会概念的多层性与多样性的扩展。

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使社会的概念扩展到国家和全球的层次。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也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概念,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费孝通先生一方面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来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是其对社会和国家观的新的发展。

另一个方面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

这使得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国家也在社会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本身,使得作为共同体的社会,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社会内涵。

当把作为社会的国家民族的讨论置于全球语境时,此时的社会为全球社会的社会。

这一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的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亨廷顿的“文明间的冲突”相对立,1998年联合国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内容
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呀,就像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儿啊,大家不都对此深感自豪吗?
例子:我和朋友聊天时,提到秦始皇,我们都特别兴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啊。

2. 共同的文化传承也是很重要的呢,诗词歌赋、传统节日,这都是我们的宝贝呀,难道你不觉得这些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吗?
例子:过年时大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就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呀。

3. 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哦,像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这都是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的呀,你能说不是吗?
例子:看到有人扶老人过马路,这不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在发扬嘛。

4. 共同的语言也是认同的关键呀,汉语是我们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呀,这多棒啊!
例子:大家用汉语交流着各种想法,那顺畅的感觉,真好呀。

5. 共同的风俗习惯也不能忽视呀,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美食和习俗,这组成了我们多彩的生活呀,难道不对吗?
例子:去不同地方体验不同的习俗,真的特别有意思。

6. 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是很有力的纽带呢,都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呀,可不是吗?
例子: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发展努力奋斗,那场面多令人激动呀。

7. 共同的心理特征也是存在的哦,坚韧、勤劳、善良,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闪光点呀,你没感觉到吗?
例子:在困难面前,我们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多牛呀。

8. 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呢,公平、正义、和谐,这都是我们向往的呀,这不是很明显吗?
例子:大家都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尽自己的一份力,多有意义呀。

我觉得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真的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中国民族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大学

中国民族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大学

第一章测试1.简言之,民族史学就是以()为研究对象。

A:现代民族B:古今民族C:古代民族D:汉族答案:B2.古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具有浓厚的()色彩。

A:文化B:政治C:军事D:经济答案:B3.民族交往以()为条件,是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A:民族接触B:民族冲突C:民族融合D:民族同化答案:A4.在近代构建中国民族国家的背景下,民族史的研究由古代的“自发”研究转变为()研究。

A:自觉B:集体C:系统D:自在答案:A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作者是()。

A:郝时远B:梁启超C:费孝通D:林耀华答案:C6.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般都从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这就使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呈现出()的特点。

A:因俗而治B:阶级压迫C:民族歧视D:民族同化答案:A7.历史上所用的“中国”一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一种地域政治和()的区分。

A:生产方式B:经济类型C:文化类型D:阶级关系答案:C8.我国历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受到()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或制约。

A:被统治民族B:各民族C:统治民族D:汉族答案:B9.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开始于()年。

A:1956B:1966C:1978D:1949答案:A10.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A:文化B:经济C:政治D:宗教答案:D第二章测试1.“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除此之外还有( )等称呼。

A:熟苗B:三苗C:有苗D:楚人E:生苗答案:BC2.新石器时代,在()以及南方其他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南方民族集团。

A:大溪文化B:河姆渡文化C:马家浜文化D:良诸文化E:屈家岭文化答案:ABCDE3.战国时期,居于“诸夏”北方的少数民族有()等。

A:女真B:林胡C:东胡D:楼烦E:匈奴答案:BCDE4.我国民族集团的起源具有()的特点。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概念,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命运,倡导构建具有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和包容精神的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和谐、稳定和可持续的世界。

现代全球化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深入发展,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强调共同利益,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只有将国家间各种利益融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才能有命运的交织,有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要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推进合作共赢,才能做到国与国、人与人和谐相处。

二、建立互信:建立互信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不管是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和政治互信,还是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都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

各国要遵循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公约,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选择,推进共同利益的实现,合作共赢,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长久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

三、坚持包容性:命运共同体旨在构建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包容互助的社会,遵循多元性原则,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在社会和生态环境中,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对于存在冲突与矛盾的问题,应该融合双方要求,采取妥善的沟通和协商,寻找共识,达成一种基于包容性的方案。

四、加强全球治理:现如今的全球化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文化方面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贫富不均、环保等社会问题。

在全球治理上,我们需要推动各国间的协调与合作,打造中西方全球治理的新局面。

同时,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全球治理机构逐渐失去控制能力,为了稳定全球治理体系,我们需要加强全球治理的规范和协调,推动全球化发展潮流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人民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集体认同和归属感。

下面是一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书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
1.《中国文化的精神》钱穆。

这本书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大历史》吕思勉。

该书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回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3.《中国精神》陈平原。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解读,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特点。

4.《中国通史》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以中国历史为线索,描述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变迁。

5.《中国人的精神》王小波。

这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探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6.《中国的世纪》黄仁宇。

该书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7.《中华民族的精神》郑天挺。

这本书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传承。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和学科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
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认同。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答案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答案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答案这份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指导。

一、概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旨在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本次考试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主题:1. 中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2.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3. 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二、以下是本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的答案参考:1. 中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在评估中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方面,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传统的节日与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符号,如书法、绘画、京剧等2.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在评估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方面,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 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研究- 民族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3. 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在评估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方面,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意义- 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实践与体制改革-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和合作三、总结通过这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考试,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民族团结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希望每个考生都能通过这次考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各位的参与和努力!。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发展道路上承担责任、实现共同繁荣、团结合作的一种社会形态和观念。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命运相连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因此构建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命运共同体的架构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合作,更涉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环境保护、全球治理等方面。

如何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认同的形成认同是一个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是个体对于所处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主体性感知的阐释。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在对彼此的认同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认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情感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差异,如何在这些差异中促进认同的形成,就成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

价值观念对于认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观念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于生活目标、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寻求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各方之间的认同和接纳。

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族情感也是构建认同的重要因素。

民族情感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情感认同,它具有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作用。

在建设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民族情感的凝聚力不可忽视。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情感可能存在着差异,但是只有在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民族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构建认同的路径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促进认同的形成,成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不可回避的问题。

构建认同的路径,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文化或者一种价值观念为标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逐步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和意义- 提出现有相关书籍对于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特征三、相关书籍介绍-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四、书籍内容比较与评价- 对比分析上述书籍的内容和特点- 对每本书籍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五、结论- 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的作用和价值-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期待正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包含了中华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价值的认同,也体现了对共同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旨在加强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相关书籍应运而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二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不可分割性;三是强调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担当。

这些内涵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有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丰硕,许多学者和专业机构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

例如,有学者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特征,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实践,需要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不断强化。

还有学者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这些书籍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这种意识在现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书籍。

1. 《中国大历史》- 史景迁《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巨著,作者史景迁从史前时代一直讲述到现代中国的崛起。

这本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大历史的方方面面,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连续性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通过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

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多次讲话和文章的集结出版物,其中包括了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思考和表述。

在书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3. 《中国通史》- 程中原《中国通史》是一本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历史的权威性著作,作者程中原是中国历史学家和教授。

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 《中国精神》- 陈舜添这本书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舜添著,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陈舜添认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包括执着、勇敢、智慧和自信等。

他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特点,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发展。

5. 《中华文化的精神维度》- 郎咸平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著作,讨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郎咸平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思考,提出了文化自信、价值观坚守和创新精神等重要因素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的影响。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以上是一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摘要: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二、相关书籍的简介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三、书籍内容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1.共同体意识的内涵2.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3.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建设四、书籍对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示1.教育内容的深化与拓展2.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教育效果的提升与评估五、结语正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强调全体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共同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籍应运而生。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历史渊源以及现实意义。

书中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该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该书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方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以期在全体中华民族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认同。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该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论述,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该书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食粮。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内部对自身共同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念及利益的认同和意识。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加深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目。

第一本是《中国的文化》。

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阐述,将读者引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重视和谐、儒家思想等核心元素,这对于培养和加强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

第二本是《国家的命运》。

这是一本对中国现代史的纪实性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带领读者走进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发展过程。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艰辛历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本是《民族是如何发明的:清朝时期拉祜族的历史》。

这本书通过对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拉祜族的历史研究,探讨了民族身份的构建过程。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本是《族群的起源与边界》。

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族群边界和认同的形成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民族认同的多元性和动态性,从而培养宽容和开放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五本是《民族主义的图像:公共仪式与社会身份》。

这本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公共仪式对于民族意识形成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这些书目从不同的角度,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学等领域,可以帮助培养和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阅读这些书,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从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

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书目
(实用版)
目录
1.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和发展
3.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4.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5.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强化
正文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人民对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共识,是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和发展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融合,形成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民族共同体意识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形成过程,发展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中。

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坚定信仰。

四、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增强民族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一带一路”留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研究

新时代“一带一路”留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研究

新时代“一带一路”留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研究作者:叶鸿宇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8期摘要:当我们进入新时代,人们在多领域也开始反思与总结。

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们亲历或关注了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参与到世界事务中,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呈现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华女性留学生们基于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留学生一、引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 ],而当我们进入新时代,也正是我们回顾过去、直面未来之机。

作为在中国有着亲身学习、生活经历的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华女性留学生们,她们中许多人有感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实践,最终促成了本研究的成形。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理解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留学生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生活在同一星球,在世界这个地球村中,无论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如何,每个国家都以某种方式和其他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相互依存。

这种人类间的相互依存,正是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缘由[ 2 ]。

诚然,它的建立不仅会影响人们未来的日常生活,还会使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未来继续紧密相连。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1.理想的国际关系(1)和谐共处。

这幅图景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是重要元素,其中包含几类重要国际关系。

第一,伙伴关系。

各国必须抛开地位、利己主义,通过广泛协商,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以实现构建共同体的目标,推动世界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社会消除误解,和谐相处。

第二,相互尊重。

人类间的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构成。

尊重是人类传统智慧的结晶,涵盖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差异的尊重,是彼此认同的重要基础。

第三,相互理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各国搭建文化、生活交流平台,共享信仰、传统和利益,使各国能向世界不同国家学习语言、文化保护等。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共同的命运和挑战,需要共同来承担和应对的理念。

在这个时代,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共识和合作。

构建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的诉求。

而要实现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认同与构建。

本文将就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展开探讨。

一、认同的重要性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认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认同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国家、民族以及其他的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愿意与之共同体验共同的命运并为之承担应有责任的一种认可意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们对共同的文化、历史、制度、价值观等因素产生了认同感,他们愿意为这些因素做出牺牲和奉献。

在全球范围内,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则更多的是对于全人类共同的命运、环境和问题的认同,是对于全球性挑战需要共同应对的认同。

在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相互关联。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分化、传染病爆发等已经变成了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人们需要构建一种共同的认同感,意识到只有当我们能够共同应对挑战时,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认同的构建那么,如何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呢?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全球性问题对每个人的影响,培养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全球公民意识,从而形成对共同命运的认同感。

对于全球性问题,应该采取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形成全球性的认同,才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实现共同的目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加强国际学生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心相通;加强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形成共同的认同。

尊重多样性。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各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性。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

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下的新概念,它具有顶层设计的色彩,旨在概括人类发展的方向,不仅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关乎着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认同与构建。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消解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国际社会实现和谐共处、平等互利的机制,消除各国之间的隔阂、摒弃冷战思维、放弃零和博弈,实现共赢。

亚洲地区战争频发,这也为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通过历史文化交流,宽容友好、求同存异,消解历史的怨隙,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2. 发展经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离不开经济交流,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资源共享等合作模式的建立,将是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是必须的,协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才能造福人民,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

建立基础设施、推进贸易自由化,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等贸易促进措施是重要的协作手段,它们不仅能为各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增进各国间的了解,构建良好的政治关系。

例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经济合作,建立多样化民间交流,推进亚洲协作,巩固亚洲和平。

3.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认同感文化交流是命运共同体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这些文化元素是文明交流的重要依托。

通过着眼于大家所共有的点、去消除彼此文化差异带来的阻隔,构建更多文化交流的桥梁,以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和认同,这也是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4. 建立全球治理体系,弥合发展差距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为先进的、可信、公正、透明的、多边的、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协作。

这需要促进国际合作,为各个各国、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提供支持,并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繁荣。

当东西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拥有更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机会的时候,重建各国发展交流的机制,逐步地改变各国之间的竞争状态,才能让地球上这个星球永续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认同、共同体与对话主义
第一节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与公共关系
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思想皆源远流长,前 者在历史变迁中渐居西方思想的主流,而 后者则处相对弱势地位。
社群主义是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走向成 熟、提升地位的。
因此,若要理解社群主义思想,必先把握 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二者论争的焦点问题。
同时,社群主义为自由主义病症开出的诊 断书——诸如个人主义泛滥、认同断裂与价 值解构、私利炽盛而公共利益衰微等,与 格鲁尼格卓越公关理论的核心主张——诸如 双向均衡、彼此依存、协同倡导、合作共 赢等,颇有症药相应的意味。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公共关系
社群主义试图用共同体精神平衡个人主义, 用公共利益节制个人私利,用积极的义务 论干预消极的权力观。这确实像中国的儒 家思想传统。
(三)社会统合主义
社会统合主义是过度多元主体的一种纠偏 机制,它在尊重自主性、多样化的同时, 也强调通过民主协商和制定规则实现利益 的公正分配。
而公关作为一种双向均衡沟通以求互惠共 赢的手段,应在克服过度多元主体、促进 社会统合主义方面有积极作为。
(四)共同体关系
共同体关系是一种多元主体之间的双向沟 通和彼此依存关系。
二、社群主义与公关价值观 公关职业被承认了吗?
公关理论被承认了吗?
(一)合作
合作既是公共关系的指导观念,也是其实 践策略。
公关应以促进、达成合作为职志
有效沟通、达成合作应成为公关的基本信 条
(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对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泛 滥的一种积极矫正。
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西方的自由主 义思想相“中和”,人类的智慧才足够完 整。对公关而言,它应在利益集团面临摇 摆不定的抉择时,奉行公共利益、大局利 益至上的集体主义原则。
公关应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共同体关系, 乃至整个社会共同体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做 出贡献。
社群主义思想的出现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批 判与弥合,在某种程度上为重建公关合法 性价值观增补了思想基石。诚如前述,它 对认同、共同体问题的重视缓解了公关界 在舆论引导、社会控制等问题上的焦虑, 增益了公关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社群主义则认为不应片面放大“自然的 人”,而应重视人的社会性存在。正是 “作为社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群,构成 了人“此在”的先决条件。
个体唯有重返社群,平衡自由与社群规范 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利、安全 感和确定性。

(二)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同
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知识精英号 召人们走出君权和神权专制,在民主、自 由、平等的世俗生活中“好奇地发现自 我”。自我的命运与神祇、君王的恩宠和 规训从此无关,“我们的本质在于我们的 存在”
(三)伦理观的比较
儒家的“义利之辨”强调“义”优先于 “利”
自由主义则将“正确优先于善”培育为契 约理性和法制精神。
在中国,若人有悖信义,你可以在道德上 指责他“不够义气”;若在西方,则有相 应的信用机制或法律规范惩戒他。
二、儒家论域下的“大同公关”
首先,先秦时代最接近公关职业的春秋行 人和战国策士多为纵横家出身,并非来自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
什么是自由主义? 什么是集体主义?
自由主义把作为个体的“人”放大到极限, 其核心信条是人应该从所有社会牵绊和束 缚中抽身而出,实现人自身的健全和自由。
社群主义者首先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前 提:个人拥有绝对自由,优先于社群的个 人权利,自我伦理取向的义务观。
他们认为,这些“先验”的假设从来都只 是一种想象和虚构,个人根本不可能也不 应获得绝对自由和凌驾于社群之上的权利。
从前提批判出发,社群主义者与自由主义 者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辩:
(一)选择与强迫
在社群主义看来,自由主义理想之所以虚 幻不实,是因其把“双向度”的人推向了 “单行道”。完整的人应该同时存在两个 向度: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
自由主义将前者极致放大,主张个人选择 至上,一切限制和强迫皆属罪恶。人要么 自由选择,要么被强迫,而不自由毋宁死。
其次,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政治、战争和 社会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公关行为多属 因时就势的权谋
(一)公关的信念和使命——大同与和而不 同
依循大同、和而不同的儒家观念,公关的 使命可以一分为二:培育组织与公众之间 的价值共识、信念认同;尊重利益各方的 多元立场和诉求,促进意见交换和利益互 惠。公关既追求认同与和谐,亦承认多元 差异,致力于平衡“一”与“多”的关系。
为什么西方舆论对政客、企业家私德的容 忍度高于东方社会?如克林顿性丑闻、乔 布斯私生子等
(一)自我观的比较
儒家反对轻浮、分裂的“自我”,强调个 体在与他者、社会和宇宙的互动、感通之 中寻找自我本真的规定性。
(二)权利观的比较 儒家是基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来理解个体的权
利和义务的。这种关系思维指向了四个维度: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自然、宇宙)、 自我的精神世界。 自由主义将个体及其精神世界放大,强调自我 对他者的权利优先性,将义务视为个体的伦理 选择。 社群主义主张“让人与社会重新相遇”,倡导 社群权利和公共利益优先,号召人们积极承担 共同体的义务。
社群主义者则认为启蒙运动产生了意外的 负面后果:个体从君权和神权的控制中走 出来,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变成了孤立、 分裂的原子。原子似乎循着各自轨道前行, 其实全然不知自己的方向。
(三)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自由主义将个人权利视为人参与世界的第 一目标,天赋人权、不容践踏。人们需要 承担道德义务,但如果义务只带来限制, 社会只施予强迫,那么不如抽身而去。
社群主义者认为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斥着冷 漠、背叛和冲突的症结所在。在自由主义 的招牌下,人们自私自利,自我麻痹,行 为怪诞、放荡,只承担肤浅的义务,却让 社会和文明付出深刻的代价。
为此,社群主义主张将“私利之善”与
“公共之善”统一起来,在社群中分享公 共精神,追求长远利益,履行积极责任。 如果一定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做 出抉择,那么应是前者优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