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知识点
一、爱祖国,了解国旗和国徽
1.国旗的形状、颜色和含义
2.国徽的形状、图案和含义
3.经典的国旗护卫队表演
二、尊重他人,学会礼仪
1.礼貌用语及表达方式
2.不同场合的正确举止
3.珍惜公共物品与环境
三、团结友爱,学会合作
1.分工合作
2.相互帮助、关心他人
3.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关心弱势群体,了解特殊小伙伴
1.特殊小伙伴的特点及困难
2.尊重与关爱特殊小伙伴
3.与特殊小伙伴合作学习的机会
五、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1.交通安全知识
2.网络安全知识
3.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六、理解亲情,学会感恩
1.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作用
2.父母的辛苦与付出
3.表达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七、了解国家历史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
2.中国的四大发明
3.国家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八、尊重劳动,学会劳动
1.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理解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
3.参与劳动的体验与收获
九、弘扬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
3.绘画、剪纸等中国传统工艺
十、守法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基本法律常识
3.社会常见的法律问题
以上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
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在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
首先,在品德教育方面,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讲述各种典型的人物故事和道德模范的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道德和美德。
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角色扮演、讨论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如社会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政府机关、慈善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分工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措施,学生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他们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还培养了积极
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10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10篇)《品德与社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健康、饮食、作息、休闲娱乐好习惯的内容能力目标: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评判自己家的各种生活习惯。
情感目标:能够分析好习惯和坏习惯,并能扬长避短。
教学重点:学会过健康的生活,远离不健康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好习惯和坏习惯,并能扬长避短。
教学准备:师生查找有关各种生活习惯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一个文明的家庭不仅要在生活中讲究礼节,而且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家庭文明的表现。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养成生活好习惯。
二、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习惯。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好习惯呢?2、指名同学回答。
师:有的同学一下觉得无从说起,那好,书中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
3、仔细阅读第40页的图片想想从哪些方面谈及生活好习惯。
师:那我们同学再想想在这方面还有那些表现呢?教师小结: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实有些习惯与我们同学有密切相关的各种习惯,如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
4、请大家结合实际,将自己在生活习惯中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填在书上。
三、谈自己家的生活习惯师: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很难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不容易改正,这就需要我们家人诚恳地和蔼地给对方指出来,逐渐地帮助他改正。
四、布置作业: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请同学们组织你的家人开个家庭协商会,大家共同把家庭成员每个人身上的不好习惯找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要注意谈话的语气、要多呵护少批评。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填在书上。
学生谈自己家的生活习惯。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让爱永远住我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互敬互爱。
能力目标:能和家庭里的成员之间沟通,并且能互爱。
情感目标:热爱家庭尊重父母。
教学重点:能和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并能相亲相爱。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档旨在介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相关学习。
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品德和能力: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2.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3.社交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宽容与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差异,包括文化、宗教、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课程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友善、公平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学生需要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课程内容包括社会习惯、交通规则、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学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家庭与社区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应该关注家庭与社区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社区合作和家校互动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家庭和社区中学习品德和社会技能。
课程方法为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公益义工、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喜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学校低班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
2.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程。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兼具品德训练、科学训练、社会训练以及生活训练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品德训练和社会训练的双重价值。
(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l.综合课程有诸多详细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阅历课程等。
2.品德与生活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获得阅历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
尽管学校训练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训练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详细的涵义: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
依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同学把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同学获得鲜活的直接阅历和真实的体验。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
那种单纯由老师组织并缺少同学主动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训练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同学自行组织并缺少老师参预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同学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相互沟通或机械式双向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相互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语是对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方面表现的评价,可以从孩子的习惯养成、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评语。
以下是一些____字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习惯养成类1. 他在上课时能保持良好的专注力,积极思考问题,特别是对于他感兴趣的知识,能主动深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
2. 她养成了良好的自习习惯,每天自觉安排好学习时间,不拖延作业,认真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3. 他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不沉迷于电子游戏,能够理智地对待网络世界,做到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4. 她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约和环保意识,经常主动关灯、用水、用电,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5. 他养成了整理书包、桌面等个人物品的好习惯,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与有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二、行为规范类1. 他能按时上下学,迟到和早退的现象很少发生,对于规定的学习与休息时间有清晰的认识与合理的安排。
2. 她在学校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教室,不在课堂上随意交头接耳,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
3. 他在课堂上严格遵守老师的规定,不携带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课,十分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具备良好的课堂礼仪。
4. 她与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待人友善,不欺负同学,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5. 他在上课时能保持安静,尊重老师与同学的言论,并且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个人风采。
三、团队精神类1. 她在团队合作时能够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2. 他担任班级职务时,能够尽职尽责,及时完成任务,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班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她参与集体活动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配合,能够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形成了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4. 他在班级里有很多好朋友,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玩耍,他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能够遵守游戏规则,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于人。
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范文6篇
品德与社会工作方案范文6篇品德与社会工作方案篇1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
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根底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
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根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局部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
这局部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
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
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根本领实,把保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开展作为根本领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目标要求1、通过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对比,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2、通过调查、游戏等活动反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愿意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
3、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对比,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反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的一些基本技巧。
3、了解和父母产生的摩擦是因为彼此想法上的差异,尝试了解父母的想法。
课前准备教师:1、小记者采访家长的录像。
2、家长与学生的调查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家有儿女》的剧照或视频片段,交流电视剧中感兴趣的情节,思考:你喜欢这个家庭吗?为什么?2、小结: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旧时我国传统的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的,父母的意思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晚辈不敢表露与长辈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家庭生活越来越趋于民主化,父母对子女来说不仅是长辈,也是特别的朋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教师出示课题。
二、学习1、和父母相处法宝之一——学会倾诉。
⑴师:剧中刘星、小雪、小雨和父母是朋友,你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像他们一样吗?和父母交朋友有一些法宝,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大家先来做一个小调查。
⑵下面这些问题你有吗?当你碰到这些问题时,你愿意和父母交流吗?A、你与好朋友产生了矛盾,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B、你竞选班干部落选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C、这几天上课时,你老是走神,测验结果也不理想,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D、同学给你取了个外号,你很苦闷,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E、你为班队承担着一项工作,最近你觉得压力很大,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F、你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G、你与一名异性同学关系很融洽,有的同学起哄说你们在早恋。
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
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涉及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品德修养、公民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行为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总结:
1. 品德修养:
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和同学,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友善关爱等品质,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
2. 公民责任感:
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具备高度的公民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团队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能力,愿意协助他人,善于沟通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妥善处理团队冲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4. 社交行为:
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和社交行为,待人友善,乐于助人,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尊重多样性,遵守社交规范。
综上所述,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是对学生在品德修养、公民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行为等方面
的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2024年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总结
2024年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总结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课程。
在2024年的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表现性。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合作精神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培养他们守法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同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社会和弱势群体,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我们通过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动力培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导他们如何正确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生活和他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综上所述,2024年的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社会行为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通过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
生观等方面的措施,我们努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引言品德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它不仅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社会中,品德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并在各个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并分析品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个人品德的影响个人的品德对自身的发展和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品德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增强人际关系,并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同时,品德也是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个层面上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与态度。
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往往更容易积累社会资源,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品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品德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品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成员之间充满信任、友爱和理解,这种和谐的氛围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其次,品德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并推动社会进步。
良好的品德也是社会共享价值观的体现,它为社会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培养个人品德的途径培养个人品德需要个体自我修养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首先,个体需要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与道德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
其次,社会环境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和学校是个人品德培养的主要场所,它们应该提供正面激励和支持,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引导个体发展良好的品德。
倡导社会品德的重要性社会品德的倡导和弘扬对社会建设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推动公民的品德修养。
这可以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加入道德教育课程、制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媒体和公众人物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正面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来引领社会风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结论品德和社会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良好的品德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个人品德与社会成功的关系辩论辩题
个人品德与社会成功的关系辩论辩题正方:个人品德与社会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而这些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个人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就很难在社会中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而没有信任和尊重,就很难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比如,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品德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这句话表明了个人品德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性。
其次,个人品德也决定了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人的品德往往决定了他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德,他就能够得到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就像歌德所说的:“一个人的品德是他最大的力量。
”这句话表明了个人品德对于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和成功的重要性。
最后,个人品德也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重要支撑。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往往能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从而更容易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比如,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他在逆境中的表现。
”这句话表明了个人品德对于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个人品德与社会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品德,就更容易在社会中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更容易在团队中取得影响力,更容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反方:个人品德与社会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社会成功更多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机遇,而个人品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
首先,社会成功更多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机遇。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能,而个人品德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有些成功人士可能在个人品德方面并不完美,但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遇依然取得了成功。
这就表明了个人品德并不是决定社会成功的唯一因素。
八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教版
八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教版八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教版指的是由中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针对八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材。
该教材通常包含一些有关道德、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八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教版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2.社会知识:介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规则。
3.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状,认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4.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
以下提供几个示例题目:1.请列举出我国的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请简述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特点。
3.请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4.请分析现代社会中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谈谈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5.请描述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哪些要素的支撑,并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总结:八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教版是指中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针对八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材。
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教材内容通常包括道德教育、社会知识、国家意识和公民素质等方面。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国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制定和实施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突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再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多元发展的需求。
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各不相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多元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应当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要点
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交礼仪、关爱他人、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家庭关系、国家和社会等。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复习要点。
一、社交礼仪1.问候礼仪:学会做到有礼貌地向人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你好”等。
2.动作礼仪:学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庄重端正的姿态,不大声喧哗,不随地乱跑、乱跳,尊重他人的空间。
3.餐桌礼仪:学会用餐时使用餐具,吃饭时保持端庄合适的姿势,不声音大、不说脏话,尊重他人食欲。
二、关爱他人1.分享与帮助: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和知识,懂得帮助别人,与他人友善相处。
2.尊重与友谊: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和包容别人的不同,与同学之间保持友好关系。
3.关爱弱者:学会热心助人,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老人、残疾人等。
三、环境保护1.节约用水:学会合理使用水资源,不浪费水,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2.垃圾分类:学会将垃圾分类投放,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保护环境。
3.树木保护:学会珍惜和保护树木,不乱砍伐树木,爱护身边的植物。
四、公共道德1.遵守交通规则:学会在道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随意碰触交通信号红绿灯。
2.不携带危险品:学会明辨危险品如火柴、打火机等,并不携带这些危险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文明出行:学会排队等候,不插队,不占用他人的座位,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
五、家庭关系1.孝敬父母:学会尊重父母,言谈举止文明,遵守父母的教导,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2.关心兄弟姐妹:学会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关心彼此。
3.合理分配家务:学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按照家庭成员的年龄和能力分配家务。
六、国家和社会1.尊崇国旗国歌:学会尊崇国旗国歌,了解国旗的含义和国歌的来历,爱护和守护国旗。
2.学习国歌节奏:学会跟随国歌的节奏优美地歌唱国歌。
3.尊重师长:学会尊重师长,听从老师的教导,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基本要求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品德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有素质的社会成员,对自身的品德素养有一定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基本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品德与社会密不可分,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能够受人尊敬,还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个品德良好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品德。
其次,品德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人的品德对于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还能够处理好各种困难和挫折。
一个品德良好的人,懂得互相尊重、关心他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保持优秀的品德。
那么,对于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品德规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看法。
一个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利益和诱惑所动摇。
其次,我们要有坚定的道德底线和道德观念。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底线,能够清楚地区分是非善恶。
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次,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
一个有品德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更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广博的知识。
通过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也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和贡献。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一个有品德的人,不仅要关心自身的利益,更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总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个有素质的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坚定的道德底线和观念,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同时还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品德与社会计划三下
品德与社会计划三下一、引言品德与社会计划是指针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计划。
在学生的人生旅程中,品德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
品德与社会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品德与社会计划的三个主要方面。
二、品德发展2.1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塑造他们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修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身品德素质。
2.2 品德教育的内容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
道德知识是指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态度和情感反应;道德实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2.3 品德教育的方法品德教育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品德价值观。
三、社会适应能力3.1 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根据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解决问题、处理冲突,从而顺利地融入社会。
3.2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3.3 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采用一些训练方法,如沟通技巧培训、团队合作项目、社区实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品德与社会计划在学校中的实施4.1 建立品德与社会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品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篇1《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本书内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寻常事,且恰恰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实际,而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在同伴之间要进行社交。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时,应要分辨清楚什么是好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世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我校的孩子,他们还小,不怎么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正处于摸棱两可的阶段。
若在昏沉的引诱下,会导致学生不爱学习,不仅自己不学,还会影响他人,甚至逃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有正确地引导,关键是老师要起带头作用,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指路人。
如何把学生从坑里拉出来,重新振作精神,扬眉吐气。
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但不是叫你孤军奋战。
因而在遇到困难或坏人的时候,及时寻找朋友或老师来帮助,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坚持到底把困难解决好。
对于这些浮于表面的现象,大多能感知到,可有些却不知不觉地隐藏在知识的背后,虽然学生的知识丰富,头脑中或多或少保持清醒状态,但迷信活动依然存在,比如看风水,算命,看手相等。
不过像我们有点知识头脑的人一般不会轻易相信。
可现在出现更为高级的,比如电脑算命。
偶而个别学生还很重视星座。
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不要踏出科学之门,用科学来揭穿这些迷信活动的真面目,不仅自己学会了,还要回家后如何跟亲朋好友谈科学知识来拯救那些精神迷惘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曾静作为本学科小学年段的最后部分,六年级下册根据课程标准的安排,把讨论的范域扩大到了全球,关注了一些世界性的问题。
同时,也针对这一年龄段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常面临的一些问题,设计了相关单元。
一、教材总体思路第一单元“与你同行”是针对六年级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的困惑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交往的规则与方法,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与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是两个世界范围的话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该怎样相处。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
二、各单元具体内容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与你同行(一)单元设计的出发点:1.此年龄段学生建立友谊和与朋友交往呈现一些特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交往意识较强,懂得忠诚,朋友相对固定,还出现小团体现象。
但对友谊的意义、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
2.青春初期学生对性别比较敏感,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和排斥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知道怎样看待、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
3.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易与成人发生冲突。
(二)单元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交友,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与同龄人、异性、长辈、周边人)。
(三)单元呈现上注意选择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体现新时代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从多角度来呈现事例。
同时考虑高年段学生的认知需要,增加了文字叙述量。
(四)本单元构成及各课主要侧重点:1.男生和女生:青春期的异性间交往比较敏感,相互有吸引又有隔膜,因此出现怎样看待对方,怎样正确交往的问题。
教材通过呈现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能够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带来的乐趣;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2.朋友之间: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学会真诚对待朋友,建立健康的朋友关系。
3.学会和谐相处:把交往的范畴扩大为师长和周围人。
主要内容有待人处世的交往原则,怎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怎样积极处理相互之间的冲突。
第一课男生和女生这课主要有以下话题:“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男女生交往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
1.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教材从自我认识与社会评价两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男女生的不同,形成对性别特征的认知;学会欣赏异性的价值、魅力;知道世界因不同而丰富。
教学中注意问题:(1)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男女性别特点也有不同的理解,教学要与时俱进,防止以陈旧的思维定式看待男女生的差异。
(2)处于敏感期的学生不会当众评论异性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防止学生处于尴尬境地。
(3)与低年级的区别二年级“你真棒”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人与人有差异,学会包容与悦纳。
六年级“男生女生”从异性差异的角度,了解、欣赏异性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作铺垫。
2.男女生交往不烦恼本课要让学生知道异性间交往的烦恼往往是因为不同产生的矛盾,所以才需要站在异性的角度彼此理解与沟通。
教材展示了男女生容易出现的冲突,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性别差异是冲突的主要原因这一客观事实。
同时教材引导学生研讨在交往中避免发生冲突的做法,主要是要学会理解并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异,站在异性的角度来理解对方,以更好地与异性同学相处。
从事例中分析出对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3.好男孩好女孩主要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并希望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但又不知怎样适当地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在了解彼此特性的基础上,塑造积极健康的好形象。
尤其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取决于内在的气质和良好的品行、修养。
教学时对学生积极的表现需给以肯定。
即使有时学生的表现不恰当,其愿望也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形象。
学生此时出现的问题,是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是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困惑。
教学时要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困惑,共同研究分析,寻找答案的角度进行指导,避免成为对学生行为的批评。
第二课朋友之间这课主要的话题有“我和朋友”“友谊树”。
1.“我和朋友”这个话题是让学生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教材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朋友,引导学生在友谊的故事中感受朋友的重要性,并通过用诗歌和图画来表现友谊,激发情感体验,更好地感悟朋友的内涵。
2.“友谊树”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列举有利于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不同行为,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实的、健康的、积极的、愉悦的、纯真的等。
●与原思想品德课的区别:这里更强调情感的激发和已有生活经验上的感悟,而不是单纯讲道理,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课学会和谐相处这课主要的话题有“与人交往的规则”“发生冲突怎么办”“有话好好说”。
1.“与人交往的规则”主要让学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教材中表格的设计,是对这个规则进行具体阐释,学生通过填写表格,能够针对自己常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原理的认知上,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发生冲突怎么办”主要针对同学间常出现的交往负面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当冲突发生时,双方会有怎样的心情、态度、行为,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好的和解方法。
3.“有话好好说”主要针对学生与家长之间发生的冲突,引导学生理性去解决。
而不是任性胡闹,或憋屈难受,任由事态发展。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交往中的黄金规则部分,要通过情境问题的分析和学生的生活事例,在换位思考中加深学生对黄金规则的理解和践行。
●结合学生与师长间常易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造成冲突的原因,思考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解决矛盾带来的利弊,并学习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缓解和解决矛盾。
●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往往是双方原因造成,特别是与家长的教育思想和个人行为相关。
本课在让学生反思自我行为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现实,看到并承认大人的不完美。
●教师教学的时候注意不是具体解决班里同学与家长的矛盾,而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和心态去调整、理解和解决。
三年级下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侧重在理解层面──理解父母的想法,六年级侧重让学生寻找合适的处理冲突的方法。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一)单元设计的出发点:现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三大问题。
(二)单元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单元呈现上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整合在一起。
(四)本单元构成及各课主要侧重点:1.只有一个地球;2.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3.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本单元与低年级相同主题的区别在于,范畴上低年级探讨的就是身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看到环境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关注意识。
形成一个希望在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愿望。
高年级研讨的是从全球的角度看待世界性的问题。
让学生从富有震撼力的事例中,感悟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对全球环境的忧患意识,并见之于日常行为。
第一课只有一个地球本课从人类生存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思索地球对人类的意义,及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讨论的话题有“地球的奉献”“我们唯一的家园”“重负的大地”“我们家乡的环境”。
1.地球的奉献(地球为人类做了什么)这课探讨的问题是地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教材从生存环境、资源、空间等方面展开,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是什么)从比较的角度,认识到地球的唯一以及对我们生存的重要。
教材中的表格不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月球和火星的详细情况,重在让学生从温度、水分、氧气三个生存基本条件的比较,认识到茫茫宇宙只有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3.重负的大地(人类为地球做了什么)教材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展开,具体设计了人口、森林、水资源、污染、酸雨等全球性的问题。
三大问题既是并列的问题,也有内在的关系。
主要是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多导致资源紧张与环境污染。
教学的时候注意拿数据说话,用实例打动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能再继续下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避免环境教育给人感觉空泛,感觉事不关己。
4.我们家乡的环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的所为带给地球的是什么)这个话题用学生围绕家乡环境问题开展调查的活动范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里讨论的话题主要有“我们的生活与环境”“留住大自然的绿色”“打造节水型社会”“减少垃圾污染”。
本课是在前一课了解人们的行为、观察家乡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及周边人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新的环保观念。
1.我们的生活与环境这个话题主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反思,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与环境紧密相关,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
2.留住大自然的绿色这个话题由前面的话题引伸而来:生活与环境紧密相关──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通过点滴行为来保护环境呢?这个话题里侧重于怎样保护森林草地资源,涵养水土。
从节水的日常行为反思,建立环保观念和态度,侧重日常行为的践行。
4.减少垃圾污染教材给出了垃圾污染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
总体来说,学生在调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官,通过看、尝、摸、听、嗅等活动,感受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现状与后果。
这些感官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了解他们周边的环境状况,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发掘信息,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1.无情的灾害(不可抗拒的一面)了解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认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材选取了地震、洪水作为详例,这是中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
同时从全球的角度,了解其他自然灾害。
2.灾害预防与预报(人为可控的一面)本话题主要内容是自然灾害的规律与基本常识。
暗含的议题是虽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人们一直为应对自然灾害不懈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已经采取了预防和预报措施。
意在告诉学生,只要依循大自然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灾情预测和防灾方面的知识。
3.灾害中的救助教材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1)心理层:学会冷静、智慧地面对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