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如何能让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品德与社会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做好人”、“团结友爱”等表面概念上,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故事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品德与社会教育,为什么品德与社会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很重要。
可以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行为中认识什么是品德,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德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更需要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会和践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社区清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认同和价值感。
注重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行为规范,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情感体验作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的美好。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起友爱、互助的情感联系,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尊重。
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仅需要在学校进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长和学校应该形成联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家校互动的品德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庭作业展示等,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情况,从而在家庭中加强相关的教育引导。
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策略的细节问题。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
要想把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需要制定一些策略和方法。
我们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教师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和包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要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只是学生品德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真正的提高品德素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如为社区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我们要重视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第一教育场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品德表现,互相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参加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活动,增强家校合作的力度。
我们要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来引导学生。
情景教学是指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友爱的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要想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家校合作,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来引导学生。
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在成长中成为有道德、有责任、乐于奉献的社会人。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要走进学生心灵,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要注重情感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过程,需要用温暖的情感去影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温情和爱,他们才会对品德教育产生认同感,愿意去正确认识和践行美好的品质。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们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讨论“诚实”这个品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享自己遇到的诚实与不诚实的事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诚实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品德。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参观博物馆、拓展训练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并体验各种品德行为,使抽象的品德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
要注重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述一些优秀作家的品德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美好品质;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坚韧意志;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品德和职业道德。
通过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要注重家校合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1. 引言1.1 引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有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目标,必须走进学生心灵,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包括注重示范与引导、注重启发与启示、注重互动与体验、注重评价与激励等方面。
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社会参与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敢正直等品质,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还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2.2 走进学生心灵的必要性走进学生心灵的必要性,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了每个教师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些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注重情感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感对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接受和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爱心和社会情感。
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懂得尊重他人,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德水平,也有助于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
二、强化实践教育品德与社会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公益机构,亲身感受社会的美好,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也可在校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友爱互助等品德教育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三、注重教师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榜样作用。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美好的品德和社会风貌。
四、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品德养成的第一任教师。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
五、注重多元教育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元教育手段已经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要使得这一教育内容真正走进学生心灵,需要教师们采取一系列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下来,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触及学生心灵。
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品德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更多的是要通过点滴细微的事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小故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及讨论课堂内外的那些小事情,向学生灌输真、善、美的品德观念。
教师可以用同学们在校园里互相帮助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很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承担一定责任,如班干部、课代表等角色,让他们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责任感及团队协作等品质。
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承受挫折、学会解决问题等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和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素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等感情品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教学则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发挥社会作用的一门课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心灵,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培养自己。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是关键,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
一、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基础,相互渗透。
情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与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思考和言行举止中越来越自律和尊重自己,也越来越具有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等美好情感品质。
情感教育需要呈现贴近学生、真实情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细小的事情,然后以此为依托,慢慢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例如,可以通过“小小感恩”寻找家人、朋友等给予自己帮助、支持的人,来表达感恩之情;通过“小小勇气”让学生主动表达内心真实情感,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展示自己的长处;通过“小小善举”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学习、热爱身边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
二、关注生活经验,注重实践力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把学生身边的生活、社会事实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助力融入社会。
实践是一种最好的探究方法,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实践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直接的生活经验就是在校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倾听、观察、体验学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与自己成长相适应的认知、经验、价值,实现知识的梳理、补充、更新、深化、巩固与应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课程,如何让这门课走进学生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品德修养呢?下面将介绍一些策略。
一、增加趣味性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枯燥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尤其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这类抽象的课程更容易让他们感到无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趣味性,例如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还可以使用故事、音乐、小品等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设置情境小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对社会发展、人际交往等课程内容缺乏实际感知。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参观、走进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的真实与复杂,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互动教学不宜采取“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注重师生互动。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引导他们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之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
还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形成正确行为规范。
四、示范引导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及时反映出自己的高尚品德风范,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的进步、宽容学生的错误等,从而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五、激励奖励学生是需要激励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给予学生奖励和激励。
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形成正向的教育激励,让学生在获得奖励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良好品德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激发他们更好地继续努力。
六、家校合作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品德的养成也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
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内容,从而在家庭中延伸和强化孩子的品德修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而要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需要教师们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下面我将就这方面列举一些策略。
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首先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打造生动的教学场景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打造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项目,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 设置激励机制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可以通过评比、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以致用,感受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爱关怀。
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学生的学业学习,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鼓励学生勇往直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正确价值观。
6.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学以致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实现有效育人,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从师生互动、情感教育、实践体验和家校合作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首要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身心合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品德楷模。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交流,互相尊重。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意识,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学生作为教师的受教育者,也应该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
学生要尊重教师,以敬畏之心对待老师,听从老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还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修养品德,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只有师生真正形成和谐融洽的互动关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实现有效育人。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团队合作。
教师要在教学中灌输学生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学生也需要在情感教育中主动参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意识的关键时期,很多学校都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在实践中,许多老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教育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策略,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喜欢玩耍、喜欢童话故事的,因此,老师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通过小故事、小情境等方式,把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到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比如,在讲述“诚实”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看一段视频,让他们去观察视频中的人物是否诚实,或是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他们彼此观察、交流,探讨这个话题。
2.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感知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并借以启发和激励他们。
比如,在讲述“友善”和“合作”的内容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一个活动或是游戏,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同时培养大家之间的合作和友善关系。
3.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反思。
学生在接受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讲述相关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游戏等方式,感受品德与社会的内涵,接受锻炼和磨砺。
同时,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影响,以提升其品德与社会意识。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需要被关爱和关注的,而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则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心扉。
因此,为了让品德与社会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老师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具体而言,老师需要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抒发情感和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此外,老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导他们逐步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学校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它不仅仅是学科学习的补充,更是将学生扎实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常识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当中。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是每个小学教师都要思考的课程教育问题。
1. 通过身临其境式教学创造情境身临其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教育情境,加深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讲述生态保护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种植植树以及观察植物、动物的生长状态,让学生在更加亲近自然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 通过情境分类法教授品德概念情境分类法是一种常见的品德教育技巧,它可以将抽象的品德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可以将相互关爱的理念应用到情境分类法中,例如帮助弱者、和谐相处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
3. 通过校本课题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本课题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了解并理解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校本课题班级建设等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4. 通过交流讨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交流讨论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交流情感价值观,理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传递。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以作品朗读和聆听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更好地表现出谦卑、宽容、友爱等美德。
5. 通过游戏与竞赛激发品德教育内容的兴趣游戏与竞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兴趣,并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道德高尚的内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沙盘模拟赛、班级文化赛等形式来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实际需求,建立适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互动、情感、体验式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和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利用生活实践和情感引导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是非、善恶,以及如何做人处事。
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名人事迹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品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课程和学生实际,设置各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品德观念。
教师需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合作、友情互助等品德素质;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模拟、反思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说PPT、视频等,让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品德教育的魅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三、利用生活实践和情感引导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践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品德教育的真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的真实和多样性,了解社会的艰辛和需要帮助的人群。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培养爱心和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中,感悟品德教育的内涵。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
以下是一些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首先,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表达情感、调控情感,是培养学生社会行为与价值观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并以理解、接纳、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榜样。
其次,注重情境化教学。
学生在情境中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道德情感信息。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道德情感。
比如,在讲述感恩教育时,可以邀请学生走进社区帮助老人,亲身感受老人的需要和自己的付出,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心。
再次,注重交流互动。
小学生的心灵是丰富多变的,他们有很多疑问和困惑,需要有人来倾听和回应。
因此,教师应当倾听学生的心声,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和品德发展。
最后,重视纪律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培养。
良好的纪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学校规定和班级规章制度,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明确行为的标准和底线。
同时,要对违纪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与教育,让学生理解自己的错误,并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主要包括重视情感教育、注重情境化教学、注重交流互动和重视纪律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培养。
只有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打造真实的情境体验、积极互动关心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要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从课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都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
只有当学生看到教师身上的正能量时,才会更愿意去认同并学习。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社会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情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中的品德与价值问题。
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注重与生活实际结合。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注重从身边的事例和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通过讲解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等,让学生了解到身边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引发他们对品德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5. 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体需求。
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背景和个人经历,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注重照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
6.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
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和判断力来识别和抵制不良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困惑。
7. 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需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分享经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创设情境,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思考和实践中,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爱等品格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良好榜样教师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第一位导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要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感受到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心灵品质。
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二、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人的第一位素养,是心灵的营养剂。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故事、情感演讲、情感诗歌等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要注重关怀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熏陶下,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将更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更加自觉地从内心接受和践行品德规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需要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和体验品德与社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身边的事例、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加深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关系到他们日后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选择。
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将品德与社会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核心。
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应该从情感认知的角度去感知社会和内心世界。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情感教育活动、读一些情感类故事、观看相关影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正确判断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区服务、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应该通过开展自我管理培养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规划和执行自我管理计划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要想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思维、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品德与社会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1. 引言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授,更是对学生道德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培养。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小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勇敢坚毅等美德,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社会教学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这些美德融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而使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为了让他们在社会中能够融洽相处,更好地发展自己。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奉献与分享的重要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结构、政府职能等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通过学校的努力和家庭社会的配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理解抽象的道德原则,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社会案例或者校园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意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他们成为道德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宽容友善的人,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相关策略。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否走进他们心灵的重要基础。
要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触动学生的内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善恶、美丑、真假等道德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故事、影视作品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情世故,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宽容心和感恩心,从而使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注重情感熏陶。
学生身处的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更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同学们进行团队活动、合作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在相处中感受友爱、互助、和谐之美,从而在情感交往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熏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感情上更加成熟和理智。
注重情感沟通。
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应该把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关爱,从而使品德教育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熏陶,强化情感体验,注重情感沟通。
只有通过这些策略的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探索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新途径,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面临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
一、营造尊重与关爱的教育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尊重与关爱的教育氛围。
对于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
只有建立了这种尊重与关爱的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品德与社会教育,使之走进他们的心灵。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的道德导师。
教师要言传身教,注重自身修养,坚守道德底线,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只有教师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品德与社会的正确道路。
三、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行为和思维的重要动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学会倾听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应对各种情感挑战,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健康成熟。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用故事和事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导他们认识善良、友爱、守信等美德,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品德观念。
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教育的内容。
五、开展实践性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开展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品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摘要: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因此,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同时,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自觉自愿、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探究自己成长的脚步,感受自己身体与心智两方面的变化,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喜悦,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策略;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23-01
1.在体验中出真知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小学思品教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而我们传统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都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理性认识,逐渐将品德教育变成了一个外在于学生的、冰冷的、过分抽象化的世界。
试想这样的课堂怎么会生动呢?这样的教育又怎么能深刻、高效呢?所以我们教育者应灵活地运用教材,实现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的有效链接,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客观的知识,更应是让学生凭借
自己的情感、直觉、想象去直接地感受和领悟。
这样我们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
所以在教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残疾人的不便,要求学生尝试模仿不同的残疾人,一开始他们都很兴奋并认真地开始了尝试:蒙着眼拄着拐杖摸索走路;背上双手低头弯腰用嘴翻书;满头大汗用手势比划问路……不一会儿,他们就已经由开始的兴奋变得严肃起来,被残疾人的生活深深触动了,真正体会到了残疾人的痛苦,达到了这一节课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爱护集体财产》一课时,我针对学生平时不爱护公共财物的现象,首先在课前布置这样一个场面:有几把扫把胡乱地放在地上;有几支粉笔丢在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
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爱护公共财物的道理,再告诉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具体做法。
然后反问学生:”可是你们平时注意到了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仔细观察,兴致很高,教室里所有不好的现象顿时恢复正常:地上的扫把整整齐齐地放到角落;地上的粉笔被拿到粉笔盒里;倒在地上的椅子也被扶正了。
就连讲台上的一点点灰尘学生也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
实践证明: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可以促进他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作为教师,也许很想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但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观点,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辨别,才
有真正的道德体验。
2.在体验中悟真理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卫生习惯比较差,有常乱丢垃圾废纸的坏习惯。
据此,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抽屉里的废纸全部清理出来并随便丢于地上,不一会,地上就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垃圾场。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面面相观,你看着我,我看着,有的还反问说,垃圾不是应当放在垃圾桶里面的吗?我漫不经心地回答,这样不是很方便吗?对此,很多学生提出反对的意见,议论纷纷。
这样,不用老师苦口婆心地讲什么大道理,学生也能觉悟了。
这种反面的思想体验教育不将是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增强环保观念的新起点吗?
3.在体验中做真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实践体验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应向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尤其要注重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学习。
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就
要付之于行动,才能对自己的道德积累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
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情感。
这也是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力求在社会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以社会所蕴藏的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爱家乡的桥”、”我爱家乡的路”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今昔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有感而发:”我爱美丽的家乡贵州水城,爱我的家乡盐井,爱我的学校,更爱创造这一切的勤劳而善良的家乡人民”;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从中体验到保护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是应该从小做起的,不仅自己应该自觉遵守,更应该向身边的人宣传;以志愿者服务队,爱心敬老助残服务队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在社会中做个好公民”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爱”的含义,学会尊重他人,与人相处。
活动后,让学生自发组织”红领巾爱心基金会”,专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育人工作开辟了又一个新天地,学生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成熟了。
他们逐步懂得了”服务于人,人敬之;帮助于人,人助之。
”这个信念,并持之以恒,力求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
总之,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小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
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生活,学生学习的不再只是”文本教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酸甜苦辣皆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收获着热情,收获着希望,也收获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