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_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_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目标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和难点: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高三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实地调查,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2)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热力环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2)依据:本节内容多,原理性强;涉及等压面、等温线内复杂难度大,同时要运用物理运动和受力分析的知识,比较抽象,要求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

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第一节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并着重讲解。

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及方向抽象,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高中地理2.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压强的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冷热不均现象、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过程。

(2) 地图:展示大气运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讲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理解。

(2)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冷热不均现象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 绘制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冷热不均现象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1.1.1 利用图片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

1.1.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有风?”,“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引发学生思考。

1.1.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2.1 定义大气运动的概念。

1.2.2 解释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 教学内容2.1.1 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

2.1.2 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热气球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2.2 互动环节2.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1 教学内容3.1.1 讲解高空冷热不均的原因。

3.1.2 分析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等。

3.2 互动环节3.2.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天气预报图,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的原因。

3.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4.1.1 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4.1.2 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具体应用,如风速和风向的判断等。

4.2 互动环节4.2.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天气预报图,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应用。

4.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5.1.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1.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 互动环节5.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6.1 教学内容6.1.1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临高中学叶荣川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学时), 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设计说说我的想法。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旨在熟悉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这条“标准” 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次,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三,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二、同学分析:高一同学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肯定了解,但读图分析力量、概括归纳、发散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本节内容涉及许多物理学问(力学的受力分析、热学中的辐射与大气热运动),这增加了本节内容学习的难度。

因此需要老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注意发挥同学主体地位,让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步把握方法,培育力量。

三、教材分析我们采纳的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中地版、湘教版相比,此节内容结构相像。

差异较大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编写,人教版做了比较大胆的处理。

我比较认同人教版和鲁教版的编写,“大气的受热过程”抽象、宏观、简单,符合新课程关于转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时间2课时,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认为第1课时可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这两大学问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阐述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化,要同学明白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教时)说课设计

高中地理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教时)说课设计

高中地理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教时)说课设计高中地理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教时)说课设计本文作者:蒋文庆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

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教学目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标准教材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教学实录)
Geography i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biology, aviation, and geology. Are the basic
way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设计(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

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

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

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
达成共识。

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
为什么?
4、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

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

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

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

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

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

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

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

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
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

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
题。

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
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

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

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