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阅读与人生

合集下载

将审美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评《语文审美教育12讲》

将审美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评《语文审美教育12讲》

广告书评一批又一批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与从业者孜孜不倦地在“让语文回归语文”的征途上反思、创新,并积极实践。

首倡“生命语文”理念并且在一线教学中取得实效的熊芳芳老师,堪称是其中颇为杰出的一位,连首倡“生命美学”的潘知常教授都对她所倡导的“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大为认同。

熊芳芳等所撰写的《语文审美教育12讲》自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也深受读者与学者的好评。

熊芳芳老师基于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从解读审美意象、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思维、完善审美个性、提升创美能力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如何经营从情感熏陶走向灵魂洗礼的审美的语文课堂,如何在教学中长期渗透审美教育;同时,又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从日常生活审美、社会生活审美、影视艺术审美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路径与策略,从而最终引导学生由审美走向创造美。

全书正文部分共十二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动人、思想深刻,其深刻的内涵从结构精巧的目录便可见一斑。

每一章节的标题凝练而精当,内容的板块清晰有序,最为吸引人的是每一章主标题下方的两三行摘要,言简意赅却又微言大义。

例如,在第1讲“审美教育综述”的标题之后,作者如此诠释:“审美教育本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消解,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寥寥数语将其思想之深邃、见解之独特及功底之深厚尽现,发人深省又引人入胜。

又如,在第4讲“激活审美情感”的标题之后,作者如此陈述:“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时,情感的力量促使读者欣赏生命之美,领悟生命之思,感受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也促进读者自身的生命成长。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涵育主体心灵、丰富主体情感出发。

”“三言两语”之间就令本讲中“情境的精心营造”“提问的巧妙设计”“文本的深度解读”“材料的类比拓展”“活动的创意策划”等内容升华了。

全书不仅理论扎实,内容广博,更追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书中大量课堂实例的引用与分析,更加清晰地阐明了将审美教育这一形而上的教育实践落实到庸常的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

美学原理课件.第一讲

美学原理课件.第一讲
人平伸双臂可沿人体做 一个正方形,人伸展四 肢可以可以沿人体做一 个圆形
以人类的头部为例, 只要比较一下动物的头部就可以发现, 越 是低级的动物,其头部就越接近于稳定的几何形状。蚯蚓的头和 身体几乎融为一体, 鱼类的头部大体上是稳定的三角形,猎犬的 头就复杂得多了,大体上是由一个长方形(嘴、 鼻子)和椭圆形
例如,•玛克斯·德索也强调:"审美需要强烈得几乎遍布一切人类活 动。我们不仅力争在可能范围内得到审美愉快的最大强度,•而且 还将审美考虑愈加广泛地运用到实际事务的处理中去。
杜夫海纳更断言:"在人类身上,•有 一种对美的渴望吗?答案应该是肯 定的,即使把这种渴求看作是被文 化唤醒的、或者至少是被文化指 引的一种人为的需要也罢。"
(头)联结起来的,但随着猎犬的追 逐、觅食、撕咬、瞌睡, 头部又时时 打破这种简单的几何形状,由覆盖头 部的肌肉、神经和皮毛,呈现出种种 微妙的过渡、转折和变化, 表现着猎 犬特有的非几何美,至于猴子、猿、 黑猩猩身上的几何形与非几何形的对 立和互补,就更为复杂了。到了人体, 几何形与非几何形背道而驰对立和互 补则更为复杂了。这复杂,就成为人 类的审美对象。
并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明。因此,一 旦遇到事情。人们还是要说:美有 什么用?美有什么大用?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如此? 在课堂上,我们更必须作出回答。 我们必须回答。为什么“没有美万 万不能”?这是美学的神圣使命。 审美活动的根源,而不是起源。 起源:何时发生, 根源:为什么发生。
具体的剖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从人类的历史根源的角度, 一个是从人类的逻辑根源的角度。
马斯洛说得更加明确:"审美需要 的冲动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 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 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时代。”

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就会更 为 开 阔。 ( 二) 控制“ 快餐 化 阅读 ” , 突 出“ 悟” 读 现实中, 我们 发 现有些 学 生读 了很 多书 , 但 整体 语文素养却没有多大的进步。 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些
则为次要。值得警惕 的是 , 为了应对考试 , 学生有将
露 L E d u c a t i o n a I P r a c t i c 点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把 一本 书从 头读 到尾 的没 有几人 。
( 四) 浅 尝辄 止— — 快餐 化 阅读 泛 滥
特长。
3 . 创设 条件 , 资 源共享 。 教 师创设 各 种条 件来 丰

洞悉 课外 阅读 的现 状
在 现实 生活 中 , 一些 家 长和老 师急 于求 成 , 偏重 读 物 的知识 教育 和思想 教育 的功 能 ,要 求 孩子 选择 有“ 教 育 意义 ” 的书 籍来 读 , 而忽 视 媒介 的娱 乐放 松
最近,笔者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 阅读现 状进 行 了调查 , 结 果 发人 深 省 : 阅读 兴 趣 上 , 有6 5 % 的学生最喜欢漫画卡通类 , 而喜欢看科普 、 小说 、 诗 歌 、散文等书籍的学生寥寥无几 ;阅读 习惯上 , 有 7 5 %的学生认 为阅读 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提高 自己的 阅读 分 析 能力 和写 作 能力 , 有6 0 %的学 生 认 为 自己 所读 的书是父母 和老师“ 强迫” 推荐阅读 的; 阅读方
课 外 阅读 是 小 学生 语 文学 习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大量有效 的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 前小学生阅读 的状况怎样呢?

养 的不足 , 人格素养的残缺 , 从而导致缺失全面深刻 认 识世 界 和提升 自身造 诣 的机会 。

名家演讲:阅读与人生(潘知常)

名家演讲:阅读与人生(潘知常)

名家演讲:阅读与人生(潘知常)阅读与人生潘知常各位,上午好!一走进讲座大厅,我真的是有点被“吓”到了,呵呵,不光是因为人多,不光是因为在后面都站满了人,也不光是因为台阶上都坐满了人,而是因为在后面站着的和在台阶上坐着的,大多都是一些白发苍的老年人。

说实话,我做讲座的时候听众济济一堂,这确实不算什么稀罕事,而且,也应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了,但是,这么多的老年人济济一堂,倒真的是第一次。

我很感动,我觉得,在世界第十五个读书日到来的节日里,我应该向你们表达我的敬意!一、为什么阅读: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为什么阅读。

当然,今天讲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今天讲座的出发点,是想谈谈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和“阅读”以及对于名著的阅读完全分不开的。

只有讲清楚了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阅读名著,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这个问题才会应刃而解。

所以,我们还是从根源讲起,那就是:为什么要阅读?今天的讲座当然是和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有关,就是“读书日”。

大家都知道,到今年的四月二十三号为止,我们的“读书日”已经有了十五个。

但是,我很想坦率地谈谈我此时此刻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今年的读书日省和市的图书馆都是邀请我来讲座——今天上午是在南京图书馆,下午则是在金陵图书馆,当然,讲的题目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就不能不促使我去更多地关注当前的读书现状,关注我们在世界的第十五个读书日里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尴尬,而关注的结果,就是四个字,“杞人忧书”。

在两千年前的秋战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杞人,大白天走在外面,他担心天会塌下来,惹得人们对他都非常不屑,甚至加以耻笑,后俩,就留下了一个成语,就是:“杞人忧天”。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不会“忧天”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知识,对于天会不会倒塌,也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把握,但是,我却要说,尽管现在不再“忧天”,但是却不能不“忧读”,可以叫做“杞人忧读”吧?因为,对我们来说,确实,读还是不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经过“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从20世纪末到当下又形成了众多的美学学派。

徐碧辉研究员认为,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

“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

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

由此,徐碧辉提出了她的“实践生存论美学”,这是从历史本体到心理本体,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的为个体“立命”的审美。

潘知常教授在1985年《美学何处去》的文章中,提出了生命美学的概念。

此后逐渐形成了生命美学的理论。

生命美学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一个由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组成的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

生命美学强调“美者优存”“我审美故我在”的命题,以此区别于其他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

封孝伦教授也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命题,形成了他的生命美学理论。

生命美学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强调生命的本体地位,呼唤个体意识的觉醒,倡导信仰救赎的理想。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被当代中国美学界所关注。

“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

”美学以人的生态审美观念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确立新的生态审美观。

“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

批判的视境_传媒作为世界_上_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的四个世界

批判的视境_传媒作为世界_上_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的四个世界

东方论坛2007年第3期批判的视境:传媒作为世界(上)*——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的四个世界潘 知 常(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210008)摘 要: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丰富内涵的阐释,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

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游戏世界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3-0027-10一传媒批判理论,因为“批判”而著名,也因为“批判”而莫名。

其实,所谓传媒批判理论只是一种约定俗成,而“批判”也更多地与法兰克福学派相关,而就整体而言,则必须说,“批判”与之并不相关。

因此与其称之为传媒批判理论,毋宁称之为传播研究(媒介研究),这样,既可以与传播学研究彼此区别,也可以更好地反映所谓传媒批判理论的全貌。

而根据潘忠党教授的介绍,相对由施拉姆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西方的“很多人,尤其是从事文化或批判学派研究的学者,继承英国的文化研究、政经分析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更愿意将他们的工作称为‘媒介研究(mediastudies)’,还有很多人,为了包括比‘媒介研究’更广的范围(比如语言的使用、修辞艺术、社会仪式、人际关系之建立等),索性就用‘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studies)’。

这不是刻意咬文嚼字,而是因为对传播现象之研究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取向,从事这类研究的学者各有侧重,也各有偏好。

”①不过,鉴于传媒批判理论在国内已经约定俗成,而且笔者也曾主编《传媒批判理论》一书,因此,尽管我用“媒介研究”来概括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但是在涉及西方的相关理论时,我还是依旧使用“传媒批判理论”这一说法。

阅读让人心怀梦想

阅读让人心怀梦想

阅读让人心怀梦想作者:谢玲来源:《阅读(高年级)》2016年第07期印象连日的阴雨过后,初夏的南京城被洗刷一新,盛开的鲜花和满目的绿树相互映衬,将整个城市装扮得格外清新、亮丽。

午后,我来到约定的地点,对即将开始的采访充满了期待。

因为这次接受访谈的,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特别擅长“讲故事”的人——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深编辑、儿童阅读推广的“点灯人”;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大朋友”,被孩子们亲热地叫做“胖叔叔”的特别可爱的人。

他就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书香江苏”形象大使——祁智。

虽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很精彩。

十几年前《芝麻开门》出版后,孩子们一下子都记住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胖叔叔”祁智。

所以,只要一提到祁智,很多孩子就会想到那个胖叔叔笑眯眯的样子。

十几年后,祁智又一次迸发创作的热情,长篇儿童小说《小水的除夕》一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继《芝麻开门》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小水的除夕》也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他的儿童小说充满智慧的语句和温暖的文字,他用真心关爱着孩子们的成长,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培养孩子们坚韧、团结、宽容、感恩等优秀品格。

他引以为豪的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重要作品,都是经过他的手送到孩子们的手里: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纯美”系列、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倾情”系列、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我喜欢你”系列,还有沈石溪、秦文君、张之路、杨红樱、汤素兰等作家作品。

这些中国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在他的独到眼光、独特审美、独创策划下,很多成为了儿童文学经典之作,因此他策划、编辑的图书先后20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他被孩子们认为是最有亲和力的作家。

这些年来,他走进全国400多所学校,给老师、家长、孩子们做讲座,用幽默、智慧的话语,生动、有趣的故事,与读者一起分享阅读与写作的心得和体会,激发阅读热情,传授写作方法,为童年播下美好的希望,插上梦想的翅膀。

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

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

作者: 潘知常[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65-17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美学;生活;生活美学;生命美学
摘要:生活美学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但是,因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何谓"美学"、何谓"生活"、何谓"生活美学".一般而言,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是有其存在根据的;作为美学本体论的生活美学则是值得商榷的.而且,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应该是化身为"牛虻"与"拾垃圾者",去对在生命的生活之维中出现的"俗美"与"庸俗化"加以反思与批判,因此,是美学研究的深化.。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综合
来源:《科学导报》2023年第65期
阅读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先贤大儒们进行精神交流,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我们还可以在成长之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结交更多精神之友。

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选择一本好书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至关重要。

一本好书,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思想的光芒照进忙碌的生活,播撒智慧的火种。

那些经过时间沉淀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经典书籍,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首选。

当然,“一千個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好书的标准认定不尽相同,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去选择,但好的书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这样的书仿佛一面明镜,能够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生意趣、理想信念。

木心曾写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试着慢下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泡一杯清茶,翻开一本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

高频主题之『读书与人生』

高频主题之『读书与人生』

龙源期刊网
高频主题之『读书与人生』
作者:王学华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09期
经典素材:
有两家人在路边看见了乞丐,走在前面的一对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的话,将来会像他这样。

”走在后面的一对父母却对他们的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让这些人都能有工作。


文本解读:
角度一: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边界;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格局。

阅读素材,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眼界、两种格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将来孩子的成长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素材推荐:
名言类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经典类
梁启超教子
1927年8月,梁启超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该选学具体的专业
了。

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

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

但由于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并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

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

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热点类
“望远镜女孩”周芷晴。

生命美学:归来仍旧少年

生命美学:归来仍旧少年

生命美学:归来仍旧少年
潘知常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三十三年前,生命美学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生命\"作为现代视
界引入了美学,并且从\"基于生命\"而不是\"关于生命\"的角度重建了美学.生命美学是\"贫乏时代的美学\",完成了从\"知识论美学范式\"向\"人文学美学范式\"的转向,更把美学提升到了信仰与爱的终极关怀维度.生命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从\"美学\"转向\"审美学\",是审美哲学、审美形而上学和审美救赎诗学.
【总页数】15页(P33-47)
【作者】潘知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命美学:“ 我将归来开放”——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现场 [J], 潘知常
2.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J], 储峰
3.归来依旧是少年小米11青春版的故事 [J], 李靖宇
4.无论风尘几经归来仍是少年——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任海骏 [J], 申娜
5.初心不改,迎少年归来--2021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主办方说 [J], 本刊资料库(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潘知常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潘知常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为什么要学习诗歌美学提升你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养,对于一个事物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美的,就像罗丹所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和怎样学习美学?一、为什么要学习美学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

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说着“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的密切关系。

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第四,有利于各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组织了名为“艺术与科学”的展览,又邀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发表了一次露天演讲,题目叫做《物理与美学》。

千余名清华学子参观了展览,聆听了演讲。

杨振宁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侃侃而谈物理研究中的美学发现和审美乐趣,以及自幼受到的中国美学思想熏陶对其物理研究及一生的影响,听者为之倾倒,为之动容。

根的寻求——评潘知常《生命美学》的现代视界

根的寻求——评潘知常《生命美学》的现代视界

根的寻求——评潘知常《生命美学》的现代视界
罗瑞宁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翻开潘知常《生命美学》①,不禁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随着书中作者那自信、胆识、聪慧的阐述,我似乎在“众里寻它千百度”之时,却在“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有幸一睹了美学——这一团阿丽安娜之线的真容。

“美学必须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的现代视界,换言之,美学倘若不在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地基上重新构建自身,它就永远是无根的美学,冷冰冰的美学,它休想真正有所作为。

”②这无疑是作者在经过了长期的思考、艰苦的求索之后才提出来的基本理论,《生命美学》一书正是在这一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展开的。

这一理论,如果说它对于整个美学研究来说尚不具备有真知灼见、一锤定音意义的话,那笔者个人认为,它起码是作者对整个美学研究界发出的一声最为真诚的呼唤! 让我们从美学研究的现状谈起吧。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罗瑞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5
【相关文献】
1.生命美学的生命还原——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的发生学意义 [J], 范藻
2.生命建基·信仰补缺·境界超越——潘知常生命美学思想述要 [J], 刘剑
3.潘知常生命美学的世纪反思 [J], 黄晶
4.潘知常及其生命美学之我见 [J], 范藻;范潇兮
5.从美学到哲学的路径——兼及潘知常生命美学的学理建构 [J], 范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

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

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
潘知常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维度作为第一进向,涉及的是我一它关系,人与社会的维度作为第二进向,涉及的是我一他关系。

它们又都可以一并称之为现实维度,是人类求生存的维度,然而,由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必然导致自我的诞生,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潘知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本体"概念与近似概念的语义学辨析——推进新世纪我国文艺学、美学研究的一个问题
2.新世纪第一个“十五”计划和十五年规划思路
3.文化软实力与"消费社会"理念、"高科技"冲击并存——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演变
4.新世纪华语电影的生态之变——从陈旭光新著《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美学、产业与文化》说起
5.一个新思路:美学语言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序

《百年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序

《百年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序
潘知常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3()1
【摘要】1807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完成。

后人因此而评价道:“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巨人的。

”我常常想,这个评价何其精彩!一个艺术家要“成为巨人”,唯一的方式,就是借助于自己的作品。

由此我也常常联想,既然艺术家是如此,那么,对于一个学者而言,是否也应该是借助于自己的作品而“成为巨人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这或许也就是我所赞同的所谓“美学的一本书主义”。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潘知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百年美学历史的承重者--评王向峰《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
2.百年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
3.陈文新著《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序
4.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5.回首百年中国美学——“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

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

作者: 潘知常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92-97页
主题词: 中国美学;西方美学;魏晋美学;审美活动;审美化;先秦美学;自然山水;社会美;社会生活;境界
摘要: <正> 假如说,诗性人生是魏晋美学的第一个发现,那么自然山水则是魏晋美学的第二个发现。

1 自然山水是诗性人生的合乎逻辑的继续。

我过去曾经剖析:从先秦美学到魏晋美学,潜蕴着一个从本体视境到价值取向的嬗变,亦即从自然本体到艺术本体的嬗变。

诗性人生正是这一嬗变所带来的第一个发现。

那么,事情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显然不是。

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在中国美学,所谓审美活动(艺术、诗性)截然不同于西方美学所指的内涵。

不是“适人之适”,而是“自适之适”。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并非自由,而是自在;并非价值生成,而是价值消解;并非“为学日益”,而是“为道日损”。

因此,正象我们在陶渊明那里所看到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美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诗性的。

人生的审美化就是人生的自在化。

这样,。

从作品到文本─—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从作品到文本─—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作者: 潘知常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140-147页
主题词: 作品;内容;形式;文本
摘要: 在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当中,从作品到文本的转型值得关注。

其中,从作品观念向文本观念的转型又有其特定过程。

这就是:首先是作品观念本身的从内容向形式的转型,然后是从 独尊形式的作品观念到文本观念的转型。

文本观念强调了作品的内部世界、精神世界、心理世界、 情感世界的一面,为作品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破坏了作品的再现性的神话,然而也存在着过分强 调作品的隐喻性、修辞性和作品自身主观性的无限性,以至完全忽视了文本的表意、交际功能,以 及从反对唯一的中心到反对一切的多中心的缺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知常:阅读与人生——在南京图书馆的报告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2836 次更新时间:2014-10-08 12:47:39进入专题:阅读●潘知常各位,上午好!一走进讲座大厅,我真的是有点被“吓”到了,呵呵,不光是因为人多,不光是因为在后面都站满了人,也不光是因为台阶上都坐满了人,而是因为在后面站着的和在台阶上坐着的,大多都是一些白发苍的老年人。

说实话,我做讲座的时候听众济济一堂,这确实不算什么稀罕事,而且,也应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了,但是,这么多的老年人济济一堂,倒真的是第一次。

我很感动,我觉得,在世界第十五个读书日到来的节日里,我应该向你们表达我的敬意!一、为什么阅读: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为什么阅读。

当然,今天讲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今天讲座的出发点,是想谈谈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和“阅读”以及对于名著的阅读完全分不开的。

只有讲清楚了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阅读名著,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这个问题才会应刃而解。

所以,我们还是从根源讲起,那就是:为什么要阅读?今天的讲座当然是和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有关,就是“读书日”。

大家都知道,到今年的四月二十三号为止,我们的“读书日”已经有了十五个。

但是,我很想坦率地谈谈我此时此刻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今年的读书日省和市的图书馆都是邀请我来讲座——今天上午是在南京图书馆,下午则是在金陵图书馆,当然,讲的题目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就不能不促使我去更多地关注当前的读书现状,关注我们在世界的第十五个读书日里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尴尬,而关注的结果,就是四个字,“杞人忧书”。

在两千年前的秋战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杞人,大白天走在外面,他担心天会塌下来,惹得人们对他都非常不屑,甚至加以耻笑,后俩,就留下了一个成语,就是:“杞人忧天”。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不会“忧天”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知识,对于天会不会倒塌,也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把握,但是,我却要说,尽管现在不再“忧天”,但是却不能不“忧读”,可以叫做“杞人忧读”吧?因为,对我们来说,确实,读还是不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戏剧,叫《哈姆雷特》,其中的主角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读书的节日里,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想问一问自己,同时再问一问世界: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现在有一个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说法,叫做:麦当劳的世界。

麦当劳,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象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它刚刚进入中国,人们都不知道它为何物,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它是一种快餐,一种很简捷的消费方式。

而且,我们知道,麦当劳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非常简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使我们不再象过去那样生存在深度里,而是生存在一种非常方便、非常简捷的平面上。

而我们目前的生存状态,也可以被比拟为:麦当劳化,因为它也从深度转向了平面。

关于“麦当劳式”的生存状态,人们现在已经有了诸多评论,正面的与负面的,都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去涉及了,我要说的只是,这样一种“麦当劳式”的生存状态,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我在准备这次的讲座的时候,也去查了一些资料。

我看到,有关部门刚刚做了一个调查: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率连续六年走低,我们国家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仅占5%。

所谓阅读习惯,就象我们每个人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这即是所谓的卫生习惯。

其实,阅读,也存在着是否有习惯的问题,遗憾的是,有正常的阅读习惯的人,在我们的国民人口当中仅仅占5%。

而且,更遗憾的是,从我日常的生活感受来看,我觉得,这个调查无疑是真实的。

为什么说它是真实的?仔细回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对书籍、对期刊的阅读时间已经逐渐在下降,而我们现在上网的时间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却在上升。

我看到了一个统计数字,是这样的,2009年,我们国家从十八岁到七十多岁的这样一个基本的阅读人群里,他们每天读书的时间大概是多少呢?14.70分钟,他们每天读报的时间是多少呢?21.02分钟,那么,他们读杂志的时间是多少呢?14.40分钟,但是,我们再看一下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实在是个宠儿,上网是很多人都乐意去做的事,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少呢?34.09分钟,而且,他们每天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间——这应该是一个很时髦的东西了,现在竟然也已经达到了6.02分钟。

再看一个相关的统计数字,这个数字也曾经让我有点震撼。

2009年,我们国家的国民上网率是41%,相比2008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上网的时间又在普遍增加了,但是,我们读书的时间好象却并没有增加。

而且,假如再联想一下前面的统计数字,那么,相信每个人都会吃惊地发现,现在我们上网的时间,已经开始超过我们读书和读报时间的总和了。

当然,有些年轻的同志可能会说,潘老师,你这个统计数字未必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我尽管上网,可是也是在看电子书啊,难道,看电子书就不是阅读吗?我的回答是,其实大部分的人上网或许并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偷菜。

我们来看看有关的统计数字:上网聊天的最多,占69.7%,应该说,这个数字真的是很高了,聊天和交友,大概是我们很多人上网的一个很真实的目的了。

其次是阅读新闻的,占61.2%,第三位的是查询各类信息,占了48.0%。

那么,有多少人是阅读网上的电子读物和电子报刊呢?18.0%。

通过这个统计数字,不难发现,现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这个“麦当劳化”的时代变得更为肤浅,或者说,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为简单了。

比如,刚才我说到用手机读报,其实说老实话,说到手机读报,我都陌生。

尽管有的时候开会,我看见过个别人抓住一点空闲时间在手机上看看消息、读读报纸,但说实话,我是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个行列,也就是还没有时髦到去用手机读报,但是,我们要注意,在我的前面,有多少人已经参加了呢?已经有58.7%的人。

这个数字,应该说真是让我们非常非常地吃惊,因为我刚才就跟大家说了,我们现在阅读的时间在减少,我们有阅读习惯的人只占国民人口的5%,但是,上网的人却日益在增多啊。

再进一步,上网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阅读问题呢?比如说用手机来阅读,或者是通过网络来阅读。

我认为是不能够的,因为这样的阅读是太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了。

手机阅读屏幕小,显示字数有限,只适于阅读短小的片断,我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就退一步说通过阅读期来阅读吧,现在有些人喜欢用阅读器来阅读。

我也试过,女儿买了阅读器,我说我先用这个阅读器来试一试,如果好,我就也买一个,可是,结果是我觉得很不习惯。

其实,我相信,如果真的是通过手机或者网络来阅读,人们也一定还是不习惯的,因此,也无疑无助于阅读的提升。

由此,我不能不联想到我们当今世界中的一个很时尚的人物——比尔•盖茨。

还在很早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发表过他的预言,他说:人类将从传统的纸上阅读转移到全新的在线阅读,为此,他还说了一句很尖刻但也让我们必须去关注的话,叫做“印刷已死”。

真是残酷之极啊,试想一下,既然印刷已死,那么纸张还怎么活着呢?阅读又还怎么活着呢?所以,有些人就感叹说,现在这个时代,能静下来读一本书,已是奢侈。

更有甚者,硕果仅存的那些阅读者又怎么样呢?我不知道我概括的是不是太尖刻了啊,我想说,现在的阅读者中,很大的一部分基本上还是为了知识的阅读,例如那些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我们可以把这种阅读叫做“教材+专业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而在这些阅读以外呢?那就几乎是一片空白了。

现在的很多家长,你很难做通他的工作,他们的所谓阅读,就是非常的狭隘,在上述那些阅读之外,很多家长就会说,这是闲书。

而他们的小孩如果看这样的书,他也会认为是“不务正业”。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涉足呢。

有一个统计数字说,我们中国的儿童开始有独立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时间,比起美国的儿童大概要晚了四年,而我们中国儿童的阅读量也仅仅是美国儿童的六分之一。

我要呼吁一下,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数字。

我要顺便表示一点感叹,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完全是一个非常畸形的教育,我们想过没有?全世界有哪一个民族象我们这样热切地关注教育?又有哪一个民族象我们这样教育来教育去却总是没有成果?全世界哪有我们这样的?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胎教,然后一路拼搏,直到博士毕业。

看看西方的情况,你会觉得很奇怪,相对于我们,西方的青少年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不教育”的状态了,一种放养的状态了,从幼稚园到高中,基本上就是在玩,到了大学本科,尤其是到了硕士和博士,才开始拼搏用功。

可是非常奇怪的是,西方很多拿诺贝尔奖的大学者都是博士一毕业就拿到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教育时间如此漫长。

试想,如果要是在远古社会,那基本上就等于一个人的一生了啊,因为在远古社会一个人能够活二十岁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可是我们现在却很奢侈地用二十年的时间来进行一场非常残酷的教育,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但是,因为,结果是零。

换言之,这也就是说,我们付出的成本很大,可是回报却很少。

我不妨就来讲讲我们教师自己吧。

现在的教师中有几个真正是属于阅读人口啊?伍尔芙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我有时会这样想:到了最后审判时,上帝会奖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伟大的立法者和伟大的政治家——他们会得到上帝赏赐的桂冠,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们,当我们每人手里夹着一本书走到上帝面前时,万能的上帝会看看我们,然后转过身去,耸耸肩膀对旁边的圣彼得说:‘你看,这些人不需要我的奖赏。

我们这里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只喜欢读书。

’”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即便是在大学教师里也已经成为稀有动物,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也只是业务阅读,阅读的也只是跟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书籍,真正的阅读,为阅读的阅读,其实实际上也是没有的。

所以,在五四的时候,蔡元培先生,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他曾经说过,我们千万别把我们的大学弄成“贩卖知识之所”,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大学变成“养成资格之所”。

也就是说,不要变成一个乱发文凭的地方。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呢?在很大的层面上,偏偏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最典型的就是,我在南大每年都要带博士,可是,让我感到很尴尬的是,现在是读博士吃香,但读书人寂寞。

也就是说,你拿一个博士文凭去找工作,很容易找,但是如果你这个博士如果是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他跟这个社会就格格不入了。

我们中国过去有一句表扬人的话,现在听起来就象是实在骂人了,叫做“手不释卷”,现在如果这样说一个人,那可真就跟说他是个笨蛋差不多了。

在很多的学生宿舍里,响彻的也不是读书声而是麻将声,或者说是玩乐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