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元认知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

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来的元认知研究活动进行一个简要综述,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

一、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一类决策策略,针对复杂和费时费力的社会问题,它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定,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决策,尽管可能不会完全考虑所有的选项。

它的特点是,它以推理和考虑的方式来完成,不受外界影响。

这类认知是一种无视一般原则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越的效果,并取得较高的利益。

二、国内外元认知研究的不同1、国内元认知研究国内元认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波波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与策略间的关系、认知偏差、决策过程中情绪因素的影响等。

近年来,国内元认知研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上面的元认知现象发展到拓展到了政治决策、全球化以及社会力量的影响,调查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元认知类型和特性。

2、国外元认知研究欧美等国的元认知研究主要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语表征、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等。

例如,在文本处理方面,开展了文本理解与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理解和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以调查社会赞同理论的本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语表征方面,以建立有效的语言表征系统和有效的口头交流系统;在个体认知行为中心方面,以探索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的内在机制和其他影响因素等。

三、总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元认知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又有所不同。

国内主要将元认知研究拓展到了全新的领域,着重研究元认知与行为的关系,而国外的研究则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拓展到了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领域。

元认知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帮助,十分宝贵。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 对于认知科学的性质,该小组说: “认知科学是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 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基础科学及哲 学的交界面上发展起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 兴科学,其中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认 知科学的核心学科。认知科学的创立标志 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人类对自身特有的 心理活动、脑和心智关系、人工智能的研 究已进入到一个的新阶段。这是近半个世 纪以来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Richards(1936)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 无所不在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口 头交际平均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Ortony(197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 性质。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 哪里就有隐喻,所有隐喻都是有理据的,如 Love is attraction Love is electricity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Love is magnetism
• 人类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 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成为人类原始思维 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因 此,先民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即经 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 标准。
• 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 (语义同时形成)。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 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 在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 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就无法接近现实。 因此,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 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 物。
• 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个原 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 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基于原型的推 理十分常见,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 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
• 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都是有意 识的,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就能完全知晓, 体验哲学认为这办不到,而认为大部分认 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 思维的结构。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 有有意识思维。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 义 变异 和言语 变异 、 认 知文 化模 式 、 社 会 政 治 和 经 济 体 制 的意 识 形 态 研 究 。
二、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概 况
2 0 1 0年 在 德 国科 布 伦 茨 一 郎 道 大 学 举 行 的 第 3 4届
国际 L AUD研 讨 会 的 主 题 是 “ 认知社会语 言学 : 语 言变异 的结 构 、 概 念 和 文 化 维 度 ”。 认 知 语 言 学 综 合 了认 知 语 言 学 的认 知 取 向 和社 会 语 言 学 的社 会 取
会 语 言 学 的 定 义 。 国 内 的学 者 也 没 有 对 认 知 社 会 语 言学 展开理 论探 讨况
二 十 世纪 九 十 年代 末 , 学 者 们 把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社会语 言学 的变异 研 究 相 结合 , 产生 了认 知 语 言学
由于认 知社 会 语 言学 是 一 门新 兴 的交 叉学 科 , 现仍 处于初 期研究 阶段 , 其研 究题 材涉及 面广 , 研究 思路灵 活 多样 , 不 宜 过 早 对 其 进 行 严 格 的 定 义 。 因 此, 根 据 目前 的研 究 状 况 , 本 文 初 步 给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也 表 现 出对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浓 厚 兴 趣 , 带 动 了认 知语 言 学 的 内部 革 命 。 笔 者 在 探 讨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起 源, 分 析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理 论 基 础 之 上 , 综 述 了 近 几 年 国 内外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情 况 , 最 后 探讨
的分支 ——认 知 社 会语 言 学 ( C o g n i i t v e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 i t c s ) 。G i t t e Kr l s t i a n s e n& Re n Dr i v e n把 第 3 0届 国 际语言 讨论会 的 l 5篇 关 于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方 面 的 文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_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_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
2005年 5月 第 21卷 第 3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y, 2005 Vol. 21 No. 3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
牛立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系 , 河南 洛阳 47 10 03 )
提 要 :通过大量的语言研究调查 ,回顾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十年历程以及中国语言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 方向和取得的成果 ,并分析了目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H0 -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3831 (2005) 03 - 0093 - 04
语言学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对认知语言学理
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调查对象 ,分别从三个方面对
论在我国的传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
10种期刊上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了数据统计 ,
认知语言 学 真 正 成 为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却 是
这些研究基本上能够准确反映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近年的事 ,虽然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
93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 3期
的语言现象 ,从而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 。总之 , 早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带来了 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 ,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奠定了理论基础 。
3.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调查分析 本文的语言调查分为两部分 : A. 中国期刊网期刊文献 。 B. 中国 10种语言学与外语类核心期刊 ( 1994 ~2003)的文章 。 首先选 取 了 中 国 期 刊 网 上 10 年 来 ( 1994 ~ 2003)全部与认知科学有关的文章为目标总体 ,检

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理论进展、实践创新及未来走向

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理论进展、实践创新及未来走向
蔡 宝来 张诗 雅 ,
( . 海 师范 大学 教 育 学院 , 海 2 0 3 ;. 海 交通 职 业技 术学 院 , 海 2 0 3 ) 1上 上 02 42 上 上 0 4 1
摘 要 :0多年 来 , 国的 语 言 学研 究者 运 用 科 学 的 方 法 和 实验 手段 对 语 言 认 知 进 行 了跨 学科 的 研 究 , 其 是 借 2 中 尤
y [ 来, 在基本 理 论 和实 验 研 究 方 面取 得 了重 要 的 研 究 r ) 。
成果 。本 文将 主要 归 纳 、 括和 梳理 2 概 O多年来 认 知
中 国 的范 畴 化研 究 初期 , 研究 者 较 多从 范 畴 的
范畴 的认 知工 具— — 隐 喻 以及 范 畴 化 的 象 语 言学在 中国 的理论 研 究 与应 用 研 究 的 主要 进 展 , 典型 性 、 似动 因去 揭示 语言 现象 中 的认 知 。研究 得 出隐 喻是 并 展 望其 未来 研究 的趋 势 和走 向 。
助 认 知 心 理 学 、 经 认 知 科 学 以及 计 算 机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来 研 究 语 言 问题 , 已经 形 成 了一 个 新 的 学 科 领 域 , 神 并 形 成 了 一 定规 模 的 研 究 群 体 。研 究 者 力 图 用跨 学 科 研 究 的 理 论 成 果 , 对 不 同的 问题 构 建 并 提 出 自 己 的理 论 模 式 。 针 拟对认知语 言学 2 O多年 来在 中 国 的理 论 进 展 与 实践 创 新 作 一 回顾 与 综 述 , 而展 望 其 未 来 研 究 的 趋 势 和 走 向 。 进
科 学 同语 言学 研究 相结 合 而产 生 的一 种新 的语 言 学 究 具 有十分 广 泛 的外 延 和相 当深 刻 的内涵 。它在人 从个 别 到 一 般 ” 的体 现 “ 范 思潮 和流 派 ; 它是 一 门 在新 的哲 学 观 和 认 知 观 的 基 类 的认 知 过程 中既 包含 “

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_汪云

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_汪云

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汪云(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复杂的认知活动,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中国的学者在二语习得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围绕语言习得假说、二语习得的认知心理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等涉及认知的几个主要方面,对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作一概要述评。

关键词:二语习得;认知;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20世纪50-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语言学界生成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模式。

如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和“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说、Krashen的语言习得假说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由此而引起的讨论,在揭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过程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特征方面给予人们以极大启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逐渐形成了包括中介语、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二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基本研究框架(Ellis,199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开始起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学者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在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语言习得是复杂的认知活动,因为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因涉及许多变量,众多的理论至今尚未找出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学者此间在二语习得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围绕语言习得假说、二语习得的认知心理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等涉及认知的几个主要方面,对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作一概要述评。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

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

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

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

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

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此外,国内学者赵艳芳(2001)将其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②,共性取向的语言学。

”狭义范围内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不难被大家理解,其实就是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把语言纳入人的一般认知,从认知出发,去解释具体的语言事实。

我们现在讨论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的。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一)确立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形成。

1987年,美国先后出版了三部认知语言学领域有影响的专著:Mark 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Ronald 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I)、George Lakoff的《范畴》(Category)。

这三部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1989年春在德国Duisburg召开了由René Dirven主持的第十四届国际LAUD研讨会(Linguistic Agency University of Duisburg)。

这次会议也被认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因为大会宣布了创办“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迅猛发展,并由美国为中心,辐射到世界其他国家,涌现出一大批的学者和理论,成为本世纪新兴语言学流派。

期间还出现了三本被国内外很多院校用作专门的研究生课程教材的著作:Ungerer和Schmid的《认知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Croft和Cruse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Evans和Green的《认知语言学入门》(2006)。

因此有学者认为当今语言学界已呈现出“结构学派和TG学派渐渐让位于认知语言学派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

”(王寅 2007)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概念合成理论创始人Fauconnier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分为四大领域: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隐喻研究以及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

而学者Evan(2007)又分为两大领域: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

从国内学者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出,是倾向后种观点的,因为照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领域是发展地最完备、体系最完整、理论最丰富的。

下面就按这两个领域来分别介绍它们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1、认知语义学这一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框架研究;(2)隐喻研究;(3)范畴化研究;(4)概念化研究;(5)推理研究。

成果包括: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女人、火与危险事物》(1987)中介绍的隐喻思想,Lakoff的认知模型理论,Fauconnier的《思维与②现在学者多承认,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是生成语义学。

认为认知语言学是由生成语义学发展而来的。

语言的映射》(1997)《心理空间》(1985)《我们思维的方式》(2002)中的概念合成理论,Talmy的《走进认知语义学》(2000)中的语义学理论。

2、认知语法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1)心智语法;(2)意象性;(3)论元结构;(4)概念化;(5)句法关系。

成果包括: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1987、1991)中的认知语法理论,Goldberg的《Construction》(1995)中的构式语法理论,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理论,Fillmore和Kay的构式语法思想,语法化的认知研究理论,体验构式语法理论,流体构式语法理论。

3、主要研究方法:(1)认知语义学:形式法、心理法、概念法;(2)认知语法:构式方法、“概念”出发研究语法结构组织表达的语义、内省法;(3)其他具体方法:内省、对他人内省内容的分析、对话语和语料的分析、跨语言研究、历时和共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手段、神经心理学中的语言病理研究等。

(束定芳 2005)三、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国内最先开始引进认知的研究方法的领域是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如桂诗春。

至90年代,国内的语言学界和外语界开始有一些学者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1991)、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1998)等,这些都是较早的介绍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著作,他们也是最早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进国内的学者。

进而学者又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汉语和外语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越来越发现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中国的实际语言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适用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并且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论著和文章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刊登,几乎国内所有的语言学刊物每一期中都会有涉及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

一些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专门的研究生课程,甚至招收认知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比任何当今语言学的其他学派都要迅猛。

(一)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1、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为了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筹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终于,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

2002年10月在苏州大学接着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并举办了第一期认知语言学讲习班。

2004年4月在西南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请来了认知语法理论奠基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Langacker,构式语法创始人美国伊利诺亚大学教授Goldberg,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和河南大学教授徐盛桓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2006年5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了概念合成理论奠基人Fauconnier、Mark Turner,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和河南大学徐盛桓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

并且在这次大会上,还宣布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

2007年5月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Langacker,Panther、Gibbs以及国内的徐盛桓教授和束定芳教授等在会上作了发言,这次会议还决定申请2011年的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中国举办。

2009年7月,第六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请来Panther、Taylor、Oakley以及沈家煊、徐盛桓、束定芳等教授在会上发言。

2011年7月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再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恰巧与西安召开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相近,于是大会还请来了将参加西安会议的部分国内外学者作主题发言。

相差几天,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于西安召开,国内外知名认知语言学学者赴会参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