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元认知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
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来的元认知研究活动进行一个简要综述,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
一、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一类决策策略,针对复杂和费时费力的社会问题,它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定,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决策,尽管可能不会完全考虑所有的选项。
它的特点是,它以推理和考虑的方式来完成,不受外界影响。
这类认知是一种无视一般原则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越的效果,并取得较高的利益。
二、国内外元认知研究的不同1、国内元认知研究国内元认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波波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与策略间的关系、认知偏差、决策过程中情绪因素的影响等。
近年来,国内元认知研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上面的元认知现象发展到拓展到了政治决策、全球化以及社会力量的影响,调查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元认知类型和特性。
2、国外元认知研究欧美等国的元认知研究主要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语表征、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等。
例如,在文本处理方面,开展了文本理解与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理解和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以调查社会赞同理论的本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语表征方面,以建立有效的语言表征系统和有效的口头交流系统;在个体认知行为中心方面,以探索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的内在机制和其他影响因素等。
三、总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元认知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又有所不同。
国内主要将元认知研究拓展到了全新的领域,着重研究元认知与行为的关系,而国外的研究则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拓展到了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领域。
元认知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帮助,十分宝贵。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 对于认知科学的性质,该小组说: “认知科学是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 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基础科学及哲 学的交界面上发展起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 兴科学,其中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认 知科学的核心学科。认知科学的创立标志 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人类对自身特有的 心理活动、脑和心智关系、人工智能的研 究已进入到一个的新阶段。这是近半个世 纪以来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Richards(1936)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 无所不在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口 头交际平均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Ortony(197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 性质。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 哪里就有隐喻,所有隐喻都是有理据的,如 Love is attraction Love is electricity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Love is magnetism
• 人类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 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成为人类原始思维 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因 此,先民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即经 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 标准。
• 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 (语义同时形成)。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 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 在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 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就无法接近现实。 因此,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 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 物。
• 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个原 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 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基于原型的推 理十分常见,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 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
• 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都是有意 识的,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就能完全知晓, 体验哲学认为这办不到,而认为大部分认 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 思维的结构。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 有有意识思维。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 义 变异 和言语 变异 、 认 知文 化模 式 、 社 会 政 治 和 经 济 体 制 的意 识 形 态 研 究 。
二、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概 况
2 0 1 0年 在 德 国科 布 伦 茨 一 郎 道 大 学 举 行 的 第 3 4届
国际 L AUD研 讨 会 的 主 题 是 “ 认知社会语 言学 : 语 言变异 的结 构 、 概 念 和 文 化 维 度 ”。 认 知 语 言 学 综 合 了认 知 语 言 学 的认 知 取 向 和社 会 语 言 学 的社 会 取
会 语 言 学 的 定 义 。 国 内 的学 者 也 没 有 对 认 知 社 会 语 言学 展开理 论探 讨况
二 十 世纪 九 十 年代 末 , 学 者 们 把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社会语 言学 的变异 研 究 相 结合 , 产生 了认 知 语 言学
由于认 知社 会 语 言学 是 一 门新 兴 的交 叉学 科 , 现仍 处于初 期研究 阶段 , 其研 究题 材涉及 面广 , 研究 思路灵 活 多样 , 不 宜 过 早 对 其 进 行 严 格 的 定 义 。 因 此, 根 据 目前 的研 究 状 况 , 本 文 初 步 给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也 表 现 出对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浓 厚 兴 趣 , 带 动 了认 知语 言 学 的 内部 革 命 。 笔 者 在 探 讨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起 源, 分 析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理 论 基 础 之 上 , 综 述 了 近 几 年 国 内外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情 况 , 最 后 探讨
的分支 ——认 知 社 会语 言 学 ( C o g n i i t v e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 i t c s ) 。G i t t e Kr l s t i a n s e n& Re n Dr i v e n把 第 3 0届 国 际语言 讨论会 的 l 5篇 关 于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方 面 的 文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_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y, 2005 Vol. 21 No. 3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
牛立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系 , 河南 洛阳 47 10 03 )
提 要 :通过大量的语言研究调查 ,回顾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十年历程以及中国语言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 方向和取得的成果 ,并分析了目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H0 -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3831 (2005) 03 - 0093 - 04
语言学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对认知语言学理
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调查对象 ,分别从三个方面对
论在我国的传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
10种期刊上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了数据统计 ,
认知语言 学 真 正 成 为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却 是
这些研究基本上能够准确反映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近年的事 ,虽然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
93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 3期
的语言现象 ,从而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 。总之 , 早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带来了 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 ,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奠定了理论基础 。
3.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调查分析 本文的语言调查分为两部分 : A. 中国期刊网期刊文献 。 B. 中国 10种语言学与外语类核心期刊 ( 1994 ~2003)的文章 。 首先选 取 了 中 国 期 刊 网 上 10 年 来 ( 1994 ~ 2003)全部与认知科学有关的文章为目标总体 ,检
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理论进展、实践创新及未来走向
( . 海 师范 大学 教 育 学院 , 海 2 0 3 ;. 海 交通 职 业技 术学 院 , 海 2 0 3 ) 1上 上 02 42 上 上 0 4 1
摘 要 :0多年 来 , 国的 语 言 学研 究者 运 用 科 学 的 方 法 和 实验 手段 对 语 言 认 知 进 行 了跨 学科 的 研 究 , 其 是 借 2 中 尤
y [ 来, 在基本 理 论 和实 验 研 究 方 面取 得 了重 要 的 研 究 r ) 。
成果 。本 文将 主要 归 纳 、 括和 梳理 2 概 O多年来 认 知
中 国 的范 畴 化研 究 初期 , 研究 者 较 多从 范 畴 的
范畴 的认 知工 具— — 隐 喻 以及 范 畴 化 的 象 语 言学在 中国 的理论 研 究 与应 用 研 究 的 主要 进 展 , 典型 性 、 似动 因去 揭示 语言 现象 中 的认 知 。研究 得 出隐 喻是 并 展 望其 未来 研究 的趋 势 和走 向 。
助 认 知 心 理 学 、 经 认 知 科 学 以及 计 算 机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来 研 究 语 言 问题 , 已经 形 成 了一 个 新 的 学 科 领 域 , 神 并 形 成 了 一 定规 模 的 研 究 群 体 。研 究 者 力 图 用跨 学 科 研 究 的 理 论 成 果 , 对 不 同的 问题 构 建 并 提 出 自 己 的理 论 模 式 。 针 拟对认知语 言学 2 O多年 来在 中 国 的理 论 进 展 与 实践 创 新 作 一 回顾 与 综 述 , 而展 望 其 未 来 研 究 的 趋 势 和 走 向 。 进
科 学 同语 言学 研究 相结 合 而产 生 的一 种新 的语 言 学 究 具 有十分 广 泛 的外 延 和相 当深 刻 的内涵 。它在人 从个 别 到 一 般 ” 的体 现 “ 范 思潮 和流 派 ; 它是 一 门 在新 的哲 学 观 和 认 知 观 的 基 类 的认 知 过程 中既 包含 “
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_汪云
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汪云(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复杂的认知活动,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中国的学者在二语习得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围绕语言习得假说、二语习得的认知心理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等涉及认知的几个主要方面,对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作一概要述评。
关键词:二语习得;认知;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20世纪50-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语言学界生成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模式。
如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和“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说、Krashen的语言习得假说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由此而引起的讨论,在揭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过程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特征方面给予人们以极大启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逐渐形成了包括中介语、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二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基本研究框架(Ellis,199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开始起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学者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在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语言习得是复杂的认知活动,因为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因涉及许多变量,众多的理论至今尚未找出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学者此间在二语习得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围绕语言习得假说、二语习得的认知心理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等涉及认知的几个主要方面,对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的认知研究作一概要述评。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讨会 。为 了揭 示 国 内认 知语 言学领 域 的研究 现
状, 对 国 内认 知 语 言学 的相关 研 究 进展 进 行 勾 勒 和分析 , 总结 经验 和不 足 , 本 文对 我 国近二 十 年来 认 知 语 言学 研 究 文献 进 行 计量 分 析 , 并 根 据分 析 结 果 进行 梳 理 , 从 宏 观上 把 握我 国认 知 语 言学 研 究 的发 展 脉 络 , 供 相 关 研究 的学 者参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吴 金华 , 朱 小 美
( 安 徽 大学 外语 学 院 , 安徽 合 肥 2 3 0 6 0 1 )
[ 摘 要 ] 认 知语 言 学 是 近 年 来 国 内语 言 学 的 研 究 热 点 , 文 章 采 用 文 献 计 量 法 对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网
络 出版 总 库 》 中1 9 9 3— 2 0 1 2年认 知 语 言 学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了计 量 分 析 , 分 别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研 究 论 文 的 发
文量 、 高被 引 文 献 、 核心作者 、 高 产机 构 以及 关键 词 等 五 个 方 面 探 讨 了我 国 近 二 十 年 来 认 知 语 言 学发 展 历程 及研 究 现 状 , 并就此给 出了若干思考。
知语 言学 的发展 有推 动作 用 。这些 高被 引文献 对 后 续 认 知 语 言 学 的相 关 研 究 产 生 了很 大 影 响, 体 现 出了较 高 的学 术 价值 。
士生导师。
第 9期
吴金华 , 朱小 美: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 的文献计 量分 析
7 9
导作 用 ; 文 旭 … 在《 国外认 知 语 言学 研 究 综 观》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文化模型研究综述
V0 1 . 3 3
No . 3, 2 01 3
认 知 语 言 学框 架下 文化 模 型研 究 综 述
.
程 珊
2 0 1 6 2 0 )
( 上 海 对外 贸 易学院 外语 学院 , 上海
( 摘
要] 文化 模型是一种 由文化 建构的认 知模板 , 产 生并作用 于一 定社 会群体 的理解 和推 理等行 为活
模 型 ”) 分会和 2 0 0 0年 1 1月 “文 化 模 型 与 图 式
词汇 、 语法 、 修辞 性语 言 等 , 而 且 反 映 了语 言 形 成
过程 中文 化规 约 的高 级认 知 机 制 , 如范 畴 化 、 概
理论 ” ( C u l t u r a l Mo d e l s a n d S c h e maT he o r y ) 分会 , 分 别 把 文 化 模 型 的研 究 两 次 推 向 了 高 潮 。 文 化模 型的研 究 包 罗 人 类 学 、 语 言学 、 认 知 科学、 心 理 学 以 及 哲 学 等 多 学 科 的 研 究 内 容 。 整 个 研 究 历 程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三 个 阶段 。 从 2 0世 纪
一
、
文化模 型 的研 究历 程及特 点
2 0世 纪 5 0年 代 , 当美 国著 名 人 类 学 家 Wa r d
G o o d e n o u g h等 人 提 出 文 化 不 再 指 一 些 风 俗 习 惯 或史 前物 器等 物质 现象 , 而 是 应 当 作 为人 们 了解
并指 导行 为 的共享 知识 来研究 时 , 通 过 认 知 方 式 来研 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知识 结 构 的认知人 类 学就 随之兴 起 。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张茹淇/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本文对国内转喻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作一综述,主要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旨在推动国内转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转喻 理论发展 应用研究一、前言对转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传统的修辞学把转喻看做一种修辞格,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转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增强语言魅力的方法,而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式。
20世纪中期,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兴盛使得隐喻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后来R.Jakobson才把转喻从隐喻中分离出来,当作一种认知方式独立研究,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存在重隐喻轻转喻的倾向,因而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应重视转喻现象的研究。
近年来,转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依托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通过检索“篇名”中含“转喻”的文献,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转喻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转喻理论的发展国内对转喻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转喻的本质、分类、转喻和隐喻的关系、转喻的运作机制及认知功能等方面。
(一)转喻的本质及分类研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认知角度和思维角度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研究转喻。
较早进行转喻理论引进与研究的是沈家煊先生。
沈家煊(1999)提出“认知框架”和“显著度”两个概念,“认知框架”是根据人类经验建立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是转喻的基础;“显著度”是转喻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的体现:即以显著性强的事物转喻显著性弱的。
自此之后,国内研究者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转喻理论。
张辉、孙明智(2005)从认知方面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来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可及性;转喻的目标义是突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二者间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王寅(2007)认为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中,人们可以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互代。
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的产 生 、 获得 、 使用 和 理 解 中的一 些 共 同规 律及与 思 维 、 记 忆 有关 的语 言知 识 结 构模 式。 语 言 的产生 是 以认 知 为基 础
的 , 语 言 的运用 和 理 解 的过 程也 是 认 知 处 理 过 程 。 对语言 认
知 的研究包括两 个方面 : 一 是 语言概念形成 中的认识 , 即 运
1 9 8 0 年 , Ge o r g e L a k o f f 和 Ma r k J o h n S 0 n 合 作 出 版 了 《 我
.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喻》 此书被称 为认知 语 言 学 的开 山之 作 , 主 要 讨 论人 类 思 维 的 隐 喻 性 。 也 正是 在 这 本书里 , 他们 将西
用 语 言符 号对事物进行 概念化 ; 二 是 语 言使用 和 理解 的认知 过 程 , 即怎 样 运用 语 言结 构实现 其实际 功能 。 具 体 地 讲 , 认
知 语 言学 的研 究范 围包 括 范 畴化 和 原 型 理 论 、 隐 喻 概念 、 意 象图 式、 像似性和 语法化 以及认知 语用 推理 。
三、 认知 语言 学 的 内涵 及研 究对 象
认知模 式、
认知 语 言学是 认知 科学 的一 个分支 , 是 认知 心理学 与 语 言学相 结合的边缘 学科 。 采用 经验观和 突显 观 的语 言认知 观 来 研 究人 们 对世 界 的感 知 、 经 验 是 如 何影 响 语言 的使用 。 认
知 语 言学 把语 言看作一 种认知 活动 , 研究与 认知 有关 的语言
方 哲学 中的 “ 经 验主 义” 和 “ 理 性 主 义 ” 的主 要 观 点全 部 归 为 “ 客观主 义 ” 。 他们 的另 一 部 著作 《 女人 、 火、 危险 事物 :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派地位确立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稳步发展,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向更深层次拓展,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纷纷涌现,相应的学派著作也层出不穷。
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自2006年在爱丁堡大学一经出版,就因其全面而详细的综述性理论介绍广受国内外语言学界重视,几乎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的必读本。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23章,本文将简要介绍其各章框架内容,并对该书进行适当评述。
一、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本部分包括4章(第1章—4章):第1章以介绍语言的符号和交际功能,系统性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家的任务为开篇。
第2章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两项基本共识: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普遍原则的共识, p. 28)和认知共识(反映一个能与人类大脑和思维相一致的普遍认知原则的共识, p.40- 41),同时还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知的体验性。
第3章从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维度探讨了语言的共性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分析了人类语言的个性差异,本章的最后还介绍了Sapir-Whorf 假说,强调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4章论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在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历时性的演变和儿童的语言习得三方面的解释力,从而向传统的形式语言学提出挑战。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本部分包括9章(第5章—13章),涵盖了认知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第5章综述了认知语义学的四项原则(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化),为第二部分后续的理论介绍做下铺垫。
第6章围绕体验观和概念结构展开,首先介绍了Johnson(1987)的意向图式理论,说明了人类的认知体验是概念化的源泉,接着以Talmy的结构意义(图式意义)进一步证实了语义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源于体验性的理论主张(p. 177)。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存在句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存在句对比研究一、概述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存在句对比研究,是一项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存在句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比不同语言中的存在句结构及其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视角,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反映。
而存在句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基本句型,承载着表达事物存在状态的重要功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存在句的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进行界定和阐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中存在句的共性和差异,探究存在句的普遍认知模式和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表达。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存在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认知机制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存在句的认知本质及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存在句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共性及类型的多样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存在句的认知机制和表达模式,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语言的本质。
该研究对于语言教学、翻译实践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语料库研究等多种手段,对存在句进行系统的研究。
力求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为存在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1. 引入研究背景: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更重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理论的出现,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存在句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建立在人类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思想是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经验的一种反映。
语言学研究综述与跨学科研究展望
语言学研究综述与跨学科研究展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的沟通工具与研究对象,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以及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
本文将对语言学研究的综述进行概述,并展望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语音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声学和实验方法了解了人类语音的产生、感知和认知过程。
在语法学领域,研究者们分析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探索语言规则和句法通用性。
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研究者们研究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深入探讨交际行为和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语言学也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合作。
心理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认知心理学方法,探索了语言处理和理解的机制。
社会学和人类学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出语言与身份、权力、文化等方面的关联。
未来,语言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
首先,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处理和分析语言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神经科学的进展为我们研究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可以从大脑活动中揭示语言加工的机制,进一步深入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此外,语言学还可以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进行合作,研究语言教学、二语习得以及语言政策等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改进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此外,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我们可以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应用方式,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信息和指导。
语言对认知影响的综述
语⾔对认知影响的综述语⾔对认知影响研究的综述摘要:⼈类的语⾔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的语⾔往往会对认知的倾向产⽣影响。
本⽂⾸先探讨了语⾔和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后介绍了语⾔影响⼈的认知与思维的⼀些最新研究发现。
研究者们发现,不同的语⾔和⽂化对⼈在颜⾊、数⽬、时间、空间、语法性别、量词、形状与物质、运动事件、节奏等⽅⾯认知能⼒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本⽂对这些结果进⾏了回顾,并着重介绍了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语⾔会不会影响认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明确,实际上却是暧昧不清。
“语⾔会不会影响认知”是⼀个极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介绍了这⽅⾯研究⾯临的⼀些难题和挑战。
关键词:语⾔;认知;影响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Language in Cognitive:A ReviewAbstract:Human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on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often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This article first, the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language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based the influence of some new study find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color, numbers, time and space, a grammatical gender, concerned, shape and material, and sports events, rhythm, cognitive abil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se results of the review and consider introducing the language of cognition.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we can see, "language will not affect the perception" the question sounds simple, clear that actually is ambiguous. "Language will not affect the perception" is a very meaningful and worth of problems. The space of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Key words:Language; Cognitive; Influence孟⼦曾问:“⼈之异于禽兽者⼏希?”以现代认知科学家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语⾔、认知。
体验哲学与隐喻认知在国内的发展综述:回顾与反思
体验哲学与隐喻认知在国内的发展综述:回顾与反思摘要:本文通过述介体验哲学与隐喻认知的定义、派生理论、实际应用和在国内近20年(2001-2021)的发展等对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做了系统回顾,并对国内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体验哲学;概念隐喻;隐喻认知;认知语言学1.引言1980年,美国语言哲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大部分抽象思维都是隐喻的,隐喻是从一个域(始源域)到另一个域(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首次从人的经验、范畴、概念系统等方面对隐喻进行了全面探究,认为如果人类缺乏体验基础,就无法理解或充分表征隐喻。
1999年,Lakoff和Johnson 合作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
该书在批判西方流行多年的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传统哲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 Embodied Philosophy) ,并明确声明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包括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概念的隐喻性。
2.研究背景体验哲学的概念的隐喻性原则认为抽象概念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Abstract concept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
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通过具体概念表达和理解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和认知工具。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
“没有隐喻,哲学家就不可能进行深奥的推理;或者说,没有隐喻就没有哲学。
”(L&J 1999)。
隐喻是人类利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
“隐喻反映了人们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思维方式,如何用更加具体、熟悉的知识理解模糊抽象的概念( 如时间、因果、空间取向、思想情感等)。
语言学能研究综述_发展趋势
语言学能研究综述_发展趋势论文导读::语言学能在国外的外语习得研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能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本文通过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阐述语言学能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能,研究综述,发展趋势1、前言外语学能一般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专门能力倾向(Carroll:1990) ,这种能力不包括智力、兴趣和动机等其它变量(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有一些预测外语能力的考试出现,如为高中学习外语进行的分班考试。
二战前发展趋势,美国国防部筛选进行外语培训人员让所有人员学习一门外语试验课,再根据课程考核结果选择最好的20%-30%接受正式的外语培训。
二战后美国军队又开发了ArmyLanguage Aptitude Test,即ALAT。
70 年代美国国防语言学院开发了Defense LanguageAptitude Battery,即DLAB,DLAB 比ALAT 预测效度更高。
语言学能的测量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由Carroll和Sapon 等1953-1959 年研制的Modern Language AptitudeTest ,简称MLAT ;另一种是由Pimsleur 等于1966 年制订的Pimsleur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简称PLAB。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测试工具还有美国国防部的Defense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美国陆军的Army Language Aptitude Test ,Parry & Child 设计的VORD 语言学能测量表,Grigorenkoet al. (2000)设计的CognitiveAbility for Novelty in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s Applied to Foreign LanguageTest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
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
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
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
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
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此外,国内学者赵艳芳(2001)将其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②,共性取向的语言学。
”狭义范围内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不难被大家理解,其实就是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把语言纳入人的一般认知,从认知出发,去解释具体的语言事实。
我们现在讨论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的。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一)确立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形成。
1987年,美国先后出版了三部认知语言学领域有影响的专著:Mark 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Ronald 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I)、George Lakoff的《范畴》(Category)。
这三部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1989年春在德国Duisburg召开了由René Dirven主持的第十四届国际LAUD研讨会(Linguistic Agency University of Duisburg)。
这次会议也被认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因为大会宣布了创办“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迅猛发展,并由美国为中心,辐射到世界其他国家,涌现出一大批的学者和理论,成为本世纪新兴语言学流派。
期间还出现了三本被国内外很多院校用作专门的研究生课程教材的著作:Ungerer和Schmid的《认知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Croft和Cruse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Evans和Green的《认知语言学入门》(2006)。
因此有学者认为当今语言学界已呈现出“结构学派和TG学派渐渐让位于认知语言学派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
”(王寅 2007)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概念合成理论创始人Fauconnier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分为四大领域: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隐喻研究以及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
而学者Evan(2007)又分为两大领域: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
从国内学者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出,是倾向后种观点的,因为照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领域是发展地最完备、体系最完整、理论最丰富的。
下面就按这两个领域来分别介绍它们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1、认知语义学这一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框架研究;(2)隐喻研究;(3)范畴化研究;(4)概念化研究;(5)推理研究。
成果包括: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女人、火与危险事物》(1987)中介绍的隐喻思想,Lakoff的认知模型理论,Fauconnier的《思维与②现在学者多承认,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是生成语义学。
认为认知语言学是由生成语义学发展而来的。
语言的映射》(1997)《心理空间》(1985)《我们思维的方式》(2002)中的概念合成理论,Talmy的《走进认知语义学》(2000)中的语义学理论。
2、认知语法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1)心智语法;(2)意象性;(3)论元结构;(4)概念化;(5)句法关系。
成果包括: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1987、1991)中的认知语法理论,Goldberg的《Construction》(1995)中的构式语法理论,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理论,Fillmore和Kay的构式语法思想,语法化的认知研究理论,体验构式语法理论,流体构式语法理论。
3、主要研究方法:(1)认知语义学:形式法、心理法、概念法;(2)认知语法:构式方法、“概念”出发研究语法结构组织表达的语义、内省法;(3)其他具体方法:内省、对他人内省内容的分析、对话语和语料的分析、跨语言研究、历时和共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手段、神经心理学中的语言病理研究等。
(束定芳 2005)三、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国内最先开始引进认知的研究方法的领域是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如桂诗春。
至90年代,国内的语言学界和外语界开始有一些学者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1991)、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1998)等,这些都是较早的介绍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著作,他们也是最早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进国内的学者。
进而学者又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汉语和外语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越来越发现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中国的实际语言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适用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并且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论著和文章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刊登,几乎国内所有的语言学刊物每一期中都会有涉及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
一些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专门的研究生课程,甚至招收认知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比任何当今语言学的其他学派都要迅猛。
(一)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1、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为了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筹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终于,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
2002年10月在苏州大学接着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并举办了第一期认知语言学讲习班。
2004年4月在西南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请来了认知语法理论奠基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Langacker,构式语法创始人美国伊利诺亚大学教授Goldberg,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和河南大学教授徐盛桓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2006年5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了概念合成理论奠基人Fauconnier、Mark Turner,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和河南大学徐盛桓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
并且在这次大会上,还宣布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
2007年5月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Langacker,Panther、Gibbs以及国内的徐盛桓教授和束定芳教授等在会上作了发言,这次会议还决定申请2011年的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中国举办。
2009年7月,第六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请来Panther、Taylor、Oakley以及沈家煊、徐盛桓、束定芳等教授在会上发言。
2011年7月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再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恰巧与西安召开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相近,于是大会还请来了将参加西安会议的部分国内外学者作主题发言。
相差几天,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于西安召开,国内外知名认知语言学学者赴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