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检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7、10章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六次作业1、BT、APTT、PT、TT分别代表什么试验?意义是什么?答:BT是出血时间试验,意义为①BT缩短:某些严重高凝状态;心梗、脑梗、DIC高凝期;②BT延长:血小板明显下降<50×109/L;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③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APTT是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与CT实验意义相同;②延长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如Ⅷ、Ⅸ、Ⅺ、血友病甲、乙、丙);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酶原下降;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③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PT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由无缺陷较为敏感的筛检试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量的有效监测指标;②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或PTR超过参考值范围即为延长。
主要见于: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Fg<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
③PT缩短,先天性FⅤ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
④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为2-4小时为口服抗凝药治疗时剂量适中。
TT是血浆凝血酶时间,意义为①延长表示低(无)或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
肝素样物质存在,纤溶亢进。
②作为溶栓治疗的检测指标。
时间控制在1.5-2.5倍(和APTT联用)。
2、FDPs、3P和D-二聚体实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①FDPs阳性或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DIC、血栓形成及溶栓等。
作为筛查试验的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②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在继发性纤溶(如DIC)为阳性;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
接触激活因子:,PK。
促凝辅因子:5,8,vWF,HK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必背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必背医学检验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样本的检测来评估健康状况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的重点:1.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医学检验之一。
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液成分、炎症标志物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贫血、感染、炎症等情况。
2.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是评估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液常规、尿蛋白、尿糖、尿液微量元素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
3. 血常规:血常规是一项常规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
4.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血清蛋白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肝炎、脂肪肝、药物损害等肝脏疾病。
5. 心肌酶谱:心肌酶谱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
6.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功能情况。
常见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甲状腺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以上只是医学检验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具体的检验项目和指标还有很多。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并通过分析检验结果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因此,及时进行医学检验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一、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
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失血等情况,对于一些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目,是血液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红细胞是负责携带氧气的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缺氧等疾病,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的侵害。
白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感染、炎症等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很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数量的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血液凝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五、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小板的数量和比例,对于一些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六、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对于贫血性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的大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平均血红蛋白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十、血浆葡萄糖(FPG)血浆葡萄糖是指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检复习重点
1、血浆:全血标本经过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成分即为血浆,主要用于化学成分测定和凝血项目检测等。
2、血清: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血清与血浆比较,主要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血清主要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4、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滤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8.0~9.5μm),其胞质内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5、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6、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7、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机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是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8、出血时间(BT):在特定的情况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9、本周蛋白:本周蛋白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大于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为本周蛋白尿)10、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多见急性肾盂肾炎。
11、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蛋白凝聚体。
12、隐血试验(FOBT):上消化道出血<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需用化学、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为隐血,检查隐血的试验为隐血试验。
13、Rouse试验阳性:含铁血黄素颗粒是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含铁质的棕色色素。
血管内溶血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出,产生血红蛋白尿,其中一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降解,生成含铁血黄素颗粒,普鲁士蓝反应染色为蓝色颗粒,即Rouse试验阳性。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临床检验生化重点
名解:1.肿瘤标志物:由肿瘤细胞生成或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产生的特异性物质,定性,定量检测血液等体液和细胞中该类物质,可为是否存在肿瘤,肿瘤类型,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2.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心肌梗死及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类蛋白质。
大多缺乏疾病特异性。
3.环铁粒幼红细胞:幼红细胞内蓝色铁颗粒在10颗以上,并围绕核周2/3以上者。
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并且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外观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5.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值性细胞群。
6.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包括骨髓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骨髓基质细胞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造血干细胞生长,分化和自我更新的场所。
7.显色反应:利用化学反应将被测物质转化为对一定波长光有吸收(颜色)的物质。
8.分离度:Rs=2(Tr2-Tr1)/(Y1+Y2)当分离度大于1.25时,表示两种物质被分离。
大题:1.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分子共轭结构的影响。
含不饱和键共轭体系的分子是荧光分析的主要对象,分子共轭键越多,荧光效率越高2;分子刚性平面结构的影响3;测量环境对荧光的影响:1.溶剂:溶剂极性增大,粘度增加,降低分子间碰撞,荧光增加2.温度:温度上升,增加分子间碰撞,荧光降低3.熄灭剂:能够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X,重金属离子,氧分子,硝基化合物)4.酸度值:影响酸碱离解平衡变化,影响荧光强度。
2.内分泌病实验室检查中的注意事项:(一)重视分析前影响因素:1.停用可能干扰内分泌功能的药物 2.正确选取取样时间3.尽量减少应激状态的影响4.正确处理样品(二)分析中因素-选择高质量的试剂盒(三)分析后-正确评价单次激素测定意义3.目前临床开展的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项目金标准:菊粉清除率(未常规开展)常规开展的内源性物质血清(浆)性物质浓度或清除率项目包括:1.血清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2.血清尿素3.血清尿酸4.血清胱抑素C等。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检验基础1—
临床检验基础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制备重点:1.采血的方法及质量控制2.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3.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难点:常用抗凝剂的适用范围【血液组成】血细胞(RBC、WBC、PLT)、血浆。
血液性质:离体后数分钟内自凝。
血液检验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两种采血方法的区别】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①采血部位:手指、足跟/肘部静脉(浅表静脉均可)②采血器材:专用采血针/注射器、真空采血器③采血量:少,<0.1ml/多,>0.2ml④适用范围:需血量少的项目/需血量多(或少)的项目note: 两种方法采血测定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采血注意事项】1.皮肤采血法: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WHO推荐)婴幼儿、严重烧伤者;采血器材:一次性专用采血针;穿刺深度约3mm,忌用力挤压2.静脉采血法:采血部位:肘静脉、颈外静脉。
输液时注意;止血带不超过1分钟,以免瘀血和血液浓缩;切忌将气泡推入血管(注射器法)真空采血法(负压采血法)头皮静脉式、套筒式。
优点:血标本运转方便;不同颜色,方便取用【注意事项(真空采血器)】试管塞:勿松动针外乳胶套:勿取下标有不同的色码,适于不同的检验项目p8表1-2采血管混匀:5~8次【采血后多管血液分配顺序】血培养管(黄)、无添加剂管(红)、凝血试验管(浅蓝)其他特殊抗凝剂或促凝剂的管子【血液标本种类】血清;全血、血浆、细胞成分【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称为抗凝剂(anticoagulant)。
用量:page 6(高教出版社许文荣)物理抗凝法:玻璃珠促凝剂:激活凝血,加速血凝。
常用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等分离胶:高粘度凝胶在血清和血块之间形成隔层,快速分离血清和细胞。
成本高。
惰性分离胶三、采血质量控制(总原则)1.生物安全:病人、医务工作者、环境2.患者状态:生理状态、饮食、药物3.采血操作1)采血时间:项目不同而不同:如WBC、肝功;输液、药物的影响2)采血部位:3)采血体位:直立时血液浓缩4)压脉带:捆扎时间<1min,否则浓缩5)溶血。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血液分析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疾病情况。
血液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提供有关患者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血液分析指标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其测量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约为130-175g/L,女性为120-155g/L。
低于正常范围的血红蛋白浓度可能表示贫血症状,可能因为缺铁、慢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脱水或其他原因。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主要细胞成分。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约为4.2-5.4×10^12/L(男性)和3.8-5.0×10^12/L(女性)。
低于正常范围的红细胞计数可能表明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存在。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脱水、脾脏切除或其他原因。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抗感染和疾病。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约为4-10×10^9/L。
高于正常范围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抑制、自身免疫疾病或其他原因。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止血和血栓形成。
正常范围约为125-350×10^9/L。
低于正常值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如易淤血、出血或瘀伤。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血液病、炎症或其他疾病。
五、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它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类型,通常与其他血细胞参数结合使用。
正常范围约为80-100fL。
血化验有哪些项目
血化验有哪些项目血液化验是一种常规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检测疾病。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判断身体的内部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化验项目: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水平可以评估贫血程度和氧气输送功能是否正常。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负责抵御体内的外界侵袭物质。
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体内炎症反应和感染的程度。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过程的细胞,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4.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通过计算红细胞数量可以评估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平衡状态,以及血液的稀释或浓缩程度。
5.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类型和程度。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指的是平均单个红细胞的体积大小,通过MCV可以分析红细胞的形态特征,诊断贫血类型。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描述单个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量的指标,用于诊断贫血的类型。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表示单位体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评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9.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DW是描述红细胞体积分布范围的指标,通过RDW可以了解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变异情况。
10. 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高值可能表示肾脏功能受损。
11. 肌酐(Cr):肌酐是肾脏代谢废物,用于评估肾功能。
12.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用于评估血脂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13. 血糖:用于评估血糖水平是否正常,对糖尿病的筛查和治疗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14. 尿酸: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可以评估痛风和尿酸盐结晶引起的相关疾病。
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血液细胞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人体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液细胞检验在进行时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同时也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1.采集标本的规范性血液细胞检验的首要事项是要确保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是规范的、数量足够的。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需要确保采集的位置、采集的时间以及采集的方法是符合规范的。
通常情况下,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在采血前需要对采集位置进行消毒,以避免细菌感染。
2.标本的保存和运送在采集到血液标本后,需要对标本进行妥善保存和运送。
血液标本通常需要保存在4℃的条件下,以避免因为高温导致的血细胞的变性和溶解。
同时,在运输血液标本的过程中需要避免震动和温度的波动,以免对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造成影响。
3.检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检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检验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质控,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检验仪器的清洁和维护也是很重要的,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延长使用寿命。
4.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素质血液细胞检验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对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
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技能的检验人员,才能够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血液细胞检验中的质量控制1.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监控。
通常情况下,内部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定期对仪器的质控品进行检测,来确保仪器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外部质量评价外部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项目,来评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和可靠。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项目,实验室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2024年检验师大纲
2024年检验师大纲
2024年检验师考试大纲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基础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考试重点包括血液学检验基础、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血栓与止血、血液检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化学的考试重点包括肝胆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考试重点包括免疫学基础、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基本技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微生物检验的考试重点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其他微生物的检验等方面的知识。
基础检验的考试重点包括采血技术及临床意义、尿液生成及标本采集、粪便检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总体来说,2024年检验师考试大纲对检验师的考试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和各科目的考试内容等。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大纲来了解考试要求和考试难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
同时,大纲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和可靠的参考依据。
血液检验_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常用血液检验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3)熟悉血液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医学检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血液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常用血液检验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3. 血液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血液检验结果的解读和临床应用。
2. 血液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教学内容:一、血液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1. 血液检验的定义、分类和目的。
2. 血液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如血液学、生化检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
3. 常用血液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二、常用血液检验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1. 血常规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2. 生化检验: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3. 免疫学检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
4. 分子生物学检验:基因检测、病原体核酸检测等。
三、血液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1. 血液采集和保存。
2. 检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 检验结果的解读和临床应用。
4. 常见问题的处理,如异常结果的处理、仪器故障的处理等。
教学实施:一、课堂讲授1. 讲解血液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讲解常用血液检验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3. 讲解血液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血液采集和标本制备。
2. 学生进行血液学、生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检验项目的操作。
3. 学生分析检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
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是公务员招录体检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检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血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筛查疾病、评估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对于准备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的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公务员体检血检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
其中,血常规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血生化项目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凝血功能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传染病筛查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指标。
其次,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要求参加体检的人员在体检前一天晚上禁止饮酒,早餐尽量清淡,不要吃油腻的食物。
在进行血检前,需要空腹抽血,一般要求至少8小时的禁食时间。
在抽血前,需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和焦虑,以免影响血液指标的准确性。
再次,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对于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有明确的要求。
一般来说,血常规项目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正常范围是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血生化项目中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正常范围也是根据不同因素而有所差异。
凝血功能和传染病筛查项目中的指标正常范围也有相应的要求。
最后,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要求参加体检的人员在体检前要充分了解体检的相关事项,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准备工作,以确保体检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向医生进行说明,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疗。
总之,了解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对于准备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的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了体检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才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体检顺利通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公务员体检血检标准的相关内容,为顺利通过体检做好准备。
初级检验士考试重点知识点
初级检验士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血液检验》①基本定义:说实话,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里的各种成分进行检查,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啦,还有血里的各种化学物质等,看看它们的数量、形态、功能啥的是否正常。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检验领域,这可是特别重要的部分。
它就像侦察兵一样,能够发现很多疾病的蛛丝马迹,不管是感染疾病、血液疾病还是其他健康问题。
按我的经验,很多时候看病的第一步就是血液检验。
③前置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人体生理知识,知道血液在身体里是干啥的,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些知识。
比如说你得知道红细胞是负责运氧的。
④应用价值:在医院里实际应用特别多,如果有人发烧了,通过血液检验看白细胞数量是否增多来判断是不是感染。
要是怀疑贫血,就看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
2. 《尿液检验》①基本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对尿液进行检测。
尿液可是身体排出的废物,通过检测里面的成分能知道身体内部很多健康情况呢。
②重要程度:它在健康检查和疾病诊断里占着很重要的一块。
就像个小镜子,反映肾脏、泌尿系统等的状态。
③前置知识: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功能,知道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很重要。
④应用价值:好比说一个人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验可以看看尿里有没有白细胞、红细胞,是不是有炎症在泌尿系统。
要是尿糖高了,可能暗示着糖尿病呢。
二、知识体系1. 《血液检验》①知识图谱:在医学检验学科里是一块核心内容,和其他的检验项目比如免疫检验、生化检验等都有联系。
它要是人体检验这座大楼的地基,很多后续判断都要基于血液检验的结果。
②关联知识:和生理学里血液的知识紧密相关,也和病理学里疾病对血液造成影响的知识有联系。
比如白血病会让白细胞数目不正常地增加。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点难。
难点在于要准确识别各种血液细胞的形态。
比如说,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可能很相似,但是又有细微差别。
- 关键点:对正常细胞形态的掌握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对比出异常。
而且血液检测的方法和仪器的正确使用也很重要,一个指标测错了可能会误判。
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要点
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要点早期诊断是血液科疾病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提高患者疾病的预后。
下面是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的要点。
一、详细病史采集详细的病史采集是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的基础。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就医目的、病情起始时间、症状的程度与特点、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信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诊断方向。
病史采集时应重点询问以下内容:1. 疾病起始时间:例如,患者何时出现明显的症状,症状的起始是否与某特定事件相关等;2. 症状的程度与特点:包括质慢或急性、持续时间、周期性变化等;3. 伴随症状:如发热、疼痛、出血、皮疹等;4. 境外旅行史及接触史:是否近期从疟疾高发地区返回,是否与血液疾病患者接触等;5. 既往疾病史及治疗情况:是否存在贫血、出血、血小板减少等疾病,曾经接受过何种治疗措施等;6. 家族史:是否有类似疾病发病者。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观察和病理体征检查,以寻找与血液科疾病相关的体征和异常。
血液科疾病常见的体格检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和黏膜:观察是否有贫血表现、瘀点、淤斑、出血点等;2. 淋巴结:检查是否肿大或有触痛等;3. 脾脏:触诊脾脏是否肿大;4. 肝脏:触诊肝脏是否肿大;5. 骨骼:检查骨骼是否有肿胀或触痛等。
三、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查血液、骨髓、尿液等标本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有效地辅助诊断。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3. 骨髓涂片检查: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诊断一些骨髓疾病;4. 尿液检查:观察尿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等。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病变部位的情况,对血液科疾病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AA)定义:为一组理、化、生物及某些不明因素造成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发病机制:1.造血干细胞缺陷:增殖、分化或成熟障碍。
(种子)2.造血微环境缺陷:包括骨髓基质细胞、微循环及神经体液调节因子等缺陷。
(土壤)3.免疫机制异常:与T细胞介导免疫抑制有关。
(虫子)与活化毒性T细胞和造血负调控因子增高有关。
(TH/TS,NK-IL2-IF)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型,常出血部位广泛、严重并常有内脏出血,又称重型再障-Ⅰ型.慢性再障:起病缓慢,进展较缓慢平稳,病程较长,一般4年以上,可达十余年。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又称轻型再障。
若病情恶化转为重型再障,称为重型再障-Ⅱ型骨髓象急性再障:1)多部位穿刺骨髓增生程度减低,脂肪滴增多,有核细胞显著减少,红系、粒系增生明显下降。
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
2)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50%);有非造血细胞团(再障骨髓小粒)。
慢性再障:骨髓中有散在增生灶,需多部位穿刺或骨髓活检才可诊断。
1)骨髓增生减低,“三系”减少,幼红细胞减少。
2)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非造血细胞团以脂肪细胞多见。
3)灶性增生,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以炭核样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系减少,主要是晚幼粒和成熟粒细胞。
4)巨核细胞减少为特征。
血象: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
RBC、Hb严重下降且呈平行性;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可为大细胞性,细胞大小不等。
2.白细胞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明显,可出现多分叶核粒细胞。
3.血小板减少、体积小、突起和颗粒少,功能低下;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大部分为小淋巴细胞。
4.急性再障Ret一般<1%或<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Plt <20×109/L。
慢性再障较高些。
细胞化学染色(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明显增高,随病情改善下降,为诊断、疗效观察、估计病情的指标。
可与PNH(NAP下降)鉴别。
(2)骨髓铁染色++~+++,ST增高,sTfR减少。
骨髓活检:比骨髓涂片更有诊断价值。
造血组织急剧减少,造血细胞增生极度减退;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
间质出血、水肿、可液性坏死。
慢性AA与急性AA区别1. 髂骨穿刺多呈增生减低,但可呈灶性造血,呈增生活跃。
2. 增生不良部分则类似急性AA,但非造血细胞增高不及急性明显。
3. 增生良好部位粒细胞正常或低于正常,红系细胞可增高,但巨核细胞始终下降,此可与增生性贫血或MDS鉴别。
如何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和PNH?AA:(1)血象: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
RBC、Hb严重下降且呈平行性;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可为大细胞性,细胞大小不等。
2.白细胞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明显,可出现多分叶核粒细胞。
3.血小板减少、体积小、突起和颗粒少,功能低下;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大部分为小淋巴细胞。
4.急性再障Ret一般<1%或<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Plt <20×109/L。
慢性再障较高些。
(2)骨髓象:多部位穿刺骨髓增生程度减低,脂肪滴增多,有核细胞显著减少,红系、粒系增生明显下降。
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
2)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50%);有非造血细胞团(再障骨髓小粒)。
PNH:(1)出血较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不增高(2)血象可全血细胞减少,有溶贫的共同表现。
为大细胞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白细胞和血小板多减少,半数病例全血细胞减少。
(3)骨髓象半数以上三系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
可随病情变化不一(可增生减低)。
诊断疑难者需同时作病理活检。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为多种原因造成人体铁的缺乏,Hb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诊断:发病分期可分三个阶段(1)缺铁初期(储铁缺乏):贮存铁下降,Hb和血清铁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骨髓、肝、脾等贮存铁蛋白下降,含铁血黄素消失,血清铁开始下降,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但无贫血。
(3)缺铁性贫血期:第(2)点加上血象、骨髓象的贫血和多个系统的临床症状。
血象:轻度贫血时仅Hb降低,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为小细胞低色素性,MCH、MCV、MCHC小于正常。
红细胞大小不等(RDW增高),以小细胞为主,着色浅,中心淡染区扩大。
可见少量椭圆形,靶形、形态不规则形及环形红细胞,且形态异形在贫血早期即可出现。
网织红细胞多正常。
髓象:为增生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可增生减低;红系增生明显,G/E下降;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胞质量少,着色偏蓝,边缘不整齐(锯齿样或裙边样改变),核小致密染色质深,结构不清,呈“核老质幼”的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
粒系比例相对减低。
淋巴、单核、巨核系正常。
骨髓活检:增生明显活跃,造血组织以红系增生为主,可见同一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造血岛,幼红细胞体积小、多核、破裂、核芽、核间桥、固缩,胞质量少、蓝,边缘不规则。
粒系、巨核系一般无异常。
铁代谢检查:1)骨髓可染铁:↓,2)血清铁蛋白(SF)↓,3)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4)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运铁蛋白饱和度(TS)↓,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7)其他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血清铁<8.95μmol/L 2.血清铁饱和度<15% 3.血清铁蛋白<12μg/L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1.26μmol/L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 )概述: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为铁失利用性贫血。
由于线粒体利用铁和卟啉合成血红素的功能障碍,铁在线粒体内聚集,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和无效造血的一组低色素性贫血综合征。
特征: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出现大量铁粒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细胞(15%以上).可见铁粒红细胞。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下降,同时有正细胞正色素性红细胞,即红细胞具有双形性。
Ret正常或轻度增高。
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或减低。
2.髓象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G/E下降),以中幼红为主,幼红细胞可形态异常(双核、核固缩、巨幼变等);原发性者粒系可病态造血。
3.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增加。
铁粒幼细胞增高,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明显增高(>15%有意义),可达30%~90%。
可见铁粒红细胞4.其他铁代谢指标:骨髓铁染色、SF、EF、SI、TS 、EP↑TIBC sTfR ↓巨幼细胞性贫血(MA)巨幼细胞性贫血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它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使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类大细胞性贫血(无效造血)。
DNA合成受损累及整个机体,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MA中营养性巨幼贫占90%,叶酸缺乏又占其中的90%,以妊娠妇女、婴儿多见,国内山西、陕西、河南多见。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症的病因1. 叶酸缺乏的病因(1)摄入不足:少食新鲜蔬菜,食物过热处理等。
(2)需要量增加或消耗增加:婴幼儿、妇女、肿瘤、HA等。
(3)吸收障碍:胃、肠切除后、乳糜泻。
(4)利用缺陷:抗TB药、抗惊厥药等。
(5)丢失过多:血液透析2.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1)摄入不足:少食动物内脏、肉类。
(2)吸收障碍(缺乏内因子)、寄生虫或细菌的竞争。
(3)利用障碍:先天性转钴铵素Ⅱ缺乏。
(4)需要量增加:甲亢、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
3.其他原因:药物抑制DNA合成,MDS等。
发病机制1.叶酸和VitB12缺乏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2. DNA合成不足导致细胞巨幼变和无效造血临床症状:为慢性进行性贫血。
特点: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镜面舌及消化系统症状。
VitB12缺乏之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对称性麻木,行走不稳;小儿、老年人可有抑郁、嗜睡和精神错乱,可有黄疸(柠檬色面容)。
MA的特征:骨髓:“三系”细胞巨幼样变。
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MCV、MCH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1.血象(1)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H、MCV增高、MCHC正常,MCV升高与Hb下降呈平行性。
红细胞大小明显不均,染色较深,呈圆或椭圆形大细胞,中心浅染不明显。
嗜多色性,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网织红细胞正常或下降(2)白细胞稍下降。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体大、巨形核、核分叶过多,5叶以上者>3%(核右移),可6-9叶,偶见中、晚幼粒细胞.(3) 血小板正常或减低,可见巨大血小板。
2.骨髓象(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巨幼变(特征)。
红系增生明显,G/E倒置;红系明显巨幼变,以巨早、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10%;巨幼红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核网状,可见多核、分裂核,呈“核幼质老” (特征) 。
巨幼红细胞易见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核畸形、核碎裂等。
(2)粒系略增生或正常,巨幼样变(具诊断价值),主要为中幼粒阶段以下的细胞,以巨晚幼和巨杆状核粒细胞多见,特点为1)胞体大,胞核肿胀、粗大、核质疏松,可有核仁;2)胞质可灰蓝,特异性颗粒减少,可见空泡;3)可见巨多叶核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体大,核分叶过多,各叶大小不一,常畸形)。
4)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可体大,分叶过多、核碎裂。
胞质内颗粒少。
叶酸及Vit B12检验(1)叶酸测定:血清叶酸<6.91nmol/L,红细胞叶酸<227nmol/L(2)Vit B12测定:Vit B12血清<74pmol/L(3)诊断性治疗试验:给叶酸或Vit B12药物,48h后Ret开始上升,5~10天达高峰。
(4)组氨酸负荷试验:叶酸缺乏,组氨酸转变谷氨酸受阻,代谢为亚氨甲基谷氨酸,尿中大量排出。
(5)血清高半胱氨酸测定:升高。
叶酸及Vit B12缺乏转化为甲硫氨酸受阻。
(6)甲基丙二酸测定:Vit B12缺乏者血、尿中含量增高。
(7)其他:放射性叶酸或Vit B12吸收试验、内因子抗体测定。
溶血性贫血(HA)概念:是由于某些原因使RBC寿命缩短或破坏过多,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HA实验室诊断步骤1.确定有无贫血2.明确溶血存在(HA实验室检查共同表现)(1)红细胞破坏引起Hb增多的表现(2)红细胞破坏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尿胆红素。
(3)血象:Ret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可见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和红细胞受损表现(破碎、被吞噬、凝集等)。
(4)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细胞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G/E减低或倒置,核分裂的幼红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