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重点(DOC)

合集下载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按页整理精华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按页整理精华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浓缩重点试卷出题重点[P.4]造血干细胞[名解]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通过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的诱导,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又进一步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列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P.6]造血调控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包括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机体通过造血调控机制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凋亡),以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恒定,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类血细胞的需要。

[名解]造血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通过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

1966 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科学家所认识,发现其对造血的调控是通过旁分泌和直接作用实施的。

[P.9]造血器官/什么是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包括哪几个?(一3,二,三)[名解]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1.肝脏造血:「造血时间」人胚6周至第7个月。

「造血特点」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胞。

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的第6周开始,至第7个月结束。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HSC)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而引发的。

在胚胎第6周,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肝脏,在肝内增殖形成造血组织灶。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造血特点主要是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仍然为巨幼型红细胞,但形态很快趋于正常。

不再合成Hb-Gower1和Hb-Gower 2.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F(HbF),此为第二代幼红细胞。

胚胎4个月以后的脸肝才有粒细胞生成。

在肝胜造血的同时,造血干细胞也经血流进入胸腺、脾和淋巴结,在这些器官相继发生造血。

临床血液检验学7、10章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7、10章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六次作业1、BT、APTT、PT、TT分别代表什么试验?意义是什么?答:BT是出血时间试验,意义为①BT缩短:某些严重高凝状态;心梗、脑梗、DIC高凝期;②BT延长:血小板明显下降<50×109/L;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③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APTT是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与CT实验意义相同;②延长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如Ⅷ、Ⅸ、Ⅺ、血友病甲、乙、丙);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酶原下降;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③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PT凝血酶原时间,意义为①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由无缺陷较为敏感的筛检试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量的有效监测指标;②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或PTR超过参考值范围即为延长。

主要见于: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Fg<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

③PT缩短,先天性FⅤ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

④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为2-4小时为口服抗凝药治疗时剂量适中。

TT是血浆凝血酶时间,意义为①延长表示低(无)或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

肝素样物质存在,纤溶亢进。

②作为溶栓治疗的检测指标。

时间控制在1.5-2.5倍(和APTT联用)。

2、FDPs、3P和D-二聚体实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①FDPs阳性或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DIC、血栓形成及溶栓等。

作为筛查试验的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②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在继发性纤溶(如DIC)为阳性;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

临床⾎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临床⾎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液学检验1.⾻髓造⾎:⾻髓的造⾎细胞⼤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髓是产⽣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髓也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髓不仅是造⾎器官,同时也是⼀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正常情况下,胎⼉出⽣2个⽉后,⾻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其造⾎功能,称为髓外造⾎。

3.⾎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新的⼦细胞在⽣物学性状上产⽣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象和⾻髓象检验是诊断⾎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段之⼀。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得名的。

颗粒从II 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特异性颗粒(⼜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

7.⾻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上棘(包括髂⾻前、髂⾻后上棘)8.⾻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这种感觉);b.抽出的⾻髓液中有较多的黄⾊⼩粒(多为⾻髓⼩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中可见较多⾻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细胞、破⾻细胞、脂肪细胞、肥⼤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值⼤于外周⾎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值,有核细胞数⼤于外周⾎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髓稀释):如抽吸⾻髓液时混进⾎液,称为⾻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髓液实际上就是⾎液,称为⾻髓完全稀释。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

接触激活因子:11.12,PK。

促凝辅因子:5,8,vWF,HK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

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一)、(+)、(++)、(+++)、(++++)。

2)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

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铁颗粒多少、粗细分为I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

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过氧化物酶染色是临床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鉴白血病类型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鉴别。

血液学与检验重点

血液学与检验重点
27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对铁时需要量增加和造成铁吸收减少, 使机体储存铁耗尽而缺乏 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引起贫血
1血栓:血液发生凝固或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血凝块或沉积物称为血栓
3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
#再生障碍危象:简称再障危象,是由于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传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微少,形态难以辨识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粒细胞群体
#费城染色体:90%-95%的CML可检出一种异常染色体,其中多为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未饱和铁结合力: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成分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贫血: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级血细胞比容低于本地区同等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WHO对MDS的分类? 1单系增生异常难治性血细胞减少2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难治性贫血3伴多系病态造血难治性贫血4伴原始细胞增多难治性贫血-1和-2 5MDS-U不能分类 6伴单独DEL 5q MDS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极度活跃:粒红比值:1:1 高倍镜视野有核细胞:》100 明显活跃 1:10 50
9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细胞质内铁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
10铁粒红细胞: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

(完整word版)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完整word版)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二、名词解释1. 白血病:2. 急性白血病:3..急性白血病复发:4. 部分缓解:5. 微量残留白血病:6. 柴捆细胞:7. 非红系计数:..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9. MICM分型:10. FAB分型:11.Ph染色体12.全髓白血病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14.尿本-周蛋白15.类白血病反应16.R-S细胞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18、M蛋白19、重链病20、类脂质沉积病21、血清β2-微球蛋白三、问答题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答案二、名词解释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7.指不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的有核细胞计数8.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在15×109/L以下;细胞分类时白血病细胞有但比例常较低或无;故又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9.是指采用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白血病分型方法..10.是1976年由法国F、美国A、英国B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组成FAB协助组提出一种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分为ALL1 、ALL2 、ALL3;后者分为M1~M6..11、Ph染色体是CML的特征性标志..绝大多数为典型的t9;22q34;q11易位;染色体易位使9q34上的C-ABL癌基因易位到22q11上的BCR区;形成BCR/ABL融合基因..12、全髓白血病Panmyelosis是一种以骨髓红、白、巨核细胞三系同时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亦有称为红白巨血症..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是由于在DNA合成期细胞组分减少、死亡细胞组分增加;而祖细胞和早期细胞的增生正常甚至增加;致使骨髓增生亢进;但不能积累相应数量的成熟细胞.. 1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15%~20%患者的骨髓瘤细胞不合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只合成单克隆自由轻链;使其含量增加;在疾病初期;血清中的这些自由轻链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而在肾小管中自由轻链被分解代谢;因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轻链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尿液中可出现自由轻链;称为本周蛋白..15、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简称为类白反应..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着增高;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类似白血病..16、HL病变中真正的肿瘤细胞是R-S细胞及其变异性..典型的R-S细胞为一直径15~45μm 的巨细胞;胞浆较丰富;嗜双染性;形态双核;互相相似如同“镜影状”;如一对鹰眼;核圆形;染色质稀少;最突出者为各个核均有一个大而红染的包涵体样核仁;其边界清晰;其周围有空晕围绕;有时可见核仁两端为平头形..17、反应曾称为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后来发现除病毒细菌感染外;其他疾病也可并发噬血细胞增多;又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利什曼原虫、立克次体等..也可见于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18、多发性骨髓瘤常为单株浆细胞的前体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出现此株单克隆浆细胞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亚单位;临床上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异常蛋白质电泳后会形成异常浓集带;位于γ区内;但也可位于β或α2区内;而其它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呈现窄底的高峰..19、重链病是恶性浆细胞病的一种;其特征是产生球蛋白的B细胞及浆细胞恶性增生伴有单克隆不完整仅有重链而无轻链免疫球蛋白合成与分泌..根据其结构的不同;重链分为五种:γ、α、μ、δ和ε;分属IgG、IgA. IgM、IgD和IgE免疫球蛋白的重链..但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前四种重链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推测与遗传因素及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20、是一组遗传性类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是由于溶酶体中参与类脂代谢的酶不同程度缺乏引起导致鞘脂类不能分解;各种神经酰胺衍生物沉积于肝、脾、淋巴结、骨髓及中枢神经等全身各组织而引起各种疾病;大多有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视网膜病变..21、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和HLA相关的细胞膜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β2-MG呈非结合性;浓度约为2mg/L..在骨髓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时;血清水平可升高;可作为反映肿瘤负荷的一个指标..三、问答题1.FAB根据原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将ALL分型三个亚型即:ALL1、ALL2ALL3;其特点详见下表:细胞学特征ALL1ALL2ALL3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细点状;结构一致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折叠不规则;常见凹陷、折叠较规则核仁小而不清;少或不见清楚;1或多个明显;1或多个;泡沫状胞质量少不一定;常较多较多胞质嗜碱性轻或中度不一定;有些较深蓝深蓝色胞质空泡不定不定常明显;呈蜂窝状2.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0.90NEC;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不见或罕见..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 骨髓中原粒细胞≥0.30~0.<90NEC;早幼粒细胞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0.10;单核细胞<0.20..M2b骨髓中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0.30;此类细胞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其胞核常有核仁..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异常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0.30 NEC;原粒细胞及中幼粒以下细胞各阶段较少..M3a粗颗粒型胞浆中充满粗大颗粒;且密集融合分布;颗粒也可覆盖在核上..M3b细颗粒型胞浆中颗粒细小而密集..M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a 骨髓中以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0.20NEC..M4b 骨髓中以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0.20NEC..M4c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统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统特征;此类细胞>0.30NEC..M4Eo除上述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占0.05~0.30NEC;其嗜酸颗粒粗大而圆;还有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0.80NEC..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0.30NEC;其中原单核细胞<0.80..M6 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统>0.50;且有形态异常;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0.30NEC;若血液涂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0.05;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0.20NEC..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0.30;原巨核细胞有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细胞少;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3.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M2b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M3 型: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M4型:原粒细胞Ⅰ、Ⅱ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M5型:原单核细胞Ⅰ、Ⅱ型+幼单核细胞≤5%..M6 型:原粒细胞Ⅰ、Ⅱ型≤5%;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M7型:粒细胞、红细胞二系比例正常;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基本消失..②血象:Hb≥100g/L、女≥9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分类无白血病细胞;PL≥100×109/L..③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表现..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我们把用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常用单克隆抗体分为一线和二线 ;详见下表细胞系列一线单抗二线单抗髓细胞CD13、CD117、MPO CD33、CD14、CD15、CD11、CD61、CD41、CD42、血型糖蛋白AT淋巴系CD2、CyCD3、CD7CD1、CD4、CD5、CD8B淋巴系CD10、CD19、CyCD22、CyD79a CD20、CD24、Cyμ、SmIg5.①血象: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血涂片中;大多数患者可见异常早幼粒细胞;柴捆细胞常较易见..②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极度增生;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多数患者可见柴捆细胞..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中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③细胞化学染色: POX染色、NAS-DCE染色、NAS-DAE染色均呈强阳性;NAS-DAE 染色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④免疫分型:典型表型为CD13+、CD33+;而CD34-、HLA-DR-..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大多数患者可检测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即t15;17q22;q11~12和PML-RARα融合基因..6.慢粒患者具下列之二者;可考虑为加速期..①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出血加重或骨骼痛;②脾进行性肿大;③非药物引起血小板降低或增高;④原始细胞在血中和/或骨髓中>10%;⑤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⑥骨髓纤维化;⑦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异常;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形成增多;集簇/集落比明显增加.. 7.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淋分为A. B. C三期..A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可有少于三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B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C期: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Hb:男性≤110g/L;女性<100g/L;或血小板少<100×109/L.. 8.淋巴瘤的最后诊断必须有病理学的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仅仅提供诊断线索..由于淋巴瘤HL的分期对确定治疗至关重要;因而病理学诊断后;必须进行分期..分期根据肿瘤累及的解剖学部位及与横膈的关系..根据患者有无全身症状发热达38℃以上;持续3天;盗汗或6个月内体重减轻10%或更多分为A组和B组..合理准确的分期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全面的分期检查..在获取病理学依据的基础上要有详细的病史及全面的体格检查;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像分析、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大小便常规检查..影像学的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或/和CT检查;腹部超声或/和CT 扫描检查..在治疗前后还要进行骨髓穿刺或活检检查..此外;还可以进行骨X线检查、核素扫描、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选择性检查..淋巴瘤需要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疾病相鉴别..局部淋巴结肿大需要与淋巴结炎和恶性肿瘤转移鉴别..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则需要与结核病、败血症、结缔组织病、坏死性淋巴结炎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相鉴别..淋巴结外淋巴瘤需要和相应器官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R-S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它也可以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其他恶性肿瘤..因此单独看到R-S细胞不能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9、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如下:(1)骨髓中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成分:IgG>35g/L;IgA>20/L;IgD>2.0/L;IgE >2.0/L;IgM>15/L;或尿中单克隆免症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1.0/24h..少数病例可出现双克隆或三克隆性免疫球蛋白..(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符合上述3项或符合l+2或1+3项;即可诊断为MM..但是诊断lgM型MM时;除符合1项和2项外;尚需具备典型的MM临床表现和多部位溶骨性病变..只具有l项和3项者属不分泌型MM;需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型..对仪有1和2项者尤其骨髓中无原浆、幼浆细胞者;须除外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诊断IgM型骨髓瘤必须有溶骨性改变;则必须要除外骨髓转移瘤..如果诊断非分泌型骨髓瘤;也必须要除外骨髓转移瘤..10、鉴别如下表: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点鉴别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疾病无有血小板数增加缓慢.常>600×109/L 快速、一过性;常<600×l09/L血栓或出血有无脾脏肿大有无急性期反应蛋白 CRP和纤维蛋白原不增加增加血浆IL-6降低增加骨髓网状纤维可能无化增加正常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可能无细胞遗传学异常有无自发性巨核系或红系克隆形成11、正常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4%;其绝对值为0.05~0.45×109/L..如分类超过4%或绝对值超过0.45×109/L ;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aphlia..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多种疾病;可统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 syndrome..本症的病因以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和寄生虫感染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于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结核、艾滋病等感染;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与血液病、肺浸润、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类风湿等结缔组织病和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临床上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①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5%;直接计数在1.5×109/L以下;②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占15%~49%;直接计数在1.5~5.0×109/L;⑦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占50%~90%;直接计数在5.0×109/L以上..第十一章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二、名词解释1.OCS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3.内源性凝血途径4.外源性凝血途径5.FDP6.纤溶系统7.血栓形成8.透明血栓三、问答题1.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发生哪些主要改变2.简述手指扎伤后的主要凝血机制..3.简述纤溶酶原激活的途径..4.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该血栓形成的机制..答案二、名词解释1.循环中的正常血小板表面是平滑的;电镜下可看到一些小的凹陷;被称为开放管道系统OCS..2.即FⅡ、FⅦ、FⅨ、FⅩ;其氨基端均含有10个以上的谷氨酸;谷氨酸γ羧基化需要维生素K 的参与;方能形成正常的凝血因子而参与凝血反应..3.血浆内的几种接触因子FⅫ、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相互作用并活化FⅪ;形成内源X酶FⅨa-Ⅷa复合物来启动凝血..4.受损血管壁释放出组织因子;在的参与下激活FⅦ;形成外源X酶FⅦa-TF复合物来启动凝血..5.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所形成的产物..6.包括①纤溶酶和纤溶酶原;②纤溶酶原活化物;含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③纤溶系统抑制物;含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和α2抗纤溶酶等..7.止血反应被不适当地启动或扩散所产生的病理过程..8.即动脉血栓头部或启动部位;富含血小板;又称白血栓..三、问答题1. ①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粘附功能;②血小板彼此粘着聚集功能;③释放贮存在致密、α颗粒或溶酶体中的物质释放反应;④血小板收缩蛋白产生血块收缩;参与凝血反应;如促进凝血酶原酶的产生、吸附浓缩活化凝血因子等..2.手指扎伤后;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迅速覆盖活化;聚集粘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同时释放出组织因子;促进外源X酶的形成;活化FⅩ、FⅨ;反馈加速内源凝血系活化;促进纤维蛋白形成;加强血小板止血栓的止血作用..3.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可纤溶酶原活化;裂解形成纤溶酶..4. ①内皮功能异常时的促栓功能:狭窄处血管丧失正常的抗栓功能;暴露出内膜下组织;促进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启动凝血反应..②血管流变学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动脉狭窄处血流常形成涡流;局部切应力增强;可加重内皮的损伤;加速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同时可使血小板碰撞率增加..③血液组成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心梗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如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第十二章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F1+2:2、D-dimer:3、P选择素:三、问答题1.简述APTT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2.简述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3.简述抗凝血酶测定的临床意义..答案二、名词解释1、是指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水解作用下释放出的片段;该片段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也是血栓前状态检测的重要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特征性降解产物;对原发性纤溶症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鉴别有重要意义..3、又称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存在于α颗粒内;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血小板表面及血浆..三、问答题1.APTT原理:以白陶土激活剂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poor platelet plasma;PPP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其临床意义:该试验是较敏感且可靠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呈现异常;可替代CT或血浆复钙时间测定..1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X、V、Ⅱ、PK、HMWK和Fg尤其因子Ⅷ、Ⅸ、Ⅺ缺乏.. 2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3肝素治疗的监护 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为宜..但事先应检测所用凝血活酶试剂是否对肝素敏感;即向正常人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肝素0.1~1.0U/ml;看其APTT是否相应延长..2.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时;80%以上的患者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lgA 和PAC3;则阳性率可达100%..且随治疗好转PAIg水平下降;故本试验为TIP诊断、疗效及预后估计的有价值指标;也有助于其它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但缺乏特异性;在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SLE.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3.AT活性或抗原测定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的良好指标;尤其是AT活性减低..AT抗原和活性同时检测;是先天性AT缺乏分型的主要依据;①交叉反应物质阴性cross reaction material;CRM-即抗原与活性同时下降;②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在疑难DIC诊断时;AT 水平下降具有诊断价值;而急性白血病时AT水平下降是DIC发生的危险信号..AT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检测来监护..第十三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二、名词解释:1.DVT2.血栓前状态3.血友病A4.血管性血友病5.DIC6.易栓症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原发性纤溶三、问答题:诱导剂: ADP EpinephrinE. Collagen ArachidonatE. Ristocetin病例 1: N N N N N病例 2: N N N N A病例3: A. A. A. N/A. N病例4: A. A. A. A. N注:N:血小板聚集正常 A:血小板不聚或聚集率下降2.简述血友病的实验室诊断步骤..3.病例分析:女性患者;29岁;临产初产妇;分娩前寒战;胸闷;胎盘、胎膜娩出完整;用催产素后仍流血不止;患者呈休克状态;皮肤出现大片瘀斑;注射针眼渗血..血常规检查:WBC 23.5×109/L;中性分叶细胞83%、中性带核细胞5%、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1%;HGB56g/L;PLT38×109/L..凝血检查:PT20.8秒;INR2.0;APTT60秒;TT32秒;FIB0.9g/L;D-二聚体阳性;血浆FDP大于60mg/L..本患者最应考虑的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试述该疾病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方案..4.临床上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类型有哪几类请每类列举一常用药物..答案一、选择题1.C.2.D.3.E.4.B.5.A.6. B.7. D.8.B.9.B. 10.E. 11.A. 12.B. 13.E 14.D. 15.C.16.C. 17.A. 18.D. 19.E. 20.D. 21. ABCD. 22.DE. 23.BDE. 24 .BD. 25.ABCE. 26.AB. 27.ABC.28.ABE二、名词解释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滞而形成血栓和栓塞..2.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系指血液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下血液发生血栓或栓塞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血栓前状态的主要变化特点: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②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③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被活化;④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⑤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⑥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流减慢..3.血友病Ahemophilia A是遗传性因子Ⅷ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凝血因子Ⅷ缺陷而激活凝血酶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4.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s disease;vWD是由于基因的先天性合成与表达缺陷而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数量或/和质量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是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引发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6.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分子遗传缺陷而出现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纤溶系统缺陷或代谢障碍;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8.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简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纤溶酶原被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其水平及活性降低..三、问答题1.病例1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病例2可能为血管性血友病或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病例3可能为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或贮存池病;病例4可能为血小板无力症..2.当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怀凝为二期止血缺陷性疾病时进行以下的实验室诊断步骤;以进行血友病的确诊:凝血试验 PT APTTPT正常、APTT延长 PT延长、APTT正常 PT延长、APTT延长凝血因子 FⅧ;FⅨ;FⅪ测定排除血友病活性检测。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重点~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重点~

名解·造血器官:胚胎期(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骨髓造血)出生后(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髓外造血)·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是所有血细胞的最原始细胞·间质干细胞:MSC,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以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淋巴结,肝,脾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但是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以恢复其造血功能·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贫血: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热点现象:红细胞成熟停滞时,幼稚红细胞小岛可由同一阶段的幼稚细胞组成。

多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溶血性贫血等其他增生性贫血时也可见·ALIP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3~5个以上原粒及早幼粒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或小梁旁区。

再障AA:由于各种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再障危象:由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减少·MgA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从而导致细胞和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CML慢粒: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克隆性增殖性肿瘤,以粒细胞增殖为主·CLL慢淋:一种外周B(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以小淋巴细胞为主·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组获得性,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特征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

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MM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整理——医学检验资料文档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整理——医学检验资料文档

红细胞检验贫血(anemia):是指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

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

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

此型又称轻型再障。

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资料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资料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2μm,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6.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4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2~5叶,核染色质已浓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1~16μm,核多分2叶,核染色质结构与中性分叶核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一致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2μm,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浆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二)红细胞系统①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15~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体的4/5左右,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粗而密集,核仁1~3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蓝色或暗蓝色;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

②早幼红细胞(earlynormoblast):10~18μ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现象,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染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可见瘤状突起。

③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8~15μm,核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条索状或块状,中间有明显空隙,如压碎饼干样或打碎墨砚感,无核仁;胞浆量相对较多,浆内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染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④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7~10μm,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的1/2以下,核染色质致密聚集成结构不清的紫黑色团块状,无核仁;胞浆量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常染浅灰红色或浅红色。

⑤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7.2~7.5μm,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而成,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瑞氏染色为多嗜性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在细胞内可见蓝色细颗粒或呈线状或网状结构。

⑥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为7.2μm,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染色浅,边缘较厚,染色深,呈粉红色,无核。

(三)单核细胞系统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1~3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

②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μ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

③单核细胞(monocyte):12~20μ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

(四)淋巴细胞系统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10~18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1~2个;胞浆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10~16μm,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仍较细致,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较少,淡蓝色,偶见有少许红色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①大淋巴细胞:12~15μm,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均匀,深紫红色;胞浆量相对较多,染透明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红色嗜天青颗粒。

②小淋巴细胞:6~9μm,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结构不清楚,染深紫红色;胞浆极少,似裸核样,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五)浆细胞系统1. 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14~18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

2. 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12~16μm,胞体多呈椭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深蓝色或紫蓝色或呈蓝色火焰状,不透明,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嗜天青颗粒。

3. 浆细胞(plasmacyte):8~15μm,核明显缩小,圆形,占细胞的1/3以下,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浓集成块状,常排列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蓝色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时有泡沫感,浆内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颗粒,偶见胞浆中有较大的红色或淡蓝色透明的球状物,称Russell小体,是球蛋白聚集而成。

(六)巨核细胞系统1.原始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15~30μ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呈粗网状或细条索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2~3个,淡蓝色,不清晰,不规则;胞浆量较少,不均匀,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

2.幼稚巨核细胞(promegkaryocyte):30~50μm,外形不规则,核亦不规则,有重叠,可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或局部浓集呈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在近核处出现或多或少的很细小红色嗜天青颗粒。

3.巨核细胞(megakarycyte)①颗粒型巨核细胞:40~70μm,可达100μm,外形不规则,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内含大量细小红色颗粒,常聚集呈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板型巨核细胞:40~70μm,可达100μm,形态大致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唯有不同的一点是胞浆内充满细小的红色颗粒及数量不等的血小板。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是产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个细胞核,称之为裸核。

4. 血小板(platelet):胞体很小,2~4μm,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不规则形,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无细胞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现。

(七)其他细胞1.组织嗜细胞(tissue basophilic cell):又称肥大细胞(mast cell),12~20μm,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模糊,结构不清;胞浆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碱性颗粒。

2.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8~22μm,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浆量少,染淡蓝色,边缘常模糊不清,常沿核长轴的两侧或一端呈尾状伸出,可有细小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胞体较大,不规则,多为长尾形,核圆形或椭圆形(1~数个),核染色质呈或细或粗的网状结构,核仁1~2个,不清晰,成熟者无核仁;胞浆丰富,多在细胞两端,染淡蓝色,边界模糊,内含纤维网状物及少许嗜天青颗粒。

4.成骨细胞(osteoblast):胞体较大,20~40μm,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成群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排列呈粗网状,染深紫红色,核仁可有1~3个;胞浆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边缘常呈模糊云雾状。

5.破骨细胞(osteoclast):胞体巨大,60~100μm,形态不规则,颇象巨核细胞,核小、数量较多,3~100个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大致相等,边缘清晰,彼此独立,无核丝相连,随意排列,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几乎每个核都有一个蓝色核仁;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浅红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红细小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