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详解
中风(脑卒中)
中风(脑血管意外)2020-08中风又名卒中,系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症。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
“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
古人将此类症状与所观察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腔隙性高梗塞、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一、疾病名称1、中医:中风2、西医:脑血管意外二、临床症状及体征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三、临证施护1、中经络(1)、临床证候:中经络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2)、施护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①.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②.入睡困难者,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
③.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2).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①.眩晕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摔倒。
临床分析中风的分类与急性期护理
临床分析中风的分类与急性期护理中风(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急性障碍,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风可以按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区域进行分类,并且在急性期的护理中,不同类型的中风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一、按病因分类:1. 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atherosclerotic stroke):该类型中风是由于大脑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栓子或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血管的阻塞。
2. 心源性中风(cardioembolic stroke):该类型中风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栓子脱落,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引起脑血管的阻塞。
3. 血栓形成性中风(thrombotic stroke):该类型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的阻塞。
4. 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该类型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1. 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脑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中风,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和血栓形成性中风。
2. 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中风。
三、按病变区域分类:1. 大脑半球中风(cerebral hemisphere stroke):中风发生在大脑半球区域,症状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2. 小脑中风(cerebellar stroke):中风发生在小脑区域,主要症状包括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
3. 脑干中风(brainstem stroke):中风发生在脑干区域,症状表现为瘫痪、眩晕、吞咽困难和昏迷等。
在中风急性期的护理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快速识别中风症状:头痛、眩晕、眼球偏斜、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都可能是中风的症状,护理人员应快速识别这些症状,并及时通知医生。
2. 加强监测和观察:对中风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监测和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意识状态、呼吸状况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卒中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卒中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卒中,也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堵塞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病症。
据统计,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卒中的判断标准。
准确快速地判断卒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卒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潜力。
因此,了解卒中的判断标准对于医护人员和公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首先介绍卒中的定义和分类。
卒中可以分为两类,即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而缺血性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细胞缺氧缺血。
了解这两种卒中的分类对于后续的判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卒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卒中患者常常表现出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异常、感觉异常等症状。
此外,一些特殊的体征,如瞳孔大小不等、眼球偏斜等也可能表明患者正经历卒中。
通过了解这些症状和体征,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正在发生卒中。
最后,本文将强调卒中判断的重要性,并介绍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
准确地判断卒中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做出及时决策,包括转运患者到专业的卒中中心,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等。
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包括FAST 标准和NIHSS评分等,它们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正在发生卒中,并根据情况进行紧急治疗。
综上所述,准确快速地判断卒中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卒中的定义、分类、症状和体征,以及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卒中的判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对卒中的认识,及早就医,以预防和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讨论卒中的判断标准:1)引言部分将对卒中进行概述,介绍卒中的定义、分类和流行情况,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中医中风名词解释
中医中风名词解释中医中风名词解释中风(Stroke):中风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受损,从而使脑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损伤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重大的脑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一种。
中风发病原因:1、血栓:血液中凝结细胞扩散,形成血栓,阻塞大血管,改变血液张力,破坏血管壁结构,导致血管破裂或部分闭塞,使血流不能流入腔室,引起缺血性脑病;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结构变性,血管内膜粥样硬化,由于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无法流入,引起局灶性缺血;3、脑出血:血管壁结构受到破坏,血管张力改变,血管破裂,血流突然向周围器官溢流,引起出血性脑病;4、内膜张力降低:血管内膜张力降低,血管壁结构无法维持,血管闭塞,血液无法流入,引起缺血性脑病;5、脑血管感染:病毒、细菌等引起的脑血管感染可以通过破坏血管壁结构,改变血液张力,引起血管破裂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缺血性脑病。
中医辨治中风:1、针灸:针灸是中医用于辨治病症,调节机体内元气,改善机体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的针点主要有太阳膈、神经元阳、肝俞等。
2、中药:中医在治疗中风时,可以用复方中药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代谢,减轻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发生,缓解血管痉挛,防止脑细胞性氧化损伤,改善血管活性,减少肠道潴留,调节心血管功能,促进神经元新陈代谢,恢复脑神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患者中风的症状。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抗血栓药物、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神经保护剂等。
4、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治疗中风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中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等,比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增加膳食纤维,增加有钙的食物和维生素等。
中医辨证和治疗中风的目的是通过针灸、中药和药物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流动,促进脑部组织恢复,减轻症状,恢复患者正常的身体功能。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脑中风的分类
脑中风的分类一、什么是脑中风脑中风,也称中风或卒中,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进而引发脑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
脑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二、脑中风的分类2.1 根据病因分类脑中风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2.1.1 缺血性脑中风(Ischemic Stroke)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
在缺血性脑中风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堵塞。
此外,还包括心源性栓子、动脉痉挛等引起的脑血管阻塞。
2.1.2 出血性脑中风(Hemorrhagic Stroke)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引起的。
常见的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指的是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脑组织,并对脑细胞造成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指血液流入脑膜下腔,增加颅内压力,进而影响脑细胞功能。
2.2 根据病情分期分类脑中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进行分类,常见的分期包括:2.2.1 急性期急性期是指脑中风发作后的最初24小时内。
急性期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防止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急性期需要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2 亚急性期亚急性期是指脑中风发生后24小时到一个月之间。
在亚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开始稳定,身体逐渐恢复,但仍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亚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是加强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恢复。
2.2.3 慢性期慢性期是指脑中风发生一个月后的阶段。
在慢性期,患者病情基本稳定,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慢性期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2.3 根据脑受累区域分类脑中风也可以根据脑受累的区域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2.3.1 大脑半球中风大脑半球中风是指脑中风发生在大脑的半球部分。
大脑是人体的主要控制中枢,半球中风可能会引起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脑中风PPT课件
对于严重的脑中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清 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等。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脑中风患者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脑中风的预后和康复
预后评估
脑中风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康复情况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预后评估。
社交隔离
03
脑中风可能导致患者难以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从而感
到孤独和隔离。
脑中风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帮助,如照顾患 者的饮食和日常生活需求。
社区支持
社区可以提供康复设施和服务,以及组织社交活动,帮助患者 融入社区。
朋友支持
朋友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以及帮助患者处理日常事 务。
未来脑中风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脑中风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预防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 率和致残率。
未来脑中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还将注重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 用和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 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脑中风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 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脑中风的研究现状表明,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过程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加强研究,进一步深 入了解。
目前,脑中风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话 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包括神经病 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影像学等。
《脑中风ppt课件》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脑中风概述 • 脑中风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 脑中风的诊断和治疗 • 脑中风的预防和保健 • 脑中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 脑中风的研究和发展
中风分级标准
中风分级标准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中断或破裂引起的。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的,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
为了评估患者中风的严重程度,医生使用中风分级标准。
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准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风分级标准。
这个标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分为5个级别,用于评估患者的中风严重程度。
NIH中风分级标准的5个级别分别为:
1级:无症状。
2级:轻微症状,如轻微的面肌或肢体无力,语言不清或不连贯。
3级:中度症状,如明显的面肌或肢体无力,部分瘫痪,但仍能自主活动。
4级:严重症状,如重度肢体或面肌无力,瘫痪,需要辅助呼吸。
5级:昏迷状态或脑死亡。
NIH中风分级标准的评估基于一系列的神经学检查,如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功能等。
评估结果用于确定治疗方法和治疗计划,以及预测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
总之,NIH中风分级标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评估患者中风严重程度的标准,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预测患者康复和生存率。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是指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血管供应脑部的血液中断或减少,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损伤。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情志失调包括过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过度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饮食不节主要指饮食偏嗜、暴饮暴食、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易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药则通过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草药,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脑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刺激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康复。
中医还强调预防中风的重要性。
预防中风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综合上述内容,中医对中风的解释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中风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
一、中风痰证中风痰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痰湿聚积,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畅,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痰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青紫,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中医治疗中风痰证的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痰、通络活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小陷胆汤、清痰散、半夏泻心汤等。
此外,中风痰证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莲藕、山药、海带等。
二、中风血证中风血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血瘀阻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脉象沉细等。
中医治疗中风血证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活络丸、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中风血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中风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两大类。
中风痰证主要是痰湿阻滞,需祛痰化痰、通络活血治疗;中风血证主要是血瘀阻滞,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同时,中风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中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盲目使用中药或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风等级划分
中风等级划分
中风等级划分一般按照中风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影响来进行划分,常见的中风等级划分有以下几种:
1.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中风发作,通常持续时
间在几分钟到一小时之间,症状短暂,不会导致脑损害。
2. 轻度中风:中风范围较小,且症状较轻。
病人可能会有轻度运动或感觉障碍,但一般可以自理。
3. 中度中风:中风范围较大,症状较明显,病人可能会受到明显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 重度中风:中风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病人可能会有显著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5. 卒中后遗症:中风后遗症严重,病人可能长期需要他人照顾和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中风等级划分可能会因不同的医学体系或医院而有所不同,上述等级只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式,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诊断和评估来确定。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又称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病在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风病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证,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辨识。
中风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脉沉细,或者脉沉涩,甚至可以出现脉弦数等情况。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舌象辨识。
中风病患者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情况。
舌象的变化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病因辩证。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外感风邪,也可以是肝郁化火,或者肾虚风动等。
中医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进行辩证施治,对病因的辩证有助于准确诊断中风病。
四、病机辩证。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失和,痰浊内蕴等情况。
病机的辩证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辨证分型。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中风证、痰中风证、瘀血中风证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脉象辨识、舌象辨识、病因辩证、病机辩证和辨证分型等内容。
中医诊断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和学习。
脑卒中解剖知识点总结
脑卒中解剖知识点总结一、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指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病例的80%,出血性脑卒中占20%。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了解脑卒中的解剖知识对于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具有重要意义。
二、脑血液供应脑血管的解剖特点对于理解脑卒中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脑血管系统包括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大脑皮层血管、脑缝间、脑室周围等多个血管系统。
脑血液供应主要依靠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系统,它们通过多条主要供血动脉和其分支将血流分布到大脑皮层、脑干和颅内结构。
脑血管系统保持了脑组织对血流量和供氧的灵敏调节,确保了脑功能的正常运作。
三、脑血管的病变与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病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虽然脑卒中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血管病变,它会导致颈内动脉、横行动脉和大脑动脉的狭窄和阻塞,从而引发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的其他病因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心脏病、瓣膜疾病等。
这些病因都会导致脑血管壁的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促使脑卒中的发生。
四、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脑卒中发生后,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首先是脑缺血缺氧,血流灌注不足会导致脑细胞的缺氧、代谢产物的堆积,从而引发细胞内环境的失衡和细胞损伤。
细胞损伤会进一步引发脑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
随着脑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这些病理生理过程会继续加重,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和功能损害。
五、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的面瘫、言语障碍、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等。
严重的脑卒中病例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临床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以便对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脑卒中(中风)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脑卒中(中风)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二、临床表现: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2、常见预兆: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3、缺血性脑卒中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三种类型: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③完全性卒中(CS)。
4、出血性脑卒中分三级:Ⅰ级,轻型,病人意识尚清楚或浅昏迷,轻偏瘫;Ⅱ级,中型,完全昏迷,完全性偏瘫,两侧瞳孔等大或仅轻度不等;Ⅲ级,重型,深昏迷,完全性偏瘫及去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明显紊乱。
三、检查:1、头颅CT和MRA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
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量测定: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中风是指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短暂或持续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中风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颈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称为“中风痰证”,是属于中医的范畴。
中风病症是指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痰证”有关。
中医认为,中风病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痰湿、火热等因素造成血脉阻滞、气血失调而导致的。
病症的表现主要有面部、口鼻、上肢、下肢的瘫痪,视力模糊等。
中医将中风分为虚证、实证和兼证三种类型。
虚证指的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实证是指寒热痰火内蕴,引起气血不畅而发生中风;兼证则是虚实并存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风症状的过程中,中医师会从病人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进行调理和治疗。
其中,药物调理主要通过服用中药来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如通络活血、祛痰清热等功效。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多样化,但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患者,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中风的发生,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中风的复发。
尽管中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医治疗中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医理论较为复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此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和接受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风病的名词解释
中风病的名词解释
中风病:
(一)定义:
中风是一种多发病实体,常用来形容分布在大脑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其他有关病变的总称。
(二)原因:
a.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一般是由胆固醇粒子在动脉壁上形成血栓、
严重发炎所致,导致血管部位受阻,而造成卒中。
b.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是由脑血管弹性缩窄、情绪变化、血糖失控等,造成血管撕裂而发生出血,常伴随发病后神经系统结构损伤。
(三)症状: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脑部肢体不灵活及运动障碍,说话不连贯,味
觉和温度感觉受损,记忆力下降,无力感及痉挛,感觉障碍及认知障
碍等。
(四)诊断:
临床上常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和神经功能测试以及电刺激评
估来诊断中风。
(五)治疗:
中风的治疗分为应急治疗和恢复治疗两部分。
在应急治疗中,主要行
血栓溶解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调节血压等治疗。
恢复治疗主要是康
复治疗,它的原则是充分利用具有特定病历的脑功能治疗理论,通过
训练激发患者残存的神经系统来改善病情,而且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 气象因素; 关系分析
祖国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 它不但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紧密相连, 而且
与人体的病理变化紧密联系[ 1]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愈来愈高, 因此气象与健
康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与脑梗塞病人的发病与气
象、季节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收稿日期: 2004-05-29
2. 2将两年脑梗塞、脑出血资料及气象数据平均后合
蝴蝶效应*Essen<sjz2010@> 11:23:17
我们老师说先把统计表格做出来
脑卒中( Str oke) 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
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 它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大类。
脑卒中的
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 纬度) 等因素有关, 我
国脑卒中发病总体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 纬
度每增高5°,
脑卒中发病则增高64. 0/ 10 万, 死亡率增高
6. 6/ 10 万[ 2] 。
本文就我市脑出血
发病率(incidenc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先进行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看是否正态分布。
如数据转换后不成正态分布,可选用非参数检验。
成正态分布的,方差齐性的看是否有配对关系,无配对关系的为成组t检验,有配对关系的用配对t检验。
方差不齐的用校正t检验
1数据资料
1. 1疾病资料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和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 。
数
据来源于我市两所( 第一、人民) 医院2002. 01. 01 -
2003. 12. 31 收治的脑出血、脑梗塞病人, 共1199 例, 全部病
例均是南平市居民。
1. 2气象资料
由当地气象台提供相应期间的南平市逐日气象资料, 分
析时采用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
温、日平均水汽压、日最小湿度6 项要素。
2统计分析
2. 1数据整理
疾病与气象数据全部输入Micr osoft Ex cel 中。
本组
1199 例中, 脑梗塞793 例, 其中男性569 例, 占构成
71. 87% , 女性224 例, 占构成28. 13%。
平均年龄为70. 12
医学信息2004 年9月第17 卷第9 期Medical I nfo rma tio n. Sep. 2004. V ol. 17. No. 9 525 岁。
脑出血406 例, 其中男性261 例, 占构成64. 28%, 女性
145 例, 占构成35. 72%, 平均年龄为62. 9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