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1. 背景和目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标准,以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2. 适应症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于电刀及传统手术的开放手术,应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 对于高危患者,如免疫力低下、直肠手术等,亦应考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3. 抗生素选择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细菌感染。
- 根据当地细菌谱情况,选择对当地常见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
- 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给药时间和路线以下建议可作为给药时间和路线的参考:- 静脉给药是较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口服给药。
- 抗生素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以确保在手术时达到有效浓度。
- 给药时间及剂量应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手术持续时间进行合理调整。
5. 使用持续时间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持续时间应控制在以下范围:- 对于一般手术,使用24小时即可。
- 对于高风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可以延长至48小时,但不宜超过72小时。
6. 监测和评估使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后,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如过敏等。
- 评估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 在使用抗生素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7. 记录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和反馈机制:- 记录每例手术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
- 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和回顾,以改进抗生素使用的质量和安全性。
- 及时将反馈结果传达给相关医务人员,以加强培训和宣传。
以上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的概述,请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参考本文档,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和调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四)喹 诺 酮 类
1、环丙沙星 (盐酸盐)片剂、胶囊:0.25g、0.5g
(乳酸盐)注射液:2ml:0.1g (乳酸盐)氯化钠注射液:100ml:0.2g 2、左氧氟沙星 (盐酸盐、乳酸盐)片剂、胶囊:0.2g、0.5g ( 盐 酸 盐 、 乳 酸 盐 ) 注 射 液 : 2ml:0.2g、5ml:0.5g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9-03-25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 用药。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各级医师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颅脑手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肝胆系统手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心脏大血管手术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 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妇科手术 剖宫产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一)青 霉 素 类 1、 青霉素 (钾盐)注射用无菌粉末:0.25g(40 万 单 位)、0.5g(80 万单位) (钠盐)注射用无菌粉末:0.24g(40 万 单位)、0.48g (80 万单位)、0.96g (160 万单位) 2、苄星青霉素 注射用无菌粉末:30 万单位、60 万 单位 、120 万单位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二)手术时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保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三)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四)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
(五)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用药管理第八条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第九条术前由药剂科提供抗菌药物选择指南,供医生参考。
第十条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第十一条手术室护士按照手术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按时给患者用药。
第十二条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特殊情况需延长用药时间的,由手术医生提出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药剂科负责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第十四条医务科负责对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_黎沾良
★病人有明显的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
良、免疫低下,高龄) ★手术前已经发生污染的手术(如开放性创伤)
全球权威性循征医学GUIDELINE——SIGN(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全球权威性循征医学GUIDELINE——SIGN(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 (> MIC 90);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应在手术开始前 2h给药,而且应在输注完毕后才开始手术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结直肠手术前如果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有争议), 应在手术前1天给,不宜连用3天
应用方法
★应静脉给药,头孢菌素应在30 min内滴完
预防用药易犯的错误
★时机不当(手术结束后再用药) ★时间太长(择期术后用药多日) ★选药不当(缺乏针对性,例如头颈部手术、
四肢手术、整形手术选用第三代头孢 菌素;用药档次过高 ) ★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覆盖厌氧菌)太多
抗菌药物的局部预防应用
★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 效果,不予提倡
★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用 于伤口局部(诱导高耐药)
★有报告称,抗生素缓释系统(PMMA-庆 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膜)在骨科手术中 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
★近年更有多份临床研究提示,在复杂 且感染风险较高的脊柱和颅脑手术中, 创口内留置万古霉素能降低SSI的发生 率
★在这些观点得到充分认可之前,还是 应该遵守不在创口局部使用抗生素的原 则
缩短住院时间问题
四肢的表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 状腺切除术、乳腺肿物切除术等,大多 无须使用抗生素 ★腹股沟疝使用一般的网塞、网片修补, 也无须用抗生素预防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章程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章程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章程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1.3 定义围手术期: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至手术治疗结束后的恢复期结束。
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二、组织架构2.1 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2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培训医务人员、监督执行情况、处理违规行为等。
三、使用原则3.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2)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细菌感染。
(3)患者存在易感因素,如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糖尿病等。
(4)手术切口分类为I类或II类。
3.2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3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四、使用流程4.1 术前评估术前由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2 处方开具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由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后执行。
4.3 用药管理药师负责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4.4 术后评估术后由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五、培训与教育5.1 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部门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与教育。
5.2 培训内容应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药物选择、用药疗程、用药管理等。
六、监督与检查6.1 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部门应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选择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和术前检查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预防使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头孢呋辛等。
对于MRSA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万古霉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2.术中使用药物:术中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性预防用药,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术前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相关检查结果来决定。
二、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1.术前预防用药:按照药物说明书以及临床指南推荐的剂量给药,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需要延长手术时间或出现大出血,可以在手术中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三、用药时机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手术时间确定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手术中的情况,在手术开始后的30分钟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以考虑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四、用药疗程1.术前预防用药:一般给药时间在术前30-60分钟,术后24小时内停止给药,不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五、给药暂停、终止和更换1.给药暂停: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耐受情况,需要及时暂停给药,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
2.给药终止:根据术后感染风险判断,通常在术后24小时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3.给药更换: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敏感或耐药情况,需要及时更换抗菌药物。
六、监测和评估1.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相关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疗效。
2.评估:根据患者的感染指征、血常规、炎症指标等进行术后感染的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更换抗菌药物。
七、教育和宣教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教育和宣教,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本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___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卫生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手术切口的分类及预防用药条件: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用药,但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原则上围手术期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注射用头孢唑啉、注射用头孢呋辛、注射用头孢曲松、甲硝唑注射液(预防厌氧菌感染)。
首先,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仅在泌尿系手术中使用环丙沙星。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不建议作为预防用药。
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
碳青霉烯类药物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糖肽类药物一般也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但在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时,可以选择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对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或选择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在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不同的药物。
药物选择可以参考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医院手术病人术前抗生素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病人术前抗生素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为保证手术病人术前抗生素使用时机的到位,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内容1.定义1.1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在手术适当时机,通过全身给予合适的抗生素,使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受菌污染的手术部位组织保持有效药物浓度,抑杀污染的病原菌,从而达到预防、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之目的。
1.2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时机:在术前 0.5~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如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可予追加第3 剂。
1.3TIME OUT 制度:为保障每例手术的安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在其身体上开始任何医疗操作之前,“暂停片刻”,参与手术的成员(包括意识清醒的病人)一起来完成最后的病人确认工作。
2.角色与职责2.1主管医生:开具规范的包括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手术医嘱。
2.2病房护士:根据手术医嘱完成相应抗生素皮试,准确登记病人皮试信息并及时向主管医生反馈。
负责药品验收、病人匹配、化药、并负责将病人和药物送至手术室。
与药剂科一起办理病人停刀等原因的药品退还。
2.3药剂科:负责手术病人的术前使用抗生素药物分包,配送至病房,协助解决病人停刀等原因的药品退还。
2.4麻醉科医师:负责抗生素过敏的抢救,一起手术安全核查表各项术前校对,提醒手术医生术中追加抗生素。
2.5手术室医护人员:执行 TIME OUT 制度,进行手术安全核查表各项术前校对。
手术室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路、输液以及负责术前抗生素的应用和病人监测,提醒并负责术中追加抗生素的应用,负责与病房保持联系。
3.术前抗生素使用标准操作流程内容3.1术前 1-2 天:拟手术病人的主管医生开具手术医嘱,包括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医嘱:药物名称、剂量、术前准备室术前半小时使用。
如估计手术时间将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失血量将>1500ml,主管医生应同时开出第 2 剂抗生素术中备用,必要时尚需准备好第 3 剂。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围手术期是指患者因手术治疗需要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过程。
在围手术期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实用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手术患者,遵循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
对于清洁手术,可选用一代头孢菌素类;对于污染手术,可选用二代头孢菌素类或联合甲硝唑等。
用药时间:术前半小时至2小时内给予首剂抗菌药物,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血液及组织中的抗菌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药量:按照抗菌药物说明书中的推荐剂量给药,一般不超过常规剂量。
与其他术前准备的区别: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术前准备如禁食、备皮等的时间关系,尽量确保患者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进行手术。
预防方法: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严格遵循手术无菌操作规程。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手术,可在术中再次给予抗菌药物。
持续时间:术中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天。
剂量:术中给药剂量可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2至全量。
与手术流程的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和血液暴露,降低感染风险。
治疗方案:术后应根据手术部位、病情及病原菌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如发生术后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
疗程长短:术后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通常清洁手术疗程为1至2天,污染手术疗程为3至7天。
特殊情况下,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药物选择:术后抗菌药物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病原菌类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
对于一般感染,可选用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类;对于严重感染,可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为加强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管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要求,制定本规定。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全院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二、医务人员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首选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附件)。
若使用其他类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理由与指征的记录。
三、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
若用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则为手术前两小时。
五、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双侧关节同时手术,或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应加用抗菌药物一次,以维持血内药物浓度。
六、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未按要求停止使用、用药时间超过规定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七、处方点评和超常预警工作纳入医院质量考核目标,评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宜性,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八、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依据。
对于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医师未按照规定开具处方或未按照规定使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取消其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部位抗菌药物选择头颈外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心脏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神经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代头孢菌素血管外科手术乳房手第一代头孢菌素术腹外疝手第一代头孢菌素术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金属、关节置换)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胆道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甲硝唑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泌尿外科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妇产科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注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9.
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20-40mg(或非那根50mg或扑尔敏10mg)肌肉注射
10.
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11. 会对延肾长上使腺用素 β、 阻类 滞固 剂醇 病、 人输 的液过、敏和状态H1阻,滞应剂使不用能西控咪制替的丁休以克外有的效H2。抗西组咪胺替剂丁治延疗长超敏β反阻应滞剂的代谢,可能
的水平以及4-6周后进行皮试确诊,发现麻醉发生过敏的发生率达到1:4667-1:3080 ❖ 其结论提示:麻醉中病人出现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概率增加50% ❖ 严重过敏反应占麻醉相关死亡率的3% ❖ 麻醉过程中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分别为肌松药、乳胶以及抗生素 ❖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占围手术期抗生素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70%以上
❖ 污染微生物的毒力和浓度× ❖ 伤口损伤程度× ❖ 异物的存在× ❖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
1
2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 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 装置的手术 手术(如进入胃肠道、 呼吸道、女性生殖道)
3
4
5
评估
呼吸 评估
SPO2、呼末CO2 、气道压力、气道痉挛、喉水肿、呼吸困难、 ABG、肺水肿及缺氧。
循环 评估
血压、心率、血容量、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四肢循环 及量。
皮肤 评估
皮肤潮红、耳廓水肿增厚,手足肿胀。全身(或局部)出
现点、斑、片状皮丘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搔痒。唇、舌 或四肢麻木,鼻、眼、咽喉粘膜水肿。
12. 9. 解除支气管明显痉挛 氨茶碱0.25-0.5g加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13. 10.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及对症处理多巴胺10-20µg/kg-1.min-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抗 生素因其价廉易得,基层医院应用。万古霉素, 喹诺酮类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 及MRSA所致感染。
,
抗生素在围术期应用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
特异性反应
,
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①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覆盖大多数病 原菌、安全、价廉的药物 ②头孢菌素列为首选 ③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头 孢 ④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的手术—多数用二代头孢, 少数用三代头孢 ⑤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时应注意 ⑥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于泌尿系统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性 抗菌药物应用隐患对策
Company LOGO
卫生部下发红头文件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药品管理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
25%-50%的抗生素用于预防性给药 麻醉医生对于抗生素的特点、给药方式以及潜在 的副作用并不很清楚 我们完全参与了围术期的抗生素应用,然而没有 选择权,且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很少监测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问题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增加 气道高反应患者发生率增加 喉痉挛 支气管痉挛 严重气道痉挛 声门紧闭 顽固性低血压发生率增加 过敏性皮疹发生率增加 神经肌肉阻滞发生率增加
,
降低外科切口感染的三个里程碑
,
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心血管、头颈 、胸腹壁、四 肢手术 首选一代头孢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多数用二代头 孢,少数用三 代头孢 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舒 巴坦
预防用抗 消化道、 生素选择 泌尿、
呼吸道、 生殖的 手术
妇产、 加用喹诺酮类 药物 口腔手 术 氨基糖苷类现 在基本不用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处理原则
1. 2. 3. 4. 5. 立即停止可疑抗原,减浅麻醉;呼救,停止外科手术 使患者平卧,评估呼吸、血压、心率及意识, 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扩容,液体可选择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 、林格氏液等,抬高下肢; 确保气道通畅,如伴有血管性水肿引起了呼吸窘迫,应立即插管,使用 100%的纯氧通气;气管内插管需要比正常的导管直径小1倍以上的导管,以 免造成狭窄气道的损伤 6. 发生心搏骤停,心脏按压:血压过低(iBP测定的sBP在30-40mmHg),动脉 压波形不清、SpO2波形不清,大动脉搏动不明显等心跳无效立即行心肺复 苏 7. 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 5 %~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 8. 抗组胺药物: 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20-40mg(或非那根50mg或扑尔敏10mg)肌肉注射 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对肾上腺素、类固醇、输液、和H1阻滞剂不能控制的休克有效。西咪替丁延长 β阻滞剂的代谢,可能会延长使用β阻滞剂病人的过敏状态,应使用西咪 替丁以外的H2抗组胺剂治疗超敏反应 9. 解除支气管明显痉挛 氨茶碱0.25-0.5g加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10.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及对症处理多巴胺10-20µg/kg-1.min-1
,
补液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补充有效血容量 维持器官灌注 液体可选择晶或胶体液等
,
药物
抗组胺药物:
H1受体阻断剂 苯海拉明20-40mg(或非那根50mg或扑尔敏 10mg)肌肉注射
,
,
头颈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心脏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神经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乳房腹外疝手术 ,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用螺钉、钢板、关节置换 ) 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 呋辛.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 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消毒灭菌技 术的 发展与应用
外科手术技 巧 的改善
围术期抗菌 药物的 预防性使用
,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性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的危险性=
污染微生物的毒力和浓度× 伤口损伤程度× 异物的存在×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
评估
消化 胃肠粘膜水肿,肠液分泌增加,肝 系统 脾充血,可有腹部痛、胀,呕吐、
腹泻等
神经 系统 血液 系统
因缺氧、呼吸困难而心慌、烦躁,继而 中枢供血不足,头晕、黑蒙、意识丧失 等。还可发生抽搐、肢体强直、大小便 失禁等
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 浆外渗后血液浓缩等。
,
肾上腺素
兴奋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增加回心血量,升高血压
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
,
共识:过敏病人首选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剂量与用法]: 1 心跳骤停 将0.1%注射液0.5ml-1ml用注射用 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静注注入,同时配合心脏按 摩、人工呼吸和纠正酸血症等其它辅助措施。 2 支气管哮喘 10µ g/kg注射(0.25-0.5mg),必 要时可反复注射。 3 过敏性疾患 皮下注射或肌注0.3mg0.5mg(0.1%注射液0.3ml-0.5ml)。 4 过敏性休克时,可用本品0.1mg-0.3mg以生 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取本品0.050.5µ g/kg/min静脉滴注。
H2受体阻断剂: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对肾上腺素、类固醇、输液、和H1阻滞剂不 能控制的休克有效。
,
过敏反应的取证
血清组胺浓度半衰期短:数分钟,过敏后10分钟 达到高峰,很快恢复正常 类胰蛋白酶半衰期长,比较稳定,升高提示存在 过敏。 皮肤试验取证
,
分级
症状
第一级
皮肤黏膜的症状:水肿,荨麻疹(伴有或不伴有血管 性水肿) 中度多脏器症状:皮肤黏膜症状,低血压,心动过速, 呼吸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皮肤黏膜症 危及生命的单个或多个脏器的症状:循环衰竭,心动 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胃肠道功 能障碍,皮肤黏膜症 心脏停博
临床表现
起病迅速,接触致敏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 过敏症状出现得越早,病情越严重 呼吸道阻塞症状: 喉头水肿 、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 循环衰竭症状: 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紫绀 、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组织缺氧所致 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烦躁不安、意识 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 其它过敏反应 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
,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病机理
IgE介导的抗原作用于机体的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 细胞脱颗粒变化,迅速释放大量的组织胺,导致 体循环血管的扩张,血管的通渗性增加,低血压, 血管性水肿,气管痉挛,皮肤瘙痒及粘液分泌增 多
,
病人有感 Ⅳ类切口 染高危险因 及严重污 素(糖尿病、 染的Ⅲ类 营养不良、 切口,应 免疫低下、 治疗性使 用抗菌药 高龄) 物。
,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 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 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2、 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 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 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病人有明显 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 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 5、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 消除。
,
非麻醉病人,如发生喉鸣、呼吸道水肿,应立即 气管插管。 100%纯氧吸入,人工通气(autPEEP)6~8次/min, 观察气道压力。 气道痉挛时,首选沙丁胺醇气雾剂
,
沙丁胺醇特点:
应用广,每揿约100ug,一般用量为2揿,吸入后 5-6min起效,30- 60min达到最大作用,持续34h 少有β1受体兴奋心血管反应 气管插管时,经气管导管给药大部分药物沉积在 气管内壁,到达气道的剂量不足10%,所以需要510揿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与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
顽固性低血压
,
围手术期抗生素过敏反应
发生率: 1:10000-1: 20000, 在麻醉状态下病人过敏的发生率时增高的 一项研究发现:2年约7万例麻醉病人,通过检测在麻醉过 程中发生过敏病人的血中组胺以及纤维蛋白溶酶的水平以 及4-6周后进行皮试确诊,发现麻醉发生过敏的发生率达 到1:4667-1:3080 其结论提示:麻醉中病人出现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概率 增加50% 严重过敏反应占麻醉相关死亡率的3% 麻醉过程中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分别为肌松药、乳胶以及 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占围手术期抗生素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 70%以上
,
评估
呼吸 SPO2、呼末CO2 、气道压力、气 道痉挛、喉水肿、呼吸困难、ABG、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