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层阐释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释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释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释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理论总结。

其中,辩证法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辩证法思维进行阐释,探讨它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辩证法思维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对立统一是指矛盾的普遍存在,并且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运动发展则表明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孕育了新的矛盾和新的发展动力。

辩证法思维充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通过对矛盾的具体分析和辩证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二、辩证法思维在社会历史解释中的应用1.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辩证法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应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

社会历史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演进性的过程,不同社会形态的兴起和变革都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运动的发展。

辩证法思维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研究,揭示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

辩证法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正是矛盾斗争推动的结果,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

2.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辩证法思维在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通过辩证法思维的运用,可以揭示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并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辩证法思维使人们不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能深入分析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和根源。

通过辩证法思维的指导,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趋势,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三、辩证法思维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辩证法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思维方法,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回归”与阐释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回归”与阐释
了马克 思关 于生产 力是 社会 历史 发展 动力 的思想 。 在 《 尔 ・马 克 思 的 历 史 理 论 》 首 , 亨 明 确 卡 开 柯
展到 与人们 的其 他 思 想 相 一 致 ”1 l 的基 本 立 场 , 并 致力 于运用 现代 数学 、 理逻 辑 设 立 模 式分 析 马 克 数
摘 要 : 分析 的马克 思主义 在确 立马 克 思理 论 “ 观基 础 ” , 过 重释 马 克 思 的原 典 , 认 马 微 时 通 承 克 思社 会发 展动 力论“ 客观 要素” 的价 值 , 并有 限地体 现 出其对 马 克 思 的生 产力 是 社 会发 展 根本 动
力 的“ 体 动 力 观 ” 客 的“ 归” 通 过 对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主 客 体 要 素 统 一 性 的 阐发 , 达 了 其 关 于 社 会 回 ; 表
第 2 卷第 3 6 期
Vo . 6 . 12 NO 3
J u n l f Xu h u 工 si 学 o 报 n lg 会( o 学 S in e Edt n o r a o 徐 o I 程 u e 院 学 c (o y 科 ca 版c) c s z 州 n t t f Teh o社 t S il e ii ) o
宣 称 自己写 此书 的 目的 , “ 是 为历 史 唯物 主 义辩 护 , 提 供支持 它 的论证 ”2 。而柯 亨 “ 护” 支持 ” _1 _ 辩 和“ 的 方法, 是将 功 能分 析作 为 求 解 马克 思 思 想 “ 解 ” 真 的 利 器 , 解释 生产力 与 生产关 系 、 在 生产力 与经 济结 构 时 , 生产 力 的客 观效 果 角 度 证 明 生产 力 是社 会发 从 展 的基本 动力 。 在分 析黑 格尔 的精 神 、 念 、 理 自由、 性 等 概念 理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一、概述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的理论,近年来在传媒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指的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的推动下,不同类型的媒介形态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系统。

媒介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运营模式,也深刻影响了媒介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媒介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强调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

媒介融合也反映了媒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为传媒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使得媒体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传播信息,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媒介融合也加剧了传媒市场的竞争,要求媒体机构必须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入研究和探讨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媒介社会的演变规律、推动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阐释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 媒介融合概念界定与背景介绍在探讨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深入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简而言之,是指不同媒介形态、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汇聚与结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并在随后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

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背景来看,媒介融合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根源。

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媒介终端的功能也日益强大。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道路,阐释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方式。

其理论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斗争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两大基本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失去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

在这个基础上,阶级的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发展规律与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资本集中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趋势,与这种趋势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革命化。

这种发展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理论,指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超越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发社会变革。

三、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革命必须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团结、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共同进行斗争。

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阐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的。

②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阶级斗争是推进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只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使阶级消失,社会主义取得胜利。

④无产阶级专政: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远景目标,即建立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阐释。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体现了一种客观规律性,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受主观意志的支配,更受客观规律的约束。

下面本文将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而这种互动关系以及相互制约的规律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如列宁所言:“事物的发展是辯证的,这就是说,前進過程是進行的。

”这种辩证的发展观念强调了事物发展的不断前进和变化,社会发展也正是在这种规律下展现出无法阻挡的力量。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发展具有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和规律性。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逆的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存在其独特的阶段性和演变过程。

”这种认识揭示了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推动力,并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矛盾运动的过程。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各种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马克思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

”社会矛盾的运动不仅包括对立统一、否定斗争、新旧冲突等方面,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非线性性。

通过改变和解决社会矛盾,社会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总和。

社会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更是历史的总和和结晶。

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历史足迹和精神遗产,这些历史的总和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霄 2 0 1 3 . 1 O
马 克 思 主 义 及 其 中 国 化
论 马克 思社会发展 理论的创新性 及 其对 当代 中国社会 建设的启 示

( 河海 大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3 7 )
2 1 0 0 9 8 ; 南 京林 业大 学 思政部 , 江 方 法 上 的 独 特 创 新 。

马克 思始 终将 社会 作 为一 个整 体 系统来 加 以研 究 ,侧 重分 析社 会各 个部 分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以 此 为 理 论 基 础 对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的原 因 进 行 阐释 , 把研究对象 作为一个可 以支配其所 有元素 的特定整体 来对待 , 认为整体 中 的各个元 素相互 联系 。 整 体 的结 构 决 定 每 一 个 元 素 的位 置 。也 就 是说 , 只有 面对一 个 客观整 体 , 才 有 可 能 去 考 虑 整 体 的各 个 部 分 、各 种 要 素 之 间关 系 的 问 题 , 才 会 去考虑 其发展 问题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充分 展 现 了整体 主义 的社会分析 方法 . 按照资本 主义 经济整 体对 外部 的联 系 , 对 生产 力 、 上 层 建 筑 的 关 系来 揭示 资本 主义 生产 关 系的整 体结 构 和发 展 趋 势 。正 如 列 宁所 说 : “ 全 部 问题 在 于马 克 思 并 不以这个骨骼 为满足 , 并 以通 常 意 义 ‘ 经济理论 ’ 为限 ; 他专 门 以生产关 系说 明该社会 形态 的结构 和发展 , 但 又 随 时 随地 探 究 适 合 于 这 种 生 产 关 系 的上 层 建 筑 。 使 骨 骼 有 血 有 肉 。” E l i ( 丹 马 克 思 的社 会 发 展 理 论 同 时 采 纳 个 体 主 义 的研 究 方 法 . 强 调 对 社 会 结 构 中各 要 素 及 其 关 系 的分析 。在 1 8 4 4年《 神圣家族》 中, 马克思就 以单 与一 般范 畴关 系 的形式 提 出了社 会 和个体 的 关 系 问题 , 认 为没 有个 体就 没有社 会 , 更 不 存 在 人 类 社 会 的发 展 . 从 而 将 社 会 进 步 置 于 个 体 发 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事件进行阐释。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式的理论,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当前的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第 2期
社 会 批 判 视 域 中 的马 克 思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丰 子 义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北 京 10 7 ) 北 0 8 1

要 :马 克 思的社 会发 展理 论 主要 是 在 社 会 批 判 过程 中形 成 和发 以具体 阐发 的。正 是借 助 于深 入持 久 的社 会批 判 , 克 思不仅 深 刻揭 示 了资本 主 义社 马 会 的 内在 矛盾 及 其运 动规 律 , 而且 对 一般社 会 发展 理 论 作 出 了新 的 阐释 。 马克 思 的社 会批 判
彼 此依 存 的 : 一方 面 , 没有 对 人类 社会 发展 规律 的
准 确认 识 和把 握 , 不 可 能有 科 学 的社 会 批 判 理 就 论 与方 法 。要 说 社 会 批 判 , 马克 思 之 前 早 已有 在
之, 为什 么 各种 各 样 的社会 批判 不是 流 于空 泛 , 便

观来评 判和批判 资本主义社 会 , 自然难 以作 出深刻 的揭 露和说 明 。马 克思 之所 以对资 本 主义 社会 作
出合理 的解剖 和批 判 , 并使社会 主义 由空想变 为科 学, 恰恰是 得益于唯 物史观 的确立 。正是 有对社 会 发展规律 的深刻理解 和把握 , 对资本 主义社 会 才有
如 此 紧密 地联 系 在一 起 , 因是 二者 是相 互贯 通 、 原
人 们面前 的 , 需要分析 和揭示 。 由于社 会呈现 而是
出来 的各种现 象是纷繁 复杂的 , 既有 直接显 露本质
的现象 , 又有掩 盖 和模 糊本 质 的 现象 , 而要 揭示 因
社会 生活 的本质及 其发展规律 , 须对各 种社会 现 必

社会发展方面参考书目

社会发展方面参考书目

1、《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出版社:人民大学定价:38元出版日期:2006 7-300-07764-1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2、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1辑) 何中华,林聚任 7-209-03918-X山东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4元卓越价:¥18.80元3、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2辑) 林聚任,何中华书号:978-7-209-04216-1山东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8元卓越价:¥21.30元4、当代社会发展导论作者:鲍宗豪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3 原价: 26 元5、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述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元6、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丛书林娅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08-01 定价¥14.007、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2003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50元8、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ISBN:710505182作者:雷振扬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8月原价:¥19.89、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侯衍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市场价:¥19.00 出版时间:2004年04月10、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张云飞著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9.0011、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作者:吕世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10月定价:¥26.0022、社会发展论纲作者:张华金, 王淼洋主编价格:16.00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3、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10-01 价格: 40.0024、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京华学人卷)/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ISBN:720705185 作者:景天魁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定价:2525、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概论作者: 高燕宁、卢萍、柳春清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5-03-01 价格: 25.00 26、哲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作者: 冷鹤鸣编著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12-01 价格: 18.5027、书名: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 ISBN: 7215047261作者: 刘怀玉张锐王友洛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01-01 价格: 25.00 28、书名: 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ISBN: 7301028415作者: 丰子义著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5-06-30 价格: 16.8029、书名: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 ISBN:720603851作者:庞元正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定价:40 出版日期:2001-10-0130、书名: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ISBN: 7212016047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8-01-01价格: 26.0031、书名: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ISBN: 7503525967作者: 王怀超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价格: 23.0012、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 张一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B089/38:113、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 / 衣俊卿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B089/8014、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 俞吾金, 陈学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B089/70:115、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作者: 王凤才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3-07-01 B089/2916、从马克思到德里达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 龚远泰主编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17、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作者: 俞吾金,吴晓明主编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9-12-01 B1/3:1 18、“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精装)作者: 陈学明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4-11-01 B089/5519、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者: 王雨辰著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20、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作者: 曹玉文,陆杰著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2-01-0121、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陈学明著)(教育部推荐)作者: 陈学明著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06-30。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摘要]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提出来,并且对其进行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发展,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恩格斯也曾说过,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KS009);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019CXTD001)[作者简介]王建刚(1979—),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唯物史观。

引用格式:王建刚,马鹤林.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11-19.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0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11-09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Scientificinterpretationonthetheoryof“threeforms”ofsocialdevelopmentofMarx—TakenEconomicManuscriptsof1857-1858forthetextbasis关键词:人的发展;三形式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王建刚,马鹤林WANGJiangang,MAHelin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形式的著作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这一基本标准,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的“三形式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并对这三大社会形式的形成、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阐释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阐释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阐释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两方面的内涵。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根本的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需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内涵丰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终目标实现和阶级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资产阶级与阶级斗争。

一方面,它的最终目标虽然是为了实现“工人没有祖国”,从而解放无产阶级,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重要前提,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为必要手段,它的变化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以分工为中心点,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时期看作划分标准,用它的三个时期来划分世界历史的三个时期。

”因此,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思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阐释了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对经济和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2.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并认为剥削阶级必然被被剥削阶级推翻,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别、更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形态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等,而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就会引发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更高级别的生产力,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他还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是剥削阶级从劳动者那里剥夺的。

这个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劳资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哲学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剖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为追求社会的平等、自由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解释世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阐释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解释世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上。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通过阐释可以深入探索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揭示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层驱动因素。

阐释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科学的方法,提供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从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上。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为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阐释,我们可以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的平稳运行,改善社会的发展环境,从而使社会朝着更加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阐释在社会科学中还具有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的作用。

社会科学是一个广阔而多元的学科领域,阐释可以帮助学者深入理解和挖掘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阐释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观察、理解和解读社会,揭示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同时,阐释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广泛和丰富的研究视角,推动学科的交流和创新。

四、促进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也体现在促进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上。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路径。

通过阐释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的演进,总结和传承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动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

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和社会进步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五、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阐释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还体现在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上。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而阐释可以帮助学者将研究成果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地呈现出来。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被不同的学者和历史学派以不同的方式分期和划分。

不同的历史分期视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诠释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历史事件的意义。

在当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理解历史的分期和历史事件的意义。

经济分期视阈是解读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经济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和演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分期视阈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特点和意义。

政治分期视阈是理解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的演变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权力的转移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文化分期视阈也是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面貌,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意义。

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制度分期视阈也是解读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

制度是社会运行的规则和规范,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权益的基础。

不同的制度和制度变迁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历史分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把握和科学归纳。

在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是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本文将从两个层面展开讨论: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阐释的角度来看,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对当前历史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诠释。

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历史阶段划分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需要提出“新时代历史方位”来重新概括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新时代历史方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创新驱动,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

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和合作更加密切,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普及,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福祉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追求。

四是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是对当前全球化和科技创新驱动下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为其找到了一条独立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依附于发达国家和西方模式的问题。

对于全球治理而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解决全球性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准确定位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大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鼓励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和现实意义是一体两面的,理论阐释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则为我们在实践中准确定位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现实指引。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019-10-02作者简介:汪瑞(1987-),⽢肃,⼥,西北师范⼤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13级学⽣,研究⽅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摘要:发展是⼈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临的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发展的主题不同、路径各异。

从⼈类有记载的历史来看,⽆论是⾃西⽅的古希腊以来还是⾃中国的夏商周以来,包括政治家、思想家在内的诸多⾏业的⼈们,⽆不对发展问题报以极⼤的关注。

尤其是当今社会,在⼈类所处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化多元化等背景下,关于“发展”的学说更是流派纷呈。

⽽关于这些社会发展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延伸,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了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是⼀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内容⼀、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经指出:“⽣产关系总和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产的承担者对⾃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的社会。

”马克思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组成的有机整体。

在马克思看来,“⼈总是处于⼀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社会关系的⼈是不存在的。

”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问题,观点基本⼀致。

李本松在《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指出:“社会发展是⼀种社会运⾏,社会运⾏是⼀种动态平衡的过程,都是⼀个由经济、政治、⽂化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的综合性的结构体系。

”[1]社会发展是⼀个整体性的领域,社会发展的战略应是宏观的、整体性的。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不是静⽌不变的。

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是⼀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荆世群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77)1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

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总页数】12页(P5-16)
【作者】荆世群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124
【相关文献】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结构的统一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再认识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结构阐释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中国共产党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历史嬗变、实践逻辑与意义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内在要 素。” 所以需要是内在于 生产力 的, 既是生产 力发展的内 它
但唯物 史பைடு நூலகம்更 为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对于物质需要的决定性 作用,把物
质需要的内容及满足 的方式 , 都看作是 由物质生产活动创造 的, 是随着 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利益与 需要是一对紧密相连 、 互依存 、 相 相辅相 成的范畴 , 它是从 人们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 中产 生的 , 是指需要能否满足以及满足 的程 度, 或者说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利益是需要的满足和实现 。人的 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 的内在 规定性和“ 天然 必然 性 ”是人 的生命活动 ,
得到满足 。而代表新生产力的利益集团迟早会认识到 自己的利益 , 并千 方百计地 去变革落 后的生产关系, 以实现 自己的物质利益 , 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 。
有, 占有要通过一定 的生产关系 , 特别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来 决定为谁
生产, 决定人们在社会生产 中的地位 , 并决定产 品的分配 , 由生产关 是
三、 需要 和利益是维护或变革上层建筑的根源 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也是为维护一定社会的物质
利益关系服 务的。旧的上层建筑总是维护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阶级 、 集 团的利益 , 阻碍生产力 的解放 。代表新生产力 的阶级 、 集团总要突破 旧 上层建筑的阻碍 , 以实现 自己的利益, 并解放生产力 。所 以, 维护或变革 某种 上层 建筑 的根源在 于物质 利益。马克思、 恩格 斯讲 , 国家是属于统 治阶级的各个个 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 益的形式。这说 明一 定阶级的物
的存在方式; 利益则是这种内在规定性 的外化 , 是这种“ 天然必然性 ” 的
现实化, 也是这种存在方 式的确证 。 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对客观对象 的趋
向和求取状态 , 就不会有所谓的利益 。利益是需要的现实化、 对象化 , 它
产关系 , 人们 才能从事社会生产 , 只有在一定 的社 会关系 中, 人们才能 生存和生活, 而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就体现为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的矛盾 。落后的生产关系所 以
质利益是政治上层建筑 的内容和这一领域斗争的根源 。物 质利益是各
种意识形态的实际内容和物质基础 , 以, 所 有时表面上看似远离物质利 益的政治 、 思想 关系 , 其实质却是 为物质利益 关系服务 的, 质利益不 物 仅是生产 关系, 而且也 是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动 因。 由上面的论述可 以表 明,唯物史观非常重视需要和利益对社会发 展 的作用, 把他们看作人们历史活动的直接动 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 把 它们作 为生产 力和 生产关系的内在因素,从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中解 释他们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作用 。
系所决定的。所 以, 物质利益 主要是和 生产关系范畴相联系 , 他着重说
明的是主体 与主体之 间的利益关系 。物质利益关系是人与人生产关系 的体现 , 甚至可以说是生产关系 的核心问题。恩格斯说 :每一个社会 的 “ 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 出来 。” 人们在 社会生产 、经济交往 中的合作与斗争无不围绕物质利益而 展开,并 由生产关系决定人们能否获得、如何获得及获得 多少物质 利 益。恩格斯说:一个很 明显的而 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 , “ 即人们首先 必须吃、 住 、 , 是说首先 必须劳动 , 喝、 穿 就 然后才 能争取统 治, 从事 政
自身能量 , 从外界获取人的生命活 动必需的 资料 , 以维持新 陈代谢 , 这 是生产力发展 的内在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 , 人们为 了满足生存 、 发展 的
的。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存在物 ,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 。
人与其生存和发展条件之间的这种关 系,决定 了人对其生存和 发
展的条件必然具有一定的趋 向和追求,这种趋 向和追求 的状态就 是人
的需要 。需要体现 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人 的需要通常都是被意识到 了的并在主体方面表现 为欲望 、动机 、追求 等。但在 内容上是一个客观范畴 , 唯物史观将 需要与物质生产相联 系, 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 、 展和延 续的直接反映 , 发 是人 生命活动 的基础
在动 因, 又为生产力所 决定。离开人 的需要 , 的生产活动就 失去了存 人 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而,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人类 历史的发
展。
二、 需要和利益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 体现人 的有 目的有意识地 认识和改造 客观对象 的活 动,是人的社 会实践活动 , 即劳动创造活动 , 人改造客观对象 的能力 , 亦 而 则是社会 生产力。人的劳动创造活动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 只有结成一定的生
为 了科学地、 完整地 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深入考察 需要和利益的 内涵、 实质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 的巨大作用 , 是非常 必要
任何事物的产生 、 存在和发展, 都有其 自身内在的原因和根据 。人
作为有 生命 的存在物 , 必须 同外界进 行物质 、 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 , 消耗
需要而进行生产。在生产中, 需要获得满足, 同时又产生出新的需要, 推
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指出, 生产和 消费“ 表现 为一个过程 的两个要素 , 在这个过程 中, 生产是实 际的起 点,
因而也 是居于支配地位 的要素 。消 费, 作为需要 , 本身就是生产活动 的
阻碍 生产 力的发展 , 在于它作为一种利益关系 , 就 总是维护那些落后生 产关 系中既得利 益集 团,使那些代表新生产力的利益集团 的需要不能
使需要主体的倾 向性在对需要对象的占有、 同化过程 中展现 出来 , 使其
从一种倾 向性的存在转变为现实性的存 在。唯物 史观认 为物质利益 是 决定其他利益 的基础 。但是 ,仅仅生产 力不能决定物质利 益的实际 占
・ 科学决策研究
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层阐释
山东济南中共 山东省委党校 章猷才
摘 要: 本文透过生产 力与生产关 系、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通过对需要 和利益概念的论述, 揭示社会发展的深 层矛盾, 从而在需要和利益的驱动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 进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 关键词 : 需要 利益 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