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清末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促进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陶冶新
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即将告别数千年黑暗封建社会而进入一个黎明前的拂晓时段。

由于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革新,使得中国社会处于几千年未有变局之中。

景德镇就是在此大格局背景下,千年传统制瓷业发生了重大革新变化。

其时景德镇瓷业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风气开通的历史转型时期,处于嬗变时的特殊结晶。

一、从事瓷业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代表人物简介
这一时期许多资产阶级民主精英人士在景德镇从事瓷业改良,其中有以下主要人物在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末中国历史的拂晓时分,一位维新志士从京城南下来到景德镇主持瓷业发展大计,从此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景德镇致力于瓷业改良与瓷都的振兴。

他就是康达(1877—1946)。

康达字特立,是与浮梁县接壤的安徽省祁门县里屋人。

自幼聪慧的康达十二岁便童科高中。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安徽大书院深造,在接受了龚自珍的“通经致用”与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世界观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入北京通艺学堂,第三年中拔贡第一名。

因潜心新学得到正在筹谋改良的光绪帝赏识,破格被任命为内阁中书,成为推行新政一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其金兰盟兄许世英襄助下,东渡日本学习陶瓷工业。

第二年他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后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

他在宣统元年(1909年)来到景德镇做了—系列振兴景德镇瓷业的大事。

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

鉴于光绪二十九年前后上海、天津、汉口已成立商务总会,宣统元年(1909年)康达向清廷上奏折说:“景德镇为中国古四镇之一,产瓷之富,甲于全球……远近商贾,捆载争道,遂为赣、皖接境各州县商务扼要之区,亟应设立商务总会”。

清廷农工商部于是核准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康达被公推为总理(会长)。

康达在商务总会极力推行民主制度,规定会员、议董、协理和总理均用机密投筒法选举产生。

特别规定总协理举定后,均禀请清廷农工商部加扎委用,以一年为期满,届期或另举或连任,均以投筒得票为限,惟续任只一年之限,不得再续。

对总理权力也作了限制:“关涉商务重要事件,虽经会众公议具禀,非奉农工商部允准,不得擅行”。

这些民主措施,对延续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景德镇来说,是一个很大进步。

创办江西瓷业公司。

宣统二年(1910年),康达与张謇、瑞徵联合发起从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筹措资金4 0万元银元,官商合办江西瓷业公司,公司设在御窑厂内,康达被公推为总理。

公司招募流散艺人,沿用传统技艺制造高级细瓷。

白宋至清,景德镇由于为皇宫制作御瓷造就了—代又一代优秀工匠,但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陋习。

为了打破这种封建保守陋习,加上制造大宗日用瓷必须实行
机械化,就选择远离景德镇的鄱阳县高门设立分厂。

历史资料记载:康特璋在主持江西瓷业公司时,意识到“景德镇之制瓷者,已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陶汰,而无所噉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

”故此将瓷业公司设本厂、分厂两处。

本厂设在景德镇,分厂设在波阳城内高门。

高门分厂是明宣德年间设立检封御瓷的官署,称鄱阳御器厂。

在此创办的分厂名饶州瓷厂,试行机械制坯、煤窑烧瓷,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瓷厂。

以此实行对景德镇瓷业的改良。

从一九零四年到一九一零年(光绪三十年到宣统二年)间,中国先后建立了七个近代式瓷厂,江西瓷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由于资金无法继续筹措,饶州瓷厂遂于年后停办,景德镇本厂仍然兴旺发达,所产瓷器几与前清御窑媲美。

民国4年(19l5年)公司瓷器在巴拿马赛会获得奖牌,声誉再次鹊起,许多外商纷至沓来,盛况空前。

创办中国陶业学堂。

康达等人在创办饶州分厂同时,又在饶州瓷厂厂内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所陶瓷职业学校一一中国陶业学堂。

其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

生源来自筹措资金的五个省,聘徐风钧为堂长。

目的在于培训从事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瓷的技术工人,以便利用机械制造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建造煤窑取代柴窑,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

在九江、汉口、上海设立景德镇瓷器经销店。

景德镇当时在瓷器交易方面形成许多陋规,外商来镇必须在瓷器行落脚,又必须把庄者挑运,茭草者茭草,箩行下驳装船,这中间就经过许多盘剥。

瓷业公司实行自产自销,减少了层次,降低了成本。

这三个经销店供不应求时,公司又在景德镇各厂收购出售,扩大了销售量。

在景德镇建造柴窑两座。

其时景德镇御窑厂有一段时间无窑,坯胎
均在民窑烧制,叫做“官搭民烧”。

民间柴窑有许多陋规,其中最严重的叫“窑禁”,即规定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柴窑不得开烧。

每逢窑禁期间,广大做坯户、柴农、工人都“望窑兴叹”。

瓷业公司为了打破封建陋规约束,在毕家弄恢复柴窑两座。

除了烧制本公司瓷器,空出的窑位让民间搭烧,形成了“民搭官烧”。

这两座窑既不加入陶庆窑行会,也不遵守陶庆窑的“规矩”,你要禁窑,我照烧不误,而且是四日一窑(次),陶庆窑的大小头目,也奈他不何。

这就打破了封建保守势力把持窑业的格局。

辛亥革命兴起,康达义无反顾地参加反抗清王朝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运动。

此时他将江西瓷业公司事务交与下属办理,立即参与林森、吴铁成领导的光复九江战役,旋而又被委派为饶州知府兼节制赣东北各属巡防事宜。

民国元年(19l2年),康达作为南方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

第二年在黄兴幕下任职,参与讨伐袁世凯的斗争。

由于战事紧张而多日不眠,原有青光眼疾复发,经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

康达从革命前线退下来,回到了景德镇。

但他的老上级、老朋友都没有忘记这位“三朝元老”。

民国5年(1916年)许世英任交通总长时,委任他为交通顾问。

民国8年(19l9年)甘肃省长张广建委任他为甘肃省政治咨议。

同年9月又被委任为国务院咨议。

12月安徽省长又委任他为安徽省长名誉顾问。

对于这些闲职很少或者没有到职任事。

康达双目失明后,继续留在景德镇办了三件大事:
1、鼎力协助建立乙种工业学校。

民国4年,在鄱阳的中国陶业学堂改先设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后又改为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张浩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

为了学生有实习场所,到景德镇请求康达支持,在景德镇增办分校。

康达即腾出空房作校址,划出地盘兴建煤窑。

第二年,分校命名为乙种工业学校。

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陶瓷人才。

2、制止了祁门瓷土东运。

民国4年(1915年),与景德镇接壤的祁门瓷土也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赛并获奖,那洁白犹如糯米粉的优质瓷土,引起了日本、英国制瓷商人的垂涎。

民国9年(1920年),他们通过上海经纪人到祁门收购,以40石大米l万斤瓷土的价格先购得40万斤,经小路运往上海。

康达闻讯连夜赶到歙县,以国务院咨议身份制止了祁门瓷土东运。

许世英任安徽省长后,康达又请他给予关照此事。

祁门瓷土从那时起源源不断地运往景德镇,保证了景德镇优质瓷土所需。

祁门瓷土是景德镇制作大件瓷器必需的原料。

3、在珠山御窑厂北面建造恢弘壮观的龙珠阁。

龙珠阁成为御窑厂代表性建筑物,后转化成景德镇标志性建筑,成为景德镇象征。

现在日本产瓷区濑户市也有仿制的“龙珠阁”屹立于“珠山”之巅,表达了濑户人对景德镇龙珠阁崇敬之情。

康达晚年因为身体原因,成为虔诚佛教徒。

江西瓷业公司由他的次子康定东经营。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回忆道:康达与珠山八友之首领王琦交好,谓康达对民国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为康达曾经作为清廷的内阁中书、光绪帝的御前行走,其对清宫巨量的艺术藏品和北京藏家的丰富藏品了如指掌。

这就为康达以后来景德镇运用与借鉴这些藏品发展与创制出民国新时代优秀陶瓷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条件。

康达在清末与民国早期在景德镇瓷业界地位类似督陶官。

民国35年(1946年)二月,康达70寿辰时为自己总结一生而撰写了一副对联:“革命精神,维新头脑;英雄肝胆,菩萨心肠”。

同年六月于景德镇病逝。

这幅对联真实反映了康达一生无限的悲悯情怀与无畏的革命精神。

综观康达一生,既是清末百日维新的重要人士,又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重要人物,还是致力于景德镇瓷业改良的先行者。

他创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历经清末、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是景德镇现代瓷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他创办的景德镇商会也历经这三个时期。

特别重要的是康达创办的江西瓷业公司与景德镇商会,在反抗清王朝的斗争中以及对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都曾给予最大的经济援助。

如今我们全面分析史料,可以还康达一个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功勋卓著的重要人物,是维新运动的重要人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陶瓷实业家、陶瓷教育家。

杜重远(1897—1943),辽宁开原人。

杜重远14岁入读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校附中,在中学时曾经参加反对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斗争。

21岁时担任小学教员。

1917年,他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窑业。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推为代表,回国参加反对日本侵占旅顺和大连的活动。

杜重远归国后,在奉天(今沈阳市)集资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成为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陶瓷公司之一。

1929年,他转任奉天工商会会长,兼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

他曾帮张学良组织东北国民外交协会。

1930年参加上海全国国货展览会,提倡并发展“国货工业,作经济上的实际抗日”。

邹韬奋称杜重远是一个“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人。

根据史料披露,杜重远力主抗日救国,是“西安事变”的谋划者之一。

1934年,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聘请杜重远来赣振兴江西瓷业。

其时赣府官员认为景德镇瓷业已经沉沦,主张瓷业中心西移至通江达海
的九江。

杜重远以为:景德镇乃我国第一产瓷名区,亦世界瓷业之发源地,其景况之隆替,非特关乎民生之枯荣,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国人对此当甚关心。

他力主:一、在九江设立一个新式瓷厂,专事仿造舶来品以资抵制洋瓷;二、在景德镇设立江西省陶业管理局领导瓷业改良,籍恢昔日的繁荣。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杜重远的《景德镇瓷业调查记》及其治理与发展景德镇瓷业的言论,仍觉得有巨大现实意义。

杜重远学有专攻,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文化人、实业家。

他深知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景德镇制瓷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同时他更明白景德镇瓷器在中国与世界上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中国陶瓷衰落时期,陶瓷职业技术教育引起了业界的普遍重视。

杜重远在担任江西陶业管理局长期间,主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

该养成所分设陶瓷总论、陶瓷分论、筑窑、图画、绘色、工场调查等陶瓷专业课程,还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公司法、法制等社会科学,开办了日、英、俄文选修课。

学员分别是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地相当于高中毕业的青年。

当时日寇正向华北伸张势力,全国抗战气氛日益高涨。

学生们坚持课间学习外,举办工人讲习所,创办民众月刊,还走向工厂、街头对工人与市民进行技术教育、阶级教育和抗战爱国教育,积极参与陶业管理局领导的反封建陋规斗争,推动了制瓷技术和规章制度的部分改革和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1936年冬,养成所结业学员大都分配在陶业管理局直属的九江光大瓷厂。

杜重远的办学特色给中国陶瓷教育留下了宝贵经验。

杜重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

在中国那个特殊年代,他的
爱国理想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

但是他对景德镇瓷业的高度认识与所作的努力是值得今人效仿的。

在景德镇长期致力于瓷业改良的,还有与康达合作创办江西瓷业公司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张浩。

张浩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在清末时曾任安徽巡抚。

张浩在幼年就饱读经书,初试及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清廷第一批保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窑业,学成回国后与康达合作创办江西瓷业公司。

一九一二年民国建立后,中国陶业学堂被江西省政府接办,从此陶业学堂与瓷业公司分离,改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1915年又更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由张浩担任校长。

1925年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务局时任局长。

1934年江西省在景德镇设立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任工务科长,1935年任局长。

1944年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

张浩在主持陶业学校时,精心规划建设校舍和配臵各种试验场所。

他注重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和陶瓷技艺课程的教学,多方聘请学识丰富、技艺精良及资历较深的教员、技师、工程师前来任教。

例如邀请留日学生邹如圭教授窑业,聘请日本技师指导辘轳实习。

他亲自讲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技术人员。

该校是当时全国唯一陶瓷专门学府,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学生毕业后担负全国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

陶业学校后来再度易名为甲种工业学校后,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在康达支持下在景德镇设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

张浩在原御窑厂西南侧设计建造一座倒焰式八门长方形煤窑,为景德镇千年以来用柴烧瓷改为用煤烧瓷的第一回。

民国18年(1929年)张浩任江西陶务局长时,又在莲花塘北侧建起了第三座煤窑。

当时窑型问题与煤质问题,尤其是瓷坯的原料配方适应
等问题未得到解决,以致煤窑试烧不尽如人意。

民国1 9年(1930年),张浩受命去日本考察窑业发展情况,在日本订购了新式制瓷机械并邀请日本烧煤窑技士来景德镇指导。

之后在陶务局原址开办陶业试验所,负责指导陶瓷工业的科学研究,对景德镇瓷业改良起到先进作用。

直到陶业试验所与设在南昌的工业试验所合并后,张浩又复到陶业学校任校长。

民国23年(1934年),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局址迁到莲花塘畔,并在那里开办陶业人员养成所。

张浩受杜重远之聘,在该局任工务科科长兼陶业人员养成所教师。

杜重远走后,张浩接任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陶业管理局以及原试验所设备都迁往了萍乡上埠。

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后,应汪璠校长之聘,年逾七旬的张浩还一度到该校任教。

张浩办学、办试验厂、办试验所,改烧煤窑、采用脚踏辘轳陶车、手动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印花、刷花等新工艺,为1949年解放后的景德镇瓷业生产由手工方式向机械化生产,由柴窑烧瓷完全转向煤窑烧瓷确定了方向。

张浩毕生从事陶瓷工艺研究,培养瓷业科技人才,奠定了现代中国陶瓷工业基础,为民国陶瓷科技革新的开拓者和近代兴办陶瓷教育的先驱。

汤有光,字成卿(1877-1970年) ,民国时景德镇教育家。

原籍安徽省太平县。

祖父于1853年来景德镇受雇于粉定坯房做工。

到其父汤祥本时在程家上巷购臵坯房,自行造坯,所制瓷器精细,广东帮瓷商争相订购,在当时瓷业界声誉甚高。

汤有光1903年考取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习美术、音乐。

毕业后
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1916年任江西省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分校校长兼总校教务长。

以后对浮梁县立陶职与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创办,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汤有光对颜色釉瓷、仿古瓷深有研究,对日用瓷新式样亦感兴趣。

当时许多人向其请教器型式样等问题。

1940年发起成立了震旦公司,经营地方缺少物资。

由于当时陶瓷原材料仍为水碓粉碎工艺,杂质甚多。

为了提高原料质量,降低成本,曾拟筹办发电来精制瓷土,后因筹股困难未能如愿。

他在陶瓷教育界有较高声誉。

他是国民党行宪后的国大代表,1949后去了台湾,1970年病逝于台北。

汪璠(1905-1990年)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字筱禅,江西省乐平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

先祖为宋崇宁四年(1105年)乐平知县汪路。

祖父汪缙曾任天津知县。

父亲汪汝梅,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西省第一届省议会秘书长,赣省法官养成所教务长,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等。

汪璠青少年时就读九江同文书院和上海麦伦书院两所教会学校。

1925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

1930年汪璠学成回国,在鄱阳县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

1934年调南京政府实业部中央工业实验所任技师。

1938年任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工务科科长。

随即奉命到江西萍乡创办萍乡瓷厂。

1944年11月被任命为陶业学校校长后辗转来到景德镇,经多方努力陶校于1945年8月在景德镇莲花塘正式开学。

就和历代君王都不会遗忘景德镇这个能代表中国的城镇一样,蒋介石也不例外。

1946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避暑时,欲赶制一批高档礼品瓷送给友邦首脑。

蒋提出召见一位景德镇陶瓷专家,经江西省政府主席王
陵基推荐,蒋介石在庐山美庐接见并宴请了汪璠,询问了景德镇瓷业和陶业学校情况。

蒋介石面见汪藩时说:“景德镇的瓷器质地好,彩绘好,颜色釉都很有特色,过
去皇帝烧制的御瓷现
在都是作为珍宝在世
界各国博物院收藏,为
中国人争取了荣誉。


这次会见,蒋介石决定
由陶校负责设计制造
礼品瓷及向英国公主
伊丽莎白结婚献礼瓷。

此次会见情况,国民党中央社牯岭二十四日电是如此报道的:景德镇之旧御窑,将改为国营瓷窑,此乃蒋主席接见陶业学校校长汪璠时所作指示。

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状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馈赠盟邦,以志庆典。

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求高雅。

蒋主席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

汪璠回到景德镇后,立即组织陶校艺术教师及有经验的艺人进行礼品瓷承制。

蒋介石夫妇对这批瓷器非常满意,认为比预想的要好。

汪璠当时对人说:这批瓷器水平超过历代官窑。

陶校因此名声大振。

汪璠抓住这个机遇申请陶校升格,以利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1947年年底,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正式批准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立案:“准办专科,仍附陶职”。

从此中国有了第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汪璠功不可没。

汪仍为校长并兼任教授。

三年后的1949年中共开国大典之前,以陶校教师为主的景德镇瓷艺家又向中央
政府敬献了开国纪念瓷。

从这批瓷器的图片来看与为国府制作的抗战胜利纪念瓷几无二致,我们可从两次制作铁骨泥金沙釉腹桶瓶开光山水图得出这个结论,显示这二批纪念瓷是同一班人制作。

1954年汪璠调往湘潭电校,从此结束了在江西陶瓷界几近25年的工作。

在湘潭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电瓷制造专业,为全国各大电瓷厂培养了技术人才。

1958年调郑州筹办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磨料磨具专业。

1958年以技术总负责人身份创办郑州瓷厂。

使郑州瓷厂逐步发展为拥有2000多职工、年产3000多万件的瓷厂,全国首创的釉口钟型杯连续畅销澳大利亚10年。

汪璠治学严谨,培养人才之际,又勤于著述。

早在1936年就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主任近藤清治博士的《陶瓷工业》一书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国第一部陶瓷译著。

此后又撰写了《陶瓷釉彩》、《陶瓷分论》等专著,主审了《陶瓷工艺学》教科书。

生前曾任河南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轻工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邹如圭(1879-1962年) ,江西宜丰人,民国时景德镇教育家。

1907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

1913年学成回国任教于江西饶州甲等工业学校。

他为示范教学之用,曾设计一座8立方米燃烧室的倒焰式方型煤窑。

1932-1933年在江西陶业试验所期间,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练习生,研究机械制造陶瓷技术。

同时设计建造了方型、圆型倒焰煤窑,试验以煤代柴烧瓷,为我国陶瓷窑炉改革建树颇丰。

这为1949年中共建国后以煤代柴烧炼瓷器的进行,积累了宝贵技术经验。

1937年后在任萍乡瓷厂电瓷部主任时,研究和指导电瓷生产,为国内电瓷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6年后回省立陶业专科学校任教。

1954年主持筹建中的建
国瓷厂技术工作。

1957年调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撰写了《陶瓷产品年代发展简史》、《周代陶业制度》、《春秋时代窑业》、《战国时代陶瓷技术》著作,并翻译了《中国工艺沿革》。

戴亮侪(1899-1967年),江西金溪人。

15岁时投考抚州中学,18岁毕业后回县城办国民小学。

1928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

1936年大学毕业后,谢绝广东中山大学副教授聘请,回江西任教于省立九江高级陶瓷职业学校。

在担任实习主任外,还亲自编写讲义。

抗战期间曾到四川接办沪县瓷厂,经过两个月努力生产走上正轨,产量增加,赢利100多万元。

1945年回江西接管光大瓷厂,由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突然飞往东北接管被日本人原来占领的主要企业去了,对光大瓷厂的复厂计划没有具体安排。

戴亮侪趁各大企业纷纷复厂之际积极为陶业学校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1946年辞去光大瓷业公司空头厂长后,重返陶业学校任大专班教授兼教务主任,还兼授专科班的理化课程。

1936-1953年间,他先后编撰了《初级陶瓷学》、《高级陶瓷学》、《燃料学》、《矿地学》、《陶瓷原料》、《陶瓷制造法》、《陶瓷试验》、《筑窑学》、《高等物理实验法及实验仪器》(解放前由国民政府国立编译馆审定出版)、《电子论》、《特种窑业制品》(1951年由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等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总计110余万字。

1954年负责筹建景德镇瓷厂并任总工程师,历时10年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年产量占景德镇全市总产量三分之一的大型瓷厂。

据当时《景德镇日报》报导,景德镇瓷厂不但在全国,而且在亚洲都属于第一流的大型瓷厂,使古老的瓷都景德镇跨入了现代化瓷都行列。

戴亮侪为中国瓷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陶瓷专业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