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小说

合集下载

第二章小说+第一节农村短小说

第二章小说+第一节农村短小说

著名电影剧本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咱们的退伍兵》、《泪痕》
(一)小说内容
1、情节 ——彭杰对第一个上级的了解认识过程 彭杰对第一个上级的了解认识过程。 “我”——彭杰对第一个上级的了解认识过程。 2、主题 3、对主人公老田形象的成功刻画 40出头 农建局副局长,负责全县水利工作, 出头, 40出头,农建局副局长,负责全县水利工作,兼任县 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 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近似疲沓 反应迟钝,行动迟缓, 反应敏捷,指挥果断, 反应敏捷,指挥果断,判若两人 土水利专家” “土水利专家” 三岔河决堤
2、视角独特,结构严谨 、视角独特, 一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路遇、引见、防洪、指挥抗洪、 路遇、引见、防洪、指挥抗洪、抢险 二是有利于由浅入深地展示人物性格 3、语言凝练,通俗生动 、语言凝练, 如老田被撞倒后说的话, 如老田被撞倒后说的话,表现了他不喜欢在小事 上计较的疲性子 老姜头夸奖老田: 真是个干家,比他爹还强! 老姜头夸奖老田:“真是个干家,比他爹还强!” 说时迟那时快” 无巧不成书” “说时迟那时快”,“无巧不成书”,“救了我 的驾” 的驾”
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短篇小说方面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46年与西戎合作) 长篇纪传体小说短篇小说:
《结婚》(曾入选中学课本) 《一架弹花机》 《三年早知道》 《我的第一个上级》(发表于《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年第6 (发表于《人民文学》1959年第 新时期的《结婚现场会》
平民姿态 公仆意识 实干家的工作作风与态度 身先士卒、 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 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上,他和1960年代的焦裕 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上,他和 年代的焦裕 年代的孔繁森, 禄,1980年代的孔繁森,1990年代的吴天祥等一 年代的孔繁森 年代的吴天祥等一 脉相通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普通人命运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普通人命运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普通人命运1. 引言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作者路遥通过描写主人公孙少平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在改革开放时期背景下普通农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中国农村改革带来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农村改革开放背景
2.1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2.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3 农民转型与就业问题
3.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分析
3.1 孙少平与他的家庭
•孙少平从农村到城市就业历程
•家庭关系与亲情纠葛
3.2 古玉堂、刘新禄等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中具有代表性角色
•对比角色命运差异
4. 普通人在农村改革背景下的命运
4.1 就业与发展机会
•农民工群体形成与大规模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4.2 教育与知识分配不均
•农村教育资源状况
•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局限性
4.3 社会地位与资源获取难题
•城乡差距及社会流动性
•资源分配不均对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影响
5. 对普通人命运改善的思考
5.1 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
5.2 农民权益保护与改善
5.3 教育公平与人力资本培养
结论
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背景下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

然而,通过对农村改革问题和主要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他们命运改善的思考来探讨如何促进普通农民更好地适应并从中受益。

注: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自行撰写,仅供参考。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看农村纪实小说《买妻》有感

看农村纪实小说《买妻》有感

书以买卖婚姻和家庭暴力为主题,通过对杏花、可可、水灵等被买卖婚姻坑害的农村妇女对村霸及黑恶势力的反抗,揭示了大陆农村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民主、自由、幸福与贪腐、黑恶、封建流毒的尖锐对立。

本书的主要情节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改编,作者以写实的态度对近年来大陆农村中存在的一些客观现象进行了描述,是一部近乎白描的农村题材小说。

由於本书以买卖婚姻和家庭暴力为主题,难免涉及性及暴力,不喜者慎入。

本书在搜狐原创点击达到九千万,被多家网站转载,网络点击数亿,为大陆言情类热书。

故事背景本书故事的发生地点为中西部贫困农村,时间为九十年代末到二千年代初,这期间正是我国农村地区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人物介绍杏花:勤劳、善良、美丽的山里妹子杏花,因为贫困被卖给傻大江为妻。

大江的智力相当于八九岁的孩子,和杏花在一起除了发泄最原始的本能外再不能带给她一丝温暖,而婆婆春梅对大江十分溺爱、对杏花很苛刻,在遭受到近乎禽兽般的夫妻生活的摧残后杏花决心反抗出走:柱子是她的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杏花计划攒些钱和他私奔。

为此她挖野菜、打短工、做针绣……拼命的攒钱,这时公公大海在外打工时受了重伤,急需钱手术治疗,善良的杏花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私奔计划被耽搁了下来,而柱子也因意外变故死亡,杏花在沉重的打击下一时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在大江的弟弟小江的关心下,杏花逐渐从阴影中走出,并和小江发生了感情,怀上了他的孩子,但两人面前似乎没有可行的通路!在重重压力下小江终于退缩了:悄悄的离开杏花,远赴南方打工。

杏花在伤心之余还抱著一丝希望:盼望小江能回来,能够回心转意接她们母子一起去南方打工。

在这期间大江的妹妹桃子被村霸强奸并诬陷入狱,婆婆因痛骂村霸也被打成重伤,全家陷入了绝境。

这时怀了五个月身孕的杏花挺身而出,带著桃子的两个孩子到县里、市里告状,终于为桃子洗脱了冤屈。

但她为家里所做的这一切并不能挽救和小江的爱情,等待她的是更加煎心的痛苦……可可:美少女可可为了给父亲治病,五万元卖给心理变态的残疾人大军为妻,在饱受摧残后,可可终于和自己的初恋情人逃离苦海,但老天并不同情弱者,可可被捉回、并被打掉了肚里的孩子,禁锢了起来,在痛苦的折磨中可可还念念不忘搭救她的恋人,残酷的命运最终使可可选择了……水灵:水灵是无父无母的流浪女,被村坯老四领养后又奸污,为了遮掩水灵怀孕的丑事,老四花了五千块钱给水灵买了个上门女婿──山里汉子根生,从而组成了一个尴尬的家庭,更难堪的是:老四为了巴结村霸民生,默许他侮辱并强奸了水灵……水灵成了村子里最让人瞧不起,最受人谴责的骚狐狸!水灵为了能有一个家、为了能过上一份安定的生活,只有咬著牙默默地忍受著熬煎……民生甚至赶走了水灵的丈夫、霸占了她……在小寨子村水灵是孤立无助的,她无力反抗,只有流泪。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Page 25
会议场景不仅承担着情节进展的组织功能,而且担负起主导性的话语 功能,给方针政策的声音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此来提挈和统摄整个作 品。 农民语言的大量运用不仅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而且营造出传统乡土的
“现实情景”。
体制性语言最恰当的言说者自然就是“干部”,言说体制性语言最适 当的场合自然就是会议。
Page
3
运农 动村 合 作 化
Page
4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绍
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圣手。
主要作品: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工业建设为 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农 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 乡巨变》,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 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等。
31
Page
32
Page
33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Page 18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Page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七章 农村题深厚传统

鲁迅式的启蒙与忧患:《闰土》《祝福》《阿Q正传》

沈从文式的诗意想象:《贵生》《丈夫》《边城》
2、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 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 等。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 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3、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
、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山药蛋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农村题材小说集,旨在揭示农村社会的黑暗与落后,呼吁农民觉醒与反抗。

全书分为十二个独立篇章,每一个篇章都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每个篇章的概括与简要分析。

第一章《故乡》本篇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通过对于乡土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贫困、艰辛和人们的无知。

作者表达出对故乡的懷念,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社會對于農民的遭遇等。

第二章《春》作者以自己生长的村庄为原型,描绘了农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着重刻画了农民在朝夕相处中,尽管生活困苦,却仍然保持着朴实善良的品性。

同时呼吁农民要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现状。

第三章《刨花油》着重描绘了农村中贫苦家庭的辛酸与无奈。

小说通过对一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展现出人们的贫困和困境,以此探讨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差异。

第四章《风波》本章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为线索,通过冲突和阶级斗争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不公。

第五章《假⾃⾃以為》通过一个善良农民的命运,作者呼吁人们要正视农民的困境,反思社会现实。

第六章《荥阳的冬天》本篇通过对于一个农村的春节庆祝描写,展示了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向往。

同时也透露了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

第七章《无名花儿》以一个农民的女儿的一生为主线,揭示了农村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对于妇女的不公待遇。

第八章《典型的土改》以土地改革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乡村的各种力量和矛盾。

揭示了土地改革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解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第九章《庙》本篇通过庙宇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宗教迷信和人们盲从的倾向。

第十章《之一炉火》通过一个乡村工人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工人的辛酸和压迫。

第十⾃章《悲剧的卡车》述说了农村人民在动乱时期的不幸遭遇,将人们的苦难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十⾃章《田舍四月》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鲁迅以温和的笔触表现了乡农的淳朴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鲁迅的《乡土中国》通过描绘农村社会百姓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大小问题,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公,呼唤着人们的觉醒与对抗。

好看的种田小说

好看的种田小说

好看的种田小说种田小说是一种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常以种地、养殖等农田经营为主题,描写主人公在艰苦的农田劳作中,通过智慧和勤劳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种小说往往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温馨,故事情节紧凑、情节生动有趣,因此备受读者喜爱。

近年来,种田小说在网络文学平台上持续火爆,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爱上了这一题材。

以下是一些好看的种田小说,希望能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推荐。

1.《田园时光》《田园时光》是一部作者笔下的经典种田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杨希是一个城市里的白领女性,意外遭遇了离婚,为了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她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村生活。

通过勤劳兢兢业业的努力,杨希在农田里建立起了一片绚丽的田园。

小说情节曲折有趣,描写了杨希的坚韧和智慧,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辛劳。

2.《我在农村有个酒馆》《我在农村有个酒馆》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种田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小说主人公杨明是一个失业大学毕业生,在失去工作和女友的打击下,他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村开一家酒馆。

杨明在经营酒馆的过程中,以智慧和勤劳战胜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有趣,同时也描绘了现代农村的变革和农田经营的挑战,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变化和希望。

3.《农门医女》《农门医女》是一部结合种田和医疗题材的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晏沈,她是一个先天练成的医术高手,但在命运的安排下,她不得不嫁给一个农村家庭。

在面对农田经营和村里的各种医疗问题时,晏沈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并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难题。

这部小说融合了种田和医疗两个题材,加上主人公的魅力和聪明才智,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4.《田园暖婚:BOSS,带着宝宝上乡下》《田园暖婚:BOSS,带着宝宝上乡下》是一部带有爱情元素的种田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萧九儿是一个都市职场女性,她偶然间与一位企业家结婚,并带着婆婆的宠心宝宝回到农村生活。

萧九儿在农田里勤劳地工作,同时也与丈夫之间产生了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32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Page
33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 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赵树理) 故事体小说和口语化叙述。
Page
25
乡土习俗、方言乡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在他的短篇创作中,乡风民俗更是为作品提供了基本场景、 故事发端或者矛盾聚焦。 如《禾场上》、《桐花没有开》、《腊妹子》、《下放的 一夜》、《胡桂花》、《张润生夫妇》、《山那面人家》 等。
“每逢这样的时候,人们围坐在倒满茶籽的楠盘的旁边, 在梦幻般的朦胧的摇晃的煤油灯亮的光圈里,古代和现代 的智慧、幻想、悲怆和欢喜,由老人的口,一辈一辈传下 来,一直到将来,一直到永远。” (《翻古》)
Page
17
Page
18
“干部”和“游子”的双重视野:周立波《山乡巨 变》及其短篇小说
周立波的独特性
首先,周立波的小说创作生涯时间长,跨度大。 第一篇短篇小说《牛》 (1941年)——收笔之作《湘江一夜》 (1978年) 其次,他经历了从农村(湖南益阳)到城市(上海),再到农村(延安、东 北),再到城市(北京),最后又回到农村(湖南益阳)的一个漫长过程。 他既是左联作家,又是延安作家;既是最早写农村土改的作家之一(《暴风 骤雨》),又是新中国最早写大工业建设的作家之一(《铁水奔流》),最 后以写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再次,他除了小说创作,还是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二章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是“十七年”小说成就最大的两个题材之 一。(另外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部分我们介绍两个作家,长篇小说主要介绍赵 树理和柳青。
第一节、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的意义不局限在“十七年”,他的农民立场、 民间立场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赵树理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为政治服务,其小说的 主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斗争,被称为问题小说。有人认 为这种认识生活的方式限制了其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 如何评价赵树理小说这种反映生活的方式? 2、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就 是旧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应当如何评价赵树理 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选择。
有两解。1、一个人拥有财富,就意味着不道德, 所谓:“为富不仁”。财富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掠夺, 意味着不公正。旧的阶级分析学说,根据的就是这个理 论。 2、一个人拥有财富,意味着他的工作更有效率; 财富实际上是对一个人贡献的回报,财富越多说明他对 社会的贡献越大。而贫穷正说明对社会没有或很少做出 贡献。
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
思考题:
1、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柳青的《创业史》与赵 树理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2、《创业史》的主旨是歌颂、赞美合作化,当合 作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历史否定了以后,《创 业史》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是否受到影响?受到什么样 的影响?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一直都备受关注,它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乡村题材通常以农民和农村为主题,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将从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品、创作背景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

一、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小说有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等都是不朽的作品,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辛酸和坚韧。

此外,丁玲的《家》、余华的《活着》等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主题内涵,深入描绘了农村人民的命运与情感。

二、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中国的农村题材小说源远流长,它们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村题材小说通常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困局。

近年来,由于中国农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本土文化逐渐被冲淡,乡村题材小说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城乡差距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乡村题材小说的影响乡村题材小说在现当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们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乡村题材小说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唤起了社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农村发展的反思和探讨。

第三,乡村题材小说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增进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乡村题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题材小说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它们以其独特的角度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影响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乡村题材小说的辛酸与坚韧,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受,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三里湾》:我国第一 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特点 (P117):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山药蛋派(P118):
主要指赵树理及其创作风格影响下的马烽、西戎、孙 谦、束为、胡正等一批作家。他们的小说多取材于山 西农村生活,注重民风民俗的描写;强调文学的社会 功能,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面貌 出发反映现实;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形式 为美学目标;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众化、 通俗化。由此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即“山药 蛋派”。
《铁木前传》
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最具艺术风采的作品
1、通过铁匠傅老刚与木匠黎老东的一段情感 变化历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 各阶层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复杂的人 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当时历史的身 影。
2、一部诗化的小说。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 融入描写之中,呈现了一副副充满乡土气息的 农村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注重将 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特别是九 儿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精彩。
孙犁
孙犁
孙犁(1913—200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高 中毕业。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 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发赞誉。 1949年随军到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50年代初期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8年出版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 主席。1977年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文革”后出 版有《芸斋小说》、《秀露集》、《尺泽集》、《老 荒集》、《陋巷集》等散文集。早期作品明净质朴, 勾勒乡土民风,继承了现代乡土小说抒情的一脉。晚 年作品由清新而入平淡,在简洁中蕴藉丰富。

2.农村、工业题材小说和“干预生活”的小说-2

2.农村、工业题材小说和“干预生活”的小说-2

《李双双小传》书影与电影剧照 李双双小传》
王汶石《风雪之夜》(严克勤),《 王汶石《风雪之夜》(严克勤),《新 结识的伙伴》 结识的伙伴》(张腊月,吴淑兰)
1972年在延安
少 年 王 汶 石
1982年与陈忠实在延安 1982年与陈忠实在延安
李准,王汶石,柳青,杜鹏程
4.柳青《创业史》 4.柳青 创业史》 柳青《
周家:手工业工人 周家: 陈家: 陈家:买办资产阶级 何家: 何家:官僚地主 周炳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一方面有手 工业工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因此生活上 和各行各业的工人接近,但是他又有知识 分子的气味,例如要求个性解放,想通过 读书向上爬等.周炳就是那样具有两种内 在因素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着的人物. ——欧阳山《 ——欧阳山《谈〈三家巷〉》 三家巷〉》
马烽
(2)西戎:短篇集《姑娘的秘密》,《丰产 )西戎:短篇集《姑娘的秘密》 记》短篇 《赖大嫂》:赖大嫂:自私,爱撒泼,损公 赖大嫂》 肥私
西戎
3.李凖,王汶石小说 3.李凖, 李凖
李凖《不能走那条路》(宋东山),《 李凖《不能走那条路》(宋东山),《李双 双小传》(李双双,喜旺),《黄河东流去》 双小传》(李双双,喜旺),《黄河东流去》 (徐秋斋等)
()主要成就
A.人物塑造-"中间人物" .人物塑造- 中间人物" B.艺术表现-田园抒情诗 .艺术表现-
(4)主要不足
A.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B.深度不够,题材单一 C.人物性格单薄
2.赵树理小说 2.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与"问题小说" 赵树理方向" 问题小说"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 (3)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 (4)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口头语的运用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第一章农村题材小说

第一章农村题材小说
❖ 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 ❖ 中间人物是梁三老汉
3、梁三老汉和梁生宝形象的塑造和争议 ❖ 梁三老汉:一方面,旧式农民,受私有制观
念和小农经济影响,对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 甚至反感;另一方面,他的阶级地位,新旧 生活的对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党和政府 靠近。
❖ 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 不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 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 是教育农民”这个道理。
❖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 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 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 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 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灌输了毛泽 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
❖ 人物阵营:一边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 高增福等贫雇农;
❖ 主要人物:小艾、小进;小飞蛾、张木匠;民事王 主任
3、从《锻炼锻炼》到《实干家潘永福》
❖ 《锻炼锻炼》(1958)写中间落后人物。作品主题 上拥护新政权,支持新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 农村激进政策和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的封建粗暴 性的工作作风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 人民的心声。尤其是其中对农业社副社长杨小四与 妇女们的冲突场景,实际上呈现的是作为弱势力量 的普通百姓在强权下被欺负的现实。赵树理作品中 的这种矛盾现象,在80年代为研究者们所提出,并 被称为“隐含主题”。该作品发表后曾遭至批判。
2、《艳阳天》(1964年)
❖ 《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 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 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 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 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工作 组组长萧长春通过艰巨的斗争,顶着压力和风险,终于斗败 了狡猾的地主马小辫,揪出了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马之悦, 取得了合作化运动的胜利。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 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 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农村方面的书

农村方面的书

农村方面的书以下是关于农村方面的书籍:1.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该书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2. 《四千年农夫》:外国人著,该书记录了中国农村四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和发展变化。

3. 《寻乌调查》和《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著,这两部作品对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

4. 《田园时光》系列:莫言著,该系列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5. 《平凡的世界》系列:路遥著,该系列小说讲述了一个山村小人物的奋斗历程,描写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百态。

6. 《老残游记》:刘鹗著,该书以老残为主角,以游记的方式描绘了晚清社会风貌。

7. 《农道—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孙君著,该书探讨了现代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策略。

8. 《田园诗画》:李成武著,该书以诗画的形式展现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

9. 《农村卫生知识普及手册》:周子荣著,该书介绍了农村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10. 《农业发展概论》:陈耀明著,该书介绍了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11. 《农村社会学》:杨心恒著,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12. 《农村经济学》:张红宇著,该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问题。

13.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吴秀生著,该书探讨了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4.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案例汇编》:农业农村部编,该书收录了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15. 《中国扶贫故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该书讲述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

以上书籍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个人奋斗历程以及乡村治理等,可以作为了解农村生活和文化的参考。

2.农村、工业题材小说和“干预生活”的小说

2.农村、工业题材小说和“干预生活”的小说

(1)兴盛原因
A。现代乡土小说的传统-鲁迅、沈从文 B。解放区文学的传统-”讲话”精神 C。当代的社会现实
(2)发展过程
A。建国初-赵树理《登记》等 B。50年代初-李凖《不能走那条路》、赵树
理《三里湾》 C。50年代中后期-周立波《山乡巨变》、柳 青《创业史》等-“中间人物” D。50年代末-《李双双小传》 E。60年代中后期-走向衰微 F。“文革”时期
1.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



兴起背景 发展过程 历史意义
2.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
艾芜《百炼成钢》的艺术成就 (1)表现了“炼钢又炼人”的主题 (2)重点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成长
(三个人物:袁廷发、秦德贵、张福全) (3)性格冲突丰富了小说情节 (4)展示的生活面较为开阔 弱点:模式化

“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姚世杰、郭 振山 梁三老汉:旧社会受苦难、新社会保守, 反对合作社 梁生宝:成长在新社会的“新人” 对《创业史》的评价:肯定的;六十年代 的三次争论



5.周立波《山乡巨变》
主题:反映农村合作化过程中广大农民心灵
上的激荡 农民:陈先晋、王菊生、盛佑亭 干部:李月辉 艺术特色:(1)浓郁的湖南乡土气息(2) 明快而浓郁的诗意(一方面抒发自己对家乡 的热爱;另一方面寄托着文人兴味) 缺陷:(1)为了配合政治需要,在情节上 有编造的痕迹(2)乐观主义妨碍了对农村的 透视(3)小说中一文一俗的两副笔墨常常互 相抵牾

•西戎:短篇集《姑娘的秘密》、《丰产记》 短篇
•《赖大嫂》:赖大嫂:自私、爱撒泼、损公 肥私
西戎
3.李凖、王汶石小说
李凖《不能走那条路》(宋东山)、《李双
双小传》(李双双、喜旺)、《黄河东流去》 (徐秋斋等)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上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上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四、柳青的《创业史》
1、“春风到处说柳青”(贺敬之诗)——柳青简介
柳青( ),原名刘蕴华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5年 ),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 年 参加“一二•九 运动。 年到延安。 参加“一二 九”运动。1938年到延安。1942年参加了延安的文 年到延安 年参加了延安的文 艺整风运动。 年到农村工作。 年在陕北参加解放战争。 艺整风运动。1943年到农村工作。1947年在陕北参加解放战争。 年到农村工作 年在陕北参加解放战争 全国解放后到北京工作。 全国解放后到北京工作。1952年全家迁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 年全家迁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 文革中受迫害。 年病逝。 户。文革中受迫害。1978年病逝。主要创作有长篇《种谷记》、 年病逝 主要创作有长篇《种谷记》 铜墙铁壁》 创业史》第一部,中篇《狠透铁》 《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中篇《狠透铁》,散文特 写集《皇甫村三年》 写集《皇甫村三年》等。 《创业史》原计划拟写四部,结构以梁生宝的命运为中心, 创业史》原计划拟写四部,结构以梁生宝的命运为中心, 完整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第一部写互助组, 完整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 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两个初级社,第四部写初级社的联合, 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两个初级社,第四部写初级社的联合, 即高级社。实际只完成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 即高级社。实际只完成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
第三章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一、当代农村题材小说面临的传统
1、启蒙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鲁迅、蹇先艾、 裴文中等。 2、审美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 吴组缃、沙汀、骆宾基 等。 3、政治化乡土小说传统,代表作家有丁玲、周立波、 康濯、赵树理 等。 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传统更多地借鉴的是 第三个传统,这是由时代所决定的。此时的乡土题材 创作呈现出的特点是:其一,对表现“现实斗争”的 强调,其二,对作家立场、观点的统一设定。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

讲述中国解放初期的农村小说或评书乡土小说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类别。

从解放初期的《创业史》、《暴风骤雨》再到后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献礼》(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岛的长篇小说)《山谷风烟》(解放初期农村土改长篇小说)《枫香树》(解放初期湖北剿匪题材长篇小说)《米河流向远方》(反映解放战争初期胶东农村的长篇小说)《俄络天刚亮》(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阶级斗争题材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解放初期新疆剿匪题材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反映解放初期中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红色经典文学:解放初期中国石油大会战题材长篇小说)《破晓的山野》(红色经典:解放初期四川剿匪题材长篇小说)《云飞嶂》(描写解放初期,解放军在广西剿匪的长篇小说)《不平的舞台》(描写解放初期,一群戏曲工作者的长篇小说)小说等等。

无可否认这些都是优秀作品,只不过这些都是这些农村题材的作品多以北方农村为背景。

对于我这种广东土著来说还是有隔阂的。

以广东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在我印象中并不多见。

《香飘四季》就是其中一本以广东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作为广东人印象很深刻。

故事反映的是六十年代珠三角农村的社会风貌,虽然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书中所写的环境倒非常熟悉,珠三角的河涌、香蕉林、荔枝、水田,还有坐船到广州城收粪作肥料,地主富农到广州陶陶居喝茶,香港客回乡娶老婆等等,这些都是广东农村常有的场景,文中也偶尔插入一些广东话,所以对广东人来说是非常有亲切感。

书中也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大跃进时期的建设热情、地主农民的矛盾等。

但和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映阶级斗争的小说不同,这本小说的平地主不是黄世仁那种作恶多端的存在,只是相对思想落后,好吃懒做,爱耍小滑头,和农民之间也没有血海深仇你死我活的斗争情节。

整部书总体气氛就像南方的天气一样相对温和,给人一种新生政权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 (3)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
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
5、赵树理的文艺思想
① 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
用“ ② 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 “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
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 ③ 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
②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 美
③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宏扬
3、流派命运:
“山药蛋”派曾受到有意识地提倡,1956 年7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发展有特色 的文学流派。山西文学刊物《火花》对赵 树理创作的大力倡导。“荷花淀”派则是 自然组合,50年代曾出现过辉煌期,但后 来没有发展下去。新时期以来,该流派在 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复苏。
2、《登记》和《锻炼锻炼》
《登记》对《小二黑结婚》的发展:都歌颂新婚 姻法,但由反对混进新政权中的封建恶势力和封 建迷信思想,发展到同官僚主义、群众中的自私 落后意识,农民意识中的封建夫权思想作斗争。 注意人物个性塑造。
《锻炼》写中间落后人物。拥护新政权,支持新 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政策和新政权的 封建粗暴性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 人民的心声。遭至批判。
座谈会” 4)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
致死
2、孙犁
1、关于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
北安平人,1945年发表成名作《荷花淀》。 50年代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村 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 淀纪事》等。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 主。
2、孙犁的创作特色
(1)善于于平淡中见深刻,朴实中见诗情,富 于新的时代精神。
(2)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物身上的传 统美德。
(3)诗化小说的美学追求,追求优美意境的营 造。
(4)散文化的结构笔法,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 (5)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铁木前传》
主要写情感,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 现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没 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变革,而是通过几个 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初 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 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 代的变迁。
3、关于《三里湾》的分析评价
(1)作品内容 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
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 想,两条道路,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斗 争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 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对农村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 神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2)人物阵营:
三、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 家
1、赵树理
1、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 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 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 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 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 《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年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第一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 展概况
1、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景 观,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 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
① 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 ② 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 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③ 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 《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 ④ 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
的思考 ④ 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
间文化传统
6、赵树理的评价史
1)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方 向
2) 50年代的毁誉参半 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 3) 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
新评价和称赞。 矛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
三、两个群体:
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柳青、王 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二者之间区别:
①赵树理的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与柳青等的“外 来者”乡村写作立场;
②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 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观念,灌输新的 价值观念;
③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而柳青 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
中间和落后人物:中农马多寿、村长范登高、 老党员袁天成
进步人物: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 灵芝等
(3)作品缺陷:人物思想转化上,有简单 化倾向;新人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 前紧后松,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勉强,与作 者当时队农村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
4、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 点
(1)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 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流派特征: ①地域的特征;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 “问题小说”意识、工具论意识
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以先进的思想 意识来指导;
④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 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 淮舟等人。
流派特征:
①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
2、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 特征
(1)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 解国家政策;
(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 色彩淡化;
(3)对创作主体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 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4)与现代“乡土小说”明显不同,现代乡土 小说以民俗表现、悲剧意识、国民性批判/重建、 启蒙等作为核心内容,而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 小说则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
3、50-70年代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 家: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 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 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
二、两个流派:“山药蛋”派和 “荷花淀”派
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成员还有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 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