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退耕还林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保证生态安全,保证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发展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上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仅使这部分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在此基础上有了生存的技能和走上富裕的途径。

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有效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保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它肩负着保持水土、维护生态、抗沙漠化、净化大气、防止灾害和推进城乡改革发展等重要使命。

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做出一定调整,加大工作力度、改进方法措施,将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深入、有效地推行下去,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一、当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1、农民群众的问题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西部地区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

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

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

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2、退耕地地类变更问题关于退耕还林林地的性质问题,耕地退耕还林后,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由耕地变成了林地,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地方没有将这一部分森林资源核发林权证,给林业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重退耕,轻管理退耕还林工作从争取指标、规划设计、农户实施、检查验收、抚育管理,直到兑现补助,上至林业工作人员,下至退耕农户,程序多、时间长、任务重,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

一方面从管理上,工作人员队伍人力不足,经费有限,容易出现疏漏;另一方面,退耕农户首次检查验收兑现补助后,就疏于管理,使退耕地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

退耕还林与陕北经济发展

退耕还林与陕北经济发展

总产值的78%, 80% 的农户有了收入比较稳定的产业项目。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使得设施农业、舍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畜、农 村商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同时,在退耕 还林的政策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经济林,已经成为延安地区农民 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户。到今年6 月底,已补助农民粮食3 亿公斤,管护费、种 苗费1. 5 亿多元。3 年来, 全市新增经济林果21 万亩,温室 4 大棚2 万余座, 舍饲养羊3 多万只。 0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 万多 亩,发展节水灌溉 17 . 8 万亩, 解决了64 万多人的饮水困难。 以红枣、 花椒、 杏子等特色 产业为主的多 营产值占 种经 到农业
接、最有效的办法, 更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从延安地区试点的实践来看,退耕还林确实是一举多得。 高到3 %。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新修基本农 1 退耕还林, 退一亩地, 给50 元种苗费、20 元生活补助费。同 田3 6 . 9 万亩, 5 5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0 万平方公里,长城沿 9 时,退耕还林又创造一个很大的苗木市场,苗木业的发展又带 线风沙区5 . 6 万公顷流沙有40 多万公顷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7 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延安、榆林两市 1998 年之后人 退耕从,区域生态系统逐步优化稳定,水土流失逐渐控
资 源 与环 境
退耕还林与陕北经济发展
梁阿莉 罗拥华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16000 )

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落后的延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生气和活力持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山川秀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57 文献标识码: A
要: 延安市山 秀美工 川 程的启动和 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增加了 的现实 农民 收人, 改变了 而且 农村的产业 结构, 促进了 第

退耕还林政策对陕北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米脂县339个农户的调查

退耕还林政策对陕北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米脂县339个农户的调查

L n sC n e s n P o r mmeS P a d o v ri r g a o (LC )
— —
Ba e n t e I v si ain o 9 Ho e od n M ih u t s d o h n e tg to f3 us h l si z iCo n y 3
Sa ̄u ,hax 7 60 :.olg o E oo c ad hn oS ani 2 00 2C l e f cnmi e s n Maae etN r w s &F nvrt, ngm n, ot et h A U i sy ei
Y n l g S an i 7 10 a g n , ha x ) i 1 0 2
张红 霞 , 武军 , 赵 余 劲2
7 20 ) 1 10 760 ;. 2 0 0 2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杨凌
(. 1 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 陕西商洛
摘 要: 对 陕北 米脂 县 3 9个样 本 户 随机 调 查 的 基 础上 . 用描 述 性 统 计 方 法和 “ 差 在 3 采 倍
法” 比分析 了退 耕还 林政 策 实施 对样 本 户的 收入效 应 。结果 表 明 : 论补 贴与 否 , 户 的人 对 不 农 均 纯 收入 均 为增加 ; 耕还 林政 策使 农 户种 植 业收入 增加 , 对 畜牧 业 影响 的程 度很低 ; 退 但 同时
对 退耕 户的打 工收入 产 生 了显 著 的间接 影 响 。 关 键词 : 退耕 还 林 ; 户 收入 ; 农 米脂 县 ; D 模 型 DI 中图分 类 号 : 3 31 F2. 文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6 4 0 3 (0 2 0 — 0 7 0 A 1 7 — 0 3 2 1 )4 0 3 — 4

陕西省林业厅关于我省退耕还林十周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陕西省林业厅关于我省退耕还林十周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陕西省林业厅关于我省退耕还林十周年工作总结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林业厅•【公布日期】2009.07.30•【字号】陕林发[2009]267号•【施行日期】2009.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陕西省林业厅关于我省退耕还林十周年工作总结的报告(陕林发〔2009〕267号)国家林业局: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十周年总结工作的通知》(林退发[2009]95号)要求和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暨有关工作汇报会精神,为了宣传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我们结合实际,对十年来我省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总结,现报告如下: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陕西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省份,也是全国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总人口3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1万人。

全省辖10个设区市和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和164个街道办事处。

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7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年输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20%,其中年入黄泥沙约8亿吨,为黄河年输沙量的50%。

全省林业用地18413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9.6%,其中:有林地11513万亩(天然林777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7.26%。

建国五十多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与恶劣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后,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省委、省政府抢抓历史机遇,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大力实施退耕还林。

1999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449.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28.8万亩,荒山造林1790.7万亩,封山育林130万亩),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1508个乡镇230万退耕户915万人。

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摘要:位于陕北地区的延安市在退耕还林还草上有着很好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自然与社会影响。

本文介绍了其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影响;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前言延安市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6℃,无霜期为185d,年均降水量低于500mm,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以农业为主,是“中国红枣之乡”。

由于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严重威胁了黄河的安全。

延安市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1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主要内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平衡好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以综合治理为手段稳步推进。

进行细致的作业设计,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是因地制宜的。

建立数百个中心苗圃和骨干苗圃,从而提供充裕的苗木,并充分保障其质量。

在北部地区全面禁牧和南部天然林区轮封轮牧的基础上,实施全面封山禁牧。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烧柴问题,如煤炭、沼气和农业废弃物等。

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模式,巩固退耕成果。

为了维护生态建设成果,从4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林果业,建立优质苹果基地、山桃山杏与仁用杏基地、干鲜果基地;重视发展畜牧业,推广家庭饲养的养殖模式;将大棚生产作为骨干产业来抓,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养殖业;输出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

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确定林地与草地产权,让积极植树种草者受益。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与生态林。

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位,强化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有序开展。

2 退耕还林还草对延安地区自然的影响陕北地区1998年的地表植被覆盖度为34.6%,而到2005年迅速上升至47.2%,这充分说明了封山禁牧的效果。

退耕还草对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鼠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

退耕还草对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鼠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

项目 来源 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陕西草原无鼠害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0K0-G2) (05 1 2。
作 者简介 : 兆富 (97 )男 , 杨 1 7- , 甘肃庆阳人 , 在职硕士研究 生。
维普资讯
杨兆富等: 退耕还草对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鼠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 繁殖周期长, 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也使天敌对于害鼠的控 制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需求。
2 陕西省 畜牧兽 医总 站 , . 陕西 西安 70 1 ) 1 0 4
72 0 1 10
提 要: 针对退耕还草工程建设中突出的鼠害问题, 论述了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退耕还草区鼠害的发生
情况 , 分析 了引起 鼠害发 生的因素, 并提 出了 制鼠害的防治策略 。 控 关键词 : 还草} 退耕 干草原边缘地带 鼠害 } 防治
呈逐 年上 升趋 势。尤其在府 谷 、 神木 、 榆林 、 山和 白于 横
2 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退耕还草 区鼠害
发 生成 因
2 1 鼠兔类 自身 因素及食 源因素 .
山、 靖边南端、 吴旗西北部一线以北干草原、 沙化草原区 的鼠害问题突出, 对该地区的退耕还草工程造成了严重 影响。笔者就我国退耕还林( 政策实施以来, 草) 陕北干草 原边缘地带退耕还草区鼠害的发生情况、 成因及防治策 略进行了综述, 以期对于控制该地区鼠害提供必要的参
危害。同时, 原有农耕地改种牧草后, 每年不再进行施肥、 灌溉、 除草、 深翻等农业措施, 而实行免耕法管理, 不能有
效阻止害鼠的危害 , 破坏害鼠的活动场所 , 造成鼠害泛滥
成灾 。
2 3 天 敌 因素 .
8% o 分布于北部风沙草滩区, 每公顷平均 鼠密度 50 0 个 有效洞口, 严重地块达 1 0 多个有效洞 口。 0 0 据测算, 仅鲜 草损失一项 , 每年鼠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90 0 多万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恢复成林地的行为。

退耕还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重点介绍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一、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1. 恢复生态平衡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恢复土地的生态平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的肥力和水分含量都有所下降。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土壤的形成和保持,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保护水源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农草均耦合自耦自收虽虚,但大地补后比需要水多,水源的消耗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的恶化。

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源的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环境。

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荒山荒地的复绿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这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退耕还林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退耕还林的实施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退耕还林。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退耕还林项目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对退耕还林农民的生产经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以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行动中来。

2.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了解。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宣传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来。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措施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措施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措施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新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林业系统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许多地区为了发展农业而破坏了林业,造成林业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质量。

因此,为了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开展措施引言耕还林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对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可以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保障我国农业和林业的高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在个别落后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退耕还林本身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对现有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加快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退耕还林工程本身是立足于生态环境改善及保护视角,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逐步停止耕种,并合理种植林木的一项工程,旨在可以将耕种区域逐渐恢复成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

比如,在吉林省磐石市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期间,其建设目标就是要停止在那些区域内伴有严重水土流失的农业生产活动,调整相应的农业经济结构,力求可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确保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归结起来,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作用表现:第一有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性。

不合理耕作或者无序、过度砍伐林木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区域固有的林业生态系统,这样致使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第二有助于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对地区的水源进行有效涵养,避免地面植被在受到破坏之后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三可以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因为掠夺式开发森林资源而危及周边物种的健康发展。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几点思考退耕还林政策,作为中国林业生态项目的重要一环,始于1999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实施到2020年,该政策旨在扭转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大量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化倾向,提高林业生态和自然保护能力。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思考。

首先,退耕还林政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大有裨益。

毛泽东曾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内涵非常精辟,退耕还林政策就是为了保护国家西部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使当地环境永葆美好。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水土的保护率,在生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降低环境变迁速度,保护生态平衡,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维护农民和土地权益。

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时候,国家成立了具有相应权威的机构,采取“行政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使政府参与退耕还林的主导作用,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收入,满足他们的现实生活需要,还能够适度提高阔叶树类的降雨沉积,带动生态经济,进一步提高当地土地的经济价值。

第三,当地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应当积极引导、注重细节。

作为政府的重要环保工程,退耕还林不光要得到当地农民的支持,也要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指引和支持,通过社会组织、专业规划和全社会的联动,依靠生态、旅游和减贫等多种产业的激发,促进其文化的显著提高,让精神文明而非物质文明真正滋润当地贫困农民,让大自然真正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动力所在。

最后,退耕还林过程中的投资回报问题是需要重视的。

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益等方面都有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成本问题。

政府和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投入和回报平衡问题,采取市场化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回报情况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和政策。

例如,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规模,提高农民的收入等。

总之,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大自然,保障农民和土地利益,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关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

关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

关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摘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从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和政策入手,探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实施措施、挑战与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和影响,强调了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前景。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背景意义、目标、政策、重要性、实施措施、挑战、问题、建议、改进措施、未来发展、意义、影响、加强、展望1. 引言1.1 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退耕还林工程是指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退出农耕生产,将耕地还原为林地或草地,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土地资源面临着持续退化和破坏的问题。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有效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但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降低土地利用强度,减缓土地的侵蚀和退化,保护水土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发展现代农业、林业和绿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若干问题的反思——以陕西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

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若干问题的反思——以陕西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
收稿 日 : 0 6 6 8 期 2 0一O —2 基)
有 所 减 少 , 过 去 的 3 7万 k 下 降 到 由 6 m
36 k la 5 万 m ,O 减少了 1 万 k 长江主要支流 1 m,
岷江、 涪江河水含沙量下降 6 和 8 。据水利 O/ O/ 9 5 9 6 部门监测 , 黄河龙门水文站在年径流量近似的情
的2 3 亿 t减幅达 4 . 。 .5 , 7 5 ⑧生态环境改善 。 内
蒙古生态状况实现 了由“ 整体恶化、 局部改善” 向 “ 整体遏制 、 局部好转” 的重大转变 。 陕西 省生态环
生产 , 同样也制约林木成活 。 生态用水的问题不容
忽视 。 显然 , 在其他地区广为有效的政策并不意味 着以“ 粮食换生态” 是无条件的 。过去违背生态适
性。 而退耕还林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为生态
每年补助粮食 lO g补助年限 , Ok ; 营造经济林的为
补助年限与粮食补助年限相同 。三是国家 向退耕 户提供种苗补助费, 每造林 67 补助 5 元 。 6m , O 四 是鼓励个体承包和其他多种形式推进工程建设。 五是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 式, 因退耕还林 对 ( 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给予适当补偿 。 草) 2 0 ̄21 年 , 0 1 00 工程规划投资达 30 0 0 多亿 元, 实现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 ,1 9 的沙 草)3.
况下, 输沙量由 19 年的 4 4 亿 t 98 .8 降为 2 0 年 02
作者简介 : 黄庆华 (97 , , 17 一)女 陕西杨陵人 。 北工业大学经济研 究中心教师 , 安交通 大学管理学硕士 。 西 西
维普资讯
・1 16・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作者:孙蕾权斌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4期柴雄1孙蕾1 权斌 2(1榆林市退耕办;2榆林市林科所,陕西榆林719000)摘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改善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1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必要性我国陕北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易发生水土流失,一旦水土流失严重,就会淤塞黄河,不仅影响到黄河生物的生存,同时还会影响到黄河下游居民的健康生活。

其次,在我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受季风影响,黄土面积覆盖较为广泛,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黄土高原土壤肥力较差,农耕地的培育主要是靠天吃饭,在现今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干旱缺水的状态更加明显和频繁,进而影响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

同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2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2.1 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陕北黄土高原,河流分布众多,但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必然会造成黄河流域的淤塞,进而缩减黄河流域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和温度等,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陕西退耕户生产生活调查研究

陕西退耕户生产生活调查研究

人均得 到退 耕地林 产品总值 14 ,退耕地 收入仅 0元 为4 元 。退耕地收入少 ,导致退耕户对退耕 地投入 8 不足 ,人均退耕 地支出仅 为1 元。 7
( 退耕 户技 能培 训 不足 ,务 工层 次低 三)
产 生活条件 。因此 要加快生态移 民搬迁 ,加大各项
搬 迁 政 策 落 实 ,尽 早 改 善退 耕 户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 ( 加 大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力 度 ,加 强 水 利 设 二)
了 同期 人 均 纯 收入 的 1.%;退 耕林 地 产 品 总值 1 2
10 , 退 耕 户 从 退 耕 林 产 品 上 获 得 的 收 入 并 不 3元
多 。分 区域看 ,陕北地 区人均退耕还林补助收入达 7 6 ,关 中 、陕南 分别 为1 2 、1 8 ;陕北 、 1元 8元 8元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经 营收入增 长有限。因此 退耕 户 家庭 经 营 收入 占总 收入 的 比重 从2 0 年 的 07 4 %降到 了2 1年的4 . 7 00 07 %。
3 .人 均 纯 收 入 高 于 全 省 农 民 收 人 水 平 。 由 于
中,反映退耕户增收之后也在不断提高 自己的生活

(五 )农 产 品 市 场 价 格 起 伏 大 ,农 户 应 对 生
产 风 险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弱
农 产 品生 产 周 期 较 长 ,农 户 预 测 价 格 与 实 际价 格 经 常 出现 较 大 偏 差 ,因此 农 产 品市 场 价格 和供 应 量 起 伏 较 大 ,农 业 生 产 经 营面 临交 大 风 险 。如 定 边
目前 ,我 省 陕南 移 民搬 迁 安 置 、白于 山 区扶 贫 移 民 、陕北 黄河 沿 岸扶 贫 移 民 三 项 移 民 搬 迁 工 程 均 已启 动 ,三 项 搬 迁 工程 覆 盖 了 大 量 的 退 耕 户 ,搬 迁 工 程 的顺 利 进行 将 极 大 改 善 退耕 户 的 居 住 环 境 和 生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地区自然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本文就陕北地区的坡耕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坡耕地利用的方法。

标签:陕北地区坡耕地坡耕地梯田化退耕还林退耕种草所谓坡耕地是指具有不同倾斜程度的农耕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它是森林群落体系统在强烈的人为干扰作用下极端退化的结果。

坡耕地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坡耕地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

通常的森林生态系统都具有复杂的物种成分,而坡耕地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简单,通常只有1种~2种栽培作物和一些杂草。

空间结构简单,坡耕地生态系统缺乏立体结构和层次性。

其二,坡耕地土壤退化严重。

坡耕地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

而坡耕地由于地形因素、耕作方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结构退化和肥力降低。

其三,坡耕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

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从而造成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相应的改变。

使得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陕西省大于25°的坡耕地面积111.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1.8%。

其中陕北、陕南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到全省坡耕地的88%以上。

陕北地区总土地面积8.0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1%。

陕北黄土丘陵区耕地面积170.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8%,其中坡耕地面积145.78万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86%。

陕北耕地的类型主要包括平地和平坡地(地面坡度为3°~7°),缓坡地(地面坡度为7°~15°),斜坡地(地面坡度为15°~25°),以及陡坡地(地面坡度超过25°)。

陕北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千沟万壑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代名词。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水库淤积,更重要的是,地表肥沃土地的流失将导致农业减产,从而给广大农民的生存带来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旨在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土
地质量,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项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的生产生活产
生了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耕地面积产生了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需要将一部
分农田用于树木的种植,这就减少了农户的耕地面积。

对于一些靠耕地为生的农户来说,
这会对他们的生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收入产生了影响。

由于退耕还林后的土地改善了生
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质量,从而提高了作物种植的收益水平。

同时,农民还可以在树木种
植上获得补贴和补偿费用。

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这些补贴和补偿费用可能仍然难以满足其生活需求。

第三,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农民为了谋生
而不惜耕种山脉,使其林木遭到极大破坏,也会影响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而在退耕还
林工程启动以后,农民不再对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山地进行开垦,转而经营适合种植树木的
耕地。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以及生态环境
的改善。

最后,退耕还林活动促进了农民对生态环境、林业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吸纳了更多村
民加入到林业生产的行列。

这些农民接受到了更多知识,从而懂得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使得农民引领生态建设的事业并成为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开展迅速,从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即在全国25个(市)自治区全面启动。

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善我国环境,促进经济、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生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陕北榆林市的北部属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区,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

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广种薄收,几十年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

1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主要成果1.1明显改善生态状况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造林面积累计增加超过了22.67万hm 2,森林覆盖率增长达到8.6%。

同时,由于坡耕地的退耕还林,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因此,退耕还林能够明显改善榆林市的生态状况。

1.2有效提高农民收益通过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国家给予农户现金补贴,不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创造了就业途径,有效解决劳动力,并且为发展副业和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据统计,绥德县每年因实施退耕还林而外出务工的人数约8.5万人,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3促进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而把土地平缓、土质肥沃的留作耕地,使农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良好耕地劳作中,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使传统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

榆林市通过退耕还林,增速发展特色经济林逾5.33万hm 2,占退耕还林总面积30%左右。

尤其是核桃、红枣、仁用食用杏、良桑、苹果等特色经济林纳入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范围内,大大提高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2Gardening Station of Jingbian County, Jingbian 718500; 3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Yan’an City, Yan’an 716000; 4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
0 引言
【研究意义】由于森林对地球生命与物质循环系 统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森林重建成为生态修复目标 的首要步骤之一[1~3]。中国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给世 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以借 鉴的政策范例和研究机遇。【前人研究进展】中国作 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版图最大和经济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仅为国土面 积的 16.5%[4]。相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中 国的环境问题是最严重的,对世界 142 个国家的环境 状况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名列第 129 位,略高于非洲 的尼日利亚[5,6]。目前,中国大多数居民(包括领导阶 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努力改善这一 状况[7]。从 1999 年开始,中国政府雄心勃勃地开始实 施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退耕还林项 目,以此来减少土壤侵蚀引起的环境危害[8]。这一项 目涵盖了黄河、长江、松花江在内的所有河流系统中 上游地区,以及过去 50 多年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退化 的大部分山区[9]。从 1999 年至 2010 年,中央政府计 划耗资 3 370 亿元人民币(约合 400 亿美元)在中国 西部的 25 个省、市、自治区退耕 1.47 亿 ha、荒坡造 林 1.73 亿 ha[10,11]。目前这一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截 止 2003 年底,项目区共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7 200 万 ha(仅 2003 一年完成 3 300 万 ha),占总任务的 49%; 实现荒坡造林面积 7 930 万 ha,占 1999 至 2010 年总 任务的 45.9%[10]。如此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在国内外尚 属首次,其对区域自然与社会的综合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切入点】因此,必须站在科学、技术与政策 调整和创新的角度,研究人工生态修复规模扩大对自 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此,笔者应用定点监测与社 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和 报告 1999~2005 年间中国陕北地区退耕还林项目 (Grain for Green Project)对区域生态景观系统快速变 化与居民生计的影响,探寻生态政策调整的可行性原 则。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5):972-979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曹世雄 1,陈 军 2,陈 莉 3,高旺盛 4
(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4;2 靖边县园艺站,靖边 718500;3 延安市水土保持研究所,延安 716000; 4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94)
关键词:环境修复;植被覆盖度;管理政策;退耕还林项目
Impact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Nature and Society in North Shaanxi of China
CAO Shi-xiong1, CHEN Jun2, CHEN Li3, GAO Wang-sheng4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与监测地点 从 1999 年开始,选择了中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项
目试点工作的陕北地区靖边、安塞、宝塔、延长、洛 川 5 县区作为主要监测研究区域,对该项目进行持续 跟踪研究。笔者利用延安市山川秀美办公室为平台,
通过与数千名农户的合作,研究退耕还林项目对较大 尺度(以县域为单位)生态景观、植物种类多样性、 农户的环境态度以及收入与生计的影响。试验区土壤 侵蚀强烈,年土壤侵蚀模数 15 000 t·km-2 [12],年平均 气温 9.4℃,年平均降水 547.4 mm,多年汛期平均降 水 413.6 mm,其中 71.2%集中于 6~9 月份,年无霜 期 147 d,干旱霜冻危害较为频繁。 1.2 观测指标与方法 1.2.1 植被度 每县选择 5 个有代表性村庄(该村同 时有人工林、弃耕地和天然林地),每村随机抽取 9 块面积在 1 ha 以上的地块(包括 6 个不同树种地块、 农耕地、弃耕地和天然林地),每样地每种树木抽样 不少于 100 株于每年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进行实地测 量成活率与保存率;每样地每种树木随机取样 20 株以 上,用钢卷尺测定林冠半径进行计算,实地根据株行 距与保存率,得出郁闭度,树木相互交叉时,计算时 减去相互重叠部分,以此计算出树木郁闭度;同时在 地表测量一定长度(一般为 10 m,根据每个观测地块 植物均匀程度,等密度布设 3~5 个测量段),有植物 长度之和除以测量长度获得地表植被度;地表植被度 与树木郁闭度之和作为该地块的植被度。每个树种、 农耕地、弃耕地和天然林地的重复数均为 25 个(5 个 县,每县 5 个村庄)。 1.2.2 植物种类 每年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实地采集 所有样地植物种类进行登记,不清除的样本带回中国 农业大学进一步鉴定。 1.2.3 土壤水分 每年汛期(5~10 月)每月 10、20、 30 日对以上各县、村不同地块土壤含水量定点取土测 定,每样地选取 3 个取土点,每 20 cm 为一个取土层, 用 6.8 cm 直径的土钻取 0~6 m 土样;运回后在 120℃ 下烘烤 12 h 后称重计算土壤水分含量。 1.2.4 居民态度 2005 年 8~10 月,采用社会调查 的方法,了解退耕还林政策对当地居民生计的影响。 在前期定性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 8 个问题,包括“是 否支持退耕还林政策、认为政府开展退耕还林项目是 否值得、认为退耕还林项目是否成功、最希望政府做 的项目是什么、退耕项目是否影响到正常生活、退耕 还林补助能否弥补经济损失、荒山造林补助能否弥补 经济损失、每年植树种草的时间、项目结束后是否会 再次开荒等”。为了统计分析方便,每个问题给出 3~ 5 个答案供农户选择,每个问题只需选择一个答案。5 个县,每县随机抽取 5 个村庄,每村随机抽取 30~50 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和可
shixiongcao@。通讯作者高旺盛(1963-),男,甘肃省天水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Tel:010-62731163; Fax:010-62731436;E-mail:wshgao@
5期
曹世雄等: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973
摘要:【方法】应用试验监测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报告中国退耕还林项目对区域生态景观系统 快速变化的影响。【目的】为生态修复政策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案例。【结果】中国陕北地区实 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地表植被覆盖度由 1998 年的 34.6%增至 2005 年的 49.2%;但是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大规 模的人工造林可诱发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导致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减小、以及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相 对而言,封山禁牧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修复效果最好;生态政策与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不幸 的是 88.8%的居民希望获得政府对农业生产项目的支持而不是开展植树种草。【结论】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 项目恢复的植被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被重新开垦为农田,该项目获得的环境成果面临再次毁灭的风险。因此,把 发展经济、改善教育与环境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环境修复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Vegetation cover; Management policy;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收稿日期:2006-03-13;接受日期:2007-02-14 基金项目: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3222CH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010) 作者简介:曹世雄(1965-),男,陕西省延川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修复与生态政策。Tel:010-62731163;Fax:010-62731436;E-mail:
Abstract:【Method】Field investigations was combined with a survey of farmers to examine the results of China’s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 rapid landscape-scale shift in land us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roject. 【Objective】The research was intended to provide a case study on the results of a maj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policy in terms of bo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Result】The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including trees and forage) in areas covered by this project increased from 34.6% in 1998 to 49.2% in 2005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s Shaanxi Province. Howe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in vulnerabl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could increase the severity of water shortages, decrease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afforestation areas, and adversely affect the numbers of species present. The removal of livestock from over-grazed areas had the biggest effect on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whereas tree planting had little beneficial effect in vulnerable areas. For policies and projects to be effective, they require support from the participants. ortunately, most farmers (88.8%) appreciated the projec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mponents more than the tree and forage planting programs. 【Conclusion】 As a result, much of the restored vegetation is at risk of being converted once more into farmland and rangeland when the project's living subsidies end, compromi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ject's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propose that successful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must include both an education component and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on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