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城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守好实现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底线,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以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弥合城乡差距、不断实现社会繁荣及公平正义、不断改进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深化和总结。
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推进,不仅要让农村转移人口有房住,而且要享受城乡居民平等的公共福利,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镇化是现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而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不断满足城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要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层级有序、规模合理、分布协调的城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意愿、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张,而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流动与聚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
过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如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更加有序,不再是单向的农村向城市转移,而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休闲、养老,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资金;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学习后,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产业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
农村则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城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同时,城市的工业企业也可以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还提高了城乡产业的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过去,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新型城镇化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修建公路、铁路,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出去,城市的资源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农村。
完善农村的通信网络,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的水电供应,保障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硬件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7.12•【分类】问答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公开发布。
为了解《实施方案》有关情况,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
一、请问出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近十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
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
到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5,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与此同时,城镇化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
为推动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而是以人为本,注重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过去,城乡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城市过度集中资源,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而在新型城镇化理念下,规划者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匹配,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使农村能够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缩小城乡之间的物理差距。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农业生产,附加值低。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和升级,促进了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
这不仅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他们就近就业,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在农村的发展。
比如,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设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带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使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在医疗领域,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培养乡村医生,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和合作,使农民能够便捷地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化方面,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融合。
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保障差距,让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有更可靠的保障。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也为城乡一体化带来了积极影响。
申论范文评析: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意见》的出台,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开篇以政策文件引出话题,简单明了】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城一方面承接临近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在发展上可以起到衔接配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吸引更多农民到县城安家就业,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有助于推动人口要素更合理配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说理段,论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县域发展质量,需要将资本、技术等导入县城并转化成发展动能。
时下,不少农民选择到县城买房子并定居生活,也有一些高校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工作,这些都为加快县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摆事实)。
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看,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仍存在不小差距,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提出问题)。
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县城成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聚合地,才能为县域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
【分论点1,进一步提升县域发展质量,需要将资本、技术等导入县城并转化成发展动能;文段结构:中心句+摆事实+提出问题+对策总结;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县城成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聚合地】进一步提升县域发展质量,要在产业上做文章。
县城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空间,加之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具有优势,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直接说理)。
比如,江西南昌县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蓄势发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黑龙江泰来县搭建云服务产业园区,数字经济形成留人、聚人、培养人的平台(事例论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达到80%左右。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2011年世界城镇人口为36.3亿,中国城镇人口为6.9亿,占比为19%,报告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达到49.8亿,中国将达到9.7亿左右,占比将达到19.5%,中国对全球城镇人口的贡献率将超过20%。
中国城镇化规模大、节奏快、影响广泛而深远。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备受世界瞩目。
我们说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用当年价计算,由1998年的0.36万亿增加到2013年的56.9万亿,实际增长了25倍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成就举世公认。
但是,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粗犷,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等等。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乡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压低公共服务成本来推动城镇化的方式不可持续,城镇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
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背景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认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内容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农耕文明时代,城镇主要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军事要塞、市场交易中心而存在,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口能够生活在城镇工业大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此后,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用了短短4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城镇化的奇迹,但是,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人这一城镇化主体关注不够,很多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同本地市民相同的权益,家人难以随迁进城,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些地方围绕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存在“一切服从项目”的误区,空气、土壤、河流、湖泊等受到污染,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文物保护不力。
(摘编自《把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人民日报》2019年4月16日)材料二:说明:表中“一”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数据来源于《百度文库》)材料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
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创 业 、 业 和生产 生活 的 能力 。 就
二、 贵州城 镇化 基本 状 况
根据 产业 结 构演 进规 律 ,在 工 业 化和 现代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第一 产业 的以 劳动力 为 主 的生 产要 素 不
断 向第 二 、 三产 业 和城镇 转 移 , 进 农 村富 余 劳动 力 促 向城 镇 和非 农产 业 转移 ,是 当前 和 今后 一个 相 当长 时期 内扩 大农 民就 业 、 加农 民收入 的必然 途径 。在 增 发达 国家 . 一 产业 的就 业 份额 一般 都低 于 1% , 第 0 而 我 国 19 9 7年还 占有 4 .%, 87 差距 还相 当 大 。[ 1 1 年 近几 我 国的产 业结 构调 整取 得 了显著 的成 效 ,9 9年 , 19 第 产 业 就业 人数 占全部 从业 人 数 的 比重 , 1 9 比 9 5年 下 降 了 21个 百分 点 , 比 19 . 9 0年 下 降 了 l 百 分 0个 点 。第 二产 业 的从 业人 员人 数 比重 “ 五 ” 间基 本 九 期 保持 不变 ( 绝对 数 有所 上升 )第一 产业 减少 的 21个 , . 百 分点 基本 进入 第 三产 业 。这种 变 化证 实 了我 国正 处 于工 业化 的 中期 向后 期过 渡 , 加快 城 镇化 步 伐 , 使 农 村富 余劳 动力 源 源不 断地 向城 镇 和非 农 产业 特 别
化发 展道路 。
关键 词 : 镇化 中国特 色 经济社会发 展 城 中图分类 号 :1 7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9 5 8 (0 1 O — 0 2 —0 F2 A 10- 3 121 )1 02 3
省 委十 届 十次全 会通 过 的 《 中共 贵州 省委 关 于 制定贵州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 》 出 : 力 实现 我 省 经 济社 会 又 好 又快 、 指 努 更 好更 快 发展 , 重点 实施 工业 强省 战略 和城 镇 化带 动 “ 战略 。” 工业 化 和城 镇化 是一 个相 互促 进 良性 互 动 的正相关 关 系 。 国际 上城 镇 化 发 展 基本 和工 业 化过 程 同步 , 经 历 了大约 二 、 百 年的 时间 。 目前 。 达 国家 的城 镇 三 发 化 水平 , 已经 达到 8 、0 09 %以上 。 比较 而言 , 国城镇 我 化水 平非 常低 下 ,滞后 于工 业化 发展 。改 革 开放 以 来 ,我 国城镇 化水 平大 约平 均每 年 以一个 百 分 点 的 速度 持 续提 高 , 由于 基 础太 差 , 但 底子 太 薄 , 目前 我 国城 镇化水 平 仍然 低 于工业 化水 平 ,甚 至低 于 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5 %。 0 走 中国 特色城 镇化 道路 ‘ ( ) 镇化 水 平是 现代 化程 度 的综合标 志 一 城 1 .城镇 化是 经济结 构调 整和 优化 的重要 推动力 量: 城镇 是 经 济 、 治 、 化 中 心 , 镇 人 口适 度 集 政 文 城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不再是简单的土地扩张和人口聚集,而是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着重城市轻乡村的倾向,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而如今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首先,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在城市,我们看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丰富。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和经验,也逐渐延伸到了乡村地区。
道路的硬化、电网的升级改造、通信网络的覆盖,让乡村不再是封闭的角落。
城乡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物流更加畅通,这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城市拥有先进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而乡村则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新型城镇化鼓励城市的产业向乡村转移和延伸,带动乡村产业的升级。
例如,一些加工制造业在乡村设立分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乡村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乡村也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与城市的产业形成互补。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而乡村则相对匮乏。
新型城镇化通过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提高师资和医护人员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服务。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人口的合理流动。
过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拥挤和乡村的空心化。
现在,随着乡村发展机会的增加,一些人开始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卷参考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二、1、× 2、× 3、√ 4、× 5、√6、√7、√8、√9、× 10、√三、答:(1)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目前正处于快速提高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城镇化潜力巨大。
②城镇化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将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搞好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城镇化目标,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③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四、1、答:(1)、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2)、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3)、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4)、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5)、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6)、城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答:(1)、发展阶段新(2)、治理理念新(3)、体制机制新(4)、治理方式新(5)、城市建设新(6)、产业发展新(7)、环境治理新3、答:、面临的挑战有几个方面:(1)、资源短缺、空间狭小(2)、县域经济发展薄弱(3)、集聚效应尚未形成(4)、城乡差距仍在扩大采取的应对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3)、构建集约紧凑空间格局(4)、创新城市开发模式(5)、提升绿色宜居水平(6)、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镇五、答: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点:、1、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心得体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心得体会及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下一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健康发展规划布局,夯实基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希望大家喜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心得体会范文1 中共中央、、xx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作出批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张高丽23日出席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公报一经发表,许多网友立即兴奋起来。
有人喜大普奔欢呼“二胎全面放开了”,有人兴奋“生态建设写进五年规划,以后不用再受雾霾困扰了”,还有人对“十三五”规划中将“精准扶贫”写入其中备感欣慰,因为今后扶贫有望“扶在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了”。
城镇化的背景描述
城镇化的背景描述1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形成城市化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化和城乡差距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2 城镇化的背景城镇化是一种全球性趋势。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80%以上,而在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60%。
城镇化的背景可以从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人口流动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城市化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城市及其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资源等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其次,农村人口流动。
一方面,城市化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农民可以通过外出打工、创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遭受着环境污染、资金短缺、缺乏现代科技和教育等问题的影响,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3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也是农村人口走向现代化、寻求更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首先,城市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更好地集聚企业、人才和资源,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社交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
最后,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化可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4 结论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人口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未来的城镇化进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引导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郭庚茂同志在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
市住建委:郭庚茂同志在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在于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下面,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的精神,我讲四点意见。
一、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事关全局、势在必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现代化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我们必须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一)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持久的需求动力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持续快速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工业化”,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对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立足点,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拓展持续发展空间。
就我省而言,随着今年以来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减弱,需求不足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如果没有新的需求动力,不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不能持续,而且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也难以保持。
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
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选题(共50分)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2.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1.B 2.D[解析][1题详析]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宜人居,因此人口分布稀疏,B正确;亚马孙流域是平原,地形平坦,A错误;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丰富,不是所有资源均贫乏,C错误;东部地区临海,D错误。
故选B。
[2题详析]巴西高原东部因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干燥,为热带草原气候,再加上巴西高原为古老高原,久经侵蚀地势较低,高原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①③正确;受殖民影响,文化多样;起伏较小,水力资源不丰富,②④错误。
①③正确,故选D。
[『点石成金』]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
3.读人口迁移示意图,若该图代表我国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现象,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①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②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③由城市迁往乡村④由乡村迁往城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起我国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故中西部地区人口应迁往东部地区以获得更高收入,①错误,②正确;民工主要来自乡村地区,而城市收入相对较高,故人口主要是由乡村向城市迁移,③错误,④正确。
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本题应选D。
下图为新疆略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 人 口逐 步 转移 到城 镇 就业 和 落户 作为 推 进城 镇 化重 要任 务 ,放 宽 中小城 市 和城 镇户 籍 限制 ,城 镇 户籍 是 享受 医疗 、教育 、廉 租 房 等 城镇 公共 服 务 的前提 ,这样 将使 农 民 工在 城 乡之 间的 流动 稳
Ar ra d c o y g — l o m >三 农 经 济 oet E n e
『 编者按 j如今 ,城镇 化 已经 成 为城 经 济协调 发展 的必 由之路 。在 城镇 化进 程 不 断推进 的同 时 ,城 乡二 元管理 体制 已不适应 城 镇化 快速 发展 的要 求 。城 镇 化不是 简单的 农 民进 城 ,不 是单 纯 的拆 迁扩 建 ,而是 让进 入城镇 的 捉 民与城镇 居 民一 样 ,享有 同
中 国农村 实行 土地 承 包制 是非 常伟 大 的进 步 ,但是 土地 的分
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
定 ,没 有农 民的小康 就 没有 全 国人 民的 小康 ,没 有农 业 的现 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经 济进 一步 发展 的 最大 瓶颈 是 外需 受 限和 内需 不足 ,而 城 乡二 元体 制是 内需 不 足 的主要 原 因 。一个 正在 力求 高 速工 业化 和 现代 化 的大 国 ,内部 需求 不足 反 映 了整体 经济 和社 会 结构 的重 大 失衡 。创 造 了 巨大 财 富 的 中国劳动 力 红利 ,特 别是 农 村廉 价劳 动力 ( 俗称 农 民工 ) 因不能 增加 消费 需 求 ,是 内需不 足 的重 要原 因。 中国城 乡二元 隔离 制造 成 巨大 的城 乡贫 富差 距 ,是 中 国调整 经济结 构失 衡的 核心 。 要 真正 解决 “ 农 ” 问题 ,让农 民富起 来 ,扩大 农 村} 费 , 三 肖
是 指 妇女 , “ 一 ”是 指6 岁 以上 的老 人 还有 留守 儿 童 。让他 们 六 0 经受 住 2 0 年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考 验 的 中国 , 已经认 清 一个 现 08 实 :改 革 开 放 前 3 年 过 度 依 赖 投 资 拉 动 的 粗 放 式 经 济 增 长 方 0 式 , 已经 无 以为 继 。 中 国 经 济 发展 的矛 盾 在 什 么 地 方 ? 在 于 我 国 的 经 济 结 构 非 常 不 合 理 , 非 常 不 协 调 ,包 括 城 乡 发 展 不 协
等相 关行 业 ,并 可大 幅增 加税 收 ,并 会增 加和 创造 许多 就业 机 会 和 岗位 ,为 农村 、农 民 富余劳 动力 转移 、农村 转移 改造 等提 供 了 广 阔的就 业市 场 空 间 ,大 多数 百姓 安居 乐 业 、社会 安定 ,需 求增 加 ,经济 文化 繁荣 昌盛 。
过 去 ,我 们提 到 的城镇 化 的概 念是 将农 村 人 1逐步转 移 到城 : 3 市 。有人 认为 ,应 当像 西 方一 样把 农 民逐 步转 移集 中到 大城 市 。 可是 ,现在 我 国有 1 多 农 民工 ,加上 他们 的 家属 3 亿 亿多 人 ,过几
年再转移5 ,以后再转移N z 亿 s,  ̄ 。这种办法可行吗?笔者认为是
护社 会 稳定 。
城镇 化 是我 国经济 持 续发 展 的极 为重 要 的动 力 。 “ 会 ”提 两 出把统 筹城 乡 区域 、推 进 城镇 化 结合 起来 ,大力 拓展 发展 空 间 。 我 国城镇 化 水 平每 提 高一 个百 分 点 ,就有 10 多 万 的农 民转化 为 00 城 里 人 。 稳 妥 推进 城 镇 化 ,将 推 动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带 来 的投 资 增 长 , 以及 居 民生 活 水平 提 高带 来 的消 费扩 大 ,为 我 国扩大 内需 和 调整 经济 结 构提 供 动力 。 加强 中小 城 市尤 其是 小 城镇 的 发展 ,有
提。中央的重大举措 ,将使农 民工在城乡之问的流动逐步稳定下
来 ,为 消 费提 供 较大 增 长空 间 ,并推 动城 乡差距 问题 的解决 和 维
城 镇 化 可 以促 进 经 济 发 展 和 结构 调 整
加快 城 镇化 步伐 是促 进 城 乡经 济协 调 发展 的必 由之路 。城 镇 化 在下 一步 经济 发展 和 结 构调 整 中将扮 演 拓展 发展 空 间 的重要 角 色 。城 镇化 一方 面 可 以落 实扩 大消 费 ,另 一方 面 可 以消化 过剩 产 能 ,第 三方 面 可 以保 证 经济 增 长 。而 与20 年 以来 中国所 启动 的 02
大 转移 。 如2 0年 的 国际金 融 危机 ,造 成 广东 、浙 江 大批 企 业倒 09 闭 ,近 20 万农 民工 又 回到 农村 。并且 农 民工 子 女得 不到 良好 的 00 教 育 。我们 提 出要 建设 社 会主 义新 农村 ,但是 怎 么建 设 呢? 因为
MA 0 0 l 村金 融研究 Y2 1 农
和压 力 。一旦 经济 和企 业 出 问题 ,他 们又 得 回 上 解 决 “ 农 ” 问 题 三
现 在 的农业 体 制最 为 迫切 的 是要 解决 “ 三农 ” 问题 。它 以 农 民问题 为核 心 ,当前表 现 为 农 民收入 低 ,增 收难 ,社 会 保 障差 ,
工 人 ,到 经营者 的 农场 里去 劳动 ,挣 工 资 。其他 人可 以在 当地 发
展 旅游 ,发展 第三 产业 ,政 府在 城镇 里 建设基 础设 施 ,如 修路 、
盖公共保障用房等。农 民成为工人后,可以享受到医疗、养老保
险等待 遇 。
城镇 化 开 辟 了解 决 人 口转 移 的 新途 径
6 7
三 农 经济 < g — le E nm Arra d c o y oe t o
城 乡居 民 贫富差 距大 。其次 是农 村 问题 ,表 现为 农村 面 貌落 后 ,
提 高 内需 ,关键 还在 于城 镇化 。城 镇化 率 上不 去 ,农 民要 富起来 是 不可 能的 。把 农 民转型 为城 镇居 民,把 农 民改造 为农 业产 业工 人 ,是解 决 “ 农 ”问题 的重 要途 径 。进 行城 镇化 建设 ,需 要进 三 行大 规模 投资 ,将 在短 期 内扩 大 内需 ,持 续拉动 G 高 速增 长 。 DP 由于 此 项建设 数量 巨大 、市场 巨大 ,且 需 长期 建设 ,因此会 持续
调 、地 区发 展 不 协 调 、 产业 发展 不 协 调 。转 变 经 济 发展 方 式 ,
来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可 能 吗 ?这 样 下去 ,农 村 会 进 一 步 萎
缩 ,城 乡差 距将 进 一步 扩大 。
城 乡统 筹 发展 是 当前 解决 我 国社 会 面 临的 根本 矛盾 的 重要 途 径 。 从 国情看 ,加强 中小 城 市和 小 城镇 发展 ,在资 源 、土地 方 面 更 加 宽松 ,也 更 有利 于 降低 农村 人 口向城 市转 移 的成 本 。2 1年 00 政 府 工作 报告 提 出 ,把符 合条 件 的 农业 转移 人 口逐 步在 城镇 就 业 和 落户 作 为推 进 城镇 化 的重要 任 务 ,放 宽 中小城 市 和城 镇户 籍 限 制 。城 镇 户 籍 是 享 受 教 育 、 医疗 、廉 租房 等 城 镇 公 共 服 务 的 前
不 可行 的 。就算 北京 市和 天津 市 合为 一个 市 ,也无 法解 决农 民工 及 其家 属的 安置 问题 ,把上海 市 扩大 到整 个江 苏省 也 不能解 决 问 题 。 中国 不 能像 西方 国家 那样 搞 “ 圈地 运 动 ”来 把农 民变 成 工
等 的 教 育 、 社 保 、 就 业 等权 利 。
城镇 化 是 城 乡经 济 协调 发 展 的必 由之 路
文/曹凤岐
我 们 农村 的壮 劳 力都 到 大城 市 打工 去 了 ,到城 市里 去 建大 楼 了 ,
农 村 剩下 谁 ?有 人说 是 “ 三八 六 一 部 队” 留守 在农 村 , “ 三八 ”
定 下来 ,为 消费 提供 更 大 的空 间 ,而且 解决 收入 分配 差距 问题 。
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飞机 、小轿车和毛驴拉车同
时存在 ,城 乡差距 非 常大 。 中国 目前 存在 大 量 的农 民工 ,他 们 享 受不 到正 式工 人 的待遇 ,大量 涌入 城 市又 造 成城 市 非常 大 的负担
稳 定 的大 问题 。
中国 l亿 人 口中有 97 农村 , “ 3 4, 在 三农 ” 问题 是关 系 改革 开 放 和现 代化 建设 成败 的 重大 问题 。 由于 农业 发展 直接 影 响国 家经 济 的 正常 发展 , 占中 国人 口3 4 / 的农 村人 口的总 体 生 活情 况 是 中
拉 动钢 材 、水 泥 、建 材 、 家 电 、家 居 、设 计 、保 险 、银 行 、旅 游 、商业 、餐 饮 、娱 乐 、城建 、城 管 、物 管 、医药 、卫 生 、文化
经济不发达 。最后是农业问题,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
程 度低 。 同时 中 国在 城 市化 发展 过程 中,一 些失 去土 地 或务 农工 作 的农 民流 转 到城镇 谋 生 ,一部 分更 是 成为 “ 农无 地 、上班 无 务 岗、低 保无 份 ”的流 动 人 口。 因此 , “ 三农 ” 问题 已成 为制 约城 乡一体 化发 展 的全 国性 问题 ,已成为 影 响 中国 的国计 民生 、社 会
刻不 容 缓 。今 年 工 作 的 重点 是 加 大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力 度 ,提 高 经 济 发展 质 量 和 效 益 。 以扩 大 内需 特 别 是 增 加 居 民消 费 需 求为 重
点 , 以稳 步 推 进 城 镇化 为依 托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努 力使 经济 结 构调 整取 得 明显 进 展 。
利于 降低 农 村人 口向城 镇转 移 的成 本 。 中央提 出 把符 合条 件 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