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精讲班--货币银行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交易动机 和谨慎动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可以合写为:M1=L1(Y):投 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即M2=L2(r)。因此,
X银行将900元用支票的形式贷款给客户A,A不提现金,将900元贷款立即存入Y银行。Y银 行同样要提取10%(90元)的法定准备,则Y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以次类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表现如表1-1所示。 表1-1 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
可见,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货币总量(D)为:
Md=kPY
其中,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 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与费雪方程似乎没有区别,但是,剑桥方程将 货币需求看做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 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简答:请比较说明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的异同】
(2)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在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中,假设人们对利
率变化的预期是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决定货币和债券的持有量。但是在现实中,利率预期 是不确定的,托宾讨论了在这种条件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由 于利率的变动会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改变原有资产组合中的风险-收益均衡,因而人们 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行为,从而导致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M等于货币需求量。因此,上式意味着,由一定 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可见,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 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 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如下的货币需求方程: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理论 的特点是,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映于 物价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弗里德曼 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 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D=R/RRr
或者说,货币总量是R的1/RRr倍。在上例中,1000元的原始存款增加了10倍(1/10%), 变成了10000元(R为初始存款)。 在上述过程中,首先,假设是“部分准备制”,即商业银行将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而 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显然存款准备率直接影响存款货币的总量;其次,假设所有的存贷 款均是用支票转账结算的,没有提取现金的行为,或者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 损”。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原始货币创造惟一的来源是中央银行。在表1-1中,原始存款正 好等于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的总额。 2.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 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1-2所示。 表1-2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的概念与统计 1.货币的概念 货币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是建立 在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这一前提下的,货币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商品和贵金属。从20世 纪初以来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逐渐过渡到“不兑换纸币”或“信用货币”阶段,在 这一阶段,货币又称为“法币”,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垄断发行的,人 们对货币的信心在于它是由国家信用作担保(国家信用的基础则是国家具有强制收 税的权力),由国家法律强制使用的。 货币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其它: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货币的统计 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统计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 “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
其中,Md/P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 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rb,re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 率;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风险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2.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四、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一、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Ms=Md 1.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2.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currency)、货币(money)和准货 币(quasi money):通货,采用一般定义“货币”,等于存款货币以外的通货加 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1;“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即包括除M1之外可以称之为货币的各种形态。“准货币” 加“货币”,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 M2。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 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 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目前我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体系是: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含证券公司存放在金融机 构的客户保证金))。
历年考试题目
第一章 货币供求理论
【大纲要求】 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的概念与统计 1.货币的概念 2.货币的统计(07年) 二、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 1.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扩张 2.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 3.货币供应的完整模型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09年)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M=Ll(Y)+L2(r)
可见,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比剑桥学派更进一步,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货币的投机 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影响。 2.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鲍莫尔运用管理学中的最优存货管理方法,深入 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出之间的时间差内, 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 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利可图。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但与利率有关,而且关系很大。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在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交易方程式”:
MV=PY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事后的会计恒等式,没有因果关系,称不上“理论”。费雪的解 释是,V取决于交易方式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因而在短期中是稳定的;同时,在古典经济学的 框架内,Y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也是稳定的,因此: 变形得:
二、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 1.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扩张 首先,假设X商业银行接受了1000元原始存款(R),则其资产负债表为:
1000元资产起初完全表现为银行的储备资产,但是银行盈利来源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 因此需要将其贷出去,如果全部用于贷款,遇有提款需求,银行经营同样会遇到困难。一般 地,中央银行会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将贷款的一个固定比例当作提款准备,称为法定准备 (RR)。这里假设其比率(RRr)为10%,则其资产负债表示为:
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应理论 的发展来看,货币供应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的”,而 “外生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具体到中国,多数人赞同“内生论”。首先,中国的中 央银行本身并非严格的独立决策主体,其控制货币供应的 能力在制度上缺乏保证;其次,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 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 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 机制”。
C+D=货币供应量(M)
它是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经多倍扩张(设倍数为m)形成的。因此:
M=mB m=M/B=(C+D)/(C+R)
经过简单变形,得到如下较为完整的货币供应模型:
利用这一模型中可以分析影响货币供应的主要因素: (1)C/D:即现金/存款比率,该比率受到一个国家民众现金使用习惯、支付体系效率、 存款利率水平、地下经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2)RR/D:即法定存款准备率,由中央银行决定; (3)ER/D:即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率,由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客户提款预测、利率水 平等因素决定; (4)B:即基础货币,它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 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表1-2虽然形式上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似,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商业银行是先有 负债,后有资产运用,而中央银行则是资产决定负债。这种特权的来源在于中央银行对货币 的垄断发行权。 正常情况下,中央银行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货币的。假设某经济主体A新创造 了一项实物财富,出售给经济主体B,B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呢?B自己可以写一张借条(IOU)给 A,但A认为私人借条缺乏“普遍可接受性”;B可以从自己的银行存款中提取货币,但是这样 一来,银行体系中的货币数量会减少,从而影响整体价格水平;于是B从商业银行贷款,商业 银行同样没有“多余”的资金,只得向中央银行借款。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同时等额 表现为“对商业银行贷款”与“商业银行存款”,这笔存款可以看做是进入商业银行体系的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据此可以发放贷款,同时缴纳法定存款准备,最终,整个商业银行 体系的存款准备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此外,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 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要求,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进一步分解为准备存款和现金两 个部分。
3.货币供应的完整模型 整个社会的货币共有三种形态:①现金(C);②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R), 包括中央银行要求的法定准备金(RR)和商业银行自行决定的超额准备金(ER);③存款货 币(D)。它们的关系是:
C+R=基础货币(B)
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 的源头。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 “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 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 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 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 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 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 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