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GIS应用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_第6章GIS应用模型
分析目的: 确定植物的适种区域 评价准则: 坡度在15°-- 25°间 碱性土壤
交通线两侧500米范围内
数据源: DEM; 土壤分布图; 交通线图;
具体步骤:
(1)利用DEM生成坡度图,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将坡度图分为两类(1 为15°-- 25° ,0为其他坡度)
(2)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土壤分布图分成碱性及非碱性两类(1为碱性, 0为非碱性); (3)合并土壤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4)合并后的土壤分类图进行矢量转栅格;
实例:
某一单位准备建立一个养殖试验室,请利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适合建立养殖试验室的 侯选区域.需参考的条件是,距离排水管道在 300米之内,是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且是 湿地(土壤类型).
分析目的: 解决养殖试验室的选址问题,即确定合适的区域 评价准则: ①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木林地; ②适宜开发的土壤类型为湿地; ③距离排水管道在300米之内。 所需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排 水管网
分析目的: 确定建立森林公园的区域 评价准则: 距公路、铁路0.5km以外10km以内 城镇行政区划为非市区
森林分布为有林地
数据源: 公路及铁路分布图; 森林分布图; 城镇行政区划图;
具体步骤:
(1)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森林分布图分成林地及非林地两 类(1为林地 ,0为非林地 ); (2)合并森林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3)建立公路和铁路周围0.5km宽的缓冲区;
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可视化的GIS建模辅助工具
1)启动ArcToolbox; 2)右键单击Toolbox,选 择New toolbox,生成 Toolbox1 3)右键单击Toolbox1, 在New中选择Model,则 生成model;
GIS应用模型总结
当使得 G 为最大值时所对应的 j ,即为适宜等级 Sj
适宜等级 Sj评价
当适宜等级为
S1 :可认为最适宜 S2 :可认为次适宜 S3: 可认为临界值 S4: 不适宜
当适宜级为S2或S3时,必须同时确定其限制性因子。限制性 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三、应用实例
例1、利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1、目标
W3 =1/12=0.083
W4=1/(1+1+2+2*4)=1/12=0.083 W2=0.083*2=1/6=0.17 W1=0.17*4=2/3=0.67
可通过计算来获得权重(wi)和贡献函数(Pij)值。
①建立4个因素的重要性比较表
将4个因素按重要性排队,得F4、F3、F2、F1按倍数关系比较 相互之间的重要性,即:
令F4的重要性为1;
F3的重要性同F4,为1 ;
F2的重要性是F3重要性的2倍; F1的重要性是F2重要性的4倍
②求权重(Wi):
m Wi = Ui / ∑Ui i=1
(3) 混合型的模型建造
2 .建模步骤
①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评价准则;
② 准备分析数据;
③ 进行空间分析操作; ④ 结果分析;
⑤ 解释、评价结果(如有必要,返回步骤①);
⑥ 结果输出(地图、表格和文档)。
例1—道路拓宽改建过程中的拆迁指标计算
1)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和房 产价值,道路拓宽改建的标准是: 道路从原有的20m拓宽至60m; 拓宽道路应尽量保持直线; 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10层以上的建筑不拆除。
2)准备进行分析的数据
本例需要涉及两类信息: 现状道路图; 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信息。
第06章 应用型GIS应用模型分析
组件模型重用
重用途径 对象调用 优点 完全面向对象 应用系统高效无缝 使用方便 缺点 利用组件模型实现应用模型有一定难度
综合建模步骤
系统描述与数据分析 理论推导 简化表达 参数确定
2.2 逻辑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模型的实现,特别是逻辑模 型的实现要依靠用户对系统功能的正确调用来完成, 这需要建立一套独立于系统物理结构和计算机算法之 上的逻辑规则,这些逻辑规则必须为系统设计者和使 用者双方所理解和采用。
逻辑原理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基本操作公理、 地图集合定义,可将所有地图及地图之间的操作表示 为逻辑表达式,然后分解为基本操作予以完成。
逻辑运算都是按数据的特定组合条件去检索相应的图 形、属性数据。
操作公理
处于相同或不同的数据平面上的数据可依据其空间关 系和属性进行运算
数据可依据其空间关系扩展到相邻区域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的逻辑运算基于布尔代数 数据可以通过计数、量算、逻辑运算等操作重新标识,
重新标识的数据可与始数据一样参加进一步运算
多边形叠置产生的问题
多余多边形的清除 缝隙小多边形的处理 多边形交点的搜索
2.3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分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将大量未经分类的数据输入信 息系统的数据库,然后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以 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综合评价 模型简化 权重确定 隶属度计算 因子综合 分等定级
模型要进行正确合理的结构分解 在分解模型时可能产生错误 进行模型的组合很困难
DDE或OLE方式重用
重用途径 嵌入交换 优点 系统能实现无缝集成 所需编程不多 缺点 系统效率不高 系统稳定性不是很好 要求应用模型必须支持DDE或OLE协议
地理信息系统题库及答案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数据: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和图像也是数据,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
2.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善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3.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等操作。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4.矢量数据:是面向地物的结构,即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直接赋有位置和属性信息以及目标之间的拓朴关系说明。
但在空间表达方面没有直接建立位置与地物的关系。
5.栅格数据:是面向位置的结构,平面上的任何一点都直接联系到某一个或某一类地物。
但对于某一具体的目标,没有直接聚集所有信息,只能通过遍历栅格矩阵逐一寻找,它也不能完整地建立地物之间的拓朴关系。
6.空间数据(或地理数据):是指地理实体或现象的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的总称。
7.TIN数据结构:表示和存储曲面要素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便于连续现象在任一点的内插计算,经常采用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来拟合连续分布现象的覆盖表面,称为TIN数据结构。
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8.数据变换:是指数据从一种数学状态到另一种数学状态的变换,包括几何纠正和地图投影转换等等,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几何配准。
9.数据重构:指数据从一种格式到另一种格式的转换,包括数据转换、格式转换、类型替换等等,以实现空间数据在结构、格式和类型上的统一,多源和异构数据的联接和融合。
10.数据提取:是指对数据进行某种条件的取舍,包括类型提取、窗口提取、空间内插等,以适应不同用户对数据的特定要求。
11.投影转换:投影转换是指当系统使用来自不同地图投影的图形数据时,需要将该投影的数据转换为所需要投影的坐标数据;12.空间数据的内插:通过已知点或多边形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多边形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多边形分区数据的方法就称为空间数据的内插。
(GIS)第六章__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三、应用实例——XX省XX市土地定级信息 系统
第三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这些 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 选址、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
因此,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 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价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 活动的适宜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 评价过程 ➢ 评价对象生态条件调查.评价对象玉米属于禾本科,为一年
生草本,其主导生态条件例如:性喜高温,需水量大,要求 土壤肥沃和土层疏松,其根系伸展要求防止土壤侵蚀等. ➢ 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根据将玉米作物生长有 关的生态条件与土地质量相比照,除了温度可通过季节调 节外,其他影响因评价素对和象因的影子响如因图素和所因示子:体系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 的应用模型
主要内容
第1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2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第3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4节 发展预测模型(自学) 第5节 区位选择模型(自学) 第6节 交通规划模型(自学) 第7节 地球科学模拟模型(自学) 本章重点:一般的GIS应用模型及其构建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三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 通过作用于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 命令,对一个空间分析过程进行的实现模拟.
➢ 制图建模的结果是一个应用模型,它是对空间分析过程及其数据的一种 图形或符号表示,目的是帮助分析人员组织和规划所要完成的分析过程, 并逐步指定完成这一分析过程所需的数据.制图建模也可用于研究说明 文档,作为分析研究的参考和素材.
供水Q1
供肥Q2
供氧Q3
土壤侵蚀Q4
第六章_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构建步骤
① 明确分析的目标和评价准则 ② 准备分析数据
③ 空间分析操作(叠加、缓冲区、网络。。。)
④ 结果分析 ⑤ 解释、评价结果 ⑥ 制图输出
应用模型建模的步骤
例:道路拓宽改建中的拆迁指标计算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是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
建筑面积和房产价值,道路拓宽改建的标准是:
(2)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 确定玉米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和因子及等级标准;其影 响因素和因子为:
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体系
供水Q1
供肥Q2
供氧Q3
侵蚀Q4
水源
土层厚度
土有机肥
土孔隙率
土壤质地
坡向坡度
(3)利用GIS生成影响因素数据 通过GIS操作过程,可以有效的生成基于栅格单元的供水条件等级数据文件R1 例如:供水有效性,其影响因子为水源和土层厚度
①建立4个因素的重要性比较表 将4个因素按重要性排队,得Q4、Q3、Q2、Q1按倍数关系比较相互之间 的重要性,即:
令Q4的重要性为1;
Q3的重要性同Q4,为1 ; Q2的重要性是Q3重要性的2倍; Q1的重要性是Q2重要性的4倍
②求权重(Wi):
Wi = U i /
m ∑ Ui i=1
W4=1/(1+1+2+2*4)=1/12=0.083 W2=0.083*2=1/6=0.17
W3 =1/12=0.083 W1=0.17*4=2/3=0.67
③ 按影响因素的级别确定贡献函数如下:
P值的确定方法:贡献函数值可以按照影响因素的级别来确定。一般 将各因子最适宜的指标值定为贡献函数值100,将各因子最不适宜的 指标值定为贡献函数值0,在这之间,指标值与函数值按线性关系计 算和确定。 例如:对供水因素,如按上所述分四级,将最适合的定为贡献函数值 为100,不适合的定为贡献函数值为0。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
式中,
i 1
U1 V1,0 ,
U2 V2,1 V1,0 ,
Ui Vi,i1 Vi1,i2 V1,0
第六章 GIS应用模型
遥感学院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适宜性分析应用实例
(3)评价过程
第六章 GIS应用模型
遥感学院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三、发展预测模型
一般介绍
发展预测是运用已有的存储数据和系统提供的手段, 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探索某一事物在今后的可 能发展趋势,并做出评价和估计。
第六章 GIS应用模型
第六章 GIS应用模型
遥感学院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一、GIS应用模型概述
1、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
数学模型(理论模型)
✓
经验模型
✓
混合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按照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可分为: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遥感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系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目录
一、GIS应用模型概述 二、适宜性分析模型 三、发展预测模型 四、位置选择模型 五、交通规划模型 六、地学模拟模型
第六章—第八章GIS的应用模型、设计及产品PPT课件
26
网格表面构造举例
27
真实感图形与纹理贴图举例
28
2020/1/13
29
12
第八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 输出设计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13
§1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
一、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及其分类
常规地图
全要素地形图;
各类专题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
统计图表与数据报表。
统的设计;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业务 化的运行系统,以实现业务操作的手工模式向信
息化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
和科学化。
系统设计的模式
结构化的系统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
系统设计的流程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运行与维护。
6
§2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任务; 中国标准化组织的任务。
11
§4 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系统评价的概念:指将运行着的系统与预期目标 进行比较,考察是否达到了系统设计时所预定的 总体目标、功能需求及技术和经济指标。
系统评价的内容 ① 系统效率; ② 系统可靠性; ③ 可扩展性; ④ 可移植性; ⑤ 系统的效益
8
三、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是按照详细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内容 和方法,分阶段完成系统开发的过程;
系统实施的内容包括: 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引进和调试;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质量控制; 应用模块开发和建立用户应用界面; 应用系统联调、测试和编写系统测试报告; 按照计划任务书进行系统的验收及技术鉴定。
第六章 GIS的应用模型
用户的要求给出相应的解释。
第七节
三、专家系统的主要模块
专家系统概述
知识获取:对某一领域具有深入研究和专门知识的专家,将其知识变 为可供计算机使用的形式的过程。 知识库:将获取的知识转换为一系列辨认或描述实体的规则,存入系 统知识库。 推理机构:当用户通过界面进行访问时,推理机构便利用知识库中的 知识和用户输入的信息,完成推理和生成结论。 解释系统: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推理结果给出相应的解释。
向量表示属性集:
每个属性集对于项目T 都有一个优劣等级,且满足: V1l > Vjl >
…
Vnl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各个因素按属性集的优劣可用矩阵表示
其中:P 为 Xi(每个因素)对T 贡献值 W 为 Xi(每个因素)对T 的权重值 P和W的确定:依据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或者经验公式来确
定。
第二节
第三节
一、一般介绍
(1)研究方向
发展预测模型
人口预测、资源预测、粮食产量预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数学方法 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 析法,以及灰色系统理论模型
第三节
二、 模型简介
人口预测模型:
发展预测模型
Pt =P0e(λ-u)t Pt 为 t 年的人口数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三节 发展预测模型
第四节 区位选择模型
第五节 交通规划模型 第六节 地学模拟模型 第七节 专家系统概述
第六章
需要掌握的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2)GIS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 3)GIS应用模型的构建途径
gis应用模型的建立
GIS数据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 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数据缺失、不完整或不一致的问题。
数据质量评估与处理
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和校验, 以提高数据质量。
计算性能问题
1 2 3
大数据处理
GIS涉及大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计算性 能要求高,需要高效、稳定的计算环境和算法。
自20世纪6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GIS)诞生以来,GIS应用模 型经历了从二维地图制作到三维建模、从静态分析到动态模 拟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GIS 应用模型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未 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GIS应用模型将 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复杂地理空间数据的 处理和分析需求。
详细描述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逼真的地理环 境,实现三维场景的实时渲染和交互操作。 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 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直观的地理信息展示 方式。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GIS应用
模型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集成测试
将各个模块集成测试,确 保整体运行正常。
优化调整
根据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 优化和调整,提高性能和 准确性。
模型部署与维护
部署环境准备
配置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模型部署
将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环境中。
持续维护更新
定期检查和维护模型,确保其持续稳定运行。
03
GIS应用模型的类型与实例
空间分布模型
详细描述
GIS应用模型能够将复杂的地理空间数据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地理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通过GIS应用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趋势,提 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gis自考习题-整理单选+多选学生用
第一章绪论1、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 世纪____ ?A.50 年代B.60 年代C.70 年代D.80 年代2、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___ ?A.属于属性信息B.属于共享信息C.属于社会经济信息D.属于空间信息3、“3S”技术指的是?A.GIS 、RS、GPSB.GIS 、DSS、GPSC.GIS 、GPS、OSD.GIS 、DSS、RS4、下列属于GIS 输入设备的是___ ?A.主机B.绘图机C.扫描仪D.显示器5、把GIS分为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按___ ?A.数据容量B.用户类型C.内容D.用途6、从历史发展看,GIS脱胎于?A.地图学B.地理学C.计算机科学D.测量学7、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___ ?A.美国地理信息系统B.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日本地理信息系统D.奥地利地理信息系统8、有关地理系统的论述错误的是 __ ?A.地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B.地理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依据C.地理系统就是统一地图学D.地理系统是以哲学思维和高度现代化的技术为支撑的科学体系9、GIS 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是20 世纪?A.60 年代B.70 年代C.80 年代D.90 年代10、GIS 的主要工作方式是?A.批处理方式B.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C.模拟方式D.增量方式11、GIS 与机助制图的差异在于?A.是地理信息的载体B.具有存储地理信息的功能C.具有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D.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12、有关信息的论述错误的是 ___ ?A.信息具有传输性B.信息具有共享性C.信息具有适用性D.信息具有主观性13、下列哪些属于GIS产品的输出设备?A.键盘B.硬盘C.主机D.显示器14、下列GIS软件中哪一个不是ESRI公司的产品?A.ArcViewB.ArcSEDC.MapXtremeD.MapObject15、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___ ?A.属于属性信息B.属于共享信息C.属于社会经济信息D.属于空间信息16、以下不属于GIS输出设备的是?A.绘图仪B.打印机C.图形显示终端D.图形数字化仪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A.大B.小C.相当D.无法比较2、有一点实体其矢量坐标为P(,),若网格的宽与高都是2,则P__ ?A.P (5,8)B.P (8,5)C.P (4,7)D.P (7,4)3、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___ ?A.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C.扫描数字化法D.人工读取坐标法4、矢量结构的特点是___ ?A.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定位明显、属性明显C.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定位隐含、属性隐含点栅格化的行列坐标为 __ ?5、下列栅格结构编码方法中,具有可变分辨率和区域性质的是___A. 直接栅格编码B. 链码C. 游程编码D. 四叉树编码6、用数字化仪数字化一条折线,合适的操作方式为___ ?A.点方式B.开关流方式C.连续流方式D.增量方式7、描述地理实体本身位置、形状和大小等的数据为___ ?A.属性数据B.几何数据C.关系数据D.统计数据8、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A.几何数据B.关系数据C.属性数据D.统计数据9、地理数据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是___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10、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___ ?A.拓扑邻接B.拓扑关联C.拓扑包含D.以上三者11、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表示点、线、面地理实体的数据结构是?A.矢量结构B.栅格结构C.拓扑结构D.多边形结构12、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C.改变栅格形状D.减少栅格总数13、对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___ ?A.图形精度高B.图形精度低C.图形精度相当D.无法比14、下列能进行地图数字化的设备是 ___ ?A.打印机B.手扶跟踪数字化仪C.主机D.硬盘15、GIS 所包含的数据均与___ ?A.地理空间位置相联系B.非空间属性相联系C.地理事物的质量特征相联系D.地理事物的类别相联系16、存在于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属于____ ?A.拓扑邻接B.拓扑包含C.拓扑关联D.以上都不是17、栅格结构的特点是___ ?A.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定位明显,属性明显C.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定位隐含,属性隐含18、下列既是获取矢量数据的方法,又是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是 ___ ?A.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扫描仪法C.数据结构转换法D.分类影象输入法19、矢量数据量与表示地物精度之间的关系是___ ?A.数据量越大,精度越高B.数据量越小,精度越高C.数据量越大,精度越低D.以上三者都有可能20、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相比____ ?A.数据结构复杂,冗余度小B.数据结构复杂,冗余度大C.数据结构简单,冗余度小D.数据结构简单,冗余度大21、下列栅格数据编码方法中,接近矢量结构,不具有区域性质的编码方法是____ ?A.四插树编码B.块码C.游程编码D.链码22、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____ ?A.结构紧凑,冗余度小B.结构紧凑,冗余度大C.结构松散,冗余度小D.结构松散,冗余度大23、在GIS中,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A.邻接关系B.关联关系C.包含关系D.拓扑关系24、下列给出的方法中,哪种可获取矢量数据___ ?A.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扫描法C.遥感信息提取D.手工网格法25、在多边形矢量编码方法中,由点索引与边界线号相联系,以线索引与各多边形相联系的编码方法是__ ?A.多边形环路法B.树状索引编码法C.拓扑结构编码法D.四叉树编码法26、决定了栅格数据的精度A.网格边长B.网格数C.顶点数D.像元27、以下哪种不属于数据采集的方式___ ?A.手工方式B.扫描方式C.投影方式D.数据通讯方式28、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A.几何数据B.关系数据C.属性数据D.统计数据29、在地理数据采集中,手工方式主要是用于录入___ ?A.属性数据B.地图数据C.影象数据D.DTM 数据30、栅格数据表示地物的精度取决于___ ?A.栅格尺寸的大小B.编码方法C.地物的大小D.数字化方法31、为了唯一标示每个记录,必须有记录的标识符,这个标识符是___ ?A.代码B.主关键字C.辅关键字D.记号32、对于游程长度编码而言,图形程是度与压缩比的关系式 __ ?A.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高B.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低C.图形越复杂,压缩比越高D.二者间无关系33、__ 是数据组织的基本对象。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思考题
《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它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4、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5、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6、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
7、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都包含哪些?2、通过实例说明GIS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3、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4、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5、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结构都有通用标准吗?请说明。
6、栅格数据组织有哪些方法?7、栅格与矢量数据结构相比较各有什么特征?8、矢量与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有什么好处?9、属性数据的编码是必须的吗?10、简述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及其对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有何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思考题第三章空间数据的处理1.GIS的数据源有哪些?2.请举例说明GIS对数据的质量要求。
3.纸张上的地图如何进入计算机系统?4.从地图上能得到GIS需要的所有数据吗?请举例说明。
5.如何发现进入GIS中的数据有错误?6.一般从扫描仪上直接得到的地图有什么问题?如何改正?7.如果两个作业小组各自从数字化仪上得到两张相邻图幅的地图数据在GIS中不能准确对接该怎么办?地图接边相关知识8.空间数据几何纠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9.假设一条矢量等高线上的点太过于密集了,如何减少占用系统的存储空间?你能给出多少方法?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0.栅格地图数据如何减少硬盘存贮空间?11.请简要说明通过扫描仪得到矢量地图数据的原理和过程。
12.空间数据的插值算法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知识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复习资料(要点)陈诗吉(编)《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复习资料(要点)第一章GIS概述第一节GIS概念一、数据、信息和地理信息1、数据(1)定义: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2)数据项可以按目的组织成数据结构。
但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2、信息信息源自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信息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
广义的认为,信息是物质运动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它通过数字、语音、图像、文本、图形等媒体形式来表现,它蕴含着事物相互间联系、发展趋势、过程规律等。
3、信息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传输性、共享性、适应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增殖性、转换性等。
信息最主要的特点:(1)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紧密相关的,这是信息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2)传输性:信息可以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传输,既包括系统把有用信息送至终端设备(包括远程终端)和以一定的形式或格式提供给有关用户,也包括信息在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转和交换。
(3)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以传输给多个用户,为多个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
(4)适用性:可为决策提供支持。
4、信息与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信息是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
(2)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由一种数据形式转换为其他数据形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的内容不会改变。
(3)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并不就是信息。
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做出解释,才能提取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
(4)数据是原始事实,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信息必须是有意义或有用的;使用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精确、相关和及时的。
(5)人的知识、经验作用到数据上,可以得到信息,而获得信息量的多少,与人原有的知识水平有关。
六---应用模型
.
8
DEM数据
技术路线
坡度数据 50%
土壤质地数据
植被类型数据
25% 加权叠加
土壤侵蚀危险性分布图
.
25%
每个图层 分类打分
9
植被分布图
.
10
土壤质地分布图
.
11
DEM图(数据有问题)
.
12
开始创建模型
• 途径:利用ArcGIS系统内部的建模工 具。
• 步骤: 1 、在toolbox下新建工具soil2
.
3
• GIS应用模型建模的步骤:
(1)明确分析目的和评价原则 (2)准备分析数据 (3)空间操作分析 (4)结果分析 (5)解释评价结果 (6)结果输出
.
4
GIS应用模型建模的途径:
• 途径1:利用系统内部的建模工具,例如GIS软件提供 的宏语言(VBA)、用于函数库(API)、功能组件 (COM),开发所需要的空间分析模型。
.
6
选址分析模型举例
• 目的:国家森林公园候选地址 • 数据准备:公路铁路分布图(线状地物),森林类型分布
图(面状),城镇区划图(面状)
.
7
土壤侵蚀分析模型
• 目标:获取 “土壤侵蚀危险性分布图”
• 因子确定: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
• 数据:矢量数据:研究区界线(Study Area)、植被 (Vegetation), 栅格数据:土壤类型栅格(Soilsgrid) 、DEM图
可以自由缩放ModelBuilder中的流程图 • 4: 选择,用以选择模型中的数据图框,工具图框 • 5: 添加连接,将数据和工具连接起来 • 6: 运行选中的处理过程或整个模型
第6章 GIS应用模型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导 论
GIS
6.1
GIS应用模型概述
所谓GIS应用模型,就是根据应用目标,具体化为信息世 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或是用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抽象, 通过逻辑的演绎,去把握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质特征及可视化显示。 6.1.1 GIS 应用模型的分类 1.根据所表达空间对象的不同,GIS应用模型可分为: •数学(理论)模型 •经验模型 •混合模型 2.根据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可分为: •静态 •半静态 •动态模型。
空间分析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导 论
GIS
一、空间分析建模
1、定义:
空间分析模型是指用于GIS空间分析的数学模型,是在
GIS空间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模型,是通过作用于原始
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命令, 对一个空间决策过程进行的模拟。 如国家森林公园选址需要建立相应选址模型。 数据源已知,包括公路铁路分布图(线状地物),森林 类型分布图(面状),城镇区划图(面状),需要得到国 家森林公园候选地址信息提取的模型。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一、GIS应用模型分类
按表达方法:
按发展过程:
数学模型
静态
经验模型
半静态
混合模型
动态
二、应用模型的构建
• GIS环境内的模型构建
用GIS软件提供的宏语言(ARC/INFO的AML)建造自己 的分析模型。(利用GIS开发部件,开发效率高)
• GIS外部的模型构建
利用其它领域的软件。(效率受影响,无需重编分析软 件)
(3)位置选择分析阶段
实施位置的选择,并对结构进行分析。
• 根据综合影响的评价数据-》相邻单元关系图 -》顶点连接图,计算各边权值。
• 最后,用 Dijkstra算法 设计最短路
径,并做拉 直处理。
§ 6.6 地学模拟模型
地学模拟模型是应用计算机、数字模拟技术及综 合分析的方法来模拟地理过程或现象(如沙漠 化过程、河道冲淤、沙嘴发育、土壤侵蚀等), 使得受几个因素共同影响,要经过若干年才能 完成的地理过程,采用计算机模拟模型,只需 几分钟就能得出类似结果,为资源开发、水土 保持、工程论证等提供依据。
• 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成
实例:南京大学基于“新构造控水理论与找水
方法”的找水专家系统(NCGW)。
一、系统结构
运行时,根据用户输入 的该地区水文地址条件 和可信度,推理机制利 用输入的数据和知识库 中的知识,推断出该地 区是否有可开采的地下 水。
二、知识库格式
• 知识库存储着特定领域的大量事实和规律,是专家实 践经验和全面体现。知识库中知识的表示与组织是关 键,关系到系统的推理能否模拟出专家的思维过程。
• 混合型的模型构建
两种方法的结合。
§6.3 发展预测模型
• 是运用已有数据和系统提供的手段,对事务进行科学 分析,他不缩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人口, 资源,粮食,经济发展)。
应用型GIS应用模型分析
应用型GIS应用模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世界表示自然界,具有完备的空间特征,可以存储和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并具有极强的空间系统综合分析能力,因此从应用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完成管理大量复杂的地理数据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分析、评价、预测和辅助决策。
因此发展应用分析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走向实用化的关键,国内外学术界投入了大量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大拓宽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依赖于四个方面的要素:①足够的地理数据和合理的数据结构;②合适的应用分析模型;③系统用于组织和实现应用模型的功能;④使用者与系统的交流。
学习目标:了解应用型GIS模型的作用、分类和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1.应用型GIS模型的概念。
2.应用型GIS模型的作用。
3.应用型GIS模型的分类。
4.应用型GIS模型的建立方法。
重难点:1.应用型GIS模型的分类。
2.应用型GIS模型的建立方法。
6.2.1 应用模型重用源代码方式重用在重用源代码形式的模型时,必须利用GIS系统的二次开发语言或其他编程语言,将已开发好的专业模型的源代码进行改写重用,使其从语言到数据结构与GIS系统完全兼容,成为GIS系统的整体一部分。
这种重用方式非常多见,并且将一直存在,它可以保证GIS系统与模型在数据结构、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一致性。
但这种方式只能算是最低级的重用方式,其缺点非常明显:一是GIS开发者必须下很大功夫读懂模型的源代码,二是在改写重用过程中常常会出错。
函数库方式重用对于以库函数的形式保存在函数库中的应用模型,GIS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库函数的方式进行模型重用。
函数库包括静态连接库和动态连接库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动态连接不是在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时把库函数链入应用程序,而是在程序运行中需要的时候才连接。
函数库方式的优点是:GIS系统与应用模型能实现高度无缝的集成;函数库一般都有清晰的接口,GIS开发者不必费力去研究源代码,使用方便,而且函数库经过编译,不会发生因开发者错误地改动源代码,而使模型运行结果不正确的情况。
第章GIS应用模型PPT课件
息 方法的复合,是为解决专门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系 (2)空间分析模型是联系GIS应用系统与专业领域的纽带,
统 必须以广泛、深入的专业研究为基础。
导 (3)空间分析模型是综合利用GIS中大量数据的工具,而数
论 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主要又通过模型来实现。
GIS (4)空间分析模型是分析型和辅助决策型GIS,这是区别于 管理型GIS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决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问
• 预测方法通常分为定性、定量、定时和概率预测。
• 在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定量预测方法,它利用系统存储的多目标统 计数据,由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
• 这种数量预测常用的数学方法有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分 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模型的应用。 用GIS模型可以解决区域时空历史变化的布局问题。
④ 重力模型,建立在吸引力与到潜在市场的距离呈反比这一基础上构建
GIS 的经济地理模型。
⑤ 改进扩散模型,在流体扩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跟踪动植物
运动,以空间验证思想,构建扩散模型,如今已广泛用于地理生态群落
研究。
6
地 6.2.1适宜分析模型
理 1.一般介绍
信 • 适宜性分析在地学中的应用很多,如土地针对某
题的核心。
3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导 论
GIS
6.1.3 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
• 构建GIS应用模型,首先必须明确用GIS求解问题的基本流程;其次 根据模型的研究对象和应用目的,确定模型的类别、相关的变量、参 数和算法,构建模型逻辑结构框图;然后确定GIS空间操作项目和空 间分析方法;最后是模型运行结果验证、修改和输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GIS应用模型概述
经典的GIS认为在矢量、栅格数据模型的应用对比中,叠置及三维分 析方面栅格具有优势,缓冲分析方面矢量、栅格差不多,网络分析方 面以传统以矢量为主,现在栅格也在尝试深入应用。 GIS栅格和矢量基本模型与实际结合,还可派生出众多的应用模型。
6.1.1 GIS 应用模型的分类 1.根据所表达空间对象的不同,GIS应用模型可分为: 数学(理论)模型 经验模型 混合模型 见表6.1 2.根据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可分为: 静态 半静态 动态模型
6.1.3 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 构建GIS应用模型,首先必须明确用GIS求解问题的基本
流程;其次根据模型的研究对象和应用目的,确定模型的 类别、相关的变量、参数和算法,构建模型逻辑结构框图; 然后确定GIS空间操作项目和空间分析方法;最后是模型 运行结果验证、修改和输出。 应用模型是GIS 与相关专业连接的纽带,它的建立并不是 纯数学技术性问题,而必须以坚实而广泛的专业知识和经 验为基础,对相关问题的机理和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 从各种因素中找出其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有时还需要采 用从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样才能构建出真正有 效的GIS应用模型。 用GIS求解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地理信息建模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deling System,简称 GIMS),研究如何根据给定条件(如已知数据和约束条件) 自动生成解决问题(如确定候选地址)的整个操作过程。 它能支持面向用户的空间分析模型的定义、生成和检验的 环境,支持与用户交互式地基于GIS的分析、建模和决策。 GIMS是目前GIS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问题之一。
6.2 常用的应用模型
从数理统计角度来看,地理模型的类型有:类似统计学的 描述性模型和与推理统计技术相关的规则性模型。 从应用角度来考虑,常用的应用模型有: ① 适宜分析模型,从几种方案中筛选最佳或适宜的模型。 ② 考虑独立状态模型,注重样式与处理的问题,长时间以来 用于解释类似农业活动与运输成本间的关系; ③ 位置-分配模型,最初为预测工业位置点的空间分布的样 式而设计的韦伯模型,结合实际进行改进后可使参与者寻 找最佳商业和服务位置; ④ 重力模型,建立在吸引力与到潜在市场的距离呈反比这一 基础上构建的经济地理模型。 ⑤ 改进扩散模型,在流体扩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 跟踪动植物运动,以空间验证思想,构建扩散模型,如今 已广泛用于地理生态群落研究。
(4)实例4——亚热带农作物种植区划 这类模型用于描述和解释某种现象空间分布的规律,可以 回答“那里是什么”和“它们在哪里”之类的问题。 以亚热带农作物种植是否适宜为例说明建模方法: 首先收集数据(如:区域农业背景的数据、影响农作物生长 的生态因子(积温、光照、土壤Ph值、降水量、年均温、 空气相对湿度等); 其次,构建空间数据库; 第三,建立指标图层,确定指标等级(适宜、较适宜、一般 适宜、不适宜); 第四,进行GIS叠加分析适宜性: 第五,生成结果图,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图6.2给出了一般描述性模型,该模型根据已知因素评价 农作物种植的适应性,根据一定的分类分级标准,将土地 划分为适宜和不适宜或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 等级,输出的图层可显示区域种植适应性的差别。 图6.3是福建寿宁县的猕猴桃种植的区划图,对从事农业 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性。
图6.4 土壤侵蚀数据处理流程图
一个地图模型可以说是表示了解决某一问题的其中一种方 案。根据已有的基本数据和一套GIS 软件所提供的栅格或 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运算,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会使用不 同的运算功能、采用不同的程序解决同一个问题,因此, 他们为解决同一问题所设计的地图模型可能会不一样,这 就是说,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地图模型不是唯一的。 但不同的地图模型产生的最后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别,应对 不同的地图模型进行实验,对地图模拟过程以及每个运算 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保证地图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应用案例一 已有某区域地形等基础信息,通过构建GIS数据库、建模, 并在3DGIS系统中,可虚拟地理环境。再通过改变参数可 研究水土流失。图6.5是某区域在GIS支持下实现的虚拟环 境显示。
通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各种领域专用模型的结合主要有 三种途径。 (1)GIS环境内模型建造(嵌入式):利用GIS软件的宏语 言发展各自所需的空间分析模型。此方法能充分利用GIS 软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模型建造和开发的效率比较高。 (2)GIS外部的模型建造(松散耦合式):基于应用GIS的 空间数据库和输出功能,而模型分析功能则主要是利用其 它应用领域的软件。此方法运行比较慢,但实现软件嫁接, 无需在GIS环境中再编分析软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混合型的模型建造:上述两者的结合。此方法既利用 GIS提供的功能,又具有一定灵活的效果。
E.GIS统计分析 (a)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 行选择,凡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10 层以上的建筑物,将其从选择组中去除, 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 (b)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 算。 F.将分析结果以地图或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3)实例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一般原理:建模的关键在于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 标准化和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 以福州为例,根据各因子中不同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生态 适宜性重要程度的不同,对其赋予不同的等级值,见表 6.3。 在GIS空间数据库支持下,利用ArcView 3.3或ArcGIS 9.0 的空间分析模块,对评价因子进行单因素和综合生态适宜 性叠加分析,并对其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即最 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很不适等,形成单 因子和综合指标的生态适宜性系列分级图,如图6.1所示。 综合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公式见下式。
(2)实例2——道路拓宽规划 A.问题提出:道路拓宽改建过程中的拆迁指标计算 B.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面积和房 产价值。 道路拓宽改建的标准如下。 (a)道路从原有的20m拓宽至60m。 (b)拓宽道路应尽量保持直线。 (c)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10层以上的建筑不拆除。 C.准备进行分析的数据:涉及两类信息,一类是现状道路图; 另一类是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的信息。 D.GIS空间操作 (a)选择拟拓宽的道路,根据拓宽半径,建立道路的缓冲 区。 (b)将此缓冲区与建筑物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产生一幅 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缓冲区内的建筑物 信息。
6.2.1适宜分析模型 1.一般介绍 适宜性分析在地学中的应用很多,如土地针对某 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 选址、作物类型区划、道路选线、环境适宜性评 价等。 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应确定具体的开发活 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 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宜程度,以作为土 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2.应用实例
(a)等高线图
(b)遥感图
(c) 虚拟环境一角 图6.5某区域在GIS支持下实现的虚拟环境
6.2.3发展预测模型 1.一般介绍 发展预测模型是运用已有的存储数据和系统提供的手段, 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探索某一事物在今后的可能 发展趋势,并作出评价和估计,以调节、控制计划或行动。 在地理信息研究中,如人口预测,资源预测、粮食产量预 测以及社会发展预测等,都是经常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方法通常分为定性、定量、定时和概率预测。 在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定量预测方法,它利用系统存储 的多目标统计数据,由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来预测或控 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 这种数量预测常用的数学方法有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 法、趋势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以及灰色 系统理论等模型的应用。用GIS模型可以解决区域时空历 史变化的布局问题。
图 6.2 猕猴桃种植适应性评价地图模型
图6.3 猕猴桃种植区划图
6.2.2地学模拟模型 1.一般介绍 应用GIS方法,分析多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模拟或预测 某种地理过程或现象,例如气候变化、沙漠化过程、土地 退化过程、土壤侵蚀变化、河道演变过程等。 以土壤侵蚀评价为例说明。为确定土壤侵蚀或水土流失的 数值分析模型,先选择影响土壤流失的主要环境数据,然 后建立主要因子(R、K、L、S、C、P)图层,再利用地 图代数运算,构建土壤侵蚀地图模型: A=R×K×L×S×C×P。 土壤侵蚀或水土流失数据处理流程图,如图6.4所示。其 中:R为雨量——径流侵蚀(Rainfall_Runoff Erosivity) 因子;K为土壤侵蚀(Soil Erodibility)因子;L为坡长 (Slope Length)因子;S为坡度(Slope Gradient)因子; C为作物管理(Crop Management)因子;P为侵蚀控制 措施(Erosion Control Practice)因子。
图6.9 福建GDP空间相关显示图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选用3个因子——GDP,第二、第三 产业占GDP 的比重,各行政区的土地面积。并设:Y=总 人口,X1=GDP,X2=第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 X3=各行政区的土地面积。建立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模型,如表6.4和表6.5所示。 若再选用三个因子: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 并设:Y=人均GDP,X1=人口密度,X2=城市化水平,指 标采用以10为底的对数进行无量刚处理后,建立相关模型 则为:Y=-0.937+1.838X1+0.812X2 经检验复相关系数达到0.966,说明该方程的回归效果显 著。
(1) 实例1——选址应用模型 选址问题应用很多,如: 辅助建筑项目选址 城市垃圾场选址、 印染厂的选址、 国家森林公园的选址等。 以森林公园候选地址为例具体说明。 A.问题提出:森林公园候选地址 B.所需数据:公路、铁路分布图(线状地物),森 林类型分布图(面状),城镇区划图(面状)。 C.解决方案:构建空间数据库,信息提取并建模。 D.步骤和方法见表6.2。 F.依据应用模型出图,供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