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 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苏联解体内幕
苏联解体内幕叶戈尔·盖达尔在1992年曾当过俄罗斯代总理,当时他才36岁,可谓春风得意。
但是,由于他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俄罗斯的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他那“休克疗法之父”的美誉也变成了骂名。
不久前,盖达尔出版了新书《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大谈苏联时期的各种困难,颇有为自己改革失败进行辩护之意。
俄罗斯《独立报》在7月3日摘录了该书部分内容,介绍了当时苏联解体过程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一、出兵立陶宛成败笔1990年初,位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别举行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结果主张独立的那一方都大获全胜。
1990年,在对独立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支持独立的人在立陶宛占90%,在拉脱维亚占77%,在爱沙尼亚占90%。
1990年春天,上述3国发表独立宣言,接着是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
到1990年底,苏联大部分地区已拒绝服从苏联宪法。
在波罗的海地区,1987年至1988年,带头搞民族复兴和独立的是拉脱维亚,1988年至1989年带头的是爱沙尼亚,从1990年起就是立陶宛了。
当时戈尔巴乔夫曾经试图说服立陶宛人必须维护苏联,但是没有成功。
这样只剩下一条路:严厉而果断地使用武力维护苏联的完整。
1990年春,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却没能通过最终决议。
1990年底至1991年初,海湾战争一触即发,西方国家无暇顾及苏联。
此时苏联的一些政治家认为,可以利用武力来解决波罗的海问题了。
一家苏联报纸是这样描述1991年1月发生在立陶宛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陆战部队,1月8日部队开始保卫新闻大厦和其他一些设施……”在苏联向立陶宛出兵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地方议会以及莫斯科市苏维埃和列宁格勒(现改名为圣彼得堡)市苏维埃纷纷谴责苏联军队在立陶宛的举动。
另外,一些矿工举行罢工抗议出兵,并要求戈尔巴乔夫总统辞职。
浅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之时,苏联,这个已存在74年只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行解体了!1991年12月25日,历史将永远的铭记这一天。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个曾经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竟然会毁于一旦?为什么这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竟然会顷刻瓦解?为什么统一的联盟会如此迅速分崩离析?为什么具有将近百年的建党历史,拥有18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会会丢掉政权?俄罗斯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米哈依尔·科金这样说道:“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些左派学者更直接的提出:苏联的解体其实就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
在近期俄罗斯的一份民意调查当中,被调查当中占有32%的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罪犯!那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究竟是不是有关系呢?他应当对苏联解体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呢?戈尔巴乔夫从1985年3月在契尔年科去世后当选为总书记,至1991年8月24日无可奈何的辞去了苏共总书记职务这段时期中,他的改革思想始终在不停的演化,从刚开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后来的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至于最终彻底的断送了苏联的未来。
为了更好的了解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的联系,在这里,我们遵照他的改革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3月~1988年6月)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背景的时期,,在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苏联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至苏联的发展陷入步履蹒跚甚至停滞的状态。
戈尔巴乔夫深刻的体会到苏联需要改革。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确立了国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纲要,即所谓的“加速”发展战略。
这里的“加速”战略的出发点是:由于粗放型发展的潜力已经耗尽,只有将发展方向转向机械制造部门的大规模投资,方能保障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
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
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俄]沙赫赖刘铁威摘译2012-2-19 10:24:15 来源:《当代世界》2004年第4期编者按:本文作者系交俄罗斯副总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总理驻宪法法院代表、安全会议成员。
现任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副院长、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亲身经历了1991年的“8·19”事件、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作为叶利钦的法律顾问参加了别洛韦日协定的谈判和起草。
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苏联解体被忽略的三个原因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的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它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地雷休眠了几十年;第二个原因是在8o年代末90年代初充分发作的“依赖性”这一“信息病毒”,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
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
第三个原因是所谓的自治化过程。
到9O年代初“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
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
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然而,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方面整个官僚机构还在运行。
中央委员会的秘密文件中出现了所谓的“自治化计划”。
为了削弱俄罗斯和“民主的”叶利钦,提出了将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单位提升到加盟共和国的地位。
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4月26日通过相应的法律,启动了“自治化”机制。
其结果是俄罗斯联邦的版图像块带着许多大窟窿的奶酪,俄罗斯失去了51%的领土及其全部战略资源和近2000万人口。
意识到俄罗斯联邦事实上的崩溃危险,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为了维护共和国的完整,于1990年6月12日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_戈尔巴乔夫沉浮录_一书评介
书评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评介・李永全・按:前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总务部长、曾多年担任戈尔巴乔夫助手的瓦·博尔金撰写一部回忆录《宝座的坍塌——戈尔巴乔夫肖像》,揭示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和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
该书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名《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引起读者的巨大兴趣,现把本书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一、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戈尔巴乔夫从来没有在市场化的改革方面迈出坚定的步骤20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悲剧事件是国家数百年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
无论是世界大战、革命,还是两大阵营的军事、经济对抗,都没能摧毁和支解这个伟大国家。
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
他们最初提出振兴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崇高目标和口号,但是由于争权夺利和个人野心,结果使生产下降;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损;使社会很多阶层贫困和破产;使俄罗斯人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使科学,首先是基础科学衰退;使国家的知识潜力和文化贬值;使许多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遭到破坏。
戈尔巴乔夫是这场剧变的主要人物和组织者。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时他就有了改革社会生活的想法。
当然,他那时尚没有系统的改革理论。
这些想法多半是修修补补性质的,还不是对国家各方面的生活进行改革,即后来向世界表明的那样。
早在安德罗波夫在世时就提出了改革的思想。
1983年中央九月全会决定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戈尔巴乔夫获得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机会。
他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写作班子起草报告。
班子成员有苏共中央科学部顾问组组长比克宁、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雅科夫列夫、中央科学部部长梅德维杰夫、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斯米尔诺夫、苏联国家计委干部西塔良等专家和顾问。
当时起草的这个报告包含了苏共27大提出的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改革的哲学思想,苏联的困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发展方针存在缺陷,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框框太窄,30年代形成的对不太发达的短缺经济实行计划的方法在国家发生巨大变化后还继续通行和使用。
苏联解体尔巴乔夫透露内幕
苏联是这样解体的——戈尔巴乔夫透露内幕(1)2001-08-16 10:24:08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往昔一瞥: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里根与夫人南希中国日报网站消息: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起。
10年后,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次回忆这一令他刻骨铭心的时刻时,万般感慨油然而生:“由于我改革的失败,才导致了这场权力之争。
”面对路透社记者,已经70花甲的戈尔巴乔夫回忆了1991年那段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内幕:·“新思维”引发8·19政变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观点在苏共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
1989年,他将选举制度引进国会,随后修改宪法,开始削弱苏共对苏联社会的领导作用,规定“放弃党在政治上的垄断”。
正是这些“新思维”使党内原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人都变成了他的反对派,而这其中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一手提携的鲍里斯·叶利钦。
“顽固派认为,民主、开明和言论自由会危及他们的权力,对他们不利,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改革。
他们出生于闭关自守的时代,习惯了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向人民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受不了。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怀抱的去意已决,戈氏准备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
但就在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动了政变,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停止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同时,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
这就是苏联历史上著名的“8·19事件”。
而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和家人一起,在黑海海滨的别墅消暑纳凉……·“我和家人被软禁在黑海”戈尔巴乔夫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的总统别墅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每年炎炎盛夏之际,戈氏都要携妻子赖莎和孩子们一起来此避暑。
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探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文化、 外交 、 民族关系 、 教等领域考察 和研 究其解体 的原 因, 宗 西 训 , 采取适 当的补救措施 , 继续 把经济改革深 入下去 , 戈氏却 但 简单地把经济改革 m师不利 的责任归 咎于政治体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为 旧的 方学者对该 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联 的制度 、 民族 问题 、 对外
一
、
严 峻 的 国 内政 治形 势
叶利钦为代表的“ 民主激进派 ” 以利加乔夫为代表 的“ 、 传统派” 、
18 9 5年 3 , 月 戈尔巴乔夫 当选 为新一代党 中央总书记 , 由于 以戈尔 巴乔夫为代表的“ 改革派” 1 。 2月通过 了修改《 宪法》 选 和《 长期 矛盾 和困难的积 累, 时苏联 的形势可谓 “ 此 步履蹒跚 、 内外 举 法》 的决 议 ; 改革 国家最 高权力机 关 ; 定实行人 民代表 大会 决 交 困、 危机 四伏” 。正如戈尔 巴乔夫所说 :实际上 , “ 在我被推到苏 制度 和差额选举制 ; 以议会制取代最高苏维埃 : 宣布 苏联公 民可
因。虽然苏联解体 了, 但对其研究需要进一 步加 深 , 这对当今世 主义” 概念 。 并把“ 社会主义多元化 ” “ 、 民主化 ” “ 、公开性 ” 作为三
界 上 仅 存 的 几 个 社 会 主 义 国家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 尤 大旗帜 : 会议决定把一切权力 归还 苏维埃 , 成立 由全民直接选举 其像 我 国这 样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大 国更 应 该 从 巾 总结 经 验 、吸 取 教 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 民代表大会 ,再 由它选举组成 训. 以便 于我 们 充 分 发 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优 越 性 , 利 推 进 改 革 最高 苏维埃作为人代会 的常设机关。这 次会议与 以往不同 . 顺 各种 政 治 观 点 和对 改革 的看 法 进 行 了 激 烈 交 锋 , 形 成 三 大 派 . 以 并 即 开放 和 现代 化 建 设 。
第四讲 苏联解体及其教训
三、社会治安 犯罪案件急剧增加,针对普通人的犯罪 非常猖獗,有组织犯罪渗透到最高的一 些权力机关,甚至包括司法机关。犯罪 率上升。俄罗斯一年被杀的人就是20万, 犯罪学家认为俄罗斯每5分钟杀一个人。
四、国家与政治 国家机构大规模的贪污腐败也是一个严 重的社会问题。根据一些权威 研究,每 年用于贿赂的金钱高达数百亿美元, 现 在政府和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和有效的互 动。 有上百个党派 社会学的研究,居民对政 府的不信任度 现在是23.5%。
现在俄罗斯国家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大部 分集中在1%的居民手中,而80%居民的 生活水平比改革前下降了1.5到2倍。据 官方统计约4000万人的收入低于最低生 活标准。对最贵食品的需求下降了25% 到30%。大多数居民无力购买最基本的 生活必需品。
一、经济局势 1999到200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工业 产品和农产品的产量下降,许多工厂停工。 一些航空航天企业现在生产简单的日用品, 包括炒锅、园艺用品。 工厂、矿井、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建筑物, 整个基础设施最近十五年来没有改造、没有 修理。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一系列人员伤亡事故、 潜艇沉没、飞机坠毁、空军图160战略轰炸机 发生空难。
精神病 根据社会法医精神病中心的 数据,最近几年俄罗斯精神病患者增加 了2倍,现在正式登记的精神病患者人 数300万。 无家可归者 总人数大概在300万左 右。 流浪儿童 人数在200万到400万之间。 卖淫 根据俄罗斯新闻界估计,90年 代末俄罗斯大概有300万妓女。每年差不 多有50万妇女到国外去卖淫。
苏联解体及其教训
周良荣 主讲
一、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与教训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强调严格划分党同国家机关职 能的关系,于1987年提出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并写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他称:“改革就是全面 发扬民主和开展社会主义自治”,“充分地揭示我们制 度的各个决定性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面的 人道主义性质”。他认为“苏联社会的进一步民主化, 是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中心任务”,“公开性原则是 社会主义民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切为 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他还提出了国际政治新思维,认 为当今世界处于“核时代”,一旦核战争爆发,一切生 物都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阶级矛盾应退居次要地位。随着他的“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全面推行,苏联的改革方向发生了转变,导 致形势混乱,危机加深。
戈尔巴乔夫回顾苏联解体前后
戈尔巴乔夫回顾苏联解体前后作者:来源:《领导之友》2015年第03期维尔纽斯事件进入1991年,国家没有得到预算的批准。
俄罗斯行政当局阻止了预算的通过。
制造业的下降速度加快了(与1990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
新成立的苏联政府也犯了错误。
苏联企业进行的零售价格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被中央政府将财政杠杆交给加盟共和国的做法所抵消。
由于不平衡的工资上涨,加盟共和国的通货膨胀迅速加剧。
不过,当时苏联层面的货币和财政改革并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并没有取消对于大部分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
但是,左右翼激进派继续争权夺利。
1月12日夜里发生在维尔纽斯的事件,对于国家的政治和情感都是极大的考验。
军队拒不执行苏联总统下达的命令,而是听从了据称是驻地指挥官的命令,攻占了由支持独立的民众守卫的电视台。
而苏联总统的命令是要用政治方式而非武力来解决立陶宛首都日益加剧的冲突。
14人死亡,更多的人受伤。
这个令人极为遗憾的悲剧性流血事件,被用于纯粹的政治目的。
很难让人摆脱这样的想法:“有人非常想让苏联总统对这次流血事件负责。
我竭力避免危机的升级,拒绝对立陶宛实行总统直管,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我重申不能允许有人不经宪法程序,而是使用武力或通过军方…未经授权‟的行动去夺权。
”与此同时,叶利钦立即飞到塔林,与波罗的海国家的领导人会面,在发给联合国的一份通报中将维尔纽斯事件称为“苏联对立陶宛的侵略”。
在号召驻扎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人保持克制的时候,叶利钦发表了体现其固有的挑衅风格的宣言,称“很显然已经不可能在没有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下捍卫主权”。
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我强烈谴责这个前所未有的、意义深远的宣言,这实际上是提出分裂军队的威胁。
在莫斯科和其他几个城市,激进反对派组织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示威游行,要求苏联总统辞职,指责苏联总统制造了维尔纽斯悲剧。
民主俄罗斯运动领导人直接导演了这场反戈尔巴乔夫的运动。
1991年2月,叶利钦在电视上直接对戈尔巴乔夫宣战:“我断绝与总统本人及其政策的一切联系,要求他立即辞职。
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演说词全文
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演说词全文(Great party secretary of当代“最伟大”的马列党书记戈尔巴乔夫)提示:此份1991年圣诞日演说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一职。
这一行为和平解体了1917年十月诞生的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这份完整的演讲稿于1999年圣诞节公布。
演说全文: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作为最近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一局面的结果,我宣布辞去我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职务。
我一直以来坚决支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但同时我也支持维护政权联合,国家统一。
事态发展背离了初衷。
即使我不能赞同的解体这个国家,分裂这个政局的政策仍然占了上风。
在阿拉木图会议决议之后,我在这个方面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此外,我确信这一程度的决定应该建立在大众的期待和意愿的基础之上。
然而,我会继续尽我权力所能保证所签署的协议能成为真实可行的条约,同时能使社会摆脱危机和改革进程的困境。
我以苏联总统的身份最后一次向您宣告,我认为对1985年以来我们经历的改革历程,尤其是对我关于这充满矛盾,浮浅和主观认识的历程的观点有必要作出解释。
命中注定当我作为这个国家的领袖时,这个国家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拥有丰富的像土地、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上帝也赐予了我们智慧与才华,我们的生活依旧远远差于发达国家,我们在落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原因已经可以知晓:社会被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系统压制,注定为意识形态服务,同时也承受着沉重的军备竞赛的负担。
国家已经到了它能力的极限。
所有的尝试和许多不完全的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
这个国家正在失去它的判断力。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
一切都应该被根本地改变。
事实证明修复这个国家和根本地改变这个世界的进程远比我们所能预期的复杂。
然而,已经发生的事应该符合预期,这个社会需要自由,在政治上和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是一个我们至今没有完全理解的最高目标,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自由。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朱秀芳2013-01-12 12:01:42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9年4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现象苏联解体历史诠释【中图分类号】K512.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4-0121-(16)迄今为止,苏联解体已过去整整十八个年头了,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谁应该为苏联解体承担责任的争论仍不绝于耳,有关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
而在俄国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至今未停息,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瓦解苏联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戈尔巴乔夫更是遭到了口诛笔伐,很多学者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于其脱离实际、又急于求成的改革。
其实,在政治层面,戈尔巴乔夫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代人的代表。
本文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现象指的就是这一代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情景。
恩格斯说过,历史现象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的合力的产物。
[1]戈尔巴乔夫现象就是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现象是个谜的话,那么“解开这个谜的钥匙在过去的改革年代之外。
”[2]瓦季姆·阿列克谢耶维奇·佩切涅夫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戈尔巴乔夫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出现戈尔巴乔夫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历史根源的现象,把它放在苏联历史的长时段里通盘加以考察,对于厘清事情的本源大有裨益。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读后感
今年3月,是戈尔巴乔夫的八十诞辰。
这个在东西方评价呈两极倾向的苏联原最高领导人,自退位之后,一直为生计四处奔波,他说:我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令人意外的是,他今年的诞辰,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几乎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节日。
我正好最近读了《戈尔巴乔夫回忆录》,1991年12月,叶利钦在权力斗争中占了上风,戈尔巴乔夫下台成为定局。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雅科夫列夫在讨论苏联总统下台的条件时商定:1992年1月7日至8日,戈尔巴乔夫要腾出办公室、公用住宅和别墅。
作为回报,叶利钦允诺给戈尔巴乔夫发放退休金,并提供一辆吉尔牌轿车等。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了字。
几天后,他接到了夫人赖莎从别墅打来的电话,说叶利钦的卫队长科尔扎科夫带领一帮人,要求她立刻打开房门,清点物品,并在24小时内搬出公用别墅。
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第二天,按照原计划,他作为总统还有最后一次外事活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
当他乘车去克里姆林宫时,却接到助手打来的电话,说叶利钦等正坐在总统办公室里喝酒,建议他最好不要过去打搅。
戈尔巴乔夫让助手再给他找一个房间以便如约会见日本客人。
最后,他在三楼工作人员的房间里完成了这次接见任务,然后永远离开了克里姆林宫。
戈尔巴乔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美国的前总统有国家资助,但在俄国没有。
”他不能获得政府的任何资助。
戈尔巴乔夫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只有四千卢布,约合一千美金,连他外孙女的工资都不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利钦卸任后每年可以享有约二百万美元的退休待遇。
1998年,戈尔巴乔夫还遭遇破产。
因为金融危机,存款的银行倒闭,他仅有的八万美元存款付之东流。
戈尔巴乔夫离开克里姆林宫之后,建立了“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理论研究基金会”。
也许是出于对老领导的“怜悯”,或者是迫于舆论压力,叶利钦把原莫斯科财政学院的一幢楼房划给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使用。
但这不是无偿使用,基金会要按照市场价格缴纳租金。
实际上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尽管都曾是超级大国的掌舵者,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晚景差别很大。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直接结果。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和苏联领导集团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而这一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的错误又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迅即提出了改革的任务。
此前苏联已进行几次”,均属改良性质,丧失了改革的时机,进入80年代苏联的确面临进行“改革深刻改革的迫切需要。
此次苏共如能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经过努力,不是没有可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克服体制上的种种弊端,缓解各种矛盾,使形势好转起来。
然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在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压力下,不断退却,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触发了全面的混乱和危机,导致共产党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造成社会主义联盟国家的解体。
第一节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的严重错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苏共思想理论长期僵化,固守教条;党内党外发扬民主不够,对社会思想统得过死,人们缺乏政治积极性,社会缺乏活力。
在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时刻,解放思想,摆脱错误的、过时的教条的束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扬民主、活跃思想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都应从改革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改革大局,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昌盛为标准。
在此,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工作担负着指导改革、动员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艰巨任务。
正是在这一重要的领域,苏共及其领导人开始时便出现了一些错误苗头,以后错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使苏共葬身于自己所发动的解放思想的政治运动中。
可以说,苏联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是其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提和前奏。
一、改革指导思想:从“创新”到混乱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精)
戈尔巴乔夫简介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1990~1991。
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
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的创始人。
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
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戈氏改革背景戈尔巴乔夫认为,当时的前苏联社会处于“危机前”的状态,几十年的历史并没有完全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极大潜力”;生产粗放式经营、高消耗、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远高于美、日;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与挥霍,不计后果,不顾环境;经济结构畸型、轻工产品等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
具体措施1.除舆论控制,实现了言论自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以公开性拉开帷幕的。
他强调,政治改革就是全面发扬民主,扩大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公开性,充分揭示社会制度各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社会的进一步民主化,是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中心任务”;“苏联共产党坚决让党和人民知道一切,公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所决定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
”戈尔巴乔夫大声疾呼:人们有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
必须废除关于档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献都成为公开性的财富,如实地恢复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的本来面目。
”公开性象一阵狂飙首先在思想文化界刮起。
“原来被出版检查打入冷宫的作品纷纷出笼”,一批揭露斯大林体制给苏联人民造成灾难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历史著作、以及一大批遭到迫害流亡国外的思想家的著作得到开禁。
在面对这些被强行尘封的思想与智慧时,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写道:“当时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真可惜,大学时代竟然没能读到这一切!是的,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精神营养,只准许吃一份单纯意识形态的可怜口粮,却被剥夺了亲自去比较、对照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机会。
”到1988年底,数千部以前被称为特殊作品的著作(包括托洛茨基、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从1988年春到1990年初”,“我们在创记录的短时间内进行了自由选举,建立了议会,实行了多党制,使组织反对派成为可能——一句话,使社会有了政治自由”。
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
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
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
加之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揭露了苏
联的一些丑事和不应该让百姓知道的
秘密,60年代赫鲁晓夫否定揭露
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及血腥的手段,必然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等。
使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大麻烦,东欧小国,对苏联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从总结经验教训和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
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悲剧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悲剧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的戈尔巴乔夫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他担任英王陛下政府的首相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解体。
当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也不是为了主持苏联解体而去担任苏联总统的,但是造化捉弄人,1985年上台伊始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地在苏联推行“改革与新思维”,试图全面改造苏联体制,却不幸成为了终结苏联的掘墓者。
1970年代,戈尔巴乔夫陪同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休假的KGB主席安德罗波夫散步。
发迹前的戈尔巴乔夫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苏联精英”道路。
他1931年3月2日出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参加过卫国战争他是家乡第一个上苏联最好的大学——国立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的小孩。
大学法律系五年生活对戈尔巴乔夫后来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期间他博览群书、结交了不少朋友、入了党、结了婚、学会了独立思考,可以说没有这五年就没有今后的政治家戈尔巴乔夫。
大学毕业后,戈尔巴乔夫回到家乡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他拒绝服从分配到工作范围狭窄的检察院就职而是去了空间更为开阔的共青团。
当时,戈尔巴乔夫为此挨了检察院领导的一顿臭骂,但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是十分明智的,这大概也算是一次偶然的选择而改变个人及历史命运的一个突出事例吧。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戈尔巴乔夫已进入苏共中央领导层。
在赫鲁晓夫时代,戈尔巴乔夫从共青团一般干部逐步升迁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组织部长,他真正的崛起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1970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
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恩师先后有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库拉科夫、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
戈尔巴乔夫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是:“赫鲁晓夫想强迫体制工作,却仍然沿用体制的办法。
但是体制不接受新事物,而且正进行抵制。
无论赫鲁晓夫本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就其意义而言,这是对独权主义的第一次冲击,这是使我国社会朝民主化迈进的第一次尝试。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说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因为苏联解体发生在戈尔巴乔夫任内,是作为戈氏“改革”的直接结果和最终结局而出现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发生在戈任内,不等于戈有责任,更不等于是戈的责任事故,如同一个绝症病人死在一个大夫值班时间内。
然而,苏联患的既不是绝症,戈也不是没有直接责任。
苏联的前途本有两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
尽管戈前时期存在种种问题,为联盟解体留下隐患、积累矛盾、形成土壤和基础,但是这些问题并非绝症,联盟的前途并非注定是解体。
如果执行一条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改革,同时注意不给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分裂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苏联不是不可以避免解体,其所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民族等问题不是不可以逐步解决。
然而,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是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提供了极好时机,为苏联解体提供了促使矛盾总爆发,并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说,对苏联解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苏联解体上戈尔巴乔夫的错误不是认识问题,也不只是操作性错误,更重要的是原则性、路线性错误。
联盟形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道路,各共和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达到共同繁荣和美好的未来而结合在一起;联盟赖以维系的最重要纽带是党的统一领导。
而戈氏“改革”竟全面否定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政治经济制度认同;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削弱党和否定党,实行多党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最后自行瓦解党。
这一切在政治上是属于否定党否定社会主义的右倾路线错误,在关系联盟命运上搞的是挖掘联盟存在的基础和拆除联盟维系的骨架,因此对联盟解体负有直接责任。
戈尔巴乔夫没有同民族分离主义进行应有的斗争。
虽然1922年联盟条约规定了加盟共和国主权和退盟权,但是后来退盟法又规定能否退盟必须经全民公决决定。
苏联于1991年3月就联盟前途举行了全民公决,在多数加盟共和国参加全民公决,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不是利用全民公决的结果,同民族分离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是抛开全民公决结果,妄图通过与叶利钦等少数领导人谈判决定苏联的命运,结果不是适度分权,而是向民族分离主义不断妥协和让步,无限度地承认共和国主权,导致联盟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标志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标志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无疑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不仅对当事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格局。
苏联解体的标志,首推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这一宣告,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终结。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这一画面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苏联解体的标志性场景。
在此之前,苏联内部已经积累了诸多问题。
经济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缺乏创新和活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物资短缺。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压抑了民主和自由,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现象滋生。
民族关系方面,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民族政策上存在失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而在对外关系上,苏联长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同时,苏联在国际上的扩张和干涉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反感和抵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改革措施,非但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他提出的“新思维”和“公开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思想禁锢,但也导致了意识形态的混乱和社会共识的瓦解。
东欧剧变的标志则表现为多个方面。
首先,波兰在 1989 年举行的大选,团结工会上台执政,标志着波兰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随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也相继发生政权更迭,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政治制度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政治上,缺乏民主和自由,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严重。
同时,西方国家长期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通过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手段,影响和改变东欧国家民众的思想观念。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评“苏联解体”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评“苏联解体”
李琳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7(0)9
【摘要】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根据普京总统指令,联合文化部、历史学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几百名历史学者讨论与修改,历时三年才完成的.新版历史教科书重新评价“苏联解体”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决策和行动,对戈尔巴乔夫及其“重建”、经济领域的“加速化”、精神领域的“公开性”、外交领域的“新思维”、民族领域的“民主化”等作出了比较客观且符合实际的论断.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评“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改革亟须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应居安思危,以苏为鉴;应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总页数】7页(P35-41)
【作者】李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1.2
【相关文献】
1.历史教科书中怎样融合史学研究成果--我国台湾地区新版历史教科书论析
2.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读后的一点感想
3.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读后的一点感想
4.俄罗斯学
者评西方重评派历史学家关于30年代斯大林的俄国的观点5.20世纪的俄罗斯历史——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学者及民众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2012年11月14日06:04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燕玺):13号,久未露面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在莫斯科为自己的新书《孤独相伴》举行读者签售会。
在签售会上,戈尔巴乔夫表示这本新书是献给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的,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戈尔巴乔夫的新作从11月1号起开始在俄罗斯各大书店销售,受到读者的追捧,很快就登上了俄罗斯畅销书榜。
13
号举行的签售会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参加签售的读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而久未露面的戈尔巴乔夫也显得苍老了许多,声音也有些嘶哑无力。
他透露自己近5年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还生过一场重病,不过现在已经逐渐恢复健康。
已经81岁的戈尔巴乔夫还邀请大家
参加自己的九十大寿。
关于自己的新书,戈尔巴乔夫表示,他自己非常思念去世的妻子,因此在新书中他会更多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妻子以及
苏联解体后自己的家庭生活。
同时,书中还公开了一些苏联解体台前幕后的故事,而戈尔巴乔夫也在书中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俄罗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
据出版商透露,该书正在准备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在其他国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