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合集下载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书记,引领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政治改革被视为瓦解苏联的导火索,为接下来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面临的严重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未能实现其初衷,反而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本文将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景1. 乌克兰危机1986年,乌克兰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发了环境和人类灾难,这次事故对乌克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同时,乌克兰还受到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威胁了苏联统一,还加剧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2. 经济困境苏联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供应不足等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导致经济决策缺乏灵活性和效率,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 塞雷布里亚采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引入塞雷布里亚采用,即“新思维”。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态度,接受国内外的建议和意见,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

2. 开放表达自由戈尔巴乔夫推动新闻媒体自由化,并鼓励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措施在短时间内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参与度,使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和问题1. 国内腐败问题尽管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败措施,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情况,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2. 民族独立运动戈尔巴乔夫对公民表达自由的鼓励,也激发了苏联各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迅速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国家。

四、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失败及苏联的瓦解1. 经济崩溃此时,苏联已丧失其集权制度下的约束力。

解体浪潮迅速扩散,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意识形态和民族问题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俄罗斯曾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
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出去旅行。铁 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 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 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 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 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 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是苏联解 体的直接原因。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你认 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 1.改革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
2.社会主义改革要பைடு நூலகம்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 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1.改革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改革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 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不动摇;

浅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浅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之时,苏联,这个已存在74年只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行解体了!1991年12月25日,历史将永远的铭记这一天。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个曾经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竟然会毁于一旦?为什么这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竟然会顷刻瓦解?为什么统一的联盟会如此迅速分崩离析?为什么具有将近百年的建党历史,拥有18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会会丢掉政权?俄罗斯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米哈依尔·科金这样说道:“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些左派学者更直接的提出:苏联的解体其实就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

在近期俄罗斯的一份民意调查当中,被调查当中占有32%的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罪犯!那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究竟是不是有关系呢?他应当对苏联解体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呢?戈尔巴乔夫从1985年3月在契尔年科去世后当选为总书记,至1991年8月24日无可奈何的辞去了苏共总书记职务这段时期中,他的改革思想始终在不停的演化,从刚开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后来的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至于最终彻底的断送了苏联的未来。

为了更好的了解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的联系,在这里,我们遵照他的改革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3月~1988年6月)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背景的时期,,在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苏联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至苏联的发展陷入步履蹒跚甚至停滞的状态。

戈尔巴乔夫深刻的体会到苏联需要改革。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确立了国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纲要,即所谓的“加速”发展战略。

这里的“加速”战略的出发点是:由于粗放型发展的潜力已经耗尽,只有将发展方向转向机械制造部门的大规模投资,方能保障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

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失误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失误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失误与苏联解体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中,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失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联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苏联解体对于各民族的影响和带来的衝击,将会深远地影响整个世界。

历史背景在苏联建国初期,由于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的政策,各民族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能够长期维持,随着斯大林时代的到来,民族政策逐渐转变为中央集权主义。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强制同化政策,让其它民族都要按照俄罗斯的文化和语言来生活和工作。

这种政策不仅仅削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造成了强烈的民族恐慌感。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到来,苏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在民族政策上进行改革,并且恢复以前的政策。

但是由于一些失误,在实践中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

困境与失误在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开放”以后,苏联所处的经济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大量财产的流失和民族间的关系恶化。

这种情况加剧了各民族间的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上的分配方面,这些民族间的矛盾特别明显。

另外,戈尔巴乔夫在实行民族政策时,没有在意各民族间的特殊性,一味地强调平等,这也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苏联各民族有不同的思想习惯、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等,戈尔巴乔夫过分强调平等,导致许多地区发生了激烈的独立运动。

这些独立运动的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俄情绪,这使得苏联的民族问题越演越烈。

此外,苏联在解体的过程中,力量的调配也是一个关键时期。

由于戈尔巴乔夫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此时又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势的政治派别,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政治格局。

这些格局,意味着强势政治团体对于其它政治团体的排挤和斗争,加上外部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苏联剧烈地动荡了起来,最终终结了苏联的统一。

结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解的热点。

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于各项政策的迫切要求。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分析1985年,迈克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推行的改革和开放政策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虽然苏联的分裂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历时多年的危机积累导致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原因苏联解体的政治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苏联领导人对集权统治的执着追求导致了国家领导层腐化堕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政府失灵和官僚主义。

此外,苏联领导层的指导思想不当,例如斯大林式的左翼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导致苏联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限制了苏联自身的发展,同时,使108个民族取得国家地位的多元化苏联面临了复杂的民族矛盾问题。

1988年1月,加盟共和国明确表示要离开苏联,这是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

二、经济原因苏联解体的后期,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由于中央政府的计划经济模式,决策不善和资源分配不当,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生产,苏联经济退出了世界舞台。

此外,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导致了超额的国防开支,使得其他领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充分的投资与发展。

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之前提到了美苏冷战的斗争,美国和苏联的对抗引发了军备竞赛,直接导致苏联破产。

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自由市场和民主理念的蔓延,这加重了苏联的负担,造成了国际社会对苏联的压力。

四、影响分析苏联的解体对世界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苏联解体后,创造了一些新的国家,例如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且,但同时也增加了多种安全和经济风险。

例如,原苏联领土上的武装冲突和难民问题,这些问题都改变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式。

此外,苏联解体后,世界权力范围被西方国家所主导,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带来新的经济和安全挑战。

总之,苏联解体是由内外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

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社会需要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发展合作、增进信任,以帮助解决地区的各种难题。

对历史进行总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化解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同时可以对未来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探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探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文化、 外交 、 民族关系 、 教等领域考察 和研 究其解体 的原 因, 宗 西 训 , 采取适 当的补救措施 , 继续 把经济改革深 入下去 , 戈氏却 但 简单地把经济改革 m师不利 的责任归 咎于政治体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为 旧的 方学者对该 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联 的制度 、 民族 问题 、 对外


严 峻 的 国 内政 治形 势
叶利钦为代表的“ 民主激进派 ” 以利加乔夫为代表 的“ 、 传统派” 、
18 9 5年 3 , 月 戈尔巴乔夫 当选 为新一代党 中央总书记 , 由于 以戈尔 巴乔夫为代表的“ 改革派” 1 。 2月通过 了修改《 宪法》 选 和《 长期 矛盾 和困难的积 累, 时苏联 的形势可谓 “ 此 步履蹒跚 、 内外 举 法》 的决 议 ; 改革 国家最 高权力机 关 ; 定实行人 民代表 大会 决 交 困、 危机 四伏” 。正如戈尔 巴乔夫所说 :实际上 , “ 在我被推到苏 制度 和差额选举制 ; 以议会制取代最高苏维埃 : 宣布 苏联公 民可
因。虽然苏联解体 了, 但对其研究需要进一 步加 深 , 这对当今世 主义” 概念 。 并把“ 社会主义多元化 ” “ 、 民主化 ” “ 、公开性 ” 作为三
界 上 仅 存 的 几 个 社 会 主 义 国家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 尤 大旗帜 : 会议决定把一切权力 归还 苏维埃 , 成立 由全民直接选举 其像 我 国这 样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大 国更 应 该 从 巾 总结 经 验 、吸 取 教 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 民代表大会 ,再 由它选举组成 训. 以便 于我 们 充 分 发 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优 越 性 , 利 推 进 改 革 最高 苏维埃作为人代会 的常设机关。这 次会议与 以往不同 . 顺 各种 政 治 观 点 和对 改革 的看 法 进 行 了 激 烈 交 锋 , 形 成 三 大 派 . 以 并 即 开放 和 现代 化 建 设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近来上网不多,但翻了几本好本。

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使我再一次聆听了历史的回声,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志趣相投的网友,也算是对大家的一份节日礼物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谭索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推荐理由:本书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全面客观系统分析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和苏联解体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主要章节和陈述:
第一章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序幕
第二章第二章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起航和方向的依稀
第三章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的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和夺权
第六章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
第七章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
主要观点和陈述:
苏联解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错误路线的集中体现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左派”缺乏独立的纲领和成熟的核心,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对反动派的斗争;
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必须使全民的资产真正为全民所有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自身必须保持本色。

;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个真与假、深与浅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内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是现实存在的。

在目前,这已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实际。

三队赵沫。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的推动者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的推动者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的推动者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无疑是苏联解体的推动者之一。

他的改革政策和开放态度对苏联的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将从他的改革举措、国内外政策、经济问题和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论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促成苏联解体的。

一、改革举措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进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重建苏联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

他提出了“兴登堡之路”改革方案,包括改革农业、开展民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和加强对外事务。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二、国内外政策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对外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他提倡和平与合作的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他还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与美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会谈和交流,试图缓解苏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形势进一步恶化。

三、经济问题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

他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改革导致了经济的混乱和不稳定,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国家财政压力巨大。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苏联民众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和对体制的怀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四、政治环境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国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他试图引入民主改革,但却面临着各方面的阻力和反对。

保守派势力对他的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而激进派则认为改革不够彻底。

加之苏联各个共和国间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政治局势日益紧张。

最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苏联解体的不可逆转的局面。

总结起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推动者之一。

他的改革举措、国内外政策、经济问题和政治环境等方面都为苏联解体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然而,苏联解体并非完全是他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苏联的种种问题在历史背景下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从苏联解体的视角来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从苏联解体的视角来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从苏联解体的视角来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作者:王文影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3期摘要:几乎没有人能料想到仅7年的时间内,东欧会剧变,苏联会解体。

然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也不乏观察家迅速地站出来指出这一结果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像这种在许多方面都效率低下的制度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但也必须看到它在70余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考验,并且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军事防御能力。

关键词:苏联解体;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评价;错误;成就要想了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革给苏联带来的变化,就必须简要回顾一下这个国家改革之前的状况。

在此之前,苏共垄断了权力,对此人所共知的委婉说法是“党的领导地位”不仅其他政党遭到禁止,而且任何带有政治色彩的独立团体也不允许存在。

党内的最高决策机构—政治局,也是国家最权威的决策机关。

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仅是党的领导人,也是这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共产党被列宁及其继任者视为“先锋队”式的政党。

这就是说,共产党的领导人倾向于把党发展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政党,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同时,又使其能够相对于其他社会团体吸收更多的成员参与其中。

在苏联,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不超过(也不打算超过)成年人口的10%。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6.5%左右,也就是每10个成年人中有一位党员。

在绝对数量上,截至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夕,共产党有不到700万名党员,到了1990年,党员的数量增加到了近2000万人;随后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到了1991年夏,党员的人数下降到了约1500万人,而且在改革前的苏联,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完全被行政机关架空,最高苏维埃每年的会期只有几天时间,无论摆在它面前的是什么法律都只能一致通过。

地方苏维埃代表是通过非竞争性、单一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产生的,像最高苏维埃的选举一样,这些选举也是被操纵的,所以此时的党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

政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尤其是高度威权主义的体制,也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作者:荆景云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6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曾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曾引起世界舆论的哗然。

人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了戈尔巴乔夫身上,强烈谴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祸首。

那么戈尔巴乔夫为何要改革?改革又为何导致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经济已日益衰退和恶化。

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

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

应该说,这一阶段苏联提出的经济改革方针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一套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为此,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层和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来的一些僵化观点,推行了一些新的做法,譬如用经济办法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

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政策和配套措施,改革不仅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经济持续下滑,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譬如,政府在推行“经济自治”,要求企业“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同时,对价格改革却迟迟不决,以至于企业改革单兵突进,前功尽弃;微观改革要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但宏观调控机制上未能给企业自主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结果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往往处于空转状态。

再者,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措施不配套,未能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导致企业任意破坏经济合同,提高产品价格和工资基金,从而破坏了国家计划并使职工货币收入连年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朱秀芳2013-01-12 12:01:42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9年4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现象苏联解体历史诠释【中图分类号】K512.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4-0121-(16)迄今为止,苏联解体已过去整整十八个年头了,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谁应该为苏联解体承担责任的争论仍不绝于耳,有关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

而在俄国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至今未停息,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瓦解苏联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戈尔巴乔夫更是遭到了口诛笔伐,很多学者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于其脱离实际、又急于求成的改革。

其实,在政治层面,戈尔巴乔夫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代人的代表。

本文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现象指的就是这一代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情景。

恩格斯说过,历史现象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的合力的产物。

[1]戈尔巴乔夫现象就是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现象是个谜的话,那么“解开这个谜的钥匙在过去的改革年代之外。

”[2]瓦季姆·阿列克谢耶维奇·佩切涅夫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戈尔巴乔夫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出现戈尔巴乔夫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历史根源的现象,把它放在苏联历史的长时段里通盘加以考察,对于厘清事情的本源大有裨益。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文化上思想垄断。苏共对社会舆论和思想文 化实行严控,书报检查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 由、创作自由,大众传媒成了官方操纵和摆布人 民思想的宣传工具。70 年代流传“《消息报》上无 消息,《真理报》上无真理”的话,是苏联社会万马 齐喑的真实写照。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仅在经 济上实行公有制,也把人民的思想国有化了。
1988 年 6 月苏联《新世界》月刊发表文章, 批评列宁废除私有财产和建立劳改营制度所犯 的一些严重错误,认为列宁为斯大林的中央计划 管理体制和实行大规模镇压奠定了基础。
公开性使原来被出版检查打入冷宫的作品 纷纷出笼,一批揭露集权体制给苏联人民造成灾 难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历史著作以及一大批 遭到迫害流亡国外的思想家的著作得到开禁。在 面对这些被强行尘封的思想与智慧时,戈尔巴乔
经济上停滞不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 牺牲农民、农业甚至国民幸福为代价,换回了表 面光鲜似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称号,实际上 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安德罗波夫当政时曾动 用情报系统调查国家经济真实情况。他已不相信 政府统计局的数字。克格勃向他报告的资料显 示 :20 世 纪 70 年 代 苏 联 经 济 开 始 走 下 坡 路 。 1982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是零。工业劳动生产率 不到西方先进国家的 1/3;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西 方的 1/5。再加上入侵阿富汗,耗费大量军费,民 众生活水平连年下降。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是全方位的,但他把主 要精力集中到政治改革上,因为政治制度具有决 定作用。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以公开性拉开帷 幕的。他说:“苏联共产党坚决让党和人民知道一 切,公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所决定 的”。
公开性的推行,势必要打破舆论控制。统制 思想,钳制言论,是专制社会欺骗民众、维护特权 的普遍招数。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中说:“从莫斯科 直到最遥远的边疆,无论是党报还是工会、共青 团、作家协会的报纸,甚至连渔民、猎人、老战士 组织的报纸在内,不管是什么人办的,反正是宣 传部凌驾于所有报纸之上。那时候全体编辑都相 信党的规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或两次在党中央 宣传部举行与总编们的碰头会,有时部长会议副 主席和一些部长也前来参加。会上对报刊发表的 文章提出表扬或批评,指示应该写些什么和怎么 写。凡有关报刊的刊期、印数、栏目等事项的任何 变动,均需经党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央委员会机 关日常‘追踪’发表了些什么文章,督导员向领导 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评价,驯服听话的人得到 鼓励,爱挑刺儿的人受到严惩。”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直接结果。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和苏联领导集团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而这一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的错误又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迅即提出了改革的任务。

此前苏联已进行几次”,均属改良性质,丧失了改革的时机,进入80年代苏联的确面临进行“改革深刻改革的迫切需要。

此次苏共如能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经过努力,不是没有可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克服体制上的种种弊端,缓解各种矛盾,使形势好转起来。

然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在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压力下,不断退却,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触发了全面的混乱和危机,导致共产党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造成社会主义联盟国家的解体。

第一节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的严重错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苏共思想理论长期僵化,固守教条;党内党外发扬民主不够,对社会思想统得过死,人们缺乏政治积极性,社会缺乏活力。

在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时刻,解放思想,摆脱错误的、过时的教条的束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扬民主、活跃思想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都应从改革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改革大局,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昌盛为标准。

在此,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工作担负着指导改革、动员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艰巨任务。

正是在这一重要的领域,苏共及其领导人开始时便出现了一些错误苗头,以后错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使苏共葬身于自己所发动的解放思想的政治运动中。

可以说,苏联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是其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提和前奏。

一、改革指导思想:从“创新”到混乱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崩溃原因的历史分析

苏联崩溃原因的历史分析

苏联崩溃原因的历史分析1985年,苏联的新领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这使得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中并不都是积极的,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促成了苏联的崩溃。

经济原因苏联的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计划经济,这导致了苏联在经济上的稳定性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中也没有改变这种计划经济的基础,而是采取了“改革而不动摇”的方式,这使得苏联的经济问题更加加剧。

此外,苏联的财政赤字也不断扩大,这导致了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政治原因在苏联改革的初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政策被人们广泛赞誉,但是随着改革深入,苏联的政治体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使得改革遭遇阻力并产生了内部矛盾。

此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造成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爆发,例如暴力事件、地方主义等现象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苏联的社会稳定性。

民族问题苏联由各种民族组成,这使得苏联的民族问题一直存在,而随着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加深、思想开放程度的提高,民族问题也愈加突出。

由于苏联政府和社会对民族政策未能及时采取科学的策略,加上一些地方因素的干扰,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形成了冲突,甚至爆发了战争。

思想文化问题苏联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苏联政府一直强调思想统一,但这种模式使得不同的地区、民族的文化特点被通一化,对于思想的创新和普及没有积极的意义,长时间的反对思想和文化的抑制,最终导致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再加上社会工作没有及时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造成了对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

其它因素除上述影响因素,苏联的崩溃也受到了苏联政府在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与美国的冷战和不友好关系,外交政策上的失误等等。

结论苏联崩溃是指由不可避免的因素所造成的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

苏联系统的缺陷和局限、苏共不改变自身的拘束束缚、民族政策的弊端等不断加重的公共问题、国际环境的变更,以及民众意见等问题综合作用致使苏联瓦解而无法挽回其局面,最终步入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3)政体改革一一一民主集中制向三权分立转变。 (4)政党制度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政党制度的改革就是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这是戈推行政治多元化的 必然结果,其实质在于取消苏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推行多党制是戈“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的主要意图之 一。尽管戈在开始声称反对搞多党制,但随着他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推行,苏社会 上的非正式组织日益增多,具有反对派性质的政党、团体也相继出现。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提出多党制要求, 并采取各种方式向苏共施加压力。这时戈来了个顺水推舟,顺乎“民意”地把多党制引入苏联政治制度。 (5)国家体制的改革。国家体制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质是由单一制的国 家体制向主权国家联盟过渡。这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整个上层建 筑“根本改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在条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联系形 式的联邦制,即苏维埃联邦的“多样化统一”,而不是原先的、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制的“单一模式”。各 加盟共和国“为了共同目标自愿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 的生活方式、共和国体制和国旗、国徽:而且有权按宪法程序“自决直至退出苏联”。 戈尔巴乔夫的国家体制改革是在民族独立浪潮不可遏制、联盟业己解体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无可奈 何的措施,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许多改革措施遭到了地方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的坚决抵制,还 没有来得及实施苏联就彻底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其基本线索是:先改造思想,随后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然后在此基础 上彻底改造经济基础,实现“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和“改变制度”的目的。这样一条改革道路,是戈 尔巴乔夫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革命性的改革”,依次递进的路向,颇类似于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方向却截然相反。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摘要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苏联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继续提出改革的问题。

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启动了改革。

改革逐渐成为苏联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一过程持续到苏联解体。

期间,戈尔巴乔夫言必称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以及《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等著作与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改革与“新思维”理论形成。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看法至今仍不尽一致,有必要作些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对象与目标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按其逻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要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的对象与方向,即改什么以及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三是如何改,即要改革的方法、步骤、措施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其中改什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主要在于此。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系统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他认为,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迫切的需要。

它产生于对革新和加速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于对苏联社会的深刻了解。

因为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讲解历史苏联改革与解体的教学案例精选

讲解历史苏联改革与解体的教学案例精选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回顾过去,自苏联解体以来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

虽然时光已过去这么久,但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历史以及国际局势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如何有效地向学生讲解苏联改革与解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对历史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案例对苏联改革与解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精选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讲解苏联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案例一:苏联的改革路线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理解苏联政府在1985年时所推行的改革路线?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教学案例一,旨在教育学生了解苏联政府在80年代时所采取的改革路线,从而更好地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让学生深入分析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三大改革方案(改革计划、加强党和国家权力监督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进一步分析其具体实施方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联的改革思路,深入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通过此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还能够开拓学生们的思维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案例二:苏联解体原因对于苏联的解体,不少人认为是由于政府内部的腐败和经济压力所导致的。

但在一些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深度剖析的方式,通过让学生探究苏联解体所包含的更深层次原因,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探究苏联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与挑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此教学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还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以及思考广度。

三、教学案例三:苏联解体对全球的影响苏联的解体不仅对本国国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教学案例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全局视野。

俄罗斯历史 第十三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俄罗斯历史 第十三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第十三讲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第一节改革勃列日涅夫的去世(1982年11月)和尤·安德烈波夫的上台使社会对生活可能发生改变的希望再度复苏。

安德烈波夫开始加强社会纪律,然而他试图做些改变的尝试很快因患病和去世(1984年2月)而中断。

于是,体弱多病的康·契尔年科—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成为国家的头号人物。

列宁墓旁一次又一次的葬礼(契尔年科于1985年3月去世)迫使苏联领导层最终明白,应当推选一个年轻些的人上台执政。

1985年3月11日,米·戈尔巴乔夫当选为党的书记。

在“加速”“改革”“公开性”口号下,改革的一个新时期开始了。

苏共中央的新领导层不可能不了解经济的深刻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国际威望的削弱。

戈尔巴乔夫坚信,必须“从上面”进行改革。

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1985年)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必须通过更加充分地利用生产实力和加强劳动纪律来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1985年--1986年,推行了以实现党和国家领导层年轻化为宗旨的干部改革。

1986年,苏共27大确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然而,“加速”政策并没有连续性和战略路线。

从1986年11月起,在一系列部门允许从事个体劳动。

为了加强劳动纪律,一场反酗酒的斗争开展起来。

事实上经济改革几乎没有代来任何现实结果。

相反,许多措施,其中包括有名的“反酗酒运动”,还使国家经济蒙受了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衰退。

这时,一个表示更加深刻地改造现有体制的口号——“改革”被提出来。

按照1987年夏天通过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国营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随后,又推出了租赁承包制,私营部门的活动范围扩大了。

合作制企业,商店和餐馆开始出现。

从1988年春天起,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化开始。

然而,经济中启动的改革事实上一个也没有贯彻到底。

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管理体制。

国民经济陷入混乱之中,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工业生产的增长指标不断下滑。

1989年,达到零点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改革还包括一些私有化进程。

1985年,戈氏采取有限的措施允许市民以个人劳动者或者协作劳动者进行私人商业活动。

1986年《私人劳动法》和1988年《合作法》扩大了私人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手工业或服务业以及合作企业从事私人商业活动。

1988年《关于国有、合作和其他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决议》允许私人公司直接和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往来。

1990年国家的监管迅速减少,资本主义企业越来越公开地发展起来。

改革未见成效。

到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下台、苏联解体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3%,预算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货膨胀严重。

莫斯科街头,人们还在排着常常的队伍,苦苦等待一片面包、一根瘦的皮包骨的鸡腿、一些蔫掉的蔬菜。

经济体会改革的成效不彰,使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可以再激进些。

”3.刹不住车的改革:政治领域为了推动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

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行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自由化。

公开化改革导致对苏联历史的大讨论,苏共的阴暗面在新闻媒体上大曝光,大量历史档案解密,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斯大林的大清洗、大屠杀、大恐怖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制。

自由化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游行自由等内容。

最初,戈尔巴乔夫还强调“不允许利用公开化反对社会主义”,到1988年,他已经主张“毫无限制地公开化”,提出“意见多元化”、“舆论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把人们引导到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上。

后来叶利钦的副总理耶戈尔·盖达尔说:“1991年末,俄罗斯的新闻业也许是全世界最自由的,不受官方控制,不需要经过审查。

”1987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把“民主化”作为改革的主要动力。

1989年10月之前,戈尔巴乔夫是坚决反对多党制的。

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苏共应当靠在严格限制的民主程序中争得执政党地位。

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苏联有权结成政党、社会团体,参加……群众运动”,从而为多党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改组,规定2250个代表席位中,三分之二的代表从全苏联选出,三分之一的从经由党批准的公共机构来选取。

共产党自动拥有100个席位。

1990年,苏共第二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声明苏共放弃“政治垄断地位”,“把政权转交给苏维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声明还赞同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

二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是独立的”。

一时间,苏联新生政党如雨后春笋,多达两千个。

戈尔巴乔夫鼓励苏联十五个共和国进行各自的民主选举,选取对民众更加负责任的领导人,每个共和国有了自己的议会。

所有共和国的个人选举日定在1990年3月4日。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警告立陶宛并对其实行经济封锁,但这些威胁没有起到效果。

1990年6月,俄罗斯议会宣布独立自主。

多年以后,戈氏声称他有时手痒得想使用武力,但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内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核冲突。

1990年,戈尔巴乔夫因缓和东西方局势和推进东欧自由化进程所做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7月到8月,戈尔巴乔夫与共和国领导人进行磋商,一个新的苏联体系产生,中央保留外交、国防和大多数财政权力,各共和国自行管理,控制自己的资源和国家安全,戈氏继续担任新联盟的总统。

但8月份,戈尔巴乔夫做出让步,同意为中央机构提供资金的税收的水准“通过与共和国协商”确定。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十一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

会议致函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随之消失。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签署辞职书,发表告人民书,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替代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色国旗。

运行了74年的苏联政权,正式解体。

4.保守派的掣肘:八月政变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之外,苏共内部还形成了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

1991年7月,在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身份剥夺苏共在俄罗斯基层组织的权利后,戈尔巴乔夫拒绝应保守派的要求发布撤销叶利钦命令的政令。

戈尔巴乔夫选择从克里姆林宫通过总统令来管理国家,政治局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统治机构了。

总理帕夫洛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提出一项决议,以应对经济危机状况为由,将戈尔巴乔夫的许多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

1991年8月19日,苏联国家安全保卫局长普列汉诺夫、总统办公室主任波尔金、苏共中央委员舍宁、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副部长瓦连尼科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发动政变,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并将其软禁。

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代行总统职务。

叶利钦号召工人全面罢工,并命令俄罗斯联邦军队从莫斯科白宫进军克里姆林宫,政变军人变节,政变失败。

8月21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先后被捕。

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出“禁共令”,宣布苏共在俄罗斯的活动为非法,查封了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个各级领导机关,并关闭了《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苏共的各级机关报。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苏共中央委员会应该“自行解散”,自己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仅以总统职务发布政令。

苏共中央书记处接受了戈尔巴乔夫解散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建议。

至此,执政74年,拥有1700万党员的苏共土崩瓦解,没有一个苏共支部上街抗议。

5.激进派领袖叶利钦的崛起与退场除了主流派、保守派之外,还有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

叶利钦1931出生,1985年被戈尔巴乔夫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任上提拔,出任建设部部长,同年12月为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戈氏启用叶,是看重他批判特权、反腐肃贪、整肃风气方面的勇气和大胆行动。

但叶利钦终因指责戈尔巴乔夫搞个人迷信、改革步调太小等原因,于1987年和1988年先后被解除第一书记和候补委员职务。

1989年3月,叶利钦辞去部长职务,在苏联人民代表竞选中获胜。

叶利钦提议俄罗斯法律应高于苏联法律,并且俄罗斯境内优先采用俄罗斯法律。

6月12日,俄罗斯议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自主宣言》。

1990年7月2日,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叶利钦决定暂停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上缴(也有说是撕掉)了党员证。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后,叶利钦飞到爱萨尼亚去见了立陶宛、拉托维亚和爱萨尼亚的民选总统。

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联发起公投“你认为有必要将苏联作为一个全新的平等自由的共和国联邦保留下来吗?”有6个共和国抵制投票,9个共和国76%的选民投了“是”。

叶利钦在俄罗斯的公投票上加了一个问题“你是否支持直接选举俄罗斯总统?”,得到了肯定的投票。

俄罗斯代表大会同意在1991年6月12日举行自由总统选举。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并主持修改俄罗斯宪法,改主席制为总统制。

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首届总统。

7月,叶利钦宣布退出苏共,并利用总统的权力剥夺了所有政党在俄罗斯领土内的农场、工厂、大学、军事单位和国家机构中的基层组织内的权利。

戈尔巴乔夫坐视不理。

1991年,八月政变后,苏军主要领导人被更换,叶利钦宣布苏共在俄罗斯为“非法组织”。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公投支持独立,俄罗斯第一个承认。

21日,叶利钦率领俄罗斯与其它苏联成员国签订“独联体”协议。

戈尔巴乔夫一直想保持联邦,叶利钦主张邦联。

“独联体”的成立掏空了苏联总统的权力基础、压缩了其权力空间。

1991年圣诞节,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1992年,叶利钦启用“青年改革家”、“激进派理论家”盖达尔出任第一副总理、代总理,对俄罗斯经济实施“休克疗法”。

改革内容包括价格自由化、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国营企业私有化三部曲。

价格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导致物价飞涨,政府以大量发行纸币应对,结果卢布在一个季度内贬值900%。

改革唯一“卓有成效”的可能是国营企业私有化。

1992-1993年,俄罗斯100家最大的私有企业创办者中,共青团、企业家、银行家和精英分子家族,占了62%的比重。

17%的大型私有企业是共青团创办的。

被称为企业家的那部分人,56%以上来自产业部、苏联或俄罗斯的国务委员,另外26%是大型国企的领导。

许多国企管理者通过兴办私企,并利用以前的关系网和业务网精英私人企业业务。

还有部分国企管理者将国企改成雇员集体所有的企业,与上级脱钩,并进一步将其改造成股份公司,自己占大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