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任总统,也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在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是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改变苏联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他认识到苏联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制已经陷入僵化和腐败,必须进行重大变革才能避免国家的崩溃。
在政治方面,戈尔巴乔夫推动了苏联的民主化进程。
他提倡的“开放性”政策,允许人民自由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
他取消了对媒体的严格控制,允许媒体自由报道和批评政府,从而加强了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他还推动了权力下放的改革,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自治权,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戈尔巴乔夫引入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并引入了外国投资和技术来促进经济的现代化。
此外,他还试图推动农村的农业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开始时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很快就遭到了反对派的抵制和批评。
一些人担心改革措施会导致经济
混乱和社会不稳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改革的步伐太慢或不彻底。
最终,这些批评和内外压力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也因此辞去了总统职务。
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完全实现他的目标,但他的新思维为苏联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并对后来的俄罗斯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改革措施启发了人们对于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思考,为俄罗斯未来的现代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与实质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与实质是什么?(1)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2)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3)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4)鼓吹“人道主义”观(5)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但总括起来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全人类的价值高于阶级价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三个倡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
一、全人类价值高于阶级价值。
全人类价值高于阶级价值,因而要求放弃以阶级斗争为基点的“旧思维”方式,确立以超阶级的全人类价值为基点的“新思维”,这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内容。
戈尔巴乔夫的“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点,既是他的“新思维”的实质,也是他那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二、“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多一些社会主义”。
“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论”,则既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又是摧毁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公开性是对一切管理机关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的有效形式,是纠正缺点的强有力杠杆,是社会正常精神道德气氛不可分离的特征。
民主化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先决条件、主要动力、主要手段和强大武器。
我们要使一切社会团体、所有生产集体和创作协会充分地和生机勃勃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提倡“多元论”,促进多元化。
所谓“多元论”,就是各个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和团体,都有平等地利用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与要求的权利。
提倡“多元论”,就是要求执政的共产党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促进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建立,并使党的思想来源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和他的改革所追求的唯一。
在政治上主张社会全面民主化,由政治多元化发展到多党制和总统制,取消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地位,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任何暴力手段。
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之感
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姓名马运海学号2015111298班级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2班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任课教师齐英艳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之感戈尔巴乔夫撰写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此书于1987年由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和美国哈泼一罗公司分别用俄文与英文出版。
全书由上下两篇共七章组成。
第一篇题为《改革》,第二篇题为《新思维与世界》。
该书七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改革:起源,实质,革命性质》。
阐述了在苏联改革这一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意义,将给苏联人民带来什么,以及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第二章:《改革开始初步结论》。
总结苏联两年半以来的改革。
分析正处于开始阶段的改革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难,阐述不断用新的观点和思想充实已有的改革理论与计划的必要性。
论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以及各社会阶层与改革的关系。
第三章;《我们怎样看待世界》。
分析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国际关系基础的变化,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核心以及国际潜力,战争与革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四章:《苏联的改革与社会主义世界》。
主要分析苏联的改革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存在的消极面,阐述今后新的关系的基础,在经济关系方面如何加强协作等问题。
第五章:《国际社会中的“第三世界”》。
分析第三世界当前的状况,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它们的政策,地区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第六章:《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欧洲》。
较集中地阐述苏联的欧洲政策,特别提出了全欧政策的要点和欧洲的有利条件。
还对欧洲地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两个德国,欧洲与裁军、全欧合作等问题作了分析。
第七章:《裁军问题和苏美关系》。
分析了美国与苏美关系,阐述为什么和什么人需要军备竞赛,提出要使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化问题。
论述了安全问题这一概念的含义,并论证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的构想。
另外,用了不少篇幅,就核裁军特别是裁减中程导弹问题叙述了苏美首脑会晤的经过以及存在的问题。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担任苏联总书记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旨在实现苏联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他推动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组织自由的扩大,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取消了对政党的垄断,鼓励多党制度的发展,并开展选举活动。
此外,他还推动了苏联议会的改革,增加了议会的权力和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决策机构。
其次,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经济开放的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
他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允许私人财产的存在。
他还试图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的不成熟和执行的不力,苏联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实现明显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混乱和不稳定。
最后,戈尔巴乔夫还进行了对外政策的变革,试图改善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他主张减少军备竞赛,降低军事开支,缓和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他通过签署削减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了“全球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赞誉,但苏联的内部问题和
经济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尽管他的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外部的复杂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也成为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失败之处。
然而,他的改革思想仍然对苏联及其后续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02080148袁建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在位期间对苏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这也是导致前苏联解题的直接原因。
那么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在他所谓的“新思维”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举措的,首先我们先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看苏联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总的环境就是说:内忧外患。
首先,美国最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要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苏联没有精力搞经济建设,旨在经济上打垮苏联。
其次,西欧方面,当时苏联的重兵驻扎使得西欧各国倍感压力和威胁,两者间关系恶化,同时西欧一些国家也布置了巡航导弹,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安全。
此外,由于苏联侵略阿富汗,西方各国和美国对苏联实施了战略禁运,是苏联无法得到西方在经济、技术、农产品等方面的支持。
然后,二战之后,东欧开始出现对苏联的离心倾向。
再者,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战友,中美关系的交好有识得苏联在中苏美三角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日本与苏联关于北方四岛的争夺从未得到解决,关系进入冷冻期,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苏联的不安,最后,苏联的无形的影响力在第三世界中逐渐下降,侵略行为更使得苏联处于孤立状态;此外苏联对于军事基地的开支也是苏联经济的一个大包袱。
苏联的内忧也暴露无遗,首先军备竞赛使得苏联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在重工业上的花费远远超过用于农业和提高人民生化水平方面的支出。
戈尔巴乔夫说过:“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生产者讨好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却受着生产者的支配。
”很明显当时苏联处于卖方市场,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这与当时苏联之前实行的经济措施和指导方针是分不开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如果要继续走下去,不得不实行新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上都的进行很大的改革。
如何扭转前几位领导人在苏联现行的体制,如何改变苏联当时的孤立无援的状态,戈尔巴乔夫在此时就提出了他的“新思维”,在国内进行改革,同时在外谋求一个良好的环境。
加速战略、新思维与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共产党公信力的丧失
关键词 :戈 尔 巴乔 夫 时期 ; 苏共公 信 力 ; 加 速 战略 ; 新思维; 民族 冲 突 作 者简 介 :于 佳, 湖 南 师范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教 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卿孟军, 湖南 师 范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1 )
国家计划投资总额的增长率( 3 6 %) 。苏联机器制造部 门突然得到大量的资金 , 继续生产陈旧的机器和
设备 , 挤 占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的资金 , 加重 了通货膨胀 的压力 。1 9 8 6 年和 1 9 8 7 年, 苏联 甲类工业在
工 业 中的 比重分 别 是 7 5 _ 3 %和 7 5 . 1 %,不仅 超过 了 1 9 7 0年 的 7 3 . 4 %和 1 9 8 0年 的 7 3 . 8 % ,而 且 超过 了 苏联 卫 国战 争 时 期 的最 高 水 平 7 4 . 9 %, 明显 高 于 西 方 国家 的 同期 水平 ( 1 9 8 6年 美 国为 6 5 . 5 %, 日本 为
入政 治领 域 , 提 出新 思 维 , 实行 “ 公 开性 ” 和“ 民主化 ” , 苏联社 会 主 义 民主 演 变为 西方 资 产阶 级 民主 , 丧 失 了公信 力 的政 治基 础 ; 苏共 蜕 变 为社会 民主党 , 斩 断 了维 系苏联 统 一 的纽 带 , 民族 冲 突爆发 , 丧失 了公 信 力的社 会基 础 。
万吨, 增长 了 1 1 %; 甜菜增 产了近 3 0 0万 吨 , 增长 4 %; 肉类 增 产 1 5 0万 吨 , 增长 9 %; 奶类 增 产 6 5 0万 吨, 增长 7 %; 蛋增 产 了近 6 0亿 个 , 增长 8 %。① 这是 苏 联农 业 自 1 9 7 9年 以来 取得 的最好 收 成 。 共公信力 由此完全丧失 。
“新思维”之误——简评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国家大战略的运用
旦发 生这种 失误 , 管他们起初 的愿 望是 多么的美好和善 良, 不 都会给 国家和 民族 的命运带来灾难性 的后果 , 苏联 在 2 O
世纪 8 年代后期发生的国家解体无疑就是明证。这一切的发 生, 0 决定于苏联社会 的内在演变, 而作 为戈氏国家大战略指 导思想 的“ 新思维” 到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正是在它的指导下 , 起 苏联 的国家政策 一步一步向西方让步 和妥协, 而最终 从 导致 自毁国家实力地位 的恶果。
一
、
维茨对后世 的影响最为深远 , 以军事 战略思想推动战 这种
略学发 展的情况是 当时那个特殊 的强权政治条 件下的产 物 。继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之后 , 欧美 战略发展史上另 在 位起 过重大影 响的人物是美 国的马汉 ,在他 的代表作
一
《 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 一书中 , 他创立 了“ 海权论 ” 。这 也 意味着从 十九世纪后期 开始 , 欧洲的智慧之花在大洋的 彼岸结 出了硕果 , 国也开始从海洋走 向世界。 美 现 代意义上 的大战略最早 出现于两 次世界大 战之间 的西方世界 , 它是基 于战略学 的宏观指导理论 , 一般 认为 是英 国的军事理论 家 、 历史学家 、 孙子兵 法》 有研究 对《 颇 的利德 尔・ 哈特最早提 出并使用 了“ 大战略” 这一概念 。在 利德尔 ・ 哈特看来 , 大战略是利用一 国或几个 国家 的军事 、 政治 、 经济和心理等物质及精神资源 已达到战争所追求的 政治 目的。关于制定大战略 , 他认为“ 真正的 目的与其说是 寻求 战斗 , 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有利 的战略形势 。这种 战略 形 势是如此有利 , 以至于 即使它本身不能收到决定性 的效 果 , 么在这个形 势的基础上再 打上一仗 , 那 就肯定 可 以收 到这种决定性的效果。” 在他看来 , 大战略就是要研究这些 不 战而屈人之兵 , 战而必胜的大问题 。 或 大 战略的运用 , 主要体现在它对一个 国家尤其是大 国 参 与国际竞争 的指导。在 当今 , 首先为 了避免因为 自身落 后 而导致 国势的衰落 , 必须要重 视科学技 术的作用 , 用最 新 科技成就建 立和完善 自身的力量结 构和与此相适 应的 运行 机制 。尤其要不断更 新观念 , 做到与 时俱 进 、 陈 出 推 新, 也就是说不 断增强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 的。 另外 , 国家 战略一定要符合本 国的国情 和紧跟 时代 的潮 流, 大战略的 运用一定要积极主动。 二、 冷战中苏联 国家大战略的运用 按 照国际关 系史 的分野 , 战后美苏两 国的冷战外交 的 演 变过程 以苏联 为主体考 察 , 以分为全 面对 抗 、 可 缓和与 对抗并 存 、 全面进攻 和战略收缩 四个阶段 。但是如果考虑 到苏联在冷战中国家大战略运用的得失 成败 , 以勃列 日涅 夫 执政 时代 为界分为两个 阶段 , 2 世 纪 4 即 0 0年代 中期到 6 o年代的中期为前一 阶段 , 这一 阶段苏联前 两任领导人对 苏联 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相对较为客观 , 对美 国主要采取
试评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新思维”
试评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新思维”作者:刘舒怀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12期摘要:对于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新思维”认识和评价,必须对历史和现实予以充分考量。
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本文的观点是,苏联模式是列宁世界革命理论合乎逻辑的产物,这在革命战争年代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时代主题的变换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苏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对抗中耗尽了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是加速苏联剧变进程。
关键词:新思维;对外战略;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249-01作者简介:刘舒怀(1983-),甘肃会宁人,甘肃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1991年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肯定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学者甚至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的最终解体。
那么,这种看法是否真的客观全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政治新星的崛起与改革前的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
如果单从个人利益来看,戈尔巴乔夫似乎不应推进改革。
但从当时国际环境和苏联所处形势来看,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从国际环境来看,二十世纪70年代的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由于全球军事扩张和不断输出革命,苏联在国际社会当中十分孤立。
从苏联国内形势来看,自从勃列日涅夫当政,苏联政策就迅速朝着保守主义倒退,利益格局开始固化。
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途径,加上当局实施的强力政治高压,导致中间阶层和知识分子不满的情绪在体制之外不断滋生和增长,随着戈尔巴乔夫后来政治“松绑”,不同政见者最终汇集成为了一种全国范围的运动,成为后来苏共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对外战略再调整作为一个苏联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的、有理想抱负的领导人,面对上台之后内外交困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想有所改变。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调整
认真 听 取对方的意见
。
。
这种 正 视历史 教训的 态度
, “
” 。
,
得 了 东欧国家的 好评
许 多东欧 国家领 导 人 说 戈尔 巴 乔 夫执政 三 年 来 苏 东关 系 处于战 后的 最 f 胶 时期 世界
舆 论 也普遍注意到苏 联 对 东欧 的 政 策 正 在 发 生 明 显 的 变
与 苏 东 联 对
“
。
对 各 国社会 主
“
普 遍意 义
,
,
绕 过 被 苏联 经 验
东 欧成 员 国 纷 纷 要 求经 互 会
”
,
“
必
所 证 明 了的 共 同规 律 会 主 义 的 道路
义 道路
, ,
“
就 没 有 也不 可 能有通 向社
对 东 欧 国 家 在不 1 司 程 度上
施 清 除 内部 的 官僚制度
”
。
“
寻 求新 的 一 体
,
因比
、
,
把合作 建 立 在 真 正 坚 实 可 靠的 经 济 原 则 利经 0 月 去年 1
、
进 行的 经 济 体制改 革
争 找符合本国特点的社会 主
、
济 核算基 础 上
经 互 会成 员 国政府首
,
苏 联 始终 持 怀 疑
指责 和 反 对 态度
“
。
戈尔
、
脑 在莫斯 科举行了第 4 , 次 ( !卜 常 ) 会议 夫 带 头 提 出 了 改革 经 互 会机 制的 建 议
这 种公式 化的 态度 被我们 的 一 些 理 论家
`
更 为糟 糕 特别 是 实
,
践家从意 识 形 态上加以
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政策对以色列的影响
化 反犹 立场 , 开始 和犹 太复 国主 义者积 极接 触 。然
坦 局势 恶化 , 英美 之 间在 巴勒斯坦 问题 上矛 盾重 重 并 呈现 白热化 的趋 势 。 同时 , 犹 太复 国主 义者积 极 寻求 大 国支持 , 也 给苏 联 以支持 以色列 建 国入 主 中 东 的机会 。但 苏 以关 系 的发 展并 不是 一帆 风顺 , 而
论 戈 尔 巴乔夫 新 思 维 外 交政 策对 以色 列 的影 响
李 明伟
( 西北大学 中东研 究所, 陕 西 西安 7 1 0 0 6 9 )
摘
要: 美苏争霸后期 , 内外交 困的苏联不得不寻求转变 的方法。戈尔 巴乔夫上 台提 出新思维政策 , 其 内容 涉及政
治、 经济、 军事和 外交 等领域 , 但最初新思维政策主要体现在外交领 域 , 对 一些地 区和国家 的政策进 行调整 , 松动 与
3 2
而, 苏联 事实 上对 犹太 复 国主义者 持谨 慎态 度 。因 为 当 时苏联 不愿 和西方 国家关 系破裂 , 需要 时 间继 续恢 复 发展 国 内经济 。关 于 巴勒 斯坦 问题 的争议 ,
苏 联不 便表 示 明确 的态 度 。
二 战结 束后 , 苏关 英 开始在 中东地 区争 夺势力
义者 的努 力逐 渐 引起苏 联 的重 视 , 苏联 派 出两名代 表 出席 , 犹太 复 国主义者 对苏联 官方 代表 的出席给 予 了高度 评价 。扎 克 ・ 本一 兹维 认 为 , 这 次 苏联 代
表 的访 问 “ 应 被 视 为 同 苏 俄 一 系 列 新 接 触 的 开 始” , 因为这是 现代 历 史上 苏 联 代表 第 一 次 看 到数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为何能起到瓦解苏联的作用
李振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怎么会起到瓦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呢?为什么众多的人们成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俘虏而难以解脱?对这个问题确实有必要作较深入的分析。
一、人们把破坏性的思维误认为是建设性的思维来接受了。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本来就是针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破坏性的旧思维方式,而当初人们却被种种假象所迷惑,把它误认为是辩证的建设性的新思维来接受了。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是他在苏联执政后的改革哲学。
“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是这一哲学的核心。
而“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化”,则是这一哲学的四根支柱。
其中,“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福利”,是这一哲学的最高原则。
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是这一哲学衍生出来的政治纲领和社会目标模式。
这一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多变和实用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原则同实际相背离,因而在指导改革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改革,是一项全社会的科学实验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开放而又严谨的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思维工程。
因此,在提出改革的方针政策、口号时,概念必须明确、切实、严谨,才不至于被人篡改或引偏方向,造成不良后果。
比如,“改革”这一概念,其含义同“革新”一词相当,都是表达对原体制要保留其有效成分,破除其已经僵化的失效成分,注入具有活力的新成分,因此它并不要求改变原体制的根本属性,而只求达到部分质变。
当用“改造”、“革命性变革”这样的词汇表述时则是表明要从根本上废除旧体制,改变它的根本属性,以求达到根本质变。
所以,改革同“改造”、“革命性变革”这两种概念,不仅具有程度上的差别,而且具有根本性质上的区别。
可是,戈尔巴乔夫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并没有加以区别,而是把它们相互混淆起来。
他在1987年1月中央全会上的报告中说:改革,“就是指对社会进行真正革命的和全面的改造。
”他在1986年7月31日讲话中就已经说过:“改革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词。
文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原则上我可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是清楚的。
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对革新和加速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产生于我国社会的深刻了解。
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
这就使改革有了深度,有了真正的革命精神和无所不包的性质……改革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的词。
但是,如果从它的许多同义词中选出一个关键的、最能表达其实质的词,那就可以这样说:改革就是革命。
要坚决加快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速度,就要在走向崭新状态的道路上实现根本改革。
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任务。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解读】本材料选自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应美国出版商之邀而撰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该书的原书名为《改革以及关于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改革”,下编为“新思维与世界”。
可以看出,“新思维”概念最初主要指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而言。
后来随着不断扩大宣传,它才逐步泛化,也被应用到苏联国内问题的研究和阐释上来。
这份材料是选自该书“上编”部分,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该是“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
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质上就是革命,“要坚决加快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速度,就要在走向崭新状态的道路上实现根本改革。
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任务”。
从哲学观点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签 订布 列 斯 特 和 约
建 立 工 农红 军
实 行新 经济 政策
出
:
,
建立 合 作 社 等
,
。
他指
础 的 市 场 交 换关 系的思想
,
而 把商 品货布
。
“
正 是 革 命 的 辩 证 法 成 了列 宁 十 月 革
。
关 系 看 成 资本 主 义 残 余 而 加 以严 格 限制
命 以 后 全部 活 动 的 一 大 特 点
。
他 对 这 个 术 语 的 解释也 偏 重 于 国 际 事 务 方
这 说 明 马 克 思 列 宁主 义
他说
:
:
新 的 政 治 思 维 的 基 本 原 则很
、
多 么 需 要 适 应 新 形 势得 到 大 的 发 展 说
“
歌德
。
简单
济
、
核战 争 不 可 能成 为 达 到 政 治
。
经
理论 是灰 色的
,
生 活 之 树 常青
,
。
他 对 少数 民
唯 物辩 证 法 的 结果
新 思维 是反
“
。
族 的 正 当权 益 很 不 尊 重
甚 至 在卫 国 战 争
不 前 的 竹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开 始 出 现 新的 生机
。
新思 维
是
这 个 伴 随 改革 而 出 现 的
5 日他 在 关 于建 立 月1
。
“
向 列 宁 求 教是 改 革 的 思 想
,
新词语
,
19 8 6 年 1
”
④
因此 可 以 说
新 思 维是 马 列 主 义
戈尔巴乔夫 外交新思维 合理性
戈尔巴乔夫论文: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影响研究【中文摘要】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执政初期,由于内外交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内政和外交进行了改革。
文章旨在系统的梳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提出的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其指导下的外交实践和影响,客观分析外交新思维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解释现实的理论,也需要具有预测力的指导,也强调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利益的重要性。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从历史、现实、国际格局的角度来阐明苏联外交传统所面临的挑战及困扰,论述了外交新思维产生的时代性。
第二章主要论述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核心思想,阐明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以及外交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的看法。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指导下的外交实践,阐明了苏联在改变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推进裁军问题的解决,重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重视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的实质。
第四章对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进行评价,在前面大量背景资料的例证下阐明外交新思维的...【英文摘要】M·S·Gorbachev is elected as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Soviet Union on March 11,1985. In the early time of his ruling, M·S·Gorbachev made a change on domestic affairs anddiplomatic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diplomatic.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 to elaborate the background, main idea and influence of M·S·Gorbachev’s new thinking on diplomacy and its impacts. And on the basic of objective analysis of new thinking on diplomacy and its impacts, it has mad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n new thinking on diplomacy...【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合理性【英文关键词】M·S·Gorbachev new thinking on diplomacy and its impacts rationality【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影响研究摘要3-4Abstract4绪论8-14第一章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14-29第一节苏联外交战略的演变14-19一、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14-15二、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15-16三、赫鲁晓夫“三和”路线16-18四、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18-19第二节苏联内外交困的现实19-25一、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困境19-20二、戈尔巴乔夫时期内政上的困扰20-22三、卷入大规模的军备竞赛22-25第三节国际多极格局的发展趋势25-29一、两极格局作用的下降25-27二、两极格局瓦解趋势愈加明显27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7-29第二章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核心思想29-35第一节外交新思维提出了“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29-32一、世界的整体性原则30二、核武器对世界的威胁30-32第二节外交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32-33一、改变了长期以来坚持的“时代观”32二、外交新思维纠正了以往苏联对资本主义的认识32-33三、外交新思维提出了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方式33第三节外交新思维改变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33-35第三章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指导下的外交实践35-44第一节在改变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推进核裁军的进程35-39一、积极推进美苏两国首脑高级会谈35-36二、签署《中导协议》36-39第二节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39-40一、推动地区冲突的解决39-40二、提倡第三世界国家走自己发展的道路40第三节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40-44一、承认东西德国的统一41-42二、推动建立新型苏东关系42-44第四章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影响44-61第一节缓解了国际局势,有利于苏联经济的调整44-49一、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的影响45-46二、军备竞赛的限制性因素46-47三、削减战略武器的影响47-49第二节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49-51一、两极解体,冷战结束49-50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50-51第三节外交政策理论的合理性51-61一、外交新思维选择的必然性52-53二、外交新思维原则和标准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体现53-56三、外交新思维政策实施上的缺陷56-58四、外交新思维对中国外交的启示58-61结语61-63参考文献63-66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6-67致谢67。
戈尔巴乔夫及其“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及其“新思维”1991年12月21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二战以后形成“冷战”格局结束,以后的几年中,在前苏联的地盘上出现了15个国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上演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绕过联合国公然侵略尹拉克等事件。
前苏联的解体和一个人物和一种思想密切相关,这就是前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及其“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及其“新思维”戈尔巴乔夫:(1931~)苏联共产党第五届总书记、苏联总统。
1931出生在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个农村,七八岁时赶上30年代的“大清洗”。
早年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机械与拖拉机站工作,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在国立莫斯科大学获法律学位,毕业后先后历任共青团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区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党委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1970年6月起连续当选为最高苏维埃第八至十一届代表。
1971年以后先后担任任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等。
1984年4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
1985年3月继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在职期间,戈尔巴乔夫积极推行“全面改革”的方针,在苏共27大上,作了关于加速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政治报告。
1988年10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89年5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0年2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修改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文,重新考虑民主集中制,并建议实行总统制;1990年3月15日任苏联总统。
1991年苏联“8·19事变”后,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并以未能反对“政变”为由,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后来,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说,“将一国总统的权力交出后最初的几分钟”,他便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所效力的这个国家的世态炎凉:“任何欢送会也没有。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论析
作者: 张继欣
作者机构: 北大 河北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91-95页
主题词: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外政策;国际局势;政治思维;加速发展战略;资本主义;勃列日涅夫
摘要: <正>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用新的政治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对外事务和国际问题。
引起举世瞩目。
'新思维'使苏联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明显影响。
本文拟就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背景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老师和学友们一起讨论。
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内容极其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包括了当代全部基本问题'。
就其主要之点,我认为至少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当今世界。
戈尔巴乔夫一方面仍然肯定当今世界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想体系,但同时又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相互。
戈尔巴乔夫_新思维_外交中的东欧政策评析_郑永朝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外交中的东欧政策评析郑永朝(聊城大学政法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其 新思维",推行 新思维"外交。
苏联对东欧的政策是其 新思维"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对东欧的政策中,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改变以往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尊重东欧各国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鼓励和支持东欧各国改革。
虽然其对东欧的政策中有不少合理之处,但也犯了严重错误。
我们要对其政策辩证地对待,对其合理成分予以借鉴。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外交;东欧政策;苏东关系[中图分类号]K51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3-0103-03[收稿日期]2005-03-01[作者简介]郑永朝(1975-),男,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师:田保国教授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之时,苏联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苏联民众对于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改革,让人民生活好起来,外部世界也强烈要求苏联改变政策。
在这一背景下,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表示苏联要奉行和平政策,希望同美国结束军备竞赛,愿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戈尔巴乔夫把他关于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总构想,称之为 新思维"。
在 新思维"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对外政策,改变以往苏联对东欧的政策是其 新思维"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联以前对东欧推行什么政策,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对此政策进行改革,他推行的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如何认识他推行的东欧政策,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之前的东欧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对东欧推行全面控制的政策。
早在斯大林时期,苏联便开始在国际共运中自封为 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云南省楚雄龙江中学冯天云内容摘要: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主要提出了苏联不同以往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应遵守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安全问题上遵循安全和裁军的原则。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局势的缓和,但也是造成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198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9万亿美元;苏联的人均年收入为54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18000美元。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新思维”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
戈尔巴乔夫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普遍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需要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
(2)当前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它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其任何目的的手段”。
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与和平的观点,打破了战争的传统观念,“核战争将不是政治的继续”。
核战争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
当前人类要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
(3)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当前,全人类的利益就是使自己免于毁灭。
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防止核战争,解决全球性问题,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是共同的,高于一切的。
他说,各国都应该把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国际关系中的非意识形态化是新阶段的要求。
它意味着各自坚持自己的信念、哲学和传统,而不号召别人放弃自己的东西。
(4)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发展前途和富有生命力。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资本主义中心。
资本主义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它仍“保持具体的经济、军事、政治和其它阵地”,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进行社会报复和收还过去失掉的东西”。
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规律还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绝对停滞,并没有排除其它经济增长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在未来的高科技革命中可能“占领新的高地,在世界力量对比中赢得优势”。
帝国主义是还在继续发展的一个强大而危险的敌人。
需要认真对待。
“新思维”是苏联新一代领导人基于新的国际形势,运用新的观念来调整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
它完全不同于美苏争霸时代所持的传统思维——“冷战思维”,即过分地强调国家间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对立,把国际关系简单的二元化,不是“非友即敌”就是“非敌即友”。
“新思维”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从旧框架中摆脱出来”,对传统观念进行超越。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贯彻“新思维”,摆脱美国挑起的新一轮军备竞争,并借此甩掉对外扩张的沉重包袱,为举步维艰的国内改革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
同时,展开和平攻势,将苏联的战略地位建立在一个更加灵活的基础之上。
简而言之,以退为进,谋求全球战略的主导权。
戈尔巴乔夫对此充满信心,认为“新的政治思维将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因为它产生于我们时代的现实之中”。
“新思维”的提出意味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开始调整对外关系:第一,以裁军问题为切入点,开始改变美苏关系。
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们认识到,要想从总体上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必须先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想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就必须先拆除双方之间的最大障碍——裁军问题。
从1985年四月开始,苏联开始主动裁减军备。
这也成为美苏第三次缓和的突破口。
第二,苏联主动缓和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苏联希望通过贯彻“新思维”中建立“全欧大厦”的思想,进行全欧合作,增强苏联对西欧的渗透能力,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不希望有谁一脚踢开全欧大厦的大门并且喧宾夺主地坐在主人的座位上。
”为此,戈尔巴乔夫先后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互访。
撒切尔夫人于1987年3月来到莫斯科,成为12年来第一个正式访问苏联的英国首相。
第三,苏联开始收缩战线,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苏联决心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国内改革之中,也就是要“放弃在全世界同美国竞争的做法,不再对那些不得人心的政府、政治运动和党派等等提供代价高昂的支持”。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从阿富汗撤军。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10月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在阿富汗的苏军“离开的时间已经来临”。
此后,苏联高层对此不断讨论,为撤离阿富汗做准备。
1989年2月,侵阿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
第四,修正对东欧的关系,稳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修补自斯大林以来与东欧国家的裂痕,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戈尔巴乔夫在与东欧领导人的频繁会晤中经常强调“平等”、“自主性”等思想,以保持或巩固他们的盟国关系。
第五,转变对中国的态度,谋求苏中关系正常化。
但这一进程比较缓慢、曲折,直到1987年苏美关系缓和后,才有所突破。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实现了中苏两国以及两党关系的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正是这些弊端和矛盾成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产生的历史条件。
从根本上说,首先,在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
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
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特权阶层。
当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再次,俄罗斯在历史上一再对外扩张,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苏联后来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年至1944年,先后吞并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乌克兰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
苏联时期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此外苏联还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犯下了诸多罪行,如农业集体化时期对“富农”阶级的流放和屠杀,大清洗时期对党员、知识分子、军人和其他无辜者的屠杀,集体处决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等等。
这些罪行随着“公开化”的进程被逐步公诸于世,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由于新思维是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局势的缓和,特别是美苏关系的缓和和中苏关系的缓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让东西德统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让苏联卸下包袱,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但是新思维有个发展变化过程,这又决定了它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特别是后来在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新思维发生了原则性变化,它对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便走向了反面。
总之,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主要提出了苏联不同以往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应遵守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安全问题上遵循安全和裁军的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只是反映了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但却不是全部,这是他理论中的致命错误。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正确处理好全球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怎样在国力衰弱和西方压力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如何协调外交和内政两条战线,使之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掣肘?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其对外政策的失败,正是构成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书目:《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中历史课本》人民出版社《改革与新思维》作者:戈尔巴乔夫译者:苏群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