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害人研究

合集下载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诈骗罪的案件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被害人在诈骗案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被害人因素是造成诈骗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被害人的心理、认知、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

被害人在诈骗案件中的心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被害人在遭受诈骗后常常感到羞愧、自责和无助,甚至产生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导致被害人在案发后不敢向警方报案,或者在报案后过于紧张,无法提供详细的有效线索,严重影响了警方的办案效率。

一些被害人会出于面子或者其他原因选择隐瞒自己受骗的事实,这也使得诈骗犯得以逍遥法外,继续进行其违法犯罪活动,造成更多的人受害。

被害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

被害人在诈骗案件中的认知水平也对案件的发展和处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些被害人由于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和知识,容易成为诈骗犯的目标。

他们对于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传销等犯罪手段的认知不足,对于虚假信息、欺诈宣传容易产生信任,从而上当受骗。

一些被害人由于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可能在签订合同或者接受投资时疏于查证,轻易相信对方的承诺和承诺,从而蒙受损失。

提高被害人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对于预防和打击诈骗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被害人的经济条件也是诈骗罪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经济困难的人群由于生活压力大,财物匮乏,对于高息贷款、投资理财等虚假诱惑容易上当受骗。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诈骗犯利用被害人的经济需求和欲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收取大额利息和投资款项,从而造成了被害人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在某些情况下,被害人在诈骗案件中不仅失去了个人积蓄,还可能借高利贷或者铤而走险,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善被害人的经济状况,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是预防和打击诈骗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被害人因素在诈骗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发展和处理,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论被害人的自陷风险以诈骗罪为中心

论被害人的自陷风险以诈骗罪为中心

论被害人的自陷风险以诈骗罪为中心一、概述本文主要研究被害人的自陷风险在诈骗罪中的相关问题。

在诈骗罪中,被害人的自陷风险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行为或过失,导致陷入被诈骗的危险境地。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探讨被害人的行为对诈骗罪成立与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和处理此类案件。

我们将对被害人的自陷风险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其在诈骗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被害人自陷风险的认定标准和判断方法。

我们将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完善我国诈骗罪的法律规定,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1. 简述诈骗罪的定义及特点主观故意性: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行为欺骗性: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

这种欺骗行为既可以是积极的作为,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

被害人错误认识与财产损失的因果关系:被害人的错误认识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所导致,并且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从而遭受财产损失。

侵犯财产权: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2. 引出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概念在探讨诈骗罪的司法实践中,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被害人的自陷风险。

自陷风险,顾名思义,指的是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过失,而主动置身于某种风险之中。

这一概念在诈骗罪的语境下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犯罪者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被害人是否应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在现代社会中,诈骗罪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许多诈骗案件中的被害人并非完全无辜。

他们可能因为轻信、贪婪、疏忽或其他个人原因,而主动或间接地使自己陷入被骗的境地。

这种自陷风险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被害人的自陷风险涉及多个法律层面,包括被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过错、被害人对损失是否应承担一定责任,以及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等。

平顶山市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被害情形实证调查研究

平顶山市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被害情形实证调查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网民数量增长也不断屡创新高。

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网上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网络诈骗犯罪迅速蔓延,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可谓是无孔不入。

由于借助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其侵害对象十分广泛,社会危害比传统诈骗犯罪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我国直接涉及网络诈骗的立法少之又少,在司法实践中相关的工作难度也相当大。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对全市范围的民众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收集网络诈骗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等方式进行调查;最后对收集到的资料逐一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平顶山市的网络诈骗被骗情况的大致情况。

根据现状,找出该市网络诈骗犯罪被害现象的特征以及发生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这不仅对司法实践和我国相关立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研究这一方向的学者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撑,为进一步研究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相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

一、平顶山市网络诈骗被害情形调研基本情况为了进行本次调研,笔者通过微信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共314份,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发放有效调查问卷共408份。

从对调查人员基本信息的统计上得出了以下结论:性别上,男女比例为男性43.3%,女性56.7%;在年龄上,以18岁、30岁、45岁、60岁、60岁以上为节点,分配比例分别为5.89%、24.5%、19.36%、28.24%、13.24%;在学历上,笔者将其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或大专、研究生及以上,其分配比例为1.72%、10.78%、29.66%、50.49%、4.9%;在职业分类中,学生所占比重为16.67%,国家公职人员所占比重为11.27%,服务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66%,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9.8%,工人所占比重为11.27%,农民所占比重为0.74%,公司员工所占比重为8.58%,已经退休的人员所占比重为27.94%,其他调查人员的职业所占比重为10.29%;居住地的统计,分别为大学校园、市区社区、城镇郊区、城乡结合部,所占比重分别为13.73%、73.77%、6.37%、6.13%。

大学生网络诈骗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诈骗调查报告

目录一、网络诈骗概述 (2)(一)网络诈骗的界定 (2)(二)网络诈骗的类型 (3)二、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现状调查 (3)(一)大学生网络诈骗基本情况——以某校为例 (4)1.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基本情况 (4)2.大学生网络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4)3.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法律意识情况 (5)(二)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特点 (6)三、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法律原因 (6)(一)相关立法不健全 (6)(二)案件侦查及处理难 (7)(三)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薄弱 (8)(四)高校教育引导不力 (8)四、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法律建议 (9)(一)完善关于网络诈骗犯罪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9)(二)提高公安机关侦查侦破网络诈骗犯罪的能力 (10)1.提高网络诈骗案件侦查能力 (10)2.从源头上精准预防网络诈骗发生 (10)(三)树立法治精神规范各类经济社会活动 (11)(四)加强高校对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教育引导 (12)1.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网络诈骗的正确认识 (12)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探究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存储、记忆,并通过网络渠道实现共享、传播。

因数据技术进步,公民个人信息得以通过电子形式存在,再加上网络沟通交流的便利,使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随之增加。

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对各类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再加上又是网络的主要用户,因此也成为极易遭受网络诈骗的群体。

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而且会对其原本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立法不全,案件侦查困难,高校教育引导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不够,法律意识薄弱等。

网络诈骗的犯罪心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网络诈骗的犯罪心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网络诈骗的犯罪心理及防范策略研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诈骗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犯罪行为。

不同于传统犯罪形式,在网络诈骗中,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的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因素更加复杂,给打击网络诈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了解网络诈骗的犯罪心理及防范策略十分必要。

一、网络诈骗的犯罪心理1. 虚荣心理一些人在追求虚荣心满足感时,容易被网络诈骗所利用。

通过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和将自己描述成名人或富人等虚荣符号,诈骗者得到了受害者的信任,从而骗取了资金或私人信息。

2. 贪婪心理另外一些人的贪婪心理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

犯罪嫌疑人通常通过夸大利益,承诺高额回报或者“赚大钱”的机会,以吸引那些贪婪的人进行投资或者购买虚假商品。

3. 追求刺激心理一些人希望通过网络诈骗获得刺激或者是探险的感觉。

这些人通常不会考虑诈骗行为对自己及他人造成的危害后果,只会考虑诈骗行为本身。

4. 对网络技术缺乏了解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了一些受害者对于网络技术和安全的缺乏了解,比如利用虚假信息、欺诈邮件等方式达到欺诈的目的。

对于这些受害者,防范策略则应该以增强网络安全技能为出发点。

二、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避免网络诈骗,也是保护自身隐私的重要手段。

通常包括密码安全问题,公开个人敏感信息的网络行为以及避免网上公布机密信息等方面。

建议对防范个人信息机密要下重奖,不随意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私人信息。

2. 加强监管司法科技手段网络诈骗行为在大量腐败与掠夺中作最后的侵扰,只有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才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诈骗的数量。

同时,由于网络诈骗的特殊性,加强司法科技手段的优化和更新,对于打击网络诈骗罪犯更是必要的。

3. 合理安装网络安全软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考虑安装常见的网络安全软件,比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

安装网络安全软件是一个高效、易操作的方式,可以帮助用户监控网络安全,提高信息安全的保障。

网络诈骗案件调研报告

网络诈骗案件调研报告

网络诈骗案件调研报告网络诈骗案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网络诈骗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诈骗案件的类型、受害人特征以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网络诈骗案件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查对象包括曾经受到网络诈骗威胁或受害的个人和企业。

三、调研结果1. 网络诈骗案件类型本次调研发现,网络诈骗案件类型繁多,主要包括虚假销售、支付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招聘诈骗、网络借贷诈骗等。

其中,虚假销售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追求低价商品或名牌商品的消费者容易受到骗局的欺骗。

2. 受害人特征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体广泛,包括各个年龄段、职业和经济水平的人群。

然而,大部分受害人都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因为他们相对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经验,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

3. 预防措施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宣传。

此外,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调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针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应该综合考虑网络安全教育、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诈骗带来的威胁,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五、建议针对网络诈骗案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公共场所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

2. 加强网络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对于重大案件依法惩处,增大惩罚力度,起到震慑作用。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犯罪手段。

4. 加强跨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六、总结网络诈骗案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执法力度是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

当前网络诈骗现状调研报告

当前网络诈骗现状调研报告

当前网络诈骗现状调研报告网络诈骗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或技术手段进行欺骗、骗取金钱、财产或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给广大网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为了解当前网络诈骗的现状,本文进行了相关调研,并撰写报告如下。

一、网络诈骗案件的数量与类型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共侦破涉网违法犯罪案件31万起,其中包括网络诈骗案件。

而据一些私人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更是超过了百万起。

网络诈骗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包括假冒网站诈骗、虚假投资理财诈骗、网络购物欺诈等。

二、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段与模式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多种手段和模式,以达到欺骗受害人的目的。

目前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以下几种:1. 涉及恶意软件和病毒:犯罪分子通过发送欺骗性邮件、短信或通过恶意软件和病毒,利用受害人的疏忽或不了解病毒的方式获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金融诈骗。

2. 假冒网站和APP:犯罪分子通过开设假冒的购物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以低价销售各种商品或提供虚假的服务,诱使消费者下单支付,但实际并未发货或提供虚假商品。

3. 假冒身份和职业:犯罪分子冒用他人身份,通过社交媒体、网站等渠道与受害人建立信任关系,然后以各种借口要求受害人支付费用,例如冒充公安机关人员或银行职员等。

4. 虚拟货币投资诈骗:犯罪分子以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为诱饵,诱使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投资,最终以各种理由逃离,使受害人损失惨重。

三、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特点经过调研可以发现,网络诈骗的受害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年龄结构广泛:网络诈骗的受害人不限于年纪较轻的人群,也包括中老年人。

由于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了解相对较少,容易上当受骗。

2. 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许多受害人缺乏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知和警惕性,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欺骗。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过错问题研究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过错问题研究

隐瞒事实而使被害人 陷入错误认识 自愿交 付财物给 行为人 的犯 罪 , 即实施 诈 骗行 为 +陷入错 误认 识 +自 愿交付财物是诈骗罪的三个基本行为要件。诈骗 的
讨什么样的被害人疏忽行为可以认定为被害人过错 ,
作者 简介 : 潘庸鲁 , 中国人 民大学法学院 20 刑法博士研 究生 ( 07 北京 10 7 ) 082 。 ① 徐久生 :德 语国家的犯罪学研 究》 北京 : 《 , 中国法制 出版社 ,99年 , 11页。 19 第 8 ② 史奈斯 ・ ・ 本 马拉 克传述 : 先知说 :没 有一个城 市不被骗子 ‘ “ 旦扎勒 ’ 践踏过 , 唯麦加 和麦地那例 外。麦加和 麦地那的每条路 上都有天 使守卫 着。之后 , 麦地那将会 因其居民而震动三次, 那是 安拉要把 不信道者和伪信者驱逐 出境 。 ( 布哈 里圣训 实录》第三卷第 15段 ) 《 ”《 0 , 古兰经 简注》, 马仲刚译注 , 北京 : 宗教 文化 出版社 2o o5年版 , 3页注释 。 第 ③ 谢晓雪 : 诈骗罪的被 害人 分析》, 《 北京 大学2 0 0 4年硕 士论文。
现代社会 以及刑法资源有限的情状下, 对诈骗 罪中有过错的被 害人提 出谨慎义务并非义务加担 , 而是
防 止 自我 法益损 害最 有效 的手段 。 当然 , 防止 被 害人二 次 受 害, 为 应将 被 害人 违反 谨慎 义务 的 区域 限
定在极端型、 违法型和怀疑型这三种类型范畴, 才能认定诈骗 罪中的被 害人存在过错 。 关键 词 : 诈骗 罪 ; 害人 过错 ; 忽 ; 慎 义务 被 疏 谨
众 所周 知 , 被 害人 的研究 兴起 于上世 纪 四十 年 对 代, 其发 端 领 域 就 是 诈 骗 罪 。 14 9 1年 被 害 人 学 之 父 美籍德 国学 者 在 冯 ・亨 梯 在 被 害 人 学 开 山之 作 《 论 实施 成 功 , 了取 决 于 行 为人 技 巧 、 除 口才 、 验 、 经 手段 之 外 , 为关键 之 处在 于利 用被 害人 自身疏 忽陷入错 更 误认 识使 得诈 骗 既 遂 。如 果 没 有 被 害人 陷人 错 误认 识, 就不会 存在 诈骗 罪 的既 遂 状 态 , 而这 种 错 误认 识 恰恰 归 因于被 害人 的疏 忽 。 在 被 害人 因疏 忽 而 导致

论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处分意识

论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处分意识

论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处分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普及,各种网络诈骗活动也日益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这些诈骗案件往往有着明显的利益驱动,而被害人也因此成为了其权益被损害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被害人来说,防范诈骗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处分意识。

一、被害人的处分意识不足事实上,在不少网络诈骗案中,被害人因处分意识不足而被骗,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还会因个人信用受到影响而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例如,在某省的一起电话诈骗案中,被害人两次向骗子汇款了15万元,而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他没有及时警惕,误以为是警方打来的电话,所以当骗子谎称其亲属涉嫌犯罪时,被害人就没有多想,将钱款转过去了。

二、提高处分意识,拒绝诈骗鉴于此,提高被害人的处分意识成为了防范诈骗的关键。

具体而言,被害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防范诈骗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诈骗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学会拒绝各类以诈骗为手段的非法活动。

例如,在某市的一起网上购物诈骗案中,被害人通过慢慢琢磨骗子行为,并核实物流情况后,及时报警并凭借证据在短时间内将骗子抓获。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被害人应该提高警惕,细心观察骗子行为,并在发现异常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三、法律对被害人的保护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那就是法律对被害人的保护。

在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中,被害人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以此对诈骗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并强化对被害人的保护,让人们能够依法维权,获得公正的处理结果。

综上所述,面对现代社会日益猖獗的各种网络诈骗行为,提高处分意识成为了保护自身和避免受骗的关键。

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防范诈骗的知识和技巧,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从而使自身和家庭远离诈骗的威胁。

如果被害人在遭受网络诈骗后没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及在法律面前缺乏更尽责的行动,法律将无法保护其权益。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分析1. 引言1.1 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电信网络诈骗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欺诈活动,通过虚构的事实、诱导言辞或其他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或者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些骗术多数以虚假活动、虚假投资、虚假奖励等形式进行,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隐藏性强、追踪困难、跨地域性等特点,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

在信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犯罪现象,对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威胁。

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不断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升级,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强预防和打击,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2 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让人防不胜防的犯罪行为,其危害程度不容忽视。

电信网络诈骗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欺骗受害者,骗取大量金钱,导致受害者家庭财产遭受损失,甚至陷入破产困境。

电信网络诈骗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空间虚拟性、边界模糊等特点,进行跨地域、跨国界的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电信网络诈骗还给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受骗者在被骗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困扰,不信任他人,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损失,更是对社会、个人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摧毁。

为了有效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我们必须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警惕,共同努力阻止这一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

1.3 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已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日益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因电信网络诈骗而受害的案件数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大学生是网络诈骗的重要群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给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诈骗的现状和特点,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但对网络安全的认识相对薄弱,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攻击。

有必要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个人信息安全。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有效的防范建议,促进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给高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意识,有效预防和避免网络诈骗。

其次,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保护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为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提供参考。

总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还能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推动网络安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进行分析研究。

我们将设计一份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诈骗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诈骗方面的认知水平、受骗经历、防范意识等信息,从而全面了解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风险和困扰。

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

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

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因为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

于是,预防研究网络诈骗犯罪也变得格外重要。

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现状严峻,各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诈骗案例:1. QQ、微信诈骗案。

诈骗者通过假冒银行、快递、警方等虚假机构,以各种借口向被害人索要钱或者抢夺其账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

2. 股票诈骗案。

诈骗者通过“吹嘘股票发行利润高”、“资深股市投资人”等手段,引诱受害人购买虚假的股票,涉案金额巨大。

3. 网络购物诈骗案。

诈骗者在网上发布虚假广告,引诱受害者购物,却拒绝发货或者发货假冒伪劣品,对受害人造成困扰和经济损失。

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研究针对目前我国的网络诈骗犯罪现状,研究如何预防网络诈骗犯罪是非常必要的。

1. 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网络诈骗犯罪高度隐匿,需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或者向专门的机构求助。

2. 加强相关法律的力量。

网络诈骗犯罪手法千变万化,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款,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3. 用科技手段避免诈骗。

技术手段如短信验证、支付密码、人脸识别等,可以加强网民的隐私和交易安全。

结论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我国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

为了遏制网络诈骗犯罪呈上升趋势的现象,公众科技、法律、安全意识的全面提高、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都是预防犯罪的必要条件。

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网络诈骗犯罪将逐步被遏制,并为公众带来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公众自身也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虚假信息和高额回报诱惑,不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如果不慎成为了诈骗受害者,就要及时报警,尽可能保留证据,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处理工作。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强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更完善的小额电子支付监管机制和模型拦截系统,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共同推进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和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的共犯形式及刑事责任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的共犯形式及刑事责任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的共犯形式及刑事责任研究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互联网时代诈骗罪的一种新形式,相对于传统诈骗而言,电信网络诈骗打破地域限制,涉及案件数量大,涉及人员多,危害后果重,给人民财产带来重大损失,但同时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

如何准确把握该类犯罪的构成要件,正确适用法律规定打击和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但目前理论界对此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文章从共同犯罪的认定角度入手,选取司法实务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出发点,提炼争议问题,重点分析了不同犯罪组织共同犯的成立条件,犯罪集团主从犯的认定,上下游协助行为定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希望能有助于司法实务部门办理该类犯罪案件。

关键词:电信诈骗;网络安全;责任认定引言:我国刑法未规定“电信网络诈骗罪”.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以诈骗罪入刑。

随着电信网络应用技术的日益成熟,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形式。

这种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强、危害大、社会危害性高等特点,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入研究。

因为这类犯罪大多属于团伙作案,所以对其中指挥者和主要谋划者确定为诈骗罪主犯是没有疑义的,但团伙内其他参与方及上下游犯罪帮助者应如何确定自己行为的性质则涉及刑法共同犯罪理论。

本文依托司法实践中典型案件,选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几类特殊参与人作为研究焦点,分析研究各个参与人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共同犯罪识别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设立的犯罪,并厘清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位置,这对共同犯罪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及具体应用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共同犯罪的特征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因其结合了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不仅覆盖了传统共同犯罪都有的特点,同时也有其共同犯罪的特殊。

1.1电信网络诈骗是由多个团伙或集团犯罪构成。

共犯组织实施的共同犯罪与一般共同犯罪不同,它是由多个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联合起来共同实施的。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及防范对策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及防范对策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及防范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5)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定义 (6)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 (7)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点 (8)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难点 (9)1. 犯罪手段高科技化 (10)2. 犯罪行为隐蔽化 (11)3. 犯罪证据数字化 (13)4. 犯罪嫌疑分子反侦查能力强 (14)5. 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广泛 (16)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对策 (17)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18)2.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19)3. 强化技术防范,堵塞技术漏洞 (20)4. 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21)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22)五、案例分析 (24)1. 案例一 (25)2. 案例二 (26)3. 案例三 (28)六、结论 (29)1. 总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 (30)2. 总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 (31)3.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日益严重的态势。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多样,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工作,提高侦查效率和防范效果,已成为当前公安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为公安部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特点和危害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侦查难点分析和防范对策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技术手段、作案手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侦查难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和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建议,以期为公安部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有益借鉴。

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分析研究

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分析研究

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分析研究第一章前言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的诈骗行为。

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非常复杂。

本研究将通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探讨网络诈骗犯罪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诈骗犯罪的定义网络诈骗犯罪是指利用网络渠道实施的诈骗行为,如钓鱼诈骗、虚假赌博、电子邮件诈骗等。

网络诈骗犯罪具有犯罪嫌疑人的智商高、所利用的技术高、作案手法新、危害程度大等特点。

第三章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心理分析3.1 纵向不平衡性心理网络诈骗犯罪者中,普遍存在着纵向不平衡性的心理特征。

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犯罪者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物质财富的要求非常高。

同时,他们也有着对技术和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欲。

3.2 社交心理网络诈骗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中,往往需要与另一方进行社交交往。

因此,社交心理在网络诈骗犯罪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3.3 利益心理网络诈骗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十分复杂,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利益。

这里的利益不仅包括金钱、物质财富,还可能包括信誉等其他方面的利益。

3.4 依赖心理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中,犯罪者普遍存在依赖心理。

这种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是犯罪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诈骗行为,并且在犯罪过程中,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协助。

第四章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影响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影响非常严重。

具体表现在:4.1 经济影响网络诈骗犯罪直接导致了国内外经济损失。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量达到了1.02万起,涉案金额高达434.2亿元人民币。

4.2 社会影响网络诈骗犯罪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不安定。

受害者往往是普通民众,他们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对网络犯罪未能有较好的防范意识,形成了社会不安定的情况。

4.3 政治影响网络诈骗犯罪不仅对政府形象造成影响,同时对政治稳定和社会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章结语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行为心理十分复杂。

网络诈骗被害人意见书范文

网络诈骗被害人意见书范文

网络诈骗被害人意见书范文尊敬的警方领导:我是一名网络诈骗的被害人,我在此写信是为了表达我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借此提醒您和相关部门在防范网络诈骗犯罪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普通市民权益的重要性。

首先,我希望警方能加强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和调查力度。

我被骗后,立刻报案寻求警方帮助,但是办案的速度和效率并不理想。

我希望警方能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加强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监测和打击,以及提高办案效率,追回被骗财物,保护被害人利益。

其次,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网络诈骗宣传和教育。

虽然网络诈骗十分普遍,但仍然有很多人缺乏对网络诈骗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我建议相关部门在社会各界进行推广,通过媒体、网络平台、公共场所等渠道加强对网络诈骗防范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防范意识,减少上当受骗的人数。

此外,我认为需要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惩罚力度。

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也对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

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借鉴国外对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打击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严惩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最后,我希望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加强合作,提供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网络诈骗犯罪通常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施,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加强信息审核和用户身份认证,严厉打击网络诈骗行为。

同时,我希望相关部门能与网络平台合作,建立紧密的监管机制,对于涉及到网络诈骗的平台加强处罚力度,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希望我的意见和建议能引起您的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改进和落实。

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相信只有加强合作,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我们才能够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的蔓延,维护社会的法治和安全。

再次感谢警方的辛勤工作,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

您忠诚的市民。

个人遭受网络诈骗的网络诈骗案件分析

个人遭受网络诈骗的网络诈骗案件分析

个人遭受网络诈骗的网络诈骗案件分析网络诈骗案例分析:陈某冒名购物诈骗案(2009年)案件概述:时间:2009年4月1日至7月20日地点:某电子商务平台当事人:-被害人:王女士-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陈某案例细节:2009年4月1日,王女士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上遭遇了一起网络诈骗案。

她在平台上找到了一款心仪已久的手机,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联系上了一个自称是手机卖家的陈某。

陈某称手机售价为2000元,并要求王女士支付全款后,他会立即发货。

王女士对陈某所提供的身份信息进行了核实,并查验了陈某在该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信誉评级。

由于陈某在平台上有较高的信誉和评分,王女士开始很快相信了陈某的诚信,并按照约定在4月3日支付了全款。

陈某在收到款项后向王女士保证将会在24小时内发货。

然而,截至4月5日,王女士仍未收到手机,而陈某的联系方式也完全断联。

无奈之下,王女士在平台上举报了这起诈骗,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起诈骗案并非个案,至少有十余人遭到了陈某以同样方式实施的网络诈骗。

警方在7月20日成功逮捕了陈某。

经审讯,陈某对以上网络诈骗事实供认不讳,并交代了诈骗所得的款项已经花费殆尽。

7月25日,陈某被依法逮捕。

律师点评:这起案件涉及到网络平台的信誉问题以及线上购物的安全性问题。

考虑到当时尚未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法规,很难以现行法律对此类案件进行严厉制裁。

然而,该案展现了购物平台上造假用户信誉的现象。

首先,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加强用户信息核验,以避免虚假用户的存在。

其次,购物平台应增加安全协议,确保用户的交易安全。

再次,对于网络诈骗嫌疑人,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网络平台安全措施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然而,要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仍需要政府和企业在立法和技术保障上持续努力,以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诈骗行为分析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诈骗行为分析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诈骗行为分析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进行社交娱乐、消费购物等活动。

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诈骗成为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诈骗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网络诈骗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方式,采用欺骗、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从被害人处获取财物、信息、权利、利益等行为。

其中,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包括:虚假购物、假借公检法名义、移动支付诈骗、钓鱼网站等。

二、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诈骗行为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网络诈骗行为分析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诈骗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1、数据采集在网络诈骗行为分析中,数据采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并分析海量的网络数据,包括网页、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以获取更全面、详细的信息。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等方法对特定网站、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诈骗行为。

2、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网络数据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发现网络诈骗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例如,可以通过对诈骗邮件的特征分析,发现邮件标题、发件人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网络诈骗相关的数据进行聚类、分类等方法,快速筛选出异常行为,提高诈骗行为的识别率。

3、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网络诈骗行为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在地图上标注出网络诈骗案件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出诈骗犯罪的热点区域,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打击策略。

三、网络诈骗行为分析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打击策略、预防网络诈骗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网络诈骗调研报告

网络诈骗调研报告

网络诈骗调研报告网络诈骗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网络诈骗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的欺骗行为,通过虚假信息、欺骗手段或者技术手段,获取受害者的财产或个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诈骗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开展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网络诈骗的类型和手段。

2. 分析网络诈骗的影响程度。

3. 探讨网络诈骗的预防与打击措施。

三、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诈骗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受访者的网络使用情况、遭遇网络诈骗的情况、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等进行调查。

实地访谈主要采访受害者和相关执法机构,了解网络诈骗案例和打击措施。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网络诈骗的类型和手段根据调研结果,网络诈骗主要分为虚假交易诈骗、非法代理诈骗、个人信息诈骗、网络银行诈骗等。

虚假交易诈骗是通过虚构商品或服务销售,欺骗受害者支付费用。

非法代理诈骗是冒用他人身份或机构身份,获取受害者的钱财。

个人信息诈骗是通过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冒名顶替或进行其他非法操作。

网络银行诈骗是通过冒用银行网站等方式,获取受害者的银行账户信息。

2. 网络诈骗的影响程度调研结果显示,网络诈骗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

个人失去了财产或个人信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和损害。

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影响,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威胁。

3. 网络诈骗的预防与打击措施为了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公众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技能。

其次,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提高打击网络犯罪的效果。

此外,加强跨部门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形成合力应对网络诈骗的挑战。

五、结论与建议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手段,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加强对网络诈骗的研究,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合力打击网络诈骗。

网上逃犯研判报告

网上逃犯研判报告

网上逃犯研判报告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犯罪现象也日益增多。

其中,网上逃犯成为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问题之一。

网上逃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并逃避司法追究,对社会治安形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判网上逃犯的行踪和特征,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判方法和依据网上逃犯的研判主要依据个体特征、犯罪手段以及行为轨迹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收集、分析和比对相关数据,结合警方的侦查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行踪。

2.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是基于被害人和目击者提供的相关描述,包括年龄、身高、体型、面容特征、发型、体态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外貌特征。

2.2 犯罪手段犯罪手段是指网上逃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

例如,黑客入侵、网络诈骗、信息窃取等。

通过对犯罪手段的分析,可以初步推测犯罪嫌疑人的技术水平和犯罪动机。

2.3 行为轨迹行为轨迹是指网上逃犯的活动路径和行为习惯。

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在网络上的行踪轨迹,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在地区、经常出没的网站、活动范围等信息。

3. 研判案例分析3.1 案例一:黑客入侵在某银行系统遭到黑客入侵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采用了高级网络攻击技术,成功窃取了用户的银行账号和密码信息。

研判结果显示,犯罪嫌疑人可能具有较高的黑客技术水平,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动机。

初步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藏在国外的某个网络安全组织内部。

3.2 案例二:网络诈骗通过对一起网络诈骗案件的研判分析,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制作虚假的购物网站引诱用户支付货款,然后携款潜逃。

研判结果显示,犯罪嫌疑人可能采用了多个身份进行活动,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初步推测犯罪嫌疑人可能经常在一些购物平台出没,行踪不定。

4. 对策建议针对网上逃犯问题,警方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4.1 提升相关技术和人员水平加强对网络犯罪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警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性。 所 谓 被 害 人 过 错 包 括认 识 误 区 、 疏忽大意 、 动机不纯 、
知 识 匮 乏 等 主 观 上对 犯 罪 实 施 起 到 促 进 作 用 的 因 素 。在 现 实 犯 罪 中 .被 害 人 过 错 往 往 从 诱 发 犯 罪 动 机 、扩 大 犯 罪 损
法 研 究 的角 度 ,着 重 介 绍 了 美 国打 击 网络 诈 骗 所 采 用 的 联 邦犯 罪诉讼 , 国家配合 与合 作两者 措施 ; 陈 巍( 2 0 0 8 ) 针 对
害人过错 . 则诈骗犯罪不能得逞 。 而 网络 空 间 的隐 蔽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却 令 网 民更 容 易 遭 蒙蔽 , 被害性陡增。 针 对 被 害 人 在
网络 诈 骗 犯 罪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 目前 仅 有 江 明 君 ( 2 0 1 4 ) 等 少
数 学 者 对 典 型 网 络 诈 骗 受 害 人 心 理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而 从 整 个 被 害 人 学 预 防 被 害 的角 度 来 看 。针 对 网络 诈骗 被 害 人 的


引言
( 2 0 1 1 ) 讨论 如何从立法 完善 、 执法 改善 、 技术加强 、 社 会 各
随 着 互 联 网 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复 杂 高 效 的 网络 交 互 模 式应运而生 , 与此 同 时 . 移 动 终 端 的 普 及 和 对 信 息 数 据 的深 度 利 用 孕 育 出 了多 样 的商 业 运 营模 式 .网 络 在 不 断 提 高经 济 发 展 效 率 的同 时 . 却 也 令 社 会 关 系进 一 步 复 杂 化 。 由 于 网 络本身具有隐蔽性 。 高智 能 性 等 特 征 , 一 些 传 统 犯 罪 披 上 互 联 网的“ 高科技 ” 外衣。 给 网 络 环 境 安 全 带 来 极 大 的 风 险 隐 患 。 本 文 所 要讨 论 的 网络 诈 骗 犯 罪 正是 网 络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网络 诈 骗 形 式 和 特 点 分 析 , 提 出建 立 数 据 分 析 模 型 , 多 角 度 排 查 等 四 条 侦破 对 策 ; 于志刚 ( 2 0 1 0 ) 网 络 犯 罪 与 中 国刑 法 应对 ; 刘英 泽( 2 0 1 0 ) 认 为 应 该 明确 电 子 证 据 规 则 法 律 地 位 , 确 立 完 善 的 电 子 证 据 认 证 规 则 和 调 查 措 施 : 杨 燮 蛟 等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一 o 6一 o 8
研究还相对匮乏。 鉴于此 . 本 文 在 被 害 人 学 和 现 有 数 据 资 料
的基 础 上 , 以被 害 人 作 为研 究 的 中 心 并 提 出 建 议 , 期 望 对 网 络 诈 骗 治 理 困 境 的 突 破有 所 裨 益 。
二、 传 统 诈 骗 犯 罪 中的 被 害 人
根 据 我 国《 刑法) 2 6 6条 规 定 , “ 诈 骗 罪 是 指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 用 虚 构 事 实 或 者 隐 瞒真 相 的 方法 . 骗 取 数 额 较 大 的 公私财物的行为。 ” 诈 骗 犯 罪 实 施 与 被 害 人 过 错 有 极 大 的关
2 0 1 5年 第 6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 论 观 察
Th e o r e ic f Ob s e r v a io f n
No . 6 , 2 0 1 5 S e r i a l No . 1 0 8
( 总第 1 0 8期 )
网络诈骗犯 罪的被 害人研 究
孥羊
( 华 中 师 范大 学 , 武汉 4 3 0 0 7 9 )
根据《 中 国统 计 年 鉴 》 的数据显示 , 在 2 0 o 3 — 2 0 1 2年 之
间. 互 联网的普及率 由 6 . 1 5 %上 升 到 4 1 . 6 5 %: ㈨ 但 同 时 互 联
网普及率 每提高 l % .将 导 致 财 产 诈 骗 犯 罪 率 平 均 上 升 约 1 . 3 7 %; 根据 ( 2 0 1 2年 中 国 网 站 可 信 验 证 行 业 发 展 报 告 》 显 示: 截止 2 0 1 2年 6月底 , 3 1 . 8 %网 民在 网 购过 程 中 直 接 碰 到 钓 鱼 网站 或 诈 骗 网站 . 保守估算 . 每 年 因钓 鱼 网 站 或 诈 骗 网 站 给 网 民造 成 的损 失 不 低 于 3 0 8 亿。 针 对 近 年来 网络 诈 骗 的 严 峻 形 势 。 国 内 多数 学 者 从 分 析 网络 犯 罪 特 点 和成 因 、 立 案 管辖 、 证 据 收集 等 刑 法 及 刑 事 诉 讼 方 面寻 找 网 络诈 骗 的 治 理 之 道 。如 梁静 ( 2 0 0 6 ) 从 比较
副产品之一。
方 协 调 等 方 面 来 构 建 网络 诈 骗 的 预 防体 系 。
但是 . 作 为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诈骗犯罪 , 其 特 殊 性 不 应 被 忽 视 。在 诈 骗 犯 罪 中 , 被 害 人 的地 位 十分 重 要 ,
被 害人 自身 过 错 是 链 接 “ 假象与受骗” 的 中 间 环 节 。 缺 乏 被
人 自治 气 氛 . 预防被害等方面的作用。 【 关键词] 网络 诈 骗 ; 被 害人 ; 被 害人 过 错 ; 防卫空间 [ 中图分类号] D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2 2 3 4 ( 2 0 1 5 J 0 6— 0 0 2 7— 0 3
[ 摘 要 ] 本 文 结合 诈 骗 犯 罪在 网络 环 境 下 的 新 面 貌 , 以被 害人 为 中心 , 重 点从 网 络诈 骗被 害
人 特 征 和 诈 骗 实施 阶段 两方 面 阐述 被 害人 在 预 防诈 骗 中的 重 要 性 。同时 , 尝试 把 适 用 于传 统 环 境
的“ 防 卫 空 间” 理 论 迁入 网络 空 间领 域 . 将 其 作 为 治理 网络 诈 骗 的 重要 理 念 。 并讨 论 其 在 调 动 被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