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序说今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孟子》全文及翻译〖六〗
《孟子》全文及翻译〖六〗展开全文《孟子》全文及翻译〖六〗滕文公章句下【原文】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译文】陈代说:“没有见诸侯以前,好象觉得我很渺小,现在一看见他们,就觉得我们做大可以做到王者,做小则可以称霸一方。
何况《志》上说:‘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
’这事好象是可以做的。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田猎时,用旌旗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而召唤不来,就想杀掉他。
‘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身处沟壑的处境,有勇之士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
’孔子会取哪一种呢?取不召唤就不去的那种。
如果不待其召唤就前往,那算什么呢?况且那个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的说法是从利上来说的,如果要说利,那么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有利,是否也能做呢?从前赵简子派王良为他宠幸的小臣奚驾车田猎,一整天捕不到一只鸟。
宠臣奚回去汇报说:‘王良是天下最差的车手。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让我们再去一次。
’奚勉强同意后又去,一早上就捕获到十只鸟。
宠臣奚回去汇报说:‘王良是天下最优秀的驾车手。
’赵简子说:‘我派他专门为你驾车。
’便告诉了王良。
王良不同意,说:‘我按照规矩赶车奔驰,终日捕不到一只鸟;不依法驾驭,一早晨却捕获十只鸟。
孟子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孟子全集原文: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孟子:名轲(约公元前的年约公元前年),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
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
人死后,魂升于天,魄》于地。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
招:招魂。
唐人李商隐《奠相国令狐公文》:圣前夫子,廉前伯夷。
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遗编:指《孟子》一书。
风标:风度,品格。
举世:世上所前的人。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
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
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
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
神宗弗信,卒招用之。
安石《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故:固,毕竟。
斯人:此人,指孟子。
寂寥:寂寞。
唐明皇之妃江采蘋《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收起(的的)译文:古代圣贤的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前他的遗作永世长存。
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前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孟子序说文言文翻译
孟子序说原文如下:孟子自序曰:吾少而好学,身通六艺,自谓智足以穷天地,力足以排山岳。
及长,闻孔子之教,始知吾之非也。
孔子之道,广大而悉备,吾未能一以贯之。
孔子之道,仁义而已矣。
吾于是益知仁义之重,而学问之无穷也。
吾尝游于诸侯,诸侯莫能容吾言。
吾于是归而著书,述吾所以学孔子之道,以俟后之君子。
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之志,在天下也。
吾欲使天下之人,皆行仁政,得王道,而享太平之福。
吾尝谓: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
吾独好学,而未能得志,是以述吾志于书,以俟后之君子。
孟子序说文言文翻译如下:孟子自己序言说:我年幼时就喜欢学习,通晓六艺,自认为智慧足以穷尽天地,力量足以推开山岳。
等到长大,听到孔子的教诲,才知道我之前的错误。
孔子的学问,广大而全面,我未能全部贯通。
孔子的学问,不过是仁义而已。
我从这里更加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学问的无限。
我曾经游历诸侯国,诸侯们没有人能接受我的言论。
于是,我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阐述我学习孔子学问的原因,以期待后世的君子。
虽然我不能达到孔子的高度,但是内心向往之。
我的志向,在于天下。
我希望让天下的人都实行仁政,得到王道,享受太平之福。
我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乐;得到天下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我唯独喜好学习,却未能实现志向,因此将我的志向记载在书中,以期待后世的君子。
孟子序说,既表达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崇尚,又展现了其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
其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孟子序说的翻译,我们得以领略到孟子思想的精髓,以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孟子文言文原文翻译
译:孟子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惯却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距。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孟子又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之道,必先正其身,然后能正人。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孟子又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扬人的善良本性,纠正他们的过失。
教育的方法,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自身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循;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方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得仁,又何怨?”译:孟子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是善良的。
万物都为我所具备,反身自问,真诚无欺,这是最大的快乐。
努力实践宽容,追求仁德,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庶民之去之也,犹盗也;君子存之也,犹贤也。
”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舍弃这种区别,而君子则保留。
普通人舍弃这种区别,就像盗贼一样;君子保留这种区别,就像贤人一样。
”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孟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取义宁舍生
•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欲:想要。 ②得兼:同时得到。
• 鱼是我想的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如果)这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 想保有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③已:停止。 ④日:每天。⑤攘(rǎng)偷。
⑥或:有人。 ⑦是:这。 ⑧损:减少。
• 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十分之一的税法,废除
关市的征税,今年还实行不了,请让我减轻一些, 等到明年的时候再废止(当前的征税方式),怎 么样啊?”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每天都偷邻居
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则说:‘请让我先减少偷的数量,每月 只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吧。’----假 如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乎道义的,就应该 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 注释: ①是故:因此。 ②岩墙:马上要倾毁的墙。 ③ 桎(zhì)梏(gù):拘禁犯人 的刑具。
• 译文: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马上就 要倾毁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 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而死 的。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①,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②,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自侮:自取侮辱。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原文翻译大全
《孟子》原文翻译大全《孟子》原文翻译大全_孟子翻译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原文翻译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原文翻译大全《孟子》'四书 '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主要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怒。
教之道,贵以专心。
昔者吴人尝试子言:君子不信邪说,不贱言辞。
夫大人者,言语信行不拔于中,于群丧失信义,教之至也。
虞人诘子言曰:圣人不我以言贵我;我以言效圣人,吾何以教之?
曰:圣人不以言贵子,民以言贵子,实识其渐。
民以言贵子,习以效圣人,则无德之人众矣。
子之德若无所为也,又何教焉?
父母生子,教之以儿礼。
父母于子,闻言不以善恶是非干。
父子之道,琐琐然后舍。
孟子翻译如下:
人的本性最初是善良的,人的性情相近,随着后天的习惯而逐渐远离。
如果没有教导,人的性情就会转为偏向恶劣。
教育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导。
古时候吴国的人曾问孟子说:君子不相信邪说,不轻视言辞。
孟子回答说:真正的大人物,他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忠实不变的,在众人中丧失了信义,他接受的教诲是极高的。
虞国的人质问孟子说:圣人没有把言语看得很高重,怎么能够高重我所说的话;我把言语当作效仿圣人的,我凭什么去教导别人?
孟子回答说:圣人并不是把言语看得很重要,是人们把言语看得很重要,实际上是从人们的逐渐认识去判断的。
如果人们把言语看得重要,习以效仿圣人,那么无道德的人就会变得很多了。
如果你的德行好像是无可作为的,又怎么去教导别人呢?
父母生下孩子,要用儿礼来教导。
父母对待子女,听到言辞不会涉及到善恶是非。
父子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琐碎的,然后舍去。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及译注在线读前言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了,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苑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在世八十多年。
其父早逝,他从小得力于母亲教导和环境熏陶,热爱学习毫不松懈。
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可说是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
学成之后,面对百家纷争、天下征战的局面,他一方面与杨、墨诸家学说激烈论战,一方面亲率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阐述“仁政”主张。
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他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被人视为“迂阔于事”,遭到诸侯的拒绝。
于是他更重于设帐授徒,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
到了晚年更是专心于著述讲学,写成传世的重要著作《孟子》七篇。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说是孟子自著,一说是其弟子共同记述。
我们还是同意《史记·孟荀列传》中的说法:“(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即是说,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参与了著述。
从全书思想内容和论辩风格的一致性来说,孟子亲自执笔的可能性更大些,至少他也是个润色审订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
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有一份固定的田产,让他们不饥不寒,养生丧死而无憾。
二是“与民同乐”,要统治者注意民心向背,体恤民意,赢得民心。
三是“谨庠序之教”,建立人伦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
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全文译文
孟子全文译文《孟子》“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孟子的全文译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
《孟子》孟子序说
《孟子》孟子序说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
假设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
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
其论荀扬那么非也。
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
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
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
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那么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很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孟子》五则含译文
《孟子》五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jiāng]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 jiàn g]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译文】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一、重民(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
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
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
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论文言文翻译
孟子者,孔子之孙子思之弟子也,战国时之儒者也。
其言辞深奥,道理精微,后世学者皆称之为“亚圣”。
今译其论文言文,以飨读者。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向上无愧于天,向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庶民去之,所以为人也;君子存之,所以为君子也。
”译:孟子还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很微小,普通人离之,君子存之。
普通人离之,才能成为人;君子存之,才能成为君子。
”孟子又云:“君子有三变,与国人交,而不失色于人,一变也;游于诸侯,而不失正于道,二变也;得志于天下,而不忘其初,三变也。
”译:孟子又说:“君子有三变。
与国人交往,不失谦逊之色,这是第一变;游历诸侯,不失正道,这是第二变;在天下得志,不忘初心,这是第三变。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极,亲戚背叛;多助之极,天下顺从。
以天下之顺从,攻击亲戚之背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必胜矣。
”孟子又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孟子还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敬人的人,别人永远敬他。
”孟子之论文言文,虽历经千年,仍不失其价值。
其言辞精妙,道理深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翻译此文,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孟子的思想,汲取其智慧,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序說今译(原文)史記列傳曰:「孟軻,趙氏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
」漢書注云:「字子車。
」一說:「字子輿。
」騶人也,騶亦作鄒,本邾1國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子思,孔子之孫,名伋(jí)。
索隱云:「王劭(shào)以人為衍字。
」而趙氏2注及孔叢子3等書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
」未知是否?道既通,趙氏曰:「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
」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孔子聖之時者也。
』故知易者莫如孟子。
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又曰:『春秋無義戰。
』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
」尹氏4曰:「以此而言,則趙氏謂孟子長於詩書而已,豈知孟子者哉?」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按史記:「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
其後二十三年,當齊湣王之十年丁未,齊人伐燕,而孟子在齊。
」故古史謂「孟子先事齊宣王後乃見梁惠王、襄王、齊湣王。
」獨孟子以伐燕為宣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皆不合。
而通鑑以伐燕之歲,為宣王十九年,則是孟子先游梁而後至齊見宣王矣。
然考異亦無他據,又未知孰是也。
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趙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韓子5曰:「孟軻之書,非軻自著。
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
」愚按: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程子曰「韓子此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
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
1zhū,古国名,在中国今山东省邹县2赵岐(?-201年),字邠卿。
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
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
3《孔丛子》三卷,二十一篇,旧题孔鲋撰。
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书末又附缀孔臧所著之赋和书上下两篇,而别名为《连丛》。
4宋代大学者尹焞(1061-1132)字彦明,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阳)人。
5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非見得孟子意,亦道不到。
其論荀揚6則非也。
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揚子7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
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曾子。
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
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程子曰:「孔子言參也魯。
然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
觀其啟手足時之言,可以見矣。
所傳者子思、孟子,皆其學也。
」又曰:「揚子雲8曰:『古者楊9墨10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
』夫楊墨行,正道廢。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
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
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
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
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
」愚按:至11字,恐當作聖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
仲尼只說一箇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箇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
只此二字,6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杨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
模仿《周易》著书《太玄》,模仿《论语》著书《法言》。
7杨雄。
8杨雄。
9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 ,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
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10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11至和聖写法不同根本,朱子也许错了。
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
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
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
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
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只豪髮閒。
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
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12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
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
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
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
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邊用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
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今释)孟子序说是朱子摘录历代文献对孟子的评说,未有一字增加。
大字为摘录,小字为朱子的解释。
今试译如下:史记列传说:“孟轲,邹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下弟子。
孔门的大道精通以后,游走于齐为齐宣王做事,而宣王未重用。
去了大梁,但大梁的魏惠王不践行自己的12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龙湖村人)人。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
言语(招贤纳士之言),以为孟子对事情所言为迂远而广阔(不切合实际)。
这个时候,秦起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起用了孙子、田忌。
天下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取胜为贤良。
而孟轲却追述唐尧、虞舜及周文王、周武王及周成公的王道大德,所以与当前人们所想要的不合适。
(因仕途不通)仕途退却下来以后,与叫万章的徒弟为诗和书作序,转述孔子的意思,从而作了孟子七篇。
”韩愈说:“尧把道传给舜,舜把道传给禹,禹把道传给汤,汤把道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把道传给孔子,孔子把道传给孟轲,孟轲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得到道的真传了。
荀子与杨雄,虽择取一部分道,但未能精通道,所以讲出来的道义也就不详实。
”又说:“孟子是道的研究精纯又醇厚的人。
荀子与扬子,虽然大的方面精纯但仍有小瑕疵。
”又说:“孔子的道高大而广博,门下弟子不能全部浏览而完全认识到,故而学习它而都只得到了道的性的近似的方面(未得真传)。
后来离散了,弟子们分别在诸侯各国,又都以自己所能认识的教授给弟子,因(时间和地点)源头久远而末端分别更加大了。
只有孟子师从子思,而子思所有的学问都是来自于曾子。
(所以)自孔子去世后,独有孟子收到的传承了孔子之道的正宗。
故而要了解圣人之道,必定自孟子开始。
”又说:“扬子云说:‘古来杨朱和墨子的道术塞满了晋升的道路,孟子离开求士之道,重新批判杨朱墨子的学说,使孔子之道开始变得宽阔了。
’因杨墨大行其道,而正道被废弃。
孟子虽然是圣贤,但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权力的位子。
所以只有空口说话而没有办法施行孔子之道,虽然说的很切合实际,但是没有施行也无补于事。
然而依赖孟子的言传,如今的学者尚能知道圣贤之道应该以孔子为宗,并且崇尚仁义,尊重先王的道义而贱视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霸业之道。
孟子所传王道之大经大法,(历经多年)都丢失而没有保护留存,破损而没有办法收拾整理了。
这就是所谓的于千百之中存十一,怎么能在意它能宏大广阔呢?然而倘使没有孟子,则人们都穿着左衽异服而说的侏离的语言了。
故而韩愈更加推崇孟子,以为他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是因为这些原因了。
”或有人问程子:“孟子还可称之为圣人不?“程子说:“不敢就这样称他是圣人,但他的学问已经到了最高的境界。
”程子又说:“孟子有功于孔圣之门,说起来不可胜数。
孔子只说一个仁字,孟子一开口就说仁义。
孔子只说一个志,孟子就说出许多养气出来。
只这两个字,孟子的功劳就很多了。
”又说:“孟子对世人有大功劳,因为他说了性善。
”又说:“孟子有关性善、养气的论说,都是前面的圣人所没有发现的。
”又说:“学者全部都要认清时事。
如果不了解时事,则达不到说在学道的地步。
颜子自己乐居在偏陋的巷子,是因为孔子还在世上。
若当孟子的时代,世上没有圣人,怎么可以不自己担负起圣贤之道的责任呢。
”又说:“孟子有些英气。
才有了些英气,就有了棱角,所以英气对做事有害。
像颜子的浑厚就与孟子不同,颜子离圣人只差毫发之间。
孟子只是大贤,比亚圣还要差一些。
”或有人说:“孟子的英气出现在什么地方?”说:“只以孔子的言语来比较,就可以看到了。
倘若仅仅冰与水晶相比,那并非都不光亮,但与玉来比较,玉有温润含蓄的气象,没有冰那么多耀眼的光斑。
”杨氏说:“孟子这一本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服外放的心。
至于论到仁、义、礼、智,则用恻隐、善恶、辞让、是非的心为一种说法。
论到邪说之害,则说:‘从内心生出,则害了政道。
’论到为君主做事,则说:‘辨别君主心性的错误’,‘一旦使国君匡正,则国家的政道就确定下来了’。
千变万化的一切事情,只是说从心性上来的。
人能纠正自己的心性,则事情没有需要全力去做的了(不费劲就可以做到)。
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根本只是匡正心性、使意志诚恳而已。
心性得到匡正,然后就知道本性的完善。
所以孟子遇到人就说性善。
欧阳修却说‘圣人教育人,本性并非首先要研究的’,可以说是说错了。
人性上不可添加一物,尧舜所为万世做的法范,也是根据自性率直进行的而已。
所谓率性,就是遵循天的规律。
用心性以外的心思进行计谋和筹算,倘使侥幸立下功业,那也只是人欲望的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