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以与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学习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 ,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经历探索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四、突破措施: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第二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集体备课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单元备课稿
单
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学重难点1、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设计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十几减9》
教学内容: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2.1 《十几减九》例1 教案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9个,还剩一个,如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试着摆一摆。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15 – 9 = 6
5 10
1
三、巩固练习
见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减法,大家想到了很多好办法来计算“十几减9”,想必你一定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吧。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研究这部分内容,希望大家把你们好的办法都能用上,算的又对又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讲稿集体备课解读稿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备课讲稿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叫,来自第八实验小学。
首先感谢教研室搭建的平台,让我能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单元备课的内容,同时我的备课发言,只是一孔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今天我将围绕“有效的课堂源于读懂教材”这个主题与大家交流,分享的内容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单元备课,我将从两个大方面与大家交流:一、教材整体分析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建议其中教材整体分析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课标要求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建议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3.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4.单元教学目标5.教学重难点6.教学建议一、课标要求: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口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两部分都有明确的要求。
在计算方面:《标准》不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到学期末每分钟能做8至10道题,而且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遵循了这项要求。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也为后面第六单元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20以内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中的内容。
整个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包含以下几部分: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后续的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四则运算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与代数”知识中,20以内退位减法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做好了铺垫。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8课时 练习课(教学设计)》精品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2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并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熟练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来对上节课所学的十几减5、4、3、2进行巩固加强。
二、练习讲授
找座位。
1. 给每个学生一张算式卡片,同时又给出5把椅子分别贴有3、4、6、7、9的卡片,让学生将卡片放到相应的椅子上去,看谁又快又准。
2. 还有没有送去的卡片呢?请学生自己给它找个家。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的第2、3题。
第2题、第3题,除练习减法口算,还隐含熟悉算式和渗透函数思想的作用。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含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组XXX2020年2月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加与减(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2-17页。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
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买铅笔【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并通过交流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小兔买铅笔的场景)。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1、出示课件。
(不同时间的钟表)
2、老师早上6时起床,6时半吃早饭,7时上班,晚上4时半回家,你能把老师一天里,做每件事的时间拨出来吗?
主备人
二次备课人
课题
我学会了吗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现实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的“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认识整时,半时,和接近整时三种时刻形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练认识整时,半时,和接近整时三种时刻形式。
教学准备
钟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力和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这节课我们再看看小青和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好吗?
师: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再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拨。
师:我们知道小青是快要6时回家的,那小林呢?
课件出示小林回家的时间
师: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表交流小林回家的时间。
师:咱们再一起看一下小林回家的时间。师拨时,学生观察
师:分针刚刚转过6时,所以我们把小林回家的时间叫做6时刚过。
教师说出时间,请同学拨时间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不同时间,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个时间。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十几减7、6》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集体备课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教师板书:13-7=?。
2.教师指导学生同桌间交流计算过程。
3.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计算方法。
4.学生展示完后,教师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5.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6.教师进一步解析“平十连减法”。
类比巩固:教师展示课件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了解题意。
(2)要求学生独立动手圈一圈,算一算。
(3)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回顾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1.学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讨论13-7=?13-6=? 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2.小组代表展示该组的计算过程,并讲解计算方法。
3.学生用学具展示“破十法”:学生说思考过程,把13分成3和10,10-7=3,3+3=6;把13分成3和10,10-6=4,4+3=7。
4.学生展示“想加算加法”:因为7+6=13,所以13-7=6,13-6=7。
5.学生展示“平十连减法”:13-3-4=6,13-3-3=76.小组内其他学员学习这三种方法。
1.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2.小老师展示讲解过程。
3.同桌间、小组内交流学习,互相讲解计算过程及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运用学具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算法。
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征、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深入体会“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的算理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计算方法并牢固掌握。
2.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一、例题初探究:1.例题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开动聪明的大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又该怎样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合作写下你的解题过程,并与同学讨论吧!1、破十法2、想加连减法3、____________三、你全部都做对了吗,如果有错误,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认识图形(二)教学内容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4.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各种积木、挂图、纸张。
第一课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柱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
(板书:认图形)二、教学新知(一)搭积木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
XX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XX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XX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二、探索规律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
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四、归纳整理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五、口算练习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
5、完成练习六第1题6、完成练习六第2题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作业设计:XX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字0-20的读写,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0-20的认识和书写2.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15分钟)1. 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师展示数字0-20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新课讲解(约45分钟)1. 数字0-20的认识和书写教师逐个介绍数字0-20,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读和写。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如“谁最快”、“找朋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者图示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加减法的操作,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3.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三)课堂练习(约15分钟)1. 教师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将今天学到的数字0-20写一遍。
2.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可以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它们。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
六、总结:本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0-20的读写以及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安排
2课时。
学
情
分
析
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这些方位,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简单物体,有了知识基础,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本单元的学习也是为后续更高一层次的空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教
学
目
标
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4.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
学
设
想
本单元的教学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将侧重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初体验,积极参与到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第二课时要学生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Hale Waihona Puke 本单元教科书主要设计和安排了两类层次和水平不同的观察活动: 一是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获得观察的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观察物体,如教科书中“观察大象”,图中小猴与小猫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只大象,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来辨别它们各自看到的大象是什么形状,这就是“看图观察”,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數學教案設計一、教案设计主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内容:1. 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实例,如:“有5个苹果,又拿来了3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发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用手指或者小木棍等工具帮助自己计算。
(二)讲授新课教师先讲解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演示。
比如“5+3=?”可以让学生先用手指数一数,然后再得出答案。
同样,减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授。
(三)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组织一个“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让学生模拟购买物品的过程,需要用到加减法的知识。
(四)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测试,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以上就是关于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案】⼈教版⼩学数学:⼀年级下册第⼆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版⼩学数学⼀年级下册教科书:]学习顺序:⼗⼏减9➡⼗⼏减8、7、6➡⼗⼏减5、4、3、2➡列式、运⽤减法进⾏解决实际问题➡整理和复习⼀、⼗⼏减91、⾸先的导⼊题是“游乐园⾥,⼩丑有15个⽓球,卖给了9个,还有⼏个?“列式”15-9=()“。
【解读】为什么从减9⼊⼿呢?是因为学⽣可以借助整⼗来帮助解题。
9加1等于10对于学⽣是⽐较简单的。
⽅法⼀:【解读】15分成10和5,学⽣可以先⽤简单的10减9,减的结果1再加上剩下的5求得最终结果。
这就是⽅法⼀。
⽅法⼆:【解读】主要是借助加法解题。
先运⽤加法找出9与什么加数相加得15,再反过来求得差。
2、然后⽤⼩棒摆⼀摆算⼀算”11-9=,16-9=”,⽤圈⼀圈算⼀算“14-9=,17-9=“【解读】通过具体的⽅法”数⼩棒,圈图案“,直观感受减法的的变化过程。
3、接着⽤⾃⼰喜欢的⽅法计算“13-9,12-9,19-9,18-9”【解读】上⾯使⽤了四种⽅法,整⼗法,加法,数⼩棒,圈画图案。
学⽣在进⾏选择的时候会思考每种⽅法怎么使⽤,然后再⼀次体验减法的过程。
并且⾄此,学⽣已经把19~11的9的减法都算了⼀遍。
4、最后是练习题【解读】这道题运⽤加法。
【解读】题⽬趣味化,学⽣不断练习减法,使⽤的⽅法不定,学⽣算多了就对哪种⽅法简单更有感觉。
【解读】训练19~10减9,但是不是按顺序的,应该是避免学⽣固化:答案按顺序加1或者减1。
【解读】加⼊⼝的训练,使学⽣运⽤⼝、⼿综合使⽤,配合运算。
【解读】混进了“15-5,18-10,17-4,16-2”,应该是先体验⼀下减数不为9的减法。
但是都是可以⽤整⼗法进⾏计算的。
如15-5就不是分离的10减5⽽是分离的5减5。
所以这道题即时以上减法训练的综合,也是算法的⼀个灵巧变题,还是体验了减数为其他数的机会。
【解读】把减法运⽤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不过这道题是加法不是减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破十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学背景:第一个内容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部分,即十几减9、8、7、6、5、4、3、2。
“破十法”是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
如果不清楚算理,没掌握算法,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计算学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教科书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退位减法。
2.使学生知道可以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式题。
3.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理解计算十几减9 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
4.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具:主题图、例题1课件、数位背景图教学重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 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1,列出算式。
师:谁能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学情预设】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师:怎样列式?【学情预设】15-9二、探讨算法。
师:你能算出15-9的得数吗?师:可以用拿出手中的学具圆片代替气球,动手摆一摆。
师:摆圆片时,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15呢?【学情预设】分左右两边摆,左边摆10个,右边摆5个。
师:请同学们摆一摆,算一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写下来,并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理解算理1.组织讨论,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破十法”的算理。
(1)“破十法”。
师:15-9,个位的5不够减怎么办?引导学生用“破十法”计算15-9。
用图把这种方法演示:把15个圆片分成两部分——10个和5个,从10个里面拿走9个,剩下1个,把剩下的1个和5个合起来就是6,即10-9=1,5+1=6。
(教师板书)10-9所得的1为什么还要和5相加?因为15中的5没有被拿走,也算剩下的一部分,就和从10个中剩下的1个合起来算,结果是6.师:大家都很会动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认识人民币及简单的应用。
这些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基础,也是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认识人民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还不是很熟练。
另外,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人民币的认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人民币实物等。
2.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接触到100以内的数。
例如,讲述小兔子和小松鼠比赛摘果子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100以内的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等。
使用PPT和教学卡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100以内的数,并进行相关的加减法运算。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人民币换算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数数游戏、加减法竞赛等,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
课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解读
1、地位与作用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
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对一些一时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七、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请结合教材,详细解读)
八、课时安排
1、上、下前、后………………..一课时
2、左、右…………………………...一课时
3、位置……………………………..一课时
九、问题研究
1.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
2.在练习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一、教材解读
1、地位和作用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编排体系及特点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第二个层次,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例1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摆弄学具、独立思考,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已具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呈现“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
在“做一做”的练习中,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
法。
在综合练习中,除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外,还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让学生不断体会数学的作用。
第三个层次,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例2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猫观鱼图”,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出13-8和13-5两道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思路思考,得到不同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的已比较熟练,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快捷,又能同时计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综合练习中,还突出了练习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富有童趣;以及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如例1中渗透集合思想;练习二中的第4题、第5题,练习三中的第3题、第9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五中的第7题初步呈现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内容。
教材中“用数学”的编排,除少量穿插在练习中编排外,还特意安排了一幅情节引人,“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大情景图(例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
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到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再计算。
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出现了扩大开
放性、增加信息量、给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综合情景图──“美丽的大自然”,引导学生根据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鹿、河里游的鱼为素材,独立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练习中,有关“用数学”的内容,一般都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情景图提出问题,再进行计算。
二、课标要求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2、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单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单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单元课时安排
六、学情分析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
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
七、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八、课时安排
1、十几减9………………3课时
2、十几减几…………….4课时
3、综合应用…………….2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九、问题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做计算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