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偶然和不确定性的秩序性

合集下载

论园丁隐喻——精选推荐

论园丁隐喻——精选推荐

论园丁隐喻2019-10-03在西⽅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教育领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说”,即“学问、德⾏与虔信的种⼦是⾃然存在我们⾝上的”[1]。

在种⼦隐喻中,“教师是⾃然的仆⼈,不是⾃然的主⼈;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师与园丁之间的类⽐成为后世“园丁说”的缘起。

⽂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发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个反映就是⼉童的发现,⼉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得到确认和强调,正如卢梭的名⾔“⼤⾃然希望⼉童在成⼈以前就要像⼉童的样⼦”所传达的那样。

裴斯泰洛齐明确地提出了园丁隐喻,“什么是那种正确的教育呢?它如同园丁的艺术,成千上万棵树⽊在园丁的照料下开花、成长”[3]。

⽽“幼⼉教育之⽗”福禄贝尔则将他开办的幼⼉教育机构命名为kindergarten,福禄贝尔曾经跟随裴斯泰洛齐学习,受到裴斯泰洛齐的深刻影响,继承了其园丁说的思想。

但在当下中国教育学界,关于园丁隐喻却存在着两种“对⽴”的解读与结论。

有些论者认为园丁隐喻的提出是⼀⼤进步,是⽂艺复兴时代以来⼈的发现带来的对⼉童的发现,拉开了现代教育的序幕;⽽另有论者显然对园丁隐喻极为不满,质疑园丁隐喻是“⼀个现代性的谋划”[4],以园丁类⽐教师,突出了教师在师⽣关系中的控制和⽀配地位,扼制了⼉童天性的⾃由发展。

甚⾄有⼈声称,我们应该抛弃园丁隐喻――“教师不做园丁”[5]。

还有⼀种意见值得注意,即断⾔教师是园丁这⼀隐喻乃是深⼊⼈⼼的“常识”,“不需要、也不能够被颠覆”[6],这类论者试图以常识为由拒绝对园丁隐喻进⾏不同的解读,抱持此种态度显然⽆助于真实问题的解决。

对上述对⽴的解读及观点,应该如何评析?两种看法之间的对⽴是真实的问题抑或只是思维上的迷雾?在教育领域中,⾯对同样或者类似的困境,⼜该如何对待?本⽂试图通过对园丁隐喻的研究,诠释其中隐藏的涵义,思考教师⾓⾊的情境性和多样性。

⼀、隐喻及教育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理⾏为、语⾔⾏为和⽂化⾏为”。

谈萨林斯《历史之岛》中的“结构与历史”

谈萨林斯《历史之岛》中的“结构与历史”

谈萨林斯《历史之岛》中的“结构与历史”杨德爱【摘要】萨林斯的论文集《历史之岛》从不同的文化秩序中理解独特的历史实践。

从结构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中,阐释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本体论对于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同关系的建构。

在文化系统中,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强化或者改变不同关系的范式,使其稳定或者转型。

历史来自结构,又修正结构,结构与历史并存于一种不可分割的牢固整合中。

%Islands of History, written by Marshall Sahlins, published in 1985 is a corpus of essays.Expounding Captain Cook died in Hawaii and the world system worked in the South Pacific region, Sahlin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 adhere to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anthropology-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the Other,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history".He believes that anthropologists call "structural"--the sym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orders--but a historical thing.So ,what is the structure or embedded into history as the history itself exist?This paper,takes Islandsof History as the text, to analyze"structure and history".【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萨林斯;结构;历史;《历史之岛》【作者】杨德爱【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萨林斯认为,“在最通用且最有影响的表达中,结构是过程性的:文化范畴及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相对于一个生成和再生成的世界体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

偶然性是真的存在还是由于未知?如果事物的内在运行遵循着必然的规律,那么从最初的存在开始,之后的一切就都是必然确定的了,人们总倾向于喜欢确定,确定就心安,否则就忧虑不堪。

偶然是一种未知、不确定的状态,它会降低人们从事相应行为的有效性。

事实上,自然是全知的,未知只是对于自然中的存在物而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迈向与自然等价的全知状态,尽管不断地有人宣称要征服自然,且不说人类在物质力量方面面对自然时可以忽略不计,在认知领域虽然比力量上要强些,但仍然不及九牛一毛,离全知状态还长路漫漫。

一般情况下,知即确定,确定却可以不必知,知更多的是直观的外在的,确定更多的是间接(需要判定)的内在的,知和确定不能等同,它们涉及不同的范畴,。

对于自然本身而言,自然是知道一切确定一切,这是对于自然的客观性,即自然那里没有偶然性;对于人类来说,知道的少,确定的也少,偶然性就经常能够遇到,当人们知道的少,把握又少时,事实上结果已经确定,只不过人类无从得知。

自然的意志化——神,自然即一切客观存在,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关于这一切事物的一切信息的客观存在,那么会否有一种客观存在恰好知晓这一切信息呢?这一切的呈现都在自然,自然即一切,自然知道一切,到现在为止还都只是一种客观的呈现,当人参与进来时,人便以人的角度看待自然,应该有一种存在,不仅知道一切,还能够控制一切、决定一切,即这种存在在全知的情况下还有自由意志,于是神便诞生了,这种存在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或者说实证和伪证目前为止都不具有决定性,人和自然的结合形成了神,神那里只有必然,没有偶然,这既反映了人类对必然性的终极追求,也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相对有限性。

偶然性是唯心的,必然性是唯物的,相同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同结果,这是必然的,不能,也就是出现了偶然性的结果,那是人不能或没有做到真正的条件完全相同,这是以社会世界是在确定的规律支配下运行为前提得出的结果,当不是这个前提时,那就是混乱无序一片,确定性的依据荡然无存,经验也就不复存在,现实世界是与第一种假设更为符合,于是便得出结论,最初的“1”确定了之后的所有“1”,即必然性是确定的,必然的永恒的不变的,必然性中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偶然性只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在人这里,能够控制所有主要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必然性,除此之外,必然性中必有皆有偶然性。

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

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

本科课程论文(2015—20 学年第学期)论文题目: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生姓名:宋美松学号:2014052862学院:旅游学院学系: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任课教师:曾光光教师单位:2016年11月27 日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摘要]: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

能力决定了必然性,运气决定了偶然性,成功是二者的统一,失败就是二者必缺其一。

有人说成功是幸运的,具有偶然性。

但是如果我们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就会发现,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用二者的辩证关系看待成功与失败,可以帮助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必然性;偶然性;辩证关系;成功;失败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刻感受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存在。

那么偶然性是真的存在还是由于未知?我们知道,事物发展都在遵循一定的必然规律,那么从最初的存在开始,之后的一切就是必然确定的了,我们也总是倾向于确定,确定就会让人心安,否则就会忧虑不堪。

偶然就是一种未知、不确定的状态。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知道的越少,确定的也越少,偶然性就会时常遇到。

由于我们知道的少,把握的少,虽然事情的结果已经确定,但是我们无从知晓,所以对于出乎意料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偶然。

但不能因为我们无从知晓,而否定其存在。

偶然性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如果我们可以掌握所有条件和知晓一切,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的确定的结果,“神”产生的意义就在于此,“神”的诞体现了人们对必然性的终极追求——全知状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偶然性是唯心的,必然性是唯物的,相同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同结果,这是必然的,如果没产生相同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偶然性,那就是我们不能或者没有做到条件完全相同,这是在确定规律支配下为前提得出的结论,如果不是这个前提,那么社会将会一片混乱,经验也无从谈起,确定性的依据无从谈起。

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的存在主义解读

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的存在主义解读

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的存在主义解读摘要:《好事一小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诗人雷蒙德·卡佛的获奖之作,收集在1983年他的第三部小说集《大教堂》中,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存在主义因素。

本文试着从荒谬世界中孤独的个体和个人的自我选择两个方面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为这部作品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视角。

关键词:《好事一小件》雷蒙德·卡佛存在主义荒谬自我选择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好事一小件》是美国现代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荣获1983年“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

卡佛被誉为“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的小说情节平淡,语言朴实简单,少用修饰词汇,人物性格主要借助对话来体现,结尾往往呈开放式,需读者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篇小说讲述了安和霍华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安很满足于她目前平淡温和的生活。

但是意外却在儿子过生日那天发生了,儿子被车撞倒,司机却跑掉了。

医院里,虽然安怀疑儿子是昏迷,但主治医生却说只是休克,最后孩子还是不幸地离开了人间。

小说没有过多地描述孩子的死,而是着重刻画了活着的人们的悲剧,期间,面包师不停打来的莫名电话更是加深了等待中的夫妇的焦虑,甚至使安歇斯底里,但小说结尾却使人看到了生活的一缕曙光。

文章中到处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影像,而存在主义最具代表性、将其发扬光大的人物是法国的萨特。

本文尝试运用萨特的这一理论,从世界是荒谬的及自由选择两个方面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法国文学中,50年代达到高潮,也飘到了美国乃至东方一些国家,它主要研究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意义,着重指出人类社会的荒谬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但它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潮,而是提倡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及创造。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既然要讲对历史的看法,那就得从最基本的讲起,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同时从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词“历史”,学者们的表述是“历史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是对存在的一种感知和描述。

它是一种呈现在史料关系中的虚拟性存在。

历史是一种呈现在史料中的摹本存在,它表现为某种史料之间的依存关系。

历史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可能性存在。

反正就是说历史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建构,内在地关联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一种呈现在思想关系中的建构性存在”等。

这是学者们对历史深层次的挖掘,而我们这里所谓的“历史”(先撇开流行语或调侃的寓意来讲和学者们所说的从主观思想上来看待历史,而是从庄严和史实上讲。

)是一种事实存在并发生过的史实。

我们常常可以在人们口中听到“历史”这个词,或许是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缘故。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适应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

伴随人类活动的蔓延,历史的足迹在平面上遍布各地,在空间上遍布各个时间段。

从社会的更替上看,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是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

从朝代的更替上看,它们在历史的关系也是繁多、错综复杂。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时间段会发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史实在同一个时间上却可能同时发生。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发布时间:2021-05-19T11:56:21.79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4期作者:韦先晓[导读] 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韦先晓中科院心理所北京 100101摘要: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并直面时代的理论焦点阐述了独到的哲学反思。

关键词:量子效应关系实在唯物辩证哲学解析2020年或更早以来,新冠瘟疫相继在全球肆虐,人类措手不及,巨大灾乱突发,世界一片乱象,匪夷所思现象接连发生,新冠瘟疫的深远影响将随时间推移愈加显现,历史积淀文明,灾乱引人深思,为什么概率极低的事件可以左右历史进程?百年大变局之际亟待重估一切价值,科学应该审视,生命需要反思!人类文明的积淀启示,瘟疫爆发的概率极低,虽然有些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但从支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持久性、反复性来看,毕竟不是主因,那么主导秩序是什么?随科技发展,意识与物质界限愈加模糊,理论上讲凭籍精巧的技术系统意识是可操控物质的,但漫长的演化中,须清晰界定主观与客观,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人类是以“人”的思维系统来摹写宇宙的运行模式,人的感官是工具,思维是途径,检验的方式只能是实践,即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作用。

基于斯,追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一、自然科学评述(一)科学历程的综述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一方面是以内省思辨、逻辑手段触及宇宙本体博大精深哲学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是立足于生存、发展具体科学知识累积。

直至今天,自然界各层次运动可分为四种类型或四种相互作用,即: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针对自然的运行,可用九组物理数学方程简洁描述,即:牛顿的的运动与引力方程牛顿三定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统计力学基本方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扬·米尔斯方程。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1. 引言1.1 马克思博士论文简介马克思博士在其论文中探讨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在19世纪中叶写成的,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潮期,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充满了困惑和探索。

马克思博士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偶然性与必然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不仅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释,而且探讨了这两者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偶然因素和必然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有关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哲学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博士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推进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概念解释偶然性和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偶然性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代表着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和随机性。

必然性则是指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和必然性,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偶然性并不是绝对的偶然性,它与必然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并不是完全的偶然性,而是在一定的必然规律下发生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发展向着必然的目标前进。

在马克思博士的论文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博士通过对历史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为我们理解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现实性 现象 本质 原因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现实性 现象 本质 原因结果

一、结构与功能1.结构及其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任何系统又都有一定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诸要素联系结合的方式。

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

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一事物内在关系中相对不变的方面。

由于结构具有稳定性、相对不变性,因而可以用结构作依据来划分事物的多种不同类型。

(2)有序性。

结构是有序的就是指,结构作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有一定规则的,它表现为一定的方式,是受一定的规律支配的。

结构的有序性是系统有序性的基础。

(3)层次性。

系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因而结构也具有层次性。

结构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系列。

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系统运动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结构分为:机械结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社会结构、思维结构;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可分为封闭结构、开放结构;按照系统的活动方式,又可分为平衡结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发展又可分为稳定结构、超稳定结构、多元稳定结构。

2.功能及其特征功能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功能”和“作用”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共同性。

功能是就事物本身而言的一种能力,而作用则是相对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来说的。

可以说,作用就是功能在事物相互影响中的表现。

一事物的功能总是在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的功能,也具有一系列特征:(1)非加和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非是单个要素功能的机械加和,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易变性。

系统的功能是在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它易于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而改变。

因此,与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比,系统的功能是活跃多变的。

例如金属在同温度的相互作用中可导热,在接受电流作用时可导电,在受强压时可延伸等。

(3)层次性。

对一个系统来说,往往可区分三个基本层次的功能:单功能(元功能)、复功能(本功能)、整功能(构功能)。

有限的偶然性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尺度

有限的偶然性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尺度

热点专题丨技术异化与伦理研究有限的偶然性: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尺度文/李建中科学研究是人类进化与社会化生存的适应性策略.既 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世界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探索未 知领域的反思与共识。

人工智能是人类科学探索的结晶,智能技术对偶然性的终结开启了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势介入,在提高科学研 究效率与精度、深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科学研究的偶然性旨趣,把科学研究异化为流水线式的“科学工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科学研究的理性主义与未来取向的 式微,人类现代性衰微的危机正在逼近。

看似丰硕的研究 成果正源源不断地从类人的智能机器中输出,欣欣向荣的 “数据世界”由于科学共同体或主动或被动的不在场把常 规科学“向后看”的情结演绎到极致,使整个人类社会不 论从结构还是功能上都为人工智能技术所束缚,甚至奴 役。

在学者们感叹人-机主奴辩证关系之殇时,人们更应 关注智能技术对科学共同体的现代性消解所带来的不确定 性风险。

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科学研究是人类对未知世界尝试性的解惑,科学之美 在于其未知性。

科学研究是试图对确定性规律的探索,其 过程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

具体而言,科学研究的假设或假说在得到可控实验有 效验证之前,无法自我证明真伪;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在很 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研究者自我的灵感与悟性,科学家以极 其个人化的方式建构科学认知的范式,试图对个体性鲜明 的研究进行同一化都是徒劳的;同时,新的科学发现对科 学研究和社会的冲击更是无法预测的未知数。

正是由于偶 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存在,才使得科学活动富有探索 的魅力。

I.科学研究主体的偶然性意蕴科学研究虽然强调客观,但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人,其个人偏好、专业背景甚至情怀无不影响研究的切入视角 和路线,并进而对科学研究的结果产生富有个体差异的影 响。

爱因斯坦坦言,从经验研究到理论的提出,依靠的不 是必然的逻辑联系,而是超逻辑的,甚至就是直觉。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述1. 引言1.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背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作为当时的一位杰出思想家,深入研究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其中包括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

马克思在他的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这两个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概念偶然性与必然性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偶然性指的是某一事件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它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关系所导致的结果。

必然性则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通过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和规律性。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它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变革,同时也会受到必然性规律的制约和引导。

必然性则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它指引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马克思认为,只有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更好地指导社会变革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理解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偶然性与必然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偶然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由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偶然性包括个人行为、意外事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阿尔都塞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阿尔都塞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阿尔都塞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阿尔都塞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客观事物和过程所决定的,这与唯心主义相对立。

而阿尔都塞是一位法国现代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即“偶然相遇”的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偶然相遇的产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无数的因果关系交织在一起所决定的。

在这个偶然相遇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没有绝对的必定性和规律性。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观点下,人们不再将自己束缚于固定的规则和观念中,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们不再盲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敢于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在社会实践中,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人们意识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所构成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真理存在。

人们更加愿意接纳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在当今社会,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点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容和包容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偶然相遇的观点则鼓励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

阿尔都塞论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它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差异,共同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偶然相遇的态度,勇敢前行,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二篇示例:阿尔都塞,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于偶然相遇这一主题的探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阿尔都塞认为,偶然相遇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交汇所导致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的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偶然相遇在人生中的意义。

阿尔都塞认为,偶然相遇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命运,而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交汇所导致的。

人生的偶然偶然带来的美好与意外

人生的偶然偶然带来的美好与意外

人生的偶然偶然带来的美好与意外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它们可能带来美好,也可能带来意外。

正是这些偶然的相遇、遭遇和经历,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充满惊喜和挑战。

一、美好的偶然人生中的美好偶然常常来自于意外的相遇和机缘巧合。

这些偶然的美好往往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生活中的小确幸,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例如,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一个陌生人的善意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这个陌生人可能是一个路人,也可能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但正是这个偶然的相遇,我们才能充满感激地面对困境并迈向新的起点。

此外,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决定而得到改变,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

比如,参加一次随性的聚会,结识了一个特别有缘分的朋友,之后我们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位知心的伴侣。

这种美好的偶然让我们相信,命运可以因为瞬间的决定而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意外的挑战然而,人生中的意外偶然不仅有美好的一面,也常常带来挑战和困难。

这些意外挑战可能是健康问题、工作困境、人际摩擦等等,让我们陷入痛苦和苦恼之中。

例如,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故,可能会给我们或身边的人带来伤痛和痛苦。

这种意外的挑战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促使我们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此外,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会带来意外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与亲友产生隔阂和冲突。

然而,正是这些意外的人际关系挑战,让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提升自身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与偶然共舞面对人生中的偶然美好和意外挑战,我们需要学会与其共舞,接纳并应对不可预测的事情。

首先,我们应该抱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无论是遇到美好的偶然,还是面对意外的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其次,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偶然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迎难而上,战胜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传播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科学传播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科学传播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技成果传播给大众的过程。

它是科学领域与大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动,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科学传播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既存在偶然性的因素,也存在必然性的规律。

科学传播的偶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现本身具有偶然性。

科学发现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经过大量的试验、观察和推理,才最终得出一个科学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可能会遇到许多意外情况,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有时甚至是试错的过程。

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意味着它的产生是不确定的,无法准确预测。

科学传播的对象也具有偶然性。

科学传播要面向广大的受众群体,而这些受众群体的需求、兴趣和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

同样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

一些科学知识可能会被部分人群所接受和理解,而对其他人来说却可能是难以理解或没有兴趣的。

这种科学传播的偶然性意味着,科学传播的效果难以完全掌控和预测。

科学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具有偶然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不断多样化。

从印刷媒体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媒介和方式的使用可能会受到各种限制和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和方式也会对科学传播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科学传播的媒介和方式的偶然性意味着,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科学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传播,才能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促进科学的普及和应用。

科学传播的必然性来源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及社会对科学发展的需求。

科学传播是科学界的责任和使命。

科学家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将科学成果传播给公众。

科学传播的必然性来源于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他们希望将自己的科学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传播是科学学术界的要求。

浅谈对辩证法中偶然性的理解

浅谈对辩证法中偶然性的理解

浅谈对辩证法中偶然性的理解李石(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100089)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并非确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偶然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发展,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时发生,发生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的并不表现为必然如此的性质。

它由事物的次要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只居从属地位,对事物联系和发展起加速或阻碍的作用,使事物偏离确定轨道,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是偶然性的特点,如生老病死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具体方式发生,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这偶然。

一、偶然性的内涵每件事从它的发生、发展到结束,每时每刻都包含着偶然。

我们决定开始做某件事时,我们对事情的结果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预期,就算是其必然趋势的大部分已经被我们把握,但也会常常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载柳柳成阴”的现象,总会有我们无法预计和掌控的偶然发生。

唯物主义坚持发展是永恒的,世界上没有也不会出现“我必然是这样,你必然是那样”这样的绝对道理。

所以,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绝对的,它本身总在不断的变化中。

存在必定发展,发展必然变化,变化中有太多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就是偶然。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坚持辩证法,按辩证法办事,就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其对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么有价值的物理学定律,就诞生在一个不起眼的澡盆里。

三千多年前,有个国王做了一顶金冠,他怕金里面掺了杂质,就下令大臣找人鉴定。

于是大臣就找来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让他在不损坏金冠的情况下,测出其中有没有杂质。

阿基米德被难住了。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当他往澡盆里坐下,在澡盆里的水溢出的同时,自己的身体也有浮起来的感觉,就在这个偶然的瞬间猛然悟出并研究出了浮力原理。

论偶然性原则

论偶然性原则

论偶然性原则偶然性原则是一种哲学和科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一切事件和现象的发生都具有偶然性。

它与决定论相对立,决定论认为一切事件和现象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偶然性原则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它承认并接受了偶然的存在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偶然性原则的相关概念、作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偶然性原则的概念和起源偶然性原则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并非完全由必然的原因所决定,还包含了不可预料和无法解释的偶然因素。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在后来的哲学和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在现代科学中,偶然性原则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量子力学的原理指出,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并非完全可预测,存在着随机性的因素。

这些现象与偶然性原则的观念相吻合,加深了人们对偶然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偶然性原则的作用1.反对决定论:偶然性原则是与决定论相对立的概念。

决定论认为一切事件和现象都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而偶然性原则则强调了事件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承认了偶然的存在。

通过提出偶然性原则,人们可以超越决定论的局限,接受生活中的巧合和突发事件。

2.推动科学发展:偶然性原则的存在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步。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偶然现象,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和规则。

偶然性的发现和探索有助于科学家们发展新的理论和假设,推动科学的前进。

3.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偶然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它打破了人们对事物发展的线性思维,提醒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偶然性的存在让人们扩大了思维和视野,学会接受和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三、偶然性原则对个人的影响1.谦逊与宽容:偶然性原则的存在让人们明白,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总是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

偶然的出现让人们更加谦逊,并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

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宽容,理解他人的偶然错误和失误。

2.创意与创新:偶然性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创造和创新的机会。

科长发现并不偶然议论文

科长发现并不偶然议论文

科长发现并不偶然议论文偶然,一直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词,代表着突然出现,代表着意想不到,代表着一切不可知的情况和结果,看似不可掌握无法捉摸,然而,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偶然并不真的是偶然,而是不断积累而转化的必然结果。

科长总是喜欢把许多事情都归结于偶然,仿佛这样就可以把一切都心安理得的归结于虚无飘渺的上苍,仿佛这样一切的结果过错从此都与自己无关,自己犯了错,似乎用一句理直气壮的“我都计划好了,谁知出现了偶然情况”就可以敷衍过去,别人取得了什么成就,似乎用一句酸溜溜的“他有什么,不过是偶然得到了机会”就可以全部抹杀。

他们像一只鸵鸟一样,将一切的不顺心不如意的归于偶然,一边对他们所认为的偶然结果冷嘲热讽不屑一顾,一边两手空空原地苦等,无所事事的等着那天偶然的青睐。

的确,偶然看似只是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料的情况,可是世上没有什么可以凭空出现,一切的偶然在出现之前都埋藏着无数隐秘的必然,他们看似是突然出现毫无预兆,实则早已存在于一切的细节之中,你所认为的偶然,只不过是别人把握了一切你所忽视的机遇付出了你所不知道的艰辛之后,理所应当的迎接的必然。

科长只看到麦克斯韦凭借一次偶然的借书结识霍普金斯教授,最后在物理学界建立了电与磁的桥梁的辉煌,却不知那无数夜晚昏暗灯光下一张张草纸中埋首的倔强。

科长只看到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次次出品都为经典,却不知在每部片子背后数年的沉寂与积淀的沧桑。

科长只看到了孟非凭借一次意外的机遇声名远扬,却没有看到在那背后小小临时工夜以继日的不辞辛劳和抓住一切机会的顽强。

这些人看似偶然的偶然,实则是真真正正用汗水堆积出的必然。

科长总是这样,总是关注着那突然出现的让人成功的偶然,却总是忽视那背后浸透了血与泪的苦痛的必然积淀。

科长总是不甘于自己的庸碌与平凡,总是揣着怨愤之心诅咒着苍天的不公,总是哀叹着命运女神的无视。

然而没有人的成功只是偶然,没有人的幸运是阴差阳错,与其坐等,不如自己奋起,不如自己抗争,我命不由天,我会用一个个看似的偶然,来堆积出独属于我的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与秩序的区别:主观意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定规则,规则只为这个目的存在,当旧规则被新的经验证明偏离或削弱了目的,意识就有权修改规则–规则不能限制意识。

但秩序无目的,它自在自为,意识和客观世界都从秩序中产生,意识是秩序的表象,正如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或者你说其实是太阳绕着地球运转也一样–时空相对性原理,谁是主体取决于意识观察的角度;春夏秋冬的交替,人饲养并吞噬动植物,贵族“占有”和剥削平民,男人统治女人,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宇宙秩序的和谐唯美,它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人类也不必浪费他们的才智非要深究,世界为什么是我们看见的样式。

我们能认识它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相对存在,如果我们生活在人人平等,不存在正义与邪恶,智慧与愚蠢之区分的另一种世界秩序里,那些不愿接受现实的蠢人必定又要问相反的问题,蒙昧之人总要表达对秩序的不满(提问者若不是普遍的就否定了不存在智慧和愚昧界限的可能),这明显已超越了逻辑学的考查范围。

一种秩序就是一种“既有”和“应有”,它必须如此,存在成了它自己的目的,并且它的所有行动都已包含在意义之中,这可算作大一统理论的旁证,因为我们显然可以从意义及对意义的规定或解释里推导出完整的行为模式,一切行动都将是可预测的。

风俗永远不能上升为秩序,我们庄严的立法行为(立法会议)确定的只是规则,它不能建立秩序,而只能间接产生新的风俗,法律意识必定受到古老风俗的影响,文明程度越低的社会,其法律的理性和普适性程度越低,越偏向于任性,它总是让具体需求向传统让步,却不明白传统的意义和根源,中国和美国都是为传统意识的神话牺牲
判断力的可悲社会,大众偶尔对传统意志的盲目反抗只能让蠢人增多,精英们日渐狡诈市侩,学会在公众的任性面前对真理闭口不言。

法律也是对风俗的继承和发展,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法律:自然法和风俗法,前者是天成的,秩序的,是我们对世界秩序的认识;后者是习惯的,可以是为了个别人的私欲和愚蠢任性妄为的,通常还要给它一个大公无私的理由以获得国会或内阁票拟,只要法学家承认法律应该具有内在的普世性和谐,各国法律就不应该存在丝毫差异,而现实中那些彼此矛盾和诋毁的律条就必定是不公和欺骗,它造成现代社会大部分邪恶和痛苦,但不是法律使人不幸,法律只是冷冰冰的逻辑标准和规则,人的不幸只能源自他们本性的邪恶和拒不悔改。

当人类全体的意识水平一致进化到能够理解法的先验秩序起源,尘世里的一切律条就可以废除,因为不会再有人触犯他自己的原则。

新型人类既是秩序的一部分,又是秩序本身,他们已同化进上帝之中,这在深层潜意识界已经是现代科学的现实。

在语言逻辑中,无规律的错误和系统的错误并无区别,二者都体现出内在的秩序性。

弗洛伊德对口误和笑话的研究尽管略显粗糙,但他的价值是认识到所有错误都不可能是在绝对无意识或偶然中产生的,“错误”必须由某种目的性的动机推动,即使与源目的对立,它也不是无目的的–对立本身就是目的性行为,意识在新的目的性里感受到了被覆盖或偏转的源目的动机,于是以为是目的错了或偏离了目的,这当然只是幻觉。

推论是,偶然和宿命之间也只存在逻辑深度的
差异,偶然的目的性显然是对源目的的对立或偏离,甚至可能它才是尚未被意识捕捉到的,真正的源目的。

维特根斯坦比弗洛伊德和罗素更敏感地意识到偶然的目的性(所以他觉得罗素很愚蠢因而对自己不再有用了)–但还不是我所指的那种目的性,否则就意味着他选择对公众沉默的那个“真理”就是现代逻辑学将复辟宿命论。

实际上他的证明格式非常糟糕:在某种意义上。

,因此在同一种意义上必然。

–我深知他必定已理解了这些定义才能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发生于联想和推导之前,但因此他的证明无法被不理解这些定义和联系的人理解,所以他与其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还不如修正表述方式,而且他对他自以为应该保持沉默的东西过于自信了。

对能清楚地看见和使用这些联系的人而言,他的证明无懈可击且是绝对必要的–不理解的人甚至看不出他怎么就证明了他的观点!哲学家能够论证的通常是那些直觉上正确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维很可能是非哲学的,他非常独特,因为我总见他用工科头脑思考和辩论数学问题,他不看重现实利益,但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具有某些“永恒价值”时他就极力想将之传之后世,他知道他在逻辑学上的发现是革命性的(我知道很多人不认同),这说明他的内心世界仍未能达到和谐,自足的最高秩序性,我只希望我的发现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我不需要被公众理解,而这正是他所渴望的,他的清高自闭恰恰暴露出他的功利心,于是到晚年他又毫不留情地批判起早年的独断论,显然他怀疑那些判断并不是自足的,它发展但不更正,它本应从一开始就直觉到秩序的精确性,比如爱因斯坦的经典表述,“上帝不掷骰子”,
他相信在量子理论表面的偶然和不确定性后面隐藏着的是更大的秩序性和谐,我们可以跳过经验性的证明,因为纯粹偶然和不确定性原则的表象–它们必定是某种原则的表象–根本不能被秩序性的理性所认识,我们正是从这些秩序性的表象中意识到“偶然”,否则你凭哪种原则来定义,发现,和解释“偶然”?当你说你“不知道”时,说明你已意识到某种你可能知道的东西,它能与你声称不知道者形成对立,这才是你判断“不知道”的心理依据,所有选择之后都必须有一种驱使你去选择的动机,它构成你整个判断模式,只要理性不死,人就不会偏离他自己的选择模式,所以不知道是否选择过恰恰证明你早已做出选择,你给自己划定了“知道”的范围,真正的“不知道”是你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存在,在你看来没有困惑,所以无从做出回答,选择即无法从模式里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