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样的?
•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 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 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 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 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 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 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 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 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 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 孙丑上》)。
பைடு நூலகம்
•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 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进一步向齐宣 王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 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 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孟 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不与 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治 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理想 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君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减轻 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 安定和发展。
初一作文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1200字
初一作文议论文《得民心者得 天下,仁政为先》
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
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
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
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
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
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
君者 目睹农民起义,感叹“
,舟
也;
关键词:政治,事关,得民心,虚
心,佳话,铭记,君者,是否,愿意,备 受,赞扬,在于,知道,兴衰,吸取,目 睹,感叹。 词语:政治 拼音:zhèngzhì 解释: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 《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 生命。”孔传:“道至普洽,政 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 民。”汉贾谊《新书·大政下》: “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 劝之。”唐李公佐《南柯太守 传》...
初一作文议论文《得民心者得 天下,仁政为先》
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
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
中。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
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
者覆舟”啊!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
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政治 逼迫统治者调整
,促使改朝
换代。
关键词:刑法,老百姓,阴霾,水
者,载舟,覆舟,源头,统治者,同情, 政治,处于,试问,起于,逼迫,促使, 严峻,容忍,不满。 词语:刑法 拼音:xíngfǎ 解释: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国语·鲁语上》: “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汉桓 宽《盐铁论·诏圣》:“礼让不足 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 是用...
初一作文议论文《得民心者得 天下,仁政为先》
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
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
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文7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文700字
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人皆谓;成功易,守功难。
历史上雄才伟略的英雄不胜枚举,且各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但能名垂青史的却寥寥无几,只有那些懂得体察百姓,得到民心的人,才守得住他的来之不易的功业。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
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
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
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
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
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
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
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孟子关于得民心的名言
孟子关于得民心的名言
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倡仁政,强调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共处,关于得民心,孟子有许多深刻的见解。
以下是孟子关于得民心的名言及其解读。
一、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
解读: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王若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就能稳固国家,掌握天下。
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得失的重要标准。
只有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才能获得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国家的安危和君王的地位都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因此,君王应当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确保国家的稳定。
三、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解读:孟子认为,君王应当关心百姓的疾苦,与民同乐同忧。
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把君王视为自己的依靠,愿意为国家付出。
这句话强调了君民关系中的互动性,表明君王的态度和行为对民心向背具有重要影响。
四、名言:“不以仁政,无以保四海。
”
解读:孟子在这里强调,一个君王若不实行仁政,就无法使四海之内的人民安居乐业。
仁政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只有关心百姓,保障民生,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总结:孟子关于得民心的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民为
邦本,本固邦宁。
只有关注民生,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孟子的主张
孟子的主张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一样的思想主张。
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我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必须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我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我的言行。
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贴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当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坚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当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到达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能够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当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能够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境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当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可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梦想化,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所以在无法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齐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必须的进取性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在治国方面,在孟子眼里,政治包括三件事。
《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的政治主张便围绕这三者展开的。
《孟子》析读之为何行仁政2:得民心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心则得天下
《孟⼦》析读之为何⾏仁政2:得民⼼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则得天下2.4民是国之本,失本则国⽆存,得其本之要在于得民⼼,得民⼼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则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
得其⼼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之就下、兽之⾛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不得。
苟不志於仁,终⾝忧辱,以陷於死亡”,得民在⼼,得天下在民,⾄理也;欲得天下必先得其民,欲得其民必先得其⼼,得⼼之道在于“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但要注意,此必⽴⾜⼈的社会性⽽⾔的(⽽⾮个体性),亦即针对⼴⼤百姓⼈⼈之所欲⽽⾮少数⼈之私欲,故不得失于中适(儒家很多⽴⾜⼈之社会性⾓度的概念,在唯物论下,都被从⼈之个体性⾓度加以误读,这是⼈伦领域推⾏唯物之害,如“率性谓之道”之率性,⾮指⼀⼈之率性,⽽是⼈⼈皆得之率性(⽅可谓之道),故⾮弘扬贤本、节抑不肖本⽽能达于兼顾之和、明于长远之益不可得焉;其能⼴能恒⽽得成道者,在于不逆忤他⼈之性,⽽⾮纵欲之率性,纵欲之率性必以率性始⽽以逆性终,焉能⼴能恒?),此礼制教化之所重、贵德尊贤之义也。
暴政者必为仁政者驱民。
这⾥注意,儒家所谓民⼼,是从社会性⽽⾔的,指贤性之本德化、不肖之本得节之统⼀的民⼼(⽽⾮个体性⾓度,亦即趋愿各异之民⼼;趋愿各异之民⼼,⽆从得也;故《洪范》“九畴”之“五⽈建⽤皇极”,即指德之归⼀、道之同化);欲使不肖之本得节,则必使民⾝得养育之适也;欲使贤性之本德化,则其君必垂范仁义⽽笃中适也;重点在构筑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同⼀关系(整体利益以保全每个个体利益的稳定和放⼤为旨、个体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持久和增强为任),既使个体利益得以稳定,包括正常需求和社会公平性等,还使个体利益随整体发展同步扩展、增⼤。
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范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范文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范文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
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 ___该如何稳住江山呢?现今社会,许多 ___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___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
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
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
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 ___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 ___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
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
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
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使民以时,还要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其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人,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道”。“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可见,孟子是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样的?.
• ⑴经济上,首先要“制民之产” 所谓“制民之产”,即给民规定产业,予民“恒产”。恒 产,指足以维持生计的固定的私有产业。“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梁惠 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其次,要“不 违农时”,保护农耕,促进生产的发展。他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第三,“薄税敛”以减轻 百姓的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虽然主张“薄税敛”,但并 不提倡无限制的削减。另外,孟子还特别对商人有所关注。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 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公孙丑上》)
•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 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 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 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 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 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 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 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 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 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 孙丑上》)。
孟子仁政的现实意义
孟子仁政的现实意义仁政思想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现实意义:1、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以民为本,保持民本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民为万事之本,为国者,以民为基”。
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在总结古代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主张与民同乐,反对战争,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仁政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以民为本,保持民本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民为万事之本,为国者,以民为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官员不可贪财、聚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文精神氛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3、“仁政”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而对于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只要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与人民同忧乐,办每一件事都想着人民的疾苦,行仁政。
那么他们将无敌于天下。
所以,在当代,我们更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而这一思想在孟子的文章中多有体现。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文精神氛围: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很早就受到了众多先哲的关注。
孟子就主张,在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
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5篇
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5篇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5篇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篇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
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
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
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
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
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
《孟子》中的仁义之道
《孟子》中的仁义之道钱逊先生作者 | 钱逊《孟子》七篇,是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内容丰富。
全书从孟子与诸侯谈治国之道、仁政思想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步展开。
其中,有孟子与弟子谈古圣先贤功绩、三代兴亡经验的问答,也有孟子对于为臣、为士、为人之道的阐述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辩驳,最后归结于对人性善和心性修养的论述。
从具体到抽象,从政治、人生到哲学,《孟子》七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读《孟子》,不宜把它当作单纯的哲学或政治学说来读。
《孟子》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孟子》的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开门见山地提出:“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义,是贯穿于《孟子》的核心理念。
仁义表现于为人之道。
孟子说,士的追求,“仁义而已矣”。
他提出,仁是人的“安宅”,即精神家园;义是人生的正路。
他又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明确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个人的物质生命不是最高的价值,精神生命高于物质生命。
为人之道就在于“居仁由义”,以仁为立身的根本,以义为行事的准绳。
只有做到坚持“居仁由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所有这一切,集中表现于其“养浩然之气”的思想。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孟子对于为人思想的集中的哲学概括。
“居仁由义”是为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坚持“居仁由义”的独立人格的要求,也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人生价值观的说明。
“浩然之气”是所有这些作为的集中表现。
孟子见梁惠王1从“仁义”到“仁政”仁义表现于为政之道。
孟子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他认为当时社会动荡混乱,根本原因在于“上下交征利”,解决的途径就在以仁义治国,实行王道仁政。
孟子认为,治国之道无非仁与不仁,王道、霸道两途。
把仁义推广到治国,就是仁政;以德行仁是王道,依仗暴力、不行仁义是霸道。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虽然其思想传承自孟子,但是在他这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孔子“论而不述”,《论语》一书只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论而成,故而整体看上去较为松散,其主张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概括所得。
而《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则阐述的颇有条理。
大体脉络被后世归为“内圣外王”。
其中“外王”便具体表现为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君王想要统一八荒六合唯有实行仁政,进而以王道雄踞天下。
而仁政则必须有民本思想作为依托才能“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脉络便可归结为“民本”——“仁政”——“王道”。
民本思想是贯穿于梦之思想主张中的一条主线。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顾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土上》)在这种大背景下,孟子提出“以民为本”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感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故而,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的革本内容之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二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尽心下》“养民”,主要是指国君应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一个为了实现“养民”的重要目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华王之优劣文言文翻译
夫华王,古之贤君也,德才兼备,仁政爱人,然优劣之辩,自古有之。
今吾试论华王之优劣,以供后人鉴之。
夫华王之优,首在于其仁也。
华王仁心仁术,以民为本,凡所施政,皆以百姓之利益为先。
其治国家,如治家,爱民如子,故得民心。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华王得民心,故其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是以,华王之仁,乃其最大之优点。
其次,华王之优在于其智。
华王聪慧过人,明辨是非,善用人才。
其时,国家政治清明,朝纲整肃,皆因华王之智。
夫智者,能识人善任,使贤者在位,不贤者退,故国无遗贤。
华王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使国家人才济济,百业兴旺。
再者,华王之优在于其勇。
勇者,敢作敢为,临危不惧。
华王在位期间,国家屡遭外患,然华王勇猛果敢,屡次亲征,平定边疆,保国家安宁。
勇者,非但能战胜敌人,更能战胜自我,华王之勇,可见一斑。
然而,华王之劣亦不容忽视。
首在于其过于仁慈。
仁慈之心,人皆可敬,然过于仁慈,则易失之软弱。
华王在位期间,因过于仁慈,有时不忍处罚奸佞,导致国家政治出现一些问题。
其次,华王之劣在于其刚愎自用。
华王自视甚高,有时不听群臣之议,独断专行,使得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
综上所述,华王之优劣,各有长短。
其优在于仁、智、勇,其劣在于过于仁慈与刚愎自用。
然综观华王一生,其功大于过,故后世仍称其为贤君。
夫君子之道,贵在知其长短,取长补短,以成大业。
吾人当以华王为鉴,扬长避短,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夫华王之优劣,虽难以一言以蔽之,然其德行政绩,已足以让后世敬仰。
吾人当铭记华王之优点,吸取其教训,以期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是,华王之名,将永垂不朽。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
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
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
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
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
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
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
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那么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
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
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
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
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
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
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
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
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
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
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
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历史就是如此。
翻开历史的书页,无不向我们讲诉朝代更迭,试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让江山稳固屹立不倒,那何乐而不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
群众会像一抹阳光,给予君王与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众会像风帆,与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风破浪,顺利航行,共同进退;群众会像一棵大树,帮君王与朝廷遮挡所有的风雨历史璀璨始终需要君与民共描绘,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